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羚羊角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羚羊角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羚羊角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羚羊角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中医的很多东西都神秘莫测,让人充满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羚羊角汤作为中药方剂的一种,也是非常的神奇,不仅治愈疗效好,而且应用广泛,那么

中医的很多东西都神秘莫测,让人充满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羚羊角汤作为中药方剂的一种,也是非常的神奇,不仅治愈疗效好,而且应用广泛,那么大家知道羚羊角汤的成分是哪些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羚羊角6克龟版24克生地18克白芍3克丹皮4.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菊花6克夏枯草4.5克蝉衣3克红枣10枚生石决24克(打碎)

【功能主治】治肝阳上亢,头痛如劈,筋脉抽掣,痛连目珠。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醇剩义》卷四

【处方】羚羊角(镑屑)半两,木通1两(锉细),玄参1两,防风(去叉)1两,山栀子仁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芍药1两,马牙消(研为末,汤澄下)、甜竹叶(洗)。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肝肾虚热,气壅攻冲,眼碜涩赤脉。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竹叶10片,煎取1盏,去滓,入马牙消末1钱匕,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

【处方】羚羊角1两半(镑),防己1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半,侧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五加皮2两,磁石(生杵碎)8两,干姜1两半(炮),芍药1两半,麻黄(去根节)1两半,

生活常识分享

中药相似功效药物

(一)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附药:紫梗)、生(附药:生皮、生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根(附药: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 (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一)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二)润下药火麻仁、郁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风湿热药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水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 (二)利尿通淋药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

羚羊角的功效与作用

羚羊角的功效与作用 羚羊角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能够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临床常用于治热病神昏痉默,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等等。下面响石潭详细说一下羚羊角的功效与作用。 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tataricaLinnaeus的角。主产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季猎取最佳。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镑片或粉碎成细粉。 【药性】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应用】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本品主入肝经,咸寒质重,善能清泄肝热,平肝息风,镇惊解痉。故为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用治温热病热邪炽盛之高热、神昏、惊厥抽搐者,常与钩藤、白芍、菊花、桑叶、生地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治妇女子痫,可与防风、独活、茯神、酸枣仁等配伍,如羚羊角散(《济生方》);用治癫痫、惊悸等,可与钩藤、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味咸质重主降,有平肝潜阳之功。治肝阳上亢所致之头晕目眩,烦躁失眠,头痛如劈等症,常与石决N、龟甲、生地、菊花等同用,如羚羊角汤(《医醇賸义》)。 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本品善清泻肝火而明目。故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常与决明子、黄芩、龙胆草、车前子等同用,如羚羊角散(《和剂局方》)。 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本品入心肝二经,寒以胜热,故能气血两

清,清热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甚或抽搐,热毒斑疹等症,常与石膏、寒水石、麝香等配伍,如紫雪丹(《千金方》);又王孟英以羚羊角、犀角加入白虎汤中,称羚犀石膏知母汤,治温热病壮热、谵语发斑等。 此外,本品有解热,镇痛之效,可用于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煎服,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2.《本草纲目》:“入厥阴肝经甚捷……肝主木,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癎,大人中风搐搦,及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角质蛋白,其水解后可得18种氨基酸及多肽物质。尚含多种磷脂、磷酸钙、胆固醇、维生素A等。此外,含多种微量元素。 2.药理作用:羚羊角外皮浸出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痛作用,并能增强动物耐缺氧能力;煎剂有抗惊厥、解热作用;煎剂或醇提取液有降压作用,其小剂量可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加强,中等剂量或大剂量可抑制心脏。

羚羊角真伪鉴别

羚羊角真伪鉴别(1-171) 性状鉴别 角呈长圆锥形,长25~40厘米。全体略呈弓形弯曲,表面光滑,但有细纵纹。通体光润如玉,白色或黄白色,透视有血丝和血斑,基部稍呈青灰色。全角有纵直细纹,除尖端部分外,生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有舒适感。角的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坚硬而重,横截面四周呈齿状而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全角除去骨塞外均半透明,对光透视角内无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条扁三角形的小孔,直通尖端,俗名"通天眼"(或冲天眼), 性状鉴别 角呈长圆锥形,长25~40厘米。全体略呈弓形弯曲,表面光滑,但有细纵纹。通体光润如玉,白色或黄白色,透视有血丝和血斑,基部稍呈青灰色。全角有纵直细纹,除尖端部分外,生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有舒适感。角的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坚硬而重,横截面四周呈齿状而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全角除去骨塞外均半透明,对光透视角内无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条扁三角形的小孔,直通尖端, 俗名"通天眼"(或冲天眼), 羚羊角之鉴别羚羊角系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的角。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高烧引起的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小儿寒热惊痫,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肝火上炎之目赤红肿,翳障,视物昏花等对瘟病高热发斑,烦躁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品大部分从俄罗斯进口,在我国的新疆局部靠近俄罗斯部分地区有少量羚羊,因为稀少属国家保护动物,严禁猎杀,因为羚羊角的药用价值很高,在中医界对羚羊角一直很迷信,常常为有一支羚羊角引以为豪,因为这个原因,俄罗斯限制对我国的出口,并以超出寻常的高假买给我国,所以在一般的药材市场上很少见到(几乎没有)真正的羚羊角的,目前,国内使用的所谓羚羊角大部分系以黄羊,长尾黄羊,藏羚羊的角,做羚羊角使用,以极低的价格收进(绝大部分是偷猎品),却以羚羊角的高价卖给病人,对此,无人过问疏于管理,可叹!!!由于真正的羚羊角市场上很少见到,所以很多人误将黄羊角之类的角认为是羚羊角而上当,为对这几种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羚羊角的外观真伪鉴别介绍如下: (一)羚羊角:整支角性状为长圆锥形,呈弓形弯曲,长10---30厘米,基部直径2—4厘米。表面黄白色(以白居多),半透明状,对光检视(嫩角)有时可见(角的内部)血红色的晕纹(习称“血丝”),角通体光润如玉,自基部向上有10---20个隆起的环嵴,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似柔润舒适,习称“握之合把。”尖端部分平滑无嵴。角的基部断面圆形,里面有骨质角髓,通称“羚羊塞”,与外面的角质鞘的结合处呈锯齿状绞合。对光透视可见角髓在角的下半部,占全角的1/3----1/2。角内无角髓部分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辩的孔隙直达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地坚实而沉重,无嗅,无味。 (二)其他角的鉴别: (1)黄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 角的性状:呈长圆锥形而侧扁,较粗短,尖端略向后弯曲,角尖稍向内上弯(略似S状)。长约20厘米,基部长径3—3.5厘米,短径2.5厘米,表面灰黑色,较粗糙,不透明。自基部向上有10多个密集的斜向环嵴,尖端平滑无嵴。基部断面呈椭圆形,中央为骨质角髓,呈污白色,外面角质角鞘断面桁黑色,二者的结合处微呈齿状绞合。质沉重。无嗅,无味。 (2)长尾黄羊(别名:鹅喉羚羊)Gazella subguttarosa Guldenstacdt 角的性状:呈长圆锥形侧扁,弯曲度较大,角尖显著向内弯转。长20—30厘米,基部直径3厘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明显的纵向丝纹(细小的裂纹)。角的中下部有斜向的环嵴,尖端无环嵴部分较为平滑。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1.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香薷.羌活.独活.藁本.辛夷.生姜.葱白.石胡荽.苍耳子.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 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3.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竹叶.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压趾草 4.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白皮.。(泻火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犀角.芒硝.龙胆草.水牛角.。 5.清热解毒药: 连翘.拳参.贯众.玄参.牛黄.白薇.大黄.射干.绿豆.甘草.秦皮.红藤.酸浆.白蔹.马勃.青黛.漏芦.升麻.菊花.大蓟.小蓟.地榆.朱砂.紫珠.蔊菜.硼砂.金银花.忍冬藤.连翘心.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败酱草.穿心莲.蚤休(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垂盆草.四季青.金果榄.凤尾草.天葵子.千里光.金荞麦.山慈菇.地锦草.鸦胆子.鸭跖草.雷公藤.豨莶草.金钱草.地耳草.青木香.鸡矢藤.仙鹤草.苎麻根.黄药子.羚羊角.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6.清热凉血药: 犀角.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薇.水牛角.生地黄.。 7.清退虚热药: 青蒿.白薇.鳖甲.知母.黄柏.龟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8.泻下药: 大黄.芒硝.芦荟.羊蹄.玄明粉.番泻叶.。 9.润下药: (润肠通便)杏仁.桃仁.当归.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紫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冬葵子.肉苁蓉.。 10.峻下药: 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11.祛风湿散寒药: 羌活.独活.川乌.草乌.辛夷.苍术.木瓜.蚕沙.松节.蕲蛇.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雷公藤.伸筋草.寻骨风.海风藤.老鹳草.路路通.苍耳子.。 12.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萆薢.稀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穿山龙.丝瓜络.。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 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 4.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b. 从古本草中发掘;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f. 开发老药新用途;g. 扩大药用部位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人参: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参),园参为:吉林、黑龙江、辽宁。三七:广西田阳(田七)、云南文山。三七的支根为筋条,根茎为剪口,余下主根为头子。金银花:河南密县(密银花)、山东。广藿香:广东省广州市的石牌 3.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4.浙八味:浙玄参、浙贝母、浙元胡、浙白术、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温郁金。 5.四大南药:槟榔、砂仁、巴戟天、益智仁。 6.四大藏药:冬虫夏草、炉贝母、雪莲花、西红花。 第五章中药的鉴定 1.中药鉴定的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和省级药品标准。 2.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第一部收载中药材和成方

中药配方及功效

四物汤 配方: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使用方法: 1、取四物汤一包,清水冲洗并浸泡15分钟左右。砂锅内加入大约800ML水大概(4小碗)。 2、武火15分钟后再用文火10-15分钟,煮出来大概300ml,建议餐后半小时趁热饮用。可加入少量红糖或红枣味道更佳。 注意事项: 1、一包四物汤可以煎煮两碗,早晚喝一碗,建议在饭前半小时喝,需要等月经干净后再喝; 2、女性月经期间不能喝四物汤,需要等月经干净后再喝; 3、老中医提醒:孕妇、感冒发热、腹泻、经期不宜喝,服用期间禁食辛辣生冷; 4、服用后出现上火的人,请暂停服用,或煎煮时加入贡菊、金银花等去火原料。 5、身体主要是以调理为主,所以四物汤需要连续服用后才能慢慢见效,一个疗程1个月14包。建议1-2个疗程。 6、一般建议例假结束3天后连用两周。 桃红四物汤 配方:桃仁6克、红花4克、熟地12g,全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功用:补血活血,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化瘀生新是该方的显著特点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使用方法: 1、取四物汤一包,清水冲洗并浸泡15分钟左右。砂锅内加入大约800ML水大概(4小碗)。 2、武火15分钟后再用文火10-15分钟,煮出来大概300ml,建议餐后半小时趁热饮用。可加入少量红糖或红枣味道更佳。 注意事项: 1、一包四物汤可以煎煮两碗,早晚喝一碗,建议在饭前半小时喝,需要等月经干净后再喝; 2、女性月经期间不能喝四物汤,需要等月经干净后再喝; 3、老中医提醒:孕妇、感冒发热、腹泻、经期不宜喝,服用期间禁食辛辣生冷; 4、服用后出现上火的人,请暂停服用,或煎煮时加入贡菊、金银花等去火原料。 5、身体主要是以调理为主,所以四物汤需要连续服用后才能慢慢见效,一个疗程1个月14包。建议1-2个疗程。 6、一般建议例假结束3天后连用两周。 三白汤 配方:白芍5克、白术5克、茯苓丁5克、甘草3克 功用:益气养阴、润肤增白,延缓衰老

四物汤运用偶拾_朱之云

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89.29%和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140 18 65 42 15 89.29 对照组 120 0 60 45 35 75.00 4.3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轻度腹泻,2~3次/天,未中止服药。对照组13例出现口干、黏膜干燥,2例出现头晕、精神委靡,减少用药量后症状缓解。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未出现明显改变。 5 讨 论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根据其临床特征,一般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症型4种类型,其中,尤以寻常型最为多见。中医学认为:血热、血瘀、血虚为银屑病的基本病机,病邪外袭,结聚肌肤,郁久化热,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发病。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多以血热为主,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斑,方中:生槐花,苦微寒,入肝、大肠经,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泻肺金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槐花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对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银屑病皮损的营养供应起到良好作用;白茅根清热凉血;生地滋阴润燥;连翘清热解毒;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利咽喉。此外,方中应用紫草根、丹皮、茜草根清热凉血,丹参、鸡血藤活血,佐以白癣皮止痒,可针对本病病机进行治疗。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迪银片临床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一定的疗效[2],但副作用较多[3],不宜长期服用。◆ 参考文献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154. [ 2 ] 车小兰,张志峰.迪银片联合二冬活血汤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 J ]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 ( 4 ):217. [ 3 ] 任索华,张爱云.皮炎汤治疗迪银片引起的脱屑等副作用疗效 观察[ J ]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 ( 105 ):25. 四物汤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的作用。用于营血虚滞证。 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的经典方剂,也是妇科最常用的方剂[1]。更神奇的是这四味药经过加减,衍化成一系列“子方”。正如《蒲辅周医疗经验》所言:“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2倍”,后来被尊为补血调经之主方,专门用来治疗妇科血症,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 1 四物汤的药物组成 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4味中药组成,其中又以当归、熟地为主药。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与当归配伍后,可使当归的主要成分阿魏酸含量增加,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增强,能治疗女性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 中医认为肝藏血,心行之,四物汤主要调理肝血,而女性血虚,应该注重调肝,古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就 “四物汤”运用偶拾 朱之云 (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江苏 海安 226600) 摘 要:从四物汤的组成分析了四物汤的功效及主治,讨论了四物汤在临床上的加减运用。强调了四物汤在妇科方面的运用,并突出了女子以肝为先天的基本理论。对四物汤在妇科调经及贫血的治疗,引用了《黄文东医案》、《章次公医案》加以佐证。 关键词:四物汤;活血化瘀;气血两虚;冲任不调;月经过多 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3- 0133- 02 Usage of Decoction of Four Drugs ZHU Zhi-yun (Haian Acu-Moxi-Mas School in Jiangsu Province,Haian 226600,Jiangsu,China)Abstract:This passage intends to analyze Siwutang’s (Decoction of Four Drugs) actions and indications from its composition and approach its clinical modified use. In this article I especially emphasize Siwutang’s use in gynecoiatry and stres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females using livers as innateness. In addition, Huangwendong’s Medical Records and Zhangchigong’s Medical Records are quoted in corroboration of my argument about Siwutang’s treating in regulating menstrual flow and anemia. Key words:Siwutang (Decoction of Four Drugs);promote blood flow to relieve blood Stasis;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irregular thoroughfare and conception vessel;menorrhagia 收稿日期:2008-09-28 作者简介:朱之云(1956-),男,江苏海安人,讲师、主治中医师,学士,从事中医教学与研究。 133

地龙的功效与作用

地龙的功效: 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归肝、胃、肺、膀胱经。功能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平喘、利尿、通络除痹。主治高热烦躁、惊痫抽搐、肺热喘咳、热结尿闭、痹痛肢麻、半身不遂,以及疮疡肿毒等证。主治高热狂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能织秃发。 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息风止痉,作用不强。清热作用好,清肝热,还能明显退壮热,发烧降体温。对热盛生风和温热病或小儿惊风有壮热的可用。但不常用,因为它息风止痉作用弱,且新鲜的退壮热和息风止痉作用更明显,干了汤剂作用就不明显,干品用的最多的是通络或舒筋活络,通经就是舒筋活络,使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缓解。活络,疏通脉络或经络,改善麻木偏瘫、口眼歪斜都常用。偏瘫和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配伍如黄芪、红花、川芎平喘。可用于肺热的哮喘。利尿消肿。用于湿热水肿。用的最多的是通络和平喘。平喘就是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1.清热息风,用于高热惊痫、癫狂。地龙咸寒降泄,性走窜,既能息风止痉,又善清解高热,故适用于高热所致的狂躁,惊风抽搐,癫痫等症。治疗温病热极生风神昏谵语、痉挛抽搐,可单用本品煎服取效,或与钩藤、牛黄、白僵蚕等息风止痉药同用。治疗小儿惊风,高热、惊抽,可以本品研烂,与朱砂共为丸服。治疗高热狂躁或癫痫,常单用鲜品,同盐化为水,饮服。 2.通经活络,用于痹证及半身不遂。地龙长于通行经络,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经络阻滞,血脉不畅,肢节不利之证。因其性寒能清热,故适宜治疗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之热痹,常与防己、秦艽、忍冬藤等除湿热、通经络药物配伍。亦用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可与川乌、天南星、乳香等配伍,如小活络丹。治疗气虚血滞,中风后经络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常与黄芪、当归、川芎等配伍,如补阳还五汤。 3.清肺平喘,用于肺热哮喘。本品又清肺热平喘。用治邪热壅肺,肺失肃降之喘息不止,喉中哮鸣有声者,单用研末内服即效,亦可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 4.清热利尿,用于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本品咸寒走下入肾,

中药羚羊角功效

中药羚羊角功效 说到了羚羊角想必大家一定都非常陌生,羚羊角是生活当中比较难以发现的一味药材,不仅仅具有很好的功效,同时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可以起到不错的利用价值,羚羊角可以具有清热解毒和补肝益气同时,对于腹泻腹痛头晕目眩有着不错的功效,那么关于中药羚羊角当中的功效还有哪些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羚羊角的功效: 1、平肝熄风:羚羊角减寒,入肝、心、肺经。主泻肝火,清心肺。肝主风,开窍于目而藏血,所以为平肝熄风之要药。可用予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病痛。 2、清热镇惊:本证多见予温热病后,邪热炽盛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以及小儿热盛惊厥,可首选本品清热解毒,镇痉安神。 3、凉血解毒:本证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所致热盛动血,

症见:身体壮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可首选本品清热凉血解毒化斑。《本草再新》:“去瘀疮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4、散血解毒:多用痈肿疮毒血热毒盛者,可由于外感六淫,或过食膏梁厚味,内郁湿热火毒,引起毒邪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气血凝滞不通所致。症见;身寒热,痈疮处局部焮红肿痛,口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溃后脓血稠黄,舌质红苔黄.脉数。可选用本品清热凉血解毒。 5、鉴别应用:羚羊角与石决明均为介类药物,均能平肝潜阳,镇惊熄风,明目,石决明泻肝火不如羚羊角,但能补肝阴,清肺热,可治骨蒸劳热。羚羊角主泻肝火,兼清心肺,散血解毒,可治热毒血瘀发斑,痈肿疮毒。 羚羊角的作用: 1、对中枢的作用: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取液及注射液,均能使小鼠的自发活动减少。其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并可使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诱导期缩短。显著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却不导致肌肉松驰,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并增高恢复率,但对士

羚羊角的真伪鉴别及正确使用

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症,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于辨证的基础上重用玄参治疗产后发热,收效甚捷,举例如下: 患者王某,女,32岁。主因产后发热3天,于2005年1月17日来诊。患者于3天前顺产一女婴,产后母婴正常,然出现发热,伴小腹隐痛,恶露色紫黯有块无异味,多汗,咽干,便秘,尿黄。经用青霉素、甲硝唑、扑热息痛等治疗效果不见好转,而寻中医治疗。查:体温39 5,脉搏96次 分,舌黯红苔薄黄,其余未见异常。理化检查皆在正常范围。诊断:产后发热。处方:当归30g,川芎6g,桃仁6g,生甘草6g,蒲黄10g,五灵脂10g,玄参100g,水煎频饮。一剂后,体温即降到36 8,原方继服一剂以巩固疗效。追访无复发。 (收稿日期:2007-08-23) !方药纵横? 羚羊角的真伪鉴别及正确使用 谢旭田 耿振芳 吕志刚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人民医院药剂科(266700) 关键词:羚羊角;鉴定;临床应用 羚羊角是常用中药,有清热镇痉、平肝熄风、解毒消肿的功能,临床上用于高烧神昏抽风、惊风、癫痫及头昏目赤等症。 1 正品 羚羊角为脊索动物门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40cm,基部直径2# 4c m,全角呈半透明;下部较粗,灰白色,或稍呈青灰白色,上部渐细并稍弯曲,黄白色,顶端部分光滑,对光透视内有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嫩枝透视有?血丝 或紫黑色斑纹,表面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顶端光滑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其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基部锯口面尖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 ,长约占角的1 2或1 3,骨塞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外面角鞘内凹沟紧密嵌合,纵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筒,半透明。 显微鉴别:横切面,可见组织构造多少呈波浪状起伏,角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为明显,在峰部往往有束存在,束多呈三角形;角中部稍呈波浪伏,束多呈双凸透镜形;角基部波浪形不明显,束呈椭圆形之尖圆形。髓腔大小不一,长经10#80c m,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层细胞扁梭形,3#5层。束间距离较宽广,充满着近等径形多边形,长菱形或狭长形的基本角质细胞。皮层细胞或基本角细胞均为无色透明,不含或含少量细小浅灰色色素颗粒,细胞中可见一个折光性强的圆粒或线状物。 纵切面:几无色透明,髓呈长管形,内有疏松排列或阶梯状排列的类圆形髓细胞,髓管间主为长菱形基本角质细胞。 本品有国外进口,新疆北部边境亦产,且价格昂贵,市场上曾发现有黄羊、长尾黄羊、藏羚羊的角混作羚羊角,应注意鉴别。 伪品:黄羊角为同科动物黄羊的角,呈长圆锥形而侧扁,略向后弯曲,角关稍向上弯,全体略称S形,长约20cm,基部长径3cm,短径2 5cm。表面灰黑色,较粗糙,不透明,除尖端外,自基部向上有十多个密集的斜向环脊,脊间距约5mm,越接近角基部越密,向上逐渐变宽,达11mm,且部分环脊一侧较平坦,还连成环状,基部断面圆形,中央骨塞无白色,与外面角质角鞘的结合处微显齿状绞合。 伪品:长尾黄羊角为圆科动物长尾黄羊的角,呈长圆锥形,稍侧扁而弯曲度较大,角尖显著向上弯转,长20#30cm,基部直径约3c m,表面黑色较粗糙,有明显的纵向丝纹,中下部有斜向环脊,尖端封锁环脊部分较为平滑。 伪品:藏羚角为同科动物藏羚的角,角长而扁,弯曲都很小,近角尖处稍向前内弯,基部长径5cm,短径4c m。表面黑色,较平滑而有光泽,可见微细的纵裂隙及浅色纹理,自基部向上有横向而等距的环节,在前方较明显突出,基部断面可见白色骨塞。 2 正确使用 据%本经&记载,羚羊角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味咸,寒、归肝、心经,用量1#3g,入汤剂,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 3#0 6g,使用注意,入汤剂宜另煎汁冲服。 2 1 用于温热病、惊风、中风、癫痫等所致的痉孪抽搐,常与勾藤、白芍同用,共奏清热熄风之功,如羚羊角勾藤汤,若肝阳亢,心烦、头痛、眩晕等,常与石决明、白 ( 92 (光明中医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 CJGMTCM January2008.Vol23.1

大补元煎联合八珍汤治疗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大补元煎联合八珍汤治疗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12-21T11:22:27.46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作者:梁文 [导读] 探讨大补元煎联合八珍汤治疗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益阳市人民医院 4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大补元煎联合八珍汤治疗眩晕症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眩晕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实施大补元煎联合八珍汤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客观比较。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76.66%,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补元煎联合八珍汤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具备一定的推广优势。 【关键词】大补元煎;八珍汤;眩晕症;临床疗效 眩晕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在神经科的发病率仅次于头痛。一般而言,眩晕发病时还会经常伴随其他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给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性影响[1]。西医中针对眩晕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对症、改善前庭微循环或脱水及激素治疗,其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症状,但治疗难度度,病情反复,且迁延不愈,故具备一定的局限性。祖国医学认为眩晕主要为风火痰瘀、病邪入络、络脉瘀阻、痰瘀互结、阻滞脑窍而为眩晕,瘀则始终贯穿其中[2]。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眩晕患者实施了大补元煎联合八珍汤的中药方案进行治疗,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眩晕症患者,纳入标准:(1)经西医相关诊断确诊为眩晕;(2)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医诊断学》中眩晕的分类标准;(3)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等。同时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精神障碍以及妊娠期女性等。将符合上述标准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包括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46.29±3.11)岁,平均病程为(1.68±0.32)年;对照组包括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49.41±3.04)岁,平均病程为(2.03±0.46)年,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西医治疗,即包括谷维素30mg、维生素B6 20mg、培他司汀8mg,tid,氟桂利嗪5mg,睡前口服,连服两周,观察组则实施大补元煎联合八珍汤治疗,其中大补元煎的组方为:党参30g、杜仲15g、枸杞15g、熟地20g、炒山药20g、、山茱萸15g、当归10g、炙甘草5g,以水煎服,取汁后每天口服2次,连服两周,血瘀者加桃仁和红花,恶心呕吐加代褚石和竹茹等;八珍汤的组方为:葛根30g,黄芪、党参、白芍各20g,白术、酸枣仁和当归15g,茯苓、威灵仙和川芎各12g,甘草和红花各6g,以水煎服2次,连服两周。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客观比较。其中疗效评定标准为:(1)治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消失;好转:眩晕及其伴随症状基本消失,但有时尚有不适感;有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减轻,时有轻度发作;无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无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测量结果资料使用()表示,两组之间差异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两组之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6.66%,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眩晕是一种机体对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患者感到外境旋转或运动,有时亦可感到外周景物向一侧移动、摇晃感或上升下降感。目前,临床中关于部分眩晕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关于该病的病理基础则已经确定,认为其主要因患者的前庭系统的供血不足,以及患者血管痉挛等致使前庭系统功能紊乱等因素。针对眩晕症的治疗措施不仅需要对症治疗如改善微循环,还需要分析不同病症进行辩证治疗[3]。 中医学认为,眩晕病位在清窍,病机为清窍失养或被扰,与肝脾肾有关,尤其和肾脏密切相关,为本虚标实之症。笔者经临床实践及查阅相关文献认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夜间睡眠不佳为导致眩晕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眩晕患者实施了不同药物方案进行治疗,其中中药所用方案中的大补元煎救本培元,以补肾益髓和补充气血为目的,组方所用党参和炙甘草均可以发挥补气之用,杜仲、枸杞、熟地和山药可以补肾益气,熟地及当归养肾补血;诸药合奏可以起到补肾益髓和气血双补的功效[4]。此外,再联合实施八珍汤进行

八珍汤加减

1.八珍汤加减。 人参、熟地黄、白术、茯苓、当归(酒拌)、川芎、白芍药各9克,甘草(炙)5克,生姜3片,大枣3枚。随证加减。 四君子汤加右归丸,十全大补加阿胶、鹿角胶等。 2.人参10克,大枣5枚。人参切片备用。大枣洗净备用。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浸泡半天,加大枣,煮约1小时即成。 本方有大补气血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虚弱劳损。 本方出自《十药神书》,原方用于“止血后此药补之”,为大补气血的代表方。日久调摄不当,久病失于调治,或失血过多,均可导致气血严重亏虚和虚弱劳损,法宜大补气血。方中以人参为主,大补元气; 以大枣为辅佐,补气养血。人参与大枣配伍,并可益气生血,合用而成大补气血之方。 本方可用于贫血。 本方补益之力较强,对实症、热症者不宜食用。 3.取3叫斤母鸡1只,粳米2两。将母鸡剖洗干净,浓煎取计,以原汁鸡汤分次同粳米煮粥,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微火煮到粥稠即可。 本方滋养五脏、补益气血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羸瘦,气血亏损所引起的一切衰弱病症4.大枣10——15个,粳米2两。加水,二者一起煮粥。 本方补气血,健脾胃,对于胃虚食少,脾虚便溏,气血不足,以及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有较好疗效。 有哪些简便的养血中药方? ①桑椹50g,枸杞子20g。水煎服。 ②黄芪50g,大枣10枚,当归9g,枸杞子9g。水煎服。 ③人参6g,大枣10枚,水煎服。治失血性贫血,大出血后引起的虚脱和身体虚弱。 ④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 。水煎服。 ⑤生地30g,麦冬12g,枸杞子12g,先煎汤,再煮鸡、鸭血汤,放调料。用于缺铁性贫血阴虚型患者。 ⑥熟地12g,首乌12g,黄精12g,灵磁石30g,代赭石30g,麦饭石30g,大枣5枚,水煎服。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⑦黄芪30g,当归12g,水煎服。用于气血两亏型的贫血。 治疗贫血的中成药有哪些? ①八珍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对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失血性贫血引起的形体瘦弱、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动辄气促等气血不足的症状尤为适宜,久服无妨,并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人参养荣丸: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肉桂、陈皮、五味子、远志、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益气血,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有失眠症者。 ③归脾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甘草、当归、龙眼肉(桂圆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脾养心,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食少心悸的患者。 ④七宝美髯丹:由何首乌、茯苓、牛膝、枸杞子、当归、菟丝子、补骨脂组成,具有滋补肝肾,补血乌发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属肝肾阴虚者。 ⑤龟鹿二仙胶:由龟板、鹿角、人参、枸杞子组成,具有补阴填精,益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属

《中药学》学习笔记:祛风湿药之络石藤和寻骨风

《中药学》学习笔记:祛风湿药之络石藤和寻骨风 络石藤 【药用】夹竹桃科潘援藤本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痈。 《本草正义》:络石气味,《本经》谓之苦温,盖以功能通经络活血而言之,故以为温。然《本经》主治,纯是热症,则非温热可知,故《别录》改作微寒,而《御览》引李当之说,且以为大寒也。此物善走经脉,通达肢节,《本经》主风热死肌,《别录》养肾,主腰髋痛,坚筋,利关节,皆即此义。其治痈肿、喉舌肿,口干舌焦,皆苦寒泄降之功用也。《别录》谓其除那气,则以邪热而言。凡《本经》、《别录》邪气二字,所赅最广,其实各有所主,并非泛辞,读者当以意逆之,自能悟到,不可混作一例者。惟大惊入腹四字,则不甚可解,当付阔疑。恭谓疗产后血结大良,盖以瘀露不通而言,苦泄破瘀,且善通络,是以主之。又谓主蝮蛇疮毒心闷,则清热泄降,固解毒之良药。又谓刀斧伤疮,敷之立瘥,则又外治活血之神丹矣。藏器谓主一切风,即《本经》治风热死肌,《别录》利关节之义。今用以舒节活络,宣通痹痛甚验。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络石藤功能祛风而舒经活络,性寒清热,风湿痹痛偏热者较为适宜,可单味浸酒服,也可与木瓜、海

风藤、桑寄生、生苡仁等同用。 2.用于疮疡肿痛:本品行微寒,能凉血清热而消痈,用治疮疡肿痛之症,常与乳香、没药、瓜萎、甘草、皂角刺等配伍。 【处方用名】络石藤(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海风藤:及胡椒科植物海风藤的藤茎。功能祛风通络,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等症一般用量三钱至五钱,煎服。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种水浆不下。」 《本草纲目》:「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 《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治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一两,牛膝根五钱。水煎服,白酒引。 治筋骨痛:络石藤一至二两。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治肺结核:络石藤一两,地菍一两,猪肺四两。同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寻骨风 【药用】马兜铃科草本植物棉毛马兜铃AristolochiamollissimaHance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苦,平。归肝经。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胖大海、枸杞子、金银花等都是人们熟识且常用的中药,由于这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大多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服用,其实这些常用中药也有一些服用禁忌,切不可随意服用,并要掌握好安全用量。 胖大海——清肺利咽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3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膜不正常;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10~15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5克。 甘草——润肺祛痰止咳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3~10克。 人参——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0克。 菊花——平肝明目,解毒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菊花的服用方法:以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6~10克。 金银花——清热解毒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金银花的服用方法:一茶匙干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9~30克。 中药功效小结 一、解表药 1.兼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 2.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 3.兼能行气者:紫。 4.兼能止呕者:生、紫。

中药材鉴定图典——传统经验鉴别术语

一画 一包针:指千年健药材内有许多黄色纤维束,折断后纤维束多而明显,且参差不齐、外露如针。 二画 二杠、大挺、门庄: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的侧枝,习称“门庄”,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 丁头:专指三七药材上部生有若干瘤状隆起的支根痕,又称“乳包”。 八哥眼:系指胡黄连药材断面的维管束群,其特点是由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酷似鸟类“八哥”的眼睛。 三画 大力子:牛蒡子习称“大力子”,东北产者习称“关力子”;浙江桐乡产者习称“浙力子”。 大头羌:指宽叶羌活中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者。 糟皮粉碴:指赤芍外皮薄,疏松易剥落;断面白色泛红,呈粉性。 子芩:指黄芩的新根(子根),其内外鲜黄,质佳。又称“条芩”或“枝芩”。 子眼:指吴茱萸药材表面具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腺点,即油室。 子裙:是指鳖甲上所附的硬皮,其边缘厚而软,形成肉鳍。又称“裙边”。 马牙嘴:指炉贝药材呈棱状圆锥形和长卵圆形,形似马牙状,其顶端较瘦尖,均成开口状。 马头、蛇尾、瓦楞身:是对海马药材的形象描述。其头部略似马头;体部具纵棱,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尾部渐细而向内卷曲,犹如蛇尾。 四画 开眼:指车前子稍凸的一面中部有一灰白色小圆点,为种脐。 元宝贝:指浙贝中的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呈半圆形,外凸内凹,状如元宝。 无影纹:指羚羊角的尖部,其质嫩者可透见红色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纹。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部有由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又称“云纹”。 长嘴:指老鹳草药材(果实)上带有宿存花柱,形似鹳之长喙。 瓦楞:指瓦楞子药材背面所具有的放射肋,又称“瓦垅”。 车轮纹:指药材断面木质部射线呈均匀放射状排列的纹理,古文亦称之为“车辐”。 毛笔头:指辛夷药材呈长卵形,外被长茸毛,形似毛笔头。 化渣:指药材经口嚼而无残渣。 公丁香:指丁香的花蕾,芳香气味浓烈,质佳。 风化:指药材中某类含水化合物或钠盐类的商品,在空气干燥条件下,表面逐渐出现的粉末状物。 凤眼前仁:指大粒车前子因其籽粒为较大的长椭圆形,形似“凤眼”而得名。 凤眼圈:指防风药材横断面有一黄色圆心,其外层为浅黄白色,如传说中凤凰的眼睛。 乌金衣:指牛黄表面的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有时可见。 乌药珠:指乌药纺锤状块根,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 乌鸦头:指川乌、草乌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 方胜纹:指在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大斑纹17~24个,其斑纹顶端在背中线上相接,形似古代书生的方胜帽形状。 火燎升麻:指升麻药材的加工过程中用火燎去须根,故升麻表面发黑色,可见到火烧过的须根痕。 心:泛指药材中央部位与边缘部位形态及质地不同的部分。 水波纹:指羚羊角基部,有10~20个隆起波状环脊,握之合把,有舒适感,又称“合手”。 五画 玉带束腰:指山慈菇药材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如腰带状,又称“玉带缠腰”、“腰带”或“腰箍”。石榴嘴:指正品山楂顶端所具有的残存宿萼,其中央凹陷,形如石榴的宿萼。 龙头虎口:指蕲蛇头部呈三角形而扁平,鼻尖端向上,口较宽大,犹如龙头虎口,又称“翘鼻头”。明代以前蕲蛇又有“反鼻”之别称,现日本仍以汉字沿用此名。 归头、归身、归尾、全归:是当归药材各部位的别称。“归头”是根头部(短缩的根茎和根的上端);“归身”是主根;“归尾”是侧根(支根)和须根。全体称“全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