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学术道路_邓正来教授访谈

我的学术道路_邓正来教授访谈

我的学术道路_邓正来教授访谈
我的学术道路_邓正来教授访谈

作者简介:邓正来,《学术界》本期封面人物。1998年考入四川外语学院,1982年考取外交学院研究生,1985年未选择体制内工作,而在体制外从事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研究、译介和出版工作,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一批从事学术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之一。因学术成绩显著,于1998—1999年受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3年受聘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法律哲学研究所所长。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和《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西方自由主义的研究。

赵大千,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术界》

(双月刊)总第126期,2007.5

ACADE M I CS I N CH I N A

No .5Sep.2007

我的学术道路

———邓正来教授访谈

○邓正来,赵大千

(吉林大学 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被访者:邓正来(文中简称邓);采访者:赵大千(文中简称赵)

赵:您在上大学前有什么样的经历?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邓:受爷爷的影响,我从小就一直喜欢读书,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读了《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繁体字版竖排本的中国文学经典著作。

我的小学就读于上海外语学校。这是一所很贵族的学校,寄读制,吃西餐,讲外语,教书的都是外国人。四、五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所学校一开始就被打成“修正主义苗子”,我的读书生涯就此中断。

1969年底,14岁的我随父母去了四川支援三线建设。我通过走后门,进了内江的西南医疗器械厂当上了一名“童工”。工厂的8年是我性格形成的时期,我的师傅和其他工人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就是在那段时间,养成了我真诚、认真、平实和不卑不亢的性格。努力工作,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厂三个先进工作者之

432—

一。

在工厂的时候,我依然喜欢读书。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到内江的人民公园里那个被封起来的藏书的屋子里去偷书。我每次都是从后窗爬进去,一般一次偷5本书,看完了以后如数还回去。按照当时的说法,这些绝对是“反革命”的书,偷回来的书必须藏起来,晚上偷偷地看。在一次“行窃”的过程中,我被看管那些书的一个老右派现场活捉。被他逮住的时候,我非常恐惧。我告诉他,我每次看完的书,都还回来了。他不相信。于是我又告诉他,什么书在第几排书架上了,什么书里面折了页码,折页码的方式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又是我拿铅笔画的。结果他发现我说的都是真的。这个老右派也是一个读书人,他见我这么爱读书,就说,从此以后你不能再爬窗子了,被人抓住你就是现行反革命,你把书看完后从正门还回来,我帮你悄悄放进去,但是这件事谁都不能告诉。事隔多年,我至今也无从知晓这位老人的姓名,但我一直都非常感激他。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那个时候,完全是出于一种对知识的渴望而去读书的。越没有精神寄托的时候,就越想读书;越没有知识的时代,对知识的渴求就越是真诚。

赵:为什么会选择到外语学院读书?而后又与法律结下不解之缘?

邓:上海外语学校的读书经历,让我在小的时候就见到了外国人———教外语的是外教,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即这个世界上的人是用不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1978年,我考上了四川外语学院。可以说是“很缘分”。

在学校里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差不多把在大学里应该学的东西全部自学完了。当时我发现,自己的兴趣还是在理论上。所以从大二开始,我就经常“逃”课跑到隔壁的西南政法大学(当时叫西南政法学院)去上课。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门课叫作《国家与法的理论》,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法理学,感觉和我内心的那个困惑很契合。

在旁听的岁月里,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罗世英先生,他是当年西南政法学院最优秀的老师之一。罗世英先生是国际法教授,那时他单身一人。每天晚上,78级的高才生都会去他家里聚会,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沙龙,这个小沙龙结束以后就是我与罗世英先生的单独交流,“谈”学问。我认为自己就像他的一个私塾弟子,但是他不这么看,与我兄弟相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了解了李浩培、王铁崖、陈体强这三位中国国际法学界的领袖人物。

在1982年,我考取了外交学院的研究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便有幸与王铁崖、李浩培和陈体强三位大师级先生相识并直接接受他们的教导,这实在是我学术生涯的大运气。

赵:读完研究生,而且是国家外交学院毕业,应该能分配很好的单位,为什么选择自己“单干”?

邓:1985年,我离开了体制,成了一个完全独立自由的学者。我当时之所以

532—我的学术道路

做出这样的决定,除了其他种种缘由,最主要的原因有这样两点:第一,我对当时的学术体制和教育体制颇有看法,总觉得学术研究受到了太多的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和支配。尤其是对于做学问和思想来说,那种约束更是没有必要的。第二,我信奉“学在民间”的理念,因此认为我自己完全能够在体制外把自己想做的学术研究做好。基于这两点,我离开了当时的学术体制,开始了在“民间”学术道路上的“寂寞”独行,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大约是在1987年,我成立了一家民间的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上发表了一则报道,称我是中国第一个学术个体户。

赵:做一个自由学者,您如何化解生活上的压力?在那段时间里,您主要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邓:我当时在北京属于“三无人员”———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收入。记得在最初的那个冬天,我白天背一个书包(里面全是我要看的书)到处跑。晚上在我同学的办公室里看书、睡觉。有时候与朋友聊学问聊晚了回不去,我就到地铁站去。北京的冬天非常冷,我就在地铁站里跑步,以抵抗严寒。跑热了,我就坐下来看书,非常激动地看着那些书,冷了再跑。当时心里头最盼望的就是头一班的地铁赶紧来,因为地铁车厢里暖和。在那个计划的时代,,做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会被很多人瞧不起。我没有任何证件,无法去图书馆借书,所以一般都是写下书名,然后请好友帮忙借。有的时候还会在马路上被警察拦住查证件,我就谎称自己是某学校的学生,搪塞过去。

近10年居无定所的日子,我住过的地下室自己都数不清啦,有的还紧挨着臭水沟。收入主要靠在一些外语培训学校代课的报酬和稿费生活,但我不接受约稿,都是我写完了给别人。有时候一年也写不出一篇文章来,每天就是读书和苦思冥想。那时候熬夜,每天早晨六点才睡觉。但是很美,至今都非常留恋。那时候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只要有书看就行。这种看书的感情和读书的感觉一直延续至今。对我来说,这才是最根本的———践行自己最基本的人生承诺。

赵:从您的研究成果似乎可以看到您研究的某种历程?在上世纪80年代,您很少公开发表文章,当时您主要从事哪方面的研究?对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以及法学有什么样的判断?这个时期的学术以及法学对此后20年有什么样的影响?

邓:在1986年写完《美国现代国际私法流派》这部专著(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至1992年这一将近七年的时间中,除了为Edgar Bourdenhei m 教授《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和社会学法学大师Rosco

Pound 《法律史解释》

(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两本译著所写的序言以外,未曾撰写一篇论文,而是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阅读和译审西方原典方面。

当时,我之所以谢绝来自各方面的稿约而不再撰写论文,更准确地说是不敢再撰写论文,主要是受了李浩培和王铁崖两位老师的影响:即他们对学术和知识所持的我所谓的“执着追问”的精神以及创立中国国际法学的使命感。在他们—

632—学术界2007.5?学术史谭

的影响下,我由内心生成出了我以为会陪伴我一生的对学术的敬畏感。正是这种敬畏感,使我真正认识到学术研究是一种在既有的学术传统中所展开的知识增量和在此一传统外对之反思的工作。由此,我坚定地认为,进行这一工作的必要前提便是通过阅读原典的方式而使自己进入这一学术传统。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我开始大量研读法律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学和人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据此,我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论题或者说试图通过学术研究而回答的问题: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问题。

我的研究论题的确立实际上隐含了我对80年代中国学术及中国法学研究状况的一种判断和担忧。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动的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80年代的中国学术及法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今后中国学术及法学研究提供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一些成就,但整体来说,从78年到80年代末,十多年间我们没有进行太多有效的学术积累,中国社会科学的传统根本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在学术上依旧没有我们自己的根。

赵:您从92年开始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然后又于94年开始创办《中国书评》。当时为什么会办这两份刊物?您认为它们的存在有什么样的价值?

邓:为了提升中国的社会科学,92年我创办并主编了《中国社会科学季刊》;而此后为了建构中国的学术传统和批判体系,94年我又创办并主编了《中国书评》。这两个以“民间”的立场和纯学术的方式创办的刊物,在香港出版后,得到了一大批学术同仁的认可和支持。

最为重要的是,这两本刊物,推动了一场严肃的中国的学术规范化和本土化运动,它们共同也是惟一宗旨便是“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确立学术批评体系、严格学术规范要求。”希望通过努力使中国社会科学能够在一个规范的意义上建构起自己的学术传统和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无论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传统,还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其要害都在于它必须源自学术共同体内部。换言之,它们必须是通过中国学者自己的努力方能成就的目标。

不同学科的论者从不同的维度或立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这个论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正是他们的推动,使这场“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具有了一种结构性力量。除此之外我当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采用的有关学术论文“匿名评审制度”也已经为国内绝大多数学术刊物所采纳,注释体例以及参考文献的规则学术形式规范也引起了大多数学术刊物和出版界的高度关注,学术抄袭剽窃现象在近年来得到了更猛烈的批评。现在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即围绕着建构中国学术自主性这个问题,对既有的知识生产机器进行反思和批判已经开始。

赵:从八十年代开始,您就不断的引进,翻译西方的思想著作、论文。您翻译的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成为很多大学法律本科学生

732—我的学术道路

必读的书籍,此外《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也对中国的学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更不要说哈耶克的系列著作,您为什么会选择翻译?

邓:作为一名中国的学者,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家知道,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是相当晚近的事情,而且还在发展的过程中蒙遭了各种阻碍或打击,而最为重要的则是这种知识类型的发展在中国不具有传统上的知识资源可以支撑。相比较而言,社会科学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却已然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在我看来,知识本身是不存在国界的,中国社会科学欲取得真正的发展,就必须对西方社会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这类知识进行翻译,因为这样的努力可以使我们了解到社会科学这类知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应的理论发展。

换句话说,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又是与学术翻译工作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特别是认真和高质量的学术翻译。在这一意义上,我赞同梁公的观点“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所以,在日常的学术研究中,我就将翻译西学著作作为了自己的一项工作。从事学术著作翻译固然艰辛,但有时我觉得很愉快,因为这也是一个与大师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我更愿意称自己的翻译为研究性翻译,因为翻译西学著作是我学术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认为,学术翻译不失为一种独特的精读原典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阅读。因为在这种学术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切实地认识到各种问题、问题赖以为凭的假设、问题提出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路径、达致结论的过程以及对结论的证真或证伪问题等。我本人从1987年翻译出版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开始,先后翻译了各个学科的重要的学术论著。

赵:20多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您具有独创性研究,比如市民社会的研究、关于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理念的研究等;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些学术努力?

邓:从这些年我所研究的论题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紧密相关的题域,甚或可以说是三种并行的努力:一是我在1992年提出的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原本以国家为基本分析框架的观点进行批判,并明确提出市民社会与国家互动的研究框架;二是在1994年提出的学术规范化和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要害在于它明确主张知识生产场域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场域严格界分开来,建构知识场域自己的评价和激励标准;三是从1995年开始的对西方从休谟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其成果是我翻译了220万字的哈耶克论著,撰写了将近60万字的专门论文。

所有这些研究在根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认识社会秩序之型构及其正当性的问题而展开的,因而也涉及到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的确,当人们回顾90年代社会科学的三大运动(即初期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研究的运动;中期的中国学术规范化的大讨论;晚期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大讨论)的时候,大家都说我是这些运动的始作俑者。其实,我是不是始作俑者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我切实参与了中—

832—学术界2007.5?学术史谭

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中国社会科学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也确实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赵:正如,张文显教授聘请您作吉林大学教授时对您的学术贡献所作的总结那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致力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二是致力于建立必要的学术规范,以形成良好的学术传统;三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具有独创性研究,比如市民社会的研究、关于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理念的研究等;四是培养人。接受吉林大学的教授席位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邓:在2003年3月份的时候,我应张文显先生和吉林大学的邀请来吉林大学工作。这的确是我一生当中最具意义的一件事情。决定来吉林大学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吉林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立地位和自由状况。我在接受这份邀请之前提出了两项前提条件:一是在吉林大学工作期间,我不承担任何行政带长的职务;二是我不承担任何实质性的学术带长的职务,只从事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吉林大学严肃而负责地满足了我的条件。这意味着,我自己确定的“二不原则”一方面保证了我真正教学的时间,一方面使我在教学之外的所有时间继续进行个人的独立而自由的学术研究。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这使我有可能在更实质的层面参与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和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工作,因为我可以直接通过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来参与上述工作。在长期的思考中我意识到,如果我们试图建构起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传统,那么我们就不仅需要每个个人的学术努力,而且也需要有良好的学术制度和评价体系的保障,更需要有一个庞大的学术梯队。再者,如果我们试图形成这样一个庞大的学术梯队,那么我们就需要有自由的学术制度和氛围的保障、需要有良好的知识传承制度的保障以及源源不断的追求知识的年轻学子的保障。显而易见,在当今的社会中,惟一能够提供这些保障的便是大学。这就是我提前“学术出关”并愿意接受吉林大学这份聘请的主要原因。

赵:进入吉林大学成为一名教师,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新身份的?都说中国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很尴尬的位置,您同意这一判断吗?

邓:成为教师后,我开始按照所想象的那种好老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吉林大学给我规定的条件是:每个学期只需要去一次,每次上7-10天的课就够了。这就是说,我一年只需要去吉大两次。但是仅在2004年,我就去了13次,几乎每个月都给学生上课。我坐火车早上7点到长春,但是9点就开始上课了。如果我今天晚上走,一般在下午还要给学生上课。我每次去吉林大学至少是一周时间,每天都上课。2003年的下半年,我个人的最大的事情是我身患喉癌,极其幸运的是发现得很早。坦率地讲,给学生讲课也许对我个人身体不好,甚至很不好。

有一次,我的健康状况,引发了一场“罢课”风波。2005年国庆节期间,我由

932—我的学术道路

于连日的讲学哮喘病发作,加上感冒引发咳嗽等症状,医嘱尤不宜多讲话。学生们担心我的身体,私下开会讨论以写信、打电话、联名、“罢课”等方式设法力劝我休息。早晨不叫车来接我,让我不上课。我在宾馆门口足足站了有50分钟。那天我很严厉的批评了我的学生们,他们心情和举动我是可以理解的,但对我而言,健康对一个人很重要。但人活着不能只为追求健康。做人一定要有“担当”,教师的“担当”就是教书育人,这是一个教师的本分。在我们努力把大学办成研究性大学的同时,绝不能忘了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在课堂里上课。我想说,我真的愿意给学生讲课,我想通过这种讲课的方式尊重我的学生们,也从学生们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目前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不甚正常的状况: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师生之间关系也受“官本位”的影响而严重扭曲,更像是一种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状况,我经常会强调“关键是‘你’自己如何行事”这一维度的原因。我一来到吉林大学,就对我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定下了三条师门纪律:一是不准以任何原因给我、我太太和我女儿送礼物;二是在教学区内绝对不允许给我拎包;三是不准在师门内部和师门之间与其他的同学闹矛盾,要讲知识上的团结。后来考虑到目前学术规范化问题的严重性,我在这三条纪律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第四条纪律,即绝对不准出现抄袭剽窃的情况;一经发现,即逐出师门。通过这四条基本纪律的限定,更是通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师生关系的共同实践,我的师门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赵:说到读书小组,它在您的学术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括“六郎庄读书小组”,现在在吉林大学的“小南湖读书小组”,这些读书小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您对目前法律学生的阅读、学术界的阅读有什么样的判断?您希望他们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邓:读书小组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学术界在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的现象,当时在我的家里有很多喜欢学术的朋友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后来就慢慢的演化成了各种各样的读书小组。比如大家熟知的“六郎庄读书小组”。

进入体制之后,我把自己的目标之一确定为“推动和积极参与中国法学或中国社会科学的重建运动”。刚开始接触同学,我发现他们的基本阅读量严重不足,因长期受拘于法律这一学科而表现出了知识结构的严重畸形,对中国学术发展现状表现出了某种令人惊讶的“漠视”,甚至在“提问”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对学术交流重要性的不意识以及学术交流能力的缺乏。当然,最为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同学们对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封闭态度,更是由各种方式透露出来的他们所以为的知识本身的封闭性。所以我认为,必须通过常规性的、有针对性的和一种我所谓的“开放性”的“阅读?思考?讨论”方式予以回应。正是立基于对上述基本问题的认识和考虑,“小南湖读书小组”应运而生了。

赵:有人说您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是一种“自杀式写作”,您自己如何看待这本书对于中国法学发展的意义?您认为法学应该有怎样的一个发展?—

042—学术界2007.5?学术史谭

邓:《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是对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在中国法学领域里所作的一个个案性分析、个案性反思、个案性批判。我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面临最突出的问题乃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基本上丧失了,因此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之一就是在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同时必须重建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具体到中国法学来说,它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在中国法学的领域中更为严重。中国法学的不自主性至少表现为我所说的作为整体的中国法学长期以来一直受着“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

我对整个中国法学乃至中国学术的反思和批判,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第一,我所旨在揭示和批判的,在根本上讲,乃是某种特定的“知识

系统”

(具体是指在1978年至今28年中的中国法学这一知识系统)对其所描述、解释或论证的对象所具有的那种我所谓的“正当性赋予”力量,亦即在整体上讲,中国学术在当下的中国发展过程中对某种未加反思和批判的“移植”入中国的社会秩序或政治秩序施加了一种为人们所忽略的扭曲性的或固化性的支配力量。第二,我对作为整体的中国法学的反思和批判,事实上还隐含着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即什么是“中国”以及如何认识和解释“中国”的问题?因为在我看来,中国法学在1978年至今的28年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说自觉不自觉地受着我所谓的“现代化范式”的支配、不加质疑地把西方社会的制度性安排转化成“法律理想图景”予以引进和信奉、进而遮蔽甚或扭曲中国现实社会结构或中国现实问题等等,都在根本上涉及到了我们重新定义“中国”、如何重新定义“中国”和根据什么定义“中国”的问题。“中国”既是我们思想的出发点,又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换言之,我对中国法学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之建构的主张,在根本上乃是以一种自主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之努力的一部分,至少是开始要求根据中国本身定义“中国”并建构“中国自己理想图景”的开始。

在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我主张积极推进重建中国法学。即建构起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求的法律哲学。这使得今后的法学发展有两项重要使命,一是回到法学经典进行批判;二是面对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进行建构。

回到经典的理据在于我所谓的两项“知识铁律”:第一,是有关知识传统与增量的关系的铁律。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回到经典,并通过这一努力而知道我们自己知识工作的性质和方向。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我们的学术传统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然而知识的发展却并不遵循进化法则,而正是这一点才使我们拥有了经典以及由经典构成的学术传统。因此,我们可以说,离开了学术传统就无所谓知识增量和不增量的问题。第二,是有关知识限度与批判的关系的铁律。我们人的理性所具有的构成性限度决定知识一定是有其限度的,对知识限度的承认,内在地建构起了知识与批判之间的关系。我们当今所拥有的所有的理论

142—我的学术道路

知识都是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它们赖以存在和扩展的正当性的认识,因此知识所具有的那种构成性限度不仅为我们对此前的任何知识进行批判提供了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我们还试图更深刻且更适当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现象,那么知识所具有的那种构成性限度还为我们对此前的任何知识进行批判提供了必要性。

毋庸置疑,我们是为了建构而回到经典进行批判。这就是我们在当下的第二项使命,即面对当下社会建构我们这个时代的法律哲学。这项使命含括三项具体任务。(1)反思:我们不仅要对中国既有的法学文献和论著进行总体性反思,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对这些知识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那些知识生产结构和制度进行严肃的反思。(2)第二项具体任务就是我们要对我们当下的社会秩序做具体的分析和研究。(3)最后一项具体任务便是在所有上述努力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法律哲学或多种法律哲学。

赵:目前的研究情况。

邓:就学术翻译的道路而言,我现在正在翻译庞德的《法理学》五卷本,第一卷已经完稿,即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我还将主编一套“全球化的学术译丛”。在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方面,从2005年《中国书评》重新出版时起,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开始推进至第二个阶段。即学术共同体一起努力对我所谓的中国当下的知识生产机器进行反思和批判。为此,我将主编一份全新的杂志:《中国学术评论》,这是一份大型的学术批判季刊,以学术书评和对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及批判为主要内容;它很快就会与大家见面。

至于我个人的学术研究,现在我将进行两个大的领域内的研究:一方面,我会继续我以前做的关于西方法律哲学或政治哲学的研究,目前有三项任务:一是完成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二是开始研究康德到罗尔斯的自由主义理论脉络,而这是对哈耶克研究的继续;三是对“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进行研究,努力通过建构全球化结构而超越此前的研究范式。毋庸置疑,这两个方向的努力也是继续围绕着上述有关社会秩序之型构及其正当性的问题而展开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尝试提出一个中国自己的法律哲学。

无论是个人的学术发展,还是一所大学的学术发展,或中国学术的发展,首要者便是平实和持恒,希望我们都能够用平实的心态和持恒的努力去直面历史交给我们的伟大使命。

〔责任编辑:钟 和〕

—242—学术界2007.5?学术史谭

访谈心得体会

访谈心得体会 看我们这一代:乐观+主动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最艰难的一代,学姐并不认同。 在学姐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订单班,工作是要自己找的。当然比起现在找工作当时还是相对容易的。不过,在找工作的时候,这才是人生的一中宝贵的经历与磨炼。因此凡事都会有两重性。在竞争社会中被淘汰,并不意味着被消灭,而是一种激励。失败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学姐对我们这一代充满着期待,她认为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资本。也许一开始没有机会,但经过磨炼,就一定会有机会。有人轻易地放弃自己,那是他们的个人问题,不是社会的全部。社会有阴暗面很正常,但不要太极端。可能老一辈的人认为我们娇生惯养,这是一种代沟,我们并不是垮掉的一代,不能用绝对的思想去看待自己。 那么怎么才能让社会去接纳我们呢? 学姐的看法十分独特,要主动地融入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自己。一方面,人要合理地定位。正确地分析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有什么特长,本领,自己的身体素质,动手能力等等,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刘翔,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所以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十分关键。另一方面,我们要合适地走位。人不一定要从一而终,要学会改变。学姐看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与社会和谐。强调个性与社会对抗并不是好的出路,与社会合拍地寻找机遇才可以走的更远。 我们又接着聊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学长说: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一定要在校园里学出真本事,到了社会才能有所作为。 综述:此次校友寻访活动增强了队员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同时对优秀校友的寻访,让队员们获益良多:不仅锻炼了大家的写作、采访、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尤其是校友们的奋斗历程与人生体验,对我们这群正处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要在大学里好好地规划学习和职业生涯,增强知识面,加强专业素养和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 朱光潜生于1897年,逝于1986年,九秩人生横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历史时期,其六十多年学术旅程也和中国现代史一样,跌宕起伏,岁月峥嵘。读中国现代学术史,尤其现代美学史,不论沙尘蔽日之际,还是云灿星辉之时,朱光潜任凭风云变幻,坚守美学领地,开疆拓土,深耕细作,从未流于偏激,却处学术先锋,其披荆斩棘之作用,中流砥柱之地位,仿佛屹立万里波涛那个同在腔部生声容的中的航标灯塔,导引中国现代美学巨轮破浪前行。 朱光潜出生在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童年时期便开始从当私塾先生的父亲那里接受系统的古文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朱光潜顺应时代要求使用白话文写作,发表的白话文章不仅以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广受称誉,而且以优美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打动许多人的心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文言和白话两者的特点及短长作出独到分析,充分肯定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新文学倡导者所说的“文言是死的,白话是活的”,乃不负责任的偏激之词。因为“文言文所能有的毛病,白话文都能有;白话文所能有的毛病,文言文也在所难免”。 朱光潜1918年起前后在西方人主办的大学里攻读13年,是同辈文人学者中留学时间最长、浸淫西方文化甚为深广者。尽管他的许多著作广泛运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所阐述的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绝不只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照搬和介绍,而是处处注意结合中国文艺和审美实际,在两者相互对照比较中探寻美学和文艺学规律。 譬如他在《诗论》中进行中西诗歌比较时指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为什么中西爱情诗有这种差异?朱先生认为:其一,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差不多就说尽他的生命史。中国社会侧重国家主义,文人大半生光阴在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

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心得

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心得 在大一的寒假中学校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就是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作业,因为访谈职业生涯人物不仅可以让我们提前预知我们将来所处的职业的形式也发展如何,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的接触社会,感受社会的竞争压力。 通过这次访谈让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无知,对社会上的种种状况不甚了解,甚至对自己的强势和弱势也不知道,空有一脑袋的幻想。这促使我陷入深思,如何把自己打造得更强大,使自己在职场中少一些困难,时刻提醒自己要往哪些方面努力,在平静的大学生活里给自己寻找压力,把压力化为动力。学校为了让我们及时了解社会就业现状,从而及早规划人生,积极为未来的事业做准备,为我们开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社会的复杂多样,变幻莫测,是在书本、网络和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取关于未来工作行业的现实且专业的信息,我特别采访了已经经过社会历练的校友。通过和她的谈话,我改变了一些旧有错误观点,对未来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具体而崭新的规划。 通过与校友的谈话,我意识到: (一)要重视和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不断夯实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用知识丰富自己,要肯学、肯钻、精益求精、勤于动手,多多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此外还要广泛关注行业动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竞争力。 (二)要学好英语。 面对想在全球化的今天,每天都要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波有一波的技术浪潮,英语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许多企业招人都需要英语四六级证书,所以我们必须虚心学习英语。因此英语是我们将来立足本行业的必备品。 (三)要学会做人,努力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大学不仅是学习的乐园,更是育人的圣地。学会做人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如今在校学习的我们,交际圈不能仅限于亲人、部分同学和少许的朋友等,这样的人际网络非常狭窄,对自己今后生涯的顺利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更加重视培养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及经营并维护好自己的人脉资源。 每个人都满怀憧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就能找到适合自己、服务社会的理想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社会现状,尊重客观规律,择业前要对自身素质进行一次彻底的了解和评价,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个人的理想志愿等做一次全面充分的分析,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同时,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塑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中有的放矢,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人物访谈记录与心得

职场人物访谈记录 访谈时间:2012/5/15 访谈人: 被访谈人:(无锡远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从事职业:软件开发 访谈方式:面谈 访谈实际过程: 问1、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我是通过以前同事介绍找到这份工作的,我前段时间的主要职责是与公司其它成员一起参与开发公司的车联网平台,现在的主要职责是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参与长安汽车一款软件的开发aawt。 问2、目前这一行业同类岗位的薪酬水平如何? 答:根据个人能力而定,一般应届毕业生的话在无锡地区3K左右的水平,能力比较高的话老板也会给你加薪的,关键看你怎么谈了。 问3、通过什么渠道提升自己?至今为止,参加过那些培训和继续教育? 答:主要是通过在实际项目中提升自己,空闲时间会通过阅读一些博客与书箱提高自己,至今为止没参加过任何培训与继续教育。 问4、我现在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哪些技能和素质,以便今后进入这一行业? 答: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学习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吧,最基础的知识要知道。主要是要有思考精神吧,遇到问题能有钻研的精神吧!多看看相关的书箱,了解一下行业动态,对自己的认识会有所提高。 问5、我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进入哪些工作领域? 答:你喜欢哪个领域?因为从我周围的情况来看,做软件这一行很多原来都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有数学专业、有机械专业、体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的知识比较广泛,喜欢动手的可以考虑网络方面,如运维方面的工作,喜欢思考的可以进入软件领域,做一些软件开发之类的工作。

问6、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或能力对本工作的成功来讲是最重要的? 答:我觉得首先是踏实,因为现在的软件开发都是一个团队在做,做事情踏实人家自然就愿意和你一起共事,如果一个人的技术在好、做事不踏实的话,久而久知也不会有很好的发展的。第二要有坚持的精神,不要碰到一个问题不会思考不会就直接请教别人(当然,项目比较紧急的情况下不会的就要立即问),要先自己独立思考,不会了在问,记住问题的原因,下次在遇到同类的问题一定要独立解决,这样才能逐步提高。 问7、还有哪些方法能帮助我深入了解该工作领域? 答:经常看一下这方面的博客、文章等。如博客园、开源中国等。还可以咨询你们的专业老师,如咱们学校的赵晓峰老师这方面的住处就了解的比较多,可以和他多交流交流,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就经常和他交流,受益匪浅。 问8、那找工作需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答:我觉得找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基础知识与一个态度问题,面试管问你的时候,问到专业相关的问题时要能回答个大概,没有经验不要紧,要给人家一个好的态度,就是你十分好学,只是差一个平台而已,许多公司都会给新人,尤其是应届生机会的。 问9、那就你自己而言你做了些什么准备呢? 答:我感觉这是我比较失败的一点,没有做太多的准备,以前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都不是很扎实,真正用起来才知道相差很远。但是我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去图书馆,所以了解到了行业的发展动态,这对后来是有所帮助的。 问10、男女工作者在这份工作(软件开发)上机会均等吗? 答:从我目前接触到的情况来看,机会是均等的,现实的情况是女程序不太多,所以他们遇到问题以后,很多男程序员会乐意的帮助,呵呵!

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总结报告-报告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物访谈范例和报告。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物访谈范例 访谈时间:年月日 访谈方式:当面采访 访谈人: 被访谈人:某科技集团研发处黄某 被访谈人简介:黄某,硬件工程师。毕业与于福州大学,在大学毕业后直接签约冠捷, 成为一名普通的研发人发人员。经过几年的打拼。黄某终于在工作上取得很大的突破,从一名普 通不起眼的研发人员成为研发处主管,也实现了他职业发展的成功。黄某对于成功的座右铭就是:实干,敢干+机遇。正是他的这种实干精神使他取得个人职业发展的成功。 访谈内容: 问:因为高校扩招的原因,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有所下降,您认为我们这个专业 的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培养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素质? 答:在学校,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你可以多上网,在网络上多接触一些最新的信息, 多学习涉及广告的知识内容等。在外面,你一定要跟周边的人去学习,哪怕人家只是比你早一天 进入公司。因为他的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你去学习。 问:现在很多求职者选择进什么样的公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进一家公司是否有比 较好的发展前景。我想问一下从事这份工作的人的发展前景或晋升机会如何? 答:这主要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俗话说,鸡窝是养不住凤凰的,如果你是凤凰的话, 你早晚都会跳出狭小的鸡窝的。但有些公司,如果你没有能力的话,你就只能做一个职工,因为 不可能每个人都是领导人。就像你做的这样一份生涯人物访谈活动或是一份生涯规划,如果你做 不到的话,那你就没有办法了。但是人都有这样向前发展的想法是没有错的。所以能力真的很重要。 问:学校中的哪些课程对这个行业比较有帮助? 答:总的来说是有帮助的,但是大家都知道,书上的知识永远赶不上技术的发展,所有 如果你向在这个行业有好的发展的话,就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东西,要多动手,这样能学到的东 西比你课程上所能学到的多很多。 问:我们专业在大三的时候有一个大学实习,在实习之前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准备? 答:首先梳理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能力,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做到扬 长补短。其次有目的地提前锁定一些目标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关注和调研,做到有的 放矢。最后可以阅读一些人际交往或社交礼仪的知识,力求在细节方面也做到位,也可以向往届 师兄师姐讨教实习的一些鲜活的经验,以利于较快地适应角色和心态的转变。 问:平常在工作方面,您每天都做些什么工作?您是否满意这样的工作现状? 答:因为我是做研发的,所以很多时间要花在看书,做试验上面,很有收获。我很喜欢 现在的工作,我觉得它目前可以承载我对职业的那些想像,也符合我当前的期望。 问: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技能或者经验之类的? 答: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投入,而且应该满怀热情,喜欢是做好的前提。 我觉得很多知识技能或经验也许并不是先前都已经积累了。而更多地是在进入工作之内,抱着一

萨缪尔·亨廷顿的学术人生.

萨缪尔·亨廷顿的学术人生 2008年4月,我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拜访了杜维明先生,从他口中得知,近来亨廷顿教授的身体状况不好。没想到的是,年末之时就传来了他辞世的消息。国内多家媒体很快发表消息,称“…文明冲突?论提出者亨廷顿辞世”。其实,“文明冲突”论并非他的主要学术成就。盖棺论定,现在当可对其学术人生做一个初步评价了。为此,我把书房中他独著及合著的书从架子上一一取下来,居然也有9种之多。考虑到买书时的选择性,其学术成就已可见一斑了。 思想和成果 萨缪尔·亨廷顿1927年4月出生于纽约市,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1946年获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0-1958年,他在哈佛大学任教,1959-196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战争与和平研究所副所长,之后回到哈佛执教多年,直至2007年退休。期间,亨氏两度担任政府系主任,并曾任哈佛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多年,1986-1987年度任美国政治学会(APSA)会长。1970年,他与人共同创办了《外交政策》杂志,并任共同主编至1977年。1989年,他在哈佛创办奥林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卡特政府时期,他进入政府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规划协调人,但为时不长,故其学术生涯几乎未曾中断,可以说终其一生是一位在大学内从事研究、教学、写作的政治学家。 1993年,亨廷顿在《外交》杂志夏季号发表《文明的冲突?》长文,一时语惊四座,扰动学界,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激辩,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随后他将论文扩展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于1996年出版。据称该书被译为39种语言,流传甚广。从此他的名字就被紧紧地与“文明冲突论”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他真正的学术成就反而被遮蔽了。这里隐含了一层意思,即把它与亨氏此前的学术工作相区隔,这一点下面再来讨论。 亨廷顿是一位学术大家。举凡大家,都有一共同的特征,简要言之,便是一个“通”字。就是说,并不局限于一个窄小的研究主题,而是扩展开来,在几个相关研究领域中驰骋,并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后人绕不过去的学术成果。亨氏正是这样,他一生的著述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可以说,他在每一个方面都保持了高水准。 首先是在军-民关系、军事政策及战略领域。代表作为《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1957年)、《共同防务:国家政治中的战略计划》(1961年),以及《与核武器共存》(合著,1983年)。《士兵与国家》是亨廷顿的第一本专著,迄今印刷了15次之多,已成为军事和政治相互关系这一领域的经典性作品。2007年,在其出版50周年之际,西点军校专门召开了研讨会以资纪念。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心得

1、现实访谈结果同个人预期目标匹配情况分析 现实访谈结果同个人预期目标相同,通过这次采访,我收获很多,看来要胜任一个岗位还真的不容易,发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职业人还有很长的距离,要求掌握的东西真多,所以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得确定职业目标,并为这个职业目标做好准备,等毕业的时候才能顺利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次访谈让我感触颇深,促使我静下心来想想以后的这几年里路该怎么走,如何把自己打造得更完善。 2、现实访谈结果和个人能力结构的匹配情况分析 此次的大学生生涯人物访谈活动是我们对未来拟定职业生涯的 一次探索性活动,更是学生对自我的设计,自我规划,自我成就的探索性活动。对于这次的生涯人物访谈颇有感触,现在我也说说自己应具备的能力吧。 也上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也积极关注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也十分清楚地了解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总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亲身的经历,就无法清楚地了解当今就业形势的真实状况,就只能让自己继续隔绝于社会之外。社会的复杂多样,变幻莫测,是在书本、网络和学校里无法感受和洞悉的到的。而且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如果没有对自己所向往的职业和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的了解的话,在学校自己就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以后找实习单位、找工作或者创业势必会使我措手不及、困难重重甚至一败涂地。以下就我参加此次活动所体悟到的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一下总结: (一)要重视和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中国会计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中低层次的就业岗位已接近饱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行业中仍然十分缺乏高、精、尖人才。会计行业一般都会对刚进入公司的新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但那些培训都是非常简单浅显的,而且这些都是建立在新员工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的,公司一般不会送新员工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去培训。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不断夯实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 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肯去学、肯去钻、肯去精益求精。而且我们要勤动手,多多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此外广泛涉猎各方面报刊书籍,关注行业动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竞争实力等,不断拓展自己的优势和成功渠道。 (二)要学好英语。 面对想在全球化的今天,特别会计行业,只有学会了英语才能更好的了解学习国外优秀的管理和经验,英语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你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去国外留学等,英语就是必需

采访心得体会

采访心得体会 采访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 在采访之前我就一直很不安,因为想了很久都想不到要怎样开始着手。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也不知道要采访的对象是谁,怎样选 择采访材料,因此一直都没办法开始怎样做这个采访的大型作业。 可是作业还是得做,采访还是得进行。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以前 的部长——x师兄。因为师兄在我们学院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了,8000元的奖学金、组织部的部长、“美在海滨”得奖者之一……以 及其它很多的得奖。相信在我们学院应该没人不知道的了,所以我 选择了他作为我的采访对象。可由于他人在主校,而且时间也不怎 样允许。因此我选择了在网上跟他进行一次采访。 在采访之前,我先进行对他的一些简单的了解:应电081班班长,文秘091班班助,25期预备党员。曾获得优秀“三好学生”、优秀 学生“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各项工作积极分子、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文体活动,并获得相应 奖项。可谓是成绩辉煌、工作学习两不误!因此我也准备了一些关 于学习、工作的问题,包括如何的安排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等,以及 他对组织部这个部门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在生活方面,我也准备了 一些有很意思的问题:包括一个月多少生活费用、喜欢什么颜色、 最有纪念的一件事是什么、还有你对大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看法等等。 一切准备完成后,我就跟他约了一个有空的上网时间,然后进行对他简单的网上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没有看到对方的面,但在他回答的时间段来看,他还是很认真的对我的问题进行回答,能感受得出他有认真思 考过。因此我也很相信这大部分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且用文字的方 式回答也可以把它内心的真正想法更好地表现出来。当采访的问题 我都差不多问完了,然后我们还聊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并请教了他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记录及感想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记录及感想 生涯人物访谈记录及感想 访谈内容(概要): 访谈对象:我的叔叔 工作性质类型:铁路质量检测系统副监理 地点、时间:不限,根据工程队时间和地点的转移而转移 任职资格、所需技能:相关铁路建设质量监理方面的知识 工作环境、强度:环境变化度较大,多在露天的自然环境 福利薪酬:月薪4500加年终各种奖金提成 工作感受:对目前工作还比较满意 具体问题访谈记录: 1.你是怎样决定自己的职业的,你做了哪些准备, 答:经朋友介绍选择的职业,至于所作准备就是学习了一些铁路建设方面的知识,毕竟我不是专业的铁路专业科班出生。 2.这个工作要求有什么样的技能,如果你想雇佣一个人做这项工作,你希望受雇者有什么样的资历, 答:就是要懂部分铁路质量检测方面的相关知识,会操作专业的工程质量检测工具。如果要我雇佣别人做这项职业,雇佣者必须要有相关铁路行业 发面的从业经历,能吃苦耐劳。 3.在工作中,你的主要责任是什么,对此有何评价, 答:我的责任就是负责铁路质量监理啊。比如混领土质量检测,铁路钢轨质量检测等等。至于评价,觉得这个工作还蛮重要,比较有工作成就感吧。 4.你的职业有哪些让你喜欢的地方,你最擅长什么,

答:工作环境多变,亲近自然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还有就是工作相对来说 比较轻松,灵活性较大。最擅长的自然就是检测各种工程用料的质量了。 5. 你的工作条件怎么样,(包括时间、环境、着装要求、可能的危险及工作决策是怎样制定的,) 答:工作条件多变,那要看工程队具体在哪施工。像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工 作环境就比较差,有时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烟。要是在平原地区环境相 对较好。至于着装之类要求不多,一般都穿工作服吧。 6.你的职位是什么,你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工程队副监理。主要职责就是带队进行相关的质量检测,对工程质量做 分析报告提交总部,以及参与具体的质量检测活动。 7.通常你一天的工作时间是怎么度过的, 答:大部分时间都是随着工程队在施工现场度过,少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做质 量分析以及撰写质量分析报告。 8.这个行业的起薪和平均工资是多少, 答:起薪3000元,平均工资4000左右吧。我目前4500元每月的基本工资。 9.你的职业(和你的公司)发展前景如何, 答:发展前景应该很不错,我们是国有建设企业,比较有保障。 10.在未来6-12个月里,你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你会怎样面对,迎接这 些挑战的障碍有哪些, 答:这个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挑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就好。如果有机会当然 也还是想能提升一下自己的职业水平,提高自己的职位。障碍很多,比 如学历有限,知识有限,况且现在年龄也比较大了。 11.你成功的(或不成功的)解决或处理一个问题是什么,你做了些什么, 答: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质量问题在铁路建设时期总有很多。特别是下面的

人物采访心得体会

人物采访心得体会 篇一:人物访谈(7心得体会) 我以为,我应当割裂这份书面作业与其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之间关联,原因是这是我的一份拙劣的书面作业。我想,我是更倾向于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从画纸和画笔是无法推断出一幅画作是否优秀,而通过一次简陋的访谈去了解一个人这显然很肤浅。因此,我之后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从一个大学生到步入这个社会,高平先生骄傲的告诉我,这些年来做生意他们夫妇二人大大小小总是赚的,从来都没有赔过。起初,我以为这是高平先生对市场的观察力和敏锐感才使他在商场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高平先生毫不吝啬的给了我另外一个启示就是,主要去把握住良好的机会和对风险的控制方面。 不会有比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更值得人敬佩的人,罗乐夫妇的事迹正是从无到有的传奇故事。目前,高平先生在广州已购置好了自己漂亮的房子,而在西安这边他也有一辆价值十几万元的车子。或许,你觉得这不算什么,但是要知道,他们的身后得到的只是家人在精神上的支持,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他们进过小公司,由上到下的事务都得负责,他们做过外贸,凭着专过硬的业6 技能与老外打交道,他们曾原本可以捧着铁饭碗,但为了自己的梦想

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高平先生的一句话中能感受出他曾经艰苦奋斗的经历,罗先生谈到大学生做兼职时讲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大学生做兼职在室外举牌子,他可以坚持举一天,他可以坚持举两天,他可以坚持举三天,但是我能举一个月!这让我明白了他们夫妇俩都不到三十岁却有旁人羡慕的成就,原因是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是无数艰辛的付出。 每每在外语学院我见到这对年轻夫妇时,我总能看到他们脸上亲切的微笑。高平夫妇向我展示了80后有朝气的一代,善于交际,热情友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的生活中将面对的是有更多的挑战和困难,道路漫长曲折,但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吓到他们,只因为他们有爱和梦想。 最后,我想再一次重复我在前面写过的话,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事情,但是他们作为普通人中的一员改变了一些事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梦想,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我是一个浅显的人,我觉得,一个人最大的不平凡就是非常普通,当每一天,我们老老实实做好了我们该做的和应做的,或许就会恍然发觉梦想早已来到我们的身旁。既然,面对未来我不知所措,那么,我想我应该努力做好现在。统本英0703班:田亮二零零六年十一月7 篇二:人物访谈访心得体会 访谈心得体会 最近我有幸参与了我们小组组织的人物访谈活动。在分好小组并参加了访谈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采访的材料,收集被采访者的信息,整

企业采访心得体会.doc

企业采访心得体会 篇一:暑假社会实践采访-心得体会 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心得体会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近几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通过这次为期三天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创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首站,我们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小分队抵达了东华软件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刘东峰先生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不同年级,就“大学生如何做好毕业就业准备”的问题与我们做了深入交流。刘总认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应尽早确立好将来就业计划,而大三学生则要确立好就业目标,有选择性的找到实习单位,当然这个选择性就要求我们学生要找公司规模相对较大的,有发展前景的单位。同时大三大四的要提升个人素和质个人能力,在实习阶段主动去适应企业化管理的生活,缩短和企业的磨合周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铭记“细节决定成败”,工作要脚踏实地,对工作对自己负责,德财兼备。贵公司的经历助理陈玉峰强调到,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每个企业所重视的。另外他还和我们谈到在简历这一块东华公司的要求:第一,简历必须是个人用心做的。第二,必要的国家级证书(例如网络工程师证、软件工

程师证等)。第三,参与个人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东华软件股份公司的交流后,我更加了解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和方向,对公司企业的选用人才标准也有进一步的知晓。 第二站,我们团队到达郑州轻工业学院08级优秀毕业生,王道赞的创业公司,郑州市联科恒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了解。和学长的交谈中,我得知大学生创业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轻松,要有达到以下几点要求,才有可能创业成功:第一,要对你想创业的这个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的了解;第二,要有足够厚实的创业资本(人脉资源,市场资源等等);第三,因为创业往往是要好几年的坚持才会出成果的,所以创业要求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如果我们想要创业成功更加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个细节。 第三站,小分队参观了河南省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基地。基地的孟老师介绍了基地目前的规模,已“培训+实训+孵化+科研”的教育特色,针对电子商务的前沿动态实行“1+1+1”的培训模式将企业引入校园、实训融入学习中。从孟老师生动幽默的介绍,我体会到创业的艰辛,想创业收获成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亲身去四件,在实践过程中好准发展方向,边学习边摸索边发展,才能壮大自己的创业团体。 第四站,状况调查小分队达到河南云科网络有限公司。公司李总就公司发展现状、用人需求以及人才选择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李总还提对大学生的迷茫期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想创业先就业,积累两年实在经验;第二,选择单位要选择能带你一起发展成长的;第三,进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总结报告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 总结报告 学院: 班级: : 学号:

关于这个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我主要选取了以下问题的容进行访谈: 问题1:您是如何找到这个工作的? 问题2:目前,在这个行业要求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背景? 问题3:您认为做好这份工作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经验? 问题4:您认为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对做好这份工作来讲是重要的? 问题5:在行业,单位对刚进入该领域工作的员工一般会提供那些培训? 问题6:据您所知,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在单位或者行业发展的前景怎样? 问题7:最近这个行业和工作因为科技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发生变化了吗? 问题8:男女工作者在这份工作上机会均等吗? 问题9:平常,在工作方面,您每天都做些什么? 问题10:从事这份工作实现了您的人生价值吗? 接下来,我争取到了在电力领域工作的三个人作为访谈对象,他们分别是刚刚进入这个领域已经有了一年工作经验的人以及在该领域从业多年,已经升为车间主任的主任(由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不便透露),还有一个在该公司工作多年的书记兼副厂长王。由于我

们现有条件有限,我是通过进行访谈的。 访谈一: 访谈对象: 访谈人: 容:(以下用代,用): :您好,学长(超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您接受我的邀请,让我对您进行采访。那么我就开始了哦? :你好,当然可以,你问吧! :我想了解一下,首先,您在公司里主要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在这的职务是放样工,平时就在技术中心,搞一些设计类的工作。:那么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工作?又是如何找到这个工作的?还有就是您当初主要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这个工作的? :其实最主要的是我对这个方面的工作很感兴趣,我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我具有这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说是专业和这个工作也很对口。因为我是土木专业的学生,所以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职业介绍,再通过老师和一些朋友的介绍,然后经过考虑,我决定选择这个工作,就到了公司应聘。 :那么您觉得在现在的这个岗位,什么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公司是国企,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公司需要从业者的综合素质高,还有就是一定要有一技之长;然后,还要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工作。

萨缪尔_亨廷顿的学术人生.

萨缪尔?亨廷顿的学术人生 2008 年4 月,我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拜访了杜维明先生,从他口中得知,近来亨廷顿教授的身体状况不好。没想到的是,年末之时就传来了他辞世的消息。国内多家媒体很快发表消息,称“文,明冲突?论提出者亨廷顿辞世”。其实,“文明冲突”论并非他的主要学术成就。盖棺论定,现在当可对其学术人生做一个初步评价了。为此,我把书房中他独著及合著的书从架子上一一取下来,居然也有9 种之多。考虑到买书时的选择性,其学术成就已可见一斑了。 思想和成果 萨缪尔亨廷顿1927年4月出生于纽约市,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1946 年获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1948 年获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1951 年获博士学位)。1950-1958 年,他在哈佛大学任教,1959-196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战争与和平研究所副所长,之后回到哈佛执教多年,直至2007 年退休。期间,亨氏两度担任政府系主任,并曾任哈佛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多年,1986-1987 年度任美国政治学会 (APSA )会长。1970 年,他与人共同创办了《外交政策》杂志,并任共同主编至1977 年。1989 年,他在哈佛创办奥林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10 年。卡特政府时期,他进入政府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规划协调人,但为时不长,故其学术生涯几乎未曾中断,可以说终其一生是一位在大学内从事研究、教学、写作的政治学家。 1993 年,亨廷顿在《外交》杂志夏季号发表《文明的冲突?》长文,一时语惊四座,扰动学界,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激辩,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随后他将论文扩展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于1996 年出版。据称该书被译为39 种语言,流传甚广。从此他的名字就被紧紧地与“文明冲突论”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他真正的学术成就反而被遮蔽了。这里隐含了一层意思,即把它与亨氏此前的学术工作相区隔,这一点下面再来讨论。 亨廷顿是一位学术大家。举凡大家,都有一共同的特征,简要言之,便是一个“通”字。就是说,并不局限于一个窄小的研究主题,而是扩展开来,在几个相关研究领域中驰骋,并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后人绕不过去的学术成果。亨氏正是这样,他一生的著述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可以说,他在每一个方面都保持了高水准。 首先是在军- 民关系、军事政策及战略领域。代表作为《士兵与国家:军- 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1957 年)、《共同防务:国家政治中的战略计划》(1961 年),以及《与核武器共存》(合著,1983 年)。《士兵与国家》是亨廷顿的第一本专著,迄今印刷了15 次之多,已成为军事和政治相互关系这一领域的经典性作品。2007 年,在其出版50 周年之际,西点军校专门召开了研讨会以资纪念。 其次,美国政治和比较政治。著作有《政治权力:美国与苏联》(与布热津斯基合著,1964 年)、《民主的危机》(合著,1975 年)和《美国政治:失和的承诺》(1981 年)。其中《民主的危机》原是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

职业生涯规划访谈心得-陈伟

职业生涯规划访谈心得 这次职业生涯规划生涯人物访谈,我们采访了我们的班级辅导员。通过此次访谈,我对于未来的工作以及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有一些感想。 首先我们要重视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不断夯实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肯去学、肯去钻、肯去精益求精。而且我们要勤动手,多多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此外广泛涉猎各方面报刊书籍,关注行业动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竞争实力等,不断拓展自己的优势和成功渠道 然后我觉得英语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专业,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阅读国外优秀论文,才能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才能在编程时更加游刃有余。在全球化的今天,每天都要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波有一波的技术浪潮,英语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与世界接轨,而这一切都无一可以离开语言工具——英语。因此英语是我们将来立足本行业的必需品。此外,如果想寻求更深的发展,成功的职业人给我们的建议是:“那就学好英语吧。” 其次,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大学不仅是学习的乐园,更是育人的圣地。学会做人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如今在校学习的我们,交际圈仅限于亲人、部分同学和少许的朋友等,非常狭窄,对自己今后生涯的顺利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更加重视培养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及经营并维护好自己的人脉资源。 然后我们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心态决定成败,细节铸就辉煌。我们去应聘工作岗位,是想施展自己的实力,更是想为所在公司创造利润和价值,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为公司的负担。在人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接受一个心高气傲、做事磨蹭、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员工。正如冠捷科技集团黄某所言:“其实那些从大学出来的毕业生更高傲,说的都很好听,叫他做一点事总是磨磨蹭蹭,而且还做不好。我们对员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苛刻的要求,他们只要对自己有态度,对所在岗位认真负责,那他们做任何行业都是可以的,而且我们也是欢迎这样的员工的。”还有,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抱怨和悲观的心态,应该尽量多地去接触行业最新的发展概况,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待毕业时,积极投身就业大潮之中。 此次生涯人物访谈,作为一种获取职业信息的有效渠道,帮助我了解了的真实的社会就业现状,以及一些特殊信息,如潜在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以及工作者应具心态,等新颖信息。这些信息让我意识到了找到好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有助于我及时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为将来的竞争与就业垫好基石。 陈伟 软件1203班 201213138104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心得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心得

1、现实访谈结果同个人预期目标匹配情况分析 现实访谈结果同个人预期目标相同,通过这次采访,我收获很多,看来要胜任一个岗位还真的不容易,发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职业人还有很长的距离,要求掌握的东西真多,所以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得确定职业目标,并为这个职业目标做好准备,等毕业的时候才能顺利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次访谈让我感触颇深,促使我静下心来想想以后的这几年里路该怎么走,如何把自己打造得更完善。 2、现实访谈结果与个人能力结构的匹配情况分析 此次的大学生生涯人物访谈活动是我们对未来拟定职业生涯的一次探索性活动,更是学生对自我的设计,自我规划,自我成就的探索性活动。对于这次的生涯人物访谈颇有感触,现在我也说说自己应具备的能力吧。 也上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也积极关注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也十分清楚地了解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总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亲身的经历,就无法清楚地了解当今就业形势的真实状况,就只能让自己继续隔绝于社会之外。社会的复杂多样,变幻莫测,是在书本、网络和学校里无法感受和洞悉的到的。而且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如果没有对自己所向往的职业和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的了解的话,在学校自己就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以后找实习单位、找工作或者创业势必会使我措手不及、困难重重甚至一败涂地。以下就我参加此次活动所体悟到的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一下总结: (一)要重视和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中国会计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中低层次的就业岗位已接近饱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行业中仍然十分缺乏高、精、尖人才。会计行业一般都会对刚进入公司的新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但那些培训都是非常简单浅显的,而且这些都是建立在新员工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的,公司一般不会送新员工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去培训。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不断夯实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肯去学、肯去钻、肯去精益求精。而且我们要勤动手,多多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此外广泛涉猎各方面报刊书籍,关注行业动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竞争实力等,不断拓展自己的优势和成功渠道。 (二)要学好英语。 面对想在全球化的今天,特别会计行业,只有学会了英语才能更好的了解学习国外优秀的管理与经验,英语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你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去国外留学等,英语就是必需

生涯人物访谈心得体会

访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访谈,我了解了许多大学生所面临的选择与彷徨,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下,部分毕业生选择了读研,继续深造自己,也有的选择了就业,但我个人觉得这要视每个人的性格,兴趣,价值取向而定,无论哪种选择,最好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目前对大学生来说由于连年的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企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私企就业岗位少,全球性经济危机又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仍然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转向考研,引起新一轮的“考研热”。也就是说现在的研究生情势也不乐观。因此只有脱颖而出的人才会有更好的优势考研进而就业。这也是组多大学生需要认清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对我个人而言,读研以后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一定能缓减就业压力,高学位并不等于高职位、高薪水。其实就业难不难,主要看个人能力与内心期望值之间的差距,综合素质很强,到哪里都是抢手货;但如果是眼高手低的话,现实与期望落差会很大,高不成,低不就的,自然很难找到工作。所以,给自己一个合理客观的分析,定位,是很重要的,克服浮躁情绪,踏下心来才能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 这次访谈的结果真的印证了老师在上课时所讲授的内容,可以称之为实用知识。这种实用知识相当于哲学上的理论知识。首先,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职业有个大致的规划,而不是毫无目标。只有这样确定了方向,我们才能更好的朝着目标努力。其次,影响人们选择职业的方面真的是多方面的,正如老师上课让我们选择的:待遇,福利,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个人兴趣爱好。而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不同选择自己的职业。其实,我个人觉得,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是很重要的。试想,如果邵秀英对考研完全不感兴趣,那她又怎么会在丰富多彩的大学里,当周围的人都

学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题目:学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学术 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至理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说书籍是知识的摇篮,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术需不懈追求,人生皆充满传奇。读书就好比是爬山,需要一步一步的前行,需要脚踏实地的攀登。学术修行是人生历程中重要阶段,读书是学术修行重要手段,积极的读书对于学术修行非常重要,具有推动价值意义。音乐是艺术素养培养的核心,是重要方式,也是学术养成的重点核心。 一、学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学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的来理解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学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学术。 1、学术就是人生 学生能够改变和培养热门的价值观,提升人们的美学素质和观念,培养着人的一生。学术是人一生重要的追求,现阶段学术的发展,能够促进人生发展,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例如大学音乐教师、学生是社会音乐研究的主力军,是全面推动音乐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大学音乐教师、学生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其音乐学术水平的提升,使其成为了音乐知识的创造者,也是音乐知识的传播者,其研究的音乐学术成果是其个人思想、道德、智慧的重要凝练,可以说这

些智慧音乐学术成果的实现,使其人生发生了重要变化,同时,这些学术也是其人生的重要展现,是其人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这些学术不仅仅改变着科研人员的人生,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学术就是人生。 2、人生就是学术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探索的人生,是对人生“学术”的探究,因此“人生就是学术”。如现在很多的音乐学者都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生,人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摸索,不断探究,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如以前的音乐老学者没有接触过先进的音乐教学设备设施,但是为了更好的研究音乐学术,传播音乐学术,其还是积极的学习计算机等先进科学设备,从而更好的辅助自己进行音乐科学研究与教学。可以说一生都是在研究音乐学术,而其他学者对音乐学术者的研究,如聂耳、洗星海、巴赫、莫扎特等音乐创作者研究会的成立,都充分体现了人生就是学术的重要观点。 综上所述 人生与学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可以说人生就是一部学术研究史,学术也是人生的重要经历,促使着人生价值观变得更佳、更美。学术就像人生般满是艰辛,人生也如学术般饱含激情,两者关联紧密,人生就是学术,学术就是人生。

专业访谈心得体会

专业访谈心得体会 周老师个子不高,浓眉大眼,一副干练洒脱的样子。我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在整理文档资料。 平时,我们在工作上接触不是很多,但是因为两件事,我对他的印象比较深。一次是在2009年学院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时,学院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周俊作为当时信息技术系代表,发言时间比较长,声音响亮,措词恰当,不仅条理非常清楚,而且内容很精要,引起了在场领导和教师的共鸣。当时我在现场摄影,觉得周老师举止比较成熟,思想比较积极,思路非常清晰,所以记住了他,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今年春,学校有一个叫湛佳雷的学生患上白血病,了解到周俊是班主任,我通过电话采访过他一些情况。当时,他组织班上同学为湛佳雷捐款2000多元。 说明来意后,我和周俊就聊起了这两件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开会发言时,想把存在的问题向领导反映出来,引起领导重视,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安心工作。谈到湛佳雷的情况,周俊说现在病情基本稳定,一边吃药一边在正常上课,并代表湛佳雷对学院领导和媒体的及时关心表示感谢。 访谈中,周俊对学院各方面工作表示积极支持,对学院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学院党建工作有成效有特色,基层党组织健全,争先创优活动开展扎实,党员干部能够起到积极带头作用。学院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完善,领导关心老师、

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之间相对融洽,校园安全稳定。这两年狠抓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非常显著,内涵式发展道路特色鲜明,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非常准确。 在深入交谈中,我还了解到这位青年教师在校5年来的个人工作情况。2006年秋,大学生毕业的他应聘到学院,任信息技术系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两年后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并先后协助系就业、评建、教务等方面工作。2010年底所在系合并到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后,在院教务科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竞争上岗,任该院学生科副科长。周俊是学院首批专业骨干教师,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作为副主编,他参与编写了高职高专教材《现代移动通讯网络技术》,2010年,作为指导教师,他带领学生设计的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探月车,获得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奖。2010年,获得学院说课比赛三等奖。目前,正在政读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 周俊表示,几年来,从一名专业课教师到学生管理岗位,他始终让自己不断适应新的岗位,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学会与教师与学生打交道,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他觉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院的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表示要为学院发展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为此,他希望学院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长远大计,继续关心关爱青年教师,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环境留人,让青年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