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走出误区项海帆院士谈中国桥梁发展中存在的误区
- 格式:pdf
- 大小:193.07 KB
- 文档页数:3
交通科技创新一个共同的话题
■本刊编辑部
谧。月2引习至2豸固召开的第三,瞩全国公路科技’刨新高层论
坛£二,。私lt支进步,建设刨颏型行业+”.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从
:走:家的谈话哮;巧以看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提
离发展质璧.科学发展交通事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i面=Ipj发
的是本’}I;n己者列部分与会代表的访谈+话题范嘲很广,既有对交
通科技龟;j赫理念的认识,也有新技术、新产品的推J_=~应用,大家
的目的岁趸。有一~个.推动公路科技与应用,促进公路交通又快又好
发展■
磐舞鬈誊鬻澎鬻l莲霉碧”;藩i黪霪i露黪黉露嚣霞雾;器》黪l磬雾9§蘑s嚣㈣纛黪嚣季鬈籍|器l器l颦鬻豢罄④灞瓣鬻蕊搿黪鬻黪嬲粼g霪l嚣鬃g霪|黪誊》荔l罄警黪鬣i罄篓露!鬻l髫|碧≯爱|黪l簇g磐|荣||观点■■●■■一走出误区
项海帆院士谈中国桥梁发展中存在的误区
在我们的桥梁建成不足20年就要加固和维修时,为什么不去思考一下,明石海峡大桥为什么要建十年?
在我们运用过时和落后的技术修建所谓破纪录的大桥时,是否也应关注,国际重大工程的设计竞赛和施工竞标中为什么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在数以万计的桥梁设计工作者忙于模仿、重复的设计时,究竟有几人能活跃在世界桥梁建设舞台上,将中国的桥梁建设成就与创新技术向世界桥梁界展示并推广?
当我们用买来的国外先进设备或专利技术进行桥梁建设,并大肆宣传自己的“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时,是否无形中把创新低俗化了?中国目前的技术创新大部分还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M:创新,只是一种学习和跟踪阶段的低层次创新活动。
在第三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上,项海帆院士用这一连串的问题展开了我们的采访话题。
他认为,中国桥梁以巨大的建设规模和飞快的建设速度,使中国成为桥梁大国,但绝不是桥梁强国,因为我们拥有的
■本刊记者关晖
桥梁自主创新和专利技术还不多,我国还缺少世界级的品牌
设计公司、施工企业和知名学者,在国际桥梁建设市场上还
缺乏信誉和竞争力。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走出桥梁发展的
误区。
项院士认为,中国桥梁发展存在着创新理念的误区、质
量观念的误区和宣传报道的误区。
目前,国内桥梁界追求规模和尺度的超越似乎越演越烈,
只要跨度最大、数量最多、尺度最大就是“天下第一”,就是
“桥梁之最”。对此,项海帆院士认为,桥梁建设应以技术突
破论英雄,因为建桥是要用技术的,有时用落后的技术也能
建成破纪录的大桥。只有遇到了真正的挑战,而且通过克服
困难提出了新的工法,创造了相应的先进设备并获得了成功,
或者发现了lEl工法和设备的缺陷,有了萤大的改进,才是真
正的技术创新。项院士说,一般来讲,一座大桥所用的技术
大部分还是沿用成熟的技术,能有一两个自主创新技术就是
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不可能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有那么多创
新成果。
。’r,一‘“,j’l秣觏i酶勰黼i弱瓤≮^黼第081
万方数据
美责术任编编辑辑
李董文相华勇
技术峰会
在欧洲工程界,遇有特殊需要,如抢修某一桥梁或赶建
一座桥梁以尽快恢复交通时,他们的速度并不比中国人逊色,
但正常情况下,用中国人的标准,他们的桥梁建设速度往往
非常慢,为什么呢?项院士介绍说,在欧洲工程界有一种说
法:速度、质量和经济是工程的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是相
互制约的,而且三个目标只能追求两个,而不能同时实现。而
中国的桥梁工程往往是既追求速度,又要尽量压低造价,结
果必然是付出了牺牲质量和耐久性的代价。如果从全寿命经
济性的观点来评价,中国桥梁的一次投资虽低,而全寿命的
支出却很高,这也是极大的浪费。
项海帆院士对此深表担忧。
采访中,项海帆院士也为媒体对桥梁建设的宣传报道提
出了建议。首先,新闻报道不要过于强调桥梁尺度的突破,因
为有几个“第一”,几个“之最”,并不代表建成了最难的桥
梁,这是个误区,事实上,有些地方还会不顾经济性而盲目
追求跨度第一;其次,媒体应多关注原始创新,应对原始创
新技术进行详细的报道,对于因尺度突破造成的困难,也要
如实说明为克服困难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措施,以及最终的效
果,这样才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第三,国内
媒体应多与国际刊物进行交流,争取通过国际刊物上中国桥
梁工程师的一些有创意的文章,让国际同行对中国桥梁建设
有所了解。
项海帆院士介绍说,英、德、法、美、瑞士、日本和丹
麦,构成了国际桥梁界的核心力量。纵观300多年近代和现
代桥梁的发展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引领了最初的铁桥
和19世纪铁路钢桥的辉煌;法国、德国和美国为铁路和城市
建设修筑了许多大跨度铁路桥以及城市桥梁;l9世纪下半
叶,法国发明了混凝土,引领了混凝土桥梁和20世纪预应力
混凝土桥梁的发展,也带动了欧洲大陆(包括瑞士、t:L币-II时
等国)中小跨度桥梁的不断创新;同时,德国学者在桥梁结
构理论上的建树,为大跨度桥梁如悬索桥和斜拉桥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项海帆院士盼望着中国桥梁界也能在某一领域占有一席
之地,成为推动世界桥梁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使中国能早
El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桥梁强国。口
项海帆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顾问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国际桥梁及结构
工程协会(IABSE)副主席。项海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是我国大跨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凤工
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与工程控制研究。近些年来主要侧重于大跨桥梁抗风、高耸结构与
高层建筑抗风等方面的研究,在桥梁颤振与抖振分析、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桥梁风致振动与控制方面取得了许多理论
成果。
万
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