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弱耦合

强弱耦合

强弱耦合
强弱耦合

耦合分析通常分两种方法:强耦合(或称紧耦合)和弱耦合(或称松耦合)。第一种方法通过单元矩阵或荷载向量把耦合作用构造到控制方程中,然后对控制方程直接求解。第二种方法是在每一步内分别对流体动力方程和结构动力方程一次求解,通过把第一个物理场的结果作为外荷载加于第二个物理场来实现两个场的耦合。对于强耦合,其主要缺点就是在构造控制方程过程中常常不得不对问题进行某些简化,计算准确程度较难保证。对于弱耦合,其优点是可以重新利用现有的通用流体和结构软件,并且可以分别对每一个软件单独地制定合适的求解方法,缺点是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强耦合比较适用于对耦合场的理论分析;弱耦合比较适用于对耦合场的数值计算。

---------------引自《弱耦合算法的实现及其应用》王彬工程力学2008

强耦合:固体(实际是弹性体)的变化引起的惯性力都需要考虑

弱耦合:流体与固体相当于分开,流体受到的载荷由固体变形折算

LS-DYNA可以支持平行运算,可以针对不同的系统(UNIX、Linux、Windows2000)进行平行处理运算,包含MPP (Massively Parallel)、SMP(Share Memory Parallel)。透过以下文章您可以更深入的了解,LS-DYNA是如何做平行运算。

$13.2.1 LS-DYNA平行运算功能应用于电子产品结构分析

$13.2.1.1 前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今日市面上个人计算机效能已有大幅度的提升。以往许多只能依赖工作站执行的程序,皆可轻而易举地在个人PC上执行完成。尽管如此,当面对一个庞大的程序时,工程师无不希望能有更快速有效率的执行环境。

因此,PC Cluster(PC 群组)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大型的程序设计纷纷采用这种方式以提高效率。虽然每台PC个别的计算效率远低于大型计算机,但是PC 群组的整体效能却可比拟大型计算机甚至超越大型计算机。平行运算实际上已经发展多年,而近年来也因为PC Cluster 成本低,效能渐渐可以超过大型计算机,于是被大量采用。目前平行运算所采用的传输标准为MPI,MPI标准不但能够在许多大型平台使用,也可用在PC Cluster上,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其应用会更加广泛。

$13.2.1.2 何谓MPI

大量的平行运算对计算机而言,实际上是个非常复杂及花时间的过程,幸而有了第一个标准化Message Passing 平行语言-- 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的发展,才得以实现。MPI 依字面的意思可称为「讯息传输接口」。从Ohio Supercomputer Center得到的解释是「可携带性平行程序」,可以使用在Fortran、C等语言撰写的程序上,并可以用在各种并行计算机间,尤其是分散内存(distributed memory)之环境。

LS-DYNA早于1993年发展平行运算之核心,并立即采用MPI之传输标准。发展至今日,LS-DYNA配合平行运算的各项功能也更臻完善,其准确度及速度已广为学术界及商业界所认同(注1),本篇文章利用相同的有限元素模型来比较平行处理及单CPU运算结果,藉此文章使读者对LS-DYNA平行处理运算能力有初步的认识。

耦合

这个很简单,用单元ET63,给你个例子,你自己摸索下吧,《APDL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实例》这本书里有较详细的做法 finish /clear /prep7 ET,1,SHELL63 rect,,20,,10 lesize,1,,,40 lesize,2,,,20 mshape,0,2d mshkey,1 amesh,1 *GET,mxnode,NODE,,COUNT,,,, *dim,thick,,mxnode *do,node,1,mxnode thick(node)=1+0.1*nx(node)+0.01*ny(node)**2 *enddo rthick,thick,,,, [[i]本帖最后由dzy0530于2008-6-2210:16编辑[/i]] 谢谢dzy0530的帮助,由于我手头没有《APDL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实例》这本书,想问问你do循环里这句,thick(node)=1+0.1*nx(node)+0.01*ny(node)**2的具体含义 轴承加载,求教 如何使用函数施加集中载荷,向高手请教,谢谢! [quote]原帖由[i]ganea[/i]于2008-6-2212:07发表 [url=https://www.doczj.com/doc/b117901773.html,/foru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55472&ptid=6690 9][img]https://www.doczj.com/doc/b117901773.html,/foru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谢谢dzy0530的帮助,由于我手头没有《APDL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实例》这本书,想问问你do循环里这句,thick(node)=1+0.1*nx(node)+0.01*ny(node)**2的具体含义[/quote] 就是单元的厚度根据节点的位置来定,后面是一个函数,你想要你的单元变化根据坐标怎么变化就怎么定义这个函数啊

耦合模理论的推导公式

耦合模理论 耦合模理论(Coupled-Mode Theory ,CMT )是研究两个或多个电磁波模式间耦合的一般规律的理论。CMT 可用于非接触电能传输(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CPT )系统的计算,以降低多线圈耦合电路计算的复杂性。为了用CMT 来估算线圈间的能量传输效率,首先用电路原理(Circuit Theory ,CT )的思想解决两个线圈的能量传输效率问题,然后通过CMT 得出两个线圈感应连接的能量传输效率方程,将两个方程对比后发现可以变换为一套相同的公式。随后分析3个线圈、4个线圈、一直到n-1个线圈都可以变换为同一套公式,最后将此方法推广到在同一平面的n 个负载线圈的效率求解。 1 单负载的电路分析 1.1 电路分析 在图1中磁共振系统的逆变和整流部分可以得到高频的交流电,U 是逆变后的交流电源,R 为原副边的内阻,R L 是负载,耦合系数12/ K M L L =M 为L1和L2的互感。系 统最佳的工作频率就是谐振点ω,由集总参数的能量守恒原理可以得到 11211U R j L I j MI C ωωω?? ? ?=+- - ? ????? (1) L 212210R R L I j j MI C ωωω?? ? ?=++- - ? ?? ??? (2) 222L 222 1,(R )X L j MU I P I R X M ωω= =++ (3) 令11i i X R j L C ωω?? =+- ?? ? , 222222 1121L 2(())(R X ) CT L L L P I R M R UI UI R X X M ωηω===+++ (4)

调节阀-管道-流体系统流固耦合动态特性研究

调节阀-管道-流体系统流固耦合动态特性研究 摘要:针对调节阀-管道-流体系统的流固耦合问题,建立了考虑阀门定位器作用的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给出了求解调节阀阀芯-阀杆系统响应的预估-校正算法和求解调节阀-管道-流体系统响应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利用ANSYS 软件对系统在固定开度与变开度情况和流开型与流闭型情况下振动响应进行了 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在给定压差下,管道以及流体流向对调节阀阀芯-阀杆系统的位移响应以及阀芯受到的流体不平衡力响应都有较大影响。 调节阀或称控制阀在冶金、电力、化工、石油等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调节阀性能的提高往往因其振动问题而受到制约,在某些工况下产生的振动往往是引起各种事故的主要原因,振动严重时甚至引起阀杆断裂,影响机组安全平稳地运行。导致调节阀振动的主要原因是阀体内部流体流动的不稳定性。这种流体诱发振动的现象往往引起管道系统与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大幅振动与破坏。调节阀实际应用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出厂前不连接管道条件下进行的调节阀振动性能试验可以达到设计标准,但现场管网系统中使用的调节阀在运行过程中却在某些工况下发生剧烈振动。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调节阀振动不仅与阀体内部流体流动的不稳定性有关,而且通过流体与相连接的管道振动相互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调节阀、管道和流体作为耦合系统来考虑,通过分析耦合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其振动规律和机理。 关于调节阀-管道-流体系统中流固耦合相互作用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管道动力学中,只侧重研究流体与管道流固耦合产生的流致管道振动,既使出现调节阀,也仅将其作为模拟阀门开关的流体扰动源或时变边界条件,而大多忽略调节阀自身的动态特性;另一方面,在调节阀动力学中,仅侧重研究调节阀内流体与阀芯流固耦合产生的阀芯-阀杆系统振动,而不考虑管道影响。将管道动力学与调节阀动力学结合起来,以调节阀-管道-流体系统振动为对象的研究成果,目前很少见相关文献报道。 本文以某型号单座式调节阀为对象,研究由调节阀与其两端充液管道组成的调节阀-管道-流体系统的流固耦合振动问题。通过对系统的有限元流固耦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流开型和流闭型调节阀在固定开度和变开度条件下系统的动态响应。 1.调节阀流固耦合动力学模型 1.1 单座式调节阀结构 单座式调节阀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什么是耦合_耦合电容

耦合指信号由第一级向第二级传递的过程,一般不加注明时往往是指交流耦合。退耦是指对电源采取进一步的滤波措施,去除两级间信号通过电源互相干扰的影响。耦合常数是指耦合电容值与第二级输入阻抗值乘积对应的时间常数。 退耦有三个目的:1.将电源中的高频纹波去除,将多级放大器的高频信号通过电源相互串扰的通路切断;2.大信号工作时,电路对电源需求加大,引起电源波动,通过退耦降低大信号时电源波动对输入级/高电压增益级的影响;3.形成悬浮地或是悬浮电源,在复杂的系统中完成各部分地线或是电源的协调匹配。 1,耦合,有联系的意思。 2,耦合元件,尤其是指使输入输出产生联系的元件。 3,去耦合元件,指消除信号联系的元件。 4,去耦合电容简称去耦电容。 5,例如,晶体管放大器发射极有一个自给偏压电阻,它同时又使信号产生压降反馈到输入端形成了输入输出信号耦合,这个电阻就是产生了耦合的元件,如果在这个电阻两端并联一个电容,由于适当容量的电容器对交流信号较小的阻抗(这需要计算)这样就减小了电阻产生的耦合效应,故称此电容为去耦电容。有源器件在开关时产生的高频开关噪声将沿着电源线传播。去耦电容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局部的直流电源给有源器件,以减少开关噪声在板上的传播和将噪声引导到地。 摘引自伦德全《电路板级的电磁兼容设计》一文,该论文对噪声耦和路径、去耦电容和旁路电容的使用都讲得不错。请参阅。 ~~~~~~~~~~~~~~~~~~~~~~~~~~~~~~~~~~~~~~~~~~~~~~~~~~~ 干扰的耦合方式

干扰源产生的干扰信号是通过一定的耦合通道对电控系统发生电磁干扰作用的。干扰的耦合方式无非是通过导线、空间、公共线等作用在电控系统上。分析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接耦合:这是干扰侵入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系统中存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如干扰信号通过导线直接侵入系统而造成对系统的干扰。对这种耦合方式,可采用滤波去耦的方法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信号的传入。 公共阻抗耦合: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耦合方式。常发生在两个电路的电流有共同通路的情况。公共阻抗耦合有公共地和电源阻抗两种。防止这种耦合应使耦合阻抗趋近于零、使干扰源和被干扰对象间没有公共阻抗。 电容耦合:又称电场耦合或静电耦合,是由于分布电容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种耦合方式。 电磁感应耦合:又称磁场耦合。是由于内部或外部空间电磁场感应的一种耦合方式,防止这种耦合的常用方法是对容易受干扰的器件或电路加以屏蔽。 辐射耦合:电磁场的辐射也会造成干扰耦合,是一种无规则的干扰。这种干扰很容易通过电源线传到系统中去。另当信号传输线较长时,它们能辐射干扰波和接收干扰波,称为大线效应。 漏电耦合:所谓漏电耦合就是电阻性耦合。这种干扰常在绝缘降低时发生。 ~~~~~~~~~~~~~~~~~~~~~~~~~~~~~~~~~~~~~~~~~~~~~~~~~~~~~

污水物化-生化耦合处理技术

精品整理 污水物化-生化耦合处理技术 一、技术概述 该技术采用微膜过滤与污泥脱水一体化系统,污泥可直接脱水至含水率约80%,同时强化去除微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大幅减轻生物处理负荷。生物过滤处理工艺对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氮类和悬浊质起到进一步去除作用,实现污水高效低碳处理。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适应低温、低碳氮比水质条件。出水水质可根据需要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占地面积与常规工艺相比可节约60-75%,吨水投资费用约为1800元,吨水运行费用约为0.45元。 二、技术优势 (1)该工艺采用一级微膜过滤(微米级膜过滤)预处理技术,强化去除污水中颗粒与胶体污染物等微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大幅减轻生物处理负荷。通过微膜过滤装备智能自清洁系统保证膜通量实时处于高通量运行工况。 (2)采用微膜过滤技术与生物过滤技术耦合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氮、磷、悬浊质等污染物,抗冲击负荷能力强,适应低温、低碳氮比水质。 (3)采用微膜过滤与污泥脱水一体化系统,节约沉砂池、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等污水处理单元,和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包括化学强化处理工艺)比较,可大幅节约设备投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占地面积与常规工艺相比节约60-75%;可建成与周边环境为一体的景观建筑物。 (4)采用高效臭气收集处理技术与降噪技术,臭气处理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要求,空气质量可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要求,厂界噪声可低于50分贝。 (5)采用基于物联网污水处理工艺自动监测控制技术,可实现远程监测控制,工艺自动化程度高,人员是传统污水处理厂30%。 三、适用范围 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处理。

耦合吸附吸收(ADAB)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耦合吸附吸收(!"!#)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朱冬生,孙永明,侯 轶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 摘要:针对现有吸附式热泵应用研究中单组分循环工质对操作压力过高或过低的现状,提出一种新型的混合吸附工质对 ———分子筛、水和氨,构成耦合吸附吸收(!"!#)系统。实验研究发现:!"!#系统可在接近大气压环境下实现吸附解吸循环,为吸附式热泵系统工业化可行性提供条件。通过实验分析讨论了影响!"!#系统性能的结构参数及操作参数,为系统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关键词:耦合吸附吸收系统(!"!#);工作压力;系统优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吸附式热泵(制冷与供热系统)是一种可利用低品位能源作为动力的新型热泵,使用对环境无害的非-.-/和0-.-/循环工质对,具有能耗低、无污染、噪声低、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作为压缩式热泵(空调)的替代产品,其应用前景十分广 阔[%—,] 。但对它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单组分吸附质的 封闭循环研究过程,而目前应用较多的吸附循环工质对如沸石*水、硅胶*水、活性炭*甲醇等系统的吸附压力很低,接近真空,绝对压力在%122—%212 345(%&—%&&6607)运行 [2—(] ,而氨*沸石、氨*活性炭等系统冷凝压力很高,达%845(%&个大气 压),导致系统须长期维持真空或高压状态,在应 用过程中操作非常困难[$—’],国内外学者[9—:]认为 吸附式热泵系统在接近大气环境操作条件下的吸附解吸循环才是吸附式热泵工业化、商品化发展的方向。 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选择;02*0,<为制冷工质,%2=分子筛为吸附剂,在分子筛、氨和水之间存在耦合特性,可调整吸附式热泵系统在中低压下实现吸附解吸循环,为吸附式热泵的实用化提 供一条新思路[+] 。该双组分混合工质对的吸附热泵 系统实际上是耦合吸附吸收系统,即将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吸附器与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蒸发器通过阀门直接相连(如图%),简称!"!#系统。在吸附制冷过程中,工质溶液;02*0,<在蒸发器中蒸发制 冷,这个吸附循环的蒸发过程刚好耦合于吸收的再生过程,此时的蒸发器相当于吸收制冷中的溶液发生器,而对于吸附制冷来说,又是制冷剂在吸附器中被吸附产生低压而导致蒸发器中制冷剂的蒸发制冷过程。系统的解析冷凝过程正好相反。 %>辅助加热装置;,>吸附器外壳;2>吸附器; (、$、’>阀门;9>?型水银压差计;:>冷凝器;+>冷凝水; %&>水槽;%%>蒸发器(吸收器) ;%,>测温仪图!"#"$系统实验装置图.@71% ABCDE@6DFG5H DIJ@C6DFG/ 采用混合吸附工质对增加了!"!#系统传热传质过程研究的复杂性,如何科学地分析研究吸附剂和两工质的吸附特性,模拟和设计系统的操作过程和工艺参数,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各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系统优化运行提供理论基础。 ?’%?化学工程,&&,年第2&卷第’期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2项目K,&&&&,’2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朱冬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工领域传热强化节能,吸附吸收制冷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A*65@H :LDM/NONJP /LJG1DMJ1LF 。 万方数据

Ansys自由度耦合_不同单元之间的连接问题

问题:如下图所示block单元和beam单元如何连接在 一起? 先看例子: FINI /CLE /FILNAME,BEAM_AND_SOLID_ELEMENTS_CONNECTION !定义工作文件名/TITLE,COUPLE_AND_CONSTRAINT_EQUATION !定义工作名 /PREP7 ET,1,SOLID95 !定义实体单元类型为SOLID95 ET,2,BEAM4 !定义梁单元类型为BEAM4 MP,EX,1,3E4 !定义材料的弹性模量 MP,PRXY,1,0.3 !定义泊松比 R,1 !定义实体单元实常数 R,2,10.0,10/12.0,1000/12.0,10.0,1.0 !定义梁单元实常数 BLC4,,,20,7,10 !创建矩形块为实体模型 WPOFFS,0,3.5 !将工作平面向Y方向移动3.5 WPROTA,0,90 !将工作平面绕X轴旋转90度 VSBW,ALL !将实体沿工作平面剖开 WPOFFS,0,5 !将工作平面向Y方向移动5 WPROTA,0,90 !将工作平面绕X轴旋转90度 VSBW,ALL !将实体沿工作平面剖开

WPCSYS,-1 !将工作平面设为与总体笛卡儿坐标一致K,100,20,3.5,5 !创建关键点 K,101,120,3.5,5 !创建关键点 L,100,101 !连接关键点生成梁的线实体 LSEL,S,LOC,X,21,130 !选择梁线 LATT,1,2,2 !指定梁的单元属性 LESIZE,ALL,,,10 !指定梁上的单元份数 LMESH,ALL !划分梁单元 VSEL,ALL !选择所有实体 VATT,1,1,1 !设置实体的单元属性 ESIZE,1 !指定实体单元尺寸 MSHAPE,0,2D !设置实体单元为2D MSHKEY,1 !设置为映射网格划分方法 VMESH,ALL !划分实体单元 ALLS !全选 FINI !退出前处理 /SOLU !进入求解器 ASEL,S,LOC,X,0 !选择实体的端面 DA,ALL,ALL !约束实体端面 ALLS !全选 FK,101,FY,-3.0 !在两端施加Y向压力 CP,1,UX,1,21 !耦合节点1和节点21X方向自由度CP,2,UY,1,21 !耦合节点1和节点21Y方向自由度CP,3,UZ,1,21 !耦合节点1和节点21Z方向自由度

耦合模理论

耦合模理论及其在微波和光纤技术中的应用 (研究生课程用) 钱景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零零五年

目录 绪言 (Preface) (1) 第一章耦合模的一般理论 §1.1 耦合模方程 (6) §1.2 强耦合与弱耦合 (11) §1.3 周期性耦合 (18) §1.4 耦合模与简正模 (29) §1.5 缓变参数情况下本地简正模广义理论 (33) §1.6 理想模、本地简正模和超本地简正模 (37) §1.7 耦合器应用举例 (42) §1.8 临界界面附近和稳相点附近的耦合模方程 (46) 第二章闭合波导中的耦合模问题 §2.1 介质填充波导 (51) §2.2 缓变表面阻抗和阻抗微扰 (59) §2.3 弯曲波导 (64) 第三章光纤中的耦合模问题 §3.1 光纤中的简正模式 (68) §3.2 耦合模理论的推广 (80) §3.3 非理想光纤的耦合模方程 (81) §3.4 用闭合波导理论来研究开波导 (86) 第四章 螺旋光纤及弯曲光纤 §4.1 螺旋光纤的耦合模分析 (89) §4.2 单模传输条件下的螺旋光纤 (93) §4.3 弯曲光纤 (98) 第五章耦合功率方程 §5.1多模波导和多模光纤的传输特性 (104) §5.2 多模波导中的耦合功率方程 (105) §5.3 多模光纤传输中的耦合功率方程 (107) 中文参考文献 (109) 英文参考文献 (110)

Preface What is the coupled-mode theory? Is it a common theory in physics? Waves and vibration phenomena are popular in physics as we know such as mechanical vibrations, acoustic waves, light waves, microwaves and radio waves. Furthermore, connection or coupling among systems is also a general rule in universe. Everything presupposes the existence of some other thing. Cause-effect relations and action-reaction relations are generally existed among systems in the universe.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aren’t any ideal waves which exist independently and do not change their amplitudes and directions. A real wave or vibration is always connected with a source or other waves. Now, it is necessary to describe how these waves or vibrations (oscillations) couple to each other, and how their amplitudes change with the time or the distance. To illustrate the principle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waves or vibrations (oscillations), let’s take pendulums as an example. Fig. a A pendulum can vibrate, that is to say it swings from side to side. We can give it a push and then it will vibrate at a fixed speed or at a certain frequency. If two pendulums with same frequency are hung on a string and one of them is set swinging as shown in Fig. a, it will swing less and less until it stops altogether, while the other pendulum will swing higher and higher until it reaches a maximum. Then the process will be reversed until the first pendulum reaches a maximum and the second comes to rest once more. This cycle repeats itself again and again. It would repeat infinitely if there were no losses in the system.

松耦合和紧耦合的架构设计及性能对比

松耦合和紧耦合的架构设计、性能对比 在最近的一次大数据技术讨论会上,有一家公司的技术高管谈到松耦合和紧耦合的性能表现的话题。正好Laxcus大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从0.x、1.x到2.x版本,也经历了从紧耦合到松耦合的发展过程。做为亲历者,对这两种架构的设计和运行效果,我们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下面就说一说这件事。写此博文,也希望给做系统设计的兄弟们,尤其是做高并发、复杂数据计算的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先说紧耦合,这种架构是我们在Laxcus0.x、1.x中采用的。如下图所示,紧耦合架构本质是一个Client/Server模型。客户机发起请求给服务器,服务器收到,根据请求做出应答,然后反馈给客户机。这种架构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我们每天都用到的WEB服务。优点嘛,就是简单。架构简单、设计简单、开发周期短、能够快速投入部署和应用。在Laxcus集群的早期运行中,这些特点都得到有力的验证。 紧耦合架构 但是到了后期,随着Laxcus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访问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数据计算量、计算时间成倍数的增长后,紧耦合架构渐渐不堪重负,缺点开始不断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计算业务。因为大数据业务对计算机资源占比普遍很大,导致多任务并行能力有限。举个例子,我们曾在一台Pentium IV 2.G+2G的机器上测试一项小规模的数据处理业务。当并行任务量达到100多个的时候,计算机已经发生超载现象。 2.计算机载荷无法控制。换句话说,就是计算机不能控制超载现象,而超载对硬件伤害非常大,这会严重降低计算机稳定运行能力和使用寿命。 3.任务执行过程中管理难度大。任务在执行过程中不受管控。 4.对网络资源消耗大。同步操作在数据发送和数据返回之间,有很大一段是空闲的,这种空闲占用是对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 5.安全控制力度差。因为服务器直接暴露给客户机,容易引发网络攻击行为。 6.程序代码之间关联度过高,不利于模块化处理。 7.以上现象最终导致系统稳定性变差。 这些问题出现后,我们开始考虑修改系统设计。经过多番考量、比较、权衡之后,我们决定改用松耦合架构重新规划系统设计。新框架是在原来Client/Server模型之上的改进,即在Client/Server模型之间加入一个代理(Agent),把CS模型变成CAS模型。在新的架构下,客户机的角色不变,代理服务器承担起与客户机通信,和对客户机的识别判断工作,服务器位于代理服务器后面,对客户机来说不可见,它只负责数据处理工作。另外我们也把CS模型的同步操作改为CAS的代理处理。 在设计新架构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要适应松耦合架构,原来在紧耦合架构下运行的程序代码,因为现在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发生了变化,它们几乎都要重写。这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时间去修改和调试。所以我们在松耦合架构之上,结合代理

电路的耦合方式

电路的耦合方式 一级:组成多级放大电路的每一个基本放大电路称为一级。 级间耦合:级与级之间的连接称为级间耦合。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直接耦合、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和光电耦合。 ★直接耦合 直接耦合:将前一级的输出端直接连 接到后一级的输入端。 如右图所示为直接耦合电路。 直接耦合方式的缺点:采用直接耦合 方式使各级之间的直流通路相连,因而静 态工作点相互影响。有零点漂移现象。 直接耦合方式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低频特性,可以放大变化缓慢的信号;由于电路中没有大容量电容,易于将全部电路集成在一片硅片上,构成集成电路。 ★阻容耦合方式 阻容耦合方式:将放大电路的前级输出端通过电容接到后级输入端,称为阻容耦合方式。 如下图所示为两级阻容 耦合放大电路。 直流分析:由于电容对 直流量的电抗为无穷大,因 而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各级之 间的直流通路不相通,各级 的静态工作点相互独立。 交流分析:只要输入信号频率较高,耦合电容容量较大,前级的输出信号可几乎没有衰减地传递到后级的输入端。因此,在分立元件电路中阻容耦合方式得

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阻容耦合电路的缺点:低频特性差,不能放大变化缓慢的信号;在集成电路中制造大容量的电容很困难,因此阻容耦合方式不便于集成化。 ★变压器耦合 变压器耦合:将放大电路前级的输出端通过变压器接到后级的输入端或负载电阻上,称为变压器耦合。 如右图所示为变压器耦合共射放大电路。 电路缺点:变压器耦合电路的前后级靠磁 路耦合,它的各级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相互 独立。它的低频特性差,不能放大变化缓慢的 信号,且非常笨重,不能集成化。 电路优点是可以实现阻抗变换,因而在分 立元件功率放大电路中得到广泛应用。 如下图所示,设原边电流有效值为I1,副边电流有效值为I2,将负载折合到原边的等效电阻为 变压器原边线圈匝数N1,副边线匝数N2,

依赖和耦合关系

依赖和耦合关系 1、依赖和耦合(Dependency and Coupling) (1)什么是依赖 Rose的帮助文档上是这样定义“依赖”关系的:“依赖描述了两个模型元素之间的关系,如果被依赖的模型元素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另一个模型元素。典型的,在类图上,依赖关系表明客户类的操作会调用服务器类的操作。” (2)什么是耦合 Martin Fowler在《Reducing Coupling》一文中这样描述耦合:“如果改变程序的一个模块要求另一个模块同时发生变化,就认为这两个模块发生了耦合。”[Fowler 2001] 注意: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如果模块A调用模块B提供的方法,或访问模块B中的某些数据成员(当然,在面向对象开发中一般不提倡这样做),我们就认为模块A依赖于模块B,模块A和模块B之间发生了耦合。 耦合是依赖的同义词,被定义为“两个元素之间的一种关系,其中一个元素变化,导致另一个元素变化”。抽象耦合被定义为“若类A维护一个指向抽象类B的引用,则称类A抽象耦合于B”。 2、依赖是不可避免的 (1)“分而治之”的问题处理方法 对于复杂的系统,我们常常采用它划分成多个模块,这样将能够有效地控制模块的复杂度,使每个模块都易于理解和维护。 (2)“分而治之”的结果是产生依赖关系 ●一旦我们采用“分而治之”的处理方法后,模块之间就必须以某种方式交换信息,也就是必然要 发生某种耦合关系。 ●如果某个模块和其它模块没有任何关联(哪怕只是潜在的或隐含的依赖关系),我们就几乎可以 断定,该模块不属于此软件系统,应该从系统中剔除。 ●如果所有模块之间都没有任何耦合关系,其结果必然是:整个软件不过是多个互不相干的系统的 简单堆积,对每个系统而言,所有功能还是要在一个模块中实现,这等于没有做任何模块的分解。(3)依赖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模块之间必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依赖关系,我们永远也不要幻想消除所有的依赖(耦合关系)。我们在类的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该类应该尽可能依赖不经常变化的“目标”-----比如,系统的API 库或者框架中的组件-----试图令具体的、易变的模块依赖于抽象的、稳定的模块的基本原则。 在Java中,表示字符串的是具体内String。该类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它不太会改变。因此,直接依赖于它不会造成损害。 既然变化不可避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处理好依赖关系,将变化造成的影响的波及范围尽量减小。(4)我们所追求的是尽可能降低过强的耦合关系 “依赖”是和“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由于依赖关系的存在,变化在某处发生时,影响会波及开去,造成很多修改工作,这就是依赖的危害。 ●因为,过强的耦合关系(如一个模块的变化会造成一个或多个其他模块也同时发生变化的依赖关 系)会对软件系统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危害。 ●特别是当需求发生变化时,代码的维护成本将非常高。所以,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来控制和消解不 必要的耦合,特别是那种会导致其它模块发生不可控变化的依赖关系。 (5)如何达到-----采用什么的策略或者方法 依赖倒置、控制反转、依赖注入等原则。 3、依赖倒置(DIP----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1)什么是依赖倒置----将依赖关系倒置为依赖接口 依赖倒置原则就是建立在抽象接口的基础上的。Robert Martin这样描述依赖倒置原则[Martin 1996]: ●上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下层模块,它们共同依赖于一个抽象。

G耦合工具使用说明

本工具是基于MTK 产线工具ATE,针对NSFT(非信令综测)功能进行优化和简洁而来的,手机与仪器的连接由传导改为耦合的方式,MTK内部叫作Wireless NSFT. 一、准备工作 用天线厂确认过性能的金机测试耦合环境的线损; 手机通过耦合板连接仪器,在耦合板上找到最佳的位置,并记录各频段的线损。 将线损导入到配置文件(CFG)中; LTE频段的线损统一在[LTE Cable Attenuation]目录下进行设置: 2G/3G各频段的线损在各设备对应的初始化目录下设置: 8960: CMW500: 二、工具使用方法及流程: 打开工具:点击”Report& System”选择文件和进行其它设置: 点击”File setting”文件选择: 第一次打开后先加载test setup文件,请选择文件夹中的“”。 点击Save change 后,工具会自动关闭。请重新打开再进入到文件选择界面进行其它文件的选择。 红框从上到下的选择分别为: 对应版本的modem database; 对应版本的AP database; 综测用的配置文件; 综测结果/报告保存目录。 测试项及仪器相关选择: 回到上级目录,测试项按照默认即可,若仪器与默认(CMW500)不一致时需要重新勾选,并注意在CFG文件修改其对应的GPIB地址(线损也应在CFG对应仪器下设置)

保存设置后,点击主界面下的”Wireless Test”进行初始化操作。 开始测试,待初始化完成后,点击大的测试按钮,手机插入USB开始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 测试结果显示为pass,可以继续点击”Wireless Test”对其它手机进行测试。 测试LOG可以通过点击红框中的”View Log File”进行查看,也可以在设定的Report目录下查找与SN号对应的CSV格式的报告。 三、测试项及判断标准修改 测试制式的选择2G/3G/4G 各制式的相关测试项的打开和关闭可以在ATE根目录下的文件中设置: (下图为工具安装后的默认设置,各制式均已打开) 各制式的测试设定及判定标准在CFG文件中修改,详细说明如下: 2G的测试设定及门限修改: 频段选择: 在CFG文件中的如下位置下修改,将NSFT平bank的值设置为测试的频段标识(16进制)之和。 若只测试GSM900/DCS1800,则bank的值应为0X0C。 [NSFT Common] NSFT_bank = 0x04 ; GSM450 0x01 ; GSM850 0x02 ; GSM900 0x04 ; DCS1800 0x08 ; PCS1900 0x10 测试信道的设置: 同样在[NSFT Common]进行设置,在各频段中加入要测试的信道,并以”,”连接。 (在我们提供的参考文件中,每个频段只测一个信道) TCH_ARFCN_GSM850 = 190, TCH_ARFCN_GSM900 = 1,62,124

耦合模理论的推导公式

1 耦合模理论 耦合模理论(Coupled-Mode Theory , CMT )是研究两个或多个电磁波模式间耦合的一 般规律的理论。CMT 可用于非接触电能传输(Con tactless Power Transfer , CPT )系统的计 先用电路原理(Circuit Theory ,CT )的思想解决两个线圈的能量传输效率问题,然后通过 CMT 得出两个线圈感应连接的能量传输效率方程,将两个方程对比后发现可以变换为一套 相同的公式。随后分析 3个线圈、4个线圈、一直到n-1个线圈都可以变换为同一套公式, 最后将此方法推广到在同一平面的 n 个负载线圈的效率求解。 1单负载的电路分析 1.1电路分析 图1饥负载线圈的CPT 拓捋结构 在图1中磁共振系统的逆变和整流部分可以得到高频的交流电, R 为原副边的内阻,R L 是负载,耦合系数K M / jn ,其中M 为L1和L2的互感。系 2 M 2 R L ___________ ((R L X 2)X 1 2 M 2 )(R L X 2) ⑷ 统最佳的工作频率就是谐振点 ,由集总参数的能量守恒原理可以得到 L 1 1 C 1 I 1 j MI 2 (1 ) R R L j L 2 1 C 2 |2 j MI 1 (R L X 2)X 1 j MU j ,P I 22 R L 令X i j L 1 C i 算,以降低多线圈耦合电路计算的复杂性。为了用 CMT 来估算线圈间的能量传输效率,首 U 是逆变后的交流电源, CT ----------- UI 1 |22 R L UI 1

在谐振状态下,0L1 —,X1 R,X2R,从而得到 0L2 2 2 2M2R L CT-------------- 2―2---------- ((R L R)R M)(R L R) 1.2 CMT分析 CPT系统中,常常只涉及稳态分析, 在此也仅分析稳态特性。主线圈的幅值在正弦时为 一个常数;同理,次线圈的幅值也是一个常数,两个时间域线圈a i(t), a2(t)的原始储 能可分 别表示为 2 _ a1(t) , a2(t)。由CMT 可得 a1&) ( j 1)a1(t) jK 12a2(t) F s(t) a2&) ( j 2 1)a2(t) jK 12a1(t) 在上述公式中, 1, 2, L分别为原线圈的损耗、负载线圈的损耗和负载的吸收功率,K12 为两个线圈的耦合率, F s(t)为励磁损 耗(忽略不 计) °CMT 中,a1(t) A1e j t,a2(t) A2e j t 都是正弦信号;P1 2 2 1 A1 ,P 2 2 A和P L 2 分别为原线圈、副线圈和负载 的功率。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CMT ---------- P1 P L P2 P L 4|2 由方程(6)和 (7) 者之间关系L 2Q L CMT A i 2 2 2 A: 2 L A2 (8 ) 可得一 A2 jK 12 2 L 1 jK12 Q L R L 2 -。将两L K12 2药以及K12代入式(8),解 得 (L 2)(( L _________ 2M2R ((R L R)R2M2)( R L R) 2K2L1L2R L 2 2 2 2) 1 K12 ((R L R)R K L1L2)(R L R) (9) 与式(5)对比可知,两种方法求出的传输效率的表达式相同。 2两个负载电路的传输效率分析 2.1电路分析 2

大兆瓦级风电齿轮箱耦合动态特性及结构噪声分析

大兆瓦级风电齿轮箱耦合动态特性及结构噪声分析 杨长辉1一徐涛金1一吴灿元2 1.重庆理工大学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54 2.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2263 摘要:风电齿轮箱是风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机组的性能.建立了具有两级行星加一级平行轴齿轮传动的大兆瓦级风电齿轮箱齿轮传动轴轴承箱体系统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有限元模型,采用Lanczos 法对齿轮箱系统进行耦合模态分析.在综合考虑直斜齿轮时变啮 合刚度二齿轮误差及齿轮啮合冲击等内部激励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下,运用直接积分法对整个风电齿轮箱系统进行了动态响应求解,从而获得齿轮箱各点的振动位移二速度及加速度动态评价指标,并且对系统结构噪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大兆瓦级风电齿轮箱的动态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电齿轮箱;内部激励;动态响应;结构噪声 中图分类号:TH 12;TH 122一一一一一一DOI :10.3969/j . issn.1004 132X.2016.05.007Anal y ses of D y namic Cou p lin g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Noise of Multi Me g awatt Wind Turbine Gearbox Yan g Chan g hui 1一Xu Tao j in 1一Wu Can y uan 2 1.Ke y Laborator y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 g Technolo gy for Automobile Parts ,Ministr y of Education ,Chon gq in g Universit y of Technolo gy ,Chon gq in g ,400054 2.Chon gq in g Gearbox Co.,Ltd.,Chon gq in g ,402263 Abstract :Wind turbine g earbox was one of the most im p ortant com p onents of wind turbine ,its d y namic p erformance had direct im p act on the whole s y stem.A cou p led nonlinear d y namic FE model containin g g ears shafts bearin g s housin g for a multi me g awatt wind turbine g earbox of p lanetar y g ear transmission was built com p rehensivel y to p erform the cou p led modal anal y sis of the whole g earbox with Lanczos method.In consideration of the nonlinear factors of the time var y in g mesh stiffness of s p ur and helical g ears ,g ear errors and g ear mesh im p act ,the d y namic res p onse of the s y stem was studied usin g direct inte g ration method under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excitation.The vibration dis p laceGment ,velocit y and acceleration as the d y namic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wind turbine g earbox were obtained ,and the structural noise was also anal y zed.All results p rovide useful theoretical basis for d y namic o p timization of multi me g awatt wind turbine g earbox s y stem. Ke y words :wind turbine g earbox ;internal excitation ;d y namic res p onse ;structural noise 收稿日期:2015 03 2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A01B05);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3DFA70730)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KJ1400938) 0一引言 增速齿轮箱是风力发电机组重要的传动部 件,其传动的稳定性二可靠性及动态性能关系到整个风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风电增速齿轮箱向大兆瓦级方向的发展,齿轮在重载工况且伴随外部变载荷作用下,齿轮箱的振动性能及噪声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学者从数学模型和有限 元模型等方向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Abboudi 等[1] 在考虑内外激励源作用下采用集中质量法建 立了12自由度的风电齿轮箱动力学微分方程,以研究参变量对齿轮箱振动特性的影响.Helsen 等[2] 采用多种柔刚度耦合方式对齿轮箱系统动态 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Kahraman [3] 建立了复合 行星轮系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自由扭转振动特性 的研究分析.马辉等[4]利用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 和斜齿轮集中质量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修改啮合刚度矩阵研究了系统模态变化规律.Abbes 等[5] 针对齿轮箱在时变刚度激励下采用声固耦合 方法进行了声辐射分析.由于风电齿轮箱系统非线性耦合效应二传递误差及冲击载荷等因素的存在,采用传统数值解析法进行分析计算变得十分复杂,而有限元法有利于齿轮箱系统动态特性分 析及噪声评估[ 6 7] .本文综合考虑齿轮啮合刚度激励二误差激励 及啮合冲击激励等内部激励因素,建立大兆瓦级风电齿轮箱非线性耦合有限元模型,研究在内部激励作用下齿轮箱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及预估系统结构噪声. 906 大兆瓦级风电齿轮箱耦合动态特性及结构噪声分析 杨长辉一徐涛金一吴灿元

电路的耦合方式

电路的耦合方式 一级:组成多级放大电路的每一个基本放大电路称为一级。 级间耦合:级与级之间的连接称为级间耦合。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直接耦合、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和光电耦合。 ★直接耦合 直接耦合:将前一级的输出端直接连 接到 后一级的输入端。 如右图所示为直接耦合电路。 直接耦合方式的缺点:采用直接耦合 方式 使各级之间的直流通路相连,因而静 态工作点 相互影响。有零点漂移现象。 直接耦合方式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低 频特性,可以放大变化缓慢的信号;由于电路中没有大容量电容,易于将全部电 路集成在一片硅片上,构成集成电路。 ★阻容耦合方式 阻容耦合方式:将放大电路的前级输出端通过电容接到后级输入端,称为阻 容耦合方式。 ---- i ------------------ Y + 如下图所示为两级阻容 耦 合放大电路。 直流分析:由于电容对 直 流量的电抗为无穷大,因 而阻容 耦合放大电路各级之 间的直流通 路不相通,各级 的静态工作点相 互独立。 交流分析:只要输入信号频率较高,耦合电容容量较大,前级的输出信号可 几乎没有衰减地传递到后级的输入端。因此,在分立元件电路中阻容耦合方式得 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第一级电路与 第二级电路直接连接 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变压器耦合的阻抗变换 变压器原边线圈匝数N1,畐寸边线匝数N2, 可得变压器共射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阻容耦合电路的缺点:低频特性差,不能放大变化缓慢的信号;在集成电路 中制造大容量的电容很困难,因此阻容耦合方式不便于集成化。 ★变压器耦合 变压器耦合:将放大电路前级的输出端通过变压器接到后级的输入端或负载 电阻上,称为变压器耦合。 如右图所示为变压器耦合共射放大电路。 电路缺点:变压器耦合电路的前后级靠磁 路耦合,它的各级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相互 独立。它的低频特性差,不能放大变化缓慢的 信号,且非常笨重,不能集成化。 电路优点是可以实现阻抗变换,因而在分 A .n 立元件功率放大电路中得到广泛应用。 变压器耦合共射放大电路 如下图所示,设原边电流有效值为11,副边电流有效值为12,将负载折合到 原边的等效电阻为 T 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