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意义

浅析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意义

浅析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意义
浅析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意义

浅析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意义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是良好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个体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普遍情感、传统、习惯、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良好的礼仪能体现个人修养,国家魅力,民族气质。作为有文化、有知识的21世纪的大学生,提高礼仪修养,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这不仅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塑造美好形象的内在要求,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意义

1.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是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礼仪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世界美誉,这是我国礼仪文明不断传承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2.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礼仪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其中明确对大学生提出了“明礼诚信”的要求。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和礼仪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完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当前教育体制负面作用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礼仪修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大学生要融入社会。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礼仪修养是一门必修课。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礼仪规范,能遵守规范的人,必然会为社会所接受,反之,则会受到排斥。大学生是一个正处在迫切想要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认同的群体,认真学习和得体应用礼仪的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加强礼仪修养,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习优秀,工作出众固然重要,但还不够,时代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人文素养、礼仪修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应该认真地从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开始,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思考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礼仪知识,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们在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以礼仪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搞清楚按礼仪办事的必要性,及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真正认识到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时在言行上所应当遵循的“规矩”,以免在工作、学习等日常事务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提高认识,是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起点。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教育,营造礼仪的环境和氛围。

2、明辨是非,自觉自省。在交往礼仪中,有的真诚,有的虚伪。明辨是非,不仅要求识别虚假的礼仪和非礼现象,而且还要正确对待旧社会遗留下的、已不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一

些礼仪现象,譬如应教育大学生坚决抵制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自觉自省是由礼仪修养的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最终要取决于有没有高度的自学性。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外力的推动下,也许你会“强记”一点礼仪知识,但根本不可能进行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也就是空谈了。内省是一种经常性的自觉的自我检查,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重要途径。“吾日三省吾身”是儒家的修养法则,对当代大学生也是适用的。

3、注重实践,非礼莫行。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用实践来检验。因此,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地使用礼仪,用礼仪培育自己美好的心灵,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去影响他人,用礼仪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另外,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而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从小事做起,点滴养成,还依赖于有克服坏习惯的决心和毅力。因此,大学生要彻底改掉坏习惯,用礼仪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合乎礼的就做,不合乎礼的就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绝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

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 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另外蒙学也指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 孔子的出现,被视为中国古代私人教育的开始,孔子的教育思想,源于对“性相近,习相远”的思考。性,可谓生命的内在本质。习,则指生命受外部环境的遮蔽而产生的变异。所以,孔子的教育始终围绕着人性来展开,通过教育,将人类带进一个符合自然天道,富于礼乐文化的人文日常。通过教育,使人有高度的自觉,使社会有纯正的良知。这就是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朋友有信的天下大同。孔子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教育的精神却不绝如缕,薪尽火传。 一儒家教育的主旋律:大学与小学 1 大学 (1)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指十五岁时立志向学,自十五开始的学习,被称为“大学”,主要学习《诗》、《书》和如何执守礼制。这时,一些才质不好的人则回去种田。回去种田的人称为农夫,继续读书的人称为士人。(参朱熹、吕祖谦编订《近思录·教学之道》)于是,社会就有了劳心与劳力的分工。

个人礼仪的重要性

个人礼仪的重要性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是文明古国,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礼仪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个人礼仪修养是一种个人素质的体现,显示的是自身价值。个人礼仪体现的是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讲礼仪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有道德,讲礼仪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个人形象,讲礼仪可以使你的事业成功。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 人称个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我们每天都少不了与他人交往,假如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那么在生活中、事业上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宽松,使人们的交往气氛更加愉快。 个人礼仪不但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人与社会密不可分,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成员一起共建,个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使每位社会成员进一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个人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 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人的一个基本素养。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所以,个人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点结论:个人礼仪是我们赢得世人尊敬的华美外衣;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是我灵魂升腾的高贵上帝。

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11页文档资料

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摘要: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 其管理 思想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他的五大管理职能为管理科学提供了理论框架, 来源于实践经验的十四项管理原则迄 今仍然闪烁着光芒。他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理论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从知识经济和行政领导方面浅析法约尔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 法约尔管理职能管理原则当代意义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亨利·法约尔,在1925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 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这本书是他一生管理经验与管理思想的总结,他认为他的管理理论虽然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但除了可应用于工商业之外,还适用于政府、教会、慈善团体、军事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事业。所以,人们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法约尔管理理论的重大贡献 (一)企业经营的六大职能 法约尔首先提出了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 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职能活动,即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职能。而管

理职能则只是这六种职能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职能。他还认管理具有普遍性, 并提出适合于人类一切组织的较全面的、综合的管理理论。法约尔提出的五大管理职能, 奠定了管理职能理论的主要思想基础。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 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二) 管理职能的五大操作技术 1、计划。就是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计划。科学的管理,必须作出判断,对未来和未来的规则制定活动,计划维持一个统一,灵活,连续,准确的和前瞻性等等。“制定行动计划是每个企业最重要( 也是最艰难) 的工作之一。它牵涉到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职能, 特别是管理职能。”因此他要求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各种事态,确定企业的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步骤,既要有长远的指导计划,也要有短期的行动计划。 2、组织。即确定执行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的机构,由管理机构进一步确定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机器、物资和人员。法约尔对组织的任务和组织的架构组成、机构与成员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他引用几何级数的数字表明社会组织的一般发展形式,不同等级领导者所领导的数目要受限制,社会组织也有它的界限。他还认为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组织的组成形式具有相相似性,各类组织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也有相似性。 3、指挥。即对下属的活动给以指导,使企业的各项活动互相协调配合。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全面了解企业职工的情况及职工与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4.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的重要性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历史文明的大国,素来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对于当代的中国青年来说,礼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我们人际交往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礼仪是个人、组织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礼仪既尊重别人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礼仪包括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礼节等各方面,它贯穿于日常工作及生活交往中的点滴之中,打招呼、握手、递名片、入座等斯空见惯的行为也有很多的学问与规矩。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不经意间在稀松平常的事情上做出的动作可能正是不符合礼仪要求的,但正是这些被人们认为稀松平常的事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来。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懂礼节,尊礼节不仅不会被别人厌烦,相反还会使别人尊敬你,认同你,亲近你,无形之中拉近了同他人的心理距离,也为日后合作共事创造的宽松的环境,会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会有个好的结果。相反,若不注重这些细节问题,犯了“规矩”就可能使人反感,甚至会使关系恶化,导致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把握原则问题的前提下还应注重礼节,并尽可能地遵守这些礼节,才能确保事物的正常发展。 具体到工作的应用来讲,首先应该注重问候语及口头语的使用,由于在一起工作时间久了,人们之间不再象刚相识时那么严谨,变得有些随意,见面不再问候了,谈话中还有可能不经意间带出一些粗话或口头禅,同事之间不再那么拘束了,这时候从礼节上讲就是不对的,不管是陌生的人还是熟人,都应保持一定的礼节,一定程度的客气还是需要的。另外,人们在情绪激动时会口不择言,违背礼仪规范,忘记了客人与同事、上司与下属的区别,这些都违背了礼仪的要求,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及后果。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提出具有理论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当代性,主要因为它的三个特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背景 苏东剧变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的阶层划分、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出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场挑战。马克思主义具不具有当代性,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然而,西方国家一些人,在东欧剧变之后,当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之后,反而去重读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作辩护,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存在主义学者萨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时代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提出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有学者指出,“自马克思哲学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马克思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诉求,而且更是时代本身的迫切需求,即要求我们从时代本质的高度去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著名学者杨耕在《重读马克思》中说,20 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理论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等等,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为了理解和把握现实,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而为了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又必须接触并深入现实。同时,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哲学不应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不能把自己降低为现实的附庸或仅仅成为现实的解释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马克思主义的精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与现代儿童品德教育 摘要: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朱子非常重视蒙学教育。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蒙学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批判地继承朱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儿童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朱熹”“蒙学”“品德教育”“借鉴” 所谓蒙学,就是启蒙的学问。在极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敦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的传统中国,蒙学教育不但有着非常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而且教化方式和教化内容也都相当切中实际,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始终积极坚持以“明人伦”、“知孝悌”为教化目标,将中国传统的美德规范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且还在蒙学教育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为我们今天做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朱熹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朱熹编著的著作 首先是《童蒙须知》。它的篇幅甚短一共分为五节,《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字第四》和《杂细事宜第五》所讲都是日常起

居的小事,目的在于教会孩童行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师友、注意观瞻、爱惜器物、认真做事等等,不涉及什么大道理。其次是《小学》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小学的目的虽然主要在于给孩童提供行为上的准则,但是,小学的精神却在于从小就培育孩童的道德心,从而让他们的性命得以渐渐滋长。因此,小学所教的种种待人接物的事情,除了要训示规矩以外,最重要还是要培养孩童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再次是《朱子家训》。它主要论述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和处世原则,但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家的范畴,成为每一个人都应当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是一部寻求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所必不可少的伦理参照书。最后是《训子从学帖》和《训蒙绝旬》。二者在笔调上显得语重心长,叮嘱再三,充满了对蒙童游子见贤思齐、奋发图强和读书明理的期盼与厚望。 这些家教著作从总体上看,基本属于一种规范式、条例式的教育细则描述,重在对蒙童进行外在的行为约束和人格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谈及最多的是子女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处世、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等,几乎不见父母长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用朱熹自己的话说就是:“某此间讲话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二)、朱熹主要蒙育思想 (1)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10篇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10篇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10篇)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一): 大家都明白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而礼仪简单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人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做什么、怎样做、以及在与别人交往时自我的外表方面要注意什么,并且还包括言行、仪容、仪态和风度等,一个有礼仪的人总是受到他人的欢迎。 礼是什么礼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每个人对自我严格的要求,我们能够说礼是自我给自我定的规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礼的的体现,也是每人都应当遵守的规矩。礼的目标是要和睦相处,对人有礼,别人就不会对你产生厌恶感,不产生厌恶感,就不会起冲突,没有冲突,人与人之间的悲惨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伸手不打笑脸人,这是好多人都说的一句话,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一向坚持笑容的,笑容是你对世界释放的一种善意,也能够说是你对这个世界坚持的一种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礼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和睦相处,实现一种生活美。礼是一种自我人格魅力的展现,也是一种对自我行为的要求,是五千年礼貌的传承,也是我们更好的在社会立足的基础。 礼貌礼仪它所包含的资料很多:不止是言行举止,在那里大家想一个画面,一个邋里邋遢、蓬头垢面的全身上下散发出酸臭味的人,他言行有礼,举止有礼,但你看到他的外表之后第一印象就不好了,

你还会不会接近他并与他交流呢我想大部分人肯定是选择远离,甚至是唾弃他。所以礼貌礼仪不仅仅体此刻言行举止还体此刻外部形象。在此刻的社会一个看外表的社会一个简单干净大方的人才更有被他人理解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仪容仪态。并且礼貌礼仪还表此刻风度,心理,待人接物,和热爱生活等方面。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有仪式感,有仪式感的人才更能懂礼貌懂礼仪。礼貌礼仪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教育是否成功,如果想要追求卓越,走向成功那么礼貌礼仪不可或缺。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二): 一、礼仪的含义与礼仪修养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构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贴合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貌,指人际交往中,经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它的侧重与人的品质和素养。 礼节,指人们在交接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它于礼貌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无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礼仪,指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人际交往中,自始自终以必须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自我,敬人的完整形式。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仪容要求

论公平责任原则

论公平责任原则 文法学院法学091班 20094110137 彭琳 【摘要】作为保障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重要法律手段, 侵权行为法在现代各国不断受到了重视。而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势必要弄清归责原则的内涵,这不可避免的要着重了解公平责任的内涵与地位。公平责任原则是否为独立的归责原则,在理论上的认识并不统一, 实践中对什么情况下应适用也没有清晰的界定。本文通过对公平责任的内涵的论述,着重说明了公平责任原则不能成为侵权法上独立归责原则的原因。 【关键词】公平责任;归责原则 The principle of Equitable liability Abstract :As a important legal means to ensure people's personal and property right. Tort Law is constantl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most countries today.And Criterion of liability is the core part in the Tort Law system, then,we are bound to make clear of its connotation,to this point,it it inevitably to centre on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Equitable Liability.Actually,there is no unified cognition on whether Equitable Liability is a independent Criterion of Liability,and there is no clear definition of when to refer to it in practice.This essay stresses the cause that why Equitable liabil-ity principle can not become independent Criterion of liability principle in Tort Law . Key words:Equitable Liability;Criterion of liability;Cause. 一、归责原则的概述 (一)归责原则的定义 侵权法上的“归责”是指确认和追究和确认侵权人的侵权责任,亦即在行为人的行为或者物件致他人损害发生后,以何种标准和原则使之负责。 而归责原则是指是确定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在侵权行为法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贯穿于侵权行为法始终,它解决的是侵权责任的伦理性和正义性基础问题。 (二)归责原则的体系及学说 在当代世界各国的侵权法中,侵权行为归责原则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就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归则原则体系,学者们意见分歧很大,出现了单一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说,二元归责说及多元归责说等多种说法。其中: 1. 单一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说。认为侵权行为法只有一个归责原则, 即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这以王卫国先生为代表。一元论否认过错责任之外的任何其他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实际上是特殊的推定过错责任, 而把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中的过错推定理解为一般推定过错, 从而把两者并列统一于过错责任旗下, 而公平责任原则的内容不应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 2. 二元归责原则说。二元归责说主张我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二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对于一般侵权行为,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特殊侵权行为, 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 需法律做出特别规定。二元论认为公平责任缺乏法律依据, 没有具体对象和认识论的规律不容许公平责任先入为主地存在, 因而公平责任不是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之一。 3.多元归责原则说。该说主张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不是一元的,也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这一观点内部又有许多分歧,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同时存在三个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第三种观点认为侵权责任法的归则

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当代仍是需要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理论领域仍是需要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需要的。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是需要的。又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的时候,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概括地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一种辩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包括革命和保守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辩证否定;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曾就此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辩证法却引起了资产阶级和他们的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烦恼和恐怖,因为它在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有它的否定的理解,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它对每一个已经生成的形态,都是在运动的流中,从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它不会屈服在任何事物面

前,就它的本质说,它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列宁也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品质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 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 地消灭任何剥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当代还需要吗?或者对当代还起作 用吗?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理论领域仍是需要的。这是因为,马克思等在当年批判的错误理论、思潮、倾向仍然存在,有时还呈有上升、泛滥的趋势。例如,唯心主义、特别是历史唯心主义,仍在理论领域流行、在很多国家还占居主导地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仍不时地出现,并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人们的头脑。各种迷信,包括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需要的。我们知道,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在那个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的迷信和新的迷信,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马克思对这些弊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所以对传统的选择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它一定要融会贯通。 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近代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物质文明来侵犯东方国家,整个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后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方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先后都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谋求自主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也纷纷发展起来,得到了自主,80年代后开始振兴。随着经济的振兴,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之前,这些亚洲国家因为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种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可是当政治和经济恢复以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就开始有一种自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政治与这些东方国家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许多的不同。怎么调整、处理这些不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这些国家都想向西方学习,甚至想甩掉自己的传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总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认同,他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中大家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和父母是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儿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给他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他有义务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讲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他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他的生命就永远轮回。这样的生命观也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他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他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

阎学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与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

阎学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与合作共赢的外交原 则 2013年03月28日08:56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 〔提要〕第二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规范,是以“平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平等、民主、自由”观念的普及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这并不是人类最高层次的价值观,也不是不可超越的价值观。中国古代的“仁、义、礼”近似于现代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这三者分别是高于“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作为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崛起大国,中国应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在国际社会倡导“公平、正义和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建设新型国际规范。 〔关键词〕价值观、国际规范、公平正义、文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3)1期0000-00 〔完稿日期〕2013年1月5日 〔作者简介〕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教授 20世纪中叶以来,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联合国宪章》以及后来建立的绝大多数国际规范,都是以美国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为基础的。例如,《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中的第一条第二款是,“发展国际间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①]冷战以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的胜利而结束,这更使许多人认为美国的“平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是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观,是不可超越的。随着中美物质实力差距缩小加快,很多人提出中国有望超越美国的物质实力但却无法超越美国价值观的看法。结合习近平同志2012年以来提出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和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并借鉴古代王道思想,本文将从“仁”(benevolence)、 “义”(righteousness)、“礼”(rites)三个角度试谈一下,在超越美国物质实力的同时,为何中国在价值观上也能超越美国。 一、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2011年9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这个文件明确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做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 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所.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

本原理证实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时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其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无产阶级不可谋取私利,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性哲学理论,指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都对中国个人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毕竟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积淀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虽然接受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影响,但是很明显地保留了中国的特质。 当今世界工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产生于农业时代并且以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快节奏呢?并不见得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各种国学培训班也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然这些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也没有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但足以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是有重要地位的,它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不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植根于中华名族的精神当中,这是长期形成的,而且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传承性,中国文化在这方面显得生命力更加强大。自春秋战国起,中国文化百家争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善,中国文化是小农经济孕育的,对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具有适应性,并在长期的发展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中也相互完善。明显的就是文化和政治的适应,我们看到,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盛世享用乱世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乱世糟蹋盛世积累的物质财富”。中国古代的君王很早就认识到思想的重要作用,利用知识分子治国,统一思想文化以稳住知识分子,文化与政治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我个人并不认同。我认为儒释道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讲修身,道家讲守心,佛家讲清静。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曾指出,儒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在中国,释道三教虽然观点不同,历史上曾出现过摩擦,但总体上说数千年来一直和谐相处。在中国,三教并流,互渗互融互化,与其他学派一起在长期的交流中造就了中国文化。在中国之所以能出现三教并流的状况,我认为这与中国文化的主旨:和,是分不开的,这点表现出的中国人的特质是能忍,会包容,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兼收并蓄。有人认为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认为是出于儒学一直被作为官方哲学这点考虑的,但这只是因为儒家的出世观和它提倡的齐天下的种种理念适合治国,而他的学派同样以其特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清朝扎起中后期无疑把中国文化禁锢在了牢笼之中。他的文字狱限制了文化的相互交流,阻挡了文化的进步,闭关锁国又使得文化与外界无法沟通,中国文化由此停滞不前,以至于后来跟不上世界的步伐。清朝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给中国带来了文化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甚至持批判态度。我认为这并不是产生于小农经济的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