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方周末》“方舟评论”专栏的特色研究[文献综述]

《南方周末》“方舟评论”专栏的特色研究[文献综述]

《南方周末》“方舟评论”专栏的特色研究[文献综述]
《南方周末》“方舟评论”专栏的特色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新闻学

《南方周末》“方舟评论”专栏的特色研究报纸专栏作为报纸版面上定期出现的一种栏目形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注意。而“方舟评论”作为《南方周末》每周主打的评论专栏,永远不放弃的是权威的、焦点的、主流的声音和理性分析的原则,它的理性分析,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新锐的观点,尤能触动和感发读者,其对受众的启示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所以它在众多评论版面中,凭借其从版面到内容的“全副武装”,脱颖而出,成为《南方周末》的一扇极其重要的窗口。

以下众多文献材料都对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帮助,值得借鉴。

王冠一,康虞的《南方周末2008年度“方舟评论”特点评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年第3期),自2002年8月“方舟评论”论栏目开办以来,其文风犀利,眼光独到,再到2008年的“方舟评论”,新的编辑方针和版面栏目格局也已初步形成。它对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在近几年来的走向有了一个大概的总结,对于研究“方舟评论”专栏的现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次,文章从“方舟评论”的(宏观)内容情况、文章倾向性情况、作者身份情况、批评类文章涉及对象、批评党政机关文章中被批评对象级别等众多数据分析中总结出众多结果。接着,其又根据文本分析的结果,阐述了有关“方舟评论”的四大特点,分别是:1、对经济类议题和台海议题的重视;2、话题的精心选择与不同视角的深度挖掘;3、文本样式多样;4、重视理性思辨和建设性的现点的提出。

彭玮蔚的《冷静的社会思考者——浅析“方舟评论”特色》一文,作者认为“方舟评论”以其批判与质疑的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一个冷静的社会思考者风范。《南方周末》一直以评论的深刻性见长,“方舟评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从一个冷静的社会思考者的角度,以其批判与质疑的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受到读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作者发现,“方舟评论”具有社会责任彰显人文关怀、批判与质疑,敢为天下先、有批判,更有建设性思考这三大特点,这种人文关怀符合了大众口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是“方舟评论”能够成功的重大原因;这种敢为人先的批判和质疑,不仅表现了一个栏目的编者和作者对于热门事件的冷静的、全方位的思考,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南方周末》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这种冷静的分析方法和有建设性的思考,满足了思辨型读者的需要,也彰显出《南方周末》作为一个大报

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彭军辉的《精心打造时评专栏强化个性特色——以“方舟评论”为例》,他主要是从《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栏目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表现两方面加以探究,以作为当前报纸时评专栏如何保持个性化发展的参照。首先,作者从其成功方面着手:(一)位置醒目,成为构建‘南方周末)头版特色的重要组合元素。作者认为,被称为“报纸改革的试验田”的《南方周末》,无论在版式结构,还是在内容处理上,均曾独领风骚,引领潮流,将“方舟评论”专栏置于整叠报纸的头版,就是《南方周末》一次英明的抉择。他举了一个例子,关于邱兴华案件的调查,批判了因“民意”困扰司法公正的传统思维定势。于是乎,公众的视点就骤然从以往的“杀人偿命”转移到了司法公正的焦点之上,从而更好地给了公众以引导、教育。作者认为《南方周末》利用“方舟评论”这一“重拳”出击,使该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加重。(二)人文色彩浓郁,观点独特,个性鲜明。“方舟评论”勇敢地承担起了升华其社会人文价值的重担,处处洋溢着人文关怀的色彩。(三)扬理性批评之旗,承舆论监督之贵。“方舟评论”在对现实的关注中充分彰显了理性批评的特点,承担起了舆论利器的职责。另一方面,作者又认为“方舟评论”尚需完善:首先,增强“旧闻”的新闻性。在选择新闻评论由头时,不宜在焦点本身的新闻性上做文章的,而应从其深度进行挖掘,以新颖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增强其“旧闻”的新闻性。其次,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其三,品牌专栏,不可“忽焉忽傲”。

宋雯雯的《新闻评论如何培植公共精神——以“方舟评论”为例》,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其侧重点在新闻评论和公共精神这两方面。文章主要从如何选择新闻评论的论题出发,以《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为例,讨论新闻评论如何更有效地培植和发扬公共精神。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聚焦公共政策,发挥公共精神。“方舟评论”一向比较关注公共政策,论题的选择也大多与公共政策有关。关注公共权力,发扬公共精神。评论的论题应该关注公共权力,只有对权力部门的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后,公共精神才能更好地得到构建和发扬。宣传公共人物,体现公共精神。怎样宣传公共人物的精神呢?最主要的就是关注他们在社会公共事物的参与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共精神并进行评点。切入公共事务,表现公共精神。新闻评论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可以运用言论组织公共讨论,引导公共舆论,对不利于公共事务正常运行的行为予以监督,使其良性运转。引导社会思潮,培植公共精神。总的来说,要更好地培植和发挥公共精神,在选择新闻评论论题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国家政策,关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关注老百姓们在想些什么。

此外,符建湘的《新闻评论》,秦强的《新闻评论学》,郑思礼、郑宇的《现代新闻评论

分析与评价》,刘建明的《当代新闻学原理》,殷俊等的《媒介新闻评论学》,以及《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专栏的部分文章,即第一手资料,都是值得借鉴的。

所有以上文献都对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冠一,康虞. 南方周末2008年度“方舟评论”特点评析[J].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写编,2009,3.

[2] 彭玮蔚. 冷静的社会思考者——浅析“方舟评论”特色[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 彭军辉. 精心打造时评专栏强化个性特色——以“方舟评论”为例[J].新闻知识(·探索与争鸣·),2007,10.

[4] 宋雯雯. 新闻评论如何培植公共精神——以“方舟评论”为例[J].青年记者(新闻实践),2008,20.

[5] 符建湘.新闻评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6] 秦强.新闻评论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页.

[7] 郑思礼、郑宇.现代新闻评论分析与评价[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9页.

[8]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0~41页.

[9] 殷俊等.媒介新闻评论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2页.

[10] 林大椿.新闻评论学[M].台湾学生书局,l979年,第3页.

[11] 原载2010年2月3日《南方周末》报“方舟评论”,戴志勇《80后来了,80后在这里》

[12] 原载2010年2月24日《南方周末》报“方舟评论”,笑蜀《用工荒警示国家投入须即刻转向》

[13] 原载2010年4月15日《南方周末》报“方舟评论”,笑蜀《像韩寒那样珍惜你的痛感》

[14]《南方周末高层被大清洗,大批记者辞职》

[15] 原载2008年4月16日《南方周末》报“方舟评论”,署名“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

[16] 原载2008年7月10日《南方周末》报第29版,署名“本报评论员郭光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