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究竟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的调查。由于调查项目的性质和侧重点的不同,可把土地资源调查区分为若干类型。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所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为土地数量调查。考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还担负着为建立土地登记制度服务的目的,还结合进行了土地权属界线调查的内容。

3、土地类型调查

土地类型调查是土地类型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土地研究的重要手段。

1)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

(1)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

(2)查明一个地区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动态演替规律。

2)土地类型调查目的

(1)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2)为土地评价服务。

(3)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4)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

(5)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

4、遥感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性要求较高,并运用了多个学科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技术成功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中,其中最为密切的技术是日益成熟的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具体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源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土地资源调查中使用的主要是航空像片,近些年来卫星影像(如美国的陆地卫星MSS和TM影像)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

航空像片的地面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可以高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且可供立体像对观测,故可观察地形的立体模式,所以能为土地资源调查提供丰富、翔实的信息。航空遥感主要应用于临时性的、紧急的观测任务以获得高精度数据。

卫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较低,且不可对其作立体观测(1986年发射的法国SPOT卫星影像是可以的),所包含的信息量比航空像片少得多。然而与航空遥感相比,航天遥感能够进行连续的、全天候的工作,提供更大范围的数据,其成本更低,是获取遥感数据的主要方式。卫星影像因其覆盖面积大,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分异状况提供了一个宏观格局,且对地面观察的综合程度较高,故有利于识别和区分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分异趋势和规律。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源,有时候也需要将多种信息源(包括将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的解译)结合起来。

2)研究遥感成像特点,准确解译遥感图像

无论应用哪种遥感信息源,都需要应用者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从遥感影像提取所需的地物信息。从遥感影像能否成功地提取土地资源信息,除了取决于影像的质量、研究区的复杂程度和解译深度(层次)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研究人员对有关土地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面的知识。

(1)加强土地的光学特征研究。对土地光学特征研究,即分析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不同地段的相互作用规律。地球表面不同地段的光学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同一地段的光学特征在不同时间(春、夏、秋、冬,上午、下午等)也是各不相同的。土地的光学特征取决于构成该土地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尤其取决于地貌起伏、土被特征(腐殖质含量、湿度、矿物和机械组成、外貌等)、植被特征(颜色组成、群丛构造、物候相等)、太阳高度角、天气条件、水文特征等相互的关系。

(2)区域土地特征与解译关系研究。遥感解译必须具备足够的区域土地知识,卫星影像涉及的范围比航空像片大得多,更需要有关区域的全面知识,包括山脉、水系、湖泊的分布状况,地质岩性和构造特征,气候对土壤和植被分布影响,交通和城市建设面貌,农业开垦等区域特征。依据影像的立体观察,可直接判断地形特征。地形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之间具有更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无植被覆盖的情况下,地表组成物质的性质常可据地形予以判断。据影像的灰阶或色调不易直接判别地形特征,据地形的立体模式也难于直接判别地表组成物质,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多地参考有关的专业图件和资料。具备这些区域知识,卫星影像涉及的区域轮廓,影像解译基本上解决了一半以上的问题。

(3)土地要素相关与解译关系研究。地表的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地的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质土壤、动物界

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性。在从遥感影像提取信息时,要仔细分析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包括岩性)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是识别和划分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要重视分析地貌、水文与土壤之间,植被与地表水文状况之间,以及植被与地表组成物质之间(尤其在地球化学异常的矿区)的关系,它们对于阐明土地的分异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达到有成效的遥感解译,需要掌握具有不同大小区域的各土地成分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知识,掌握研究这种相互制约的手段。

(4)加强地物在不同比例尺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上的成像综合研究。从航空像片过渡到卫星影像,实质上是一种地面影像的成像综合概括,航空像片上的一组有规律影像结构,在卫星影像上成为单一灰差的影像,天然界线的曲折变化也有一定的综合概括。在典型区研究这两种概括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卫星影像的外推解译,而且有利于图像概括的综合表现能力和观察分析效果。

(3)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解译分析相结合,提高遥感影像解译质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在哪一层次上进行解译,均不能脱离对研究区的实地考察和对有关图件、资料的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可在解译之前进行,也可结合解译过程进行。在解译结束之后,也需进行考察,以便对成果进行验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从遥感数据中提取的信息不是绝对准确的,在通常的土地利用分类中,90%的分类精度

就是相当客观的结果,因而,需要野外实际的考察验证。

5、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大致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资源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资源评价的数据和成果汇报(如下图):

6、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land capability ),有人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是

指土地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做出等级划分。例如,就土地的农业利用而言,潜力评价的任务是,依据土壤、气候、地形等要素对土地的持久农业利用的限制程度,

及由这种限制程度所决定的作物的潜在生产率和耕

作方式的可选择性,对土地做出等级划分。

世界上最早使用土力潜力评价系统,是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土壤侵蚀,潜力评价成为控制土壤侵蚀研究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961年,A.A.克林格尔比和P.H.蒙哥马利提出的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方案是迄今我们看到的最新文本。

1)我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我国也陆续开展了土地潜力评价的研究,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某些做法,例如,在评价中大多注重于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据此划分土地的潜力等级。

2)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资源评价纲要》

1970年前后,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已开展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并各自制定了土地资源评价系统。由于这些评价系统很不统一,给国际学术交流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协商讨论,以求得土地资源评价方法的一定程度标准化。在此后数年内,分设在荷兰和意大利罗马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的两个多学科工作委员会开始工作,并联合草拟了一个背景文件。

1972年10月,在荷兰瓦格宁根的国际农业中心召开了一个讨论会,来自22个国家的44名国际著名资源评价专家,对上述背景文件

土壤调查报告

珠晖区土壤资源调查 调 查 报 告 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组长:马晔 组员:李梓榆马小林宋旭仇乐王月日期:2016年5月3---5月17日

前言 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这段时间中我们组6个同学在衡阳市珠晖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土壤样点,并在对此进行探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学习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据了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主体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王洋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 学号: 033120512 姓名:王洋 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5年8月1日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三.实习地区概况 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 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 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一、引言 农村土地调查,即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和用途;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是资源调查的真实文字记录,是极重要的成果资料之一,它要求对整个调查工作系统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性的总结探讨。编写好报告不仅对系统、全面、科学管理土地十分重要,而且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充实、发展土地科学,造就一大批土地科学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土地资源调查结束后,一定要严格要求编写好土地资源调查报告。通过本次实验,学会利用有关资料和图件,撰写地、县、乡级各类土地资源报告和专题报告。 二、杨庄镇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莱芜地处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之间。杨庄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杨庄镇地处泰山东麓,莱芜市西部平原,西与泰安市接壤,汶河、汇河交汇于此。面积58.8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15026户,48808人,耕地面积3588公顷。 行政区划:杨庄、大埠头、小埠头、燕家庄、东李家庄、西李家庄、陈徐、西宅科、张里街、朱屈街、冷家庄、西杨庄;陈东、陈西、陈北(三村合称陈家楼);高家店、前郭庄、后郭庄、水西官庄、张家泉、巩家庄、刘家店、李家堂、镇武庙、谭家庄、侯家洼、罗家洼、司家岭、胡家宅、孟家官庄、太平官庄、凤凰官庄、梅家官庄、尹家庄、马村(原名马家庄)、营房、蔺家庄(蔺家庄、王家庄)、石家河、大桥沟、小桥沟、阎桥(阎桥、小阎桥)、雪岭、龙尾、上马家泉(上马家泉、马家庙)、下马家泉。 (二)自然条件: 地理条件优越,地貌多样,山区、丘陵、平原三分天下,各占其一,主要种植烤烟、果品、中药材、花生等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达36%;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钛铁矿、白云母等,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全镇的支柱产业,其中龙头企业兴盛矿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并成功在香港上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齐长城遗址、曹操回马岩、五山溶洞、鸽子崖、汞丹山林场、驻地广场、千年银杏、龙山文化遗址、抗日烈士陵园等名胜古迹。 (三)社会经济情况: 杨庄镇地处泰莱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种植业发达,是莱芜市“三辣生产基地”。全镇生姜面积12135亩,大蒜25000亩。全镇依托资源优势,建有恒温库21座,库容6万吨,成规模农副产品加工厂22家,年加工生姜6万吨,大蒜5万吨,80%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有9家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全镇经济发展、政治和谐、社会稳定,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无邪教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群众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56亿元,工业总产值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9.7亿元,境内税收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29元。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27处,年创工业产值16460万元,实现利税524万元,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莱芜市风机厂、莱芜市兴华机械厂、莱芜年阀门厂、莱芜市东方摩托车汽缸厂、莱芜安王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是杨庄镇骨干企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8家。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实施工业带动战略,靠龙头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培植、扶持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镇村企业上台阶、快发展。杨庄镇是莱芜市农业大镇,全年粮食总产达1.9万吨。近几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科技、流通、储藏加工三大龙头的作用,加快了农业生产化进程,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格局。杨庄镇个体私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杨庄镇把园区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本着“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规划方田65个,建成万亩生姜、大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打牢创汇农业基础。投资近千万元,新建双龙路、鑫源及供水、排水、变电、通讯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园区“四通一平”质量。园区管委会严格实行“一个头对外,一个漏斗对内”的封闭管理模式和“一个站式”服务,建立投资企业包干责任制,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优良投资环境。 2002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2元。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背景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人多地少,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虽然使人类利用土地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严重威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4年10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文件明确要求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都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试验区,而“两型社会”的实质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种背景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国家正自上而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而对我们国土管理部门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就是要充分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严格按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二、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趋势 长沙市位于湘中偏东北,湘江下游,洞庭湖以南,地势较为平坦,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交通和商贸中心。同时,长沙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中重要发展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东经济圈和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受两大经济圈的辐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所以,我市土地利用正面临着经济持续高位运行与宏观调控从紧的局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需求的急剧增加与国家对土地资源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的矛盾更加尖锐,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阶段与资源瓶颈凸显阶段的不期而遇,加剧了用地矛盾;二是我市已步入三个以大量用地为支撑的需求“高峰”,即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对用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会维持较高水平,从而造成用地势头依然强劲;四是社会消费结构正处于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升级的过程,汽车、居住、休闲、娱乐、自然保护等用地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五是大河西先导区的设立,长沙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了大量建设用地需求,用地规模压力大增。 三、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由于我市2007年土地利用正处于当前土地利用的宏观背景之下,能充分反应土地利用特点,现以我市2007年土地利用情况为例,来分析各类用地指标。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 今年暑期期间,根据学校的分配指示我参加了毕业实习。来到了国土资源局实习和工作,回首实习这几日的点点滴滴,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将要接近尾声,本次实习是我跨入社会进行的一个热身运动。实习中的每一天,让我感触颇深。不仅很好地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且学到了很多学校接触不多的东西,在过去四十多天实习中,通过不断地学习认知,不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社会阅历。也使我重新的对自我的能力以及各方面都有了全面审视。 一、实习单位概括 我的毕业实习单位是国土资源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我区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的具体管理办法,经审议批准后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

划、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镇、街道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负责对全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矿产的采矿许可、储量、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矿业管理,矿产规划、;依法保护土地、矿产等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权属纠纷,查处违法案件;土地利用、测绘、执法。还有土地证的发放、土地的丈量,土地的确权,土地权的变更等。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 7月初刚到国土资源局,在局里领导和其他老员工的帮助下,我慢慢的了解许多在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我发现在工作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有一套学习知识的系统,遇到问题自己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行解决能力。在领导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把学会的软件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并熟练地掌握了土地系统的专业软件MAPGIS 的操作,我发现MAPGIS是款很实用的软件,它具有面向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可描述任意复杂度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完全表达空间、非空间、实体的空间共生性、多重性等关系;具备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力,矢量、栅格、影像、三维四位一体的海量数据存储,高效的空间索引;标准自适应的空间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元数据的采集、存储、建库、查询和共享发布,支持SRW协议,具有分布间索能力。最重要的是支持真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能进行三维海量数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围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容的调查例如,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良 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技术 工作,要有规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②遥感资料的准备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 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村土地资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了解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的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暑假期间,我对××村的土地资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使用的现状,主要是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配置,提高土地资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8月9日——1日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等) 一、××村土地资使用状况及特点 ××村是一个土地资相对匮乏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712人,拥有土地面积近80亩,其中耕地面积641亩,林地约0亩,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河滩等)19亩。 经调查,××村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面积少,地少人多 该村耕地共分三等,分别为 一等(平整黄土地)、 二等(洼地、沙土地等)、三等(岭地、拓荒地等),(注:图不一)各类土地都比例如下图所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人,且三等地占了近1/4的比例,良田面积偏少,再加上一些不当经营状况,住房挤占耕地,使耕地面积越发紧张。 单位:亩 2 地块多,单块面积小,缺乏集约性 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但地块较多,平均每户耕地多于块,这就使得单块耕地面积太小,不适合农机的推广使用,集约性差,严重束缚了劳动力。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朱俊,陈家宙,陈家嬴 二〇一三年一月

一、前言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该课程同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日常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便既能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评价土地质量,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营的土地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我们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2012.11.5-2012.11.12,在咸宁贺胜桥镇,我们开展了野外实习。 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江夏区,版图面积88平方公里,享有三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穿南北,一湖(斧头湖)连长江之优。耕地面积30133亩,盛产粮油、茶叶、苎麻、鲜鱼,是鄂南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次调查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外部分为实地调查,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调查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观察各地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坡度,坡向,土壤质地,母质等情况,对自己所调查的区域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最后经过所有小组拼图,拼成整个贺胜桥地区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其中,土壤图是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土壤利用图是根据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并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室内部分就是利用拼成的图,运用ArcGis等软件,进行分析评价。 二、自然和农业情况 2.1、气候条件 咸宁市贺胜桥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