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教案

10、《论语》十则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背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着,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走进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2、《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着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传不习chuán罔wǎng

殆dài诲女rǔ是知也zhì凋diāo恕shù业yè

亦yì矣yí已yǐ己jǐ

四、小组合作朗读,注意朗读要求

1、听读

2、自读

3、小组合作朗读

4、品读

5、背诵

五、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六、作业

抄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10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负责1则

2、小组交流

3、小组质疑

4、教师补充,小结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忠心尽心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而:却(但是)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是,此、这。

知,通“智”。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贤士;思:想

齐:即相等,也可释为“看齐”

省:反省,亦即比照别人不足之处,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

译文孔子说:“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奉行之:代这句话欲:想要施:施与于:给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四、朗读,背诵

五、作业

译文

第三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

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朗读体会

四、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

五、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女:同“汝”,读rǔ,意为:你(第二人称代词)

2、文言虚词

而:(1)连词

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

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你)

为(1)wéi以为:把……当作(以:把?为:当作)

例:可以为师矣

(2)wéi?是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wèi介词,意为“替”“为了”

例: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

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助词①结构助词,意为“的”。

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简称“取独”)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1)代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

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大概,也许)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难道)

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

(2)代词,相当于“之”

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作业:

1、翻译

2、背诵《〈论语〉十则》

3、课时方案

板书:

《论语》十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修身做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反思:

1、本课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爱好。

2、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在保证学生不曲解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现代思想对古文理解。

4、毕竟是第二次上课,总体上比第一次有进步,不会紧张,能很好的与学生交流。

5、第一课时内容教少,该课时内容比较多,过程难免有些冲忙,我认为以后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做到更加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和课时。

《论语十则》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精编教案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参考 0830 1311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导读: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 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

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前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电子教案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 4、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6、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7、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8、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诲(hu)裘(qu)敝(b)肱(gng)少(sho)者怀之 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仁者寿。 B.通假字 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是智也(是:代词,这) 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学案

《儒道互补?<论语>十则》学案 单元目标: 1.通读四篇儒道两家代表作品,疏通文意,落实重要文言诗句知识;解读文章思想内涵,并适当补充相关观点,以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2.对儒道两家学说对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大致理解儒道互补在现实社会人生中的运用价值。 3.加强诵读,背诵一些片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落实重要词句,解读文章思想内涵,读出自己的体会与认识;补充《论语》中与“君子”“仁礼义”等相关的重要观点,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背诵十则《论语》,引导课外有重点地阅读《论语》经典语录,增加积累。 相关链接: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自主学习: ㈠文言基础知识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曲肱()诲()裘()敝()肱()少()者怀之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不逾矩()B.写出加点字的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高二语文《儒道互补_之_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 《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不过,“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 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赏析 步骤:1、诵读一遍。 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 原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理解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基础,还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当然,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1、要做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间。 2、“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应该不仅指口齿伶俐,更主要指说话时不讲原则,甚至夸大其词,混淆是非,只求让听的人高兴,或者为自己的私利打算。所以,孔子痛恨“巧言”。 3、“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没有操守的小人,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自己犯了错误,也知道应该怎样改正。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言行,日积月累,就像雕琢、打磨玉器一样,终会成器。

《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别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

(完整版)论语十则教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 “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相关介绍: 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学生自由朗读。 指句朗读,老师指导正音。 四、1、老师交待本节课任务:疏通文意。、 2、学生自由合作疏通文意,老师指导。 【文本内容讲析(选择难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文言”与“现代”的融合 重兆中学张志勇 【设计简说】 作为初一新生,教好学好《论语十则》有三个现实意义。一是初一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一下子从从两门课程变为五门学科,急需学习方法的及时跟进,而课文恰好是生动有效的教材;二是初一学生进入初中后,新老师新同学都给他们带来新的人际交往的困惑,课文中大量修身养性的教诲是有益的启示;三是这是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学好它有利于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要达成以上三个意义,就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2、理解句意,体验感悟;3、积累语言材料。其中的教学重点是于书本上求知,于现实中求悟。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北宋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地学习一部书,推崇备至,说只要读得该书半部即可治天下。因为这本书内容涵盖教育、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自南宋朱熹编订《四书》至民国以来,该书就一直是学童学文言文的首选书本。该书作者被尊称为 “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其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这位作者和这本书就是一一(学生齐念:“孔子《论语》十则”,教师板书) 二、限时赛背课文 教师先范读,正音正句读(节奏),学生再依据课文“阅读提示”及文下注解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之后要达到节奏正确,语速流利,再集体朗读课文,然后同桌间进行背诵竞赛,当堂掌握课文的格言、成语的积累,限时12分钟。 三、质疑问难 学生在记背的基础上,进行前后桌之间的合作试译,互相提出与解答自己不懂的语句,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或提问教师重点解决每一则大意及道理。教师在巡视中收集学生普遍感到有理解难度,或容易疏忽误解的字词句集中指正讲解。处理多义词采取义项列举法,如“之”的义项:①的②代词③动词,至往④结构组词,无意(说明: 这种义项归类并不是要学生死记,而是为学生理解提供方便)。在完成上述环节之后,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阅读提示分类列举课文内容(课件展示) 1 、学习方法:第1、2、3、4、5则 《论语十则》2、学习态度:第1、5、6、7则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XX课件一导言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篇。 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 ?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逬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 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 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

将产生特效。《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 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 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 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 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二设计思路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 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 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 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参赛教案《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孔子及《论语》的相关介绍。 (2)掌握“正”“安”“信”“怀”“乐”等实词和“盍”“而”等虚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课题 《〈论语〉十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论语》兼具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性质,实用理性色彩较重,是从先秦丰厚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著作,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着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耀眼的粼光,回应着社会现实。 三、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一篇课文,其中一、三、五则重在向我们阐述学习方法和态度,第二、第十则阐述进德修业过程中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境界,第四则以言志为题,讲述人际关系问题,其他几则主要告诉我们“仁”“礼”“义”等思想。在学习本课时,除了掌握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还要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汲取课文精华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理解意思、掌握字词、探究主旨、品味经典。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理性导入,吸引学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一校,一家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板书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①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验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经典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正确的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识经典,知概貌 1.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2.单元提示解读: 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

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盟会。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3.文化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仁”(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 ;“礼”(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 。 二、读经典,明要义 1.范读、齐读课文(配乐)。 2.解读儒家核心思想“仁”,教师示范解读“学而”篇、“为政”篇。 ⑴“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 个性化教学目标内容: 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2、通过诵读和自主学习,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形成文言语感。 本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提示建议: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要求: (1)知识与能力: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 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 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的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 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了解儒道互补。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 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