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论

引言:丰富多彩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关于历史:“历者过也,史者事也”

*个人的历史、社会的历史

*调侃的历史、严肃的历史

*虚构的历史、真实的历史

*我们要学习的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关于民族和国家的严肃的、(接近)真实的历史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1、现实要求

(1)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2)教育上的“两个定位”:“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2、大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学有什么不同?

*大学:重在探索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

*特点:深、宽、实践性、争鸣性强

二、本门课程主要讲什么?

*1、概括来说

*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近现代史的几种解释体系

*(1)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观下的理论和解释体系

*毛泽东:两个过程说

*前期:胡绳:三次革命高潮

*太平天国—改良派、义和团—辛亥革命

*后期:共产党中心说;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2)现代化观

*现代化: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观下的解释体系

前期:李时岳:四个阶梯说——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后期:王桧林:三种势力发展说

罗荣渠:被动现代化到主动现代化

用现代化史观来重组中国近现代史

*工业文明的冲击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

*现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

*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

*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3)断代史观:朱志敏

*从“宏大叙事”到具体历史问题具体分析

*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阶段)

3、本学期教学基本设想

*采取专题讲述的方式,以各时期中国国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为基础,以问题(三个选择)入手,以原始材料、录像、讨论等为兴趣点,将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串联起来。最终使本课程达到脉络清晰,问题意识突出,兴趣点多,吸引力强的效果

讲授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论

*第一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论

*第二部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国情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早期探索

*第二讲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西方

*第三讲晚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

*第四讲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早期探索

*第三部分民国初年的中国国情与中国人民的新探索

*第五讲民国初年的中国国情

*第六讲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七讲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第四部分建国之初的中国国情与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努力(不讲)

*第八讲建国之初的中国国情

*第九讲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

*第十讲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重点留意

*(1)重大事件 (2)重要人物

(3)重要文献(4)重大问题

长期领先的中国是怎样落后于西方的?清政府是如何垮台的?

*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国民党为什么失败了?三民主义为什么没能拯救中国?

*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何评价?

三、通过学习能得到哪些收获?

*1、提供借鉴

(1)明白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有没有“规律”?有些什么规律,有些什么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2)明白民族、国家的过去、由来、现在,未来可能怎样?应该怎样才会更好?

*梁启超:史学“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

*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

*(3)明白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是怎样思想、生活的,他们的成功、失败及其原因,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动力和榜样

*“要想成为一个伟人,首先从了解伟人开始”

*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

*2、消除迷信

*消除对流俗、伟人、教条知识的迷信

*3、超越时代

*认同时代要求的同时多一分深远的思考。看清民族国家及个人未来前景,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

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2、听课,理解

*3、讨论,争鸣

*4、读书,思考

第二讲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西方

*一、相互隔绝和互不了解的中国与西方

*二、中西之间的差距是怎样拉大的?

*三、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一、相互隔绝和互不了解的中国与西方

1、国际交往中居高临下的态度

马嘎尔尼来华(1793年,乾隆时期)

天文地理音乐大架钟、天文望远镜、地球全图、测探气候架、金银制英国战舰模型、玻璃镶金彩灯、金线织毯、英王室家人油画像以及其他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等。

*礼品被称做“贡品”

*乾隆:种种贵重之物,中国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体”

*观点:马嘎尔尼来华被拒使中国丧失了最后一次和平开放的机会。

*斯通(1793年曾来华,后来在是否与中国开战问题上,毫不犹豫投下了赞成票):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

*蒋廷黻曾总结了这一段历史:“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道光:“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幼女,尚待婚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臣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

(《史料旬刊》《20世纪中国史》)

2、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探索

*1854年“我聘请了一位教师,每月7块钱……昨天他拿来经书:易经、书经和诗经,还加上四书:孟子、大学、论语、中庸,等等”P90

*威妥玛1855年4月访问宁波时,“发现赫德仍然没得到一个胜任的老师。威妥玛说他能同情赫德,因为他自己在学习了5年之后才知道该读什么书” P50

*“传教士们打算举行一次正式的礼拜,可当他们一闭上眼睛祈祷时,人们就开始讲话,交头接耳地对外国人的独特举止发表意见,等等。在某些情况下,短短的祈祷之后,讲道者睁开眼睛,却发现听众已经散去了,只留下了他一个”—约翰2倪维思《中国和中国人》(1869)

二、中西之间的差距是怎样拉大的?

*1、中西不同文明的竞争

*三种不同的文明:

*大河文明:古埃及、中国等

*草原文明:古代匈奴、蒙古等

*海洋文明:古希腊、罗马、等

*

*对黄色文明的反思和批判:

*“中国人即使来到海上也还是不能超越陆地上那种有限的思想和行动和圈子。历史选择了中国人,而中国人却不能选择历史。”“黄河最终要汇入蔚蓝色的大海”。——《河觞》

*“只有抽掉中华龙图腾中的封建帝王专制精神,而重新‘注入’狼图腾自由强悍的进取精神,那么,未来的中国巨龙才有可能真正腾飞,飞向全球,飞向太空,去为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开拓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狼图腾》

*视频观看:《海洋时代》

2、《16-19世纪中西之比较》

结论

十六世纪的时候,中国和西欧国家都处于专制时代,但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区别。十七世纪中西之间已经有了社会制度上的优劣之分。进入十八世纪,中国的农本经济和英国的工业革命相比,显示出差距在逐步拉大。进入十九世纪后,中国和西方相比已经处于下风。这就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西方交锋前的历史现实。

观点

*白银流向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西贸易间的结构性贸易逆差。在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源源不断的流向西方的同时,西欧商品在亚洲却完全不受欢迎,几乎无市场,不得不支付大量白银。

* 17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的毛纺织品和铅,仅占从中国输入商品总额2%,直到1750年仍不超过5%。

*这是一种畸形的结构性贸易逆差,它决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基础上的结构性贸易逆差,它也根本不能说明当时的中国是处于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

三、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中国曾出现自动走向资本主义的迹象

*(1)土地集中

*(2)资本积累:全球白银的“终极密窖”

*(3)远洋探索:郑和下西洋

*(4)自由劳动力:张居正改革

2、为什么总是处于萌芽状态?

*根本原因:农业社会的影响

*(1)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土地兼并也很严重,但是都分别租给许多小佃户,始终维持着个体经济,个体生产的形式并未改变

*(2)手工业和农业仍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虽与过去相比更进了一步,但也没有走向资本主义生产

*(3)商业广泛发展,但是商人赚到的钱不是全部拿来扩大生意,而是拿一部分回家去买土地,没有和农业生产割断联系

*费正清:“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

*(4)西方殖民者打断了中国自动进化的道路

*“(中国)这个过程还没有完结,即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之转化为资本和直接生产者之转化为雇佣工人,还没有达到创造资本关系所要求的程度时,外国资本主义就拦腰插了进来,打乱了这一过程的程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783页

第三讲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一、统治机器失灵

*二、国内反对力量日益壮大

*三、出现外部威胁

一、统治机器失灵

(一)主板陈旧:

(1)皇帝无能

*“咸丰季年,天下糜烂,几于不可收拾,故文宗以醇酒妇人自戕”。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

*“他直身躺在时代的分界线上,手和脚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指挥手脚的头脑却留在旧时代。这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了,而是当时中国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悲剧”

*—茅海建:《苦命天子》

*(2)皇帝短命

*奕詝(咸丰)19岁继位,在位11年

*载淳(同治)5岁继位,在位13年,18岁死

*载湉(光绪),3岁即位,19岁亲政,23岁即被夺权,38岁忧郁而死

*溥仪(宣统)3岁继位

*(3)“清文宗不是汉武帝”-慈禧太后掌权48年

*钩弋故事

*“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史记?外戚世家》

*大臣:“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

*汉武帝:“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储少孙:“岂可谓非圣贤哉!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故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谥号‘武’,岂虚哉”

关于慈禧太后

*慈禧貌美

*“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而且其性情佳丽姣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

*“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

*—卡尔:《慈禧写照记》

*有时候并不排斥外来事物

*慈禧太后本性并不仁慈

*醇亲王奕譞听说儿子被立时表现:

*“惊惶失措,纵声哭。后令退,弗能起。”

*夫妇皆知“后惨刻天性,凉薄己子,称帝非福。”

*能否将历史责任都推到慈禧太后身上?

*“慈禧曾经统治中国47年,关于这个人,历史将她划归为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卖国贼,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是作为叶赫那拉家族的后辈人,从家族的观点看,我认为,咸丰皇帝身为一个男人都没有让江山稳定下来,而一个女人靠着什么能够让江山稳定下来呢?......

从大清皇族的所作所为来看,谁都清楚满清的气数已尽,历数皇室贵族,换了谁也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叶赫那拉2根正:《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人物周刊: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杨天石:我的标准是:第一,看他的活动,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有利于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第二,看他的文化政策,是不是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更高的层次;第三,看他的行动,他的政策是否对中华民族和中国老百姓有利。

(二)硬盘狭小:体制不灵

*1、汉族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咸丰帝:“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如此奇功”

*彭蕴章:“曾国藩以(礼部)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薛福成:《庸庵文续编》卷一)

*曾左李袁

*2、统治集团内部出现裂痕:帝后之争

(三)软件过时:人才匮乏

(四)防火墙失效:军备废驰

二、国内反对力量日益壮大

*会党造反:

*会党宗旨:义气相投、杀富济贫

*盐帮、哥老会、天地会

三、出现外部威胁

四、问题

1、西方殖民者的“双重历史使命”

2、西方殖民者并未给中国带来现代化

*近代中国,小农经济虽然分化,但终因贫困化而未能彻底瓦解旧的经济结构;资本主义虽然产生但又终因市场、原料、资本的种种困难而难以迅速发展

*原因:西方殖民者并不愿意中国强大起来

*“他(法国公使柏尔得密)说,在这里,一位公使的处境决不惬意,因为一方面不得不支持中国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猛烈攻击他们。他又说,所有各外国政府的利益,除细节以外,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中国应当安定和治理得当,而不是变得强大并且转而反对外国人”*—《赫德日记》P339

(三)谁是中国现代化的真正推动力量?

*英国资产阶级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都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印度人民要根本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四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主要内容

*一、更法呼唤

*二、中体西用

*三、“地上天国”

*四、君民共主

*五、戊戌维新

*关键词:变新陈代谢

一、更法呼唤

*1、群体:鸦片战争期间具有改革倾向的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

*代表人物: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

*2、主要思想

*龚自珍:?°修礼仪、变科考、重臣威?±

*魏源:除?°法外之弊?±(人才受压抑)

*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二、中体西用

*1、群体:洋务派

*代表人物:

*朝廷:奕忻、文祥、桂良等

*地方督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2、主要内容

*?°求强?±、?°求富?±

*3、思想核心:?°中体西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a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中国传统的皇权政治制度,儒家思想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

*西: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即坚船利炮、声光电化等等

*?°明治时代,日本高唱??洋魂和才?ˉ,意即西洋精神加日本才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ˉ,意即中国(封建)精神加西方技术。这两个口号形似而实不同,也是中日学习西方的很大差距,为什么会有这个差距,要从各自的社会历史中去找。?±

*--陈旭麓:《浮想偶存》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没有彻底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启示: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三、“地上天国”

1、群体:农民阶级

领袖:洪秀全

*拜上帝教特点: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提出建立?°地上天国?±

*打倒?°阎罗妖?±

*2、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发展演变

*金田起义?a永安封王?a定都天京

*3、制度建设

*4、从?°地上天国?±走向封建政权?a?a太平天国的失败

*①确立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

*②大兴土木,追求腐朽生活方式

*③争权夺利导致?°自毁长城?±的内讧

*④任人唯亲,滥封王爵

*⑤严厉批判传统文化,激起知识分子反目

*?°他们贬黜国内文人,所表现出来的政策极为恶劣。结果可能使帝国分裂:??清?ˉ王朝完全覆灭似不可能?±

*?a《赫德日记》(1854)

5、太平天国的成败说明了什么

*成表明农民中蕴含强大的革命力量

*败说明了农民的局限,旧式农民起义在近代已经无法解决中国的独立富强与民主进步问题

四、君民共主

*1、群体: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基本观点: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

*王韬:君民共主使?°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郑观应:中国?°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德以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何启、胡礼垣:?°人人有权其国必兴?-?-议院者合人人之权,以为兴国之用者也?±

*3、历史作用: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做了舆论准备

*?°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看到了三千年一大变局,要应变,否定了历代的静止不变观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全变?ˉ,否定了早期改良派和洋务派的??器可变道不可变?ˉ的观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突变,又否定了康有为等人的??渐变?ˉ观点,构成了近代社会的??变?ˉ的哲学?±。

五、戊戌维新

*1、兴起背景

*甲午战败之刺激

*明治维新之启发

*维新思潮之促进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关于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

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不媚世俗

中举时,不事宗师,时论大哗;入京会试时,文太奇,降第五名。在家乡第一个倡议放足,第一个办中文报刊,第一个创办学会

*热心西学:促进了人生观的转变

*学有本原:今文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

《新学伪经考》

2、个人功过

*倡言维新,推动变法:成为风云人物

*坚持保皇,反对革命:阻碍历史的绊脚石

康有为是改良派,不是顽固派!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教材第41页)

*“阴谋家要挑起事变,必须拨动权势者的神经。激起西太后发动政变的,一是说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顽固派攻击保国会说:它“保中国,不保大清”—引者注);二是说让旗人自谋生计的诏谕,皇帝是不要满人了;三则是说将围颐和园杀太后”—陈旭麓

*4、戊戍维新失败的历史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五讲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二是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及其指导思想

*三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后果

*录像:《风雨世纪初》

*问题:根据上述录像,分析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一、楔子:关于革命的思考

* 1、关于革命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2革2彖辞》

从秦帝国的公元前221年到1920年的2141年间,中国共有160次国家规模的内乱,战乱所费的时间达896年。也就是说,每3年就有一年生活在战乱之中。

一部中国历史被形容为“相砍史”

*革命话语充斥了20世纪的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文化大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2、对革命的否定

*(1)基本观点:中国二十世纪革命和政治压倒一切、排斥一切、渗透一切甚至主宰了一切。

二十世纪的革命方式给中国带来很深的灾难。革命“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因此要改良,要进化,不要革命。

*—《告别革命》

*“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改良不如保守”

*(2)观点分析

*建立在假设基础上,

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3、不同方式的选择

改良的社会成本,比革命要经济得多。社会矛盾深重之时,应当及早改良;若昧于既得利益,致改良或改革太慢或失败,则革命随时可能发生。社会危机到了最后关头,必然发生革命。

革命是时代的选择

二、革命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至令人厌弃的地步

*1、中断维新,拒绝进步,导致维新人士趋向革命

*由维新转向革命的代表人物:

*章太炎

*唐才常

*孙中山

2、新政激发矛盾(1901-1905)

*(1)清末新政的内容

*经济上:提倡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文化上:采取废八股、停科举、设立学堂、提倡出国留学。

*军事上:改革军制,逐渐裁汰旧式的绿营、防勇,仿照西法编练新军。

*(2)新政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光绪朝东华录》

*“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欢心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辛亥革命》(二)

*(3)新政培植了反对自己的力量

*科举制度改革,割断了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依附;

*编练新军,培养了反对自己的武装力量;

*奖励工商业长远看是培养了埋葬自己的新阶级;派出留学生,引进了革命思潮;

*政治制度改革的后果使立宪派极度失望,转而附和革命。

*试图发展铁路,却激发路权矛盾,引起保路运动,终于促成革命的爆发。

*

三、革命领袖孙中山

1、杨天石:孙中山的三大功

*第一大功:创立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

*第二大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大变革

*第三大功: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为1926到1927年的北伐战争打下了基础

*返回

2、思想体系

*(1)历史观:民生史观

*(2)知行观:知难行易

*(3)思想核心:三民主义

*(4)权能分治:五权宪法

*(5)建国程序:革命三期

(1)历史观:民生史观

*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马克思:阶级斗争,是社会病理学家

*孙中山:求生愿望,是社会生理学家

*《解人颐》: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南怀瑾:《闲书里面有真言》,练性乾编:《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2)知行观:知难行易

*《尚书2说命》:“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孙中山:“知难行易”

*人分:三类八等

*“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类和圣、贤、才、智、平、庸、愚、劣

(3)思想核心:三民主义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间,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其他旋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 (《民报》发刊词)

*三民主义之发展

*民族主义:从排满、五族共和到反帝、各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从共和到政权为平民所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

*民生主义:从平均地权到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4)权能分治

*?°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者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之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

*?°在我们的计划之中,想造成的新国家,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开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

*人民通过国民大会掌握四大民权

*四大民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政府掌握五项工权

*立法、行政、司法、

*“五权宪法”

*政府要成为?°万能?±政府,这样人民的幸福才有保障。怎么办?孙中山开出的良方就是使政府权力?°五权分立?±

(5)建国程序:革命三期

军政时期:?°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

训政时期(关键):解除军法颁布约法,授予地方自治权,但军政府仍总管全国政权

宪政时期:宪政是待地方自治完备,国民得以组织国会,选举总统,制定宪法,从而依法治国“还政于民”

*实施训政的具体例子:《民权初步》:

*《民权初步》是依据?°知难行易?±的认识论原则,将民主政治理论,落实为一般民众人人都能掌握的普通常识与行为规范

3、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主流

*(1)逝世过早

*(2)思想被泛化

*(3)被更新的思想超越

结论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完整的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具有反侵略反专制的现代性。他为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进步奋斗终生,创造了光辉业绩。但他过早去世,其思想被泛化改造。其精神和部分内容被中国共产党吸收。

四、二十世纪初的革命派与改良派

*1、20世纪初的革命派与改良派

*革命派:孙中山及其追随者等

*改良派:保皇派(康梁等)、立宪派(张謇、康梁等)

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同一性

*(1)理论指导

*革命派与改良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

*(2)斗争目标

*革命派与改良派都把中国的去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同是二者的奋斗目标

3、革命力量的汇聚

*(1)立宪运动失败

*1906年12月,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成立,举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

*1907年初,康有为将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10月,梁启超等在东京成立政闻社

*立宪派1910年发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立宪派愤懑已极,指斥清廷所为无非“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立宪运动宣告完全失败,立宪派无奈转向革命

*(2)清政府出卖路权,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1911年5月,清廷借口铁路国有,将已归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利权出卖给了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并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南下强行接收川、粤、鄂、湘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引发保路运动

五、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封建帝制的覆灭

*(1)

*(2)帝制覆灭

*2、中华民国建立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2)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六、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后果

1、关于袁世凯

*眼前龙虎斗不了,

*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

*2、袁世凯特点:

*不读书,走通了仕宦路

*练新军,掌握了枪杆子

*有韬略,成为铁腕人物

*是奸雄,不接受新理想

*

3、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临时大总统

*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4、辛亥革命失败的后果

*后果:政治专而不治,文化复古而不求新。政治文化危机都未解决。

*辛亥之后,去满洲一国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暴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孙中山

*这哪里是中华民国,分明是中华官国、中华匪国!—陈独秀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六讲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辛亥革命失败的促动

*2、新文化运动开路

*3、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4、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主流思潮地位的确立

一、辛亥革命失败的促动

1、政治上:走向倒退

*民国初年的复辟:袁世凯称帝

*“我大总统何苦以千金之躯,为众矢之鹄,舍磐石之安,就虎尾之危,灰葵藿之心,长萑苻

之志。启超诚愿我大总统以一身开中国将来新英雄之纪元,不愿我大总统以一身作过去奸雄之结局。”他恳切要求袁“稍捐复古之念,力为作新之谋”。——梁启超

*护国战争与北洋军阀的分裂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均

北洋时代:一国三公

*西南军阀:滇系军阀首领唐继尧,桂系军阀首领陆荣廷。粤系军阀首领陈炯明、龙济光等,湘系军阀首领谭延闿、汤芗铭。四川军阀刘存厚、刘湘、刘成勋、王陵基、熊克武、杨森、邓锡侯等。

*军阀割据之害:“凡拥兵数千、号为师旅长者,皆得盘踞县邑,以为采地,大或连城数十,恣肆其间,兵力所至,闾里为墟。”

*军阀分裂时期,北京中央政府始终动荡不定。前后共有7人任国家总统或临时执政,其中1人是两次出任,实际上是8任国家元首。除此之外,有4个摄政内阁,在短暂的过渡期管理政府。在此期间,共出现24届内阁,5届议会或国会,至少有4部宪法或基本法……要以清晰简明的方式来论述此时北京复杂烦乱的政情,是非常困难的。

*——《剑桥中华民国史》

*在军阀时期的12年,北京的中央政府始终动荡不定。前后共有7人任国家总统或临时执政,其中1人是两次出任,实际上是8任国家元首。除此之外,有4个摄政内阁,在短暂的过渡期管理政府。在此期间,共出现24届内阁,5届议会或国会,至少有4部宪法或基本法……要以清晰简明的方式来论述此时北京复杂烦乱的政情,是非常困难的。

2、经济上: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1)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

*张謇:?°棉铁主义?±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2)民族资本快速发展:“黄金时代”

*(3)社会经济二元化扩大

*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拉大

*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孙中山六大计划

*第一计划:1、筑北方大港于直隶湾。2、建设西北铁路系统。3、移民蒙古、新疆,进行开发。4、开浚运河连接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5、开发山西煤、铁资源,设立炼铁、炼铜工厂

*第二计划:1、筑东方大港于上海。2、建设内河商埠。3、整治、改良扬子江水路及运河河岸。4、创建大型水泥厂

3、文化思想上:复古思潮泛滥

*“今共和数月矣,所闻于耳、触于目者,悍将骄兵之日变也,都督分府之日争也,士农工商之失业也,小农之流离饿毙也,纲纪尽废,法典皆无,长吏豪猾,土匪强盗,各自横行,相

望成风,搜括则择肥搏噬,仇害则焚杀盈村,暗杀则伏血载途,明乱则连城陈战,抢掠于白昼,勒赎于大都,胁击于公会,骚扰于城市,以至私抽赋税,妄刑无辜,兵变相望,叛立日闻,……炸弹日鸣于社会,手枪公行于朝堂,争地鏊兵,风尘遍地,……号为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号为自由,而实自死自亡;号为爱国,而实卖国灭国”。

*——康有为

*孔教会的成员:

*清末的保皇党人,如康有为、麦孟华、陈焕章等;

*封建文学名士,如陈三立、王锡蕃、张尔田以及著名的翻译小说家林纾等;

*清朝遗老,如梁鼎芬、沈曾植等人;

*孔氏家族成员,如孔令贻、孔祥霖、孔祥柯等。

*袁政府提倡尊孔

*教育上:恢复学校读经

*道德上,提倡孔教道德,鼓吹三纲五常

*礼俗上,恢复祀孔、封圣仪式和跪拜礼,并设立“圣节”纪念孔子

*经济上,北洋政府在财政上支持尊孔活动

*法律上,要求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孔教为国教

4、外交上:民族危机加深

*边疆危机

*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

*《日俄密约》:日俄划定两国在内蒙古的势力范围

*英国觊觎西藏

*善后大借款:通过政治借款控制中国内政

*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共分五号即五部分

*第一号共四条,要求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给他国,准许日本修建自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路的铁路

*第二号共七条,要求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日本人有居住往来、经营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均延长至99年

*第三号共两条,要求把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不得自行处理,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之人开采

*第四号一条,要求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第五号共七条,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的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日本人在中国有传教之权,等等

5、国民素质:教育水平和政治觉悟较低

*民初国民素质与政治变革未能同步提高

*另类“龟兔赛跑”:中华民国(“兔”)建立了民主政体,但国民(“龟”)的教育水平和政治觉悟提高较慢,难以适应民主共和的要求。

*杨昌济(1914):“吾国近来变革虽甚为急激,而为国民之根本思想者,其实尚未有何等之变化。正如海面波涛汹涌,而海中之水依然平静。”

*——《杨昌济文集》第200页

*莫理循(1914):“看不出民国时代的中国人,同15年前我们所知的中国人有什么差别”。*—《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第314页

*严复致莫理循信:“按目前状况,中国是不适宜于有一个像美利坚共和国那样完全不同的、新形式的政府的。中国人民的气质和环境将需要至少30年的变异和同化,才能使它们适合于建立共和国”。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第785页

*20世纪初重视国民素质的例子:

*严复:“三民主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梁启超:开明专制、新民说

*孙中山:革命三期(军政、训政、宪政)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

*启示:要对国民进行长期而广泛的教育和启蒙工作。

*概言之:民国初年的沉沦与上升

*沉沦:民国初年政治专而不治,文化复古而不求新,政治文化危机都未解决;民族危机有增无减: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中国人民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谋求新的出路

*上升:民族资本继续增长,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中国社会呈现上升趋势

*

二、新文化运动开路

*1、开端:两种观点

*2、代表人物:“三只兔子闹中华”

*蔡元培(1868-1940)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1891-1962)

*

关于陈独秀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

*科学民主,二旗高擎。

*南陈北李,建党丰功;

*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功过分明。

*“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

*—马祥林、徐焰:《陈独秀:五四运动总司令》

*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

*陈独秀:“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内涵

*“民主”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政体,而且还是一种与国民的“自觉与自动”相关的文化,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态度。

*科学不仅仅限于自然科学研究、新技术技艺的试验或创建、新的创造发明,而且要反对主观武断、愚昧无知、迷信盲从,坚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理性主义,勇于追求真理。

(2)批判孔学,反思传统文化

*“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已!”

*陈独秀反思传统文化:“老尚雌退,儒崇礼让,佛说空无。义侠伟人,称以大盗;贞直之士,谓为粗横。充塞我民精神界者,无一强梁敢进之思。惟抵抗之力,从根断矣。”(《抵抗力》)

*老尚雌退:道家

*道的基本规律是对立转化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得道的秘诀—守弱:“弱者道之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消极影响:道家让人守弱,退让,导致人们明哲保身,少说为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儒崇礼让:儒家

*内圣:仁,为内在修养境界;

*外王:礼,为外在行为准则。

*内圣就要修身。子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分亲疏),尊贤之等(依等级),礼所生焉”

*外王讲治国平天下。天下有等级秩序,以礼维系。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消极影响:儒家提倡个人行为要遵从礼节和秩序,从而缺乏一种改变现实的动力。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等名份观念就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与服从关系。*

*佛说空无:佛教

*佛教主张信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名利、五欲六尘,是远而避之,决不贪婪。

*消极影响:一些人看不惯现实,又无力改变,于是接受佛说,看破红尘,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3)文学革命

(4)改造国民性

*国民性:一国国民占主导地位的性格特点。或者是一国国民所特有的气质

*陈独秀:将国民性与奴隶性对称,强调要打破奴隶道德,认为合格的国民不仅要有“政治之觉悟”,更重要的是要有“伦理之觉悟”,这是“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要打破国民的奴隶性,进行“道德革新”,“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群”

*鲁迅:中国人民思想意识和性格上的痼疾,都是封建蒙昧主义禁锢的结果。传统文化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杀人的主体意识,把人变得愚昧、麻木、盲从、落后

*长于批判的鲁迅:“要面子”(孔乙己)、“愚弱”(华老栓)、“麻木”(闰土)、“精神胜利”

(阿Q)

*精神胜利法: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

*林损: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新青年》4卷4号)

*鲁迅力图说明:“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提出“立人”主张

*“欧美之强”的“根柢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文化偏至论》

*张梦阳:《鲁迅在今天的意义》(《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3日)

*文章称鲁迅为“民族魂”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鲁迅为了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状态,放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与黑暗苦斗,为光明苦争,傲视权贵,对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毫不妥协,骨头最硬;悲天悯人,为被压迫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呐喊疾呼,勇猛坚韧而悲壮地反抗绝望,苦苦地奋斗一生。而这种抗拒为奴思想是一直待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

*

*4、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性质

*(1)关于启蒙

*启蒙即普及新知识、新思想,使人摆脱愚昧和落后状态

*近代中国的启蒙即以西方之文明启中国之蒙昧,从而使之现代化

(2)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主题是人的解放

(3)从“新民”到“立人”:对人的解放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一)关于社会主义

*1、词源

*源于拉丁文socialis或socius,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

*19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才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潮和社会制度在欧洲使用,意在表示用社会化来解决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中,按学段分别提出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让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概括的语言能力。 概括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以概括为前提的,然而,这种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最终才会导致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通过这几年的认真学习、不断钻研,我找到了学生概括能力不强的一些原因,具体的有以下几方面:(1)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大脑发育并不成熟,并且生活经验也很欠缺。他们可以直观的地感知事物,但是还是很难找出段落、课文中最主要的本质东西。基于此情况,老师必须做到亲自指导,逐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到,一部分学生是具备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他们可以在头脑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概括出课文的主题,但还不会用简洁和准确的语言将主题和中心思想表达出来,影响到了概括能力的提高。(3)在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时,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地用心去阅读课文,而只是一味的为了读而去读,根本就没有动脑筋,所以对课文内容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最终就会导致无法概括文章的段意、主要内容。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把概括能力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的起步阶段,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但是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成。我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尝试了一些小方法: (1)从课题入手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得到课文的很多信息。有的课文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就从这个题目展开,给学生列出了读文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外祖母的去世使作者懂得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的道理,然后才会决定“和时间赛跑”。2)作者怎么能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比赛的?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细致深入地再读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和时间比赛的事以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读体会、交流。概括这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从课题入手了。 (2)从体裁入手 小学阶段的课文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写人的文章应该通过人物的事迹和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具体刻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事的课文,应该从六要素入手概括本文的内容及中心。《争吵》一文很明确地交代了时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显而易见,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写我和克莱谛因一件小事儿吵架,事后,克莱谛主动请求和好,而“我”因我因不主动认错受到父亲批评,教育我们与同学、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要主动承担责任,要互相谅解、珍惜友情。写景状物类文章,主要应关注景、物的色彩、用途等。《我爱故乡的杨梅》写了江南的杨梅,抓住了杨梅的外形、颜色、它的味道来写,文中的每句话都流露出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3)从段意入手 相对来说,小学生概括每段的意思比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更容易些,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数据库系统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重点知识)

试题十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是( )、数据独立、减少数据冗余、避免数据不一致和加强了数据保护。 A .数据共享 B .数据存储 C .数据应用 D .数据保密 2. 数据库系统中,物理数据独立性是指( )。 A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 B .应用程序与DBMS 的相互独立 C .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的物理模式是相互独立的 D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 3.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 A .外模式 B .内模式 C .存储模式 D .模式 4. E-R 模型用于数据库设计的哪个阶段( )? A .需求分析 B .概念结构设计 C .逻辑结构设计 D .物理结构设计 5. 现有关系表:学生(宿舍编号,宿舍地址,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出生日期)的主码是( )。 A .宿舍编号 B .学号 C .宿舍地址,姓名 D .宿舍编号,学号 6. 自然连接是构成新关系的有效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R 和S 使用自然连接时,要求R 和S 含有一个或多个共有的( )。 A .元组 B .行 C .记录 D .属性 7. 下列关系运算中,( )运算不属于专门的关系运算。 A .选择 B .连接 C .广义笛卡尔积 D .投影 8. SQL 语言具有( )的功能。 ( 考 生 答 题 不 得 超 过 此 线 )

A.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B.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C.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控制 D.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 9.如果在一个关系中,存在某个属性(或属性组),虽然不是该关系的主码或只是主码的一部分,但却是另一个关系的主码时,称该属性(或属性组)为这个关系的() A.候选码 B.主码 C. 外码 D. 连接码 10.下列关于关系数据模型的术语中,()术语所表达的概念与二维表中的 “行”的概念最接近? A.属性 B.关系 C. 域 D. 元组 11.假定学生关系是S(S#,SNAME,SEX,AGE),课程关系是C(C#,CNAME, TEACHER),学生选课关系是SC(S#,C#,GRADE)。 要查找某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其选课的平均成绩,将使用关系()A.S和SC B.SC和C C.S和C D.S、SC和C 12.在SQL语言的SELECT语句中,用于对结果元组进行排序的是()子句。 A. GROUP BY B.HAVING C.ORDER BY D.WHERE 13.设有关系SC(SNO,CNO,GRADE),主码是(SNO,CNO)。遵照实体完整性规则,下面()选项是正确的。 A.只有SNO不能取空值B.只有CNO不能取空值 C.只有GRADE不能取空值D.SNO与CNO都不能取空值 14.下面关于函数依赖的叙述中,()是不正确的。 A.若X→Y,WY→Z,则XW→Z B.若Y X,则X→Y C.若XY→Z,则X→Z,Y→Z D.若X→YZ,则X→Y,X→Z 15.设有关系R(A,B,C)和S(C,D)。与SQL语句select A,B,D from R,S where R.C=S.C等价的关系代数表达式是() A.σR.C=S.C(πA,B,D(R×S)) B.πA,B,D(σR,C= S.C(R×S)) C.σR.C=S.C((πA,B(R))×(πD(S))) D.σR,C=S.C(πD((πA,B(R))×S))

归纳总结能力培养

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策略研究 抚松外国语学校:周连红 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概括和总结是思维训练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概括能力训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常常听有些学生抱怨说:“老师一讲就明白了,可是再遇到时就又不知从那下手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因为是学生平时学习上缺乏一种“归纳总结”的好习惯才造成的。 有的学生学知识很有条理,好像他把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需要什么,一找就找到了。有的人学知识杂乱无章,好像家里的东西乱堆乱放一样,需要什么,翻箱倒柜找不到,急的满头大汗没办法,只好再到商店里买新的用。学习也是如此,要学会自己整理,把知识很有条理地“放入”脑海里,什么时候应用,提取出来就会很方便。 很多学生只知道用功地苦学,而没有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所学的数学知识在他那里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连成片,没有长成知识树,当然在应用时就不知道从哪里提取,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人的大脑就像一间仓库,只有按一定规律进行存储,在使用时才能快捷地找到并提取。 归纳总结相似题目的类型,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学生也要学会自己做。当学生会对所做的题目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学生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学生们经常会发现,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可是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学过的章节,不知重难点;检测多遍的知识,仍然稀里糊涂;同一类型的问题做过多次,还是束手无策……这些现象在数学学习中很普遍,这是学生数学归纳能力欠缺的表现。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习惯的重要性。它甚至比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更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这样即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自己归纳,总结规律,既符合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只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培养学生归纳重难点的习惯 数学的每一节,每一章都有重点难点.调动学生归纳出来,并下功夫掌握住,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要害,对整个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的难点就是:确定圆心距与半径的和、半径的差的大小关系。这样在遇到形形色色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题时,学生才能快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要求学生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 知识点的学习是零碎分散的,缺少归纳整理,就如同废品收购站一样,乱七八糟,混乱不堪;有了归纳整理,才可以理清关系,巩固所学,形成合力,构建起强大的知识网。 例如:二次函数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3.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 模反攻的文章是( D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D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0月 D、1951年10月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立的条约是 ( B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1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B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完整版)数据库系统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重点知识)

试题十 1.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是( )、数据独立、减少数据冗余、避免数据不一致和加强了数据保护。 A .数据共享 B .数据存储 C .数据应用 D .数据保密 2. 数据库系统中,物理数据独立性是指( )。 A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 B .应用程序与DBMS 的相互独立 C .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的物理模式是相互独立的 D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 3.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 A .外模式 B .内模式 C .存储模式 D .模式 4. E-R 模型用于数据库设计的哪个阶段( )? A .需求分析 B .概念结构设计 C .逻辑结构设计 D .物理结构设计 5. 现有关系表:学生(宿舍编号,宿舍地址,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出生日期)的主码是( )。 A .宿舍编号 B .学号 C .宿舍地址,姓名 D .宿舍编号,学号 6. 自然连接是构成新关系的有效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R 和S 使用自然连接时,要求R 和S 含有一个或多个共有的( )。 A .元组 B .行 C .记录 D .属性 7. 下列关系运算中,( )运算不属于专门的关系运算。 A .选择 B .连接 C .广义笛卡尔积 D .投影 8. SQL 语言具有( )的功能。 A .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B .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C .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控制 D .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 ( 考 生 答 题 不 得 超 过 此 线 )

概括并分析作品主题

概括并分析作品主题(小说类) 【专题解析】 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分析综合层级:C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小说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文本内容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概括作品主题是阅读小说的基础,依此展开对小说主题的分析鉴赏和探究是考试的热点。 一、教学目标 1.构建小说阅读中“概括作品主题”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结构,形成理解、分析、鉴赏文章的基础。 2.通过典型练习,使学生掌握概括作品主题的途径。 3.从学生练习的存在问题中,归纳答题技巧,明白答题思路。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堂类型:复习课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答题的针对性; 操作方法:归纳法、引导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方法指路——概括作品主题的途径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它的主题。怎样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呢? 1、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有利于我们理解主题。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地条件,提供生动的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也可以借助注释等。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一般为: 文章通过……的情节,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 性格/情感/思考。 其中第一个省略号处为文章主要情节内容的一句话概括(谁,做了什么事情),第二个省略号部分为作者借助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所表达出的对社会生活本质性的思考和感悟(人们普遍应对什么现象持有什么态度,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二)典型分析——结合作业42《遗璞》一文 遗璞

数据库系统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试题1 一、选择题 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 A 、数据的统一控制 B 、数据共享性和统一控制 C 、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和冗余度小 D 、数据共享性和数据独立性 (难度系数C )正确答案:C 2、DB 、DBMS 和DBS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 A 、DBS 与D B 和DBMS 无关 B 、DBMS 包括DBS 和DB C 、DB 包括DBMS 和DBS D 、DBS 包括DB 和DBMS (难度系数B )正确答案:D 3、设有关系R 和S ,关系代数 S)(R R -- 表示的是_________。 A 、R ∩S B 、R ―S C 、R ÷S D 、R ∪S (难度系数B )正确答案:A 4、自然连接是构成新关系的有效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R 和S 使用 自然连接时,要求R 和S 含有一个或多个共有的__________。 A 、行 B 、属性 C 、记录 D 、元组 (难度系数C )正确答案:B 5、以下是信息世界的模型,且实际上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 次的是_________。 A 、数据模型 B 、概念模型 C 、关系模型 D 、E-R 图 (难度系数C )正确答案:C 6、构成E —R 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__。 A 、实体、属性值、关系; B 、实体、属性、联系; C 、实体、实体集、联系; D 、实体、实体集、属性; (难度系数C )正确答案:B 7、在关系代数运算中,五种基本运算为_________。

A 、并、差、选择、投影、连接 B 、并、交、选择、投影、笛卡尔积 C 、并、差、选择、投影、笛卡尔 积 D 、并、除、投影、笛卡尔积、选择 (难度系数B )正确答案:C 8、在下列关于规范化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 、任何一个关系模式一定有键。 B 、任何一个包含两个属性的关系模式一定满足3NF 。 C 、任何一个包含两个属性的关系模式一定满足BCNF 。 D 、任何一个包含三个属性的关系模式一定满足2NF 。 (难度系数B )正确答案:D 9、设有关系模式R(A,B,C)和S(C,D)。与SQL 语句“SELECT A,B,D FROM R,S WHERE R.C=S.C ”等价的关系代数表达式为_________。 A 、S))(R (σπS.C R.C D B,A,?= B 、S))(R (πσD B,A,S. C R.C ?= C 、(S))π(R)(πσ D B A,S.C R.C ?= D 、S)(R))(π(πσB A,D S.C R.C ?= (难度系数A )正确答案:A 10、SQL 的视图是从_________中导出的。 A 、基本表 B 、视图 C 、数据库 D 、基本表或视图 (难度系数C )正确答案:D 11、用如下的SQL 语句创建一个Teacher 表 CREATE TABLE Teacher ( TNO Char(6) NOT NULL, NAME Char(8) NOT NULL, SEX Char(2), SAL INT, SDETP char(12) check (SDEPT IN(‘IS ’,’MA ’,’CS ’))) 可以插入到Teacher 表中的元组是_________。 A 、(‘T0203’,‘刘刚’,NULL ,NULL ,‘IS ’) B 、( NULL , ‘王芳’,‘女’,‘1200’,‘CS ’) C 、(‘T0111’,NULL ,‘男’,23,‘MA ’) D 、(‘T0101’,‘李华’,男,2100,‘EN ’) (难度系数A )正确答案:A

CPA 注册会计师 财务成本管理 知识点讲解及练习 第A109讲_短期经营决策概述、生产决策(1)

第十七章短期经营决策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重点章。 本章重点关注的内容是各种生产决策。 本章的主要学习方法是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关概念、计算和决策方法,应从主观题的角度去把握产品是否进一步深加工决策与第13章联产品成本分配的可变现净值法的结合,以及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与第16章本量利分析的结合等。 本章考试涉及的题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近3年平均分值为4.5分左右。 考点一短期经营决策概述 一、短期经营决策的含义与成本分类 短期经营决策的主要特点是在既定的规模条件下决定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的配置,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短期经营决策通常是在成本性态分析时提到的“相关范围”内所进行的决策。 二、相关成本与不相关成本 (一)相关信息的特点 相关信息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点: 第一,相关信息是面向未来的。决策影响的是未来,不是过去。决策依据的信息必须是涉及未来的信息。 第二,相关信息在各个备选方案之间应该有所差异。 (二)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是指与决策相关的成本,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它随着决策的改变而改变。在生产经营决策分析中,较为常见的相关成本包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重置成本、付现成本、可避免成本、可延缓成本、专属成本和差量成本等。 1.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业务量变动一个单位时成本的变动部分。在实际的计量中,产量的无限小的变化也只能小到一个单位。所以边际成本的确切含义,就是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放弃另一个方案提供收益的机会。实行本方案时,失去所放弃方案的潜在收益是实行本方案的一种代价,称为本方案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实际上不是一种支出和费用,而是失去的收益,是辩证的概念。这种收益不是实际的而是潜在的。 3.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目前从市场上购置一项原有资产所需支付的成本,也可以称之为现时成本或现行成本,它带有现时估计的性质。与重置成本直接对应的概念是账面成本,即一项资产在账簿中所记录的成本。 有些备选方案需要动用企业现有的资产,在分析评价时不能根据账面成本来估价,而应该以重置成本为依据。 4.付现成本 付现成本是指需要在将来或最近期间支付现金的成本,是一种未来成本。付现成本是在某项决策需要付现但又要全面衡量该项决策在经济上是否真正有利时,应予认真考虑的,尤其是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时候更应慎重对待。 5.可避免成本 可避免成本,譬如酌量性固定成本就属此类。当方案或者决策改变时,这项成本可以避免或其数额发生变化。例如,利用挖掘潜力、改进劳动组织的办法去代替原先增加人员的方案节省下来的人工支出,就是可避免成本。有时几个方案在决策中,那些与落选方案关联的成本也称为可避免成本。 6.可延缓成本

1归纳概括能力——简洁性原则的例子

5.柳延希望小学是李某当村主任的时候筹资修建的,可惜只用了七八年就撤了,留下了空荡荡的校园。上世纪90年代,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李某所在的枣园镇延店则村,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校潮。然而时隔几年,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状态。这其中,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柳延希望小学的几间教室已被村委会用做办公室。当年的筹建者、已不再担任村干部的李某,如今也搬到学校住。他的任务是看守校产,清除杂草。 如今,村里还有50多个孩子在邻村的裴庄希望小学上学。由于路有点远,又不能住校,大人们只好每天骑车接送孩子。“现在除了房子,什么都没了。”在校门外的一堆砖头瓦砾里,李某找到了唯一能见证这所学校历史的一块石碑,那上面盖满了泥土,看不清碑文。他让孙子端一盆水过来浇在石碑上,然后用手慢慢地抹去碑身上的泥土,这才露出了清晰的字样:延店则村希望小学占地1260平方米,共建教室10间…… 和李某不同,同样是校园看护人的向老师不甘心学校就这么闲着,他在已经撤掉的学校里办起了幼儿园。撤校前,向老师是校长。学校原来只有12口窑洞。2004年3月,经联系,香港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先生捐赠2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然而,当教学楼建好投入使用时,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却并到了乡中心小学。学生一下子少了一大半。“这一并,低年级家长的心就动摇了,学生哪里多就往哪里送。”向老师说,2007年后半年,就没有学生了,学校也就撤了。于是,几个村民又找到向老师,鼓动他在学校里办一所幼儿园。他雇了一名老师,一名司机,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接送孩子,办起了幼儿园。可一年多后,向老师又开始发愁了,“娃娃少,成本太高了”。原来,每个孩子一学期1000元,每天上下学接送不说,中午还管一顿午饭。每个月还要给请来的教师、司机开工资,不赚钱不说,还赔钱了。幼儿园再往下办,也很难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但独立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数据库系统概论各章复习试题及答案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 A 阶段。 A.数据库系统 B.文件系统 C.人工管理 D.数据项管理 2.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 A 。 A.具体的机器和DBMS B.E-R图 C.信息世界 D.现实世界 3.数据库的基本特点是 B 。 A.(1)数据可以共享(或数据结构化) (2)数据独立性 (3)数据冗余大,易移植 (4)统一管理和控制 B.(1)数据可以共享(或数据结构化) (2)数据独立性 (3)数据冗余小,易扩充 (4)统一管理和控制 C.(1)数据可以共享(或数据结构化) (2)数据互换性 (3)数据冗余小,易扩充 (4)统一管理和控制 D.(1)数据非结构化 (2)数据独立性 (3)数据冗余小,易扩充 (4)统一管理和控制 4. B 是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结构的数据的集合。 A.数据库系统B.数据库 C.数据库管理系统 D.数据结构 5.数据库中存储的是 C 。 A.数据 B.数据模型C.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D.信息 6. 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 C 。 A.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 B.用户程序与DBMS的相互独立 C.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D.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 7. 数据库的特点之一是数据的共享,严格地讲,这里的数据共享是指 D 。 A.同一个应用中的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B.多个用户、同一种语言共享数据 C.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文件 D.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相互覆盖地使用数据集合 8.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B 。 A.数据库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数据模型 D.软件工具 9. 下述关于数据库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A 。 A.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 B.数据库系统避免了一切冗余 C.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指数据类型一致 D.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能管理更多的数据 10. 数将数据库的结构划分成多个层次,是为了提高数据库的①和②。 ①A.数据独立性 B.逻辑独立性 C.管理规范性 D.数据的共享 ②A.数据独立性 B.物理独立性 C.逻辑独立性 D.管理规范性 【答案:】①B ②B 11.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 A.DBS包括DB和DBMS B.DD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数据库系统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 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 阶段(A )。A .数据库系统 2. 3. 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 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 F A o A.具体的机器和 DBMS B .E-R 图 C .信息世界 D .现实世界 数据库的基本特点是 B o A .(1)数据可以共享 (或数据结构化) (2) 数据独立性 数据冗余大, 易移植 (4) 统一管理和控制 B .(1)数据可以共享 (或数据结构化) (2) 数据独立性 数据冗余小, 易扩充 (4) 统一管理和控制 C .(1)数据可以共享 (或数据结构化) (2) 数据互换性 数据冗余小, 易扩充 (4) 统一管理和控制 D .(1)数据非结构化 (2) 数据独立性 数据冗余小, 易扩充 (4) 统一管理和控制 B 答案:B B .文件系统 C .人工管理 D .数据项管理 是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结构的数据的集合。 A .数据库系统 B.数据库C .数据库管理系统 D.数据结构 5. 数据库中存储的是 _C 。 A .数据 B .数据模 间的联系 D . 6. 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 C ________________ 。 A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 B — 与 C .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C 7..数据库的特点之一是数据的共享,严格地讲,这里的数据共享是指 4. 信息 DBMS 的相互独立 ..D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 A .同一个应用中的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B .多个用户、同一种语言共享数据 C .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文件 D .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相互覆盖地使用数据集合 8. 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B __________ 。A .数据库B .数据库管理系统 C .数据模型 D .软件工具 答案:B 9. 下述关于数据库系 ― A __________________ 。 A .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 B .数据库系统避免了一切冗余 D .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能管理更多的数据 数将数据库的结构划分成多个层次,是为了提高数据库的 ① A .数据独立性 B . ② A .数据独立性 B .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 .DBS 包括 DB 和 DBMS 10. 逻辑独立性 C .管理规范性 物理独立性 C .逻辑独立性 答案: C .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指数据类型一致 答案:A ①B 和 ②B 。 11. A 12. A 13. 14. 15. A 16 A 17. A 18. A D .数据的共享 D .管理规范性 (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答案:A B . DDMS 包括 DB 和 DBS C . DB 包括 DBS 和 DBMS D . DBS 就是 DB,也就是 DBMS D 。 答案:①B 在数据库中,产生数据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 .数据存储量太大 B .没有严格保护数据 C .未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控制 D .数据冗余 答案:D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是 D A .数学软件B .应用软件 C .计算机辅助设计 D .系统软件 答案:D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的主要功能是 B ________ 。A.修改数据库 B .定义数据库 C .应用数据库D.保护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是 _A _______ 、数据独立、减少数据冗余、避免数据不一致和加强了数据保护。 .数据共享 B .数据存储 C .数据应用 D .数据保密 答案:A 数据库系统的最大特点是 A 。 ?数据的三级抽象和二级独立性 B ?数据共享性 C ?数据的结构化 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这种功能称为 .数据定义功能 B .数据管理功能 C .数据操纵功能 D .数据控制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 B __________ 。 ?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B .在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系统软件 C ?一种编译程序 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 答案: D C 答案:C ?数据独立性 答案: D ?一种操作系统 答案: 19.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 A .外模式 B .内模式 C .存储模式 20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是指 B A .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 .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21.信息世界中的术语,与之对应的数据库术语为 22次型、网状型和关系型数据库划分原则是 _ D .模式 B.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D ?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D A .文件 B .数据库 C .字段 D .记录 答案: 答案: D A .记录长度 B .文件的大小 C .联系的复杂程度 D .数据之间的联系 23. 传统的数据模型分类,数据库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__C _____________ 。 A 24. 25. A 答案:D .大型、中型和小型 B .西文、中文和兼容 C .层次、网状和关系 D 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 C A . 1 : 1关系 B . 1 : m 关系 C 数据库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E.F . Codd 从1970年起发表过多篇论文,主要论述的是 .层次数据模型 B .网状数据模型 C .关系数据模型 D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数据、图形和多媒体 .m : n 关系 D . C 。 答案:C :1和1 : m 关系 答案:C 二、填空题 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 人工管理、文件系统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 DBMS 是指 它是位于用户 1. 2. 3. 4. 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答案:①人工管理 答案:①组织 ②共享 答案:①数据库管理系统 ②用户 ③操作系统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维护 等4个方面。 ②文件系统 ②数据库系统 5. 6. 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和 ③ 之间的一层管理软件。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数据定义功能 答案:①数据定义功能 ②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独立性又可分为逻辑数据独立性 _和物理数据独立性。 答案:①逻辑数据独立性 ②物理数据独立性 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变,而由DBMS 处理这种改变,这是指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_。 答案:物理独立性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教学园地 09-01 1125 :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1、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散文的“心灵”——中心。例如20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中心就是“遗憾”;2006年广东卷《夕阳透人书房》、2006年全国1《阳光的香味》看标题就能让人窥见其中的滋味。 开头的几种模式: (1)欲扬先抑 (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 (3)对比、映衬 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 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 再如散文的结尾: 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 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的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并非漫天要价、不着边际,而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由于实际命题的需要,试题所选材料多是内蕴厚、表现手法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小说、戏剧等。虽说本应考查综合性很强的鉴赏评价能力,但由于高考控制评分误差的需要,很难真正命制出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发挥式的鉴赏评价题。因此命题基本上未超出理解分析的范畴,定位仍然在一个“懂”字上,考的是带一点鉴赏味道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章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单刀直人地点明要害等等。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的结束段表明文章的主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 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代散文名家杨朔的《荔枝蜜》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法。文章开头,写自己曾被蜜蜂整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继而,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感慨地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看到这里,你会觉得是在歌颂蜜蜂,表现蜜蜂高尚品质,然而作品结尾却来了个大弯,从歌颂蜜蜂到歌颂勤劳勇敢、的农民“他们正用劳手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跟《岳阳楼记》结尾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正是要表达的主题。文章结束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也点出来了。原来前边大篇幅地歌颂蜜蜂,正是为后边歌颂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样的结尾显得自然、有力,也统贯了全篇要义,此即卒章显志之法的妙用。 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 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一般地说,文体不同,中心句往往不同,应分别对待。议论文中,中心句常常是表现

概括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这些都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关。如果学生对旧有的知识水平概括能力低,就难以产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如果语言概括能力差,就无法有条有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果阅读概括能力低,就不能学会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去读懂文章。霍懋征老师说过“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会分析概括,就读不懂课文,就抓不住重点;即使有所得,也所得无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但在实际教学和考试中往往存在一个尴尬的局面:阅读教学中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或走过场,或不到位。很多学生还不能准确地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有时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要么语言啰嗦,表达不清,要么东拉西扯,把握不住重点,要么干脆简述课文内容,他们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面对这种情形,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地培养。 解决问题将采取的方法与行动:(谁?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概括方法,加强课堂训练的针对性。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什么内容,其次,让学生养成每读一篇文章,都要自觉地问自己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并坚持做到,每篇课文、重点段落都要练习概括主要内容。再次,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准确,在每次学生概括回答后,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让学生明白,概括必须做到:内容要完整、叙语言述要清楚精练。

以下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的一些具体训练的方法: a.可以从课题入手。课题是文章之首,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更是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的开始.在每新教学一篇课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揭示完课题以后,总让学生好好地读上一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自己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从课题中想提什么问题,从课题中能推测出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读完课题的质疑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b.可以中心句入手。有些课文里的段落是有中心句的,引导学生先找中心句,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再次加工、概括。 c.可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有些课文的前面或后面、练习中常有“总起分述”或“先具体后概括”的说法或是提示,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这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就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 d.从板书入手。虽然板书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但往往是课文的重、难点的体现。因此,我们不妨在板书设计花费许多心血,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入手,精心设计板书。在每上完一节课时,有意让学生根据板书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这一节课学到的东西,从而渗透课文的重、难点,这也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较有效的办法。 e.从主要问题入手。我们读一篇文章,先抓住作者在文章中叙述的几个主要问题,再以简洁的语言逐一作出回答,最后把答案概括连续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f.从概括段意入手。段意是每段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课文,将一个一个段落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这些基本要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然后,再使它连贯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