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知识点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

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2.

(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例明确,

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微生物的生长)

(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3.CO 2、NaHCO 3等无机碳源和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

N 2、NH 3、NO 3-、

NH 4+

用N 2。

4.培养基还需满足

维生素;培养霉菌需将pH 调至酸性;培养细菌需将pH

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需提供无氧的条件。

5.无菌操作技术包括:

进行清洁和消

毒。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④实验操作时应

6.消毒与灭菌的区别是:

7.

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 8.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包括:

(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的缝隙,再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

)倒入培养皿,立即盖上培养皿

在上(目的:

9.倒平板时若不慎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上,则这个平板不能用来培养微生

10.

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生态学上称

,以达纯化菌种的目的。

11.平板划线操作时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前者避

使菌种逐渐变少以便得到单个菌落。在划线操作结束时,

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

在灼烧接种环之后,

12.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8~10s

。④用

13.4

℃下保存。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

2.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是:

(包括营养、温度、PH 等)

3.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例如,

自养微生物;

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

4.

5.原理是:

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

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

6.

时,平板上看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

表示。

7.提高实验

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

引起相应的结果。

8.

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9.土壤取样: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

pH≈

7的土壤中取样。

104、105、106

103、104、105

102、103 、104)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

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

11.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

细菌30-37℃ 1-2

天;放线菌25-28℃5-7天;霉菌25-28℃3-4天。

12.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

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

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基本一致)

13.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

: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

菌落数;V: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代表稀释倍数)

14.

PH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

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

也富含纤维素。

2.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3.

根据是否产生透明圈就可以来筛

4.刚果红(染料)

应。

5.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

6.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

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定。

7.

8.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 左右腐殖土壤中。

9.

刚果红染色法种类:

另一前者的缺点是操作繁琐,

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

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

但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

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

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10.

繁殖,

因此可以起到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