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利用世行贷款柳州市环境治理工程城市公厕及垃圾转运站建设子项目桂柳路垃圾转运站

选址调整后

可行性研究报告

(修订稿)

项目编号:067A01-14H08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院长:徐文龙(教授级高工)

总工程师:徐海云(教授级高工)

审定人:杨宏毅(高级工程师)

审核人:翟力新(高级工程师)

所长:王敬民(高级工程师)

所总工程师:王丽莉(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翟力新苏红玉张波

综合处理专业负责人:王丽莉(教授级高工)

给排水专业负责人:翟力新(高级工程师)

总图专业负责人:戴超(高级工程师)

结构专业负责人:程义军(一级结构师)

建筑专业负责人:阮青(二级建筑师)

技经专业负责人:唐淑娟(注册造价师)

电气专业负责人:吕德彬(工程师)

参加人员:

翟力新(高级工程师)张波(工程师)王丽莉(教授级高工)吕德彬(工程师)陈汉明(高级工程师)苏红玉(工程师)蔡辉(高级工程师)辛丙流(工程师)阮青(二级建筑师)马海峰(工程师)唐淑娟(工程师)崔迪(工程师)王立秋(工程师)颜廷山(工程师)秦江华(工程师)卢镇军(工程师)陈革(工程师)时岱(工程师)黎廷忠(工程师)邓勇军(工程师)林桥春(工程师)潘传才(工程师)

目录

第1章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项目背景 (1)

1.3 研究依据 (2)

1.4 研究内容 (2)

第2章基础资料 (4)

2.1 柳州市概况 (4)

2.2 城市自然条件 (4)

2.3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及预测 (4)

2.3.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 (4)

2.3.2 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5)

2.3.3 建设规模的确定 (6)

第3章转运站场址选择 (7)

3.1 更换厂址原因及新旧厂址比选 (7)

3.2 场址条件 (9)

3.2.1 交通状况 (9)

3.2.2 给排水条件 (9)

3.2.3 供电条件 (10)

3.2.4 场址评价 (10)

第4章工艺方案选择 (11)

4.1 转运工艺的选择 (11)

4.1.1 箱车一体式转运车与车厢可卸式转运车的比较 (11)

4.1.2 水平压缩与垂直压缩工艺的比较 (12)

4.1.3 垃圾压缩的方式比较 (15)

第5章主体工程设计 (18)

5.1 设计依据 (18)

5.2 转运站服务范围及转运规模的确定 (18)

5.3 设计规模 (18)

5.4 转运站工艺设计 (18)

5.4.1工艺设计基本条件 (18)

5.4.2转运站工艺流程 (18)

5.4.3工艺过程描述 (20)

5.5 转运站设备选择及设备配置 (21)

5.5.1 垃圾压缩机及匹配地坑数量的确定 (21)

5.5.2 转运车的比较 (22)

5.5.3 转运车及集装箱数量的确定 (24)

5.6 转运站主要工艺设备 (24)

5.6.1 预压式垃圾压缩机 (25)

5.6.2 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地坑 (26)

5.6.3 车厢可卸式垃圾车(钩臂车) (27)

5.7 附属生产设备的选用及数量的确定 (28)

5.7.1 称重计量系统 (28)

5.7.2 除尘除臭系统 (29)

5.7.3 自动洗车台 (33)

5.7.4 监控、监视系统 (33)

5.7.5 主要设备表 (34)

第6章总图工程 (37)

6.1 用地概况 (37)

6.2 总平面布置原则 (37)

6.3 总平面及竖向设计 (37)

6.4 站区道路 (38)

6.4.1 站区绿化布置 (38)

6.4.2 技术经济指标 (38)

第7章土建工程 (40)

7.1 建筑工程 (40)

7.1.1 概述 (40)

7.1.2 建筑物一览表 (40)

7.1.3 生产建筑 (41)

7.1.4 建筑装修 (41)

7.1.5 卫生设施 (41)

7.1.6 消防 (41)

7.2 结构工程 (41)

7.2.1 抗震设防 (41)

7.2.2 设计使用年限 (41)

7.2.3 当地自然条件特征 (42)

7.2.4 场地的工程地质及地下水条件 (42)

7.2.5 主要结构形式 (42)

7.2.6 地基及基础 (43)

7.2.7 材料 (43)

第8章电气工程 (44)

8.1 设计依据 (44)

8.2 设计内容 (44)

8.3 负荷等级与外部电源 (44)

8.3.1 备用电源 (44)

8.3.2 负荷计算 (44)

8.4 供配电 (48)

8.4.1 电能计量 (48)

8.4.2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 (48)

8.4.3 照明设计 (48)

8.4.4 电缆敷设 (48)

8.5 主要设备选型 (49)

8.5.1 继电保护 (49)

8.5.2 电机控制及联锁 (49)

8.5.3 防雷与接地 (49)

8.5.4 电气修理和试验 (49)

8.6 电信 (49)

第9章给排水工程 (51)

9.1 设计范围 (51)

9.2 给水系统 (51)

9.3 排水系统 (52)

第10章消防工程 (54)

10.1 消防设计范围 54

10.2 生产厂房火灾危险类别 (54)

10.3 消防系统设计 54

第11章环境污染控制 (56)

11.1环保采用的标准 (56)

11.2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56)

11.3防治二次污染的措施 (56)

11.3.1 污水 (56)

11.3.2 大气污染物 (56)

11.3.3 噪声 (57)

11.3.4 “四害”控制 (57)

第12章节能 (58)

12.1概述58

12.2相关标准58

12.3节能技术和措施 (58)

第13章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 (60)

13.1 重要性60

13.2 安全卫生措施 60

第14章劳动定员与人员培训 (62)

14.1 劳动定员62

14.2 人员培训63

第15章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安排 (64)

15.1 实施机构64

15.2 项目实施计划 64

15.2.1采购代理 (64)

15.2.2采购方式 (65)

第16章投资估算 (66)

16.1 编制范围及依据 (66)

16.1.1编制范围 (66)

16.1.2编制依据 (66)

16.2 编制说明66

16.3 工程概况67

16.3.1投资概算 (67)

16.3.2资金筹措 (70)

第17章经济评价 (71)

17.1 概述71

17.1.1项目概况 (71)

17.2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71)

17.2.1编制依据 (71)

生产规模及计算期 (72)

17.3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2)

17.3.1投资估算 (72)

17.3.2资金筹措 (72)

17.4 生产成本72

17.4.1可变成本计算 (72)

17.4.2固定成本计算 (73)

17.4.3总成本 (73)

17.4.4经营成本 (73)

17.5 财务分析与评价 (73)

17.5.1收入估算 (73)

17.5.2税金估算 (74)

17.5.3利润估算 (74)

17.5.4盈利能力分析 (74)

17.5.5贷款偿还 (74)

17.5.6项目清偿能力分析 (74)

17.5.7敏感性分析 (75)

17.5.8盈亏平衡分析 (75)

17.6 经济分析(定性分析) (76)

17.7 项目风险分析 76

17.7.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76)

17.7.2风险程度分析及防范、降低风险的措施 (77)

17.8 综合评价与建议 (77)

17.8.1财务费用效益评价 (77)

17.8.2经济费用效益评价 (78)

第1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利用世行贷款柳州市环境治理工程城市公厕及垃圾转运站建设子项目——桂柳路垃圾转运站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环保公益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柳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项目建设地点: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实施阶段:可行性研究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1.2 项目背景

柳州位于广西中部,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它具有良好的人文历史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家甲级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但是,柳州市的市政环卫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

为此,经世界银行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柳州市政府决定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申请世行贷款节余资金部分进行公厕和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并列为利用世行贷款柳州市环境治理工程子项目之一,项目其中包括一座建设大型垃圾转运站。

目前,柳州市市区所有生活垃圾均将被运到距市区23公里的立冲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处置。虽然交通较方便,但运输距离较远。如果采用直接运输,则需要的车辆较多,会增加公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费用也较高,政府财力难以承受。为提高垃圾运输效率,降低垃圾运输费用,决定在柳州市桂柳路建设压缩式大型垃圾转运站,以解决柳州市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问题。

柳州市桂柳路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是收运模式改革的需要,符合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规划,符合转运站技术规范,符合循环经济的思想理念。

1、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的需要。

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采用转运车运输方式运输垃圾,一方面可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减轻公路运输压力。

2、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是垃圾收运处理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柳州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距离市区较远,用载重量较小的收集车辆运送至垃圾填埋场无论从油耗、工人的工作时间来讲都是很不经济的,同时由于收集车辆密封性差甚至好多车辆都是敞开式的收集车,会严重影响沿途道路周边环境。

3、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建设垃圾转运站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垃圾收集车的收运距离,另一方面经过压缩的垃圾体积大大降低,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车辆运输次数,同时由于垃圾转运车辆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对周边环境不造成任何影响。

4、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缓解了交通压力,节约了运输成本,减少了对城市环境的二次污染,改善市容市貌,造福市民,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使群众安居乐业。

因此,柳州市桂柳路垃圾转运站工程的建设必将为柳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套完整、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1.3 研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01号)

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5、《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GJJ47-2006)

6、《工业企业总评面设计规范》(建标[1993]730号)

7、《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8、《柳州市环境卫生规划(2000-2015)》

9、甲方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1.4 研究内容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着重分析以下问题:

1、环卫现状现状分析和评价;

2、工艺方案比选;

3、转运站场址比选;

4、转运站主体工程设计

5、转运站辅助工程设计

6、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

第2章基础资料

2.1 柳州市概况

柳州位于中国广西中部,又称龙城,是一座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柳州市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将柳州建设成为一个社会稳定、民族融合、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具有综合功能的开放型现代化城市。

根据《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及修编资料,柳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提出:“2010 年前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要基本得到控制,至2020 年,城市环境质量要得到全面改善,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的总体目标。

柳州市2008年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6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为:2010年:125万人;2020年:1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10年:126平方公里;2020年:168平方公里。

2.2 城市自然条件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北,东经108°50′~109°44′,北纬23°54′~24°50′。地处柳江中游,柳江自北方穿绕城市向东南方向流去。市区山环水绕,呈壶状。

柳州市区地形平坦微有起伏,地面标高在海拔85~105米之间,东、西、北三面环山,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由于柳江穿流市区及气候、岩性、构造的影响,形成河流阶地地貌、岩溶地貌迭加的天然盆地,其地貌单元可分为:城中河曲地块、柳北孤峰岩溶平原、柳东孤峰、峰丛岩溶地带、柳南峰林峰丛谷地、柳西多级河流阶地、沙塘向斜岩溶盆地及低山丘陵等。

柳州市地处亚热带,四季较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日照时数达1634.9小时,平均气温20.5℃,无霜期长达314天,年均降水量近1450毫米。

2.3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及预测

2.3.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

根据2002年~2008年的统计,柳州市各区域垃圾运输量具体详见下表:

2.3.2 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1、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根据上述资料,桂柳路垃圾转运站计划服务的范围包括城中区和柳北区在内的城市中心区,2008年日产生活垃圾约371吨。为此我们采用一元线形回归预测法并结合对生活垃圾产生量起主要影响的:人口变化、人均垃圾产量及垃圾回收率等因素对桂柳路垃圾转运站服务区域范围内垃圾产生量进行了预测。

(1)人口

2008年服务范围内人口数约为38万,2010年、2020年服务范围内预测人口预测为为42万、62万。

(2)人均垃圾产生量

资料统计表明,国外发达国家垃圾人均垃圾产量变化趋势为:总体变化范围在1.0~1.5kg/人天,人均垃圾产生量先呈一定趋势上升,然后趋于平缓,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柳州市居民生活能源多样化,分为单气区、双气区和无气区,能源结构对人均垃圾产量影响显著,虽然能源的不断改变能降低人均垃圾产量,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提高人均垃圾产量,对照国内外其他城市有关统计资料,并结合柳州市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同时参考相关资料:

本工程人均垃圾产量增长率为:

2006~2010年:1.5%

2011~2015年:1.2%

2016~2020年:0.6%。

(3)垃圾回收率

随着垃圾回收利用率的不断提高,进入最终处置系统的垃圾比例将逐渐下降,本工程垃圾产量最终产生率为:

2006年~2010年:垃圾产量最终产生率95%,回收率5%;

2011年~2015年:垃圾产量最终产生率90%,回收率10%;

2016年以后:垃圾产量最终产生率88%,回收率12%。

根据以上分析,对桂柳路垃圾转运站服务区域范围内(包括城中区和柳北区)的生活垃圾产生量进行预测,具体详见表2-1。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垃圾量在近期内有所增加,而在远期逐渐趋于稳定。考虑到在近期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会逐步水平提高,人均垃圾产生量会有一定增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并不完全体现在消费品的数量,而是体现在质量上,故人均垃圾产生量将会趋于稳定。

总的看来,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是非常符合的。

2.3.3 建设规模的确定

由表2-1可以看出,目前桂柳路转运站服务范围内所需清运垃圾量为395吨t/d,2014年垃圾清运量约为500吨/日,考虑到日后垃圾量逐年增加以及某些不可预见因素等,综合分析,桂柳路转运站的建设规模初步定为近期450t/d,远期转运站的规模为600t/d。

第3章转运站场址选择

3.1 更换厂址原因及新旧厂址比选

原拟建厂址位于柳州市区东部桂柳路北侧静兰变电站西侧,距立冲沟垃圾填埋场约18公里,占地面积约15666m2,由于地块不甚规整并上空有多条高压电线穿越,建站平面布置较为拘谨,不仅影响转运站总体布局和建成后正常运转;同时原站址土地为农保地,土地征用审批手续非常困难,自2005年6月获市规划部门颁发的规划用地许可证起,包括采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以及直接上报国土资源部等多种办法和途径,但由于期间国家进一步严格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等,均无法获得最终批复。为切实解决转运站建设用地问题,2007年4月经世界银行要求和建议,柳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决定更换转运站建设选址,并经市规划和土地部门现场踏勘,同意将选址调整为距原址1公里左右的桂柳路南面综合化工厂南侧,该址同样距立冲沟垃圾填埋场18公里。

该厂址已得到柳州市规划部门同意并办法规划用地许可证,并经柳州市和广西区国土部门审核转报国土资源部(部分涉及集体土地性质),已经获得最终用地批复作为环境卫生设施用地。该场址占地面积合计23856㎡,场地较为平坦,空中无高压线,方便转运站建成后的运行和使用;并周边居民很少,转运站的建设和运行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很小。新旧厂址比较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新场址的选择符合柳州市实际情况并利于转运站今后发展,场址选择合理,推荐新的转运站选址作为转运站拟选厂址。

3.2 场址条件

该场地稳定性良好,适宜一层或多层建筑物的兴建;勘察期间地下水的埋深大于钻探深度,对浅基础施工无影响;场地②层土不属膨胀土,其土质对建筑材料无腐蚀性;场内②、③层土属红粘土,具失水开裂、遇水软化的特点,基槽开挖时,应做好地表水排泄工作。

3.2.1 交通状况

临近在建城市一级道路,交通状况良好。

3.2.2 给排水条件

1、供水条件

站址附近有自来水管网,可以为转运站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2、排水条件

厂区排水系统分为污水系统和雨水系统,雨污分流制。

污水分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排市政污水管网,生产污水集中收集后,由吸污车送立冲沟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3.2.3 供电条件

本工程用电负荷额定电压等级均为380/220V,部分负荷的负荷等级为二级,场址西侧有能提供10kV电源的变电站,可以引一个回路直埋进入厂区降压变电所,作为外部电源供电。为保证意外断电等因素造成断电而导致转运站不能正常运行,建议增设柴油发电机组以保证断电时转运站正常运行。

3.2.4 场址评价

综合有关资料分析,该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厂址评价如下:

(1)厂址交通便捷,运距短,便于垃圾的运输;

(2)厂地的供水、排水及供电条件均较好;

(3)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较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4)土地利用价值低。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垃圾处理工程选址是可行。

第4章工艺方案选择

4.1 转运工艺的选择

目前国内外垃圾转运站的基本形式有无压缩直接转运与压缩式间接转运两种方式。无压缩直接转运是采用垃圾收集车将垃圾从垃圾收集点或垃圾收集站直接运送至垃圾处理厂(场)的运输方式。压缩式间接转运是采用垃圾收集车将垃圾从收集点或垃圾收集站运送至垃圾转运站,垃圾经过转运站压缩设备压缩后再由较大类型的垃圾运输车将垃圾送往垃圾处理厂(场)的运输方式。

4.1.1 箱车一体式转运车与车厢可卸式转运车的比较

箱车一体式转运车即是将垃圾箱固定于汽车底盘上,在垃圾箱内部装有推板和多级油缸,以便垃圾卸料时将垃圾平行推出。内带的推料装置占据了垃圾箱中不少宝贵空间,推料装置较重,又提高了整车的重心,导致运行及操作的稳定性、安全性降低。而且该种车型由于箱车不分离,同等能力下需配置较多的汽车底盘,导致投资浪费,司机和车辆在转运站的等候时间较长,影响了车辆的利用率和站内交通,人工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维修方面,集装箱或汽车底盘的维修保养都将使整车不能使用。

车厢可卸式转运车(即钩臂车)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垃圾转运车,无论在山区还是在填埋场,它都表现出了优良和稳定的性能,该种转运车的垃圾集装箱轻巧灵活、有效容积大,净载率高,垃圾密封性好。该种车型由于汽车底盘与垃圾集装箱可自由分离、组合,在压缩机向垃圾集装箱内压装垃圾时,司机和车辆不需要在站内停留等候,提高了转运车和司机的效率,因而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均较低,维修保养也方便。

桂柳路转运站近期转运规模为450t/d,远期转运规模为600t/d,因此,转运站设计时,应预留这部分的垃圾量的转运能力,按照投资合理原则,应急的垃圾量采用集装箱临时储存,不预留转运车,出现应急情况时,通过延长转运车的运输时间来完成这部分垃圾量的运输。

根据柳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结合车厢可卸式转运车调度运营方便,车辆投资少,维护简单等特点,本转运站推荐使用车厢可卸式转运车。

4.1.2 水平压缩与垂直压缩工艺的比较

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压入装箱工艺可分为“水平压缩转运”和“竖直压缩转运”二种。

水平压缩是利用推料装置将垃圾推入水平放置的容器内,容器一般为长方体集装箱,然后开启压缩机,将垃圾往集装箱内压缩。该种压缩方式的压力完全靠机械力,压缩比较大。另外压缩机构与集装箱内表面有摩擦,需定期更换衬板。图4-1为水平压缩式转运站的示意图。

图4-1为水平压缩式转运站的示意图

垂直压缩即是将垃圾倒入垂直放置的圆筒形容器内,压缩装置由上至下垂直将垃圾压缩,垃圾在压缩装置重力和机械力同时作用下得到压缩,压缩比较大,压缩装置与容器不接触,无摩擦。该种压缩转运站由于容器是垂直放置,因此占地面积小。又由于垃圾可直接倒入容器内,因此不需要垃圾槽和进推料装置。该种转运站示意图见图4-2。

图4-2 垂直压缩式转运站示意图

水平压缩转运工艺和垂直压缩转运工艺各有优缺点,都能很好的完成生活垃圾的转运工作,在国内都有运行很好的应用实例。两种转运工艺的详细比较详见表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