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管理毕业论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管理毕业论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管理毕业论文

目录

一绪论 (5)

二现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功能分析 (6)

(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6)

(二)会计职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6)

三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管理模式 (7)

(一)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7)

(二)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7)

(三)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8)

(四)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9)

四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 (10)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11)

(二)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11)

五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的实施 (12)

(一)会计准则的质量影响着公司的财务治理 (13)

(二)公司财务治理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13)

六会计估计与盈余管理 (14)

(一)盈余管理的基本含义 (14)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主要内容 (15)

七结束语 (16)

八参考文献 (17)

一、绪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必然要求。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正处于攻坚阶段。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又是企业改制的核心。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务之急,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必须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从现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功能、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模式、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估计与盈余管理六个方面叙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管理制度的关系和重要性。

二、现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功能分析(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笥进行考核与评价,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主要是事后的核算与监督。随着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已经拓展到事中与事前领域。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的,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是反映与控制,会计反映与会计控制更能体现现代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二)会计职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越来越重要,会计职能也相应扩展。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往往存在分歧。这集中体现在对职能数量的看法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还有:反映与控制,反映与监督,反映、监督与分析、考核与评价等。此具,认为有相同数目的职能论者对具体的职能又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人认为核算仅指事后核算。

三、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管理模式

(一)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等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建立何种会计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模式倾向于较为松散的“协会型”即以会计职业团体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构,而在计划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倾向于相对集中的“政府型”,即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管理部门。

会计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会计模式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应该采取“政府型”,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具体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可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二)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强化财务监管。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务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2.集中财权理。

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务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三)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企业现行会计管理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

1.交叉型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2.统一型管理

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

3.分散型管理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与经营责任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策略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造。

1.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这些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3.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由于知识型企业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将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需要增加报表披露的次数,缩短公布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信息用户可据此评价信息风险,调整其经济决策。

四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1.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公司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为了上市或增发自己的股票,从而募集大量资金;向股票市场传递信息,以提高公司股票的价格,增加公司的价值;为了偷税漏税,我国现行的税收法规和相应的条例政策还存在一些漏洞,而且监管不力,惩罚不严,使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提供虚假的纳税申报,隐瞒其收入和利润,提供虚假信息。

(2)客观原因。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银行利率的升降、通货膨胀等给人们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人失业,从而拉大了贫富差距,这就使得公司越来越注重会计信息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求得更好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各个公司都在积极地采取行动走在该行业的前头,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制还不是很健全,很多制度还存在着漏洞,这给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提供了良机。

(二)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环境保护。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协调好公司与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不仅仅通过披露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完善的激励机制会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作出科学的决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前提。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

1.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用召开定期董事会方式,要求经理层对公司的主要信息向董事会披露,也可以采用召开临时董事会方式就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进行决策;董事会成员还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信息等均是为了使董事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公司有义务向股东提供真实、详细的会计信息,如果因提供了过期或虚假的信息导致股东作出错误的决策或股东利益受到损害,股东有权追究责任。同时由于董事会掌握着经理层的任免权、报酬决定权,在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合作过程中,经理层倾向于主动、全面、真实地向董事会报告经营期的各项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董事会还通过一系列程序监督经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如董事会成员可以咨询有关外部独立专家(有关费用由公司承担),获得公司所处行业的共同性信息,依此来判断经理层披露信息的可信度;董事会成员也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与公司员工进行广泛的非正式沟通,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其与经理层所报告的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对经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作出合理的评价等,这样就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样,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的行为,检查提交给股东大会的资料,从而减少会计差错和舞弊行为。

2.外部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企业的生存发展除了依赖于内部治理的完善,还依赖一系列外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内外结合才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此,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外部社会治理机制。外部市场治理机制是相机治理和接管收购的有机结合。所谓相机治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利益格局,控制权掌握在谁手中依靠对某一随机变量的可确信的认识;而接管收购则意味着第三方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原有的利益平衡格局被彻底打破。通常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的程序包括三个要素:相机治理的主体、信号以及相机治理程序。

五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的实施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指保证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制度安排,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则被认为是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和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提供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一)会计准则的质量影响着公司的财务治理

1.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财务治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作为财务治理这一整套制度安排中的一个重要机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企业财务治理的基本条件。财务治理是实现契约预期目标的保障机制或制度性安排,契约的当事人之间呈现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财务决策、控制和收益分配权限的划分及履行必须依赖于相应的信息。通过信息其他当事人才能了解代理人权利的实施情况,才能对其施加控制,形成制衡机制,才能给代理人适当的剩余收益分配激励。

2.会计准则质量决定财务治理效率

高质量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要能够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准则被列为世界各国企业财务治理信息披露的重点,它主要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及预测未来的经营前景,是解决会计准则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会计准则质量与企业财务治理机制关系密切,双向互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二)公司财务治理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1.财务治理机制是会计准则运用的制度环境

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应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有赖于强制性披露,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愿性披露。一套清晰、准确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只是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而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机制起着直接的影响。会计准则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要与环境相适应协调才能有助于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财务治理机制这一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质量。所以要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赖于企业财务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2.企业财务治理规范着会计准则的运用

会计准则系统为企业财务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财务治理能够有效运作;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治理通过一整套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准则的运用质量,企业财务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财务治理主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其制度安排包括对会计信息的生成程序、生成质量以及呈报机制进行规范,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配置和再配置、各项财权间相互制衡机制的设立,以及激励制度等。在现实社会中,管理层通过手中的权力,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生成质量和呈报方式。

六会计估计与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基本含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

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的缩写,翻译为公认的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二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董事会和经理成员。尽管董事会和经理成员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收入的确认,交易时间的改变,合并范围的变化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以满足利润管制为目的的盈余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最普遍的行为之一。会计估计变更行为是会计政策选择的核心内容之一。会计估计的变更通常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形势严峻,微观主体的经营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困难,企业的应收账款可能会无法收回,坏账因此会相应增加。

上市公司定期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时候,如果会计估计设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就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或变更。因此,会计估计变更是周期性财务报表编制的必然产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外部信息使用人很难判断是否属于公司特定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主要内容

会计估计变更的主要内容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率的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延长或缩短以及计提坏账准备比例的变更。在2008年年报拉开序幕之际,笔者已经关注到变更会计估计的上市公司,如一汽夏利(SZ.000927)、济南钢铁(SH.600022)、胜利股份(SZ.000407)、ST华发(SZ.000020)、合加资源(SZ.000826)等等。比较典型的是广宇发展(SZ.000537)。这家上市公司修改了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由期末余额百分比法及个别认定相结合的方法修订为账龄分析法与个别认定法。由于此项会计估计的变更,导致合并报表净利润减少1.7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减少1.72亿元。为此,北京五联方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专项审计报告。值得注意的是,从披露的审计报告附表可以看出,该公司5年以上的其他应收款占其他应收款总额的26.22%。审计报告明确指出:该审计报告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仅是处于职业判断,会计估计变更明细表不存在重大错报。那么,公司在内部控制或经营上的深层次的问题人们是无法获知的。显然,公司现在的管理层想把前几年被掩盖的问题暴露。为此,根据监管要求,该上市公司召开了股东大会,并且采取了网络投票方式,从公开披露的股东大会决议可以看到,参加投票的前十名股东中有六名股东投了反对票。虽然股东大会通过了此项议案,但是流通股股东的投票情况显示了股东们对会计估计变更的质疑。

七结束语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会计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与地位更是至关重要。会计通过预测、计划、审计、核算、检查、分析和执行等手段,对公司治理结构中多个方面的责、权、利进行反映与监督,由此经营者实行直接控制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其对内部治理结构的构成合理和管理科学提供可靠的一句。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席酉民主编环境变革中的企业与企业集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王丽秀.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3]刘国立.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

[4]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韩洪灵,颜志元.会计估计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8,38(2).

[6]贾剑锋,李淑花.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差异[J].财会月刊,2001(14):25-26.

[7]王静,陶晓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南京经济学院学

报,2001(5):52-55.

[8]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37-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