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石白, 殷海波, 张锦花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刊名:

风湿病与关节炎

英文刊名:Rheumatism and Arthritis

年,卷(期):2012,1(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117451504.html,/Periodical_fsbygjy201206017.aspx

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的研究进展

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的研究进展 陈谦陈兴国殷信道 【摘要】痛风是因尿酸钠盐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而引起组织的异物炎性反l}}i_。临床上常需综合典型的临床症状以及血、尿中尿酸盐水平的测定和常规影像检查(如X 线、MRI,B超等)进行诊断,但不典型痛风的诊断仍存在困难。双能量CT通过区分尿酸盐结晶和钙质的不同衰减特性来诊断痛风,并采用特定的体积计算软件对痛风石进行准确定量。随着双能量痛风石成像的广泛应用,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将不断扩展及深化,并有望成为确诊和管理痛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痛风;双能量CT;尿酸盐结晶 DOI: The progress of 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tophaceous gout CHEN Qian, CHEN Xingguo, YIN Xindao.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Nanjing First Hospital,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00040, China }Abstract} Gout is an inflammatory reaction as a result of monosodium urate crystal deposition in joints, periarticular soft tissue, cartilage, and kidney. Although diagnosing gout generally is straight forward when presenting typical clinical symptoms, serum urate level and common imaging modalities, atypical disease may still be a challenge. 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can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urate crystals from calcium by using specific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Dual-energy CT can be used for volumetric quantification through an automated volume assessment software. Given the utility of dual-energy CT in challenging cases and its ability of providing an objective outcomes measure in patients with tophaceous gout, dual-energy CT promises to be a unique and clinically relevant modalit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ophaceous gout 【Key words】Gout; Dual-energy CT; Urate crystal 痛风是一组A}吟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以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慢性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为其临床特征[f}l。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常规影像检查是诊断痛风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病人症状不典型,这就有可能延误痛风的诊断并影响其治疗。近年来,双能量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研究报道指出双能量成像能够准确鉴别尿酸结石和其他成分的结石[2],提示双能量成像可能对痛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将总结双能量CT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和评估方而的研究进展。 1双能量痛风石成像原理 双能量CT成像是一种可以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的检查手段,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在不同能量扫描下的能量吸收系数的不同进行物质分离,通过相关的后处理软件将感兴趣的物质标记出来。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CT设备可进行双能量数据的采集,如西门子公司采用双源CT双能量采集技术,GE公司的宝石能谱CT采用瞬时kV转换技术,东芝公司320排CT采用两次不同kV的容积扫描技术[3-5]。其中,双源双能量CT在临床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以双源CT为例对双能量痛风石成像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双源CT是采用相互垂直的2个球管发出的2种不同能量(140 kV和80 kV)的射线进行同步螺旋扫描,根据尿酸盐结晶及钙盐在扫描时衰减不同,双源CT后处理软件将不同组织用不同颜色标记出来,其中白色所示为骨质结构,绿色所示为尿酸盐结晶,粉色所示为松质骨。双能量CT通过采用多层而重组、容积再现等多种后处理方法对痛风石进行3600显示,使得痛风石的位置、大小得以直观显示。双能量CT可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方法协助诊断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由于患者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分布在世界各地,对患者自身的机体功能和社会建设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全世界对此种代谢疾病的研究全面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次研究针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为实际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提供资料方面的支持,促进相关医学技术和科室进一步发展,消除患者自身的痛苦,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服务。 标签:高尿酸血症;痛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长期嘌呤代谢紊乱 Gout(痛风)为患者长期嘌呤代谢紊乱以及酸排泄功能障碍导致的患者血尿酸增高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慢性关节炎以及关节畸形、肾部慢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等。欧美发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痛风的多发地区,二战之后其扩散逐步蔓延到世界范围,并且发病群体向年轻化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病症。本次研究重点对世界范围内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更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主要特征分析 1.1患者年龄分布目前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痛风的主要发病群体,其患病几率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而提高。随着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造成了饮食结构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畸形,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寿命的延长,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了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发病的趋势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成为了限制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1]。 1.2 性别分布根据实际的报道以及医院的相关数据表明男性成为痛风的主要患者,其具体的发病几率为8.5%左右,原发性痛风占据了6%的比例,而男女发病比例为20:1,说明痛风主要是男性患病为主的疾病。其主要原因可能为男性在实际的经济生产生活中所需要付出的体力劳动较多以及饮食结构畸形造成的部分机体功能出现了病变导致的痛风病症发生。 1.3地区分布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这一病症广泛的在欧美地区扩散开来,英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痛风病症的发病几率已经由20世纪90年代的1.2%提高到了目前的1.73%。美国地区开展的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其发病几率明显上升[2]。 亚洲由于经济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很少见到痛风患者,随着二战结束后的经济水平爆发式增长,导致了痛风开始大面积出现在了亚洲医学的临床治疗中,并且发展形式十分迅猛。以我国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前可见痛风报道只有2例。进入到了21世纪后,我国的痛风发病几率明显上升,

痛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已读

收稿日期:2007-01-3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临床实验科,云南昆明650032。 痛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张瑞芬,赵 晶 [摘 要]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人类由于缺乏尿酸酶不能将嘌呤代谢产生的尿酸分解为可溶性的尿囊素排出体外,使尿酸成为人类嘌呤代谢的 终产物。而与嘌呤代谢有关的酶活性的改变、与编码转运尿酸相关蛋白基因的突变以及尿酸盐结晶诱导的炎症反应,导致了痛风的形成及与痛风相关的各种症状的出现,从而使人们已开始从基因、分子水平来研究、认识此病。 [关键词] 痛风;高尿酸血症;基因;分子基础;尿酸转运 近年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并且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识别代谢综合征的早期标志[1],也是当今世界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因此,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引 起人们的重视。Choi 、Hediger 等[2-3] 研究了痛风的相关机 制。笔者从3个方面对痛风形成机制的研究进行阐述。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形成的原因 1.1 尿酸生成过多 此因素所致者占发病患者的15%~20%。嘌呤代谢受一些酶的反馈调节,遗传缺陷可导致酶缺乏或酶活性改变[3-4]。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已证实有下列几种酶的缺陷:磷酸核糖焦磷酸(P RPP )合成酶活性过高、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 PR T ,由HP RT 基因编码)活性低、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 RT )活性低、黄嘌呤氧化酶(XOD )活性增加,致使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及补救合成增加,分解代谢增多,大量尿酸生成。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骨髓和淋巴增生及血细胞破坏加速性疾病、肿瘤化疗和放疗后、银屑病、心肌梗死、肥胖,上述疾病的患者系由于核酸代谢亢进致尿酸生成增多。此外,Ⅰ型糖原贮积病由于患者体内葡萄糖-6-磷酸酶(G -6-PD )缺乏,使糖代谢中磷酸戊糖途径增强,尿酸合成增多。饮食与药物也能导致嘌呤核苷酸摄入增加或分解加速,如富含嘌呤的食 物、酒精、果糖可使尿酸的生成增加,血尿酸浓度升高。细胞毒性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环孢霉素等,可短时间内大量破坏细胞,导致细胞核裂解,核酸分解加速,尿酸生成增加。1.2 尿酸排泄减少 这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的主要机制,约占80%~85%。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主要是由于近段肾小管尿酸盐转运蛋白异常所致,属多基因遗传缺陷[4]。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导致尿酸肾小球滤出减少和(或)肾小管重吸收增加;慢性酒精中毒、利尿药、抗结核病药、非甾体抗炎药、左旋多巴、烟酸或环孢素A 等药物因素使肾小管排泄尿酸减少;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的高胰岛素阻碍肾近曲小管尿酸分泌。 2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沉积在关节腔中的尿酸盐结晶(MS U )被吞噬细胞、白 细胞吞噬后,可破坏细胞的溶酶体等细胞器,释放出蛋白水解酶、激肽、组胺、趋化因子等物质,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白细胞聚集等炎症反应;炎症细胞释放白介素(I L -1、I L -6)、肿瘤坏死因子(T N F )等细胞因子,激活环氧化酶-2(COX -2)合成前列素类,更使炎症范围进一步扩大。一些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包括钙结合蛋白S100A8和S100A9,在尿酸盐结晶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参与了中性粒细胞的游走[5]。激肽介导疼痛反应,通过第二信使作用于局部和旁分泌,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受影响组织的实质细胞,如滑膜细胞和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也能内吞尿酸盐结晶,释放细胞因子[2]。COX -2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残余肾大鼠肾前血管表达增加,且其表达水平与尿酸水平及血管平滑肌增殖相关,这一作用的机制是通过COX -2活化从而使血栓素表达增加来实现的[6]。尿酸也促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 CP -1)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可能是尿酸直接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后使M APK inase 和N K -B 活化实现的[7-8]。3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遗传以及相关基因研究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属于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3.1 与尿酸合成增多相关的基因 嘌呤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缺陷所导致的嘌呤利用障碍和(或)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是尿酸生成增加的主要原因,HPRT 和P RS 基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HPRT 是嘌呤补救合成中的关键酶,基因点突变、插入/缺失多态性等均可导致该酶的活性下降,使尿酸合成增加。HP RT 基因缺陷致HG PR T 活性降低,使鸟嘌呤转变为鸟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减少,两种嘌呤不能被再利用合成核酸或被清除,而使终末产物尿酸升高。完全性HG PRT 缺乏即Lesch -Ny han 综合征,其特征为高尿酸血症、自残行为、舞蹈手足徐动症、痉挛状态和精神发育迟缓。部分性HP RT 缺乏即K elley -Seegmiller 综合征,可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但没有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Jinnah 等[9]研究了271例因HP RT 突变致高尿酸血症者,得出4个主要结论:HP RT 基因序列中存在与人类某些疾病相关的突变高发位点;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无法提供对某基因位点突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特征的预测;临床症状较轻者的基因突变,残存的HGP RT 尚可发挥部分正常生物作用;尽管突变分析不能为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提供确切的信息,但其对诊断确认方面的遗传咨询、检出突变基因携带者和产前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痛风症及其前期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手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 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gout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the early stage of gout are increased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of its 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 is also increasing,this text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on gout and hyperuricemia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 Gout; hyperuricemia; 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 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炎畸形,常累及肾,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常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痛风详细解析

痛风病因概要: 痛风的是多原因的,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继发性痛风继发于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1型糖累积病。缺乏6磷酶葡萄糖,可伴有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临床痛风少见。 --------------------------------------------------------------------------------------- 痛风详细解析: 病因 人体内尿酸有两个来源,从富含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的属外源性;从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和核酸分解代谢而来的属内源性。本病是多原因的。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但遗传方式不同,英格兰和美国经过较严谨的家族研究后报道,40%~80%有阳性家族史,痛风患者的一一级亲属约25%有高尿酸血症。遗传方式大多数未明,仅1%~2%因酶缺陷引起,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S)亢进症,至今仅有30家系报告;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症,发生率为1,10万;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乏症,仅156例报告。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原发性痛风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痛风继发于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1型糖累积病。缺乏6磷酶葡萄糖,可伴有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临床痛风少见。 1.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溶血性贫血、癌、肿瘤化疗和放疗后,由于核酸转换增加导致尿酸生成增多。 2.铝中毒肾病和某些药物(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小剂量阿斯匹林、乙胺丁醇、盐酸及乙醇等)可使尿酸排泄减少。 3.饥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乳酸性中毒等。由于过多的有机酸如一羟丁酸,自由脂肪酸、乳酸等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性抑制作用,使尿酸排泄减少。 发病机制 目前尚无证据说明溶解的高尿酸有毒性。痛风的发生虚取决于血尿酸的浓度和在体液中的溶解度。 一、高尿酸血症的机制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不同国家的痛风患病率不同,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数据显示,美国痛风患病率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一项基于120万英国人的健康档案大数据显示,2012年英国痛风患病率约为2.49%。我国缺乏全国范围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基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家医院的6 814例痛风患者有效病例发现,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逐步趋年轻化,男∶女为15∶1。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首次痛风发作时的血尿酸水平,男性为527 μmol/L,女性为516 μmol/L。痛风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是关节痛(男性为41.2%,女性为29.8%),其次为乏力和发热。男女发病诱因有很大差异,男性患者最主要为饮酒诱发(25.5%),其次为高嘌呤饮食(22.9%)和剧烈运动(6.2%);女性患者最主要为高嘌呤饮食诱发(17.0%),其次为突然受冷(11.2%)和剧烈运动(9.6%)。 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能规范医生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截至2015年12月,全球共有14部痛风诊疗指南发布,为痛风的诊疗和管理提供有效指导,然而对于当前我国痛风临床实践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1)国外指南中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痛风诊疗问题与我国临床医生所关注的不完全一致,如别嘌醇的超敏反应,本指南工作组所进行的前期调查显示,该问题为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关心的首要问题;(2)国外指南几乎未引用来自我国的痛风研究,而近年来我国不断有痛风诊疗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发表;(3)国外指南中的痛风治疗药物与我国临床实践不完全相符,如苯溴马隆未在美国上市,美国痛风指南推荐促尿酸排泄应使用丙磺舒,但我国临床实践中促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为苯溴马隆;(4)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会制订的指南,尚未及时将新的痛风分类标准、新型影像诊断技术(高频超声和双源CT)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领域新证据,尤其是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证据纳入。综上,为更好地指导我国风湿免疫科临床医师制定恰当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依据国内外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步骤,基于当前最佳证据,制订了2016版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推荐意见1: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较1977年AC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更高,建议使用2015年的痛风分类标准(2B) 当前国内外有多个痛风分类标准。2015年ACR和EULAR更新的痛风分类标准较其他标准更加科学、系统与全面。该标准适用于至少发作过1次外周关节肿胀、疼痛或压痛的痛风疑似患者。对已在发作关节液、滑囊或痛风石中找到尿酸盐结晶者,可直接诊断痛风。该标准包含3个方面,8个条目,共计23分,当得分≥8分,可诊断痛风。但该标准纳入的受试对象与我国人群存在种族差异,是否对我国痛风患者有完全一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应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2015年ACR和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显示,当满足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时,诊断痛风的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89,AUCROC为0.95;若仅考虑临床表现,其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78,AUCROC为0.89。 推荐意见2: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痛风疑似患者,可考虑使用超声检查受累关节及周围肌腱与软组织以辅助诊断(2B) 超声在痛风患者中能较敏感发现尿酸盐沉积征象,可作为影像学筛查手段之一,尤其是超声检查关节

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痛风专题讲座 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毕黎琦 李 萍 编者按:本专题讲座特邀毕黎琦教授主持。毕黎琦教授现为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风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和长春市风湿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风湿性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 1 痛风的概念和流行病学 痛风(G 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由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尿酸性肾结石所导致的痛风性肾病。患者还可伴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等。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即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上限。正常人血尿酸浓度(血清,尿酸酶法)波动在较窄的范围,男性为0.15~0.38mmol/L(2.4~6.4mg/dl),女性更年期以前为0.1~0.3mmol/L(1.6~5.2mg/dl),女性更年期后其值接近男性。这是由于雌激素对肾脏排泄尿酸有促进作用。因此,痛风好发于男性和停经期妇女。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血尿酸超过0.42mmol/L时,发生痛风性关节炎或肾尿酸结石的危险性增加。但有高尿酸血症者只有10%左右发展为痛风,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有一种人有持续血尿酸水平增高而无痛风发作,称之为特发性高尿酸血症。因此,有高尿酸血症不等于就是痛风。 痛风是十分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痛风的认识可追朔到两千年前,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将相都曾患有痛风,故又称痛风为帝王病,也一直被视为和“酒肉”有密切关系的富贵病。但直到100多年前,才证实其发病与血尿酸增高有关。 痛风是一种遍布世界的常见病,其患病率与经济发展程度、饮食结构及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东方民族痛风的患病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欧美地区约2%~18%,南太平洋的土著人群则高达64%。而痛风的患病率则远低于高尿酸血症。近年来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年龄段痛风的患病率为0.84%。我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亦呈直线上升趋势。2 痛风的分类和病因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痛风(primary gout)和高尿酸血症:是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99%可能属多基因遗传缺陷,其中约90%为尿酸排泄减少,主要的遗传缺陷是使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肾小管重吸收增加;不超过10%的患者是尿酸产生过多。原发性缺陷中1%~2%是由于酶缺陷所致,绝大多数病因不明。 继发性痛风(secondary gout)和高尿酸血症:包括3种情况。 (1)继发于其他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如糖元累积病Ⅰ型,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可伴同嘌呤合成增加,尿酸合成过多和排泄减少而发生高尿酸血症。Lesch-Nyhan综合征,是由于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完全缺乏导致尿酸生成过多。 (2)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慢性溶血性贫血、癌,以及肿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后,由于核酸转换增加,致尿酸生成增多。慢性肾病和铅中毒性肾病可使尿酸排出减少。另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酒精性酮症、饥饿等,可导致过多的有机酸(如β-羟丁酸、自由脂肪酸、乳酸等)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性抑制作用而使尿酸排出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痛风者少见。 (3)继发于某些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小剂量阿司匹林、吡嗪酰胺、乙醇、烟酸、化疗药等,可使尿酸排出减少。肾移植术后病人由于使用抗排斥药物环孢菌素也可能使痛风患病率增加。 因此,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肝、肾、心、脑、蚝、鱼卵、沙丁鱼、酵母)、饮酒、饥饿、食物过敏、劳累、受寒、感染、创伤、手术等为常见发病诱因。 ? 2 1 ?中国社区医师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阐述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进展,从中、西方医学两个方面对近几年有关痛风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方面呈现出独有的优势,由此认为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极具发展价值。 标签:痛风;尿酸;关节炎;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过程失调或尿酸的排泄异常而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肾功能残缺、主要关节残疾[1]。目前对痛风的临床治疗秉持一个新观点:痛风虽然临床治疗极其困难,但是仍可以治愈[2]。痛风虽可以治愈,但是绝大多数患病者仍病情反复发作且久治不愈。其原因主要包括:部分临床医生没有重视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重大危害,未将降血尿酸治疗作为临床主要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且患者本身缺乏痛风的相关临床知识,导致治疗不规范[3]。因此,对痛风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及早治愈病症来避免更多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极其重要。 1 痛风的发病机制 1.1 高尿酸血症形成原因 高尿酸血症可能由两种原因导致:(1)尿酸产生异常增加:人身体里的尿酸产生的途径有两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内源性部分的尿酸大部分来自于核苷酸的大量分解,大概占体内总含量的80%,外源性的则来自于食物居多,占20%[4];(2)尿酸排出异常减小:尿酸主要经过肾脏的排出过程包括肾小球过滤、重吸收等环节。由尿酸生成的盐是极性分子,穿越肾小管需通过离子通道,迄今发现的离子通道里,阴离子交换器至关重要,能够推进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尿酸排泄量的大小也有影响[5]。 1.2 尿酸钠盐结晶积聚导致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在人体里的存在形式大多为钠盐,而钠盐在经过循环之后在软骨、关节腔、肾脏及软组织等处沉积并形成结晶。自从在患有痛风的患者体内发现异常尿酸钠盐结晶后,便认为尿酸钠盐结晶和痛风的临床发展有关系。也有学者发现患有痛风的患者体内关节腔的滑液能调节尿酸至更小,且尿酸变小会使被吞噬细胞吞噬的可能性增加,表现为高度致炎性[6]。有研究证实,因为痛风病患的关节腔内的滑液比其他关节类疾病病患的关节腔内滑液更易使尿酸发生结晶反应,所以尿酸钠盐结晶的积聚和痛风的临床发展有很大关系。尿酸钠盐结晶导致痛风炎症的途径有多种,如TOLL受体、激活炎性物质、吞噬细胞等。(1)TOLL受体属于一种模式分别受体,在人体生成免疫因子的过程之中具有关键作用[7]。TOLL受体在经过尿酸盐结晶的激活作用后将信号进行传送,启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导致痛风炎症发生。(2)炎性物质被尿酸钠盐激活导致的痛风炎症:炎性物质指的是能够激活炎性酶及细胞因子的大分子物质。炎性物质受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5410.2010.06.003 ·高尿酸血症专家论坛·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李静李雨瞞黄艳 610041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中心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经肝尿酸盐氧化酶(尿酸酶)分解形成尿囊素由尿中排出,其产生过多和(或)排出减少均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人群尿酸水平逐渐升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因此逐年上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了解人群尿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和流行特征,对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及与其可能相关的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尿酸作用的演变 大约在1500万年前,人类的尿酸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肝脏不能将尿酸降解为尿囊素排出体外,结果使人类比其他哺乳动物(大猩猩除外)的尿酸水平更高。有学者认为[1],这种突变体现了适者生存的优势,而人类在食物中维生素C和钠含量较低时,尿酸水平增高可能有3方面的作用:(1)神经刺激剂:尿酸与咖啡因和其他神经刺激剂具有相似的结构,尿酸酶的突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反应更敏捷、智力更高,体现人类的进化优势;(2)抗氧化剂:大多数动物在失去尿酸酶功能前约1500至3000万年就不能生成内源性维生素C。而尿酸具有维生素C的抗氧化功能,通过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人类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DNA和膜受损;(3)升高血压: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脑供血相对不足。尿酸能升高血压,增加脑供血。但是,尿酸升高提供的生存优势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就失去了,而且可能成为现代人类发生某些疾病的原因。 2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2.1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 血尿酸的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和受检测人群的年龄不同有所差别,一般成年男性为148.8~416.5 μmol/L(2.5~7.0 mg/dl),女性为89.3~357.0 μmol/L(1.5~6.0 mg/dl),>60岁男性为249.9~476.0 μmol/L(4.2~8.0 mg/dl),女性为190.4~434.4 μmol/L (3.2~7.3 mg/dl),儿童血尿酸的参考值较低[约在178.5~297.5 μmol/L(3.0~5.0 mg/dl)]。当血尿酸超过416.5 μmol/L(7.0 mg/dl)时,已达到超饱和状态,此时会有

1例双足跖趾关节痛风石切除术后伤口不愈合病例报告及护理体会

1例双足跖趾关节痛风石切除术后伤口不愈合病例报告及护理体会 痛风石是常见的代谢紊乱所至的疾病,由于关节处肿块未及时清除而形成尿酸结晶沉积,传统的外科处理为切开刮除、清理,多数患者还需再次清创缝合,反复多次伤口才能缓慢愈合,需时较长,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单纯的外科手术配合换药治疗患者复发的几率较大,患者痛苦。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近年来我科开展比较多的一种新型伤口治疗方法,主要表现为帮助伤口内残存的结石充分引流,保证伤口床的清洁,从而加速肉芽生长,降低复发率。我科自制外用中药适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各种创面,疗效显著。现有一例双足第一跖趾痛風石刮除术后伤口不愈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换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伤口愈合。现报道如下。 标签:双足跖趾关节;痛风;伤口不愈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双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10+年,加重伴右侧破溃1+月”于2015年12月22日10时08分以”痛风”收入院。入院症见:步行入院,正常面容,右侧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破溃,可见大小约2 cm*2 cm*2 cm隆起,左侧第一跖趾关节可见大小约1.5 cm*1.5 cm*1.5 cm隆起,无皮肤破溃、脓液流出等,精神可,饮食尚可,睡眠可,二便调。处理:12月24日予手术治疗,“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多发痛风结石刮除术”。术后第五天伤口仍不愈且红肿明显,测当时生命征:T:37.3,P:72次/分,R:22次/分,BP:145/85 mmHg。患者神清、精神软,患者自述双足跖趾关节疼痛。查看检查结果:尿素7.20 mmol/L、尿酸 537.40 μmol/L、甘油三酯2.55 mmol/L,凝血功能正常;患者既往史:否认糖尿病、心脏病;12月29日检查患者双足部肿胀,第一跖趾红肿明显,切开引流处伤口肉芽暗红,可见骨膜,分泌物为淡血水偶有少量泥沙样结石,伤口周围皮肤浸渍明显,医生已拆掉缝线,行清创换药。伤口大小:左足:1.8 cm×1.8 cm×1.3 cm;右足:1.2 cm×0.8 cm×0.5 cm;伤口基地部颜色:85%红色;15%黄色。可见少量腐肉及凝血块。大量血性渗出液。打开敷料后未闻及明显异味。伤口周围皮肤红肿明显而且严重浸渍。 1.2 方法 1.2.1 伤口评估 按照RYB伤口分类法将2期或延期愈合的伤口,按组织形态区分为红、黄、黑混合型伤口。

痛风研究进展

痛风研究进展 作者:朱尚添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 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在日益地改变,痛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地上升。痛风的出现和人们的种族、饮食习惯、职业性质以及生活环境等等息息相关。近年来,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对痛风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多。因此,笔者现将有关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痛风及其发病机制 1.1痛风的相关理论 痛风主要是由于单钠尿酸盐在体内所沉积从而引起晶体相关类的关节性病。如果人体内的尿酸排泄不正常,就极易导致高尿酸症状的出现。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的痛风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18%[1]。由于我国的地区人口分布具有地域性差异,台湾地区和北方的青岛地区痛风的发病机率远远高于其它地区。痛风主要包括了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性关节炎以及尿酸性尿路结石,病症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部分关节残疾和肾功能受到影响。 同时,痛风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高血压、腹型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等。痛风的发生不仅和患者的年龄有关,而且还和患者的性别、身体状况有关。患者一般为中老年人居多,男性患者患痛风疾病的概率远远大于女性。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痛风可以分成两种:(1)原发性,指的是在排除其他疾病影响的基础上,因为先天性的尿酸排泄不通畅所引起的。因此,原发性痛风主要和先天性因素有关。(2)继发性,指的是由于肾脏的原因或者其他药物所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以及骨髓增生性等疾病。 1.2痛风疾病的发病机制 在人体血液中大部分的尿酸主要是以钠盐的形式[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因为尿酸的浓度超过了标准值,呈现一种过于饱和的状态。如果尿酸钠微结晶沉淀在关节组织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从而造成关节损伤。尤其是血尿酸一直处于超饱和状态,就很容易形成结晶状态。有些患者虽然没有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但是有些痛风石患者也没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记录。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还和患者的饮食情况以及过度劳累有关。一些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经常可以随着时间自行的缓解[3]。痛风石的形成和患者体内的高尿酸血症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能够极大地改变痛风的特征。 2.痛风的治疗进展 2.1临床表现

治疗痛风新型药物研究进展

广东医学2019年5月第40卷第10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May2019,Vol.40,No.10-1497? 纟宗述治疗痛风新型药物研究进展 曹启江,宋庆凤,姚满,张敏 辽宁何氏医学院医学部临床学院(辽宁沈阳110163)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 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代谢性疾病之一。发达国家中有1%~2%的成年人患有痛风,发展中国家中患痛风 人数也逐年升高,并且痛风患者逐渐年轻化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抗痛风天然药 物的开发,其治疗效果和毒性不良反应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本文对正在研发的抗痛风药物进行综述,分 析抗痛风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局限性,并从天然植物提取物和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抗痛风的 天然活性物质,为开发新型抗痛风药物提供一种有效可行途径。 【关键词】痛风;天然提取物;有益微生物;抗痛风药;中药 【中图分类号】R971M;R91【文献标志码】A DOI:10.13820/https://www.doczj.com/doc/b117451504.html,ki.gdyx.20175214 痛风是尿酸钠或尿酸钠结晶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血尿酸长期升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淀在软组织是造成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⑵。痛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肾尿酸盐结石,具有发红、肿胀、疼痛和发热症状。痛风的发病常伴随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等常见疾病的发生⑶,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之一。目前,针对痛风的发病情况可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向进行治疗,西医治疗分别从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以及物理方式缓解进行治疗⑷;中医治疗方法很多种,但效果不理想。市面上的西药通过不同机制可以治疗痛风,但是存在较大的毒性不良反应和疗效差的问题。因此,急需毒性不良反应较小的抗痛风新型药物的出现,来满足治疗痛风和保持人类健康的需求,新型抗痛风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I。本文对目前已经研发和在研发的药物进行综述,特别强调抗痛风新型药物的研发进展。我们希望初步研发的新型复合生物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治疗痛风提供有利依据,为开发新型抗痛风药物提供一条新思路。 1痛风分类 痛风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⑷,原发性是指先天性嗥吟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通常基于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与周围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继发性是指继发于肾脏疾病或者某些药物所引起尿酸排泄减少、骨髓增生性疾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80551129)病及肿瘤化疗所致尿酸生产增加等形成高尿酸血症导致痛风的发生痛风的发病时期分为无症状尿酸血症潜伏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关节炎期和慢性关节炎期。 2痛风药物研发现状 2.1原发性痛风的治疗 2.1.1无症状尿酸血症潜伏期的治疗针对这种发生在潜伏期阶段的处理方法是平时注重饮食,如减少海鲜的食入量和调整诱发因素如酗酒、吸烟等,同时如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或过于肥胖等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2.1.2急性关节炎期的药物治疗针对急性期的药物治疗主要手段是控制症状,常用药物有秋水仙碱、非备体类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抑炎因子药物等。其中秋水仙碱可以抑制尿酸钠结晶引发的白细胞增多,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但是会引起腹泻、腹痛、肝脏损伤以及剂量依赖性等不良反应;非笛体类抗炎药物作用机制是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产生,包括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布洛芬、臥喙美辛、棊普生、罗非昔布等可发挥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但是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糖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严重急性痛风治疗,但具有不良反应且易反弹不适合长期使用[,1-,2];细胞因子拮抗剂对急性痛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15],但是研发成本较高且用药具有局限性。 总而言之,治疗急性期的药物总体上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痛风的伤害,可以作为应急药物来降低痛风的伤害程度。 2.1.3间歇和慢性关节炎期的药物治疗用于急

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历分析

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 历分析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1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历分析 一、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30岁,身高179cm,体重100kg,因“胡语、行为异常1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自己到派出所求助,神情紧张害怕,称自己有精神病,耳边出现了幻听,听到有人叫他快跑,民警询问后患者不能说出准确地家庭地址和身份信息,无法查找身份信息,派出所民警见其言行异常,怀疑可能存在精神障碍,遂送至我院就诊,门诊以“精神分裂症”为主要诊断收治我科住院治疗。院外否认冲动、打人、毁物行为,否认厌世言行。饮食、睡眠情况不详,大小便情况不详。 既往史:不详。自诉有高血压病史,院外服用厄贝沙坦;有梅毒史,未治疗。 家族史:不详 入院查体:脉搏 99次/分呼吸 17次/分血压 156/105mmHg 体温℃。余未见特殊。 入院诊断:1.惊恐发作 2.高血压病2级,中危 3.梅毒 4.高尿酸血症辅助检查:液常规:尿比重↑;生化:同型半胱氨酸μmol/L↑、尿酸530μmol/L↑;总胆红素μmol/L↑;游离脂肪酸L↑;C反应蛋白L ↑;血常规:白细胞×10^9/L、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176g/L↑;雌二醇512μmol/L↑;凝血功能、毒品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男性激素、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头颅CT等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用药:厄贝沙坦片(安博维)日×36天;氯硝西泮片2mg/日×18天;帕罗西汀片(乐友)20mg/日×12天;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予休息、精神科监护和氯硝西泮、帕罗西汀口服治疗,病情好转明显。治疗后患者意识清,定向力完整,接触交谈合作,情绪良好,行为未见异常,自知力存在。救助站工作人员来院,主动要求办理出院手续。目前无躯体不适,病情好转出院。 二、临床药师分析 1.精神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文献显示奥氮平片可致高尿酸血症,其原因可能与奥氮平引起的患者的血脂浓度、体重和血糖控制不利继而引发的代谢谢综合征有关。研究认为,血尿酸水平与BMI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与中心性肥胖尤其相关。可能因为肥胖患者进食过多,脂肪在皮下、腹部或内脏器官积贮,脂肪动用产生热量供机体需要时,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阻碍了血尿酸排泄,使血尿酸水平增高。也有研究报道血浆瘦素与血尿酸水平明显相关,提示瘦素可能是肥胖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致病因子,认为瘦素可用于标示肥胖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资料显示,血尿酸(BUA)水平及高尿酸(HUA)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上升。另外,女性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奥氮平对中枢DA受体的阻滞作用,可引发泌乳素水平升高,当体内泌乳素过多时,可以抑制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并直接影响卵巢的性激素合成,使血清雌激素水平低下,减少了尿酸的排泄。该患者的BMI=>30,属于肥胖,同时患者有高血压病2级、中危,同型半胱氨酸μmol/L↑、尿酸530μmol/L↑;总胆红素μmol/L↑;游离脂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痛风症及其前期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手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 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gout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the early stage of gout are increased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of its 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 is also increasing,this text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on gout and hyperuricemia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 Gout; hyperuricemia; 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 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炎畸形,常累及肾,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常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