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基础知识100题(下)

文学概论基础知识100题(下)

本文由chengtaijia贡献
高教自考“文学概论”基础知识100题(下)
51.所谓蒙太奇结构方式,即指影视文学剧本把许多内容不同、场景各异的画面,按照创作的意图予以组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和节奏等艺术效果的特殊结构方式。
52.蒙太奇不仅是影视文学的特有的结构方式,同时也是影视文学的一种修辞手段,可以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建立起隐喻、象征等关系。
53.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新闻性加文学性,二者缺一不可。
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首先,报告文学与新闻报导一样,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和反映是迅速、及时的。其次,报告文学还像新闻报导一亲友,写的是真人真事,具有严格的真实性。
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54.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杂志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它的政论性和文学性。
所谓政论性,即指杂文不仅是对生活给予直接评论的文学样式,而且迅速、及时,极富现实性和政论色彩。
所谓文学性,即指杂文与一般的政论不同,它不仅具有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而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靠形象、机智影响读者,富于讽刺、幽默色彩。
55.从文学的创作过程的阶段性着眼(横向上分析),把创作过程划分为:艺术观察阶段、艺术构思阶段和艺术表现阶段。
56.从创作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着眼(纵向上分析),把创作过程分解为苦干主要环节,即:题材的选炼、主题的开掘、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提炼、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
57.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的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所谓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对生活进行艺术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自己头脑中对艺术形象的孕育。
作家由艺术观察进入艺术构思的契机,是创作冲动的产生。
在艺术构思阶段,作家在创作冲动的推动下,首先要对所描写的对象进一步深入地认识、把握。
而后,还要通过艺术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最后形成既有鲜明、丰满的独特个性,又能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艺术形象。
作家通过创造的艺术形象,在自己的观念中形成了艺术形象

,标志着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结束。
58.所谓艺术表现,就是作家在艺术构思的基础,用文学语言这种艺术符号把艺术构思的成果定型、物化为客观对象,把存在于主体的艺术信息传达出来。
59.抽象思想对自觉的表象运动(形象思维)起着指导、制约作用,这一作用的具体表现是:
第一,抽象思想可以为形象思维作思想上、知识上的准备。
第二,抽象思维渗透进形象思维过程之中,对形象思维起指引、规范等作用。
第三,抽象思维可以为形象思维作某些必要的补充。
60.灵感对创作的推动作用
灵感不仅产生创作冲动,在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过程中也常常直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灵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创造性。简单地说,作家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因偶然的机遇而引起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心理机制,即灵感。
61.文学的典型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通过鲜明独特的、能够唤起美感的个性一形式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规律的特性。
62.典型化,即作家从客观实际生活出发,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理解,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的加工、改造,通过个别揭示一般,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偶然表现必然,创造出典型形象或具有典型性的形象的创造过程。典型化是作家把生活变成艺术的必由之路。典型化的过程包括个性化和概括化两个方面。在文学创作中,个性化和概括化是同步进行、密不可分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63.所谓个性化,就是指作家对大量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由生活的“个别”、“现象”、“偶然”创造出艺术的“个别”、“现象”、“偶然”的过程。
64.所谓概括化,就是指作家对大量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使由生活的“个别”、“现象”、“偶然”而来的那艺术的“个别”、“现象”、“偶然”达到足以充分地表现某种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水平的过程。
65.创作方法,也叫艺术方法,是指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他对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在选择和概括生活材料、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6.现实主义就是指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典型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67.浪漫主义就是指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力图按照人们所希望、所幻想的样子,去反映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68.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中所显现出来的基本特色。
69.作

家的创作个性是指作家所特有的生活道路、思想倾向、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精神特点的总合。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对生活的能动的反映而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
70.作家的艺术风格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71.艺术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和阶级因素。
72.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包括:生活道理、思想倾向、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
7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作家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
同一时代的进步作家显示了共同的时代风格,但他们的个人风格则又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这是因为:
1)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作家各自具有不同的创作个性;
2)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作家的作品所反映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
3)广大的读者群众对文学风格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同一作家的作品也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同一作家的作品都出自一个具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个体,所以他的作品总具有一种在他的作品中重复出现的、比较稳定的主导风格。但由于优秀的作家的生活视野比较开阔,取材的范围比较宽广,有多种创作才能,有好几套笔墨,能够适应不同题材和主题表现的要求,因此,他的作品也就可以在有一种主导风格的条件下,兼有多种风格。
74.文学的流派就是指思想认识、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结合体。
75.文学流派的形成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有些文学流派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没有共同的组织,没有共同的纲领,起初也没有共同的称号。后经评论家、作家的总结和评论,再用某一名称加以概括。如北宋时期的江西诗派。
第二种,有些文学流派是某些思想认识、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作家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这些文学流派都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并办有刊物,起了名称。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七星诗社”都是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流派。
76.文学鉴赏的性质及含义
答:首先,文学鉴赏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文学鉴赏是审美主体通过感知、思索、玩味等审美观照活动把审美客体变为审美对象而获得的情感体验。
第三,文学鉴赏既是对“作者吁求”的呼应和实现,也是鉴赏者“自我发现”的心理满足。
综上所述,文学鉴赏是接受者通过审美感知把文学作品作为

审美对象,运用自己的日益增强了社会化程度的感官,结合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机能的有机统一活动,形成“着我之色”的审美体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77.“共同语境”,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这种应有的联系。
78.“期待视野”,是指读者接受一部文学作品时的全部前提条件,如从阅读过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熟悉程度,读者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的程度、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的档次等。
79.文学鉴赏的过程包含着: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体味玩赏三个阶级。
80.化机:文学鉴赏要采取“化”的态度,只有“入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并“有自得”。“自得”是一种“得意文中,会心于外”的独特发现。
81.默识: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最需要静观默想,凝神壹志,才能发现“潜在的境界”。
82.味味:“默识”也有“回味”之意,不过前者强调其深思静想,后者突出其反复品尝。艺术的潜在境界,有时常常要经过多次“回味”才能吃透。
83.文学鉴赏的一般特征。
(一)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
(二)文学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首先表现在读者对作品形象的补充、丰富、扩大和改造上面。
第二,还表现在读者能够理解作品形象的象征、隐喻意义和发掘作品形象的隐蔽意义上面。
第三,还表现在读者可以发现作者没有发现的问题,体会出作者没有体会到的意义上面。
总之,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感情的创造”或“创造的感情”,这种再创造必须通过想象才能实现。
84.文学鉴赏的差异性包括:个人的差异、阶级的差异、民族的差异和时代的差异。
85.共鸣,是文学鉴赏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实质上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在思想感情上的感应和交流。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层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即读者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与作者创作时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
另一层意思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了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大致相同或相似的审美感受,实现了不同读者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
86.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用文学理论和美的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一门科学。
首先,文学批评是一种评价的科学,是一种把文学经验转化为理智形式的理论活动;
其次,文学批评是一种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

批评;
再次,文学批评不同于文学欣赏,但又必须以文学欣赏作为基础。
87.文学批评有三个作用,即对作家创作的“诱掖奖劝”作用;对读者欣赏的“架桥引路”作用;对理论发展的“推波助澜”作用。
88.确定文学批评标准的依据:
(一)确定文学批评的标准要从文学自身的特殊矛盾出发;
(二)确定文学批评标准要以“价值观念”为依据;“艺术价值观念”是社会对艺术这种精神产品进行估量时所形成的殊的审美价值观念。
(三) 确定文学批评标准时要考虑到它在实践上的伸缩性和可变性。
89.真、善、美价值观念的综合构成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一)真实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1)文艺的真实性,一是指文艺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客观规律的准确性,三是指作家渗透于作品中的主观情感的真挚性。
2)所谓文艺的真实,重要的是指生活本质的真实。
3)评价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时,对于提供了细节真实,即现象形态真实的作品所具有的认识价值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
(二)社会功利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1)推动社会斗争的功利价值;
2)传播文化知识的功利价值;
3)美化精神世界的功利价值;
(三)艺术美感标准
1)具象方面的直接性:就是形象的可视可闻的具体性,直接的可感恶性循环 或可触性。
2)内涵方面的情感性:情感的因素,是构成美感诸因素(如形象、想象、思想等)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比形象性更为重要的艺术特征。
3)形式方面的独创性:艺术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艺术创造排斥重复性。“重复自己的成功就等于失败”。所以既不能随人之后,也不能搞重复生产,艺术“贵在独创”。“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
4)效用方面的享乐性: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但体现在艺术的认识作用和功利作用必须通过它的美感作用才能发生效力,而且还表现在它本身直接就能给人提供“美的享乐”,给人以愉快和休息。
90.文学批评的三个标准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这三个标准既不是人为地划分出来的三个贵贱不同的等级,也不能把它们变成三个部分、三个步骤,而应该把它们看作由三个因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应该从整体上去鉴定。
在真善美三者中,“真”是基础的因素。只有真的东西,才能引起读者的信任感,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振。
“善”是文学艺术的主要目的和意旨所在。文学作品只有具备了善了力量,才能产生向上的精神感召力,才能美化社会、美化人的心灵。
真和善的

统一便是“美”。任何真的内容、善的内容,只有当它具备美的形式时,它才能进入艺术的范畴,才能从哲学与伦理学的王国进入艺术王国。
91.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的原则、方法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就是要从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入手。
1)文学批评应该以文学作品为依据,从作品所提供的事实出发。
2)正确的文学批评应该引导读者自己对于批评对象作出结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要在坚持历史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实现。
坚持文学批评中的历史主义分析方法,还必须同“未来性观念”、“整体性观念”和“当代性观念”结合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首先,文学批语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如鲁迅所说要“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第一,评价作品要顾及作品全篇,而不是摘取其中的一句、一段、一个细节或一个场面代替作品的作体,断章取义地妄加判断、妄下评语。
第二,评论作家、作品还要顾及作家全人,做到“知人论世”。
第三,评论作家作品还要顾及作家所处的社会状态。环境决定意识。
其次,文学批评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采取“看作品的总倾向”的原则。
再次,文学批评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提倡“批评自由”、允评反批评。
92.两种对立的文学发生发展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历史上重要的唯心主义美学家有: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学艺术是不涉及欲望和利害的“自由的艺术”,是“出自天才的艺术”。而天才,在他看来,是天生的,是一种“天生的心理的能力”是“天生的创造功能”。
德国另一位古典唯心主义的美学家黑格尔,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把抽象的“绝对理念”当作宇宙的本源。认为艺术和自然、社会制度、宗教、哲学一样,都是从“绝对理念”生发出来的,是绝对理念的体现。
历史上重要的唯物主义美学家有:
我国古代的《毛诗序》,就曾借用《礼记·乐记》中的话,指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政治善的联系,即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9世纪法国文学评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还曾把“种族”、“环境”、“时代”看作是影响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三种力量。
93.文学的社会地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

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根据这种社会划分,文学这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哲学、宗教一样,是恩格斯所说的“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且是上层建筑中居于高层的一部分。
94.几种影响较大的文学起源说:
一、模仿说: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文艺起源于对动物的模仿,曾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德谟克利特的这种说法,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二、游戏说:18世纪德国作家、美学家席勒说:“当缺乏是动物的活动的原动力的时候,它是在工作;当力量过剩是这种原动力的时候,当生命力过剩刺激它活动的时候,它是在游戏。”人们从“自然的游戏,转到审美的游戏”,就产生了无功利目的的自由的艺术创造。
三、巫术说: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狩猎巫术,原始人在石壁上画画、跳舞、演哑剧等等,是作为一种狩猎活动的手段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保证狩猎的成功。这种巫术活动无疑促进了原始艺术的发展。也就是说艺术最初都是初于功利目的,逐渐才演化为审美的需要。
四、情感表现说:19世纪后期,欧洲兴起了各种心理学派,一些理论家和作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观察文艺现象,把情感的表现和传达看作是文艺的本质和产生的根源。
五、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只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只人从原始人类最初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中,才能找到文学的真正起源。
95.政治及道德、哲学、宗教和社会心理等上层建筑诸因素对文学发展起到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作用。
96.政治对文学的重大影响: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制约着文学作品的政治倾向性;
二、阶级斗争推动着文学的发展;
三、政党对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97.宗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负面影响: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对文学和整个意识形态都具有巨大的支配作用。文学纳入了神学的轨道,成为神学的宣传工具,宗教的奴婢。基督教的统治,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使近千年的中世纪文学没有留下多少传世之作,在欧洲文学史上成为一个衰

落的时期。
正面影响:宗教文学中也并非都是坏作品,其中也有一些作品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圣经》,但丁的《神曲》。
98.社会心理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也是社会意识,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思想家加工改造的一种原始状态的普遍意识。
普列汉诺夫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阐述社会结构时,曾提出著名的“五项因此公式”,明确地把社会心理看作是社会构成的一个层次。
普列汉诺夫认为,“社会中的人的心理”是“各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经济关系及政治制度联系的“中间环节”,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思想体系都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文学是人学,要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爱好、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因此,文学和社会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心理常常直接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格调和风貌。
99.吸收外民族的文学养分是文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吸收外民族文学的有益成分,是促进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向外民族的文学学习,借鉴外民族文学创作经验的重要作用。
鲁迅1934年在他著名的《拿来主义》一文中指出,对待外国文化,“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对待外国文学的正确态度只能是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学中有益的东西,一定要注意和本民族文学的民族传统和特点结合起来。
100.推陈(批判继承)出新(革新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文学发展必须在继承遗产的基础上革新创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通变》篇中就专门论述了写作中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他认为文学发展是有“通”有“变“的,他所说的“通”,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继承”;他所说的“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革新”。他总结文学创作演变的经验,指出“参伍因革,通变之数”,意思是说,将继承(因)和革新(革)错综起来(参伍),即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这是通变的法则(数)。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