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孩子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父母怎么办 (1)

当孩子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父母怎么办 (1)

当孩子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父母怎么办 (1)
当孩子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父母怎么办 (1)

当孩子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父母怎么办-教育心理学论文当孩子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父母怎么办

心理治疗师朱梅芳/文

作为家长的你也许会给孩子买各种礼物,带孩子出去玩,然而,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能忽视。孩子爱打游戏?上课不能专心学习?你的乖宝宝也会撒谎了?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明明为什么总是爱玩游戏?

明明爸妈最近总是为明明着急,原因是他太爱玩游戏了。开始批评明明,他还能听话,但过不了两三天,就又开始玩了,每天都要玩四五个小时,为此爸爸还打过他。昨天班主任给妈妈打电话,问明明是不是生病了,怎么没有来上学。爸妈询问了他半天,才知道他去网吧打游戏了,爸爸大怒,对他又是一顿暴打,可心中不禁又有些疑惑,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明明不再沉迷于游戏呢?

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渴望和外界接触并且被外界认可,如果现实中无法满足,游戏就很容易让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则他们很容易对游戏着迷。但是如果孩子们长期沉迷于游戏,不仅对他们的视力有很大影响,也会让他们慢慢丧失现实世界里的人际交往能力。

分析原因:

1.缺乏爱和情感沟通。其实明明并不是个笨孩子,也不是个坏孩子,只是过于沉迷游戏,很少说话。在家庭中,妈妈性格比较急,当他做错了事情,经常批评他。他们不了解明明,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也不懂得如何与他说话,不能平等地与他交流。明明缺少家人关爱,经常感觉很孤独,而游戏能让他得到一种心灵上的补偿,他可以在游戏中和网友交流,倾诉烦恼,分享喜悦,暂时忘

记生活中的不快。

2.对学习的不合理认识。明明爸妈只重视明明的学习,却很少关心他真正的生活和情绪状态,很少去关注明明的需要,而丰富多彩的游戏画面和内容,又能给明明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因此当他觉得学习有压力、困难时,不知道如何解决,就会选择用游戏来逃避。

3.缺少朋友。明明是独生子女,爸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能陪伴他,让他出去玩又不放心,于是只好让他待在家里,他没有朋友可以一起玩,觉得无聊了就只能靠打游戏来打发时间。

心理治疗师建议:

1.多和明明进行情感交流,让他感觉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2.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同时要合理控制明明玩游戏的时间。

3.培养明明多方面的兴趣,让他多和伙伴们玩耍。妈妈,我不想做笼中的小鸟

暑假,正在写奥数作业的文文看着窗外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和广场上玩耍的小朋友们,眼神里满是羡慕,她深深地叹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愁眉苦脸的表情:“我什么时候也能出去玩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生活啊?”

在文文的印象中,爸爸妈妈眼中好像只有她的学习成绩。如果考试成绩不错,妈妈会给她做顿好吃的;考不好,她肯定会被批评,甚至挨爸爸的打。这学期她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爸爸妈妈给她每个周末都安排了学习加餐:周六一天上奥数学习班,周日上午补习英语,下午还要去学小提琴。他们没有给她任何玩耍休息时间,甚至连暑假也没有放过。可文文的成绩并没有大幅度提升,反而在

家不爱说话了,只是把自己闷在屋里。

当今社会,学习成绩决定了孩子的一切。学校在给孩子减负的同时,父母却给他们增加了负担。这样沉重的负担加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怎能受得了?孩子们在感觉自己生活灰暗的同时,不免产生焦虑、悲伤、抑郁等负面情绪。

分析原因:

1.对成绩和特长的不合理认知。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种心情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对孩子来讲,这样的压力和负担实在是太重了些。孩子最重要的是优秀品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成绩和有无特长,只能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作为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才有可能有很好的长远发展。如果父母只在乎孩子的成绩,那就会给文文一个信息: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成绩,不是爱我,他们爱我是有条件的。这样,文文是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的,再加上学习遇到了挫折,她更不知道该怎样解决,或向谁求助,时间久了,她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更觉得没人可以说话,会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

2.人格特点:拥有过于内向、敏感、追求完美、好强性格的孩子通常会缺乏朋友和兴趣爱好,容易将事件灾难化,内心安全感不足、归属感不强,信心极易受挫。

心理治疗师建议:

1.端正观念,给予孩子真诚的关心和足够的爱。

2.培养孩子多种兴趣,鼓励其多交朋友,多面发展。

我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小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最近,老师经常向小伟的母亲丁女士反映他的

上课纪律问题,说小伟不好好听课,总是在椅子上坐不住,一会动动橡皮玩玩铅笔盒,一会又叠纸飞机飞来飞去,影响其他同学,偶尔能安静几分钟,过会儿又不行了。老师怀疑这个孩子有多动症,让家长带着孩子去检查,可检查后医生说没什么问题。

孩子们多少都会有类似症状,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减少。他们的分心程度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注意力越强。孩子在不同时期,其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是不同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孩子会感觉到累,容易走神;三四年级的孩子,可坚持到30分钟左右;到了五六年级,便可增加到40分钟以上。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多种可能性,如:课程单一枯燥,孩子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或者孩子能力较好,认为课程太简单,觉得无味;也可能是孩子天生精力充沛,如多血质,做事情不易持久;或孩子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过大,非常紧张和焦虑,也会导致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此外,孩子生病或太过疲累,也可能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心理治疗师建议:

1.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经常让孩子大声读书,大声读书时多个感官都参与活动,可以很好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此外,帮助孩子学会积极地思考,学会提问,父母最好不要提前给孩子讲很多课本的知识,而是激发孩子对课堂的兴趣与好奇,鼓励他们带着问题上课,也可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课内容进行思考提问,让孩子把课堂看作获取有效信息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更能使孩子注意力集中。

2.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孩子专心学习时,要排除外在环境的杂音干扰,尤其不要让他看到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玩具等,使孩子的心灵逐渐沉静,投入到学习中去。

3.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从他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训练开始前,先要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在他的爱好中挑选一些安静的项目,从这些项目开始训练注意力,比如陪小伟做游戏,如拼图游戏等,或者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根据故事来提问,或让孩子复述故事。训练要逐渐加大难度并延长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心度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4.多鼓励孩子,不要给自己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暗示。

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也不要把他与他人做比较,而是对孩子的每一步努力给予鼓励与肯定。另外,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让孩子多跑步、拍球、跳绳,常进行有氧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功能,也是防止孩子精神疲倦,锻炼协调能力,提高注意力的好方法。

我的孩子怎么撒谎了?

小志7岁了,他的谎言让妈妈不知所措。比如,小志跟妈妈说:“老师要求我们买橡皮和铅笔刀,学校旁边那家店就有卖的。”其实是小志看到别的同学有,心里很羡慕,便谎称“老师要求买”。在家里,他打碎了新买的花瓶,妈妈责问他时,他说是邻居家的孩子弄坏的。有时他没写完作业就谎称老师没布置那么多;回到学校,他就说作业本忘记带了。考试若考不好,就骗父母说成绩单还没发,然后自己在成绩单上模仿妈妈的签字。

说谎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现象。幼儿期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常因幼稚无知而说谎;学龄前期儿童富有幻想,常将幻想与现实掺和在一起,为了满足自己幻想中的某些欲望而说谎。这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一种表现,

是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应该对孩子严加惩罚。但当孩子进入学龄期,如果父母发现孩子仍然有说谎的行为,那么就有必要找出问题的症结了,既不用大惊小怪,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分析原因:

1.小志的撒谎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是为了逃避惩罚,是为了避免一些令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他们在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更多奖励。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严格,把学习成绩看得非常重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当孩子不能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就会选择用撒谎来逃避矛盾冲突,撒谎就成了孩子的护身符,成了逃避惩罚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时间长了就是一种习惯。

2.情感交流的缺失。

父母很少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孩子很没有安全感,做错事情后,他不了解父母会有怎样的反应,于是出于保护自己不受惩罚的目的就会说谎。

心理治疗师建议:

1倾听孩子,多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2.冷静地和孩子沟通,弄明白撒谎的原因,提高孩子的是非观念与培养诚实态度。

3.如果孩子故意撒谎,屡教不改,可适度责罚。

(编辑:唐棣)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6岁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 咬指甲 【案例】 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形成原因】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目录 正文 (1) 一、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行为 (1) (一)学生过分自我,不懂感恩 (1) (二)性格胆小孤僻,缺乏热情 (2) (三)依赖成性,经受不起挫折 (2) (四)营养过剩,良好品德欠缺 (2) 二、独生子女问题行为的成因 (3)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3)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3)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3) 三、解决独生子女问题行为的对策 (4) (一)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家庭教育要严格与爱相结合 (4) (二)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5) (三)重视子女品格的养成和家长的榜样作用 (6) (四)有意识的锻炼子女坚强的意志 (6) (五)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心态 (7) (六)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2010级教育学番禺班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然后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社会原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家庭教育全面关心独生子女;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关键词:问题行为原因对策 Only child problem behavior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Ignore the child's moral cultivation.Then it analyzes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reasons.Finally,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put forward modern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Raise awareness,Newer idea;Family education of only child care;The improvement of parents' quality, enhancing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Key words:Problem behavior Reason Countermeasures 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的问题行为,如自私、说谎、任性等。专家分析认为: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有不同的影响,一些陈旧的传统家庭观念会使孩子出现胆小,过于内向等情绪问题。有些家长把独生子女作为家庭中心处处宠爱,则会助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变得傲慢、自私甚至性格扭曲。由此不难看出,独生子女存在着种种的问题行为。

7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施永斌, 史月有, 黄敏, 沈静静, 何琼娜, 张国川, 张振毅, 褚庆文, 薛涛, 陈耀鑫 作者单位:施永斌,黄敏,何琼娜,张国川,张振毅,褚庆文(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201900), 史月有,薛涛,陈耀鑫(宝山监狱 201908), 沈静静(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01900)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顼红雨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2007 退伍军人,作为社会上比较特殊的群体,有着从部队复员到地方的过程和经历,生活环境和工作内容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大不相同,个体的社会适应方式及适应周期也有很大的差别,势必会出现部分人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甚至还会有人走上犯罪的极端道路,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 因此,阐明退伍军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退伍军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可以为退伍军人心理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在退伍之前动员部队和社会为退伍军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这些对于帮助退伍军人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维护军地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了解退伍军人的生活环境、人格类型、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方式及适应周期;分析和探讨影响退伍军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 ;尝试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在部队士兵服役期间以此为理论依据进行相关教育和心理疏导。 研究内容:分三个阶段: (1)以退伍军人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找出退伍军人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因素特点; (2)通过电话访谈并结合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编制出“退伍军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并找出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 (3)依据前两个阶段的研究结果制定出具体的心理干预的方法,在部队士兵服役期间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和心理疏导。 研究对象: 第一阶段实验组为175 名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另外设立四个对照组:175 名普通服刑人员,175 名一年兵,175 名二年兵和175名入伍仅一个月的新兵。 第二阶段研究对象为1048 名退伍军人。所有被试均为男性。 研究工具:密西根酒精依赖调查表(MAST),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信赖他人量表(FPS),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新编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研究结果: (1)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和普通服刑人员在父因子Ⅱ(惩罚、严厉)、父因子Ⅳ(偏爱被试)、父因子Ⅴ(拒绝、否认)、母因子Ⅱ(过干涉、过保护)、母因子Ⅲ(拒绝、否认)、母因子Ⅳ(惩罚、严厉)和母因子Ⅴ(偏爱被试)七个方面与其它三组有显著差异,而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和普通服刑人员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2)普通服刑人员的16pf 的c 因子(稳定性)分数均显著低于其它四组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刚入伍新兵、一年兵和二年兵的; (3)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在16pf 的c 因子(稳定性)分数低于刚入伍新兵和一年兵,但与二年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和普通服刑人员的酒精依赖量表分数显著高于刚入伍新兵、一年兵和二年兵; (5)普通服刑人员的信任他人量表分数均显著高于刚入伍新兵、一年兵和二年兵(分数越高,越不信任他人),但与退伍军人服刑人员无显著差异; (6)退伍军人服刑人员的信任他人量表分数均显著高于刚入伍新兵、一年兵(分数越高,越不信任他人),但与二年兵无显著差异; (7)非农村户口的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优于农村户口的; (8)退伍军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其社会适应状况呈正相关; (9)有主动意愿参军的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优于被动参军的; (10)退伍军人的社会适应状况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父因子Ⅱ、父因子Ⅳ、父因子Ⅴ、母因子Ⅱ、母因子Ⅲ、母因子Ⅳ、母因子Ⅴ呈显著正相关; (11)退伍军人的社会适应状况与其稳定性呈正相关。 研究意义:本研究找出了退伍军人服刑人员的心理因素特点,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的外在因素和心理因素,并对退伍军人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分类,具体研究结果可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兵的选拔; (2)现役战士的心理健康教育; (3)军人退伍前后的教育管理。 2.期刊论文陈进改造利器:心理测试法-观察与思考2001,""(11) 我从1998年开始对罪犯进行心理分析,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画房树人图的方法,即通过犯人画"房-树-人"图,分析服刑人员心理状态,发现异常迹象,及早防范,后来逐渐进行跟踪研究,收到了较好的矫正效果. 3.学位论文余蕊娅我国监狱文化的功能及构建200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监狱工作的执法理念、管理制度、改造手段和方法、工作作风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是人们在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监狱作为国家专政的工具,担负着惩罚与改造罪犯的功能,要实现这一功能,必须充分发挥监狱文化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的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监狱应有的职能作用。 监狱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一直是监狱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在探讨、争议的一个问题,监狱文化是指监狱作为特定性质的国家物质附属物,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行业特色的包括价值观念、治监理念、行刑方式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监狱文化由监狱警察为主导,服刑人员为主体,其实质是一种改造的、特殊的文化,它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监狱文化具有四个特点:主体的特殊性、文化的强制性、鲜明的目的性、融合性。 实现监狱的功能是监狱文化的主导,监狱文化的功能是监狱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监狱的惩罚功能和改造功能得以实现,必须充分发挥监狱文化的功能。监狱文化的功能归纳为以下几点:发挥监狱文化的导向功能,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对罪犯的矫治功能;对罪犯的激励功能;团结凝聚功能。 通过分析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监狱文化历史、现状;中国古代监狱文化的历史,产生了对监狱文化借鉴的思考:鼓励罪犯信仰宗教或参加宗教活动;罪犯的劳动报酬制度改革。 要消除文化建设对监狱功能的发挥无关紧要的认识误区,应坚持观念创新带动和引导实践创新的建设模式,以增强监狱行刑核心矫治力为目标,以促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为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监狱文化。 监狱文化的分类包括:监狱主流文化和监狱不良文化(监狱亚文化),监狱物质文化和监狱精神文化。分析形成当前中国监狱文化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监狱制度、监狱与社会之间形成的空间屏障、刑罚执行理念等几个方面。 由于国家对监狱的经费不能全额保障、监狱长期存在的“监企合一”的体制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监狱对罪犯劳动经济利益追求的加剧之事实。期待司法部日前在全国部分监狱进行的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能取得成功并向全国监狱推行,逐步实现“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 ”的监狱体制改革目标,从体制上、制度上保证监狱刑罚执行功能的充分发挥;期待经济效益不再是监狱警察追求的工作目标,否则一切的监狱文化建设工作将无法开展。监狱制度的建立、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监狱文化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监狱文化的基本途径:监狱法律(监狱法)的修改和完善;制度建设,包括教育改造制度的落实、罪犯心理矫治制度、对罪犯实行人文化管理;努力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素质,加强监狱警察文

单亲家庭孩子有哪些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有哪些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也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但是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问题还是需要注意的,像孤独、渺茫、逆反、自卑等等,每个孩子都是或多或少会有的,如何帮助孩子正视这些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呢? 单亲孩子的特殊心理现象 1、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 2、渺茫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3、逆反 单亲孩子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4、自卑 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孩子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5、独尊型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有的孩子不但不叫继父母,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叫。这类孩子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

服刑人员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个案报告

服刑人员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个案报告 摘要:患有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存在心境低落,病程迁延的特点,这也是监狱内服刑人员中发生率较高的心理问题。本文介绍了一例咨询师运用放松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对一名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本案例不符合抑郁症的典型症状特征,同时无躁狂表现,但社会功能受损,自知力完整。得病原因主要由于错误观念和自我封闭性格特征加上现实生活中刺激引发的。本个案的咨询目标为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观念,改变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和失眠症状,树立起积极面对改造生活的信心,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咨询过程中,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放松训练和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认知模式,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使抑郁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进行了8次咨询,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抑郁严重心理问题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1.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赵某,男,汉族,现年30岁,小学文化,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投入监狱服刑改造。 2.个人成长史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家庭无精神病史。从小性格内向,特别爱面子,8岁在村放牧,10岁因母亲与父亲离婚,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活没有乐趣,并与他人很少来往,性格变得更加内向。13岁在饭馆打工。19岁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后刑满释放,出狱后无业在家。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现监狱服刑改造。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记忆力正常,思维清晰,身体虚弱,面容疲倦,情绪低落,有郁闷、焦虑、逃避、压抑的情绪体验。 4.身体状态 从小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三个月前开始感到全身疲乏无力,睡眠不佳,食欲不佳,时常感到头痛难忍,大小便正常。特别是最近两周出现睡眠障碍,整夜无眠,无诱因的哭泣,自卑自责。 5.社会功能 能参加日常的改造,但劳动改造效率低,劳动能力有所下降,有意回避与他人交往。1.6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测试结果:

贫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

贫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 【摘要】初中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也是自尊心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会形成心理问题。在学校生活与学习中,学生家庭的等级地位不同也会给学生们的心理带来多重观念。这时候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阴影。甚至逃避这样的活动。这无非给这些学生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贫困家庭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学生辅助站 由于经济发展及地区间的差别,亦或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因素,目前,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还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很多的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一少部分家庭还处在贫困线一下,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制约。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供给条件也相应上升。在学校生活与学习中,学生家庭的等级地位不同也会给学生们的心理带来多重观念。以初中生为例。初中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也是自尊心的形成时期。他们的家庭观念也是非常敏感的。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内心会形成焦虑、自卑、茫然、胆小等现状。这些现状直接导致学生们的学习以及生活问题。 一、贫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物质方面。物质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硬性指标,物质匮乏那么就可以评价为贫困,而贫困有时候是可以改变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物质方面。笔者多次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很多贫困子女会形成自卑的心理。他们的穿着,学习用品等生活消费远远落后于那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同学。这些贫困家庭的子女会觉得自己落后于那些同学们。尤其是学校组织活动的时候物质条件不能及时或者不能提供更好的物质需求,这时候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阴影,甚至逃避这样的活动。 2、人际关系方面。自卑心理是影响一个人正常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贫困家庭子女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中远差于那些条件好的同学。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单一。甚至很多学生性格内向,不擅言表。他们不愿意与那些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在一起共处,他们在心理上畏惧。认为不是一个级别。初中生正值激情活力的时期,他们应该性格开朗。同学之间应该快乐的一起生活与学习。课时心理的障碍导致他们距而远之。甚至这些同学与教师的关系也是极度的紧张。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对教师与同学的任何一句话都非常敏感。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的心理非常消极。 3、环境方面。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其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其生活与学习。但是这些学生的自我评价非常低,自我意识形成的也非常低。尤其周围都是条件比较优越的同学,他们的自尊心更是受到挫折。加上某些顽皮的同学的语言讥讽和嘲笑。这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受到打击。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使体验的主题在遇到挫折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容易产生绝望、挫败的感觉等心理。有些自尊心过于强烈的学生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者伤害其他同学的行为。 4、学习心理方面。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他们会更加努力刻苦,但是那些往往学习方法或者思维上进步比较慢得学生就会将其原因归咎于其他方面。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他们甚至排斥教师对其鼓励。认为教师或者同学都不喜欢自己,也会认为大家都嘲笑自己的家庭。所以他们不会主动向同学帮助讲解,也不会主动向教师请教。这些同学的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心理阴霾,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二、辅导措施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测原因,家庭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故,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此外,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二)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三)焦虑 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四)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这种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实行,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力度在不断加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不断增多,对孩子的照顾更为周到、细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或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方面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1、唯我独尊。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精心抚养和无微不至的呵护,父母甘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这份爱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下去,无意中就使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从他们懂事开始,就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始终在为他服务,感觉生来就应该受到最好的待遇,凡是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全属于他。一旦不能满足,他就大哭大闹。长此以往,后果就可想而知。 2、性格孤僻。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平时家长担心孩子出门受欺负,又不让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孩子就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独自玩。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由于失去了和同龄孩子玩耍的机会,失去了社会交际锻炼的机会,孩子长大后多半就不善于和别人交际,要么显得娇惯任性,要么显得愚笨呆板。 3、依赖性强。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动手做家务,通常由父母包揽。慈爱的父母对孩子的吃、穿、住、用、行早就料理好了,甚至孩子读中学、上大学了,家长还像个保姆似的,为他洗衣,为他做饭。孩子无形中就产生了依赖性,什么事都希望别人为他安排好,一旦离开父母便不知所措。 4、性格懦弱。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成人的保护圈里,当父母的总担心孩子会发生意外。孩子稍有些特殊的举动,总会发出警告:“千万别上去,掉下来会摔伤的!”“这东西不能碰,会砸伤脚的!”由于过分的干涉、限制、无形中压制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扼杀了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多数孩子也就形成了胆小、懦弱、怕事、墨守成规的性格。 5、自私冷漠。独生子女周围充满了父母、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关爱别人的体验。多数只知道自己吃喝玩乐,而没想到为父母分忧解难,没有学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显得自私冷漠。这一代孩子由于过多受到家庭、社会的关爱,而使他们多数丧失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也失去了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出现这些心理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的“宠爱症”和学校的“片追症”所导致。其根源是家庭和学校的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教育正处于转轨时期,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面转变。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实很多学校仍是瞎子摸石头过河,还没有体现素质教育,因为最终还要看成绩,比分数,这样就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还是把成绩放在首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共青团中央开展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反映了党和政府对跨世纪一代的亲切关怀,为学校、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_成因及调适对策

第30卷第5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10月No.5Vol.30Journal of N 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2009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调适对策 薛晓红 (宁夏人民出版社《少年读者》杂志社,宁夏银川 750002) 摘 要: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由于离婚率的上升以及其它原因造成单亲家庭与日俱增,这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单亲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出发,概括总结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论述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实施心理调适的策略,以期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单亲家庭;单亲子女;心理问题;心理调适;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331(2009)05-0117-04 收稿日期:2009-07-09 作者简介:薛晓红(1959-),女,山西稷山人,宁夏人民出版社《少年读者》杂志社副编审、总编。 单亲家庭是与双亲家庭相对的一种特殊家庭结构类型。由于家庭中夫妻之间离婚、一方死亡、遗弃、分居或其它原因等,形成了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由于传统的家庭模式和婚姻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家庭离婚率的迅速攀升使单亲家庭的数目日渐增多。夫妻离婚是造成单亲家庭与日俱增的主要原因。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社会和教育界也面临着一个严峻而复杂的新问题,那就是单亲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由于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残缺严重地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致使单亲家庭子女在其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与非单亲家庭子女更为复杂、严重的心理异常与行为异常。如何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已是当前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孤僻冷漠,逆反仇视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并且负面影响明显,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孩子开始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大多不善言谈,不爱和老师同学们接触,有了矛盾也不及时和老师取得沟通。他们当中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也受到别的同学的歧视,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于是对其他同学具有排外和敌对仇视的情绪。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人或者事也漠不关心。有的孩子由于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听老师的话,顶撞老师,违反校规,我行我素,产生逆反心理。 2.内向自卑,敏感多疑 由于世俗的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总是不光彩的事,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从不谈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 ? 7 1 1 ?

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1109403班石玲 摘要: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单亲家庭孩子不同于正常家庭孩子的心理。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协调地发展。 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近年来随着离婚这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也逐年增加。由此,我通过该次调查报告初步的调查和分析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调查显示,一、在认为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94.4%人为有影响,5.6%认为没有影响,由此可看出绝大部分的离异父母认为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但

又迫于种种原因,从而不得不给孩子带来这些不良的影响。二、在是否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时,近54%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父母的离异等因素造成家庭的不完整使得他们悲哀、愤怒甚至反叛的心理,而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这种家庭会让他们感到孤单、寂寞、无助。在此问题中只有近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存在心理问题,38%的认为只有少部分存在。三、有近63%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家庭健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单亲父母的心理变异,“过分保护”或“重养轻教”,使得孩子失去自我;其次,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孩子大,主要来自残缺不全的家庭本身,父母离异或丧偶是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而不管离异或丧偶,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心理打击或折磨;最后,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容易找到正确的宣泄渠道,有些被调查者(老师)认为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宣泄是很重要的,只有将心中的不愉快发泄出来,才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四、在你认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哪些心理问题时,抑郁孤独有72%,没有安全感有64%,放任逆反有63%,情绪压抑有61%,怯懦自卑有56%,多疑、嫉妒有47%,厌学渺茫有36%,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 (1) 引言 (1) 1.独生子女 (1) 2.调查目的 (1) 3.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2) 4.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3) 5. 教育策略 (4) 6.结论 (5)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摘要】近几年,独生子女犯法的事接连不断,如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面对这些事件,身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不能不感到: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小学3-6年级部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寻找合适的教育对策,让独生子女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一、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独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因此, 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沿课题。 二、调查目的 独生子女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因而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热切的关注。最早研究独生子女的教育是美国学者博汉农,他在1898年发表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中认为:“在特殊儿童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很大,这些孩子既有温和、正直、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冷漠、固执的一面”。的确,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相对特殊,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养尊处优,一帆风顺,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有的属于“留守孩子”,父母疏于管理,耽于教育,出现情感断层。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感情冷漠,人格异常,行为古怪等等。 普遍现象:小学教育中有些现象教育工作者司空见惯。例如,一个学生与同学合作中表现“唯我中心”;一个学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用金钱雇佣其他同学来帮助自己完成;一般学生去野炊,结果什么东西都没有煮成,只好吃泡面填饱肚子,等等事件。分析的必要性;而寻问详情,其中的这些学生都是家中的小公主或小皇子,好奇的原因一次在班级中统计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居然是三份占两分,因此我有个感悟小学生的教育要从独生子女的教育做起,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影响他们心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各种变化与联系。探讨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规律,使教育,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理论基础上有成效的进行。 三、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帮助服刑在教子女的措施

帮扶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具体措施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1、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武装未成年人,进一步坚定全市广大青少年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深入宣传“两法”。紧密结合未成年人的思想、学习以及生活实际,大力宣传“两法”,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加大对服刑在教子人员女的关注力度。在所有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上,服刑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和健康成长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由于世俗的偏见和舆论的压力,给服刑人员子女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给他们的健康成长蒙上阴影。 二、具体措施: 1、组织人员进行深入调查获取服刑在教人员子女信息,深入各个中、小学及行政村,对服刑在教人员子女的信息进行调查搜集,获取相关资料,进行统计,以便做出具体安排。 2、号召社会力量组织结对关爱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帮助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上取得进步,树立自信,尽全力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建立档案,根据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建立档案。为每一个帮扶对象建立起一份档案,做到“三知一有”,即:知道未成年子女基

本情况,知道未成年子女监护人情况,知道未成年子女最大困难及联系电话,每个未成年子女都要有一份专人的《联系记录》,每次联系、通话、活动开展情况记录在册。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隐私。强调以人为本、讲求方法。把保护未成人子女本身及他们家庭的隐私放在第一位,未征得结对对象同意,做到不拍摄、不留影。 4、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心理咨询室,聘请资深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每周五下午定期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沟通并进行教育引导,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宣讲社会主义荣辱观、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自我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应对措施、如何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等问题,培养他们健康成熟的人格品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5、定期通过县司法局远程探视系统,组织服刑人员与其未成年子女会面,通过亲情感化,进一步加强服刑在教人员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沟通和了解,让服刑人员安心服刑,未成年子女努力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之人。 6、岁末年终组织慰问活动,服刑在教人员子女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在岁末年终和各种节假日期间,走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家中去,对他们表示关怀与慰问,赠送相应的慰问金以及礼品,了解想他们之所想,做他们之所需,以利于今后更好的为服刑在教人员子女的服务。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案例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 一、背景: 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 二、实录: 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但收效甚微。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 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 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 1.照照镜子 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观察和询问他边吮手指边微笑和不吮手指时的微笑有什么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