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上第1课《信息交流方式》

五上第1课《信息交流方式》

五上第1课《信息交流方式》
五上第1课《信息交流方式》

3.17第五课第一框题答案

3月17日第五课第一框答案 一、单选题 1.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该企业中行使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这一职权的是( ) A.监事会 B.股东大会、董事会 C.总经理 D.职工代表大会 2.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后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破产清算后财产只剩1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150万元。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 ②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③该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 ④股东对该公司剩余的50万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公司破产,清算后该公司破产财产只剩2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250万元。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②该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财务必须公开 ③该公司的总经理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④该公司的股东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李老师在讲“投资”时告诉学生,“投资”分为“金融投资”和“实际投资”,前者是指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后者是指生产性资产的增加。下列经济活动中属于“实际投资”的是( ) A.小明花费5000元购买汽车保险 B.小明将汽车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8万元 C.小明运用5万元资金开办一家鲜花店 D.小明利用3万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级上册 第五课

八年级xx与法治上册5.3善用法律 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________,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法律服务所、__________、公证处、__________等。 2.诉讼是__________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__________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__________. 3.诉讼俗称“打官司”。下列关于诉讼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B.诉讼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C.受到不法侵害,我们只能通过诉讼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D.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重要途径 4.下列能给我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 ①法律服务所②律师事务所③公证处④居民委员会⑤法律援助中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5.据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农民工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约63%的人表示气愤,约60%的人会选择“不干了或忍气吞声”。对此,你给农民工的正确建议是()A.到当地政府部门静坐抗议B.到劳动仲裁机构提起诉讼 C.可通过诉讼途径维护权益D.利用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 6.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把“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予以删除。 这一做法() A.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B.表明不需要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C.要求青少年更应该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D.违反xx和法律,是不合理的 7.小林放学回家时,看见一歹徒骑摩托车实施抢劫,当即报案,并向公安部门提供了歹徒的相貌特征、车牌号和去向,公安部门根据小林提供的线索很快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这说明() A.小林是未成年人,不应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B.公民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责任 C.青少年要奋不顾身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D.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是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唯一有效方法 8.中学生孙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辆货车撞伤,永远失去了右腿。孙某的父母为此痛心不已,他们找到肇事司机要求赔偿,但该司机对此置之不理,孙某的父母想起诉他,可对法律知识又知之甚少。 (1)孙某的父母可以寻求哪些机构的帮助? (2)孙某的父母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维护儿子的合法权益? 答案 1.法律救助律师事务所xx中心 2.人民法院最xx最后屏障 3.C 4.C 5.C 6.C 7.B 8.(1)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 (2)①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②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课第一框教案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引言【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的因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魅力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 答:因为他们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都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典籍 科技工艺 (3)中华文化的构成文学艺术 道德伦理 ………… 【活动三】列举言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 如:A、吃一堑长一智说明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B、车到山前比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是激发身处逆境中的人民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言语或格言都充满辨证思想的成语。 (4)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点、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长远影响。 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归纳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公 民》知识点归纳 1、法律的作用?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 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 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 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 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一览表 含义触犯法律法律责任常见违法现象(事件)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 律法规的 行为 民法通则、合 同法、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 物权法 承担民事 责任 如民事赔偿、借贷不 还、侵犯消费者合法 权益等侵犯他人民事 权利或者撕毁合同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 理法规的 行为 治安管理处 罚条列、交通 管理法规、义 务教育法、劳 动法、环境保 护法 受到行政 制裁,包括 行政处分 与行政处 罚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殴打他人、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污 染环境、使用童工、 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 育等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违法行为情 节严重,对社 会危害很大, 触犯刑法,应 受到刑法处 罚的行为 刑法应受到刑 罚处罚(主 刑与附加 刑) 抢劫、盗窃、故意杀 人、绑架、投毒、 贩卖毒品等重大刑事 犯罪 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同步练习:第7课 第1框 随堂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 1.2018年3月,根据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方案,某物质科学研究院将技术股的30%奖励给科研团队。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将科研人才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有利于(..B..) 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②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按股权分红实际就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由于每个人占有的股权不同,按股权分红必然造成收入差距,②错误;此举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④错误。故选B。 2.甲在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甲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甲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甲出租住房,年收入1万元。甲一年的劳动收入为(..C..) A.3万元........ B.4万元............. C.5万元............ D.6万元 [解析]甲在国有企业所获得的年薪收入、在民营企业兼职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劳动收入,合计为4+1=5万元,故C项正确;甲购买股票和出租住房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非劳动收入,不能计算在劳动收入之内。 3.下表是小王同学家2017年收入和支出情况。小王的爸爸在一家国企工作,妈妈从事个体经营,开了个小卖部。(单位:元/人民币) 依据表中信息,结合经济生活知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C..) ①该家庭的按劳分配收入是4万元

②该家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是8.7万元 ③该家庭消费结构改善,消费水平提高 ④该家庭2017年的恩格尔系数为0.4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小王的爸爸在国企工作,其收入4万元是按劳分配所得,①符合题意;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非公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据题意可知,该家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是30000+5000+10000+2000=4.7万元,②判断错误;材料中判断不出该家庭消费结构改善,③不合题意;图表中食品支出为15000元,由于购买国债不属于家庭消费支出,所以总支出为37500元,所以恩格尔系数为15000÷37500=0.4,④判断正确。答案选C。 4.2018年6月,某地尝试以信托方式开展土地流转试点。该地将三个行政村的农用土地,委托给中信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农民定期获得土地租金,而且还可以获得浮动收益。村民将土地委托给中信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定期获得土地的租金和浮动收益属于(..B..) A.按劳分配收入.......................B.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C.按管理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D.按资金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判断土地在不同的形式下所获得的收入是不同的,我国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农民在承包的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取得的收入,十八大后,我国农村土地可以流转,在流转过程中农民所获得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即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 5.李立高中毕业后被一家公有制建筑公司录用,成为一名普通建筑工人。下面是该公司部分员工的工资明细表。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分析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课题:家的意味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家的意味》本框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2、分析:《家的意味》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学习本框内容,为后面两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3、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对家的特点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2、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确定的教学目标。 四、课前准备:无 五、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知识回顾,导学设疑——揭示目标,明确方向——预习展示,定位目标——师生合作,释疑解惑——当堂训练,分层巩固——课后小结,归纳梳理——作业布置,分层提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学设疑(3-5分钟)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教案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阅读教材46-48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2)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 (一)违法无小事 1.学生阅读教材46页、48页的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些违法行为?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关于违法无小事的图片,讲解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学生阅读教材49-51页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 (1)你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做过违法的事吗? (2)根据你的经验,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违法吗? 2.学生阅读教材49到51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吗?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学生? 3.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违法行为的图片,讲解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做到不违法。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第五课一框

第五课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1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对今天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模式:先学后导当堂达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二、超前学习问题预设: (二)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知识性问题预设: (1)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2)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3)中华文化是怎样组成的? (4)中华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5)传统美德的内容有哪些? (6)中华美德与时俱进。 2、课堂活动问题预设: 活动一:漫步中华文化的长廊 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名人说搜索 (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学生思考,讲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三:感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到(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并谈谈上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中华文化大家谈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活动五、练一练:名言警句与传统美德连线 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B、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注重道德内省()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胜者强;君子强学而力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D、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不求富贵)捍卫道德尊严() E、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崇尚人伦和谐道德传统()F、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礼之用,和为贵) 三、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批注、标划 四、小组展示,师生质疑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 第五课做守法公民 1、法律的作用?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一览表

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怎么做?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 、刑法的作用、内容: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定义、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_做守法公民_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阅读教材46-48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2)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 (一)违法无小事 1.学生阅读教材46页、48页的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些违法行为?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关于违法无小事的图片,讲解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学生阅读教材49-51页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 (1)你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做过违法的事吗? (2)根据你的经验,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违法吗? 2.学生阅读教材49到51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吗?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学生?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同步练习:第7课 第1框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意义在于(..C..) ①为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理念 ③有利于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发展 ④旨在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转化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国家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因此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发展。②③符合题意;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一个纪念日,不能提供制度保障,①错误;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不是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目的,④错误。故选C。 2.某国有企业职工张某一直积极工作,其收入一直是同岗位中比较多的。但因企业效益下降,2018年上半年他的工资水平也有所下降。由此可以看出(..B..) ①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人们分配结果的重要因素 ②该国有企业并没有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 ③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变化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④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影响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材料中张某收入的下降是由于企业效益的下滑,故②④不合题意。故选B。 3.搞好收入分配改革,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现阶段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让按劳分配成为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主体。下列对于按劳分配的认识正确的是(..C..)

2020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五课 第三框 善用法律(含答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5.3 善用法律 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________,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法律服务所、__________、公证处、__________等。 2.诉讼是__________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__________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__________. 3.诉讼俗称“打官司”。下列关于诉讼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B.诉讼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C.受到不法侵害,我们只能通过诉讼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D.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重要途径 4.下列能给我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 ) ①法律服务所②律师事务所③公证处④居民委员会⑤法律援助中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5.据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农民工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约63%的人表示气愤,约60%的人会选择“不干了或忍气吞声”。对此,你给农民工的正确建议是( ) A.到当地政府部门静坐抗议B.到劳动仲裁机构提起诉讼 C.可通过诉讼途径维护权益D.利用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 6.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把“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予以删除。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B.表明不需要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C.要求青少年更应该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D.违反道德和法律,是不合理的 7.小林放学回家时,看见一歹徒骑摩托车实施抢劫,当即报案,并向公安部门提供了歹徒的相貌特征、车牌号和去向,公安部门根据小林提供的线索很快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这说明( ) A.小林是未成年人,不应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B.公民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责任 C.青少年要奋不顾身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D.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是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唯一有效方法 8.中学生孙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辆货车撞伤,永远失去了右腿。孙某的父母为此痛心不已,他们找到肇事司机要求赔偿,但该司机对此置之不理,孙某的父母想起诉他,可对法律知识又知之甚少。 (1)孙某的父母可以寻求哪些机构的帮助? (2)孙某的父母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维护儿子的合法权益? 答案 1.法律救助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 2.人民法院最权威最后屏障 3.C 4.C 5.C 6.C 7.B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 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的第一节讲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从实践上讲,高中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理解: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②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学会资源共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 四、教学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应对。 五、教学方法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出发,借助时代感强、有代表性的典型事

新人教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1.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分类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其中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违反的法律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2)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刑法的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6.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7.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 8.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9.遇到侵害时,我们应怎样依法求助? 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10.诉讼的含义、重要性及类型 (1)含义: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重要性: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类型:诉讼通常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三种类型。 11.青少年为什么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但是,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 争与合作。 从实践上讲,高中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了解经济全球 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理解: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②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学会资源共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重点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同步测试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次禁毒行动中,警方发现并铲除了张某为治牙痛种的52株罂粟,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张某的行为 A. 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B.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D. 是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到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这一“车让人”的新法规出台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明显减少,在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有下降趋势。这一新规体现了法律 A. 规范作用 B. 保护作用 C. 既有规范作用,也有保护作用 D. 只有规范作用,没有保护作用 3.2019年5月,在咸宁市开展的警示教育中,市纪委公布了一批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最后锒铛入狱的案例。这些案例中领导干部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 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B. 触犯了刑法 C.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 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 4.下列关于“犯罪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是违法行为②最本质特征是有社会危害性 ③违反刑法的行为④必然后果是会受到刑罚处罚 ⑤是严重违法行为⑥是一般违法行为的最终结果 A. ②③④⑥ B. ①②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③④⑤ 5.2018年5月12日,年仅21岁的消防战士谢勇在江苏一小区解救被困群众的过程中不幸牺牲。对此,网民王某在QQ群中公然发表侮辱牺牲消防战士的言论,最终王某因寻衅滋事被清江浦分局依法予以拘留15日并罚款1000元的处罚。王某的行为是() A. 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种类分为 A.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B. 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C. 主刑和附加刑 D. 拘役和没收财产 7.下列能劝诫我们远离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谚语是 A.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B.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五课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导入新课:根据引言导入。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板书) 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一、人人有隐私(板书) 1、隐私的含义(板书) 教师导入小红的故事,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在刚上初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谁能讲清这里的道理吗?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这里牵涉到隐私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那么,什么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教师依据教材46页的内容讲解,要求学生划书)。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都属于隐私。以往我们对隐私的概念十分陌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将隐私与不光彩的事联系起来,认为隐私就是丑事。下面我们来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隐私不是丑事(板书) 活动:小小辩论会 目的:通过辩论,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 要求: (1)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 (2)教师进行课前辅导,提供必要的材料。 (3)教师小结点评引出下一话题。提问:法律为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 3、保护隐私的意义(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保护隐私的意义或必要性:是人独立自由的需要:是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是建设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板书) 1、隐私权的含义(板书) 活动:报社侵权案 目的:通过分析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隐私权。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对书中的问题(增加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报社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那么,公民的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哪? 2、隐私权的内容(板书)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教师导入案例),提问: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这一案例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派出所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搜查公民住宅是非法的,侵犯了公民的住宅权。(教师结合“相关连接”讲解搜查权的相关知识) 教师板书:私人生活安宁权 这是隐私权的一种,除此以外公民还享有个人信息保密权,如公民可以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查、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第七课第一框说课稿

《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第一框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五部分): 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三目内容组成。主要协助学生了解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我国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利剑“。 2、课标依据: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对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该部分的内容标准时:“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 (2)水平目标: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水平。 (3)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合法财产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及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意义和方式。 4、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5、说学情: 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增强法制教育,以减少侵权事件的出现。所以,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实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通过教育不但使未成年人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合法财产。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良好品德的形成来源生活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等,直观形象,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水平。 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探究水平、活动组织水平。 ③集体讨论法: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实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协助的精神。 2、说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学习方法了,也渴望着通过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绩,但是还必须对他们实行准确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地“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我想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互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学习课堂。 三、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师出示课题。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力求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八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 第一框题基本经济制度 ▲1.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资料公有制 ▲3.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内容?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我国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和国家政策分别是什么? (1)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主导) (3)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①提供公共服务、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③保护生态环境、④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 (4)国家政策: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保障) 5.我国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和国家政策分别是什么? (1)含义:是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2)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①广泛吸纳社会资金、②缓

解就业压力、③增加公共积累和④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3)国家政策: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保护、鼓励、指导、帮助) 6.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作用和国家政策分别是什么? (1)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 (2)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国家政策: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活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保护、鼓励、支持、引导、激活活力)▲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优越性)分别是什么? (1)地位: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作用(优越性):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8.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及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分配方式: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基本内容:①按劳分配指的一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二是在作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老少得。②多种分配方式指的是我国还存在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