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限时训练B卷精选版

语文限时训练B卷精选版

语文限时训练B卷精选版
语文限时训练B卷精选版

语文限时训练B卷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高三年级第周语文限时训练 B卷(40分钟)

一、诗歌鉴赏提升训练

1、(20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200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释: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3、(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

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

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

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

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5. (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5分)

答: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6分)

答:

6. (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5分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7. (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8、(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二、文言文阅读(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蓄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言:“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

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

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

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

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 ①劬(q ú):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 ū):忽然。④劙(l í):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蓄甘脆饵.

诚 饵:给……吃 B .值.

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 .兄故弱,恶.

能多樵 恶:不 D .汗交颐.

不少休 颐:脸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遂家焉.乃实告焉. B.??? 将何.作何.复尔 C.??? 不辞而.还裂其衣而.束之

D.??? 群扶以.归欲劙颈以.塞责耶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②移时,怀饼来食兄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第周语文限时训练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2、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

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

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3、【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4(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5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6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7(1)暮春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8(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1.C [C.“恶”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2.C [A.兼词,于之/代词,相当于“之”;B.疑问代词,什么/代词,怎么;C.表承接,于是,就;D.表承接,然后/连词,表目的,来。] 3.D [①是说张诚的性格,④是说老师的行为,⑥是说张讷的伤情。]

4.B [B项“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与原文不符,应是张诚从自家偷了面请邻妇做成饼。]

5.(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

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