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成因有哪些种类和特点

地震成因有哪些种类和特点

地震成因有哪些种类和特点

1.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震。一般认为,地壳运动是长期的、缓慢的,一旦地壳所积累的地应力超过了组成地壳岩石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断裂而引起地震。也就是地应力从逐渐积累到突然释放时才发生地震。构造地震是—种括动频繁、影响范围大、破坏力强的地震,世界上最多(90%以上)和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是火山喷发时岩浆或气体对围岩的冲击所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影响范围一般不大且为数较少,约占各类地震总数的7%左右。我国很少发生火山地震,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日本等地。

3.陷落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壳的陷落所引起的地震。它多为石灰岩溶洞的陷落造成,其数量少,影响小,仅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4.人工诱发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是由于水库蓄水或地下大爆破所引起的地震。它多发生在水库或爆破点附近地区,震源深度较浅,最大的震级目前不超过6.5级

地震带来的危害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简述地震的危害和救助

简述地震的危害和救助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的特点。震灾严重,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四,地震灾害的损失触目惊心。 那地震都会出现那些灾害呢? 一般分为原生灾害(直接灾害)、次生灾害、诱发灾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原生灾害外,还会带来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火灾: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而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人的心理创伤等社会性灾害称为诱发灾害。 对此,我们理应时刻保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面临地震灾害时,我们才能准确应对。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底层建筑可以尽快有序撤离至开阔场地,并抱头下蹲。高层建筑应尽快缩小目标并使身体保持在结实的屏障之下,以免被击中。 比如此刻正在教室内,那么我们应该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在操场或室外或者已跑到室外,可迅速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折回教室去。 若是在家中,要就近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若是在公共场所,听从指挥,保持距离,有序离开,避免出现踩踏事故发生,并尽快赶赴避难场所。 假如不幸被困之后,我们应如何自救呢? 首先,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沉住气,树立生存的信心。

地震心得体会

地震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 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收获颇丰,简单概述如下: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二、地震基础知识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 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地震心得体会范文

地震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 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收获颇丰,简单概述如下: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二、地震基础知识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

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

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 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是地壳的一切颤动,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主要能源来自地球的内部,是由地球内部自然力冲击引起的。地壳或地幔中发生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发生原理 英文seismic wave.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球内 地震波 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概念介绍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传播方式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1]。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纵波和横波 现象介绍 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

地震波数据生成器SGSw

地震波数据生成器 除了程序提供的30多条实测地震波,一些复杂超限工程在做时程分析时往往需要利用当地安评报告的地震波数据生成自己的时程函数,具体的转换过程是被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 相关命令 工具〉地震波数据生成器... 问题解答 midas提供地震波数据生成器这个专门的工具用于生成自己的时程函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已安装midas软件的文件夹,找到Dbase文件夹,用记事本打开其中任何 一个后缀为dbs的文件;

2)将安评报告的实测地震波数据完全按上述dbs文件的格式输入后另存,修改后 缀txt为dbs; 3)打开地震波数据生成器,执行菜单操作Generete-Earthquake Record;

4)点击Import,导入第2)步中生成的dbs文件,同时可修改地震波三要素中的 有效峰值和持时,保存为一个sgs文件; 5)midas软件中添加时程函数时,导入第4)步生成的sgs文件即可。 相关知识 时程分析往往作为多遇地震的补充计算手段,规范中要求每条时程曲线计算底部剪力结

果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相应结果的65%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底部剪力结果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所以选择合适的波很重要,地震波数据生成器还提供时程函数到反应谱的转换,可以和反应谱分析中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进行大致的比较,对结果的正确性给予一定的保证。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同上。 2)同上。 3)打开地震波数据生成器,执行菜单操作Generete-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a;

4)点击Import,导入第2)步中生成的dbs文件,可选择生成多种形式的反应谱,如绝对加速度、相对速度、相对位移等,保存为sgs文件; 5)和时程函数一样,也可以在定义反应谱函数的时候导入第4)步生成的sgs文件。

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什么叫地震灾害 1、地震灾害。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强烈的振动,直接和间 接地对社会及自然造成破坏。直接破坏如:由于地面强烈震动引起 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沙和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对人畜造 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这种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为地震灾害。 2、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的地震使山体 崩塌,造成滑坡和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造成瘟疫流行;引燃易燃易爆物造成火灾、爆炸;由于破坏管道造成毒气泄漏;细 菌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 城市是个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造成次生灾害尤为突出,如1975年2月4日我国海域发生的 7.3级地震,造成鞍钢因此停电停水而冻结,高炉停产;造成营口水 电设施被破坏,全市停水停电,使城市瘫痪。1976年7月28日我 国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使开滦矿供电中断,用水猛增,矿井被淹;使天津碱厂白灰埝滑坡导致30多人丧生;使化工厂阀门被破坏并 溢氯毒死5人。1964年6月19日,日本新宿7.5级地震,使油库 受震起火,大火烧了360小时,直至原油被烧尽,300多所民房, 工厂无一幸免。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导致火 炉翻到一起大火,供水系统破坏,大火持续三天三夜,10平方公里 市区因而化为灰烬。 4、地震时要注意水患。地震如果发生在沿海,能激起巨大的海浪,造成海啸。发生在水库附近时,则易造成坝堤震裂,出现意外 的险情。尤其是水库,如果决口,必将造成相当大的损失。比如,1786年6月1日我国四川省康定南发生7.5级地震,大渡河沿岸山 崩引起河流堵塞,断流10日后河道溃决,高数十丈的洪水汹涌而下,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3. 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弹性波在 岩层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地震波由一个震源激发。 4. 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看作组成一道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射线总是与波阵面垂直,波动经过每一点都可以设想有这么一条波线。 7. 振动图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8.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9.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地震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2 波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i为地层),在声学中称为声阻抗,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波的反射和透射与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关。只有在Z1≠ 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 13.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又称压缩波、膨胀波、纵波或P-波。 14.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旋转波、横波或S-波,速度小于纵波约倍。横波分为SV和SH波两种形式。 15.体波:波在无穷大均匀介质(固体)中传播时有两种类型的波(纵波和横波),它们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合称体波。 16共炮点反射道集:在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接收点上接收的反射波记录,称为共炮点道集。 在野外的数据采集原始记录中,常以这种记录形式。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 17.面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 18.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激发点与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不仅本身能造成各种破坏,还能形成灾害链,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地震的破坏力极强,不仅能使房屋倒塌二危及到人类的生命,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研究地震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对我们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更好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的基本概况——以青海地震为例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的环保部门就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一级响应机制,迅速制定了灾区环境监测预警方案、水污染处置预案、应急监测方案,对灾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应急监测。 可见,地震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此次地震不仅危害到玉树人民的生命,而且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生态环境的破坏,灾后的地区在短期内难以修复。 二、地震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从玉树地震的情况分析,地震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1、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此生地质环境灾害 强烈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山河改观,地壳运动,地震破裂过程复杂多变,导致山体崩塌、飞石滚落、暴雨洪灾,引起大规模地质灾害。1950年西藏墨脱8.6级地震最具有典型性,该次地震后,在20万km平方范围内形成大量的山崩塌方,巨石纷飞,沿雅鲁藏布江的多雄拉山、南木冬山和金珠山山崩最为严重,并促成泥石流的活动,村庄被掩埋和摧毁,破坏田地和道路,堵塞江河,引起雪崩,洪水泛滥和大片森林被毁。 2、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方面,地震不仅直接造成动物死亡,而且对它们的繁殖也有影响。1736年广西岭溪地震后于当地夏季出现白燕,说明地震使白燕原来的生存环境改变,导致它们的迁移,实际上,这对白燕的生存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地震破坏植被,从而影响到某些动物的生存。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动物物种依赖于不同类型的植被,植被被破坏了,就必然会影响到某些动物的生存及繁殖,有时可能会导致某些珍稀动物的灭绝。 3、对生态资源的污染与破坏 地震使自然资源减少,用于燃料、建筑的森林被毁。而且,地震可能引起危险品的泄露。比如,在剧烈的地震之后,一些储有危险品液体的容器破裂,使之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还会扩大污染影响范围。如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后,造成什邡市有化工厂倒塌,数百人被埋,80吨液氨泄漏。 地震的发生,使建筑物倒塌。在地震中有许多化工厂、造纸厂等排污量大的企业受损,化学物质外泄,水处理系统瘫痪。居民住宅、厕所、阴沟等污水管道破裂,市污水外排。倒塌的建筑物,亦使固体废弃物大量增多。 地震使农村原有的地质条件改变。水土流失加重,农业面污染加剧。地震还会影响到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聚居地污染物的分布,尤其是因为地裂、建筑物倒塌等因素引起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变化。 三、对地震灾害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1、做好灾害环境影响评估 对灾情进行充分估计,做好判断和调查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重要工作。应排除环境影响,掌握灾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尽快使受损的治理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避免产生更大的环境灾害。 环保部门应侧重做好水体和空气等污染物的监测,以及危险品污染物的防护等措施。由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作者:张宏硕 单位:生物技术0906604033

摘要: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 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震是极其频繁的,严重时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灾害且种类多、危害大、分布面积广、治理难度大,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物都有极大的危害。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汇集部位,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但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人类只有积极的预防它,才能减小它带来人类的伤害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由地震引起的损失。 正文:1.地震的起因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当然在具体的例子中会有不同的原因,以上只是引起地震的普遍原因和主要的原因。 2.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1)板块的边缘地带比较容易发生地震。我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地震比较多发的国家之一。我国及附近比较容易发生地震的区域有:河北唐山-邢台地震带、新疆伊犁地震带、云南西双版纳地震带、福建沿海地震带、台湾省地震带、南海地震带、日本列岛地震带。 (2)火山比较活跃的地区也容易发生地震。这种地震与板块撞击产生的地震不同,是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质变化造成的地壳运动,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小,造成的损失也较小。比较著名的火山地震带有:日本列岛、菲律宾、意大利西西里、安第斯山脉国家等。 3.地震的主要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报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一些个案构成的。应该把地震前兆研究放在地震预报研究之前。对地震前兆的识别需要判据。不能把权威学者的只言片语或者流行的假说当作判别地震前兆的最终凭据,而且目前不具备进行地震前兆统计的基本条件。综合人们以往的认识,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有3个自然判据:1)有正常背景;2)非干扰影响;3)与地震相关。其中,与地震相关是核心。可靠的地震前兆判定需要精确的观测资料。对地震前兆判据的研究对制定地震研究规划和观测规范都有指导作用。 (1)地下水异常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题目: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院(系):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提交时间: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摘要】强烈的地震,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破坏,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统称之为地震灾害。地震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破坏,被称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容易引发其他次生灾害,破坏力大,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和极大的生理、心理伤害,负面影响深远。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玉树、雅安地震,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出现,给我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相关背景知识,尽量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提高人们的防灾、抗震意识和能力。本文从地震灾害的危害、成因与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出发,来浅要地分析地震灾害,提升人们对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认识。 【关键字】地震危害、成因、对策 【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我国 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是我国人民面临的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在当今地震不能准确预报的情况下,要减少地震伤亡,主要有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两格渠道。所谓硬件是指房屋等建筑的抗震能力,软件是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抗震减灾意识,这在我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这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1、地震灾害概述 1.1、地震灾害的概念 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要想预测甚至预防地震,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地震,是地球表面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而产生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以此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即是地震灾害。

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

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收获颇丰,简单概述如下: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二、地震基础知识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 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直接灾害

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直接灾害: 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房屋倒塌、水库缺口、河流改道、火山爆发等 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次生灾害: 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毒气泄漏与扩散、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 地震发生前动物的反应: 地震前动物反应以及动物的异常表现: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jiù]、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蟾蜍(癞蛤蟆):成群出洞,甚至跑到大街小巷. 古语动物反常的情形。 也有几句顺口溜: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地震发生前水井的反应: 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等等. 地震发生前光的反应: .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地震发生前天空、天气的反应: 1、浮云在天空会呈极长的射线状,射线中心指向的位置就是中心地震的位置,这样的射线云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 地震云: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地震发生前云体的颜色为:白色、灰色、橙色或者橘红色.地震云的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的分界线,多出现波状. 2、气象异常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散,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飞雪)等等.

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其中大多数震级较小或发生在海底等偏远地区,不为人们所感觉到。但是发生人类活动区强烈地震往往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通常来讲,里氏3级以下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小,对建筑物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人们对于里氏4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较差切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里氏5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强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余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在有些地震中,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 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doc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看一看,资料仅供参考。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3级地震的危害"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 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

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 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预测地震三要素 (1)震级预测:由于地震是震源体应力应变积累的结果,地震震级越大,应力应变的强度就越大,积累的时间往往越长,震源区的体积也就越大。这些特点反映在地震前兆上,则表现为震级大时,地震前兆异常(主要指趋势异常)的持续时间长,前兆异常的空间展布范围亦大。国内外地震专家将其归纳为两个预测公式,即M=A+BlgT和M=C+DlgR。前者是震级M与异常持续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后者是震级与异常分布半径R之间的关系式。式中A、B和C、D为常数,这些常数往往随地区和观测手段的不同而有差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判据和指标可以用来预测震级的大小。 (2)时间预测:时间预测主要是根据地震前兆的发展过程判断地震发生的日期。早期的前兆异常往往是慢速的、渐变的趋势性变化。越接近地震发生,异常变化越激烈,呈现为快速和突发的特点,同时还出现地下水、气、油和其他多种宏观异常。在临震时,还可能观测到地声、地光等前兆现象。所以根据异常发展的过程,可逐步分析并逼近地震的发生时间。此外,具体发震日期的预测还需要考虑触发因素等。

反应谱生成人工地震波

反应谱生成人工地震波 一、软件SIMQKE_GR使用说明 1.先安装程序 2.使用方法 双击,打开程序,可以得到如图1界面。 图1 程序开始界面 如图1所示,由于程序本身提供的反应谱是适用于欧洲规范的,不适合于我国的规范反应谱,因此不能通过调整参数来获得符合我国规范的反应谱。可以采用导入的方法来输入反应谱。 3.点击菜单栏“file”—“Import spectra data”,出现打开对话框,如图2所示, 要求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反应谱文件(如 1.srf)。

图2 导入反应谱文件对话框 4.文件格式如下所示(红字部分不能修改,注意反应谱单位为g),下面部分 可以替换。 response spectrum time(s) acc(g) 0 0.1215 0.01 0.13635 0.02 0.1512 0.03 0.16605 0.04 0.1809 0.05 0.19575 0.06 0.2106 0.07 0.22545 0.08 0.2403 0.09 0.25515 0.1 0.27 0.15 0.27 0.2 0.27 0.25 0.27 0.3 0.27 0.35 0.27 0.4 0.27 0.45 0.27

0.5 0.243 0.6 0.2025 0.7 0.173571429 0.8 0.151875 0.9 0.135 1 0.1215 1.1 0.110454545 1.2 0.10125 1.3 0.093461538 1.4 0.086785714 1.5 0.081 1.6 0.0759375 1.7 0.071470588 1.8 0.0675 1.9 0.063947368 2 0.06075 2.1 0.057857143 2.2 0.055227273 2.3 0.052826087 2.4 0.050625 2.5 0.0486 2.6 0.046730769 2.7 0.045 2.8 0.043392857 2.9 0.041896552 3 0.0405 3.1 0.039193548 3.2 0.03796875 3.3 0.036818182 3.4 0.035735294 3.5 0.034714286 3.6 0.03375 3.7 0.032837838 3.8 0.031973684 3.9 0.031153846 4 0.030375 4.1 0.029634146 4.2 0.028928571 4.3 0.028255814 4.4 0.027613636 4.5 0.027 4.6 0.026413043 4.7 0.025851064 4.8 0.0253125

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我国因地震引起的水库垮坝并不多见,总结国内外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坝体裂缝 地震作为外力荷载将会导致大坝尤其是土石坝整体性降低,防渗结构破坏,引起大量裂缝。地震会产生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运动,并使周期性荷载增大,坝体和坝基中可能会形成过高的孔隙水压力,从而导致抗剪强度与变形模量的降低,引起永久性(塑性)变形的累积,进而导致坝体沉降与坝顶裂开。 坝体裂缝的修补 坝体裂缝 事例1

2003年10月甘肃民乐—山丹6.1级地震引起双树寺水库大坝、翟寨子水库大坝,坝顶均出现一条纵向裂缝,长约401~560m,最大宽度2cm左右,并有多处不同长度断续裂缝,防浪墙局部错动约0.5cm.大坝右侧出现山体滑坡,形成长条带及凹陷,滑坡长37m左右,凹陷坑深2.5~3m、宽7m左右,凹陷处上部山体有多条斜向裂缝,缝宽20cm左右。李桥水库坝顶有纵向裂缝,多处缝宽在2~5mm,其中一条长约100m左右,出现横向贯通裂缝,防浪墙出现多处竖向裂缝。这些裂缝在坝体漏水、自然降水和温度作用下,又将产生新的冻融、冻胀破坏,影响大坝的整体性和稳定。 除险加固后的双树寺水库 翟寨子水库大坝 事例2 托洪台水库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境内,1995年被列为险库,1996年新疆阿勒

泰地震(6.1级),使拦水坝出现10处横向裂缝,3处纵向裂缝,最宽处达16cm,长17m,防浪墙垂直裂缝27处。经评估,水库震后只能在低水位运行,致使发电系统瘫痪,同时对于下游构成潜在威胁。 托洪台水库风景 事例3 岷江上的紫坪铺水利工程位于都江堰市与汶川县交界处,2006年投产,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首批开工建设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造成紫坪铺大坝面板发生裂缝,厂房等其他建筑物墙体发生垮塌,局部沉陷,整个电站机组全部停机。此外,地震对泄水输水建筑物也将造成巨大危害。

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及地震小知识

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及地震小知识 地震引发的一系列危害 火灾:这是首屈一指的地震次生灾害。烈火不仅烧毁住宅和各种建筑物,还会烧死烧伤人。在强烈地震时,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其火灾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可怕。 海啸: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是海震的主要次生灾害。但在我国大陆沿海,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灾害。 瘟疫:1556年华县地震时,瘟疫或流行性疾病曾夺去数以10万计未被地震压塌而死的灾民的性命,可见瘟疫这种次生灾害也是极为可怕的。瘟疫的产生完全是由地震压塌的人、畜、禽的尸体腐烂、细菌蔓延引起的。一场强烈地震后,要赶快清除和深埋人畜家禽的尸体,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防止瘟疫的滋生和蔓延。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原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原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如使水库的坝体开裂倒毁或使大河的堤坝决裂,都会造成水灾。 此外,地裂、泥石流、喷砂冒水、地面塌陷、有毒液体和气体的外溢泄漏、地面变形等等也都是地震的次生灾害,它们都可能致人死伤、破坏建筑物、破坏交通运输,毁坏耕地农田等。因此,我们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不可等闲视之,而应积极地防御。 地震小知识 1. 什么是震级?什么是烈度? 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大小的量度。目前记録到的最大震级是8.9级。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约差30倍。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烈度分为Ⅻ度。一般来说,震中区烈度最高,破坏最大;距震中区越远,烈度越低,破坏程度也越小。例如1975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而在北京的破坏程度只有Ⅴ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却是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不同,有时还会存在数个烈度异常区。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