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区建设的研究

学区建设的研究

学区建设的研究
学区建设的研究

学区建设的研究

学区:又被称为义务教育学区制,换句话来说:一个区域内的中小学校,由区域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以促动教育均衡,逐步使区域内教育的发展,由基本的教育均衡迈向教育的优质均衡,这就是学区的含义。我国知名的教育专家纪大海研究员举例说“义务教育学区制,比如成都市,区域内的中学招收区域内的小学学生,而重点高中,要把高中学校学生的招收名额分配到区域内的每一所初中”。据澎湃新闻报道:上海市大力推行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已经建成紧密型学区、集团190个。

学区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均属于义务教育,是国家强制推行的教育政策。九年一贯的学制,一个方面能够减少小学升初中的择校难题,另外一个方面,还能够解决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认知、纪律意识、文明卫生习惯等各个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国内的多个省市区,小学和初中学校分得很清楚,小学是小学,初中是初中,它们都是以单独的法人学校存有的。但是,在国外,小学和初中是一起的,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是一贯的。当前,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已经在探究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如:上海市、成都市、绵阳市。我们市内的翠屏区、南溪区、长宁县、珙县等都在实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的探究。

一、学区建设的几种形式:

行政区域划分的学区;相同学段划分的学区;强校、名校为龙头的集团化学区;其它形式的学区。

一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学区:经过撤区并乡建镇后,现在的乡镇管辖的行政区域都比较宽,少者2--3万人,多者8--10万人,多数是几万人的乡镇,大的行政区域内的法人学校有几个,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指定一所学校为该学区的中心学校,一般是原来的区政府(注:原来县管辖的区政府、区公所)所在的学校。中心学校即为该学区的教育教研的龙头学校。规模小的乡镇,如:少数民族乡等,只有一所中心学校,中心校就统领学区内的初中、完小、村小学的教育教研工作。不同法人学校的经费使用不在课题的研究范围内。

二是相同学段划分的学区: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行政区域相近的几个乡镇,为了缩短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减少校际间的差异系数,达到彼此之间优质均衡的目的。把学段相同的几所学校组建为一个学区,如XX小学学区、XX初中学区,如果某所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它的小学和初中则分别属于小学学区和初中学区。因为学校分别属于不同的乡镇,在学区内学校之间地位是彼此平等的,仅仅教育教研活动的一个联合体。如翠屏区的第一片区学校、第二片区学校;珙县的珙底学区、上罗学区、巡场学区等等。

三是以强校、名校为龙头的集团化学区:为达到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减少校际差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强校、名校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使之通过几年时间的共同工作和共同努力,使学区内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如:宜宾市中心城区的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中山街小学教育集团、江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等,这种类型的学区,不是要求学校以同一种模式发

展,而是学校根据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来达到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的目的。

四是其它形式的学区:指不同于上述学区的其它学区形式,在学区建设的过程中创新出新的学区形式来,从而创新出新的学区建设的模式。

二、学区建设的目的:

1.学区(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三至六年学区的建设,县(区)域内形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格局,学区内各个成员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成为人民群众家门口满意的学校,以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2.一是当前学校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困难,如: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校规模小,外派老师学习,学校经费吃不消;学校老师中领军人物少或者根本没有;年轻老师少,师资建设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况等等。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持续高涨的对优质教育、优秀师资的追求。三是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自身如何提升的问题。四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已经完成,教育如何向着优质均衡目标发展的问题。五是5G时代与AI赋能信息革命,乔布斯之问:“计算机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为什么对教育的影响甚微喃”?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信息化发展令世界瞩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政策的出台,更是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而5G技术的日渐成熟,则为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慧学梦,未来教育新范式。未来已来,你会慧学了吗?六是儿童创新水平的培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邵发仙老师认为:对儿童来讲:关心儿童大脑发育比关心身体更重要。思维型教学理论的构建:做中学—做中思维—做中验证。其基本原理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学思维、学探究、学创新。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思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要重视科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从对话中找出学生反馈出的问题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比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强,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学区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学区建设的研究就是一项针对新教育模式的研究,在研究中,在实践中解决在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动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学区怎样建设,又有哪些重点任务呢?

学区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任务:学区建设管理;教育资源共享;教师流动管理;教研培训统筹和规范入学管理。

1.学区建设管理:学区组织建设更加紧密,要成立以教师研究和培训中心牵头的教学教研联组,逐步完善学区组织机构框架,构建学区内部的管理体系,发挥学区内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学区范围内推广其先进的管理经验。

2.教育资源共享:学区课程建设更加紧密,学区建设启动后,要能够逐步统筹学区内教育设备设施、场地、学校之间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共享,在学区内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对薄弱学校要加以扶助和支持,通过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统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使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而达到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目的。以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早日实现。

3.教师流动管理:学区师资建设更加紧密,按照教师人事制度流动和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对应的优惠政策,逐步启动学区内部的跨校际的竞聘上岗工作,引导教师合理流动,逐步实现教师的均衡配置,组织学区内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双向流动,鼓励紧缺学科教师在学区内部走教和交流,要作出规定:学区内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每一年的交流要达到10--20%及以上。

4.规范入学管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学区内适龄儿童人数的多少,结合学区内学校的分布,学位的多少,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划分,使广大的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初中要实行划片招生或者微机派位招生,要遏制择校热的进一步发生。

四、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何推动学区建设?

县(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学区的建设,要建立相对应的推动机制。一是在教师培训和研究中心成立相对应的领导组,推动学区建设的展开,要建立激励机制,增大经费的投入,强化保障,要增强指导,形成学区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以评促建机制,要展开创建评估指标的建设,要有预评估方案、中期评估方案和验收评估方案;评估结果作为学区建设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学区建设交流展示的机制,每年展开学区建设交流展示会,交流建设经验,分享共建成果。四是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坚决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歪风。

五、市级教育部门如何支持学区的建设?

一是增大对宜宾市骨干教师、宜宾名师的培养力度,建立骨干教师的“蓄水池”,推动学区内骨干教师的双向流动,使名师和骨干教师真正流动起来;二是增大对学区建设的考核力度,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三是建立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每年评比表彰学区建设的先进单位。四是增强宣传力度,对学区建设的先进典型实行宣传。上述措施的施行,将促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早日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