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中医:茭白的营养价值和妙用

老中医:茭白的营养价值和妙用

老中医:茭白的营养价值和妙用
老中医:茭白的营养价值和妙用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想必南方的朋友都很熟悉,不过现如今在北方的菜市场和超市里也能经常见到,所以北方的朋友不妨也买来吃一吃。

和“白富美”的莲藕相比,茭白则有自己独特的美,小家碧玉,纤细修长。茭白可不是花瓶,有着与自己外表相匹配的内涵——营养价值高。

茭白的营养价值

1增强免疫力

茭白中的营养较为均衡,常见的营养物质基本都有,在食用时都能补充身体需要,这样对强壮机体很有帮助,起到了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2减脂稳血糖

茭白的热量并不高,其中的水分充足,食用后容易有饱腹感;茭白中的膳食纤维也多,食用后能促进肠道蠕动,

避免肠道拥堵,肥胖的人通过食用茭白能帮助减肥,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对于血糖的控制也是非常理想的。

3美白皮肤

拥有亮丽的皮肤,其实也可以通过食用茭白完成,这是因为茭白中的豆醇能清除体内的活性氧,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从而能阻止黑色素的生成;茭白中的维生素C,还能软化皮肤表面的角质层,使得皮肤更加细腻、光滑。

4催乳汁

茭白有下奶的功效,能够催乳汁,适合产后女性食用。催乳汁秘方:茭白五钱至一两,通草三钱,同猪脚煮食。

5利尿去浮肿

中医认为,茭白利二便,能利尿、祛水,辅助治疗二便不通、四肢浮肿等症。

3种人不适合吃茭白

茭白虽然好吃又营养,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尤其下面这3类人:

1、尿路结石的人

茭白中含有较多的难溶性草酸钙,其钙质不容易被人体所吸收,会随着尿液排出,无疑会加重尿路结石患者的病情。

2、肠胃虚寒的人

茭白性寒,寒凉体质以及肠胃虚寒的人最好少吃。

3、正服用磺胺类药的人

茭白属于酸性食物,而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形成结晶进而损害肾脏。

茭白这样烧,让你多吃一碗饭

01贝松茭白

干贝加葱姜、黄酒蒸酥,撕成细丝成干贝松。茭白剥壳洗净切成柳叶片入沸水锅焯熟,与干贝松、熟火腿末,加盐、味精、麻油拌和装碟作冷盆。

02咖喱茭白

茭白洗净切柳叶片焯水,洋葱末入热油锅煸香,放入油咖喱炒香,加鲜汤、盐、白糖和茭白片,煮熟,收紧卤汁,加味精,盛起,冷透后装碟作冷盆。

03麻辣茭白

洗治净的茭白顺长对半切开,用刀拍松,切长方块,入沸水锅焯断生,捞出沥干,加盐、味精、白糖、鲜酱油、花椒粉,麻油烧热下干红辣椒碎炸至棕色,一起放入茭白中拌匀装碟作冷盆。

04鱼香茭白

洗治净的茭白切滚刀块焯水。葱姜蒜末、泡红辣椒末、剁细的郫县豆瓣辣酱一起入热油锅煸香出红油,放入猪肉糜炒散,下茭白块,淋上鱼香味兑汁芡(盐、味精、白糖、黄酒、酱油、香醋、鲜汤、水淀粉)炒匀,使卤汁紧包,淋红油,起锅装盆。

05糟煎茭白

洗治净的茭白斜刀切成厚片,切蓑衣花刀,入平底锅用油煎透,滗去余油,放高汤、盐、白糖和香糟卤烧滚,收紧卤汁,加味精,淋熟油起锅装盆。

06茭白烧香菇

洗治净的茭白切滚刀块焯水,香菇泡发去根,姜末入热油锅爆香,放入茭白和香菇炒透,烹黄酒,加鲜汤、盐、白糖焖透,加味精,勾芡,淋麻油起锅装盆。

07茭白炒豌豆

洗治净的茭白切丁焯水,豌豆剥壳取青豆,熟火腿切小丁。葱姜末入热油锅爆香,放入茭白、青豆、火腿丁炒

透,烹黄酒,加鲜汤烧滚煮熟,加盐、味精,勾芡,淋麻油起锅装盆。

.

08茭白炒鸡蛋

洗治净的茭白焯水后切丝,鸡蛋磕入碗内,加盐、味精、黄酒,入热油锅炒凝成块盛起。锅中再加油烧热,下葱姜末煸香,放入茭白丝炒透,烹黄酒,加少许鲜汤烧滚煮熟,放入鸡蛋,加味精,勾芡,使卤汁紧包,起锅装盆。

09香妃茭白牛柳

洗治净的茭白和胡萝卜一起焯水后切柳叶片。牛里脊肉洗净切片,上蛋清浆,入五成热油锅滑油,咖喱粉用少许清水调成糊状,蒜泥入热油锅爆香,放入咖喱糊、番茄酱,加盐、白糖炒透,再放牛奶烧滚,下茭白片和胡萝卜,煮熟,下牛肉片,勾芡,淋熟油起锅装盘。

10、茭熘鸡片

洗治净的茭白切柳叶片焯水,水发黑木耳洗净,青椒少许切菱形片,鸡脯肉切片上蛋清浆入五成热油锅滑油。

锅中留余油,下茭白片、黑木耳、青椒片煸炒后,烹黄酒,加鲜汤烧滚煮熟,加盐、胡椒粉、味精,放入鸡片,勾芡,淋麻油,起锅盛入烩盆。

茭白栽培种植技术

茭白栽培技术 茭白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水生宿根禾本科作物,俗称:茭笋、茭瓜。其生育期较长、适应性强、不择土壤,一般的水田、低洼地、浅水塘、沟河边有水的地方皆可种植。在茭白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有温暖湿润的生长发育环境,气温不能低于5℃以下时茭白不能萌发。其肉质茎含糖4%,蛋白质 1.5%,富含多种维生素,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绿色食品。 一、选种一般要求种性强,上市集中,经过几次精选的田块作种苗。其茭墩内无杂株、无雄株。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在茭白收获之后,从大田中挖起茭墩,选择带老茎一根的茭根,用快刀切割下带泥的小墩茭白根做种苗,每亩大田准备1200—1300个茭墩备用。一般选好、分好的茭墩堆置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大田整理好后,再从其它大田中进行茭墩分苗、选苗后及时移栽。 二、大田的准备 1、加固加高田埂茭白生长发育期中一生都需要水层,且最深水位达20cm,因此需要加固加高田埂; 2、施足基肥茭白需肥量大,施足肥,才能高产。而基肥是基础,基肥施用上以有机料为主,如土杂肥、厩肥,

每亩可施2吨,普钙40—50公斤、钾肥10—15公斤,然后耕粑,使田平泥化,保持浅水层1—2天,准备移栽。 三、移栽将选好、分好的茭苗,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按照预定的距离拉绳条栽,栽植茭苗深度以老茎和茭白苗基部插入泥中不致浮起为度,种植过深分蘖不旺,空耗种苗的养分而长根。栽植行距一般80--100cm、株距55—60cm,等行距种植,每亩确保1200—1300穴种苗。 四、田间管理 1、水份管理管理上茭白不同生育生长期对水的深度有所不同,一般掌握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的管水模型。茭苗定植后应深水护苗活棵,活棵后保持浅水层5—6cm,以利于提高土温,促进茭苗早生快发,特别地到严冬季节,夜间最好保持深水层10—13cm护苗度冬,春暖后再浅水促蘖,分蘖后期适当深灌,保持水层深度10—13cm,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暑天气候炎热,应加深水层,降低土壤温,延长结茭期的生长时间,促进茭白增大。孕(结)茭时为达到茭白软增大化的目的,水层管理方面:采用深灌,但水深不能超过茭白眼(心叶),而结茭生长到一定时间,单支茭白逐渐停滞生长,水位以应逐渐降低。

茭白种植技术和时间

茭白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产于江南地区,属于水生蔬菜,但是它的产量却远远高于其他的蔬菜。在南方地区,很多农民把它当做经济作物来种植,在生长较好的情况下,通常每亩约收获1500kg。下面我们对茭白的种植技术和时间了解下 种植时间 南部地区的双季茭白通常在11月至4月底之前种植,或者在6月至8月种植,但只能在秋季收获,最迟在4月底或8月种植。单季茭白一般在春季栽培,在秋季8月份收获。 种植技术 1.茭田选择:茭田应选择光线好、土地平整、土层深厚、有水源的保水保肥力强的田块,以有凉水经过的水田,或近水库可利用库区深层水灌溉的地块最好。 2.翻耕施肥:翻耕茭田,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千克或浓人粪尿2500千克,如前作是水稻田,还要增加基肥的用量,并耙平,然后灌水2-3厘米,做到田平、泥烂、肥足。 3.适时定植:在4月至5月上旬,当茭苗高20厘米左右、水田土温10℃

以上时即可移苗定植。如果选用老茭墩育苗的,此时将老茭墩连根挖起,用快刀顺着分蘖着生的方向,按3-5个健全分蘖为1墩进行纵劈分墩,分墩要求带老茎,劈时尽量少伤及分蘖和新根,并做到随挖、随分、随栽。如茭苗过高,可剪去叶尖,使苗高保持在25-30em,防止栽后倒伏。定植密度一般为行距70-80em,墩距65厘米,并分大小行,大行为走道。每亩定植1200墩左右,保证6000株基本分蘖苗。定植深度以所带的老茎薹管没土为度,以晴天下午栽种为好。 4.水位管理:茭白水位管理以“浅一深一浅”为原则。定植后的生长前期(分蘖之前),保持3-5厘米的浅水位,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和分蘖。到6月份分蘖后期,将水位加深到12-15厘米,以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由于7-8月温度高,深水位还具有降温的效果,但要定期进行换水,防止土壤缺氧造成烂根。进入孕茭期,水位应加深到15-18厘米,但不能超过“茭白眼”的位置(最高水位不宜超过假茎的2/3),防止薹管伸长。孕茭后期,应降低水位至3-5厘

肠外肠内营养指南汇总1

附录1 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 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 引言 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外源激素处理对茭白产量、品质以及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研究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目录.......................................................................................................................................V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1茭白的研究概况 (1) 1.1茭白简介 (1) 1.2茭白生产现状研究 (1) 1.3茭白种质资源研究 (1) 1.4茭白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3) 1.5茭白孕茭与激素的关系 (4) 1.6茭白的营养保健作用 (4) 2植物生长调节剂概况 (5) 2.1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5) 2.2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5) 2.2.1植物生长素概述 (5) 2.2.2外源生长素在作物上的应用 (6) 2.3植物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6) 2.3.1植物细胞分裂素概述 (6) 2.3.2外源细胞分裂素在作物上的应用 (7) 2.4植物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7) 2.4.1植物赤霉素概述 (7) 2.4.2外源赤霉素在作物上的应用 (8) 3引言 (9) 3.1研究目的及意义 (9) 3.2技术路线 (10) 第二部分试验部分 (11)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1.1试验材料 (11) 1.2试验设计 (11)

茭白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打印版)

茭白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夏季是双季茭白(夏栽)的留种育苗阶段,随着当前气温的逐步升高,特别是进入高温季节,各种病虫害也会迅速发生与蔓延,将会严重影响茭白的正常生长与发育,各地应抓紧做好近期茭白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一、病害 1、茭白锈病,是茭白的主要病害。①危害症状:叶片受害,初生针头大小的小点,后变为黄褐色隆起的小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发出锈色粉状物。②发生特点:病菌喜高温潮湿的环境,最适发病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85%。本地区一般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主要发病期6~9月。③防治药剂:在苗高10~20cm时,用广谱性杀菌剂如80%代森锰锌(大生M-45或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隔5~7天1次。40%氟硅唑乳油(福星)8000倍,或43%好力克悬浮剂5000倍,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或灵动)1500倍喷雾。 2、茭白胡麻斑病,又称茭白叶枯病。①危害症状: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展为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大小如芝麻粒,故称为胡麻斑病。②发生特点:病菌喜高温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范围为15~37℃,最适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5%左右。本地区一般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主要发病期6~9月。③防治药剂:在苗高10~20cm时,用广谱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大生M-45或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隔5~7天1次。发病初期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7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等。 3、茭白纹枯病,秋茭分蘖盛期至结茭期最易发病。①危害症状: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大成云纹状病斑,外观似地图或虎斑状。②发生特点: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田间气温22℃时开始发病,以25~32℃又遇阴雨天发病最快。本地区主要危害期在6~8月,9月下旬后一般停止发病。③在发病初期用药,药剂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800倍,或43%好力克悬浮剂5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等。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具体视病情而定。注意:孕茭期慎用杀菌剂。 4、茭白瘟病,又称灰心斑病,严重时全田似火烧状。①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分急性、慢性、褐点3种类型。急性型病斑大小不一,小的似针尖,大的似绿豆,病斑暗绿色,两端较尖。慢性型病斑梭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白色,该型症状是在干燥条件下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的。湿度大时两种类型病斑背面皆可生灰绿色霉。褐点型是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产生的褐色斑点,老叶上易发生。②发生特点: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病,随气温升高,病害迅速蔓延,7月中旬后因高温干旱病情发展缓慢。③防治药剂: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700倍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二、虫害 1、大螟,属鳞翅目夜蛾科。①形态特征: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体粗壮,体长20~45mm,头部淡红色、体背淡紫红色,腹面淡黄色,比稻区大螟幼虫个体大。②发生特点:本地区1年发生4代。卵多产于叶鞘内侧。初孵幼虫蛀食叶鞘,蛀入处有红褐色锈斑。3龄前后分散转移危害。幼虫从外部叶鞘逐渐向心叶侵入,并有虫粪排出株外,心叶受害,产生“抽心死”。幼虫可转株危害。被害植株茎秆外部可见较大的蛀孔及较多的虫粪,蛀孔多离水面10~30cm。③防治药剂:可选用32%丙溴磷·氟铃脲乳油(骄子)45毫升/亩,或50%杀螟松乳油500~1000倍,或5%甲维盐乳油4000倍,或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雷通)2500倍,或5%虱螨脲乳油(美除)1000倍,或15%茚虫威悬浮剂(安打)3000倍。 2、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①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圆筒形,淡褐色,体背有5条暗褐色纵带。②发生特点:本地区1年发生不完全4代。卵多产于叶背,分布全田,二化螟有原田产卵习性,没有大螟的边际危害现象。初孵幼虫有群集性,群集叶鞘内蛀食,造成枯鞘。幼虫共6~7龄,3龄开始分散转移,蛀入茎中造成枯心或蛀茭。蛀孔高度和大螟相仿,但无虫粪排出株外,蛀孔处也产生紫褐色水渍状斑块。③防治药剂:可选用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15000倍,或5%锐劲特悬浮剂1000倍,或32%骄子乳油45毫升/亩,或40%毒死蜱(或48%乐斯本)乳油600倍喷雾。 3、长绿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只危害茭白。①形态特征:成虫体连翅长5~7mm,体绿色,体表具油状光泽,翅半透明。初孵若虫乳白色,稍透明,体光滑,无蜡粉,3龄后体变绿色。②发生特点:1年发生5代。成虫和若虫有群集性,在心叶及嫩叶叶脉附近吸汁危害,危害后造成植株萎缩矮小,严重时叶片卷曲枯死,并诱发锈病等各种病害的发生。3~5月若气温偏高,越冬代发育后期缩短,发生提早。盛夏不热、晚秋温度偏高的年份发生重。③防治药剂:可选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允美)2000倍,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艾美乐)15000倍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必喜3号)7500倍,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壳虱)750倍,或10%烯啶虫胺水剂1000倍。 三、病虫害管理要点 1、清洁田园。夏茭采收结束后,清除田间残株残叶,冬季割茬时齐泥面去茭,并铲除田边、沟边杂草,集中烧毁,减少病虫害基数和来源。 2、选地轮作、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高温季节适当灌深水降低水温和土温,减少病害。大螟、二化螟化蛹后灌深水10~15cm,3~5天后可将蛹淹死。 3、化学防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意:孕茭期慎用杀菌剂。

茭白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doc

茭白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 由于茭白生长期长,植株高大,需肥量较多,是一种耐肥作物,要求基肥要足,追肥要及时。基肥:每亩(下同)施人畜粪35 40担,或碳铵50公斤加过磷钙40公斤,拌匀结合整地深层耙施。追肥:插后10 15天追施一次促苗肥,施人粪尿8 10担或碳铵25公斤加过磷酸钙10公斤,但要注意施碳铵时要在阴天下午离茭苗0.2厘米左右撒施,防止烧苗;栽植后1个月再追施一次分蘖肥,施人粪尿20 25担或尿素10 15公斤,促进早分蘖早孕茭,7月底再追施一次孕茭肥,这次施肥要掌握适时,施得过早植株贪青,施得太晚影响孕茭,一般掌握大田有80%的植株分蘖呈扁形,看得出膨大时施用,要求亩施人粪尿30 35担或尿素15公斤。 2、科学灌水 要根据茭白不同的生长期确定灌水深浅。茭白栽植后以0.3厘米的浅水促成活,随着茭苗的生长,逐步加深水层,分蘖前保持0.5 0.7厘米的水,分蘖后期保持1 1.3厘米水以控制无效分蘖,到孕茭期要加深到1.7 2厘米,促进茭肉洁白肥嫩。 3、中耕剥叶 从栽植到封行期间要进行二次中耕除草和一次剥叶。剥叶主要是剥去植株上的老叶,黄叶和病叶。中耕除草分别在栽后半个月

和封行前进行,以疏松土壤消除杂草。 4、病虫害防治 茭白主要有一病三虫:叶绣病、茭螟、蚜虫、白腊蝉6 7月份由于高温高湿,再加上株高叶茂容易发生叶锈病,一般可亩用波美0.1 0.2度的石硫合剂+新高脂膜800倍液或敌锈钠0.5%+新高脂膜800倍液喷射。茭螟、蚜虫、白腊蝉可亩用80%的敌百虫100g+乐果100g兑水75公斤+新高脂膜800倍液喷射防治。5、适时采收 采收标准是在三片外叶长齐,心叶短缩、孕茭部分膨大,叶鞘由抱合而分开,并露出白色茭肉时,即可采收上市。第一次采收后采收时要小心,不要踩伤邻近的幼茭。第一次采收后,要追施一次速效肥,促进二茬茭的发育膨大,提高单产。 茭白的营养价值 茭白的营养价值概述 茭白品质柔嫩,味美适口,营养丰富。据分析:100g茭白中含蛋白质1.5g,脂肪0.1g,碳水化合物4g,钙4mg,磷43mg,铁0.3mg,胡萝卜素微量,硫胺素0.04mg,核黄素0.05mg,烟酸0.6mg,抗坏血酸2mg等。古人对其评价极高,《西湖梦寻》记有:法相寺前茭白笋,其嫩如玉,其香如兰,入口甘芳,天下

重症营养常规与2016SCCMASPEN营养指南解读_苏龙翔

重症营养常规与2016SCCM/ASPEN营养指 南解读 重症医学科 苏龙翔

营养支持目的 ?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 ?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这是实现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总目标 ?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合成,改善潜在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防治其并发症。 ?营养不良对预后的影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ICU与住院时间(LOS)、增加死亡率、增加医疗花费(Costs)

评估015 ?采用ASPEN 评分法(NRS-2002) 营养不良状况评估 (分值越高营养不良状况越严重)0分 营养状况正常1分轻度 3个月内体重下降>5%或前一周饮食为正常的需求的50%-70% 2分中度 2个月内体重下降>5%或BMI 在18.5-20.5+一般状况差或前一周饮食为正常需求的25-60% 3分重度1个月内内体重下降>5%或BMI <18.5+一般状况差或前一周饮食为正常需求的0-25% 疾病严重程度(营养需求增加程度) 0分 营养需求正常1 营养需求轻度增加不需卧床2 营养需求重度增加需卧床3营养需求重度增加如机械通气年龄评分:年龄大于等于70岁加1分营养不良状况评分+营养需求增加程度评分之和加年龄分=总分ESPEN 评分总分大于3分患者处于营养风险中需进行营养支持ESPEN 评分总分 小于3分每周进行营养的再评估

营养支持的原则 ?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 ?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充分到考虑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 ?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应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任何原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或应用不足,应考虑肠外营养,或联合应用肠内营养 015

茭白栽培技术

第一章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技术 茭白(Zizanica caduciflora Hard-Mazz.),又名茭笋、茭瓜、蒿芭等,英文名(Water bamboo)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栽培历史2000多年。茭白食用部分为变态的肉质嫩茎,是植株受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 P.Hen)寄生后,茎尖受病菌分泌物吲哚乙酸刺激,畸型膨大而成。茭白肉质茎含水91~96%、蛋白质1.0~1.6%、脂肪0.3%、碳水化合物1.8~5.7%、粗纤维0.7~1.1%,以及Vc和矿物质等。特别是还含有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几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风味鲜美,被喻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茭白在中国传统医学上认为“能去胸心浮热”“煮食止咳及小儿暑写泄(大人亦宜)”等作用。所以茭白也是一个有药用价值的食品。 茭白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主产区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长江流域以北只有山东、河北、河南及陕西诸省有少量栽培。 第一节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过程 (一)秋茭生长发育 1、幼苗期栽培茭白以短缩茎和根状茎在土壤中过冬。从翌年春天开始萌芽,先长出叶鞘,随后长出一片含叶鞘的不完全叶,再长出第一片真叶,并在茎节部长出不定根的一段时期为幼苗期。这一时期新根开始吸收营养,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大田内茭墩10~100厘米距离内会出现许多分株,通常称“游茭”。“游茭”的发生比茭墩上的茭苗早7~10天。 2、分蘖期茭白从定植经过10~15天后返青,即进入分蘖期,至孕茭结束为分蘖期。分蘖期的主要特点是发生分蘖,同时大部分叶片和根系也在此期发生和生长。 通常将主茎上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从第一次分蘖上发生的分蘖称为第二次分蘖,依此类推。每穴定植一株时会发生第三次分蘖,而定植 4~5株时很少发生第三次分蘖。6月中旬前出现的分蘖,孕茭率在90%以上,且孕时间较早,单茭较重。7 月以后分蘖苗,孕茭率极低,且多在幼苗期就自然死亡,或由于生育期太短而未孕茭或孕茭但无商品价值。不同时期出现的分蘖是否能孕茭、孕茭大小与品种也存在较大的关系,如单季茭中的象牙茭,7月的分蘖多能孕茭成为有效分蘖。 3、孕茭期茭白肉质茎的形成,是茭白在8月下旬或9月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长点由于受黑粉菌的剌激而膨大形成肉质变态茎。肉质茎形成的迟早,因品种而异。孕茭时,叶鞘抱合的假茎明显变扁、变粗;叶片的抽生一片比一片短。 (二)夏茭生长发育 夏茭只针对双季茭而言。留田越冬的老茭墩,翌年2月即开始抽生茭苗和游茭,游茭一般比茭苗早萌发5~7天,单生或丛生。 在夏茭田中,茭墩上的母株出苗多在20~30个以上,发生分蘖较少。而游茭在行间生长空间较大,其分蘖通常在一侧发生或在两侧各发生一个。夏茭的分蘖一般在植株生长到6~7叶时发生,因为生育期太短,不能孕夏茭,为无效分蘖。 夏茭孕茭期植株的外部特征与秋茭基本一致,即叶鞘变扁,出叶速率变慢,叶片一片比一片短。在夏茭田内,游茭孕茭一般比母墩上植株孕茭早5~7天,且肉质茎一般比母墩植株略大。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光照对日照反应的不同决定了能否在春夏之交的5~6月份孕茭,也就是茭白的两大类型双季茭白和单季茭白的区别所在。双季茭白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不同日照条件下均可孕茭。单季茭白只能在短日照条件下孕茭,也就是只能在秋季才孕茭。因此单季茭向低纬度或低海拔地区引种时,一般表现为早熟。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引种时,多表现为迟熟。 2、温度茭白在休眠期内能耐-5℃的低温,萌芽温度在5~7℃,分蘖适温在20~30℃,孕茭

高笋和茭白有什么区别

高笋和茭白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说高笋就是茭白,可是有的人却说他们不一样。实际上它们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东西,茭白长的像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就是高笋,茭白非常的鲜嫩,是妈妈们下奶的好帮手,不仅仅只是鲫鱼汤下奶,茭白的功效也不错哦。茭白上面往往都会有黑点,其实它们是能吃的,而并非坏了,除非是黑的特别严重。   茭白,又名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为双季茭白和单季茭白,双季茭白产量较高,品质也好。古人称茭白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 之一。江西任氏果业茭白株高1.6~2米。根为须根,在分蘖节和匍匐茎的各节上环生,长20-70cm,粗2-3mm,主要分布在地下30cm土层中,根数多。 茭白,又名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为双季茭白和单季茭白(或分为一熟茭

和两熟茭),双季茭白(两熟茭)产量较高,品质也好。古人称茭白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这样,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开花结果,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可入药。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茭白在山东新泰白庄子被誉为三好之一(三好即茭白、春芽、野鸭蛋),自古流传至今。多生长于长江湖地一带,适合淡水里生长。 是禾本科菰属下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是中国特有的水生蔬菜。世界上把高笋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 古人称高笋为“菰”。在唐代以前,高笋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现在食用的高笋。这样,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高笋开花结果,

双季茭白栽培技术要点

双季茭白栽培技术要点 一、茭白生长特点 茭白植株一般高2-2.2米,夏茭要矮一点,在1.5-1.8米。 1、根:茭白的根主要着生在二种部位,一种根长在地下茎上,另一种长在宿根上。根长20 -70公分。茭白的根系十分发达,是茭白充分吸收养分的器官。 2、茎:茭白茎有二种,一种是地下茎,一种地上茎。地下茎也称地下葡匐茎,葡匐茎顶端串出地面也可生成茭白,地上茎就是在地表上成苔管,称之为宿根茎,茎上着生叶,并在宿根茎上着生茭白。 茭白能分蘖,分蘖力很强,基部叶产生的分蘖称为一次分蘖,一次分蘖的基部叶还能分蘖为二次分蘖,形成基本苗。 3、叶:茭白的叶片较长,分为叶片、叶鞘、叶枕,叶片为平行叶脉。叶长100-150厘米,宽3-3.5厘米。 4、温度、水分和养分:茭白生长的适温在20-25℃,空气湿度85%以上,特别喜水,所以要生长在水中,但水又不能太深,在沼泽地中,茭白田一般应保持适当的水层。孕茭时水层深些,分蘖时水层浅些。 当夏天高温,茭白容易生病,所以要通风,拉黄叶,灌深水降温,以利茭白生长。茭白需要生长在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地肥沃的水田,增施钾肥对茭白生长清秀、茭白白嫩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5、孕茭:当茭白生长达到一定程度,气候适宜,便会孕茭。 ①孕茭时间:夏季在5月底6月初到7月底,秋茭8-10月可以孕茭。 ②孕茭的特点:当9月上中旬气温开始转凉,日夜温差大,茭白体内养分开始积累,积累的养分向花茎转移和输送,茭白茎部逐渐发扁,老农称为扁杆,再过3-5天,茎中间开始膨大,直致露白,这就形成茭白。 而孕茭过程实质上是由茭白体内的黑粉菌、黑粉菌产生的厚壁孢子,所产生的菌丝体而侵入茭白的生长点,菌丝体分泌吲哚乙酸,刺激花茎,花茎膨大,才形成茭白,茭白是一种肉质茎,可作蔬菜食用。 ③孕茭与温度有关。茭白的最适孕茭温度在24-25℃,湿度85-95%,过高过低都要影响孕茭。 ④孕茭与施肥有关。过肥、过瘦也要影响孕茭,特别是夏茭。孕茭肥要注意,施得不好要推迟孕茭,施肥过度要影响产量。 ⑤孕茭与管理有关。包括水、肥、病、虫害、杂草的管理,田中无水过干,根系深扎,容易造成返祖,变成犟茭;过肥、施肥过了头,黑粉菌刺激不上,不会孕茭;过瘦、生长营养积累少,也不会孕茭;田中杂草丛生,茭白长不好,也不会出茭白。 二、栽培技术 1、选苗种:寄秧育苗,寄秧时间在元旦至元月20日之间。把引进的茭白种墩寄育在秧田,寄秧田要易上水、能保水、种墩大部分插入泥中,排列好,施肥上水过冬,明年2月便能发芽,冬里切不可断水,保证每墩上产出8-20余苗。 2、大田整地 要种茭白的田块,冬天一般耕翻5-6寸深,把高低整平,以便上水达到一个水平。 3、筑田埂,打田底,盖田埂 具体做法是:①筑田埂。3月中下旬开始筑田埂,打田底,盖田埂。用耕作层下面的生土,在田的四周筑成高50cm,底宽60-80cm,顶宽40cm的田埂。田埂要筑得平滑结实,并用生石灰鞭打夯实。上水后不倒、不塌、不漏水。②打田底。如靠河、沟的田块,有地下沟渠的

双季茭白的植物学特性 双季茭白植株比单季茭白矮,一般高约

台州农业2006,(2):39~42 Journal of Taizhou Agriculture 双季茭白的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 梁景玉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农综站318058) 我地双季茭白最先从黄岩西城引进。由于对土质要求不严,凡灌水便利的烂水田,沼泽地、水洼地均可种植,而且收获季节正是蔬菜淡季,第一季(夏茭)4~5月,这时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尚无大量上市,而竹笋已近尾声;第二季(秋茭)在10~11月,又是蔬菜秋淡,因此对调节市场蔬菜品种供应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一般667m2年收入4000~5000元左右,是一季水稻的5倍,成为农村种植致富的好门路。 1双季茭白的植物学特性 双季茭白植株比单季茭白矮,一般高约1.5~2m。地上部入冬后逐渐枯死。根和地下匍匐茎在泥下越冬。茭白的根为须根系,着生在茎节上。每个茎节上少的有5~6条,多的20多条。新生的根为白色,逐渐变为棕色,上有细小分枝,但无根毛,一般长20~80cm。主要分布于地表下20~30cm松软的土层中,所以种植茭白的耕作要深厚。 茭白的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个部分。地上茎为叶、梢抱合,呈短缩状,埋在土中的地下茎,其节上有分蘖芽,能产生分蘖。夏、秋间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短缩茎向上拔节,抽生花茎。如果禾茎部受黑粉菌寄生,黑粉菌就分泌出一种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刺激茎部,于是上中部茎节细胞迅速增殖和膨大,逐渐形成颜色洁白、质软味美的嫩茎——茭白。 基部向下的侧芽,则向土中横生匍匐茎5~10m,地下匍匐茎在土中可横伸70cm左右,深10~30cm,各匍匐茎先端的顶芽和侧芽先后萌生新株。 茭白的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叶片长披针形,叶鞘肥厚,表面绿色,叶鞘叶片相连之处有叶耳,俗称“茭白眼“。秋茭总叶片数为20~25片,夏茭为8~11片。一般每株经常保持绿叶4~6片。 茭白如不被黑粉菌寄生,茎就不会膨大,而茎梢上能开花。花序为圆锥形,雌花着生在花序上部,雄花着生在花序下部。受精后,结成黑色小果实,长形,剥去外壳可食用,称为菰米。但这种茭白也就是俗称的雄茭,在栽培过程都予以淘汰,故难以发现。 2双季茭白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要求 2.1萌芽阶段 萌芽生长的温度,需在5℃以上。以10~20℃较适宜,越冬后的母株短缩茎和匍匐茎上的芽开始萌发,分蘖芽在向上萌发的同时,基部向土中长出新根。为使萌芽整齐,冬季田间宜灌浅水或保持湿润。 2.2分蘖阶段 茭白分蘖阶段的适温为20~30℃,老茭墩于翌年早春,自老茎抽生分蘖,每一老茎可抽分蘖4~6个,全墩可分蘖60~100个,由于分蘖数多,生产上应及时疏去细、弱、迟发苗,留下早发、粗壮苗约15~20株。新栽的种株,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先在主茎基部萌生第一次分蘖,然后从第一次分蘖的基部中向上的侧芽萌生第二次分蘖,向下的侧芽横生匍匐茎。一般在7月中旬以前发生的分蘖,才能在当年秋季孕茭,即凡孕茭期株高达130cm以上,具有5片以上的大叶,叶色深绿,叶尖稍有下披,株形矮壮的才能孕茭,成有有效分蘖。 收稿日期:2006.05.18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 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 引言 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在2005年适应症指南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编委会和支持小组就启动了文献复习工作,在不同场合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 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共识。 2006年5月,CSPEN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血管入径(Vascular Access),胃肠道入径(G-I Access)和营养液输注系统(Tubing, Pump)共识。裘法祖出席了该次会议,并且就指南编写的意

光质及光周期对茭白生长的影响

光质及光周期对茭白生长的影响 茭白(Zizania latifolia)是我国第二大水生蔬菜,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茭白孕茭是由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侵染引起的,且茭白孕茭后植株无法开花,生长转为营养生长。光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适当的光环境可以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在茭白生产中引入补光措施可促进茭白植株的生长发育,对茭白高效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双季茭白品种’浙茭7号’为试验材料,探讨了 4种光质(红、黄、蓝和白)和5种光照时间(1h、2h、3h、4h 和5h)对茭白生物学特性和经济学性状的影响,结合生理检测、光敏基因(PhyA、PhyB、Cry1和Cry2)和光周期基因(LHY、CCA1和CO)的定量分析,系统阐述了光质及光周期调节对茭白生长及孕茭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补光处理对茭白生物学特性及经济学性状的影响补光处理能够明显促进茭白植株株高和叶长的生长,红光促进效果最好;补光处理时间为4-5小时更有利于茭白植株生长,能够提高茭白有效分蘖数,增加茭白产量,其中红光5小时、黄光和蓝光4小时促进效果较好。延长补光时间有利于茭白相关的经济学性状,如壳茭重、净茭重、茭肉长和粗的增加,其中4-5小时处理组合促进效果最好;不同光质对壳茭重、净茭重及茭茭肉长和粗影响较小;补光处理3-5小时,黄光组合中茭白净茭率最高,其次是白光,红光最低。 适当的补光处理可以提早茭白采收期,其中红光促进效果明显,蓝光和黄光处理其次;不同补光时间处理中,4-5小时补光更有助于茭白提前及稳定地采收,茭白产量明显提高,与光照时间呈正相关,而不同光质处理中,红光和黄光促进效果较好。2)补光处理对茭白生理特性的影响茭白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照时间呈正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 ) 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 引言 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在2005年适应症指南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编委会和支持小组就启动了文献复习工作,在不同场合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 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 ,讨论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共识。 2006年5月,CSPEN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血管入径(Vascular Access),胃肠道入径(G-I Access)和营养液输注系统(Tubing, Pump)共识。裘法祖出席了该次会议,并且就指南编写的意 1 义和方向做了指导,建议定期修订和核对,及时开展解读和普及工作。 来自肠外肠内营养学、儿科、外科、内科、护理、肿瘤科、烧伤科等专业的52位专家和特邀两位二级医院的医师和护士,组成8个编写组,分别进行指南草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4月至8月间,有七个编写组先后召开了九次“共识”会议。就本版指南的结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分级,以及文献检索策略等方法学问题展开讨论,确定了工作方案,并就完成共识编写的时间表达成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