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两国赠答文化比较研究修改

中日两国赠答文化比较研究修改

中日两国赠答文化比较研究修改
中日两国赠答文化比较研究修改

中日两国赠答文化比较研究

安培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68)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日两国赠答意识的变迁,体现出日本人的“求和心理”和中国社会将“礼”作为治国安民之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的现象,通过比较中日两国赠答双方使用语言、赠答品的不同,揭示日本的AA制和“日本式经营”之终身雇佣制与赠答“互酬性”之间的关系,通过中国赠答“功利性”揭示出中国“较大的中国权力距离PDI指数”

关键词:赠答互酬性求和AA制日本式经营权力距离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送礼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一件理想的礼品对于赠送者和受赠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赠答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反映了一人的一种归属意识。赠答是日本社会一个古老且被制度化了的习惯,尽管在日本,从近代起“虚礼废止”的呼声从未间断过,但日本国民却一直坚持着这一传统的交际行为。中国人也一向崇尚礼尚往来,汉代学者何林在《春秋公羊传解话》中称:“中国者,礼仪之国”,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1《礼记·曲礼上》就有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2但同时作为一衣带水的送礼大国,中日送礼文化还是有很多不同。1日本赠答意识的变迁

日本,圣德太子设定的日本宪法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和为贵,写着「和を以て貴しと為し」。日本人以“和为贵”,体现出浓重的义理观、互酬性。

1.1咒术意识---基于敬畏意识的与神求和

由于日本赠答习惯来源于祭神和祭神的人的共食现象,所以,赠答习惯最早反映了人与神求和的强烈意愿,古代日本人深信自然界的万物均是神的赏赐,神灵决定每年的丰收情况,神灵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左右世间万物,如果不能在重大节日向神灵表敬,那么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所以,日本人在重要的节日,都要选择上好的稻谷或由它制成的食物向神灵进贡,以此表达对神明的尊

1《春秋公羊传解话》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2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敬并祈求生活富足,平安古代人在咒术观的驱使下,通过赠送神圣有力的礼物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寻求人与神灵的和谐关系。

1.2集团意识--基于共存意识的与人求和

赠答习惯经过神人共食阶段后,开始普及到人们的日常交往中,随着义理观的形成及普及,赠答行为被公认为交际的重要手段,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交往,所以这一阶段与人求和的心理得以显现,日本人认为,只有按照集体或社会的规定去生活,才能感到踏实,所以所有的日本人都按照义理去行事,以避免被孤立到集团之外的危险,赠答习惯就是促进自己与集团和谐相处的有效手段。日本农村有一种称为“村八分”(むらはちぶん)的惩罚方式,也被叫做“共同绝交”,就是指在集团生活的十个共同生活活动中,对于违反村规的人,全村人们除了丧事和火灾以外,停止与他进行其余八个交流活动,这是一种消极的惩罚方式,对日本人来说也是最为严厉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严守集团秩序,按照义理来履行自己的义务。

1.3人情意识--基于共感意识的情感融合

日本学者本居宣长曾这样写过,所谓人情为何,并非仅止于男女恋爱之事,不只是男女之间平常愚痴慨叹这类哀伤悲惨之忧愁,而是不轻蔑所有世上众人的无明迷惘,无论是对于任何事情,要能亲切’体谅任何人,确确实实地理解其哀伤,如此方可成为真正理解人情者。如果在故事里描述人心中的想法是怎样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能体会世间万物的哀愁、心中之情,能理解世人的新的人是值得赞赏的;相反,如不能体察万物之哀、无情无义,无法理解世人之心的人为万恶之人。[1]人情具有和情相同的性质,感受和体察人的喜怒哀乐,并能引起彼此的共鸣。它与义理是一对正相反的概念,义理强调外在的约束力和规范,而人情主张与他人的共鸣,强调自身流露的真情实感。近代之后,日本社会里出现的母亲节、情节和生日等等非传统的赠答习惯受到全社会的追捧,在表现个人欲望及个性的同时,也明确了日本民众寻求感情融合的文化心理。

2中国赠答意识的变迁

2.1基于治国安民之礼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之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不仅视“礼”为

治国安邦的基础,并且把“礼”发展成为一系列立身行事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它,因为这是一个人应有的社会品节。大思想家荀子则把礼与法相提并论,说:“礼者也,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跟陷溺。”荀子强调礼是一个人行为处世的准则。管子主张:“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仓康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把礼视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强调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贾谊说:“动有文体谓之礼”(新书·道术)[2]

2.2基于人际关系重要性之礼

人际关系(interpers,nalrelationship)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两者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人际关系在严格意义上讲是个外来语,一般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或个体与他人间的心理距离或行为倾向。[3]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也慢慢地形成了两种独特的色彩,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二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礼”的成份。这里“礼”不仅是一种人际关系中公平中正的表现形式,要求人们约之以礼、行之以礼,还包含礼物、礼品之意,但亦采用“物”的形式。“礼品是社会话语的织线”“赠礼的意义是表达或确立交换者之间的社会联结,赠礼与回报便赋予参与者一种信赖、团结、互助的关系。”“礼物授受的义务巩固了人际关系,否则这些关系就可能由于同化入更大的社会中而消逝。[4]

3中日两国赠答语言

3.1日本社会赠答语言

普通の場合:

贈る方: 「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

贈られる方:「これはけっこうなものを……」「そんなにをつけずに……」

心をこめて選択した場合:

贈る方:「…さんに似合うと思って选びました。」

「…さん好きそうなものを探してきました。」

「気に入っていただけるといいんですが…」

贈られる方:「うれしいです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同意を得てプレゼントをあけた場合:

贈る方:「どうぞ、開けてみてください。」

贈られる方:「素敵ですね、すごく気に入りました。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从日本人赠答双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内敛,含蓄的品格,弱化给对方带来的压力和负担,以及强烈的自卑感(コンプレックス)。

3.2中国社会赠答语言

谦虚的场合

赠与方: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请收下。

接收方:不用这么客气了,把礼物带回去吧。

张扬的场合

赠与方:这是我特意在哪里哪里买的什么什么东西,营养价值(收藏价值)高,夸耀一番....

接收方:你太客气了,继续谈与送礼不相关的事情....

对于送礼的态度,我们中国人的看法大体上分为接受、厌恶和中性三类,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辩证的。中国人较为接受“情意表达”、“人际维系”、“以礼增情”、“尊老敬贤”等类别的表达性送礼行为,厌恶“贪污受贿”、“以礼成事”、“行为意图”类的工具性送礼。中国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表达性或是工具性的送礼,送礼的功能会在表达与工具两者之间流变。

4中日两国赠答品差异

4.1日本赠答品

日本一般在新年、中元节的时候多为食品、日常用品等;祝贺结婚的时候多为一些家庭必需品、毛毯等;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就会送玩具、糖果、水果等;人祝寿时就送些食品、日常用品、衣服等;过“七五三”的时候送人偶、五月人偶、儿童衣服、鞋子、袜子之类;到了圣诞节大家就会送些贺卡、蛋糕、玩偶和圣诞树之类的装饰品;探望病人的时候送鲜花、水果;庆祝入学、毕业、就职的时候会送手表、钢笔、书;看望友人的时候多送一些点心、水果、当地特产等;旅行归来一般会带些工艺品和特产送给朋友们。最近,直接送现金也开始流行起来,送礼的一方把祝愿写在装有礼金的信封上,其实这样一来对于双方倒

也不失为种很便利的方式,送礼的一方不用再费心思考虑送什么好,收礼物的一方呢,也不会因为收到太多相同礼物无处可用而苦恼了。

4.2中国赠答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中国人送礼的礼品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六十年代人们相互之间赠送粮票、布票、钢笔、日记本,马列著作和红宝书;

七、八十年代送烟酒、点心、罐头、手表、自行车、彩电、冰箱;九十年代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礼品市场五花八门,手机、电脑、金银珠宝、代金券、购物卡、出国游,还有就是时下盛行的“送健康”的广告宣传理念(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营养品、保健品、治疗仪。总而言之,送礼这一行为在中国不但没有衰减之势,反而广为流行。至于礼品的内容,则是传统的没有减少,新锐的层出不穷。

5中日两国赠答禁忌的差异

5.1数字禁忌差异

中日两国人民在送礼的禁忌上也存在着不同。在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讲求阴阳、上下、左右、男女等的“成双成对”式的中国文化,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而6、8均为吉祥数字;和中国崇尚偶数的习惯相反。

在日本奇数被视为吉祥的数字,他们认为成双的东西是容易分离的,所以,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以偶数开头的贺金,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而且一定要用新币,所以奇数为佳。但在丧礼时多送偶数的东西。

5.2颜色禁忌差异

在日本,绿色和紫色是禁忌颜色,绿色被认为是不详的颜色,而紫色被认为是忧郁的颜色,但在中国绿色却象征着生命力,但在中国坚决不能送给男士“绿帽子”,因为这象征着被赠送者妻子不忠贞。

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和哀丧之色,红色则是喜庆、祥和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所以人们在有婚丧嫁娶之事时多按照这个原则,送礼或者回礼。

5.3赠答装饰花纹禁忌差异

中国人禁忌装饰为猫和猪的花纹,因为猫是狡猾的象征,而猪一直收到《西

游记》中猪八戒人物形象的影响是懒惰、嘴馋的象征,一般有时说某人笨的时候也说:“你是猪啊”等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猪,猫等的寓意理解也有所改变。越来越成为一种可爱的象征。

日本则送给日本人的礼物不可装饰有狐狸、獾图案的东西,他们对此非常反感,因为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到日本人家里作客,也不要送菊花,因为菊花一般是王室专用花卉,但是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所送的菊花也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还有不可以送梳子这样的礼物,日语中“梳子”的发音与“死”的发音相近。

5.4向他人转述赠答时语言使用的差异:

日中差异表现为:「もらう」、「くれる」等授受语态VS一般语态

在日本经常使用「もらう」、「くれる」、「あげる」、「やる」等授受动词,向他人转述别人给自己送东西的时候,一般用「もらう」、「くれる」、表示一种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自己受益,体现一种感谢感恩的心情。

而在中国,一般最好不要表现出任何的态度,因为这样才不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一般都会回避说别人懂自己礼物,以免给礼物赠送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6中日两国赠答文化相同点

中日文化有着共同的渊源,而且日本有很多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因此,中日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单从送礼风俗来讲就有很多相同之处。

6.1赠答契机

中日送礼的目的有相同的地方。中日两国人民在逢节遇事的时候给亲朋好友送礼,以此作为沟通和加深感情的方式。

6.2赠答对象

其次,中日送礼的时间和对象有共同之处。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公民,一年当中的多数时间都在工作或学习,很少有时间去和身边的人沟通交流,因此他们只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走亲访友,互送礼物。同时中日两国人民送礼的对象无非都是亲朋好友或公司同事,上司。

6.3旅行纪念品

日语中的“礼物”,写做“土产”。一个人从别的地方回来以后,通过把那个地方的土特产送给家人或自己所属的集体,无论东西是大是小,都会与他们共同

分享自己在他地的见闻或体验。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日本是大同小异的。

6.4赠答时间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掌握送礼的时间都被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等别人的生日过了才匆匆送去一件礼物,显然是很失礼的。一般说,生日礼和结婚礼是在当天亲手送去的,而生孩子的贺礼则因为事前不知孩子的性别,无法买礼物,同时考虑到产后母子需要静养,大多是在满月后去探望。不过,给入学孩子的贺礼要在开学前一周左右送去。

6.5赠答内容

中日送礼时所选的方式和礼品的领域也有相通之处。我们都是本着对方喜好或实用或受欢迎的原则去选择礼物。我们所选的礼物范围较广,无论选择的是什么,中日两国人民都可能在相同的时期,送出相同的礼物。

7从赠答延伸出的中日文化差异比较

7.1日本赠答中的“互酬性”与AA制(割り勘)

日本赠答文化中非常在意双方互惠,在『菊と刀』中这样写到:日本人を苦しめさせたければ、非常に簡単なことに、何かをあげればそれでいい。相手はこのことを心配することで苦しめてたまらない。如果你想叫一个人难过,非常简单,送给他东西,对方会很担心,很痛苦。

法国人类学学者モースマルセル?モース(MAUSS,M)在1925 年に发表的『贈与論』3中提出了“互酬性”的概念,其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下三个部分:①贈与者にとっての財を贈る義務。②受贈者にとってのその贈り物を受けとる義務。③受贈者にとってのその贈り物に対応するものを贈与者に贈り返す義務。即对于赠予者来说有赠予的义务,对于受赠者来说有接受赠送礼物的义务,对于受赠者来说有还礼的义务。而之后,A?W?グールドナー在1960年「The Norm of Reciprocity:A Preliminary Statement」解释了“互酬性”的概念。他认为互酬性即自己和特人的关系,着重研究他人和自己的关系。マッコ―マック在『Reciprocity(1976)中提及“互酬性”是作为赠与、返还、等价交换之语使用。[5]

“互酬性”体现出日本人的一种独立的心态,近年来在日本兴起的AA制,大

3モースマルセル?モース:フランスの人類学学者,1925 年发表『贈与論』,核心观点在于赠答的互酬性

概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吧。AA制(割り勘)即各人平均分担所需费用,通常用于饮食聚会及旅游等共同消费共同结账费用的场合,在于双方或者多方都存在消费却一起结账,免去个人或者部分人请客,消费均分。AA制在日本逐渐盛行起来,就是不愿意别人给自己消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7.2日本赠答文化中的“和精神”与“日本式企业经营文化“

无论是基于敬畏意识的与神求和,还是基于共存意识的与人求和,基于共感意识的情感融合,都体现出日本人的“和精神”。在而在『菊と刀』中有这样的表述:「日本人は頑固でなく、自分を目立たせず、自分の主張を堅持しすぎず、みんなの意見を賛同しがちで、周りの人と同じ行動をとる」4。就是说日本人在集团中,不是很顽固,不刻意坚持自己的主张,容易赞同大家的一件,和周围人共同行动。因此在增大的季节,日本人都步调一致的选择价值差不多的商品,相互赠送,以表示对自己平日里的照顾。而这种“和精神“就演变为集团主义,集团主义就是一种“家”的概念,后来在企业文化中演变为“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别劳动组合”之企业经营的三大神器。[6]

7.3中国赠答文化中的“功利性”与“较大的中国权力距离PDI指数”

在中国官场送礼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除了送贵重礼品行贿拍马行贿外,在官场中还存在相当普遍的、按潜规则所必行的送礼。中国人民热爱做官,自古以来便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因为做官才能获得所谓的荣誉、地位,而送礼是能当官、做稳官的必要条件。从中国官场普遍送礼、送豪礼,送大礼“功利性”现象可以看出中国权利距离指数PDI过高的现象。权力距离是用来表示人们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情况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有大小之分,它的大小可以用指数PDI(power distance index )来表示。可以根据上级决策的方式(民主还是专制)、上下级发生冲突时下级的恐惧心理等因素来确定权力距离指数的概念。中国相对美国,日本等民主国家来说,权力距离更大。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赠答历史,了解中日两国赠答意识、赠答传统的变化,以及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成熟化、全球化推进背景下,中日两国赠答文化的变化,揭示赠答文化与作为社会新生事物AA制(割り勘)、以及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日本式经营之终身雇佣制之间的关系,和中国越来越强的

4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送礼“功利性”所反映出来的“较大的中国权力距离PDI指数”。

参考文献:

[1]源了圆.义理和人情[M].东京: 中央公论新社,1969.

[2][3][4]刘佳.中国人的送礼观念与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5]李彦.歴史的な変遷から見る日本贈答の文化心理[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右岸江安.较量:中国式权谋vs日本式经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Presentation Culture

AnPei

(Department of Higher V 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68,China)

Abstract:In comparing the transition of presentation consciousnes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people, it reveals that the Japanese seek harmonious in their social network, while the Chinese use "courtesy" as a method to rule the country and contro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mparing the words and the articles used by the two people, it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A system, lifetime employment system and the reciprocity of the Japanese, while the Chinese is more utilitarian, and a larger PDI index.

Key words:presentation;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 AA system; a larger PDI index

试比较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

试比较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 ——兼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高琦 在亚洲东部矗立着两个国家,一个是扎根在亚洲大陆上的中国,一个是漂洋在太平洋上的日本。两个国家位置相邻,在国际上更是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常会被拿来作比较。日本是世界上今次以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是什么造成今天的差异呢?追溯历史,两国的差距在近代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尤其在摄取外来文化的态度方面,差距更为明显。那么,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中日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日本更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才发起来的。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 第一次是大化改新。公元645年(大化元年)的大化改新前后,日本效仿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王朝——唐朝,全面吸收中国文化,自630年至894年的264年间,日本先后19次任命遣唐使,这些遣唐的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时间长达20——30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已无异于中国人。这种国家规模的吸收唐文化的活动导致当时日本文化的全面汉化,从政治、军事、土地乃至哲学、宗教、教育、文化、美术、体育、医药、风俗等无不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被史学家们叫做“唐风文化”。第二次是明治维新,16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相继与日本建立了贸易关系。随之天主教也传入日本,大量的西方书籍和新思潮涌入日本,日本出现了“兰学”热。1855年以后,日本歌幕府开始设立洋学堂,讲授西方语言、天文、地理、化学、军事、政治、哲学、法律等知识。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多次派代表团前往欧洲考察和学习,组织专业人士广译群书,介绍西方科学和文化,开始全面吸收西方

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摘要】:民俗学包括很多方面,单是鬼文化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日本和中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可是文化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在日本,“鬼”这个字好像用的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妖怪和幽灵,他们把鬼也认为是妖怪的一种,并且日本的鬼往往是不好的鬼,他们的出现都怀有不正当的目的,或者是报仇,或者是伸冤。而在中国,除了不好的鬼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好的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体现。本文第一章,从“鬼”的概念入手,分别阐释了“鬼在日本和中国的不同解释,在日本,诹访春雄认为”鬼是死后不能成佛而出现在世上的一种形象。”井上円了提出“幽灵是妖怪的一种。”在中国“鬼”和灵魂类似,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的“鬼”有各种形状,而中国的鬼往往保持人形。除此以外,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鬼的形象。第二章,介绍了中国“鬼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原因。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介绍了与“鬼”相关的节日、文学作品和语言等。鬼文化的出现和宗教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在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日本和中国的宗教对于鬼文化的产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关键词】:中国日本鬼文化【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33 【目录】:要旨8-9中文摘要9-10はじめに10-121、鬼の世界を研究するきつかけ102、先行研究10-12第一章鬼の定義とイメーヅ12-161.1鬼の定義12-141.1.1日本では鬼は何か12-131.1.2中国では鬼は何か13-141.2鬼のイメーヅ14-161.2.1日本で鬼のイメーヅ141.2.2中国で鬼のイメーヅ14-16第二章中日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222.1日本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182.2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8-222.2.1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18-202.2.2鬼文化の発展20-212.2.3中国の伝統的な文化中に鬼文化の存在する原因と影響21-22第三章文学作品に見ぇる中日の鬼文化22-243.1日本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3.2中国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24第四章年中行事と言葉の中の鬼24-294.1年中行事の中の鬼24-274.2言葉の中の鬼27-294.2.1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4.2.2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29第五章中日両国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55.1日本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25.1.1日本人の霊魂意識295.1.2日本の祖先崇拝と葬式の分類29-315.1.3日本の鬼文化と宗教31-325.2中国で宗教が鬼文化への影響32-355.2.1道教と中国の鬼文化32-335.2.2仫教の伝来と中国の鬼文化33-345.2.3儒家と中国の鬼文化34-35終わリに35-36参考文献36-38謝辞38-3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9-40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40-4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日语论文——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对比

目次要旨................................................................................................... ................................ 1 キーワード................................................................................................. ....................... 1 はじめに................................................................................................. ............................ 2 1 日中饮食観の対比................................................................................................ 2 1.1 饮食観の形成............................................................................................... 2 1.2 各饮食観が形成した原因.................................................................... 3 1.3 结论................................................................................................. ................... 4 2 饮食観の中に含む「物」................................................................................ 4 おわりに................................................................................................. ............................ 5 参考文献................................................................................................. ........................ 6 要旨饮食観は人类と共に产生したものでなく。それは生产能力が飞跃的に向上し食べ物に対して余裕が出るようになると产生したのである。本论文は日中両

日本饮食文化

xx饮食文化 一、xx饮食种类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 日本饮食被称为料理,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菜等,搭配有味噌汤(酱汤)、腌酱菜(渍物)等。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脂少、分量少、种类多、颜色好看,而且非常讲究食器的选择。即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怀石料理。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石头。据说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顿饭。到了晚上就会又饿又冷、饥寒交迫。所以和尚们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加热的石头(温石)抱在怀里。后来人们就把仅仅填满空肚子,加热身体的轻淡的素食和简单少量的食品叫做怀石料理。实际上这是从禅宗那里来的想法,因为禅宗和茶道又有深远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简单的饭菜叫做怀石料理。 卓袱料理。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因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 茶会料理。日本的室町时代(14世纪)盛行茶道,于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最初的茶会料理只是茶道的点缀,十分简单。到了室町末期,变得非常豪华奢侈。其后,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又恢复了茶会料理原来清淡素朴的面目。 生鱼片。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为著名,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 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一醉方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待客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

中日两国会计制度比较

中日两国会计制度比较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日两国会计制度比较 摘要:中国和日本,由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的环境有着显着的差别,因而,会计制度在制定和实施方面所依据的法规也不相同,其反映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填制方法和公开制度都存在着差异。通过比较、认识差异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立法建设。 关键词:中日比较;会计制度 一、两国的会计环境 对中日两国会计制度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两国的会计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产生不同的会计制度,这也是当今世界为什么会产生千差万别的会计制度的原因。 一国(或一地域)会计制度的特征和它的历史展开,因环境不同而显现出多样性,也可以说,会计制度是环境的产物。因此,各国制度化了的会计,也就是说会计制度的特征是由它的环境关系加以说明的。笔者认为,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会计制度类型化的研究,可从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和文化4个要因开始。 (一)中国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在我国,会计与会计制度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基准是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的,会计制度的规模也是如此。政治安定性直接影响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2.经济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总的来看,我国的会计及会计制度重视的是国家的经济管理。从具体的产业经济环境来看,一般地讲,国家会通过产业政

策和会计政策确定不同时期鼓励发展的产业,允许发展的产业,限制发展的产业和禁止发展的产业,这样的产业政策和会计政策基本上确定了各产业的发展前景,这可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谋求经营机会的重要依据。 3.法律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会计制度的规制可分为成文法国家和习惯法的国家,中国属于成文法的国家。会计制度是以法的规制确定。依法的制定、修改和废除而对会计制度进行修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直接的行政手段的作用空间会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4.社会和文化的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有直接的、间接的等多种形式。从目前情况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会计专门人才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是算少的,这样就制约了我国会计的发展。会计的专门教育受到重视,会计制度也就发达。另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注重个人权威,轻视制度作用的国家,这种文化氛围对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有着直接不良影响。要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重视制度作用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计制度能够被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并且能够得以实行。 (二)日本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日本属于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会计和会计制度的资讯性很突出。政府和民间的关系对会计制度有着直接的、全面的影响。日本会计团体的规模较大,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很强。政府在制定有关会计法规和制度时,也不得不重视和采纳这些民间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民间团体的着名人士还直接参与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政治环境相对安定为会计制度提供了一个较好环境。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论中日鬼文化差异 专业班级: [ 日语101 ] 姓名: [ 沈晓桦 ] 学号: [ 201010020116 ] 2011年12月11日

摘要: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 关键词:鬼故事气氛恐惧死亡文化心理 中国鬼故事的传统 中国因有《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被列为名著的著作,加之在其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影视创作,因此即使是在现代,人们对古人脑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也不会感到陌生。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鬼是人死后所化,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的一种非物质形式,人死灵魂不死便成为鬼,鬼是与世人相对立的彼岸生存者形象,是死亡恐怖的寄寓形象。文学中的鬼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创造。这种幽冥幻象是全人类共生共有的思想文化现象。中国古代有许多作品写鬼的故事,并且一开始写女鬼的也并不多。从《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来看,早先出现的鬼怪应该是当时人类对各种动植物认识不够的基础上加以肤浅的认识想象加工而成的非物质产物。且它们用未知的神奇力量迷惑或帮助人类。在以男性权力为主的古代社会中,话题逐渐转到女性身上。自六朝以来志怪小说写鬼的作品大量涌现,《太平广记》辑录鬼的故事就有四百多条,写鬼的最高成就者当数短篇小说巨匠蒲松龄了。他的《聊斋志异》,人们俗称《鬼狐史》,其中写了百余篇鬼故事,写出了众多各有性情的鬼、千姿百态的鬼。他把鬼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鬼高度审美化,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在一些鬼身上最大限度地表现他们的善美。使鬼有丰富的人情味,获得丰富的人性。《聊斋》是写鬼的一部杰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电视在翻拍,就可证明其跨时代性及其在反映人的精神实质上的可探讨之处。古代的女鬼通常是那种青面獠牙,有一副吓人的长舌头,但是也不乏长相十分美貌甚至惊艳,而且又十分幽怨的女子。在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系列中,由王祖贤主演的聂小倩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模版。剧中她与宁采臣的爱情传奇则被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日本鬼故事的传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日本鬼片中的一些形象。传统的故事书有《明治妖记》,《百鬼夜行》,《百物志》,《万鬼录》,《妖怪物语》,《日本灵异记》,《玄中记》,《妖怪百象记》等。《明治妖记》里有一个桥姬,由于痴爱他人又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日语2班孙小雪 学号:201114530202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代表性饮食方面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

中日两国儒学简单对比

中日两国自古交流甚广,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儒学,自然也被日本所引渡和接受。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不同的国度里,儒家自然也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不同的发展。本文仅借对中日儒家文化异同的一些分析,阐述日本儒学的特性,说明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色。 首先,中国儒学本身较西方哲学而言,对于抽象的本体论的讨论涉足甚少,而相对注重人生哲学与个人修养的研究。日本儒学较之中国儒学则更为疏于抽象的世界观思考,这或许与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有关。 中国的原始儒学以伦理。政治学说为中心。象孔子所讲的“道”,主要指“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1)这里所说的“道”是超越感觉与经验的,是指作为万事万物根本规律的“道”,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补充的力量的渗透、推移和运动。这显然是有关世界观的抽象哲学思考。不过,阴阳范畴又经常与日月、天地、男女、君臣等具体事物相联系,始终保留着相当实在的具体现实性和经验性,并没有完全被抽象为西方哲学那种纯粹思辨的逻辑范畴,它们仍然与特定的人们的感性条件、时空、环境和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相联系。日本的儒学则有所不同。除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受到中国《易传》和《淮南子》等的影响,曾对宇宙生成及其演变次序进行过推测之外(2),奈良、平安时代的早期儒学主要表达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罕见有关世界观的抽象思考。在镰仓、室町时代,朱子学虽已传入日本,但它是佛教的附庸,也罕见儒学的独立的抽象世界观思考。在室町时代后期,儒学教育机构足利学校虽曾以易学作为教学重点,但是,所进行的易学教育,与其说是作为儒学世界观的易学,莫如说是作为占卜的易学(3)。足利学校的不少毕业生利用其所学的易卜知识,为战国大名布置军阵和攻守进退作占卜,实际上发挥了军事顾问的作用。这些儒学者并无兴趣进行世界观的抽象思考。 其次,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或“即物主义”的特色,也广泛应用于日本儒学的认识论中。因此较之中国儒学,日本儒学的认识论更为重视感觉经验,注重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 在中国儒学中,“知”有知识、认识的意思,还指道德意识。日本古学派的儒者也大都重视经验知识。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4)“生而知之”的所知显然是一种天赋的、先验的道德意识,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无关。而“学而知之”的知,照孔子的说法“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5)似乎是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6)这表明孔子认识到来自“闻见”的感性知识的局限性,认为还需要“思”即理性认识。不过比较起来,孔子还是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即认为那种天赋与先验的道德意识更为珍贵。日本古学派的儒者也大都重视经验知识。例如,山鹿素行曾明确地批评中国宋代学者谢上蔡“闻见之知非真知”的观点。荻生徂徕则认为“格物”就是习熟和力行。而前近代的日本人比较拙于抽象思维,与之相关,又象中国人一样比较地缺少发展近代科学必不可少的形式逻辑传统,因而,日本的重视感觉经验的儒学者最终未能进入近代实验科学的殿堂。 最后,中国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质,而日本儒学则长期与佛教、神道等其他思想共存。这也是中、日懦学的一大不同之处。日本儒学的共存性,实际是日本文化的多元共存性格的表现。 中国儒学实际上具有强有力的包容能力,它是在不断吸收、溶化其他诸家思想的过程中发展的。例如,董仲舒包容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等。但是,中国儒学在外在形式上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自守排他,经常进行论辩。诸如原始儒学时期的儒墨、儒法之争,汉初的儒学与黄老刑名之学的斗争,汉武帝以后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浅析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115648067.html, 浅析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朱晨爽 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同样也是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上,各个国家之间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国与国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不同,所生长的主要作物以及畜牧业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导致国与国之间的饮食有着不同的情况。本文所研究的就是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的饮食文化差异,主要以火锅为例。火锅是大家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同时也是在家常菜吃过了之后,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改善生活状况的饮食。随着各个国家之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在显著增加,因此餐饮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火锅的产品比较单一,并且生产和加工环节比较少,因此非常受到各国群众的关注和喜爱。下面本文针对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展开研究,以两个国家群众对于火锅的饮食情况和喜爱程度重点分析,以期能够寻找到两个国家之间饮食文虎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了解到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火锅 前言 大家都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社会都呈现出不同的进步情况,特别是中日两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和渊源,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国的基本文化,这一点对于我国周边的国家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影响。我国有一句古语说的主要就是“民以食为天”,由此能够看出在我国发展的五千年历史中,饮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日本国家在唐朝开始就和我国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流,同样这一点也注定日本的饮食文化在根本上和我国有着不解的渊源。而就是在唐朝时期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于日本国家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并且筷子的使用方式也是在中国流传给日本的。下面本文就针对中日的饮食文化展开分析,以火锅为例,重点了解到中日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人们吃火锅的过程中所食用的菜品种类,以及汤底还有蘸料的区别,重点研究中日饮食文化的区别,为各个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 (一)中国饮食习惯 在中国人们的饮食习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其中热门主要的主食就是五谷杂粮,这也是人们所谓的食五谷不生病,其中辅食就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类,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同时我国的很多地区都以农作物为经济产物,中国的饮食还习惯性的以热食和熟食为主要食物,同时中国还习惯聚食,也就是烹饪和饮食相结合,人们在篝火周围吃饭,这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主要习惯。还有中国的饮食习惯性的使用筷子,在古代称为箸,

(完整版)日本饮食文化习俗

日本饮食文化习俗 7餐饮礼仪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以大米为主食,他们爱吃鱼。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鸭子。不论在家中或餐馆内,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即可。日本有一种富有参禅味道,用于陶冶情趣的民族习俗——茶道,虽然不少现代日本青年对此已不感兴趣,但作为一种传统艺术仍受到社会的重视。 用餐前后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用餐前要说“Itadkimasu!”,意思是欣赏这顿饭食;用餐后要说“Go-chiso-samadeshita!”,意思是感谢款客者预备这顿极美味的饭食。 用餐期间日本人的一餐饭食包括一碗饭、一碗味噌汤、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越多,那顿饭便越够体面,若有数道菜肴端上餐桌,已令客人颇难选择先品尝那一道。用餐的正确次序是先喝小口热汤,后吃那道菜也可,但不要只集中吃光同一道菜肴,应顺序循环吃每道菜肴,使各份比例均等,才可同一时间吃光所有菜肴。 饮酒须知 喝含有酒精的饮料时,日本人习惯为对方斟酒,而不是自斟自饮。所以在日本喝酒时您也可以入乡随俗的常去看看朋友的杯子,一旦他们的杯子快空了,就给他们斟上一些酒。同样,如果朋友要为您斟酒,那就迅速喝空酒杯,并且拿起酒杯接受朋友的好意吧。 在一些高级餐馆里,比如提供怀石料理的日式餐厅(日本大餐),喝醉酒被视为是一种很失态的行为。在异国他乡,即使在普通的小酒馆也该尽量避免喝醉酒而引起的不愉快。 日本茶日本人深爱茗茶,在同一餐的不同时间会端上不同种类的茶。一般来说,用餐之前会端上绿茶,用餐期间及用餐之后会端上煎茶。虽然用餐礼仪很重要,但亦要放松自己,尽情享受美味的饭食。

吃米饭时一只手拿碗,另一只手拿筷子,把碗举到嘴边吃。与寿司不同,白米饭一般是不会同酱油一起食用的。 …寿司 小盘子中倒入酱汁。注意用多少就倒多少,在资源并不丰富的日本,浪费被视为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一般来说,不用在酱汁中加入绿芥末,因为除了一些不需要配芥末食用的寿司以外,大部分寿司中都有添加绿芥末。如果您喜欢自己加芥末,礼貌的做法是加少量,这种做法也是对制作寿司的人的尊重。如果您不太喜欢芥末,可以事先说明,叫一些不含芥末的寿司。 吃寿司,最好一口一个。分为几次吃的话常常会破坏食物的精美外形。另外,您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用手或者筷子吃寿司。 如果是握寿司,把一片倒立浸入酱油,鱼肉部分向前。有几种新的握寿司不应该被浸入酱油,例如腌过的。 如果是军舰寿司,正确的食用方法是倒小量的酱汁在寿司的上面,而不是把寿司浸入酱汁。 …生鱼片 将酱汁倒进准备好的小碟子中。可以在生鱼片上放一些芥末,但不宜太多,因为这会破坏鱼片的原味,还有可能会冒犯到作寿司的师傅。吃的时候,把生鱼片夹起蘸酱汁。另外有一些生鱼片需要和姜末一起品尝,而不是芥末。 …大酱汤 端起碗来喝汤,用筷子将里面的汤料夹起来吃。 …面条 用筷子将面条送入口中,并且可以有节奏的吸食。在日本吃面条出声音是正常的,不会被认为不礼貌,所以您可以大胆的啧啧的吃面条,周围的日本人都是这个样子的。 喝面汤时,可以用店家的汤勺,也可以直接端起碗来喝。日本拉面,汤的味道非常好,笔者个人总是先尝一口汤再吃面的。 …日式咖喱饭 (以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的其他食物) 像日式咖喱饭那样的大米食物,由于是白米饭上盖菜(例如大碗盖饭),饭菜掺着吃,所以用筷子夹起可能会比较不顺手,所以您可以选用勺子吃。

从文化角度红色在中日两国的差异

2011年10月学术探讨 从文化角度分析“红色”在中日两国的差异 文/高慧燕 朱欣雨 李玉明 摘 要:不同的色彩审美既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意思,也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潜在的心理和性格。本文将通过红色在中日的审美地位进行比较,并透过色彩审美来研究他们的文化心理和性格。 关键词:色彩;文化;性格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2-01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和审美意识都会有一些差异。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又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对于色彩的审美又有何不同呢? 一、红色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遇到喜事就会想到红色。喜欢在过年的时候挂“红灯笼”,贴“红色的春联”,“红红火火”过大年。中国人称嫁娶庆贺之事为“红喜事”。把帮助别人完成美满姻缘的媒人称为“红娘”。红色在中国也代表地位。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将红色定为显贵之色,规定“未命为士者,不得乘朱轩”。唐代诗人杜甫诗句也体现了这一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红色也代表好运,出名,有人气。如:曹禺的《日出》:“顾八奶奶:恩,他当明星,准红!”现代汉语中的“手红”“当红明星”等都是此意。红色还象征革命,进步。红色在政治上经常用来象征革命以及左派。如“红军”“红区”。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代表进步和优秀。在民俗中,红色还象征超自然,可以辟邪。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为了辟邪,经常会“买袜子、红内裤和红腰带”。 二、红在日本的文化内涵 佐竹昭广在《古代日本语的色名性格》一文中记载,日本的色名起源于明与暗,显与晕两组对立的色,也就是赤(明)、黑(暗)、白(显)、青(晕)四种颜色。飞鸟、奈良时期,派谴隋使及谴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时,也吸收了中国色彩文化。比如奈良时代引进大陆文化后,一些神社建筑曾一度出现过漆朱色的柱和栏杆,万叶歌人太宰少贰小野老臣就作歌一首:“宁乐京师地,好一片青丹。正似花香醉,今日极繁华!”对这种与传统色感的异趣表示了无限感叹之情,这就是另类的色彩了。日本经常将红白两色放在一起使用,用红白相间来表示喜庆。比如红白年糕,礼物包装上的红白硬纸绳,最能体现的这一意味的莫过于日本的国旗“日の丸”,就连年终举行的晚会也被称为“红白歌会”。日本人觉得红色具有神圣之力,可以除恶辟邪、保佑平安。渔民出海前习惯把渔船涂上红土,以祈出海安全;士兵出征时也有系红腰带的习惯,以求征途平安。相比中国对红色的热爱,在日本的文化里红色代表喜庆的意味就远远没有中国那么浓了。很少看到在日本会出现像中国逢年过节那样大规模地使用红色。红色,在日本古代色彩序列(白、青、黑、红)中,位居最末。而在日本民俗学中将赤色称为“赤不净”,属于禁忌的颜色。红色在审美意识中受到排斥与冷落。认为红色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色。日本古代的囚衣为红色。在日本传统观念中,有“红即不净”的说法。《古事记》中记载“:红色是一种可怕的颜色”,是“带有死亡色彩的颜色”。并且,日本在引进中国及朝鲜文化之前,红色是绝对禁止使用在建筑物上的。 三、“红文化”在中日两国差异之成因 不难发现,中国崇尚的红色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受到了天壤之别的待遇。虽然有些相似的功能,但是与中国差异最大的地方就在于——红色在传统的日本观念中属于禁忌的颜色。这也是红色在两个国家地位的最大差异。我们从文化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就会明了一些。1、生活环境及其历史因素。日本人比较崇尚自然。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日本是个南北细长的岛国,气候湿润,形成了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有助于日本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所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日本人特别重视和尊敬自然。日本人崇尚自然最好的体现莫过于日式建筑和庭院。日本的住宅建筑不仅完全取材于自然,而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尽量保留自然的原色原味。其中柱子和地板大多保持木头本身的颜色和木纹。在一个崇尚自然,且森林覆盖率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的国家,红色在色彩序列中位居最末,且在审美意识中受到冷落的这样一个现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吃生的食物,还要忍受猛兽的袭击。自从发明了钻木取火术,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用火来烤食物吃,用火来驱赶猛兽,用火来照明。所以火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有着神圣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火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对代表着“火”的颜色的红色,也在古代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产生了亲近之感。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这里的“炎”即“火”,也就是红色。所以红色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也就是中国人“崇红”心理不可或缺的原因吧。 2、民族性格及文化心理因素。日本人比较内敛,含蓄,不爱张扬,处事低调,不会过分坚持自己的主张。日本人崇尚“无我”的精神境界。他们认为:与其固执己见让对方不高兴从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还不如妥协和解。他们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当然这里的“和”更接近于“无我”或者“不突出自我”。这一点在日本的茶道精神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而“和”又是其精髓所在。所谓“和”是指茶室,茶具甚至主宾的服饰都要求体现出简朴、素淡、洁净、幽雅的风格,浓艳的色彩自然是格格不入的。红色作为亮色系列,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这与日本人崇尚的“无我”意识相悖,与日本人素淡的审美理念也格格不入。所以红色在日本就注定了不受欢迎这一命运。 结论:色彩审美建立在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潜在的心理和性格,即使同一色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他们的文化和历史进程的不同,可能导致他们的地位完全不同。所以分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色彩审美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在进行异文化交流时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文化和心理,使得异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作者简介:高慧燕(1985.11.15— ),女,汉族,陕西榆林市人,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2009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芳贺绥.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M].日本.大修馆书店.2004年11月. [2]曹书杰.日本国概况[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3年2月. [3]刘容.从色彩审美意识比较中日民族性格[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3月. [4]柳珂.中日颜色词“黄”文化内涵之异同[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月. [5]陈雪.由日语色彩词的演变浅析日本传统审美意识[J].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1月. 352 2011.10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吉牧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江苏连云港 222006) [摘 要]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各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待客方 式、菜肴的烹饪方法及见面时的问候语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 成的原因,提出应该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形成原因;饮食习惯 我曾经在一家从事食品加工的日本独资企业里工作过数年,有 过许多日本同事和朋友。与中国同事一样,我们之间也有你来我往。 遇到值得庆贺的事情,大家也会设宴庆贺一番。久而久之,便从餐 桌上知晓了“日本料理”的一二三。特别在总部进修期间,与日本 员工朝夕相处,了解了许多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我发现中日饮食方 面除了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以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将拙见写出, 以示比较。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 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 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 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 使用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 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 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 “不 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 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 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 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 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而日本 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 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 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 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 “これは自分で作ったんですよ”(这是自家产的啊);“これはなか なか美味しいですよ”(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 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あさっりした味”(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焼く”(烧、烤)、“揚げる”(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如: 焖:ふたをしっかりしてとろ火で煮る; 炖:食品をとろ火でゆっくり煮る; 炸:油で揚げる;等等。 有的中国菜肴为了翻译起来简练,干脆采用音译。如:“烤鸭”译为“コーヤーズ”、“麻婆豆腐”译为“マーポートーフ”、“炒饭”译为“チャーハン”等等。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ちょうどいい所で止める”(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もういいです”(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酒に酔いさえすれば何よりいい”(一醉方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在“あいさつ”(打招呼)方面有差异 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吃了吗?”,一些日本人往往对此困惑不解:怎么?已经上午十来点了,人家还能不吃饭吗?而日本人见面时通常会说“いいお天気ですね”(天气真好呀),对方 ~~~~~~~~~~~~~~~~~~~~~~~~~~~~~~~~~~~~~~~~~~~~~~~~~~~~~~~~~~~~~~~~~~~~~~~~~~~~~~~~~~~~~~~~~~~~~~~~~~~~~~~~~~~~~~~~~~~~~~~ 语音关系,桀、傑、滐、嵥,皆群母月韵。 (5)決(见月)、溃(匣物)(见匣旁纽,月物旁转)《景帝纪》:“…大水溃出。”颜注:“旁决曰溃,上湧曰出。” 按:“決”,水从水道中流出,“溃”指水没有规律,不遵从道路的流,故二者同源。 “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人导之而行曰決,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決。”水从水道中流出,既包括开凿壅塞,疏通水道,也包括表示大水冲破堤岸或溢出。《尚书?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洛阳伽蓝纪?城北》:“(左末城)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无雨,決水种麦,不知用牛。”《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朱熹注:“決,去其甕塞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犹防川,大決所犯,伤人必多。”《淮南子?天文》:“贲星坠而勃海決。”高诱注:“決,溢也。”“潰”, 水漏出或水冲破堤岸,不遵从水道,没有规律。《说文?水部》:“潰,漏也。”段玉裁注:“漏,当作屚,屋穿下水也。”水冲破堤防。五代徐锴《说文繫传?水部》:“溃,決也。”《国语?周语上》:“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水经注?河水注五》:“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 参考文献: [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1962. [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建初.《释名》考论[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5]孙锡信.颜师古.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6]殷寄明.语源学概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汉语大字典编缉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 Textual Research in Paronyms in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Abstract: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has many paranomastic glosses 。This paper does textual reseach in some paronyms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of etymological relation。 Key words: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paronym; textual reseach 作者简介:叶慧琼(1981-),湖南省株洲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方向2004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6-9-18 1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