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渭河流域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

渭河流域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

渭河流域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
渭河流域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

第33卷第7期2011年7月

2011,33(7):1242-1248

Resources Science

Vol.33,No.7Jul.,

2011

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11)07-1242-07

渭河流域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及其

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

蒲金涌1,

2

(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

2.天水市气象局,天水741000)

摘要:根据渭河上游渭源等11县(区)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71年-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及渭河上游北道水文站1971年-2008年径流量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 (98版)公式计算了该区域的潜在蒸散量。建立了评价该地区干湿状况的干燥指数模型,对该区域气候、潜在蒸散量、干湿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干湿状况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71年以来,渭河上游区域气温以0.3℃/10a 的线性趋势上升;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周期变化;潜在蒸散以23mm/10a 的线性趋势增加。干燥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化阶段性较强。1971年-1984年以0.826/10a 的线性趋势降低,1984年-1997年以0.852/10a 的线性趋势升高。渭河干流区域干燥指数较高,干燥指数较高的区域,正好与甘肃河东区域气候上的“干舌”相对应。1971

年-2008年径流量以2567×104m 3/10a 的线性趋势减少。1984年-1997年径流量以9023×104m 3/10a 的线性趋势减少。干燥指数持续增大比较明显地影响了上游地表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下游水资源安全造成威胁。

关键词:渭河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地表水资源;关系

1引言

地表干湿状况是降水、温度及蒸散等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应用地表干燥指数,马柱国等[1]对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回顾;刘波等[2]分析近45a 来干湿区交替变化特点;贾文雄等[3]探讨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闫炎等[4]及靳立亚等[5]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湿状况的变化特征并对其规律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唐俊等[6]及史军等[7]对江苏及上海地区的干湿状况的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虽然有助人们对于区域干湿状况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但却与江河径流变化联系较少,对地表水资源变化与干湿状况的关系仍需要深入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暖干化的影响,

渭河源区的地表水资源环境已经出现了渐变的迹

象[8]。这不但影响着上游地区水资源的安全利用、区域植被状况,而且还关系到下游工农业、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安全及防汛减灾措施制定和实施[9]。上游区域干湿状况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依据渭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干湿状况的影响,结合径流量的变化,对渭河上游地区干湿状况变化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进行探讨。为渭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研究区概况

渭河上游地区包括甘肃省渭源、通渭、陇西、漳县、静宁、武山、甘谷、秦安、秦州、麦积、清水、张家川等12个县(区)绝大部分地区及岷县、临洮、安定、庄浪、会宁等5县(区)部分地区,流域面积为25790km 2(图1)。地形地貌分属西秦岭山地和陇西黄土高原。陇西黄土高原区土体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于

收稿日期:2011-02-20;修订日期:2011-05-0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公益行业专项(编号:GYHY200806021)。

作者简介:蒲金涌,男,甘肃天水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业务及气候变化研究工作。E-mail:pujinyong6@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

2011年7月

蒲金涌:渭河流域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

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

7%,水土流失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最高达8600t/km 2,是渭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西秦岭山地为土石山区,森林茂盛,水土流失轻微,年侵蚀模数约750t/km 2,是渭河主要水源涵养区。流域内80%

以上为黄土丘陵区,河谷川地区面积约占10%,海拔900~1700m 。渭河干流经甘肃渭源、陇西、武山、甘谷、麦积等5县(区),于凤阁岭进入陕西省,全长430km 。

渭河上游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流域内平均气温6~11℃,年日照时数2000~2420h,潜在蒸散大于降水量。年平均风速1.3~2.9m/s 。年降水量在400~600mm 之间,时空分布不均,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多集中在夏、秋二季。水资源比较匮乏。

3数据来源与模型方法

3.1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的历年逐月降水、平均气温、平均湿度、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平均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取自渭源、通渭、陇西、漳县、武山、甘谷、秦安、秦州、麦积、清水、张家川等11个县(区)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71年-2008年测量值;以11县(区)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平均值作为研究的时间序列值;径流量资料取自北道水文站1971年-2008年实测值[10-11]。3.2模型方法

地表干燥(湿润)的定义方法,本文采用潜在蒸散与降水量的比[12]

H =

E 0

R

(1)

式中H 为干燥指数。根据文献[12],H >5为干旱;

5≥H >2为半干旱,2≥H >1.3为半湿润,H ≤1.3为湿润。R 为研究时段降水量(mm );E 0为研究时段潜在蒸散量(mm )。

潜在蒸散量由FAO 1998年修订的Pen?

man-Monteith 模型计算[13]:

E d =0.408Δ(Rn -G )+γ900T +273u 2(e a -e d )

Δ+γ(1+0.34u 2)

(2)

式中E d 为日潜在蒸散量(mm/d );Rn 为太阳净辐射

(MJ/m 2);Δ为饱和水汽压-温度曲线斜率(kPa/℃);

G 为土壤热通量(MJ/m 2);γ为湿度计常数(kPa/℃);T 为日平均气温(℃);u 2为2m 高处的风速(m/s );e a 为饱和水汽压(kPa );e d 为实际水汽压(kPa )。

由于目前气象站普遍无2m 高处风速观测资料,风速用下式计算:

u 2=4.78×u k /ln (67.8×h -5.42)(3)式中u k 为h 处的风速(m/s );h 为高度(m )。本研究所用风速资料由气象站测得,高度为10.4m ,则风速换算公式为u 2=0.743×u 10。式中u 10为气象站所测风速。

4结果与分析

4.1渭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4.1.1气温变化特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渭河上游地区气温上升比较明显(表1)。1971年-2008年线性增温趋势为0.3℃/10a (R =0.4867,P <0.01)。1984年是增温的转折年份,1984年-2008年线性增温趋势为0.5℃/10a (R =0.5879,P <0.01),高于同期同纬度其它地区及甘肃省平均增温幅度[14]。

图1渭河流域上游地区

Fig.1Wei river basin in upstream

图21971年-2008年渭河上游历年平均温度变化

Fig.2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upstream

of Wei river from 1971to

2008

1243

第33卷第7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

春季增温线性趋势为0.4℃/10a (R =0.3252,P <0.05),冬季为0.4℃/10a (R =0.2576,P <0.1),夏季为0.2℃/10a (R =0.1502,P >0.1),秋季为0.4℃/10a (R =0.1268,P >0.1)。冬、春季增温线性趋势明显,幅度较大;夏季增温线性趋势不太明显,增温幅度较小;

秋季温度线性变化趋势较弱。

4.1.2潜在蒸散及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渭河上

游年降水量变化比较大(图3),平均值为461mm (标准差SD=91mm ),最小值为317mm (1982年),最大

值为648mm (1984年)。年降水量变异系数19.5%。具有比较明显的11年和3年周期[15]。年降水量的较大值出现在20世纪80年的初、90年代初

及21世纪初,降水量的较小值出现在20世纪的70年代初及90年代末。1971年-1984年年降水量以118mm/10a (R =0.4524,P <0.1)线性趋势增加。1984年-2008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不能通过假设检验。各季节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降水量减少的突变点春季1988年及夏季1985年均通过α=0.10的t 检验。

年潜在蒸散量的变化比较小,平均值为999mm (标准差SD=46mm ),最大值为1068mm (2007年),最小值为921mm (1971年),变异系数4.5%。1971年-2008年潜在蒸散量以23mm/10a (R =0.3956,P <0.01)线性趋势增加。潜在蒸散量及降水量春、秋季差异较大(表1)。夏季潜在蒸散量占全年43%;冬季占全年8%;秋季占全年19%;春季占全年30%。

潜在蒸散量春季21世纪初较大,夏季以20世纪90年代较大,秋季及冬季各年代分布比较均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52%;冬季占全年3%;秋季占27%;春季占20%。降水量春季、夏季20世纪80年代较多,秋季20世纪70年代较多,冬季各年代分布比较均匀。降水及潜在蒸散量在时间上分布不一致,加大了干湿状况时间分布上差异程度。潜在蒸散与降水量绝对差值春、夏季较大,秋、冬季较小。春、冬季21世纪初较大;夏、秋季20世纪90年代较大。

渭河上游地区年降水量东西部较多,中部地区较少(表2)。从陇西县开始直到天水麦积区的干流河谷地区是降水量低值中心,也是整个甘肃河东地区气候上的“干舌”区之一[15-16]。上游中段地区年降水量在450mm 以下。西部河源区及东北部关山地区降水量较多,上游东段天水峡谷地段降水量也相对较大,年降水量均在500mm 以上。

104.5~106°E 间除通渭县外,春季降水量基本在150mm 以下,降水量占全年31%~35%(表2);夏

季降水量全年47%~53%,上游中段武山降水量较少(<220mm );秋季降水量全年22%~27%;冬季降水量只占全年2%~3%,各地差异也比较小。

渭河上游地区潜在蒸散量有两个相对低值区,

中心在西部陇西附近及东部关山地区。干流区域潜在蒸散量较低在1000mm 以下。各个季节不同地点潜在蒸散量差异较大。春季潜在蒸散量占全年

年份1971-19801981-19901990-20002001-2008

R 951208891

E 0

295286299313E 0-R

200166211222夏R 230247221241

E 0

436416448427E 0-R

206169227186秋R 125120104125

E 0

186187195193E 0-R 61679168

冬R 9

121113E 0

81828389E

0-R 72707276表1渭河上游地区各年代各季节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及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差值

Table 1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 and their difference of every

decade in all seasons in upstream of Wei river

(mm )

注:R 为降水量(mm );E 0为潜在蒸散(mm );E 0-R 为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差(mm )。

图31971年-2008年渭河上游降水量及潜在蒸散的变化

Fig.3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upstream of Wei river from 1971to 2008

1244

2011年7月

蒲金涌:渭河流域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

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

35%~39%,河源地区及上游末段天水峡地区较大,北部关山地区及上游中段地区较小;夏季潜在蒸散量占全年42%~44%,河源地区及河北地区潜在蒸

散量较大,上游末段天水峡潜在蒸散量较大;秋季潜在蒸散量占全年18%~23%;冬季潜在蒸散量占全年6%~9%,与同季降水量占全年比例差异较大。春、夏季潜在蒸散与降水量差值河源区及上游末段较大,关山区较小;秋季河源区较大,上游末端较小;冬季河源区较小,其它地方差异大小基本相同。

4.2干湿状况的变化特征

4.2.1干湿状况的时间变化特征渭河上游地区年干燥指数在1.4~3.4间,介于半湿润与半干旱指标间(图4),基本上呈逐年升高趋势。变化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80年代干燥指数较高,90年代较低。1971年-1984年干燥指数以0.826/10a (R =0.4727,P <0.1)的线性趋势降低,1984年-1997年干燥指数以0.852/10a (R =0.4477,P <0.1)的线性趋势升高,1997年-2008年又以0.605/10a (R =0.221,P >0.1)的线性趋势降低。

秋季湿润程度较高(表3),冬季较低。20世纪

80年代春季比较湿润,20世纪80年代以来春季呈逐年代变干趋势。20世纪90年代夏、秋季较干燥,

20世纪70年代及21世纪初比较湿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冬季随年代变湿趋势比较明显。

4.2.2干湿状况变化的空间特征渭河谷地陇西到麦积段为甘肃省气候上的“干舌”分布区域,干燥指数较高(图5)。上游中段甘谷以下渭河北部地区的干燥指数小于渭河南部,关山地区干燥指数较小。

渭河上游大部分地区春季处于半干旱状况,上游末段清水处于半湿润状况。夏季除河源地区的漳县处于半干旱状况外,其余各地处于半湿润状况;秋季渭河源区的渭源、漳县、通渭三县处于半干旱状况,其余各地处于半湿润状况。冬季只有上游末段的清水、张家川及秦安处于半干旱状况,其余各地均处于干旱状况。

4.3干燥指数与年径流量的变化关系

1971年-2008渭河上游平均年径流量为9.39×

108m 3/a (标准差SD=4.85×108m 3/a ),最小值为1.29×108m 3/a (1997年),最大值为18.7×108m 3/a (1973

表2渭河上游各地区各季节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及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差值

Table 2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 and their difference in all seasons

in different places in upstream of Wei river

(mm )

地点渭源漳县陇西武山通渭甘谷秦安天水麦积清水张家川

经度(°E)104.2104.5104.7104.9105.2105.3105.7105.8105.9106.2106.2

纬度(°N)35.134.935.034.735.234.834.934.634.634.835.0

R 168153142143170141142161157169160

E 0

452448313353455330319436430290340E 0-R

284295171210285189177275273121180夏R 270

227221216271224231232248278269

E 0

488499375421496398381492490369391E 0-R

21827215420522517415026024291122秋R 1219997

105112110111134138145124

E 0

255269165191251174167213215172186E 0-R

1341706886139

645679772762冬R 1312101214131515121418

E 072765895707665

1101086984

E 0-R 5964488356635095965566注:R 为降水量(mm );E 0为潜在蒸散(mm );E 0-R 为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差(mm )。

图41971年-2008渭河上游地区不同年份干燥指数的变化

Fig.4Variation of aridity index in upstream of

Wei river from 1971to 2008

1245

第33卷第7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

年)。自1971年以来以2567×104m 3/a (R =0.3374,P <0.05)的线性趋势减少(图6)。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径流量变化时段性比较明显,1984年-1997年以9023×104m 3/a (R =0.5777,P <0.02)的线性趋势减

少。1997年-2008年以5484×104m 3/a (R =0.4025,P >0.1)的线性趋势减少。与干燥指数的时段变化较一致。1971年-2008年年径流量与干燥指数负相

关显著(R =-0.7200,P <0.01),干湿程度是年径流量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个别实测径流量特低的年份,不但与该年度降水较少、潜在蒸发量较大有关,还与干旱季节沿河灌溉取水等人为因素有关。

一年之中,渭河上游径流量的大小变化与干燥指数的大小变化基本呈反位相(图7)。月干燥指数与径流量负相关显著(R =-0.7958,P <0.01)。

主汛期(7月-8月)是干燥指数较小时段,径流量较大;冬季是干燥指数较大时段,径流量较小。值得指出的是,初夏6月降水量基本与初秋9月相当,但6月干燥指数比9月偏高39%,6月平均径流量比9月偏少88%。初夏、初秋干燥指数与径流量数值对应差异较大。径流量除受当月干燥指数高低影响之外,还与干燥状况的持续时间有关。春季乃至初夏干燥度指数较高,土壤湿度较低,容纳降水能力较大;秋季干燥指数较低,且经过主汛期期间较多降水补充,土壤贮水量加大,土层容纳降水能力变小。同样强度及量级的降水量,形成的径流初秋大于初夏。这也是径流量相对降水及干燥指数有一定滞后性,变化并非完全一致的原因。

5结论

近40年来渭河上游地区气温线性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冬、春季增温尤为突出。降水量线性减少趋势不明显,呈周期变化。潜在蒸散呈较明显的增加趋势。河源地区及上游末段关山地区降水较多,上游中段降水量较小。干燥程度受降水和潜在蒸散的制约,变化的时段性比较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中期,干燥指数呈增加趋势,干燥程度增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值20世纪90年代干燥指数呈减小趋势,湿润程度增加;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干燥指数呈增加趋势,干燥程度增加。干燥指

数冬季较大,干燥程度较高;秋季干燥指数较小,湿润程度较好;夏、春季干燥指数介于秋、冬季值之表3渭河上游不同年代各季节平均干燥指数

Table 3Aridity index in different decades in every season 年代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08

春3.62.53.73.9

夏2.02.02.21.9

秋1.71.92.01.7

冬11.312.511.07.7

图5渭河流域上游地区干燥指数的分布

Fig.5Aridity index space distribution in the

area of upstream of Wei

river

图61971年-2008年渭河上游北道站径流量变化

Fig.6Variation of runoff of Beidao hydrometric station

in Wei river from 1971to 2008

图7渭河上游各月径流量与干燥指数

Fig.7The average runoff and aridity index in upstream

of Weihe river in every

month

1246

2011年7月

蒲金涌:渭河流域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

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

间。渭河上游中段干燥指数较大,正好与区域气候中“干舌”相吻合。

渭河上游实测径流量年际变化与干燥指数相关性比较显著。区域干燥及湿润程度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有一个累积作用,径流量变化相对于降水量、干燥指数有一定的滞后性。气温升高、潜在蒸散量加大导致干燥指数上升,使得渭河上游径流量减少趋势比较明显。个别年份虽然人为因素对径流量变化有一定影响,气候暖干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仍占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马柱国,符淙斌.中国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J].

气象学报,2000,59(6):737-746.[2]刘波,马柱国.过去45年中国干湿气候区域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7,20(1):7-15.

[3]贾文雄,何元庆,李宗省,等.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表干湿变化的

时空分布[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35(2):

268-276.

[4]闫炎,赵昕奕,周力平,等.近50年中国西北地区干湿演变的时空

特征及其可能成因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4):

38-44.

[5]靳立亚,李静,王新,等.近5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

布[J].地理学报,2004,59(6):847-854.[6]康俊,邱新法,曾燕,等.江苏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特征分析[J].气象,2008,34(9):89-96.

[7]史军,崔林丽,李军,等.上海地表干燥指数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6):1090-1098.

[8]邓振镛,张强,李栋梁,等.气候变化对渭河上游径流量和输沙量

的影响[J].中国沙漠,2006,26(6):982-985.[9]牛最荣,李德生,黄维东,等.甘肃境内渭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预报模型研究[J].水文,2008,28(1):51-55.[10]张瑞祥.渭河上游50a 来实测径流量变化特征[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45(12):7-9.

[11]

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水资源公告[EB/OL].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szygb_list.asp ,2011-02-20.

[12]卫捷,马柱国.Palmer 干旱指数、地表湿润指数与降水距平的比较[J].地理学报,2003(S1):117-124.

[13]R G Allen,L S Pereira,D Raes,et 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FAO

Irrigation and Draindecade Paper 56[M].Rome: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1998.[14]姚玉璧,王毅荣,李耀辉,等.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及其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5,27,(5):146-152.[15]李栋梁,谢金南,王蕾,等.甘肃河东地区的降水周期变化[J].高原气象,2000,19(3):295-303.

[16]蒲金涌,姚小英,马鹏里,等.甘肃黄土高原地表湿润状况时空

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0,33(4):588-593.1247

第33卷第7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Dry-Wet Statu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PU Jinyong 1,2

(https://www.doczj.com/doc/b113745623.html,nzhou 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Province,Open Laboratory of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Lanzhou 730020,China;

2.Tianshui Meteorological Bureau,Tianshui 741000,China )

Abstract:Dry-wet status is one of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surface water resources.To explore the vari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y-wet status and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data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relative humidity,sunshine duration,and wind speed at 11weather stations with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and data of runoff at the Beidao hydrological station from 1971to 2008were used.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FAO56equation.A model of aridity index was built.Variations i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ridity index,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0.3℃per every ten years since 1971.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a generally linear trend in spring and winter.But in summer and autumn,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significantly.The precipitation varied periodically.It is shown that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creased by 23mm per every ten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1971-2008.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ccounted for 43%of the annual value in summer,8%in winter,19%in autumn,and 30%in spring.The precipitation accounted for 52%of the annual value in summer,3%in winter,27%in autumn,and 20%in spring.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did not seem to be correlated.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aridity index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the year.There was a variation in the dry-wet status.The aridity index decreased by 0.826per every ten years from 1971to 1984and increased by 0.852per every ten years from 1984to 1997.The aridity index was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main stream area.The relatively high aridity index corresponded to the climatic “dry tongue ”area in the eastern Yellow River in Gansu.Runoff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decreased by 25.67×106m 3per every ten years from 1971to 2008,and reduced greatly in the 1980s and the 1990s.The runoff decreased by 90.23×106m 3per every ten years from 1984to 1997.The aridity index showed obviou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runoff.There may be some human-induced factors influencing runoff,especially in drought season in summer.But the climatic factors are considered the 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runoff.The increased aridity index would influence the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which would result in greater stress for water resources safety across the region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Key words :Upstream of Weihe river;Dry-wet status;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urface water resources;Relationship

1248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水资源保护管理措施(精)

当雄县水资源保护措施简要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拉萨市水功能区划编制方案,当雄县现共有保护区3个,分别为拉曲当雄源头水保护区,当曲当雄源头水保护区和堆龙曲当雄源头水保护区;有开发利用区2个,分别为当曲当雄开发利用区和堆龙曲当雄、堆龙德庆开发利用区;有保留区5个,分别为乌鲁龙曲当雄、林周保留区,拉曲当雄保留区,当曲当雄乌玛塘保留区,当曲当雄保留区和堆龙曲当雄保留区。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以及农业灌溉生产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水还是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所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一定要加大、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力度。下面,我就针对水利工程中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一、统一规划,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1、保护水源清洁,在重点河流保护区设置封禁网围栏、封禁标牌,在附近村庄、寺庙布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2、禁止在河流保护区域开设沙场,对已经开办的沙场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要求必须办理采砂许可证方可经营,严禁无证开采; 3、定期对重点河流区域进行河道清淤、垃圾清理工作。 二、加强水环境监测,取水许可,排污控制。 1、划定水功能区,明确河、湖等水资源的水功能与水质保护目标。强化污染负荷控制,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标准体系; 2、建立健全水量水质监测系统,实现对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实时监测和监督;

3、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人河排污口的管理,保护水源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 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水利水资源保护管理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不容有半点疏忽大意,应该得到各部门及大家的高度重视。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规律是() A. 南多北少 B. 男少北多 C. 夏秋多,冬春少 D. 夏秋少,冬春少 2. 关于西气东输路线判断错误的是() A. 一线和二线都经过了我国地势三个阶梯 B. 一线二线都经过了黄土高原 C. 两条线都到长三角,到珠三角只有二线工

程 D. 两条线都经过甘肃省、陕西省 3. 【西气东 输】二线工程西起新 疆霍尔果斯口岸,南 至广州,东至上海, 途经14个省(区 市).据此回答 36-37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气源主要来自()A. 塔里木盆地 B. 中亚 C. 中东 D. 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 4.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 东南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

B. 东南地区终年高温,热量充足 C. 东南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D. 东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十分丰富 5. 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了28米宽的施工区域,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其主要目的是() A. 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B. 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C. 降低施工成本 D. 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6. 漫画所示,实施阶梯水价的根本目的是() A. 增加自来水公司收益 B. 提高自来水的质量 C. 减少社会用水需

求 D. 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7. 3月22-28日是第二十九 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 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读下列漫画,完成12-13题. 下列对我国水资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不合理 B.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不会发生水资源危机 C. 兴建水库可缓解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矛盾 D.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 8. 读中国水资源及年降水量分布图,回

地球水资源分布状况

地球水资源分布状况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 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万亿m3。其中地表水万亿m3,地下水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万亿m3。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 主要特点是: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 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中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 全球供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根据世界水理事会发布的《全球水展望》 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5)得不到安全饮用水,有30亿 人(占全球人口的1/2)缺乏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水致性疾 病。 ◆ 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从1900年到1995年,全球用水量 从6000亿立方米增加到38000亿立方米,增加了5倍,是同期人口增幅的两倍 以上。1993年联合国对世界淡水资源的评价表明有1/3的人口居住在水资源中 度和高度紧缺的地区。联合国的报告显示,2025年世界用水总量达到44840亿

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保障社会

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保障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水县水务局莫继勇汪东锋 云南建水县总面积3759Km2,境内河流分属珠江、红河二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6亿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850 m2。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建水县水资源短缺、水灾害、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统筹考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已成为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的问题。 1、水资源管理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统一管理体制没有到位。虽然成立了县水务局,对水资源实行了统一管理,但就全县角度而言,水资源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分割。主要表现在: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分别由建设与水利部门负责,而农村供水方面又同时由水利、卫生部门负责,江河水量分配由水利部门负责,而江河水质则由环境保护和水利部门负责。2002年修订的《水法》虽然明确了由水利部门统一督管地下水,负责对涉水排污口建设管理却没有到位。 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一是全县水资源人均拥有量偏少,是资源性缺水县;二是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三是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性造成了大量弃水,可利用水少;四是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超采和用水效率低下。 水污染日趋严重。据监测统计,全县废污排放总量2005年为86万m2,其中达标排放的只占45%,2006年为96万m2,其中达标排放占47.8%。水污染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存在浪费水现象。一是城乡居民节水意识较低,农村居民习惯于吃大锅水、喝福利水,管水没责任,浪费水不心疼,城市居民因低廉的水价唤不起节水自觉性;二是各水库设施及排灌工程严重老化且多不配套,“跑、冒、渗、漏”现象普遍;三是灌溉方式落后,大部分灌区仍是采用大水漫灌,耗水定额较高,节水灌溉所占的比重较少;四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万元产值耗水量比先进地区高出数倍;五是县城居民有优质的自来水不用,大量使用地下水。 水源违法占用行为突出。因经济发展和各项工程建设造成违法占用水源现象异常突出,全县水源逐年减少,水生态环境遭到较严重破坏。据调查统计,近5年来,全县违法占用水域达255处,占用水源达15000万多m2。 2、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对策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优化配置水淘汰供给体系。体制创新,“一龙管水”。全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立足于建水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支持水务统一管理,实现“一龙管水”。全县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按行政管理与市场动作两个层面进行。从行政层面上讲,就是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由水务综合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水资源,如水资源开发建设、供排水、用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保护等,并对涉水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在经营管理层面上,根据市场动作的机制,鼓励、扶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建设集水源建设、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水务企业,根据政府及水务和管理机构制定的水务市场准入与运行规则进行动作。 注重科学前瞻。要合理开发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必须规划先行。一是算清建水县“水账”摸清家底。各乡镇要组织人员,对本地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要求、水量平衡、城市节水、农业节水及水资源保护等进行逐项调查,开展一系列前期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分析研究,为全面开展建水县水问题研究、水系统规划和水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在调查研究的

我国江河湖泊及水资源分布现状

我国江河湖泊及水资源分布现状 我国陆地水域总面积约2667万公顷,其中江河为1200万公顷,湖泊800万公顷,人工塘库667万公顷。我国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0%;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河川径流量不到全国的6%,其中海河流域耕地的亩均水量低于以干旱著称的以色列;西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3,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图1.1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图中数字为年降雨量,单位mm。 注:图中数字为年降雨量,单位mm 图1.1 我国水资源分布图 1. 我国江河流域及水资源分布 中国江河众多,全国大小河流总长达43万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大江河有79条。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多条。与

水资源分布趋势相应,中国的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面积内河流总长度)总的趋势是南方大,北方小;东部大,西部小。 河川径流总量为2.7115×1012m3,折合径流深284mm,分布在十大流域之中。但因受地形、气候的影响,河流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部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其中长江流域径流量为9.513×1011m3,居全国第一位;珠江流域径流量为4.685×1011m3,居全国第二位;雅鲁藏布江径流量为1.654×1011m3,居全国第三位。我国河流水量虽然丰沛,但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季节性明显,夏季丰水,冬季枯水。 表1.1为我国2007年主要河流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表1.1 我国主要河流2007年水资源分布情况 河流名称长度(km)流域面积(万平方米) 年平均径流量 (亿立方米)全长 中国境内全流域中国境内 长江 6211 180 9755 黄河5464 75 592 珠江2214 45 3360 海河1090 26 228 淮河1000 26 611 松花江2309 18 443 辽河1345 55 742 黑龙江4440 21 89 148 澜沧江4500 1612 185 15 3550 额尔齐斯河4248 663 81 5 740 怒江3200 1659 164 13 100 塔里木河2300 2046 32 19 689 伊犁河1500 601 19 6 205 元江1183 565 13 7 170 乌苏里江890 15 5 450 鸭绿江795 18 3 291 图门江520 6 2 75

水资源管理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五)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

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储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固体冰川约占淡水总储量的68.69%。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人类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还难以利用。液体形式的淡水水体,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小。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 9 000立方千米。 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分布 从各大洲水资源的分布来看,年径流量亚洲最多,其次为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从人均径流量的角度看,全世界河流径流总量按人平均,每人约合 10 000立方米。在各大洲中,大洋洲人均径流量最多,其次为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 我国水资源及其分布 我国河流较多,流域面积在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流共计1598条,总长达42万公里,流域面积大约667万平方公里,地表径流27800亿立方米,地下径流6000亿立方米。全国水能蕴藏量6.8×108kW,占世界总量13.5%,可开发水能蕴藏量 3.78×108kW,占世界总量16.8%。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年内分布集中,年间变化大;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流域水资源量小,长江、珠江、松花江流域水量大;西北内陆干旱区水量缺少,西南地区水量丰富。 水资源总数多,人均占有量少,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约为日本的1/2,美国 1/4,俄罗斯的1/12。 水资源区域分布不相配,全国水资源80%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349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4300立方米,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14.7%,人均水资源量770立方米,亩均约471立方米,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尤其突出。中国内陆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4.8%,生态环境不太强,开发利用水资源受到生态环境水的制约。1.我国人均每年水资源占有量为2730立方米,加拿大为12000立方米,美国为10000立方米.2.我国每年有360亿立方米污水排进江里,其中80%是未加处理.3.全国有1.7亿人饮用受到污染的水. 据有关资料估计:地球上全部水体总量为13.86×109亿m3,其中海洋储水13.38×109亿m3,占总水量的96.5%,在总水量中,含盐量不超过0.1%的淡水仅占2.5%,即3.5×108亿m3,其余97.5%属于咸水.如果世界人口以56亿计,则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约为84

水源地保护制度

水源地保护制度 为进一步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积极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管理,结合开发区实际,制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规定如下: 第一条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必须设有警示标志,标志范围内严禁闲人入内。 第二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第三条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限制和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第四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水井进行加盖处理,严格避免污染物进入,定时消毒,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五条设立供水专管员,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系统档案。基础环境信息数据库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状况(水源地管理及管理制度制定情况;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状况、面积;管理情况,包括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起始时间等)、水源地水文地质状况(包括机井状况、建井时间、抽水量及供水情况、静水位、水质、供水人口),地理坐标测量、污染源分布状况(水源地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状况以及排放情况;养殖数量、种类、饲养畜禽量;水源地及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排污情况、排污量;水源地及周边生活人口及排污

情况等)。 第六条供水管理人员要会同卫生防疫部门每年至少两次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工程受益范围内生活饮用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和监测信息公布制度。 第七条供水管理人员要建立饮用水源地的定期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八条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区域,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通知有关取水单位,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卫生、水务等相关部门。 第九条出现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或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应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会同主管部门责令排污单位停止生产和消除污染,并报告上级相关部门。 第十条本规定自2015 年1 月1 日起施行。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摘要]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水资源却是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之后困扰人类生存的第三大危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水资源的储量却并不多,并且在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人口的逐渐膨胀,对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并且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水资源浪费及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就中国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二、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 1. 我国水资源的情况 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从人均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不仅有2/3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扣除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南方比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

水资源保护措施

一、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节约用水的规定,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1、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今后新、改、扩建项目,先向水务部门报送节水措施方案,经审查同意后,项目主管部门才批准建设,项目完工后,对节水设施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否则供水企业不予供水。 2、大力推广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在批准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水许可时,以生产工艺达到省规定的取水定额要求为标准;对新建居民生活用水、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供水企业和用户承担,对新建居民住宅要严格按照“供水计量设施户外设置”的要求进行建设。 3、调整农业结构,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推广抗旱,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农业配套技术,农业用水逐步实行计量管理,总量控制,实行节奖超罚的制度,适时开征农业水资源费,由工程节水向制度节水转变。 4、启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突出抓好水权分配,定额制定、结构调整、计量监测和制度建设,通过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严格限制自备井的开采和使用。我市已被省政府划定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今后除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需取水的,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市区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要于年底前全部关停;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自备井,安装监控设施,实行定额限量开采,适时关停。 2、贯彻水资源论证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项目取水先期进行水资源论证,论证通过后方能由项目主管部门立项。调整我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切实做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确保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使用再生水,微咸水,汛期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优先利用浅层地下水,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综合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三、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善水环境 1、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现有入河排污口进行登记,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档案。此后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合理设置。 2、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区、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在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系统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 刘培斌(北京市水务局) 摘要: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经验,在于有明确的思路、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实践举措,针对北京水源地现状及问题,介绍了北京形成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思路、原则和措施。 关健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 做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是确保饮水安全和健康生活质量的首要条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因水源污染导致群众健康受到危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事件增多,水源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一、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及问题 北京的饮用水水源有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永定河、京密引水渠等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饮用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根据供水对象分为城区供水和郊区供水,供水的重点在城区,郊区是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也是水源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截至2005年,用作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机井5099眼,大口井587眼,小型水库2座,截泉截流130处。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水源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水源保护区上游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养殖粪污大量排放,水源保护区内水源涵养能力不足,面源污染较严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村庄排水多为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水冲厕所普及率不足20%,垃圾随意堆放、就地填埋。水源防护区内902个村庄3.5万m3/d污水没有处理,污水处理率低,未经处理的污水就近排人沟渠、河道、渗坑、渗井,对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造成影响。 三是农村水源区域管理缺位。在水源保护区附近存在非法开矿、建厂、建度假村、挖沙取石等现象。农村企业污染缺乏有效治理,租赁农村土地的企业,管理比较混乱,村庄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部分企业急功近利,污染严重。 四是饮用水水源地立法工作滞后,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不够。仍存在向水源保护区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等现象,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因不想多支付运行成本而间断运行,甚至有的污水不加处理就直接排出,违法成本远低于处理成本,缺乏严格管理制度、保护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 五是需进一步完善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水源区污染治理的生态、环境与经济补偿机制。农村地区多为单村供水,在本村打井取水,长期的卫生习惯及基础设施的缺失,对饮用水水质造成威胁。 另外部分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建设与运行管护资金不足。 六是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水源地保护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小流域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统筹污染源、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统筹区域与流域管理,统筹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统筹流域上下游,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环境法制,强化监管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宣传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水源地保护问题。大力发展循环水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2.水源地保护原则 ①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全面普查饮用水水源地状况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

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以千亿计算。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三湖、三河”污染态势在扩大,现在黄河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地方都是劣质水,黄河的污染与泥沙问题很严重,黄河既有泥沙,又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在河道内。华北地区的白洋淀污染也非常严重,水几乎是黑色。 水环境、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污染导致甲肝、伤寒、血吸虫等疾病,废污水、水与食品的污染导致肝癌、胃癌是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肝癌死亡率为世界第一。污染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巨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5%到8%。与水相关的生态退化,全国有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干旱沙化土地10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扩张,我国森林率只有18%,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草场退化。沙漠化的情况严重,地下水枯胡杨林大量的死亡,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牧场退化,草原沙化。沙漠化引起了沙尘暴以及黄河河道的断流等很多问题。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最大超采量达到150%,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来地下水位在80米左右,现在地下水位标高大概为30米左右,下降了30多米,

水资源复习重点1

第一章 1、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为什么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资源在一段时间后是可以循环的,因此可以看做可再生的;但水资源在全球的总量是有限的,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有些地方富水,有些地方缺水,缺水的地方就会出现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现象,因此水资源有是有限的。 2、从水资源的特点来分析,为什么要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且分布不均匀易造成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现象,因此无论从工业、农业、还是生活上来看,都应保护水资源 3、列举实例,分析如何协调水资源多种用途之间的矛盾? 长江断流现象 4、分析造成三大水问题的主要原因,阐述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带来的危害? (1)自然原因,这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关 (2)认为因素a 流域缺乏统一管理b 过度开采地下水c 水价不合理d 污水大量排放,造成水资源污染严重e 人类活动破坏了大量的森林植被,造成区域生态化境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成灾。 第二章 1.叙述水循环的机理和特点。 ①水循环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全球水资源量是不变的,服从质量守恒定律。 ②太阳辐射能和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③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 ④永无止境的水循环赋予水体再生性。其循环强度一般有水体的更新周期来度量。 ⑤水循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引起水循环的形成及特征的变化。 2.描述水资源天然转化过程,并举例说明人工作用对水资源天然转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兴建蓄水、调水工程,改变水资源自然的流动特性和转化过程; ②兴建引水、提水工程,大量开采地表、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使用量和消耗量; 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灌溉退水的排放,改变了天然水体的水质状况。 3.写出某一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并作必要的说明。(填空) P+q 入=R+E+q 出+△w 第三章 1. 影响地表水资源的因素有哪些? 降水、蒸发、径流 2.简述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1)算术平均法(2)等值线法(3)泰森多边形法 3.讲述径流量的计算方法。 大气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 植物截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蒸发 下渗

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全球有8.84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源,每年有5万多亿立方米水体被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突发频发并发重发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水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成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全国、各流域、各省区、各市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需水管理的重要依据,实施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各行政区要严格年度计划用水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同时,要积极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不断健全水权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抓好钢铁、火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减少跑冒滴漏。三是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现状,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各流域、各省区不同功能区的达标率要求,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监控。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四是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五是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针对我国高坝大库日益增多,调蓄功能不断增强的新情况,加强水库调度和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正确处理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与发电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保障水库中下游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科学确定蓄水时间,向洪水要资源,确保蓄水过程必需的下泄流量,统筹解决蓄水过程与下游用水矛盾。六是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制定流域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合理确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态用水标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保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编制河湖岸线利用规划,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河道分级管理责任。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围垦、挤占水域和河道。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乱采滥挖。推进重点江河湖库综合整治,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七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八是夯实行业管理基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加强实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成果应用。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条件。 “钓鱼式执法”,是以违法的方式执法,对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既腐蚀着道德,伤害人们的善良之心;又损害着执法者的形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人们对于法律权威的信心,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和谐。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纠正这种“钓鱼执法”行为。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意识;二是加强纠正处理和队伍整顿,对违法执法的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起到举一反三、警戒震慑的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促进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

如何加强城市用水管理及水资源保护

如何加强城市用水管理及水资源保护 现在,全世界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就是缺水、环境退化和经济发展,水资源管理要处理的问题是完成在需求管理基础上的综合管理。 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 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6%,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更低,剔除难以被我们利用的洪水和分散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人均占有量仅900立方米,有资料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会更少,水危机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存与发展。 我县的水资源更加贫乏,从辽宁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估成果资料上显示,我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 1.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9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足500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4,而实际情况远不及此,我县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仅为0.4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利用量几乎可以忽略,如境内最大的河 -1- 流老哈河年年断流,且断流持续的时间逐年变长。

我县地处十年九旱的朝阳地区,自然条件使得我们难以拥有足够的水资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矿山开采业和选洗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河道被破坏,水源污染,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紧缺现象日趋严重,更为严重的是,我县水资源开采量已占资源总量的45%,达到了开采控制的临界线。 目前,我县城区采取的定时供水已经拉响了水资源短缺的警钟,但人们的思想观念仍无大的转变,城市用水浪费现象仍然严重,取水大户用水量居高不下,建设工地用水普遍存在着跑冒滴漏现象,居民节水意识差,重复用水量极少,这些在生产管理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无疑加重了水资源负担。 下面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城市用水管理和水资源保护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如何加强城市用水的管理 加强城市用水管理的关键是节约,节约用水并不是单纯地主张少用水,更不是主张为了少用水而减慢发展速度,甚至是不发展。节约用水是指提高水的综合利用水平与效率,利用科学的方法减少水的浪费,用较少的水资源支持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节约水资源不仅是有关部门的责任,而且是全社会的义务。我们应采取一切措施,在全县形成浓厚的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