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

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

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
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

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本文结合大量实例指出目前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混乱问题。本文认为,翻译研究者各行其是,无视译名原则和国家译名标准,疏于考证是导致译名混乱的主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翻译研究者应协同合作,遵守规范,保持统一。

关键词:译名;国家标准;统一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with reference to a number of sampled cases, the lack of c onform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in China’s translation studies. It maintains that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lars often translate proper names at will, with little regard for accepted principles and national standard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lars should make concerted efforts to translate in conformity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concerned.

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national standards;conformity

一、历史的回顾

早在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就在《新青年》1916年第2卷第4号写了一篇探讨译名问题的文章《西文译音私议》,把西方主要语言(英、法、德、俄等)中元音、辅音及元音、辅音字母组合分门别类,总结其读音规律,并给出相应的汉字音译,意在统一译名。“译西籍,方舆姓氏、权衡度量、言人人殊。逐物定名,将繁无限纪。今各就单音,拟以汉字。举其大要,阙所不知。……上所论列,略具梗概而已。海内宏达,倘广赐教正,使译音得就统一。未始非学者节时省力之一道也”(张岂之、周祖达,1990:11-17)。随后何炳松、程瀛章在《东方杂志》1926年第23卷第23号撰文《外国专名汉译问题之商榷》细究音译义译(同意译,笔者注)之别,详考西方语音之异同。“今日吾国习西文者,大抵以英、德、法三国语为最多。故翻译西方专名之音,每以其所习之语音为主。实则以英音读德、法语;或以法音读英、德语,都无是处。然而尚不止此;具有进而以英音译斯拉夫语或南欧北欧语者。毫厘千里,谬误尤多。……欲正外国专名之音,必先熟谙各字母确当之音质,及各音节适当之音力”(张岂之、周祖达,1990:18-34)。

解放后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通讯社译名室即以“辛华”为笔名,先后分语种制订了外汉译音表,编译了一批单行本的外国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俄语姓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等,对译名的规范统一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80年代中期,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分别在《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统一

科技名词术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遇到以外国自然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术语时,外国科学家人名要根据‘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和‘尊重规范’这四项原则,加以汉字音译。当某个外国科学家名字在不同学科均有出现时,要做好协调工作,以达统一。遇有外国地名时,要根据中国地名委员会制订的规范地名,加以统一表达”(张岂之、周祖达,1990:8-10)。

1993年新华通讯社译名室收录以往各单行本单语种人名译名手册中的译名,编译出版了一部大型综合性工具书《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词目多达65万条,涉及100多个国家与地区,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部大型工具书译名原则与各单行本单语种的姓名译名手册保持一致:音似为主,形似为辅,约定俗成,具体人物则首先考虑名从主人和历史译法的延续性,然后才是同名同译。

综上所述,对于译名统一问题,中国的前辈学者已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们高瞻远瞩、追求统一的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关于译名统一的论述不应为后来者所忽视;新华通讯社译名室努力40多年,协同社会各界人士制订的译名原则和国家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翻译研究者理应遵守和执行。

笔者仔细阅读了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语类期刊上发表的主要研究翻译理论的文章,发现外国翻译理论家姓名的翻译相当混乱,缺少规范,翻译研究者各行其是,无视译名原则和国家标准,有疏于考证之嫌。笔者不揣浅陋,写成此文,旨在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翻译研究者重视译名统一问题,从而推动一生译事发展,不当欠妥之处,有望译界同行不吝指正。

二、个案分析

1.André Lefevere生于比利时,在安特卫普大学任教数年后于1984移居美国,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日尔曼学系教授,1996年白血病突发去世,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赞助人(patronage)、诗学(poetics)、意识形态(ideology)三因素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观点。

比利时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佛兰芒语(严格意义上说是荷兰语),而André Lefevere出生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Ghent(根特),荷兰语名字Lefevere常常当法语姓名Lefèvre来读,故整个姓名可以参照法语读音翻译。查阅《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André通译“安德烈”,Lefèvre通译“勒菲弗”,参阅荷兰语汉译音表可知词尾的r要发音。因此,笔者建议将其译为:安德烈·勒菲弗尔。

2.José Lambert是比利时人,勒芬天主教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教授,带领一批学者从事了30多年的文学翻译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注重收集个案,运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译语规范对翻译过程的制约。

José Lambert是常见法语姓名,应该按照法语读音翻译,查阅《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通译“若泽·朗贝尔”。José在法语、葡萄牙语中通译“若泽”,Lambert在英语中通译“兰伯特”,在德语、西班牙语、荷兰语中通译“兰贝特”,在法语中通译“朗贝尔”(因为法语中词尾的辅音常不发音),因此,此例译名应为:若泽·朗贝尔。

3.Theo Hermans现为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操纵学派的代表人物,注重对译语文本进行描述性研究以确定翻译与规范的互动关系,认为“从译语文学的角度看,翻

译意味着为了某一目的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1985:11)。

Theo Hermans按照不同的语言读音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译名,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按照英语则为“西奥·赫曼斯”,按照法语则为“泰奥·埃尔曼”,按照荷兰语则为“特奥·赫尔曼斯”,而Theo Hermans出生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Assent,发音按照荷兰语。因此,译名应为:特奥·赫尔曼斯。

4.Susan Bassnett现任英国沃里克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把翻译研究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Susan Bassnett生于英国,很小就去了国外,虽然其名词源系中世纪法语,但仍按英语读音。从英汉译音表来看,/s/通译“斯”,而/θ/通译“思”;此外,“巴斯纳特”和“巴斯奈”均与该名发音相去甚远,无可取之处。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无此名,但有近似人名Basnett“巴斯尼特”,B asnight“巴斯奈特”。由此可见,“巴斯奈特”不能用来翻译Bassnett。按英语读音规则,ss与s发音相同,因此Bassnett 与英语姓名Basnett发音应该相同,按照同名同译的原则,此例译名应为:苏珊·巴斯尼特。

5.Katharina Rei?是德国翻译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从语篇类型学(text-typology)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语篇的主要功能为传意(representational)、表情(expressive)、召唤(appellative),主张按语篇功能划分翻译原则与批评标准。

Katharina Rei?是德国人,其名属于常见德语姓名,应该按照德语发音翻译。字母组合th 在德语中永远发/t/;此外,“林”不用于女子名,而“琳”用于女子名。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译为“卡塔琳娜·赖斯”,故译名应为:卡塔琳娜·赖斯。

6.Christiane Nord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把翻译按功能区分为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提出了忠诚(loyalty)原则,补充了目的论的缺陷。

Christiane Nord是德国人,应该按照德语翻译。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无Christiane,但有类似者如Christiana“克里斯蒂安娜”,

Christians“克里斯蒂安斯”,Katharine“卡塔琳妮”。而德语中词末的字母e通常发弱化元音/?/,参考德汉译音表拟定译名为:克里斯蒂安妮·诺德。

7.Hans. J. Vermeer 是目的论(Skopostheorie /skopos theory)的创始人之一,认为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并非仅仅靠语言学就能解决。他摆脱了以追求与原文对等为目标的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翻译就是根据客户的委托,结合翻译的目的满足客户要求的一种目的性行为。在翻译中,原文并非衡量一切的标准,忠实于原文是次要的,而实现翻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Hans J. Vermeer是德国人,自应按德语发音,字母v在德语中发清辅音/f/,字母组合eer 发/e:r/,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Vermeer在英语中才通译“弗米尔”,而在德语中则为“弗美尔”。因此,译名应为:汉斯·J·弗美尔。

8.Justa Holz-M?ntt?ri是芬兰籍德语翻译家和翻一生译事者(Nord,2001:12),用德语发表了数部翻译理论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弗美尔的目的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只是翻译行为(Translatorisches Handeln/ translational action/translatorial action)的一种,译者是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专家,负责按委托人的要求设计合适的信息传递物(message transmitter)。

Justa Holz-M?ntt?ri是以德语为母语的芬兰人(Nord,2001:129),生于德国,后来嫁了一位芬兰人,Holz为本姓,M?ntt?ri为丈夫的姓,故其名应分别按德语和芬兰语发音翻译。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M?ntt?ri为芬兰姓氏,通译“门泰里”,德语中Holz 通译“霍尔茨”,德语中Justa应译为“尤斯塔”,英语中Holz才通译“霍尔兹”。因此,此例译名应为:尤斯塔·霍尔茨-门泰里。

9.Mary Snell-Hornby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系教授,认为翻译研究既不从属于语言学,也不从属于比较文学,而是一门独立学科,属于跨学科(interdiscipline)的范畴,翻译研究应该采取整体(holistic)、综合(integrated)的方法。

Mary Snell-Hornby生于英国,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Snell-Hornby其名无论按照英语还是德语读音,均译为“斯内尔-霍恩比”。因此,译名应为:玛丽·斯内尔-霍恩比。

10.Edwin Gentzler现任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其代表作《当代翻译理论》堪称翻译研究评论的经典之作。Edwin Gentzler是美籍德国移民的后代,其姓仍然按照德语发音。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均找不到,但有德语姓名Gentz译为“根茨”,而常见姓名后缀-ler在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等日尔曼语中全部译为“勒”,两者结合,根据德语读音规则,Gentzler应译为“根茨勒”;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可知Edwin通译“埃德温”,而“爱”几乎只用在几个约定俗成的译名中,如Edward“爱德华”,

Edison“爱迪生”,Edinburgh“爱丁堡”等。因此,此例译名应为:埃德温·根茨勒。

11.Walter Benjamin是德国文艺理论家。他在1923年发表的《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译文即原文生命的延续(their stage of continued life),原文依靠译文在另一种语言文化系统中获得再生(afterlife)等重要观点,孕育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雏形。这种观点打破了原文至上的传统观念,为人们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Walter Benjamin是德国人,很多译者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查阅《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该名通译“瓦尔特·本亚明”。“沃尔特”和“本杰明”均系英语通译。“雅”在法语译名常用于字首。翻阅德汉译音表可知“雅”很少用于德语译名中,而“亚”最常用。因此,此例译名应为:瓦尔特·本亚明。

12.Lawrence Venuti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发现在英美翻译传统中一直有一种保持保持语言流畅的倾向,他称这种旨在顺应译语文化读者阅读品味的翻译策略为归化(domesticating)。他指出,归化式的翻译目的在于侵吞霸占原文,消除其异国情调,给原文抹上译语文化色彩。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翻译弱式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时常常采取这种手段,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民族中心论。他指出,为了消除这种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现象,译者应多采取异化(foreignizing)的翻译策略,保持原文的异国特色以抗拒(resist)这种文化帝国主义。

Lawrence Venuti是具有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其姓依然遵守意大利语发音。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以找到Venuti已有通译“韦努蒂”。因此,译名应为:劳伦斯·韦努蒂。

13. Itamar Even-Zohar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来指导宏观翻译研究。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翻译文学可能占据中心,此时它常会打破本国常规,进行创新;也可能位处边缘,此时则强化本国规范,趋于保守。

Itamar Even-Zohar是希伯来语姓名的通用拉丁语转写。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Zohar为以色列姓名,已有通译“祖海尔”,而Itamar在英语、葡萄牙语中均译为“伊塔玛尔”,Even又须按照拉丁语发音,故笔者建议暂定译名为:伊塔玛尔·埃文-祖海尔。

14.Gideon Toury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在多元系统论的基础上研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提出以译语为中心(target-oriented)的翻译观,强调以实证的方法对大量译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从而找出译语文化中制约翻译过程中种种决定的规范(norm)。他认为,翻译是受制于规范的,而翻译的规范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活动及翻译产品在译语文化中的位置。

Gideon Toury是希伯来姓名的拉丁语转写。Gideon发/gid’on/,而Toury与法语姓名Toury 相似,只是重音落在第一音节。Gideon与英语姓名Gideon发音近似,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其英语通译为“吉迪恩”,而Toury之法语通译为“图里”。因此,笔者建议其暂定译名为:吉迪恩·图里。

15.Basil Hatim是篇章语言学领域的著名理论家,注重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认为翻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际转换活动,而是在一定社会情景中发生的交际过程。译者只有具备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视野,才能当好跨文化交际中的协调人(mediator)。

Basil Hatim是英国人,故其名应该按照英语发音。“哈廷姆”凭空多出一个鼻音,与原音不同;“海忒姆”不但与原音相去甚远,还使用了英汉译音表根本不用的生僻字“忒”。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Hatim是Hatem的变体,因此Hatim 与Hatem发音相同。由于Hatem通译“哈特姆”,按照同名同译的原则,译名应该为:巴兹尔·哈特姆。

在所分析的15个个案中,有好几个很难确定译名,笔者的建议仅供参考。在此,笔者竭诚欢迎译界的专家学者、广大读者提出更好的方案。

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翻译界的专家学者参考:(1)翻译研究者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己的标准化意识。某些一下子难以解决的人名、地名在首次出现时要么附上原文,要么照写不译;(2)从事翻译教学的学者、译者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遵守译名标准,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与译风;(3)编辑出版部门明确规定稿件出版物符合国家译名规范,杜绝不负责任的错译、乱译行为;对于新出现的、现有工具书查不到的外来人名、地名,可以考虑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分阶段公布实施。

*本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一律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所编《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外国地名一律参照中国地名委员会所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同时,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曾就译名问题请教过Edwin Gentzler, José Lambert, Theo Hermans, Susan Bassnett, Mary Snell-Hornby, Lawrence Venuti, Itamar Even-Zohar, Gideon Toury等有关学者,他们

对译名的翻译问题给予本人热情、详细的指教,限于篇幅,不能将他们的回复一一列出,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原文发表时编辑部删去了摘要、关键词、全部参考文献,现补上部分文献以保持完整)

参考文献

[1]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 德语姓名译名手册[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 法语姓名译名手册[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Z].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4]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 英语姓名译名手册[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 张岂之、周祖达编. 译名论集[C].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6] 中国地名委员会编. 外国地名译名手册[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 Hermans, Theo. e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M]. London: Croom Helm, 1985.

[8]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 来源:添加时间:2008-6-11 17:01:09浏览次数:924 如果你是翻译,或者准备做翻译,请仔细阅读一下以下文章! 1.翻译规模偏小,没有形成产业 很多中国翻译公司专职人员少于15人,很多处于家庭作坊式运营状态,每年的营业额不超过100万人民币,具有良好行业品牌的翻译公司为数甚少。国内缺少培养合格科技翻译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很多中国公司的翻译项目只有少量的翻译工作选择外包,中国翻译笔译标准刚刚制定出来,实施过程缺少监控和度量,翻译协会在指导翻译行业发展,提供信息方面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现阶段,翻译在中国只是一种职业,还没有形成产业。 2.翻译公司数量众多,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在中国开设翻译公司的门槛很低,所以翻译公司正式注册的超过3000多家,没有正式注册的各种翻译工作室更多。由于很多翻译公司声称可以承接多个行业、多种语言的翻译,内部没有采用翻译记忆工具和术语管理工具,而且专职人员很少,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翻译更少,大多数靠兼职翻译或者层层转包,使得翻译的质量难以控制。 3.翻译同行竞争激烈,翻译价格不断走低 中国翻译公司的客户绝大多数来自国内,为了争夺客户,不少翻译公司之间竞争激烈,经常采用低价的翻译等不规范方式。由于翻译价格不断走低,为了获得利润,常规的翻译、编辑和审核的流程经常无法保证,造成了翻译质量下降。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很多翻译公司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只能惨

淡经营。 随着目前小语种高校的不断增多,学习小语种的人也随之增加,造成小语种翻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高校生以锻炼的目的,以价格低为优势进行兼职翻译,但恰恰影响了小语种翻译行业,比如,葡萄牙语在5年前,翻译人员的价格基本为200元/千中文字,但就目前的现状看,150元/千中文字已经是中等价格了,大部分价格均维持在130-140元。(以上均指葡译中),中译葡的价格在葡译中的价格上增加10-20元。且不说价格问题,由于大量高校翻译人员加入此行业,导致了某些翻译公司走向了利润极端化,忽视了对文件的质量要求,因为公司业务职员并不懂小语种,所以无法进行翻译校对,并最终导致整体小语种翻译行业的质量不高,并持续下降。 4.翻译培训机构不足,科技翻译人才短缺 由于2006年中国才正式在高等院校设置“翻译”专业,而且社会上缺少培养科技翻译的培训机构,所以科技翻译人才的社会供应不足。另外,高校的翻译课程大多注重翻译理论的论述,缺少更多结合翻译公司实际翻译项目的课程很少。所以不少刚毕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到翻译公司工作后,还需要公司进行二次培训。 5.翻译公司开始尝试本地化翻译 由于客户对于本地化翻译的质量比较认可,而且本地化翻译的价格相对较高,近两年来,本地化翻译成为不少中国翻译竞相加入的新业务。70%以上的翻译公司在网站上列出它们可以承接本地化业务。它们的本地化业务大部分是本地化翻译,多数从国内知名的本地化公司承接业务,也有些翻译公司承接网站内容的本地化。由于缺少熟悉本地化翻译的专职员工,而且翻译流程不规范,不少本地化翻译业务很难顺利实施。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国姓氏英文翻译大全S-Z

A: 艾--Ai 安--Ann/An 敖--Ao B: 巴--Pa 白--Pai 包/鲍--Paul/Pao 班--Pan 贝--Pei 毕--Pih 卞--Bein 卜/薄--Po/Pu 步--Poo 百里--Pai-li C: 蔡/柴--Tsia/Choi/Tsai 曹/晁/巢--Chao/Chiao/Tsao 岑--Cheng 崔--Tsui 查--Cha 常--Chiong 车--Che 陈--Chen/Chan/Tan 成/程--Cheng 池--Chi 褚/楚--Chu 淳于--Chwen-yu D: 戴/代--Day/Tai 邓--Teng/Tang/Tung 狄--Ti 刁--Tiao 丁--Ting/T 董/东--Tung/Tong 窦--Tou 杜--To/Du/Too 段--Tuan 端木--Duan-mu 东郭--Tung-kuo 东方--Tung-fang E: F:

范/樊--Fan/Van 房/方--Fang 费--Fei 冯/凤/封--Fung/Fong 符/傅--Fu/Foo G: 盖--Kai 甘--Kan 高/郜--Gao/Kao 葛--Keh 耿--Keng 弓/宫/龚/恭--Kung 勾--Kou 古/谷/顾--Ku/Koo 桂--Kwei 管/关--Kuan/Kwan 郭/国--Kwok/Kuo 公孙--Kung-sun 公羊--Kung-yang 公冶--Kung-yeh 谷梁--Ku-liang H: 海--Hay 韩--Hon/Han 杭--Hang 郝--Hoa/Howe 何/贺--Ho 桓--Won 侯--Hou 洪--Hung 胡/扈--Hu/Hoo 花/华--Hua 宦--Huan 黄--Wong/Hwang 霍--Huo 皇甫--Hwang-fu 呼延--Hu-yen I: J: 纪/翼/季/吉/嵇/汲/籍/姬--Chi 居--Chu 贾--Chia 翦/简--Jen/Jane/Chieh 蒋/姜/江/--Chiang/Kwong 焦--Chiao 金/靳--Jin/King 景/荆--King/Ching

土木工程外文翻译参考3篇

学校 毕业设计(论文)附件 外文文献翻译 学号: xxxxx 姓名: xxx 所在系别: xxxxx 专业班级: xxx 指导教师: xxxx 原文标题: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crete crack of prevention and processing 2012年月日 .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1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处理 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 1原文出处及作者:《加拿大土木工程学报》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摘要】:文章将首先对”当代”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时间范围的划分。当代的中国翻译可分为三个方向,作者将对三个方向的不同的翻译主张,以及主要代表学派的理论来源和翻译实践进行客观描述和总结。最后根据该陈述,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翻译艺术; 翻译理论; 语言学; 中国翻译特色 引言 根据陈福康(1992)的分类,中国翻译研究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古代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和当代翻译理论。从建国开始一直到现在,从董秋斯到许渊冲和王佐良,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各翻译大家的主张也是数不胜数。作者将该文章的范围缩小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第四次翻译高峰的来临。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首先这一阶段是中国翻译的新纪元,“这个时期的翻译事业和翻译学研究呈现了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翻译工作者队伍空前壮大,涌现了一批新的翻译学研究者,国外新的翻译理论也纷纷介绍进来。”其次,最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对现在的翻译工作及教学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们的以后的翻译实践有着现实意义。因此,作者将该阶段设为文章的描述对象,同时将此阶段的各个主张分成三种倾向,即传统翻译艺术倾向,西方翻译科学倾向和中西合璧倾向。以下将从各个倾向中选取代表性的倡导者及主要观点进行描述并进行客观分析。 一、传统翻译艺术倾向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都以中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尤其是以严复的“信、达、雅”为主要出发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翻译研究。其中,许渊冲先生应算最有建树,持该观点最为坚决的学者之一。他主张“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翻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反以诗词,却出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基于此理论,提出了“优势竞赛论”。他认为:“把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因为稀饭文字比较接近,一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中西文字距离较大,各有优势,对等的译文往往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就要发挥译语的优势。”此外,他还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几位翻译家们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或主张,如鲁迅的“三美”、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神似说”等等,由此他用十个字归对中国的学派议论进行了概括,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并在自己的文章《译学要敢为天下先》的最后补充道:“西方学派的代表人物奈达1991年在《翻译: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我们不能使翻译成为一门学科:出色的翻译是创造的艺术。可见奈达也有科学派转向艺术派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历史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着的特点。翻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事业”,翻译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与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有关。历史上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新中国,翻译,历史,翻译学家,成就。 中国翻译史概述 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活动与交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④“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①。虽然古代原始社会的口译或笔译无文献可查,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不同部落间的交流一定是离不开翻译的。以我国为例,据《周礼》和《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翻译的官职了,如《周礼·秋官》中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马祖毅1998:2)。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象胥”是一种官职,其职责就是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至1949年前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列主义,前苏联社会政治书籍和文学作品成为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和主要价值参照。此时的译者更多地把目光瞄准了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作品,即“红色作品”。这种出版物有利于教育人民和打击“资产阶级”。在“红色作品”中,马列着作被放在了首位。“1953年1月成立了马列着作专门编译机构——中央编译局。它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全部马列着作”②,因为这些译作将作为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翻译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翻译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1949年前,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明显的“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翻译特征,而在1949年后,翻译成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翻译局等机构,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科技文献等。正如矛盾在1954年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 在过去,极大多数的文学翻译工作,是在分散的、自流的状态中进行的。从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作品的选择,常常是凭借译者个人主观的好恶来决定的,而往往很少考虑所翻译的作品,是否值得翻译,是否于读者有益,为读者所迫切需要;有些译者甚至对自己是否胜任这一翻译,也考虑得很少。......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

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

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翻译事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多种挑战,无论是翻译研究的多元化要求还是翻译师资队伍的培训、翻译服务业的完善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寻找突破。针对翻译现状的不同面,究竟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本期“热点聚焦”精心汇编了分别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的四位专家就“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这一话题进行的多视角探讨。他们或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出发点深入探究国内翻译研究现状,或直面国际翻译学界领军人物,从国际视角提出中国翻译发展方向的参考,或以跨学科视角(经济学方向)试析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现状,或从伦理建设角度给予翻译行业健康发展的启示。因篇幅所限,各位专家的成果并未全部呈现,只望以此提供多种思考角度,读者能从宏观方面了解当前中国翻译发展的前景与问题,并反求自身,探索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和贡献方向。 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 当前,以翻译为核心的语言服务行业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现象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已成为各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不足、判断未来研究走向、提高中国翻译研究的整体水平,本文对国家社科基金翻译类项目(2000—2003)进行详尽地梳理。 研究发现我国翻译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以语言学科为主体,翻译研究的多学科发展趋势明显;

2)研究主题日趋多元,文学体裁、典籍文献、语料库技术成为研究重点;3)重视本体与微观研究,强调文本信息的转换与阐释。 与此同时,中国翻译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创新乏力; 2)社会应用性、政策咨询性研究匮乏; 3)中译外研究不足,特别是翻译效果调查与分析亟待加强; 4)研究模式单一,定量研究方法不充分,跨学科研究方法待加强。 由此,本文从指导方针、研究主题、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规划。以下是简单分析报告: 一、翻译研究的描述性分析 1. 统计介绍: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类别划分,以2000年至2013年为时间节点,调查8大类项目:重大、重点、一般、青年、西部、后期、成果文库、中华学术外译。 2. 统计结果:21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量达31675项,其中语言学类达1926项,翻译类达360项。翻译类项目数量持续增加,比重有所提高。 3. 项目类别比重:一般项目比重最大(47%),其次是青年、西部、后期项目。近年来,翻译类重大重点项目增长迅速。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自2010年设立以来增长迅猛,近三年平均增长幅度是85%。 4. 学科分布:语言学科比重最大(48%),其次是中国文学、宗教学、哲学等。重大重点项目中哲学学科比重最大(主要是外国哲学著作的翻译与研究)。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经济学比重最大。人口学、考古学、外国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尚未进入此项目,可成为未来实践型翻译项目关注的对象。

中国姓氏英语翻译大全

中国姓氏英语翻译大全 A: 艾--Ai 安--Ann/An 敖--Ao B: 巴--Pa 白--Pai 包/鲍--Paul/Pao 班--Pan 贝--Pei 毕--Pih 卞--Bein 卜/薄--Po/Pu 步--Poo 百里--Pai-li C: 蔡/柴--Tsia/Choi/Tsai 曹/晁/巢--Chao/Chiao/Tsao 岑--Cheng 崔--Tsui 查--Cha

常--Chiong 车--Che 陈--Chen/Chan/Tan 成/程--Cheng 池--Chi 褚/楚--Chu 淳于--Chwen-yu D: 戴/代--Day/Tai 邓--Teng/Tang/Tung 狄--Ti 刁--Tiao 丁--Ting/T 董/东--Tung/Tong 窦--Tou 杜--To/Du/Too 段--Tuan 端木--Duan-mu 东郭--Tung-kuo 东方--Tung-fang E: F:

范/樊--Fan/Van 房/方--Fang 费--Fei 冯/凤/封--Fung/Fong 符/傅--Fu/Foo G: 盖--Kai 甘--Kan 高/郜--Gao/Kao 葛--Keh 耿--Keng 弓/宫/龚/恭--Kung 勾--Kou 古/谷/顾--Ku/Koo 桂--Kwei 管/关--Kuan/Kwan 郭/国--Kwok/Kuo 公孙--Kung-sun 公羊--Kung-yang 公冶--Kung-yeh 谷梁--Ku-liang H:

韩--Hon/Han 杭--Hang 郝--Hoa/Howe 何/贺--Ho 桓--Won 侯--Hou 洪--Hung 胡/扈--Hu/Hoo 花/华--Hua 宦--Huan 黄--Wong/Hwang 霍--Huo 皇甫--Hwang-fu 呼延--Hu-yen I: J: 纪/翼/季/吉/嵇/汲/籍/姬--Chi 居--Chu 贾--Chia 翦/简--Jen/Jane/Chieh 蒋/姜/江/--Chiang/Kwong

外文文献翻译——参考格式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外文参考文献译文及原文 系部经济学部 专业经济学 年级 2007级 班级名称 07经济学6班 学号 16020706001 学生姓名张瑜琴 指导教师陈锶 2011 年05月

目录 1挑战:小额贷款中的进入和商业银行的长期承诺 (1) 2什么商业银行带给小额贷款和什么把他们留在外 (2) 3 商业银行的四个模型进入小额贷款之内 (4) 3.1内在的单位 (4) 3.2财务子公司 (5) 3.3策略的同盟 (5) 3.4服务公司模型 (6) 4 合法的形式和操作的结构比较 (8) 5 服务的个案研究公司模型:厄瓜多尔和Haiti5 (9)

1 挑战:小额贷款中的进入和商业银行的长期承诺 商业银行已经是逐渐重要的运动员在拉丁美洲中的小额贷款服务的发展2到小额贷款市场是小额贷款的好消息客户因为银行能提供他们一完整类型的财务的服务,包括信用,储蓄和以费用为基础的服务。整体而言,它也对小额贷款重要,因为与他们广泛的身体、财务的和人类。如果商业银行变成重的运动员在小额贷款,他们能提供非常强烈的竞争到传统的小额贷款机构。资源,银行能廉宜地发射而且扩张小额贷款服务rela tively。如果商业广告银行在小额贷款中成为严重的运动员,他们能提出非常强烈的竞争给传统的小额贷款机构。然而,小额贷款社区里面有知觉哪一商业银行进入进入小额贷款将会是短命或浅的。举例来说,有知觉哪一商业银行首先可能不搬进小额贷款因为时候建立小额贷款操作到一个有利润的水平超过银行的标准投资时间地平线。或,在进入小额贷款,银行之后可能移动在-上面藉由增加贷款数量销售取利润最大值-或者更坏的事,退出如果他们是不满意与小额贷款的收益性的水平。这些知觉已经被特性加燃料商业银行的情形进入小额贷款和后来的出口之内。在最极端的,一些开业者已经甚至宣布,”降低尺度死!”而且抛弃了与主意合作的商业银行。 在最 signific 看得到的地方,蚂蚁利益商业银行可能带给小额贷款,国际的ACCION 发展发射而且扩张的和一些商业银行的关系小额贷款操作。在这些情形的大部分方面, ACCION 和它的合伙人正在使用方法,已知的当做服务公司模型,表演早答应当做一个能工作的方法克服真正的。 商业银行的障碍进入和穿越建立长命的小额贷款操作一个商业银行 这论文描述如何服务公司模型、住址商业银行中的主要议题进入进小额贷款,监定成功建立的因素动作井小额贷款服务公司,和礼物结果和小额贷款的课servic e 公司用最长的经验,在海地和审判官席 del 的 SOGEBANK│ SOGESOL 初期结果指出那这服务公司模型表现一重要的突破在促成商业银行进入和留在小额贷款。在厄瓜多尔的 Pichincha│ CREDIFE。初期结果指出服务公司模型在促成商业广告中表现一次重要的突破银行进入而且留在小额贷款。

中国翻译简史

Chapter1中国翻译简史 Three peaks of translation in history 1)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classics: the first peak 支谦,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2)the translation of book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econd peak 徐光启(科学译祖),李之藻 3)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classics: the third peak 1,严复 信faithfulness,意义不背原文 达expressiveness,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最准确、最生动的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雅elegance,译文本身的古雅 《天演论》《法意》《原富》《名学》》《群己权界论》 2,梁启超 学术界的鸿儒用资产阶级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历史 3,林纾 儆醒人心,反帝救国;开创中国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巴黎茶花女遗事》,《王子复仇记》 Transl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1919 to 1949 4, 鲁迅对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的重要贡献 (一)开辟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第二潮流 (二)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大变革 翻译思想 (一)“易解、丰姿”双重标准 (二)“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5,瞿秋白 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文”的思想 翻译《国际歌》 6,郭沫若重译家责任, 重视译者主体性;强调的翻译动机 7,林语堂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8,朱光潜 西方美学翻译 Transl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1949 to the present time 9, 茅盾 “神韵说”;创造性翻译论 10,傅雷 神似说强调原文精神和韵味的重现 11,钱钟书化境论,强调译者流畅、地道的本族语 12,王佐良 以诗译诗;为读者着想, 译文要可靠、可读

中国电影翻译现状

1.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丰富,许多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同 时我国许多优秀影视作品也走出了国门。为了实现不同语种之间的影视欣赏,影视字幕翻译顺水而生。新时期,全世界的影视作品有新的特点,影视字幕翻译如何应对这种新的情况?本文仔细分析近几年我国影视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影响字幕翻译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丰富影视字幕翻译理论,为我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化铺平道路 2.现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影视充斥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的影视也推向了世 界各国。这些作品的引进或出口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让全世界人们畅快地欣赏到原作的风采,让观众没有丝毫的文化障碍。但这些高质量的译制片还是夹杂着一些不是太完美的影视作品。这些影视让人不太理解原作的意思,不能准确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字幕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观众,它仅仅是整个电影工业上的一环,一部影片能够走上银幕与观众见面,有千千万万的工作者为此付出努力和心血,译者有将他们的心血完整还原给观众的责任和义务。影视字幕正在朝娱乐化、归化策略为主、翻译速度加快等趋势发展。一、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一)词义的理解错误许多影视的翻译会出现词义上的理解错误,这种错误往往是译者自己对影视的理解没有深入,只是凭自己的语言环境或语言能力去翻译。2000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发行的动作电影《U571》里就有一句话:“All hands forward!”影视字幕翻译成:“全速前进!”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出现这句字幕的时候,那位法国 现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影视充斥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的影视也推向了世界各国。这些作品的引进或出口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让全世界人们畅快地欣赏到原作的风采,让观众没有丝毫的文化障碍。但这些高质量的译制片还是夹杂着一些不是太完 字幕组(英语:Fansub group):是指将外语影片配上字幕的爱好者团体。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的新事物,属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字幕组是由爱好者根据个人兴趣所组成的团队[注 1],并且,字幕组是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爱好者们制作字幕只是因为自己对某部作品的喜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但是,并不排除有少数字幕组成员,为了个人利益,参与盗版活动。由于美国电视剧在中国流行,现在在中国国内,更为大众(基本上普通网民,他们接触字幕组的机会较多)所熟悉的,一般是指制作美国电视剧字幕的美剧字幕组。因为相比美剧来说,动画字幕组的受众面相对较小。 起源 中国在中国大陆,字幕组的起源是因为随着宽带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很多优 秀的电视剧、动画、电影都来自欧美、日韩以及其他国家等地区,而CCTV等有权引进境外节目的影视机构,因国外作品引进的速度非常慢而且数量有限;在国内的电视台须以普通话配音,导致水平降低;广电总局相关的审批手续也非常繁杂,而且对于“不良内容”可能加以删减或禁止引入。加上中国大众的外语水平不高,字幕组由此诞生。最早的字幕组的片源多数是从在海外的人士录制并发布至中国大陆的论坛上。字幕组不仅包括翻译日本动画的字幕组,随着外国片源的增加而逐渐出现电视剧或电影配上字幕的团体,另外部分综艺、游戏节目也被字幕组翻译。

2012年中国翻译研究评析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3No.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翻译政策对国家文化战略的作用与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12BYY015)和2012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中国翻译教学体系建构及其理论探讨”(项目编号:2012JDXM_0021)以及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04-19 [作者简介]王祥兵,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军事翻译;邹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技术;伍志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口译研究。 2012年中国翻译研究评析 王祥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长沙410074) 邹兵 伍志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摘要]本文统计了2012年在中国大陆发行的27种外语类专业学术期刊刊载的翻译类文章,用具体数据对翻译研究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对2012年中国的翻译研究有一个整体认识。[关键词]2012年;中国翻译研究;评析[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58(2013)03-0020-052012年是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本文根据笔者收集到的2012年在中国大陆发行的27种外语类专业学术期刊所刊载的翻译研究学术文章进行分类统计,根据数据对该年度翻译研究各个领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2012年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及趋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1 数据特征 笔者以27种期刊为源刊,统计到2012年以翻译为主题的824篇文章,其中研究论文750篇,其他文章74篇(包括书评、书讯、翻译经验谈、访谈、会议综述、会议报道、译学人物、译作赏析、翻译新闻等)。现根据罗列、穆雷(2010)提出的翻译研究学科框架图,对这些论文归类如下表: 翻译研究论文(共计750篇) 类别普通翻 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对比翻译研究文学翻译研究专业翻译研究口译研究翻译技术研究翻译管理研究译介研究翻译史研究数量(篇)16113725981353534154862所占比例 21.47% 18.27% 3.33% 13.07% 18.00% 4.67% 4.53% 2.00% 6.40% 8.27% 从上表可以看出,发文数量占据前3位的翻译领域分别是普通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和专业翻译研究,共发文433篇,占研究论文总数的57.73%,与穆雷、蓝红军统计的2010年的相关数据相比,占据前两位的没有变,但是第三位由翻译史研究变成了专业翻译研究,其发展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2012年发文数量达到135篇,占研究类文章的18%。这说明两年来, 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务、法律、旅游、医学等各种专业领域对外交流活跃,对翻译的需求量随之大幅增加,相关翻译研究论文也大幅增加。从具体数据分布来看, 科技翻译论文最多,为26篇,其后依次是公示语翻译17篇,政治类翻译15篇,旅游类翻译12篇,法律类翻译11篇,商务类翻译9篇,新闻类翻译8篇,哲学类翻译7篇,广告类翻译7篇,影视类翻译5篇,医学类翻译5篇,绘画翻译2篇, 餐饮翻译2篇,船舶、航空、物流、体育、园林、京剧、服饰、摄影、农业等类翻译各1篇,可见这些研究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行业,这也是翻译越来越走向行业 化和职业化以及语言服务行业不断深入和壮大的一个直接表现。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 《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的统计数据,从1980年至2011年,我国语言服务企业总数从16家发展到了37197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3%;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语言服务业专职从业人员达到119万人,其中翻译人员占53.8%,约为64万人。 文学翻译研究值得关注,在统计的期刊范围内全年发文98篇,占研究类文章的13.07%,比2010年穆雷、蓝红军的同类统计数据增加近一倍,如此迅速的增长是与国家近几年大力推行文化 “走出去”战略密不可分的。文学是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对中国文化、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视直接促进了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使翻译界加大了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力度。从2012年所发相关文章来看,有60篇文章是研究汉译外文本, 占到该类文章总数的60.61%,只有30篇研究外译汉文本。这些数据说明中国译学界在文学翻译研究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关注度占压倒性优势,希望从这

中国百家姓中英文对照And香港拼音

中国百家姓中英文对照And香港拼音 首先应该明确一下,中文姓氏是不存在标准的英文拼写的,因为中文汉字名不论有没有内在含义,一旦转入英文就完全变作拼音名了。也就是说完全根据中文名的读音来进行拼写。那么,之所以外界的拼写和我们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汉字方言的影响,即:这种情况普遍出现在没有确立“中国汉语普通话”概念的区域里。 由于我们中国大陆已经确立“普通话”概念,所以大陆范围内无论什么方言,都统统以普通话读音为汉语规范读音,于是拼音体系也自然以普通话为标准。而相比之下,香港地区的官方语言是粤语,于是香港地区的拼音体系也自然是粤语音的描述。 例如:姓氏“陈” 普通话读音为:“Chen” 香港粤语读音为:“残”,于是根据这个读音,再结合英文字母的搭配发音习惯便拼写为“Chan”。 再比如:姓氏“刘” 普通话读音为:“Liu” 香港粤语读音贴近于“劳”,于是香港的“刘”姓便拼写为“Lau”。 所以,由此可以得知英文对于中文汉字的语音翻译非常直白,并没有深层追究的成分。 另外,目前各非英文地区都有一套自定的拼音体系,确保本地区公民姓名翻译成英文后依然有法律认证功能,我们中国大陆自然以汉语拼音为默认准绳。而香港;台湾;乃至朝鲜韩国也都有一套自定的拼音体系,只是他们都是以本地区语音为拼读发音基础。所以同一个汉字在不同区域拼写也不同。 比如:姓氏“金” 中国普通话汉语拼音:“Jin” 中国香港粤语拼音:“Kam” 中国台湾所谓国语通用拼写:“Chin” 中国汉字朝鲜语音拼写:“Kim”

此外还存在拼写为“King”的情况。 由此可见,同一个字的拼写如此多样,而之间不能相互取代,所以并不存在标准的拼写。 虽然各地区似乎都有完善的文字转换英文拼写的体系,但似乎都不能完全符合传统英文发音习惯。这也是东西方习惯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相比之下东方这些汉字根源地区更注重的是“体系”,而纯粹的英文国家则更倾向于“习惯”,所以双方并不能做到彼此完全吻合。比如:姓氏“宋” 中国大陆汉语拼音拼写为“Song” 中国台湾拼写以及香港拼写均为“Sung” 虽然“宋”字在以上三地的读音基本相同,而且各地区都以自身提起确立了对它的拼写,但如果依照英文的传统发音频度习惯,“Song”和“Sung”均不会正确发出“宋”的音来。中国百家姓(Hundres of Surnames in China)中英文对照 A: 艾--Ai 安--Ann/An 敖--Ao B: 巴--Pa 白--Pai 包/鲍--Paul/Pao 班--Pan 贝--Pei 毕--Pih 卞--Bein 卜/薄--Po/Pu 步--Poo 百里--Pai-li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摘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既以学术为

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 【目录】:内容摘要3-4Abstract4-5目次5-8引论8-10第1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10-401.1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10-131.1.1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10-121.1.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及其关系12-131.2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3-281.2.1理论研究的自律13-171.2.2我国翻译史研究的盲点与误区17-211.2.3本土传统21-281.2.3.1古代、近代、现代、当代22-251.2.3.2“忠实”之于传统25-281.3翻译实践现状反思28-401.3.1语言驾驭及知识储备28-311.3.2文化意识31-40第2章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40-742.1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40-462.1.1学科名称40-432.1.2学科建制的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43-462.2观念与判断46-742.2.1观念转变中的困顿46-552.2.2评判力55-592.2.3论文写作模式59-74第3章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74-1023.1治学态度74-863.1.1构架疏忽74-753.1.2阐释粗疏75-763.1.3措词不慎76-783.1.4言过其

双语:中国姓氏英文翻译对照大合集

[ ]

步Poo 百里Pai-li C: 蔡/柴Tsia/Choi/Tsai 曹/晁/巢Chao/Chiao/Tsao 岑Cheng 崔Tsui 查Cha 常Chiong 车Che 陈Chen/Chan/Tan 成/程Cheng 池Chi 褚/楚Chu 淳于Chwen-yu

D: 戴/代Day/Tai 邓Teng/Tang/Tung 狄Ti 刁Tiao 丁Ting/T 董/东Tung/Tong 窦Tou 杜To/Du/Too 段Tuan 端木Duan-mu 东郭Tung-kuo 东方Tung-fang F: 范/樊Fan/Van

房/方Fang 费Fei 冯/凤/封Fung/Fong 符/傅Fu/Foo G: 盖Kai 甘Kan 高/郜Gao/Kao 葛Keh 耿Keng 弓/宫/龚/恭Kung 勾Kou 古/谷/顾Ku/Koo 桂Kwei 管/关Kuan/Kwan

郭/国Kwok/Kuo 公孙Kung-sun 公羊Kung-yang 公冶Kung-yeh 谷梁Ku-liang H: 海Hay 韩Hon/Han 杭Hang 郝Hoa/Howe 何/贺Ho 桓Won 侯Hou 洪Hung 胡/扈Hu/Hoo

花/华Hua 宦Huan 黄Wong/Hwang 霍Huo 皇甫Hwang-fu 呼延Hu-yen J: 纪/翼/季/吉/嵇/汲/籍/姬Chi 居Chu 贾Chia 翦/简Jen/Jane/Chieh 蒋/姜/江/ Chiang/Kwong 焦Chiao 金/靳Jin/King 景/荆King/Ching

Web应用程序安全外文翻译参考文献

Web应用程序安全外文翻译参考文献(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原文: Basic Security Practices for Web Applications Even if you have limited experience with and knowledge of application security, there are basic measures that you should take to help protect your Web applications. The following sections in this topic provide minimum-security guidelines that apply to all Web applications.General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Recommendations;Run Applications with Minimum Privileges ;Know Your Users; Guard Against Malicious User Input;Access Databases Securely;Create Safe Error Messages;Keep Sensitive Information Safely;Use Cookies Securely;Guard Against Denial-of-Service Threats. 1. General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中国翻译研究现状及论文选题

中国翻译研究现状及论文选题 一、根据 1.学术会议 2.学术期刊论文 3.论著 4.自己的研究和研究生指导 二、文化转向中的翻译研究 1.后现代主义理论 2.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3.改写/操控/多元系统 4.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 5.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三、中国传统译论的重新建构 1.一种反拨 2.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王阳明) 3.严复“信、达、雅” 4.钱锺书“化境” 四、翻译研究的美学层面 1.译学新论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2.文学翻译研究 五、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 1.解释学(视域融合) 2.交往理论 3.语言哲学 六、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层面 1.对比语言学 2.系统功能语法 3.认知语言学 4.语用学 七、中国典籍翻译研究 1.《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哲学经典的翻译 2.《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经典的翻译研究 3.与汉学研究相结合 八、诗歌翻译研究 1.汉诗英译 2.英诗汉译 3.比较诗学与诗歌翻译(刘若愚、叶威廉、叶嘉莹、宇文所安) 九、中西翻译史研究 1.佛经典籍翻译 2.耶稣会士/传教士的中国典籍翻译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活动 4.新时期的翻译活动研究 十、中外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研究 理雅各, 严复, 鲁迅, 钱锺书, 傅雷, 朱生豪, 许渊冲, 奈达

十一、翻译研究与新技术的结合 1.机助翻译 2.语料库翻译学 十二、翻译的专业性研究 1.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 2.笔译 3.翻译课程设置 4.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 5.翻译研究论文的选题 一、翻译研究的金字塔 1.塔顶:哲学研究 2.中间:美学研究 3.塔底:语言学研究 二、论文选题中的研究意识 2.1 问题意识 ●价值 ●前人研究 ●研究空间 2.2 理论意识 ●Theoretical familiarization ●Theoretical authorization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理论与研究对象的贴合度 2.3 双向意识 ●纵向(翻译史) ●横向(翻译过程) 2.4 方法意识 ●思辨 ●实证 ●思辨+实证 2.5 创新意识 ●理论话语的沿袭 ●理论话语的创新 2.6 规范意识 ●学术规范 ●写作规范 2.7 专业意识 ●体现翻译专业的独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