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期末重点整理

《货币银行学》期末重点整理

《货币银行学》期末重点整理
《货币银行学》期末重点整理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市场是一种交换经济。

2.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是社会分工。

3.物物交换的弊端

①需求的双重巧合;

②时间的双重巧合;

③地域的限制;

④交换系列的无限延长;

⑤难以建立相互一致的交叉兑换比率;

⑥缺少普遍接受的价值储存手段。

4.货币的定义: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①货币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②货币不是一般商品,是特殊商品。

5.金属货币退出的根本原因:金属的开采量跟不上货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

6.价值尺度(基本职能)

①含义:当货币用来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②特点:它是观念上想象的货币,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

③价格标准:货币计量单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1两黄金,1两又分为10钱)。

④价格和价格标准的区分: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的规定。

7.流通手段(基本职能)

①含义: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②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一定是十足价值的货币;

③计算: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待流通的商品数/货币流通速度

④职能作用:改变了商品交换的方式,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实现了商品交换买和卖的分离,便于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⑤局限性:隐藏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此,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的存在是一般非均衡和非自愿失业的根源。

8.贮藏手段

①含义: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而处于静止状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现代的货币贮藏方式:货币沉淀、银行存款、利用金融资产贮藏价值。特点为不足值货币。

9.支付手段

①含义: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②表现形式: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回流出现分离;

③意义:克服了流通手段的局限性,加速了货币周转,节约了流通费用;

④局限性: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10.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

11.货币制度的内容

①规定货币材料;

②规定货币单位;

③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④规定准备制度。

11.主币: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和货币金属铸造的货币。

12.主币的特点

①在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下,主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一致,是足值货币(现代无此特点);

②主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③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13.辅币:即辅助通货,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使用。

14.辅币的特点

①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是不足值货币;

②不能自由铸造、自由熔化,由国家统一铸造,铸币收入归国家所有,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是有限法偿货币。

15.准备制度:黄金储备制度,通常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的金块和金币的总和,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增强公众对信用货币的信心。

16.银本位制:历史上出现最早、实施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制度

①含义: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又称银单本位制;

②局限性:价值不稳定,白银体重价廉,白银价格不稳定。

17.金银复本位制

①平行本位制:市场比价;

②双本位制:法定比价(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③跛行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中间形式。

18.金本位制——优点:对内物价稳定,对外汇率稳定

①金币本位制:(特点)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等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货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金准备全部是黄金;

②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二流通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黄金储存于政府,银行券职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的金本位制;

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指国内只流通银行券,而银行券可以按政府规定的汇率自由地兑换成另一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再兑换该国黄金的一种货币制度。

19.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20.货币的层次划分

(1)按货币的职能划分货币层次

①货币供应量包括那些执行货币主要职能的工具;

②M1=通货+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③狭义的货币。

(2)按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划分货币层次

①流动性:货币与商品的转换能力、货币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

②流动性含义:能否方便地自由转换,及转换过程中的损失程度(方便程度与损失程度);

③货币层次划分

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准货币=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准货币:指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

【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险等】

④我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

=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

(3)金融创新与货币层次的划分

①使现有货币的流动性发生变化:储蓄存款;

②出现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货币的特征:可转让大面额定期存单、NOW;

③我国:股民保证金、借记卡项下的居民活期储蓄存款。

第二章信用

1.信用: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专业,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2.信用的基本特征:到期归还,支付利息。

3.信用的特征

①表达为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或商品;

②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③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④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⑤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双重付出和双重回流。

4.高利贷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

5.高利贷的债务人与债权人

①高利贷的债务人:小生产者、奴隶主、封建主;

②高利贷的债权人:商人、宗教机构、职业军人、奴隶主和封建主。

6.高利贷信用的特点:利率高、非生产性、保守性。

7.现代信用产生的标志:借贷资本的出现和形成。

8.信用的形式

(1)商业信用(直接信用)

①含义: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如赊销赊购商品、预付货款、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经销、代销等形式;

②形式:商品赊销赊购或预付货款;

③特点: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所贷放出去的是商品资本,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④局限性:规模和数量受企业资本量的控制,有比较严格的方向性限制,信用能力有局限性,管理和调节具有局限性。

(2)银行信用(间接信用)

①含义:指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进行的借贷活动;

②形式: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以及开出汇票和支票、开立信用账户、发行货币等;

③特点:发生在银行与企业、政府、家庭和其他机构之间,是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动态与产业资本动态不完全一致。

(3)国家信用(直接信用)

①含义:以国家为主体,借助于债务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借贷活动;

②形式:内债、外债;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债券;

③特殊作用: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与货币供给。

(4)消费信用

①含义:由工商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务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

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

②形式:赊销(短期)、分期付款(中长期)、消费贷款(长期);

③作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减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断层;

④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5)其他信用形式:股份信用、合作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

9.信用工具:金融工具,指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

10.信用工具的特征:偿还性、流动性(可转让性)、风险性、收益性。

11.信用工具的分类

①按发行者的地位分类:直接信用工具、间接信用工具;

②按金融市场交易的偿还期分类:长期信用工具、短期信用工具;

③按是否拥有所投资产的所有权分类:债务凭证、所有权凭证。

12.票据:支票、汇票、本票。

13.证券:债券、股票。

14.主要的信用工具

(1)支票

①含义:指活期存款的存款人通知银行,从其账户上以一定金额付给票面指定人或持票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②支票的分类:记名支票、无记名支票,现金支票、转账支票、保付支票。

(2)汇票

①含义:指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人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或第三者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三方:发票人、收款人、付款人);

②汇票的分类:商业汇票、银行汇票;

(3)本票

①含义:由出票人签发,并在约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票人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本票的分类:商业本票、银行本票。

(4)债券

①含义:由债务人签发,证明债权人由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固定利息并收回本金的权利凭证;

②债券的分类:政府债券(公债券、国库券、地方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

(5)股票

①含义:指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以证明其投资入股的资本额并有权获得股息的书面凭证,是资本市场上借以实现长期投资的工具;

②五大特征:收益性、永久性(无偿还期限)、参与性、流动性、风险性;

③普通股票:经营参与权,盈余和剩余财产的分配权,优先认股权;

④优先股票:固定收益,风险小,权利小。

15.金融衍生工具:期货、期权、互换协议、远期利率协议。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1.利息的学说

①配第的“使用权报酬说”;

②西尼尔的“节欲”说;

③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说;

④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说;

⑤费雪的“人性不耐说”——人性具有偏好现在就可提供收入的资本财富,而不耐心等待提供收入的资本财富的心理。利息是不耐的指标;

⑥凯恩斯的“灵活偏好”说——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⑦马克思的“剥削论”——利息来源于利润;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所以利息只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全体(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2.利率的种类

①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②单利、复利;

③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④市场利率、官定利率;

⑤存款利率、贷款利率;

⑥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⑦差别利率、优惠利率;

⑧基准利率。

3.单利和复利的计算(I=利息,P=本金,n=借贷期限,r=利率,S=本金和)

①单利法:(利息)I=P*n*r;

(总金)S=P(1+r*n);

②复利法:(利息)I=P(1+r)n-P;

(总金)S=P(1+r)n。

4.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计算(i=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p=同期物价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

①费雪效应:预期通货膨胀将会退高利率水平;

②名义利率=实际利率+物价变动率【r=i+p】;

③实际利率=(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1)-1【i=(r+1/p+1)-1】。

5.利率的风险结构理论:期限相同的债券或贷款的利率之间的关系

①违约风险:风险升水;

②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升水(流动性越好的资产,转化为其他资产的交易费用越低。流动性越好,越受投资者欢迎);

③税收风险:例如,美国市政债券和美国国债。

6.利率的期限结构:不同期限的利率之间的关系

①期限结构预期说:利率的期限结构是由人们对未来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决定的,且长期利率等于当期的短期利率与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数;

②流动性补偿说:又称流动性升水、报酬理论,该理论认为短期债券的流动性较强,二级市场活跃,价格波动较小,因此比长期债券吸引力大;长期利率应等于现行短期利率和预期未来利率的均值加上一个流动性补偿额(长期利率大于预期的短期利率的结合平均值,差值为流动性报酬TP);

③市场分割说:短期证券和长期证券不可互相替代,投资者不能在这两种证券之间进行转移。

7.利率的决定及其理论

①古典学派的均衡利率理论:又称储蓄投资理论,“真实的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资金的供求,资金供给主要是储蓄,资金需求主要是投资,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因此,利率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均衡;

②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一种货币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量的供求关系;

③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储蓄、新增货币、反窖藏和财政盈余等。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投资、窖藏和财政赤字等;

④IS-LM模型(新古典综合学派利率理论):利率是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决定的。该理论被认为是解释名义利率决定过程中最成功的理论;

⑤弗里德曼关于货币供给与利率变动的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只在初期抑制利率水平,后期反而推动利率水平上升,即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需求增加—收入增加—价格上升—利率上升;

⑥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平均利润率决定利率。

8.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

①经济周期;

②价格水平;

③边际消费倾向;

④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⑤政府的预算赤字;

⑥预期通货膨胀率;

⑦预期利率;

⑧税率;

⑨汇率。

9.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 ①利率调节企业的生产和规模;

②利率影响微观主体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③利率从购买力上影响物价; ④利率影响政府的筹资行为。

10.利率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 11.利率是反应经济态势的重要指标。 12.利率影响国际经济活动 ①资本状况;

②居民的投资心理、投资意识; ③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④企业机制(包括金融企业); ⑤利率政策; ⑥价格水平。

13.简单贴现公式:P=F/(1+i )

n

14.定期定额贴现公式:

15.收益率:

第四章 金融机构体系

1.金融机构:指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称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机构。

2.金融机构的种类

①按业务性质:管理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②按业务内容: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③按地理范围:国际性金融机构、全国性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 3.金融机构的功能 ①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②促进资金融通; ③降低交易成本; ④提供金融服务便利; ⑤改善信息不对称; ⑥转移与管理风险。

1

-=n V

R

i

4.分业经营: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离管制,通常指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分离。

5.混业经营:又称全能银行制度,指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有交叉,可以进行综合经营的金融制度。

6.分业经营的优点

①有利于提高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

②有利于避免竞争摩擦和混业经营的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③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自身及客户的安全;

④有利于控制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等。

7.分业经营的缺点

①难以开展必要的业务竞争,具有明显的竞争抑制性;

②各业间无法优势互补;

③不利于本国金融机构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

8.政策性银行的特征

①由政府创立;

②不以盈利为目的;

③特定的融资途径;

④特定的服务领域;

⑤不普遍设立分支机构。

第五章商业银行

1.世界上第一家股份银行、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1694年,伦敦,英格兰银行。

2.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已被动摇。

3.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

①利息水平适当;

②信用功能扩大;

③具备信用创造功能。

4.商业银行的职能

①信用中介:基本职能;

②支付中介:重要职能;

③金融服务:重要职能;

④信用创造:特殊职能。

5.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①单一银行制;

②分支行制;

③银行控股公司制;

④连锁银行制。

6.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7.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存在一定矛盾

①安全性和流动性相辅相成,流动性强则安全性高;

②盈利性和安全性、流动性存在矛盾,若安全性和流动性都搞,则盈利性低;

③高盈利伴随着高风险;

④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资金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⑤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盈利性无从谈起;

⑥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经营目标,保持盈利是银行维持流动性、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8.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资金来源)银行资本、存款业务、借入负债。、

9.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现金资产、贷款业务、证券投资。

10.未到期票据贴现付款额的计算公式

①贴息付款额=票据面额*(1-年贴现率*未到期天数/365);

②贴现利息=面值-实付金额;

③贴心利息=贴现金额*贴现天数*(月贴现率/30)。

11.表外业务: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会计准则不直接列入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它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的当期损益,改变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的经营活动。

12.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不需要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财,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和现代电信技术与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间业务。

13.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1)中间业务

①汇兑业务;

②信用证业务;

③代收业务;

④代客户买卖业务;

⑤承兑业务;

⑥信托业务;

⑦租赁业务;

⑧其他中间业务:代理融通、咨询和信息服务、电子计算机服务、银行卡。

(2)创新的表外业务:贷款承诺、担保、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和衍生性的互换、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

13.商业银行存款创造:

①D: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

②R:原始存款;

③r 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④K、1/ r d:派生倍数,即存款乘数。

14.派生倍数:又称存款乘数,表示原始存款的变动可能引起的,存款总额的最大扩张倍数。

15.现实条件下的信用创造过程

①现金漏损率:(c为现金漏损率);

②超额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

③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比率:(r t为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t 为活期转定期的比例)。

第六章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产生

①垄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②建立清算中心的需要;

③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④金融监督和管理的需要。

2.1668年,瑞典银行被收为国有,执行部分中央银行只能。

3.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

4.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5.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

①单一型:绝大多数国家;

②复合型:苏联、东欧,1983年前的中国;

③跨国型:欧洲中央银行;

④准央行:新加坡、中国香港。

6.中央银行的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①拥有发行银行券的特权;

②负责全国本位币的发行;

③通过调控货币流通来稳定币值。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①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

②办理商业银行间的清算;

③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①代理国库;

②对国家提供信贷;

③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

④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预测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7.中央银行的职能(性质):宏观调控、金融管理、金融服务。

8.中央银行的作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维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9.中央银行的业务原则

①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②不以盈利为目的;

③不支付存款利息;

④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⑤业务活动公开化。

10.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货币发行、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

11.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再贴现和再贷款、对政府贷款、金银和外汇储备、证券买卖业务。

12.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又称支付清算业务,集中票据交换、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第八章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2.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工具、交易的组织形式、交易价格。

3.金融市场的功能

①聚集和分配资金功能;

②资金期限转换功能;

③分散和转移风险功能;

④信息集散功能。

4.货币市场: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期限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融资活动的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

5.货币市场工具:主要为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及银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6.货币市场的基本组成部分:资金需求者、供应者、经纪人与交易商等。

7.货币市场:

(1)同业拆借市场

①交易类型:头寸拆借、同业借贷;

②期限:最多一年。

(2)票据贴现市场

①交易类型:贴现、转贴现、再贴现;

②期限:一般为3-6个月,最长不超过9个月;

③贴现公式:贴现额=贴现票据面额-贴现利息,

贴现利息=贴现票据面额*贴现率*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间隔期。

(3)回购协议市场

①根据期限不同分为:隔夜合约、定期合约、连续性合约;

②回购收益=投资金额*利率*天数/360;

③回购收益的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

(4)国库券市场

①按期限分: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

②国库券年收益率=((本利和-买价)/买价÷未到期的天数)*360*100%。

(5)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8.资本市场:指中期或长期投资(一般期限一年以上)为基本特征的金融市场,也称为长期金融市场或证券市场。

9.资本市场

(1)证券市场

①(进入市场的顺序)证券发行市场、证券交易市场;

②(品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衍生证券市场;

③(组织形式)场内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

④(交割期限)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2)证券发行市场:公募和私募

(3)证券交易市场:现货交易、信用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

10.其他金融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黄金市场。

11.金融衍生市场的特点:杠杆性、高风险性、虚拟性。

12.金融衍生市场的类型

①金融期货市场: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价格指数期货;

②金融期权市场:利率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期权、股票价格指数期权;

③远期协议市场:远期货币协议、远期利率协议;

④互换协议市场:货币互换、利率互换。

第十章货币供求

1.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收入状况,市场利率,信用发达程度,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公众的预期和偏好。

2.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价格总水平模型

①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

②公式:M=P*Q÷V(M-货币需求量,P-价格,Q-市场流通的商品数量,V-货币的流通速度);

③纸币流通规律:单位纸币所代表的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2)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①费雪方程式: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说,认为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包括M-流通中的货币量,V-货币的流通速度,T-商品的交易量,MV=PT或P=MV/T(P为一般物价水平,PT为国民收入);

②剑桥方程式:又称现金余额数量说,由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发展起来。他们认为人们的财富主要在三种用途上分配,投资、消费、手持现金,M=kPY(k-手持现金占总财富的比例,P-物价水平,Y-总财富)。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决定货币总需求

①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日常经济交易的方便而持有的那部分货币,这与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是一致的,强调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交易水平;

②预防动机:指人们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不可预料的紧急需要;

③投机动机:认为人们保持货币还为了贮藏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货币和债券;

④货币需求由利率和收入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⑤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都与利率呈负相关。

(4)现代货币数量论/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①195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以货币需求理论的形式,提出新货币数量说;

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3.相关计算

4.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①外生变量:政策性变量,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它是能够由政策决策人控制,并用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

②内生变量: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经济体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

(2)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①M S—货币供应量;

②B—基础货币;

③m—货币乘数。

④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⑤原始存款=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

(3)货币供给的过程

①由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

②由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4)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①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m—货币乘数,M S—货币供应量,D—存款货币,C—通货,R—存款准备金);

②货币乘数更复杂的计算公式:

(k—提现率/通货比率,e—超额准备率,r—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r d—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r t—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t—定期存款比率)。

(5)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

①r d—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负相关;

②r t—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负相关;

③t—定期存款比率:正相关

④e—超额准备金率:负相关;

⑤k—通货比率:正相关。

5.货币均衡的标志

①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物价指数,衡量货币均衡的最主要标志;

②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均衡利率。

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商品、劳务总体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一种现象。

2.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

①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②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③GDP Deflator—国内生产总值矫正指数。

3.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

①爬行式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缓慢持续地上升,其上升幅度不超过3%;

②温和式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明显持续地上升,其上升幅度在4%-9%之间;

③奔腾式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之间;

④恶性通货膨胀:超级式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市场机制的作用程度

①公开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状况可以灵敏地通过物价变动反映出来;

②隐蔽型通货膨胀:不能通过市场物价变动来反映,表现为市场上商品供应的紧张。(3)按人们的预料程度

①预期通货膨胀;

②非预期通货膨胀。

(4)按价格上升的范围

①均衡通货膨胀:指所有商品价格都按同一比例上升;

②非均衡通货膨胀:指所有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5)按通货膨胀的成因

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③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④结构性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①财政赤字;

②信用膨胀;

③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与经济结构不合理;

④外债规模过大;

⑤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价格、需求、国际收支、示范作用。

5.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①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②实施收入政策;

③实施供给政策;

④实施收入指数化政策;

⑤实施结构调整政策;

⑥其他策略。

6.通货紧缩: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升值的一种货币现象。

7.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

①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②货币供应量持续减少;

③商品有效需求不足;

④投资风险明显增大;

⑤失业率上升。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

备金、基础货币等,还有中央银行自行决定的利率,如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准备金存款利率、央行票据利率等。

3.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特点:直接性、灵敏性。

4.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和汇率。

5.选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基本要求

①可测性;

②可控性;

③相关性;

④抗扰性。

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

③优点: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④缺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预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

(2)再贴现政策

①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认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等方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②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作用,从而影响公众预期;防止金融恐慌;

③局限性: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当中央银行吧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动;利用再贴现政策的调整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

(3)公开市场业务

①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影响基础货币,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②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直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与再贴现率政策相辅而行;

③优点: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调整灵活;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较为理想的工具;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可以迅速操作。

④局限性:对大众预期的影响较弱;预告性效果不大;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有不均匀的时滞现象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配合。

7.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①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于凭信用购进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证券的比重;

②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规定一般商业银行对客户新购买住房或商品用房发放贷款的限制性措施;

③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消费者分期购买耐用品的贷款的管理措施;

④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产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换代;

⑤预缴进口保证金: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

8.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①直接信用控制:利率控制、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

②间接信用知道: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9.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影响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0.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存款准备金—货币供给量—市场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

11.(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存款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的放款与投资—各种金融资产—消费品—投资品—名义收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并不是通过利率,而是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