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收练习题解答

吸收练习题解答

吸收练习题解答
吸收练习题解答

第五章例题

例5—1:含有30%(体积)的某种混合气体与水接触,系统温度为30℃,

总压为101.3。试求液相中的平衡浓度为若干。

解:令

代表在气相中的分压,则由分压定律可知:

在本题的浓度范围内亨利定律适用。

依式可知:

其中H为3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数。

由得:

30℃时在水中的亨利系数。又因为为难溶于水的气

体,故知溶液浓度甚低,所以溶液密度可按纯水计算,即取,则:

例5—2:已知在101.3及20℃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本例附表1所示。

曲线及曲线,并据以计算亨利系数及相平

试按以上数据标绘出

衡常数m值,再指出该溶液服从亨利定律的浓度范围。

解:以第三组数据[,]为例,计算如下:

各组数据的计算结果列于附表2中。

根据表中数据标绘的曲线及曲线如本例附图1,2所示。

由附图1可见,从原点作平衡曲线的切线OE,其斜率为:

由附图2可见,从原点作平衡曲线的切线OM,其斜率为:

由图可见,当(及X)值在0.04以下时,平衡曲线与切线的偏差不超过5%,

即对应于同一(及X)值的(及)值相对偏差约在5%以内,可以认为亨利定律适用。因而,在此浓度范围内平衡关系可写为:

例5—3:在图2—6所示的左、右两个大容器内分别装有浓度不同的和

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联通管长0.61m,内径24.4mm,系统温度为25℃,压强为

101.3。左侧容器内的分压为20,右侧容器的分压为 6.67

。已知在25℃,101.3的条件下的扩散系数为

。试求:(1)单位时间内自容器1向容器2传递的量,

;(2)联通管中与截面1相距0.305m处的分压,。

解:(1)根据题意可知,应按等分子反向扩散计算传质速率。

依式,单位截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传递的量为:

又知联通管截面积为:

所以单位时间内由截面1向截面2传递的量为:

(2)因传递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下,故联通管各截面上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

量应相等,即,又知,故。若以代表与截

面1的距离为处的分压,则依式可写出下式:

因此

例5—4:若设法改变条件,使图2—6所示的联通管中发生通过停滞的

而向截面2稳定扩散的过程,且维持1、2两截面上的分压及系统的温度、

压强与例5—3中的数值相同,再求:(1)单位时间内传递的量,;

(2)联通管中与截面1相距0.305m处的分压,。

解:(1)按式计算联通管中的的传递速率:

在例5—3中已算出:

单位时间内传递的氨量为:

(2)以、、及分别代表与截面1的距离为处的

分压、分压及1、两截面上分压的对数平均值,则依式

可知:

将上式左端化简得:

又知

所以

例5—5:用温克尔曼法(Winkelmanˋs Method)测定蒸气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其装置示意于本例附图1。

在恒温的竖直细管中盛有液体,令空气在横管中快速流过,以保证竖管管

口处空气中的分压接近于零。可以认为由液面至竖管管口的传递是

靠扩散。实验在321K及101.3下进行,测得的数据于本例附表1中。

321K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液体的密度。

计算321K、101.3下蒸气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解:因竖管中的气体并不受外水平气流的干扰,故蒸气由液面向管口的传

递可看作是通过停滞的空气层的扩散,液面上随时处于平衡状态,液

体汽化的速率即等于竖管内蒸气向管口传递的速率。

的传递速率可按计算,即:

(1)

式中——的平衡分压,;

——管口与液面两处空气分压的对数均值,。

(2)

则(3)

随着液体的汽化,液面下降而扩散距离z逐渐增大。液面下降的速度与

竖管中的传递速率有如下关系:

(4)

式中——的分子量,。

比较(3)、(4)两式可知:

则(5)

式(5)等号左端除外,所余各因子皆为常数。对式(5)进行积分,积分限

为:,

得(6)

必须指出:对于扩散的有效距离z及,很难测量得准确可靠,但对液面降落

的高度则可读出足够精确的数值。为此作如下处理:

将此关系代入式(6),整理后可得:

(7)

由式(7)可以看出,如根据实验数据将对在普通直角坐标纸上进行标绘,理应得到一条直线,此直线的斜率为:

(8)

依据斜率的数值便可计算出扩散系数D。

按此方法处理附表中列出的实验数据,各计算值列于本例附表2中。

将对进行标绘,所得的直线如本例附图2所示。

由本例附图2中求得直线的斜率为:

则根据式(8)可算出扩散系数为:

321K、101.3下蒸气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

例5—6:已知某低浓度气体溶质被吸收时,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气膜吸收

系数,液膜吸收系数,溶

解度系数。试求气相吸收总系数,并分析该吸收过程的控制因素。:

解:因系统符合亨利系数,故可按计算总系数

由计算过程可知:

气膜阻力,

而液膜阻力,

液膜阻力远小于气膜阻力,该吸收过程为气膜控制。

例5—7:用洗油吸收焦炉气中的芳烃。吸收塔内的温度为27℃、压强为

。焦炉气流量为,其中所含芳烃的摩尔分率为0.02,要求芳

烃回收率不低于95%。进入吸收塔顶的洗油中所含芳烃的摩尔分率为0.005。若取溶剂用量为理论最小用量的1.5倍,求每小时送入吸收塔顶的洗油量及塔底流出的吸收液浓度。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可用下式表达,即:

解:进入吸收塔的惰性气体摩尔流量为:

进塔气体中芳烃的浓度为:

出塔气体中芳烃的浓度为:

进塔洗油中芳烃浓度为:

按照已知的平衡关系,在Y-X直角坐标系中标绘出平衡曲线

OE,如本题附图所示。再按、之值在图上确定操作线端点T。过点T作

平衡曲线OE的切线,交水平线于点,读出点的横坐标值为:

L是每小时送入吸收塔顶的纯溶剂量。考虑到入塔洗油中含有芳烃,则每小时送入吸收塔顶的洗油量应为:

吸收液浓度可依全塔物料衡算式求出,即:

例5—8:在填料塔中进行例5—7所述的吸收操作。已知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为0.875m,求所需填料层高度。

解:求得填料层高度的关键在于算出气相总传质单元数。由例5—7中给出的平衡关系式可知平衡线为曲线,故应采用图解法积分法。

(1)图解法由例5—7附图中的操作线BT与平衡线OE可读出对应于一系列

值的

和值,随之可计算出一系列值。今在至区间内取若

与的对应数据,并将所得各点联成一条

在普通坐标纸上标绘表中各组

曲线,见本例附图。图中曲线与、及三条直线所包围

的面积总计为23.0个小方格,而每一小方格所相当的数值为,所以

则知所需填料层高度为

(2)计算法

本例附表中已注明,从到逐个值的选取是等差的,n=10,

。依照辛普森公式:

例5—9:用含量为的水吸收混合气中的。进塔吸收剂流

量为,混合气流量为,其中的摩尔分率为0.09,

要求的吸收率为85%。在该吸收操作条件下系统的平衡数据如下:

++++++++++++++++++++

求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解:吸收剂进塔组成

吸收剂进塔流量

气相进塔组成

气相出塔组成

进塔惰性气流量

出塔液相组成

由与的数值得知,在此吸收过程所涉及的浓度范围内的平衡关系可用后六组平衡数据回归而得的直线方程表达。回归方程为:

即,

与此式相应的平衡线见本例附图中的直线。

操作线斜率为

与此式相应的操作线见附图中的直线。

脱吸因数

依式计算:

或依式计算:

例5—10:用梯级图解法求例5—7所述条件下的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解:由例5—7附图可以看出,平衡线的弯曲程度不大,今用梯级图解法求传质单元数,与例5—8进行对比。

、、、各已知数值及平衡关系式,在

根据

直角坐标系中重新标绘出操作线BT及平衡线OE,见本例附图。作MN线使之平分BT与OE之间的垂直距离。由点T开始作梯级,使每个梯级的水平线都被

MN平分。由图可见,达到点B时所画出的梯级数约为8.7,即,此

结果与用图解积分法求得的结果接近。

+++++++++++++++++++++++++++++++

例5—11:拟在某塔中进行例5—7所述的吸收操作,试求该吸收塔所需理论板数。

解:(1)梯级图解法由例5—7的计算过程已知:

又知

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在在

直角坐标系中重新标绘出操作线TB及平衡线

OE,见本例附图。由图中的点T开始在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画梯级,得知达到规定指标所需理论板数约为7.6。

(2)解析法本例中的平衡曲线接近直线,故可采用塔顶与塔底两端面上吸收

因数的几何均值按解析法计算。

塔顶端面上的相平衡常数

塔底端面上的相平衡常数

代入得:

与前法所得结果基本相同。

吸收习题课答案

第二章 吸收习题课答案 1 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温度和压力不变,而液相总浓度增加时其溶解度系数H 将(不变);当系统温度增加时,其亨利系数E 将(增大);而当系统中压强增加时,其相平衡常数m 将(减小)。 2 已知SO 2水溶液在三种温度t 1、t 2、t 3下的亨利系数分别为E 1=0.354kPa ,E 2=1.11kPa ,E 3=0.660kPa ,则(D )。 A) t 1> t 2; B) t 3>t 2; C) t 1>t 3; D) t 3>t 1 3 费克定律的表达式为(dz dC D J A AB A -=),它反映了(分子扩散速率)的定量规律。 4 传质速率N A 等于扩散通量J A 的条件是:(2) (1) 单向扩散,(2) 等分子相互扩散,(3) 湍流流动,(4) 稳定过程 5 根据双膜理论,当被吸收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小时,以液相浓度表示的总传质系数(B )。 A 大于气相分传质系数; B 近似等于液相分传质系数; C 小于气相分传质系数; D 近似等于气相分传质系数。 6 双组分气体 (A 、B )在进行定常分子扩散,J A 及N A 分别表示在传质方向上某截面处溶质A 的分子扩散速率与传质速率,当整个系统为单向扩散时:(B ) ┃J A ┃(A 大于、B 等于、C 小于)┃J B ┃ 7 用水作为吸收剂来吸收某低浓度气体,生成稀溶液(服从亨利定律),操作压力为113kPa ,相平衡常数m=0.25,已知其气膜吸收分系数k G =1.23?10-2kmol/(m 2?h ?kPa),液膜吸收分系数k L =0.85m/h ,则该系统属于(A )控制过程。 (A) 气膜控制; (B) 液膜控制; (C) 双膜控制; (D) 不确定 8 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当吸收因数A <1 且填料为无穷高时,气液两相将在(B )达到平衡。 A 塔顶 、 B 塔底、 C 塔中部 9 对解吸因数 A 1 =0.6的系统进行逆流吸收,相平衡关系y =mx ,当塔高为无穷大时,若系统压力减小一倍,而气液摩尔流量与进口组成均不变,则此时气体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 第四章 基本概念:潜在GDP,总供给,总需求,AS曲线,AD曲线。 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写出每个主要目标的简短定义。请详细解释 为什么每一个目标都十分重要。 答: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只有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一国经济才能生产出潜在的GDP,从而使一国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物价稳定可以防止经济的剧烈波动,防止各种扭曲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只有经济不断的增长,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与他国来往日益密切,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使一国避免受到他国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题略 答:a.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作为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将会使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AS将向左上方移动。 b.一项削减国防开支的裁军协议,而与此同时,政府没有采取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将减少一国的总需求水平,从而使总需求曲线AD向左下方移动。 c.潜在产出水平的增加,将有效提高一国所能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水平,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向右下方移动。 d.放松银根使得利率降低,这将有效刺激经济中的投资需求等,从而使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上方移动。 第五章 基本概念:GDP,名义GDP,实际GDP,NDP,DI,CPI,PPI。 思考题: 5.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美国的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b购买一块土地; c购买一幅伦勃朗的绘画真品; d某人在2009年播放一张2005年录制的CD所获得的价值; e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对房屋和庄稼的损害;

第三章吸收练习题及答案

作业题P107 1题 解:(1)已知CO 2在水中溶解度0.878m 3(标米)/ m 3即0.0392kmol/ m 3。 CO 2在水中溶解符合亨利定律:p A *=Ex A 对CO 2:p A *=0.1013MPa ;00071.06.55/0392.018 /10000392.00392.0==+=A x 代入上式:亨利系数E= p A */x A =0.1013/0.00071=142.68MPa 溶解度系数13389.068 .142181000.--??=?==Pa m kmol E Ms H ρ 相平衡常数m=E/p=142.68/0.1013=1408.5 (2) 因为 p A *=Ex A 故此条件下CO 2平衡浓度x A = p A */ E=(0.1013x30%)/142.68=0.0002 而体系浓度为:0.66kg/m 3即x A =(0.66/44)/( 0.66/44+1000/18)=0.00027 体系不能进行吸收过程。 2题 解:已知环氧乙烷—水体系 E=453.82kPa ;p A *=101.3x0.738%=0.748 kPa 平衡浓度x A = p A */ E=0.748/453.82=0.00165 18 /100m +=m x A 解得m=0.0092mol ;(或)=0.404g 3题 解:氨—水体系 已知可依据双膜理论得:N A =k y A(y-y i ) (1) N A =k x A(x i -x) (2) y *=mx (3) 由H=640.7kmol ·m -3·MPa -1 得MPa H Ms E 0867.07 .640181000.=?==ρ m=E/p=0.0867/0.1=0.867 令N A =k x A(y i /m-y/m) (4) (1) 与(4)联立得 N A =(x y k m +k 11 ) A (y-y *) 令x y k m +k 11=K y 则K y =12mol 268.0165 .057.3125.5867.00.2811 --??=+=+s m 液膜阻力/总阻力=0.165/(0.165+3.57)=4.42%;

2018版毛概重点章节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5.1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5.2如何把握理论的主要容 1、解放思想、实事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三步走战略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9、一国两制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5.3如何认识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8.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对社会主义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我国需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之间产生的矛盾” 3、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下面三个方面: ①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②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③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8.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新时代的涵: ○1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注意伟大胜利的时代。 ○2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 ○3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新时代的意义 ○1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吸收练习题-精选.

吸收 填空: 1.吸收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脱吸操作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脱吸方法是__________等,脱吸操作又称为_________ 的再生。 3.亨利定律是_______溶液的性质,而拉乌尔定律是__________溶液的性质,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二者是一致的。 4.双膜理论的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式1/Kg=1/kg+1/Hkl成立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水吸收某混合气体中的溶质NH3,则传质阻 力主要集中在____膜,其传质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控制。 6.在填料塔的设计中,有效填料层高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乘积,若传质系数较大,则传质 单元高度________,说明设备性能_____.,传质单元数仅与_______________和分离要求有关,反映吸收过程的___________。 7.用纯溶剂吸收某溶质气体,要求回收率大90%,若要将其提高到95%,最小液气比应变为原来的_____。若采用增大压强的 措施,压强应提高到原来的_________。 分析下列因素变化对吸收率的影响: (1)降低吸收温度 (2)气体处理量增大一倍 (3)溶剂进口浓度增加 8.最小液气比(L/V)min只对()(设计型,操作型)有意义,实际操作时,若(L/V)﹤(L/V)min ,产生结果是 ()。 答:设计型吸收率下降,达不到分离要求 9.已知分子扩散时,通过某一考察面PQ 有三股物流:N A,J A,N。 等分子相互扩散时: J A()N A()N ()0 A组分单向扩散时: N ()N A()J A()0 (﹤,﹦,﹥) 答:= > = ,< > > 。 10.组分A通过一定厚度的气膜扩散到固体催化剂表面时,立即发生化学反应 A(液)=2B(气),生成的 B离开表面向气 相扩散。记 J A,J B分别为组分A,B的扩散通量,N A,N B 分别为组分A, B的传质通量,则在稳定扩散条件下 (1)A |N A|=0.5|N B| B |N A|=2|N B| C |N A|=|N B| D N A,N B的关系不能确定 (2)A |J A|=0.5|J B| B |J A|=2|J B| C |J A|=|J B| D J A,J B的关系不能确定 答: 11.气体吸收时,若可溶气体的浓度较高,则总体流动对传质的影响()。 答:增强 12.当温度升高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答;升高升高 13.A,B两组分等摩尔扩散的代表单元操作是(),A在B中单向扩散的代表单元操作是 ()。 答:满足恒摩尔流假定的精馏操作吸收 14.在相际传质过程中,由于两相浓度相等,所以两相间无净物质传递()。(错,对)

(完整版)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在AT89S51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s 2. AT89S51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答:12 3. 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字节的字节地址分别为 和。答:28H,88H 4. 片内字节地址为2AH单元最低位的位地址是;片内字节地址为A8H单元的最低位的位地址为。答:50H,A8H 5. 若A中的内容为63H,那么,P标志位的值为。答:0 6. AT89S51单片机复位后,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为,因上电时PSW= 。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组工作寄存器区。答:04H,00H,0。 7. 内部RAM中,可作为工作寄存器区的单元地址为 H~ H。答:00H,1FH 8. 通过堆栈操作实现子程序调用时,首先要把的内容入栈,以进行断点保护。调用子程序返回指令时,再进行出栈保护,把保护的断点送回到,先弹出的是原来中的内容。答:PC, PC,PCH 9. AT89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所决定的,因为AT89S51单片机的PC是16位的,因此其寻址的范围为 KB。答:64 10.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P0~P3口的各引脚为电平。答:高 11. AT89S51单片机使用片外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时,引脚XTAL1接,引脚XTAL2的接法是。答:片外振荡器的输出信号,悬空 12.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堆栈指针SP中的内容为,程序指针PC中的内容为 。答:07H,0000H 二、单选 1. 程序在运行中,当前PC的值是。 A.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前一条指令的地址 B.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地址。 C.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首地址 D.控制器中指令寄存器的地址。 答:C 2. 判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生物化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生化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当达到一定的盐饱和度时,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并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 2、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__。 3、____RNA 分子指导蛋白质合成,_____RNA 分子用作蛋白质合成中活化氨基酸的载体。 4、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质,可将维生素分为两类,即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方式。 6、糖酵解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中进行 7、糖类除了作为能源之外,它还与生物大分子间识别有关,也是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碳骨架的共体。 8、脂肪是动物和许多植物主要的能源贮存形式,是由甘油与3分子_____________酯化而成的。 9、基因有两条链,作为模板指导转录的那条链称 _____________链。 10、以RNA 为模板合成DNA 称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糖的有氧氧化: 3、必需脂肪酸: 4、半保留复制: 三、问答题 1、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2、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3、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4、半保留复制:双链DNA 的复制方式,其中亲代链分离,每一子代DNA 分子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三、问答题 2、DNA 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按Watson-Crick 模型,DNA 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 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 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 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3、怎样证明酶是蛋白质? 答:(1)酶能被酸、碱及蛋白酶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证明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2)酶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颜色反应,如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米伦反应、乙醛酸反应。 (3)一切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热、酸碱、紫外线等,同样可以使酶变性失活。

化工原理吸收习题及答案

吸收一章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用气相浓度△y为推动力的传质速率方程有两种,以传质分系数表达的速率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以传质总系数表达的速率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A = k y (y-y i) N A = K y (y-y e) 2、吸收速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因此,要提高气-液两流体相对运动速率,可以_______________来增大吸收速率。 双膜的扩散速率减少气膜、液膜厚度 3、由于吸收过程气相中的溶质分压总_________ 液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所以吸收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_________。增加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斜率_________,则操作线向_________平衡线的方向偏移,吸收过程推动力(y-y e)_________。 大于上方增大远离增大 4、用清水吸收空气与A的混合气中的溶质A,物系的相平衡常数m=2,入塔气体浓度y = 0.06,要求出塔气体浓度y2 = 0.006,则最小液气比为_________。 1.80 5、在气体流量,气相进出口组成和液相进口组成不变时,若减少吸收剂用量,则传质推动力将_________,操作线将_________平衡线。 减少靠近 6、某气体用水吸收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气液平衡线和操作线均为直线,其平衡线的斜率可用_________常数表示,而操作线的斜率可用_________表示。 相平衡液气比 7、对一定操作条件下的填料吸收塔,如将塔料层增高一些,则塔的H OG将_________,N OG将_________ (增加,减少,不变)。 不变增加 8、吸收剂用量增加,操作线斜率_________,吸收推动力_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增大增大 9、计算吸收塔的填料层高度,必须运用如下三个方面的知识关联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衡关系物料衡算传质速率。 10、填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拉西环鲍尔环矩鞍环阶梯环波纹填料丝网填料 11、填料选择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积大、空隙大、机械强度高价廉,耐磨并耐温。 12、在选择吸收剂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所选用的吸收剂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 良好的选择性,即对吸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对惰性组分不溶解。 13、填料塔的喷淋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塔截面上单位时间内下流的液体量(体积)。 14、填料塔内提供气液两相接触的场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填料的表面积及空隙 15、填料应具有较_____的__________,以增大塔内传质面积。 大比表面积 16、吸收塔内填装一定高度的料层,其作用是提供足够的气液两相_________。 传质面积 17、菲克定律是对物质分子扩散现象基本规律的描述。 18、以(Y-Y*)表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为N A=K Y(Y﹣Y﹡)。 19、、吸收操作是依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得以分离。 20、某气体用ABC三种不同的吸收剂进行吸收操作,液气比相同,吸收因数的大小关系为A1﹥A2﹥A3,则气体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 1 1- 1 回答以下问题: ( 1)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 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I s 10 A 。当温度为35 C 时,该PN 结 的反向饱和 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 5)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 1)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变, 即半导体具 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 2)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 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 质离子(但不能移动),价 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是电中性的。 同理, 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 35C 时,反向 饱和电流为 (5) 二极管在 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交流电阻为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的 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 r d R D 。 1- 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 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 各电路的输 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 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的工 作状 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断开二极管, 求解其端口 电压;若该电压使二极管正偏, 则导通; 若反偏, 则截止。 当电路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二极管时, 可分别应用该方法判断每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当多只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共阳 极接法)时,阴极电位最低的管子将优先导通;同理,当多只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共阴极接法) 时,阳极电位最高的管子将优先导通。 (a) 断开二极管 D ,阳极电位为12V ,阴极电位为6V ,故导通。输岀电压 U O 12V 。 (b) 断开二极管 D 1、D 2, D 1、D 2为共阴极接法,其阴极电位均为 6V ,而D 1的阳极电位 为9V , D 2的阳极电位为5V ,故D 1优先导通,将 D 2的阴极电位钳制在 7.5V ,D 2因反向偏置而 截止。输岀电压 U O 7.5V 。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 因此 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入的杂质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为在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三章思考题 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 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 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l 4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答:确定一质点在空间中得位置需要3个独立变量,只要确定了不共线三点的位置刚体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故须九个独立变量,但刚体不变形,此三点中人二点的连线长度不变,即有三个约束方程,所以

吸收计算题

1、在一填料塔中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空气中的氨气,混合气体的流率为0.0305kmol/m 2 ·s 。氨浓度为0.01(体积分率),要求回收率为99%,水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 1.5倍,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 2.02e y x =,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30.0611/y K a kmol m s =。 试求:(1)出塔的液相浓度 1x ; (2)传质单元数 OG N (用吸收因数法); (3)填料层高度H 。 解:(1)12 1 y y y η-= 21(1)0.01(199%)0.0001y y η=-=-= 1212min 11e 22 0.010.0001() 2.0 0.0102.02y y y y L y G x x x m ---====--- min 1.5() 1.5 2.0 3.0 L L G G ==?= 由全塔物料衡算: ()1212() G y y L x x -=- 11220.010.0001 ()00.0033 3.0 G x y y x L -=-+=+= (2)解吸因数: 2.020.673 3.0 mG S L === 12OG 22 1 ln[(1)] 1y mx N S S S y mx -=-+-- 10.01 2.020 ln[(10.673)0.673]10.7 10.6730.0001 2.020 -?=-+=--? (3) OG y 0.0305 0.500.0611 G H K a === OG OG 0.5010.7 5.4 H H N =?=?=(m ) 2、某填料吸收塔,用清水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有害物质,若进塔气中含有害物质5%(体积%),吸收率为90%,气体流率 为32kmol/m 2·h ,液体流率为24kmol/m 2 ·h ,此液体流率为最小流率的1.5倍。如果物系服从亨利定律,并已知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s m kmol a K y ?=3/0188.0,该塔在常压下逆流等温操作,试求: (1)塔底排出液的组成; (2)所需填料层高度。 解:(1) 12 1 y y y η-= 21(1)(190%)0.050.005y y η=-=-=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 管理:协调工作活动过程(即职能),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与效果 效率:正确地做事(如何做) 效果:做正确的事(该不该做) 3、管理者三层次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4、管理职能和(或)过程——职能论 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5、管理角色——角色论 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人、联络人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技能——技能论 用图表达。 高层管理概念技能最重要,中层管理3种技能都需要且较平衡,基层管理技术技能最重要。 7、组织三特征? 明确的目的 精细的结构 合适的人员 第二章 泰罗的三大实验: 泰罗是科学管理之父。记住3个实验的名称:1、搬运生铁实验,2、铁锹实验,3、高速钢实验 4、吉尔布雷斯夫妇 动作研究之父 管理界中的居里夫妇 5、法约尔的十四原则 法约尔是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记住“十四原则”这个名称就可以了。 6、法约尔的“跳板” 图。 7、韦伯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组织理论之父。6维度: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正式甄选、非个人的、正式规则、职业生涯导向。 8、韦伯的3种权力 超凡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 法定的权力。 9、巴纳德的协作系统论 协作意愿 共同目标 信息沟通 10、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之父。职业经理人的先驱 11、福莱特冲突论 管理理论之母 1)利益结合、 2)一方自愿退让、 3)斗争、战胜另一方 4)妥协。 12、霍桑试验 1924-1932年、梅奥 照明试验、继电器试验、大规模访谈、接线试验 13、朱兰的质量观 质量是一种合用性 14、80/20的法则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15、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 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第三章 1、管理万能论 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 2、管理象征论 是外部力量,而不是管理,决定成果。 3、何为组织文化 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员的行为方式。 4、组织文化七维度

消化和吸收 练习题

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 2.消化系统由和组成。 3.消化道有、、、、、、组成。 4.消化腺有。 是最大的消化腺。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消 化道内壁的消化腺有, 5. 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6.能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 能初步消化。肠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 7.食物中的水,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8. 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被口腔中的分解成,麦芽糖 最终被小肠分解成。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但是也只能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脂肪开始消化的部位是,最终脂肪在小肠里变成和。 二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结构与消化机能相适应的特点() A 小肠长约5—6米 B 粘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小肠壁内有肠腺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3.下列中哪项不是物理性消化() A 牙齿咀嚼 B 舌的搅拌 C 胃肠蠕动 D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4.下列食物中,不需经消化就能被直接吸收的有机物是() A 淀粉 B 蛋白质 C 脂肪 D 维生素D 5. 下列物质在消化道内不能被直接吸收的是() A 维生素 B 氨基酸 C 含钙的无机盐 D 麦芽糖 6.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A.牙齿咀嚼的缘故B.舌搅拌的缘故 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 7. 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来自() 1 唾液腺 2 胃腺 3 肝脏 4 肠腺 5 胰腺 A 1 2 4 B 2 4 5 C 3 4 5 D 1 3 5 8.下列哪种消化液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不起作用?() A.唾液 B.胃液C.胰液D.肠液 9.下列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消化酶的是() A 唾液 B 胃液 C 胰液 D胆汁 10. 关于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脂肪开始消化开始于小肠 B 肝脏功能不好会影响对脂肪的消化 C 脂肪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D 消化脂肪的脂肪酶是肠腺和肝脏分泌 11.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入37℃的温水中,一段时 间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最合理的一组是() A 唾液、胃液、肠液 B 胃液、胆汁 C 胰液、肠液、胆汁 D 肠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完整版)分析化学各章节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误差与数据处理 1-1 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1)做平行测定的目的是减小系统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随机误差影响精密度,对准确度无影响。 (3)测定结果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 (4)只要多做几次平行测定,就可避免随机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1-2 下列情况,将造成哪类误差?如何改进? (1)天平两臂不等长(2)测定天然水硬度时,所用蒸馏水中含Ca2+。 1-3填空 (1)若只作两次平行测定,则精密度应用表示。 (2)对照试验的目的是,空白试验的目的是。 (3)F检验的目的是。 (4)为检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检验。 (5)对一样品做六次平行测定,已知d1~d5分别为0、+0.0003、-0.0002、-0.0001、+0.0002,则d6为。 1-4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纯品FeSO4·7H2O中铁的质量分数,4次平行测定结果分别为20.10%,20.03%,20.04%,20.05%。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及变异系数。 1-5有一铜矿样品,w(Cu) 经过两次平行测定,分别为24.87%和24.93%,而实际w(Cu)为25.05%,计算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和相对相差。 1-6某试样5次测定结果为:12.42%,12.34%,12.38%,12.33%,12.47%。用Q值检验法和4d检验法分别判断数据12.47%是否应舍弃?(P = 0.95) 1-7某分析人员测定试样中Cl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21.64%,21.62%,21.66%,21.58%。已知标准值为21.42%,问置信度为0.95时,分析结果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1-8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试样的结果如下: 10℃::96.5%,95.8%,97.1%,96.0% 37℃:94.2%,93.0%,95.0%,93.0%,94.5% 试比较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P = 0.95)温度对测定是否有影响?

大二化工原理吸收练习题.doc

化工原理吸收部分模拟试题及答案 1.最小液气比(L/V)min只对()(设计型,操作型)有意义,实际操作时,若(L/V)﹤(L/V)min , 产生结果是()。 答:设计型吸收率下降,达不到分离要求 2.已知分子扩散时,通过某一考察面PQ 有三股物流:N A,J A,N。 等分子相互扩散时: J A()N A()N ()0 A组分单向扩散时: N ()N A()J A()0 (﹤,﹦,﹥) 答:= > = ,< > > 。 3.气体吸收时,若可溶气体的浓度较高,则总体流动对传质的影响()。 答:增强 4.当温度升高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答;升高升高 5.A,B两组分等摩尔扩散的代表单元操作是(),A在B中单向扩散的代表单元操作是 ()。 答:满足恒摩尔流假定的精馏操作吸收 6.在相际传质过程中,由于两相浓度相等,所以两相间无净物质传递()。(错,对) 答:错 7.相平衡常数m=1,气膜吸收系数 k y=1×10-4Kmol/(m2.s),液膜吸收系数 k x 的值为k y 的100倍,这一 吸收过程为()控制,该气体为()溶气体,气相总吸收系数 K Y=() Kmol/(m2.s)。(天大97) 答:气膜易溶 9.9×10-4 8.某一吸收系统,若1/k y 》1/k x,则为气膜控制,若 1/k y《1/k x,则为液膜控制。(正,误)。 答:错误,与平衡常数也有关。 9.对于极易溶的气体,气相一侧的界面浓度y I 接近于(),而液相一侧的界面浓度x I 接近于 ()。 答:y*(平衡浓度) x(液相主体浓度) 10.含SO2为10%(体积)的气体混合物与浓度C= 0.02 Kmol/m3的SO2水溶液在一个大气压下接触,操 作条件下两相的平衡关系为 p*=1.62 C (大气压),则 SO2将从()相向()转移,以气相组成表示的传质总推动力为()大气压,以液相组成表示的传质总推动力为()Kmol/m3 。 答:气液 0.0676 0.0417 11.实验室中用水吸收 CO2基本属于()控制,其气膜中浓度梯度()(大于,小于,等于) 液膜浓度梯度,气膜阻力()液膜阻力。(清华97) 答:液膜小于小于

吸收练习题

1、以下操作有利于溶质吸收的是() A 提高压力、提高温度 B 降低压力、降低温度 C 降低压力、提高温度 D 提高压力、降低温度 2、在填料塔中,低浓度难溶气体逆流吸收时,若其它条件不变,但入口气量增加,则出口气体吸收质组成将()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 3、在吸收操作过程中,当吸收剂用量增加时,尾气中溶质浓度() A增加B不变C减小 D不能确定 5、在吸收操作中,其他条件不变,只增加操作温度,则吸收率将( ) A增加B不变C减小 D不能确定 6、选择吸收剂时不需要考虑的是() A对溶质的溶解度 B对溶质的选择性 C操作条件下的挥发度D操作温度下的密度 7、选择吸收剂时应重点考虑的是( )性能 A挥发度+再生性B选择性+再生性 C挥发度+选择性D溶解度+选择性 10、完成指定的生产任务,采取的措施能使填料层高度降低的是( ) A减少吸收剂中溶质的含量 B用并流代替逆流操作 C减少吸收剂用量D吸收剂循环使用 11、为改善液体的壁流现象的装置是( ) A填料支承板 B液体分布器 C液体再分布器 D除沫器 12、温度( ),将有利于解吸的进行 A降低B升高 C变化 D不变 13、吸收操作大多采用填料塔,下列( )不属于填料塔构件 A液相分布器B疏水器 C填料 D液相再分布器 14、在填料吸收塔中,为了保证吸收剂液体的均匀分布,塔顶需设置( A液体喷淋装置 B再分布器 C冷凝器 D塔釜 15、吸收过程中一般多采用逆流流程,主要是因为() A流体阻力最小B传质推动力最大 C 流程最简单 D操作最

方便 16、吸收塔开车操作时,应( ) A先通入气体后进入喷淋液体 B增大喷淋量总是有利于吸收操作的C先进入喷淋液体后通入气体 D先进气体或液体都可以 17、下列哪一项不是工业上常用的解吸方法( ) A加压解吸 B加热解吸 C在惰性气体中解吸 D精馏 18、从解吸塔出来的贫液一般进入吸收塔的( ),以便循环使用 A中部 B上部 C底部 D 上述均可 20、对处理易溶气体的吸收,为较显著地提高吸收速率,应增大()的流速 A气相 B液相 C气液两相 D不确定 21、对难溶气体,如欲提高其吸收速率,较有效的手段是() A增大液相流速 B增大气相流速 C减小液相流速 D减小气相流速 22、对气体吸收有利的操作条件应是( ) A低温+高压 B高温+高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低压 名词解释:吸收、解吸、吸收剂、吸收液、惰性气体、吸收质。

化工原理下册--第六章吸收习题标准答案

6-1 已知在101.3 kPa(绝对压力下),100 g 水中含氨1 g 的溶液上方的平衡氨气分压为987 Pa 。试求: (1) 溶解度系数H (kmol ·m -3·Pa -1); (2) 亨利系数E(Pa); (3) 相平衡常数m ; (4) 总压提高到200 kPa(表压)时的H ,E ,m 值。 (假设:在上述范围内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氨水密度均为1000 3/m kg ) 解:(1)根据已知条件 Pa p NH 987*3= 3/5824.01000 /10117 /13m kmol c NH == 定义 333*NH NH NH H c p = () Pa m kmol p c H NH NH NH ??==-34/109.5333 (2)根据已知条件可知 0105.018 /10017/117 /13=+= NH x 根据定义式 333*NH NH NH x E p = 可得 Pa E NH 41042.93?= (3)根据已知条件可知

00974.0101325 /987/* *33===p p y NH NH 于是得到 928.0333*==NH NH NH x y m (4)由于H 和E 仅是温度的函数,故3NH H 和3NH E 不变;而 p E px Ex px p x y m ====** ,与T 和p 相关,故309.0928.031' 3 =?=NH m 。 分析(1)注意一些近似处理并分析其误差。 (2)注意E ,H 和m 的影响因素,这是本题练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6-2 在25℃下,CO 2分压为50 kPa 的混合气分别与下述溶液接触: (1) 含CO 2为0.01 mol/L 的水溶液; (2) 含CO 2为0.05 mol/L 的水溶液。 试求这两种情况下CO 2的传质方向与推动力。 解: 由亨利定律得到 * 2 250CO CO Ex kPa p == 根据《 化工原理》 教材中表 8-1 查出 ()kPa E CO 51066.1252?=℃ 所以可以得到 4 *1001.32 -?=CO x 又因为 ()() 345 25/10347.318 1066.11000 22 2m kPa kmol EM H O H O H CO ??=??= ≈ -ρ℃ 所以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