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中国建筑PPT

古典中国建筑PPT

古典中国建筑PPT

古典中国建筑PPT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

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 绪论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

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而砖拱结构用于地面早起仅见于塔的局部,至元朝开始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建筑历史部分: 原始社会: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青藏高原——碉房 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 龙山文化 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悬山、庑殿普遍。多层木建筑普遍。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 三国、魏、晋、南北朝: 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北魏主要建筑: 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 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 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 柱础——覆盆式、莲花式 收分——上细下粗 隋唐五代: 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 赵县安济桥(隋李春) 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大殿是我国最古老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一二章总结 1.中国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穴而处”的穴居。前者经历了由单树巢、多树巢向干阑建筑的演变,后者经历了由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向地面建筑的演变。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榫卯结构,标志着巢居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 3.穴居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别。 4.西安半坡F1大房子遗址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前堂后室”格局。西安半坡F24中显示出“间”的雏形。 5.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红山文化,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 6.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夏、商、周三代。选择 7.从夏商都城到东周列国都城,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布局和“因势型”布局均已出现。 8.最早划分为外城、内城、宫城的是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选择 9.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简答题。默写画简图。 10.陕西岐山凤雏村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是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

11.刻在铜板上标志战国时期大型组群所达到的规划设计水平的是战国中山王陵墓兆域图。 12.正式屋顶分为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 三章总结 1.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两汉时期。 2.明堂、辟雍、宗庙属于礼制类型建筑。 3.木构架的两种形式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 4.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体系成熟期是两汉时期。 5.汉代首都是汉长安城今西安。 6.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南北轴线非常清晰的都城是曹魏邺城。 7.明堂、辟雍是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台榭建筑类型,东汉盛行楼阁式建筑。 9.阙盛行于汉代时期、汉代建筑在门前设左右双阙,汉代是建阙的盛期。 10.现存仿木构型的石阙典范是四川雅安高颐阙 11.河南登封少室阙是土石型的典范形象。 12.中国现存最早的建于地上的非地下的房屋形态建筑实物是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石祠。 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是秦始皇陵。 14.汉承秦制陵山呈覆斗型称为方上。 15.抬梁式构架是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一,单项选择 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 A.重檐歇山 B.重檐庑殿 C.单檐歇山 D.重檐攒尖 二,多项选择 属于天坛的建筑有 A.祈年殿 B.圜丘 C.皇穹宇 D.斋宫 E.佛香阁 三,名词解释 1,副阶周匝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的平面做法,称为副阶周匝。 2,金箱斗底槽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内有一圈柱的平面做法,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称为金厢斗底槽。 3,斗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斗拱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同时作为立面上大屋顶到屋身的过度部分,也起到装饰作用。斗拱也是等级的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斗拱在古建筑中也起到模数作用。 4,藻井 是指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5,《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宋代将作监李诫。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6,和玺彩画 是最高级的清式彩画,用于主要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以龙为主要题材, 7,举折 举折是我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一种方法;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8,《考工记》 记载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9,抬梁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结构形式。柱头上置梁,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托脊檩。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10,穿斗式 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11,井干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结构形式。将原木直接叠垒成墙壁,受到木头长度的限制。 12,大木作 指的是木构架建筑中主要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檩、斗拱等主要构件。并负责制造,组合,安装这些木构件的专业。 13,楼阁式塔 是我国古塔中为数最多,产生的的年代最早,塔体最为高大的一种塔。它是从我国高屋楼阁发展而来的。实例: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山西佛宫寺释迦塔。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的发展 学院:国艺 专业:室内设计 姓名:高晓霞 学号:20111100258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一对历史的态度: 社会的存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历史正是看见的过程。 二对建筑的态度: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三将设计与史的结合 继承传达创新责任与自我提升 四绪论 中国古典建筑的价值 1.独特的建筑风格 2.独特的设计理念 3.东方建筑的始祖 4.在近现代有很强的生命力 5.不断发展、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 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2.中国古建筑另外一个特点是采取围合的院落组合形式。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中国建筑史- 概述 原始社会时期

在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前期建筑活动 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居之所。 自然掩蔽所 - 树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 - 山崖下的凹入处 - 洞穴。北京周口店的洞穴是中国最早的猿人居住遗址。北京猿人已经学会控制火种的保存和控制,这对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加安全,也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 开始改造自然 - 巢居。是树居的发展,在树上用一些树枝有意识的搭建活动平台和顶盖。 - 窝棚。 - 窑洞。 固定的农业生产 有了固定的农业生产之后,相对于狩猎和采集野果来说,人类开始有较为相对的定居场所,开始出现聚落。 干阑 - 巢居的发展,多出现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 中国最早的干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 - 浙江吴兴钱山漾,苏州常州圩墩,云南剑州海门口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都发现过干阑遗址。-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阑式小铜屋生动的体现了干阑建筑的特点。 穴居 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夏、商、周、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大大发展,在夏朝已经开始使用铜器,并有规则的使用土地,人们不再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而是开始积极地改造自然: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代表。 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弗莱切尔建筑史》 ?1896年第一版,并未涉及西方以外的建筑文化,仅仅将正统的西方建筑文化为主线, 以“历史性风格”为主题,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一一论述。 ?1901年出版第四版,由小弗莱切尔编写,将当时已经成为热点的印度、中国、日本、 中美洲等非欧洲建筑文化列入,定义为“非历史性风格”。 ?著名的“建筑之树”正是首次出现在这一版当中,一直持续到第16版。 ?1961年,由考丁雷教授编写了第17版。 ?在体例上虽然仍然保留原来的两大部分,但是以“东方建筑”(Architecture in the East) 替代了“非历史性风格”(The Non Historical Styles),以“古代建筑和西方的继承和发展”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Succession)替代了“历史性风格”(Historical Style)。考定雷教授明确的指出:“以往版本第二部分的总题目(非历史性风格”是不合适的;东方的建筑应该和西方的建筑同样历史性的。” ?“建筑之树”被取消。 ?随后1975年的第十八版和1987年的第十九版,都在体例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取消了 东、西两大部分的布局,以全球性的眼光,将各个建筑文化体系按时间分为章节来论述。 ?并请各个国家的有关专家撰写相应的章节,如中国清华大学的郭黛姮教授和同济大学的 吴光祖教授。 ?1996年又出版了庆祝该书一百周年的第二十版,在第十九版的体例基础上更进一步的 扩充了内容。 ?从《弗莱切尔建筑史》的再版变更,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历史学家对非西方的建筑 文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无知和偏见到客观和全面。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历程 ?第一阶段: ?梁思成、刘敦桢、朱启衿等 ?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感,“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 的教材”,深厚的国学根基+西方的科学方法,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基本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头绪和体系(通史)。 ?主要成果: 《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文集》、《江南园林志》童寯、《营造法源》姚承祖、《中国民居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类型和结构》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刘致平、《工程做法注释》王璞子 ?第二阶段: ?继承成果,并向纵深发展,由“通史”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国 之后更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文革之后得以继续发展,广为开拓。 ?专史研究——技术史、断代史、城市史 ?类型研究——住宅、园林、宗教建筑、民族建筑、书院、长城等 ?专题方面——文物保护、防灾、风水、匠师等 ?近代史研究 ?主要成果: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 ①材料来源广泛 ②木构架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 ③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 ④便于加工和运输 ⑤利于迁移和维修 2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 ①大型材料逐渐减少 ②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 ③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 ④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 ⑤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 3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又称叠深式) 优: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 缺:由于其结构受力不尽合理,梁柱的材料断面都较大,特别是最下层的横梁尺寸硕大,浪费材料 4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又称串逗式,立贴式) 优:材料断面小,节省木材,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强 缺:这种结构体系难以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他通常用于南方一些地区的居民中 5台基的作用 台基由台阶,台明,月台,栏杆四部分组成 ①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定感 ②最早为了防水防潮而起到抬高地面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变成外观尺度和体现 建筑等级制度的需要 6大木作 ①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把由柱梁枋檩等组成的主要结构部分 ②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③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建筑群的 主要次要殿堂,属于高等级建筑 ④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建筑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 低等级建筑 7斗拱的作用 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

8宋代《营造法式》 作者:李诫 内容:包括释名著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大部分,共计36卷 意义:是中国现存时间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古籍建筑技术专著,展现了宋代的建筑设计,做法,施工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 位置,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9佛光寺大殿殿堂结构特点 ①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 ②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胚墙内,対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 ③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袱,草乳袱,在辅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袱,明乳栿, 形成明,草两套梁袱 ④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袱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 屋架的稳定性 ⑤斗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厘米,分长2厘米,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 为材分的整数倍,表明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至迟在唐代已成熟运用10皖南民居的特点(自由,诗意) ①以毗(pí)连的带楼层的正屋,两厢为合成三合进院的基本单元 ②天井面积不大,但能解决封闭内向建筑对采光通风排水的需要,而且起到过 渡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空间的重要作用 ③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周边高墙围护,厅堂出现穿斗构架与抬梁构架混用。屋 顶用硬山带封火山墙,加上外墙很多开窗,既有利于防火,也便于相邻宅屋的连接 ④建筑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墙面全部白灰粉刷,墙头一概青 瓦翘脊,(白墙黑瓦)特别是层层跌落的马头山墙,千变万化,高低起伏,极富动感和韵律 ⑤可装卸的窗扇和装于底层窗前的窗栏板 ⑥精细的木雕 11山西民居的特点(严谨,端庄) ①以窄长的庭院为主要特征 a遮阳避暑b防阻风沙c紧缩占地。。窄院以一正 两厢为基本型,可配倒座,大门,形成单进院,可加垂花门,过厅,外厢组成纵深串联二进院,三进院,可井联侧院,组成主院与跨院横向组合 ②单坡顶将雨水汇入庭中,俗称四水归一,还有聚水的作用 ③大门是全院艺术表现的重点,通常也随倒座做到一层半或两层高,门上做精 美的门楼,木砖石三雕俱全 ④砖石雕刻是山西民居一大亮点 12明代《园冶》 作者:为计成 内容:全书共有三卷,主要论述造园相地立基屋宇铺地选石借景等共计 13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期末论文题目: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 姓名: xxx 学号: xxxx 班级:建筑111班 指导老师: xxx 二O一五年一月

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建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我国的宫廷建筑更具有代表性,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但都具有规模大,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的特点,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关键词:特点布局文化内涵 内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大成,古代宫殿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并且对后世产生深厚的影响。中国古代宫殿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都是单幢的建筑,它们的体量多,分别满足统治者工作、生活、游乐等各方面的要求。第二,这些单幢的建筑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布在一起,主要宫殿安排在南北方向的中央轴线上,次要建筑在左右两侧,遵循前朝后寝的规律。第三,这些宫殿建筑群又组成为一座宫城,四周用墙相围,宫城自成一区,处在都城的中心位置上。 门阙森森的宫殿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和最高体现。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宫殿名称的内涵有一个演变过程。上古时期,穴居是原始初民常见的居住方式。古语道:“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在先秦以前,人们经常将“宫”、“室”连起来使用,而且,“宫”、“室”可以通用,均指人们居住的场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宫”和“殿”开始连在一起使用,并且具有了等级的差别,专指皇帝行使权力和日常生活的场所。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古代文献记载,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和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就有了宫殿建筑。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宫室规模大大地超过了前代,不但有供皇帝处理政事的宫殿,而且还有专供皇帝居住和游乐的建筑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在规划严整的长安城内,宫殿建筑集中在宫城和皇城里,处于城市的北部。宋代宫城居于都城的中心部分。宫城内主要宫殿也是沿着中央轴线布置,城的四面有城门,四角建有角楼。元代统一中国后,在大都城建造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组成的皇城位于全城的中心。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为历代皇朝所沿用。 故宫面积0.73平方公里,普通人从南到北走完这座巨大的宫殿至少需要半天时间。考古实践证实,中国历代宫城规模呈日渐缩小趋势,清故宫是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宫是3.3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未央宫4.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长乐宫6.6平方公里,秦咸阳宫大小尚未明确,令人难以想象。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0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仍多采用这种建筑。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衡穴居室,称之为窑洞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是中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木架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的优势 1 取材方便 2 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老承受屋面、;楼面的荷 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避、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业,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任意开设。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架构的组合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 点有一定程度的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许多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架建筑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塔(二者均为辽代建筑,建成已千年左右)都能完好得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4 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 方法(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用十几年、嘉靖时重建紫禁城三大殿用3年,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百日) 5 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 容易做到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 1 木材越来越稀少:到宋代,建筑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因此北宋《营造法式 用法规形式规定了大料不能小用,长料不能短用,边角料用作板材,柱子可用小料拼成等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明永乐时造北京宫殿 2 木材建筑易遭火灾:明永乐时兴建的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即遭雷 击而焚毁 3 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 4 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 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因此进入20世纪以后,当新的建筑需求、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理论出现时,传统木架建筑终于成为一种被逐步取代的构筑方式。 02:木构架的特色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与穿斗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整理)中国古代建筑史.

一.名词及条目 ①,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 ,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L<<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概论: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自然环境条件: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东南风为主导风向) 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 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 (一)原始社会建筑: 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 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 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 ↓ 东周:春秋 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 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 建筑著作:《考工记》 (三)封建社会的建筑: 秦朝:高台建筑 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 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 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 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 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 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 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 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 南北大运河 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 1,结构的方式: 〈1〉抬梁式:梁瓜柱 〈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 〈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 2,木结构的优点: 〈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 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二)组群布局:利用“间”为单位形成建筑单体,若干单体围合面或庭院而庭院的组合进而面或为组群。 1,间→二檐柱间的距离 三,五,七,九,十一。 ↘↙↘↙↓ ↘ 民居官府,署较为隆重皇宫(故宫太和殿) 2,步→二个相邻屋檀的距离,步长之和组成通进深。 控轴线的排列方向区分:纵轴线 横轴线 3,古代中国建筑在“间”与“步”组成的柱网上,建立了许多灵活的平面处理 方式。 〈1〉金箱斗底槽:用内外的两圈柱子对建筑平面进行分区。 〈2〉单槽,双槽:用内柱把建筑平面划分为二个区成三个区。 〈3〉分心槽: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一分为二。 4,单体的立面处理方式: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处理。(台基,墙柱,屋顶)〈1〉生起→功能与艺术的统一。 〈2〉侧脚→受力合理,避免视觉错觉。 5,单位的组合方式: 总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和横轴线设计。 〈1〉庭院的方式: A 三合院和四合院 B 廊院 〈2〉组群的方式: A 纵向扩展 B 横向扩展 C 纵横向扩展 (三)艺术形象 1,单体建筑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今天小编选取了中国历史中一些重要的节点,让大家在轻松之余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史。 1.旧石器时期 约五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野兽追击。 2.新石器时期 (约公元前8000—前2000)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而北方的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则由半地穴居式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西安半坡遗址,随后才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 3.先秦时期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商代城址主要有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其中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宫殿区内的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西周建筑技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出现了半瓦当,此外还出现了铺地方砖和三合土墙体抹面。 4.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势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此时期建筑规模宏大,组合多样,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类型大多以都城、宫殿、祭祀和陵墓为主。5.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2—公元589)这会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建筑上也比不上两汉时期的规模,但是由于佛教传入后佛教建筑发展迅速,高层佛塔、石窟、佛像开始出现,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圆润成熟。 6.隋唐时期 (公元581—公元907)隋代建造了长安和洛阳两座有完整规划、规模宏伟的都城,并且运用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还吸收了南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同时结合了北方粗犷元素,促进了建筑的发展。 6.宋辽金时期 (公元960—公元1227)宋代的建筑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7.元朝时期 元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放荡不羁,多用原木作梁,外观粗放,且多用白色琉璃瓦,颇具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中国古代建筑史 余姚河姆渡干阑式榫卯技术 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木骨泥墙 商河南偃师二里头庭院式建筑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第一座四合院 用屋面瓦 春秋造长城 战国中山王“兆域图”(最早总平面)秦秦始皇骊山陵(最大最高的陵)汉宫殿东西堂制(汉、南北朝) 王陵黄肠题凑 里坊制闾里 南北朝用硫璃瓦 隋宫殿三朝五门制唐 王陵因山为穴 大明宫麟德殿是清太和殿面积的3倍 大明宫含元殿75m龙尾道 斗栱比柱高1:2 官署轴心舍(即工字殿) 宋 宋陵五音姓利 宫殿工字殿御街千步廊 东京汴梁沿街设肆,里坊制破坏 汴梁清明上河图 用“材”统一木构模数 普拍枋(宽于阑额逐渐等于小于阑额)明用砖瓮筑长城 清清式大木作以“斗口”为标准 老子《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肖何刘邦未央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明计成《园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三山五园:清漪、静明、静宜、畅春、圆明圆。(畅春圆仿寄畅圆)中国古建筑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转变于宋代。 木构类型:穿斗式、抬梁式(或加井干式) 计心造、偷心造(偷心造:斗栱有一挑上横栱少掉) 福建五凤楼:“三堂两横”,前厅、大厅、中厅三座堂,横屋、横楼两横。云南一颗印:“三间四耳”,正房三间,厢房东西各二间。 副阶周匝抄手游廊雕刻分类彩画分类 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塔) 敦煌莫高窟早 大同云岗石窟中 洛阳龙门石窟晚 春秋鲁班《鲁班正式》 汉阳城延 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隋宇文凯隋大兴城 隋李春赵州桥 五代喻浩《木经》 宋李诫《营造法式》“材” 明荆祥 明计成《园治》 元郭守敬引西山昌平水 清清工部《工程做法》 清样式雷 清朱啟衿中国营造学社 清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隋李春安济桥(现存最早的构筑物) 唐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现存最早木构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现存唐代木构建筑最大、最好)(仅用叉手,不用侏儒柱,柱网为金箱斗底槽)大雁塔楼阁式塔 小雁塔密檐式塔 五代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宋宋砖塔:多边形平面,双层塔壁,石蹬道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砖塔) 河北开封佑国寺塔(第一座硫璃塔,又称铁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现存最高石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