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黄中药材的毒性研究讲课稿

大黄中药材的毒性研究讲课稿

大黄中药材的毒性研究讲课稿
大黄中药材的毒性研究讲课稿

大黄中药材的毒性研

毕业论文

G RADUATE T HESIS

论文题目:大黄中药材的毒性研究

学生姓名:XXX

专业班级:11级

学院:

指导教师:XX教授

2015年5月30日

摘要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大约8000多种中药制剂,而在这所有中药制剂中约有800多种制剂里面存在大黄的成分,大黄是我国四种常用药材中最常用的一种,可见大黄是治疗许多疾病中非常重要的一味药材,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上。大黄与人参、附子、熟地并称中药“四大金刚”,大黄在中药材所占据的地位有目共睹。但是根据以往的观测和研究,发现大黄有可能会导致肝脏中毒或者有致癌的潜在风险,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大黄中主要成份的毒性比较研究,以及不同地区大黄关于毒性机制研究报道却很少。

大黄在临床治疗上应用非常地广泛,通常情况下使用大黄是没有风险的,但是长时间的或者过多的摄取则会出现一些毒性反应,因此,本篇论文将采用整体动物实验、DNA的微阵列技术等方法研究分析相关数据和并探讨研究产自不同地区的大黄的胃肠毒性,以及大黄中主要成分的毒性研究,并通过科学合理使用炮制,配伍和统一品种等解毒机制,整理一份大黄质量标准。从而加强对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改善,为大黄的广泛使用和加快中药现代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黄;毒性;现代研究;减毒对策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currently there are more than 8000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and in al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gent about 800 kinds of reagents are rhubarb, rhubarb is China's four kinds of comm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 visible rhubarb is very important in many diseases of medicinal treatment, and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medicine. Rhubarb and aconite, radix ginseng, Chinese medicine and said "big fou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of Rhubarb in the position of be obvious to people. But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found that rhubarb could lead to liver toxic or carcinogenic potential, but so fa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oxicity of the main components in rhubarb, and different areas rhubarb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mechanisms of toxicity are few.

Rhubarb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ials, general use of rhubarb is not dangerous, but often eat too much or may have some toxicity, therefore,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 and to explore and study from the side effects of Rhubarb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icroarray technology to study the method of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whole animal experiment, DNA,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main components, toxicity in rhubarb, rhubarb finishing a quality standard, through processing, compatibility and unification of varieties and other methods, strengthen the adverse reactions to these drugs improv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widespread use of rhubarb and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Rhubarb; toxicity; modern research; attenuated Countermeasures

目录

摘要.............................................................................................................................. ABSTRACT .................................................................................................................... I 第1章绪论. 0

1.1大黄的临床反应 0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第2章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 (3)

2.1植物形态 (3)

2.1.1掌叶大黄 (3)

2.1.2唐古特大黄 (3)

2.1.3药用大黄 (3)

2.2产地分布 (3)

2.3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毒性试验比较 (4)

第3章大黄毒性反应现代研究 (5)

3.1阻滞脾胃、损耗元气 (5)

3.2肝损害 (5)

3.3继发性便秘 (6)

3.4肾损伤 (6)

3.5三致作用 (7)

3.6长期毒性研究 (7)

3.7影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引起的毒性研究 (8)

第4章减毒对策 (9)

4.1规范品种,统一标准 (9)

4.2炮制减毒 (9)

4.3配伍减毒 (10)

4.4其他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谢辞 (14)

注释 (15)

附录 (16)

第1章绪论

中药材的使用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中医药学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传统中药材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广受患者的一致好评。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医药已经不仅仅在中国传统医学上占有一席之地,WHO也已经开始留意中药材对人类的健康的影响。中药的安全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因此,许多国家希望通过于WHO合作,以达到对自己国家卫生部门草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鉴定。但是传统的中药材均是根据以前的经验应用于临床治疗,却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作为参考。虽然在目前医疗保健系统中,中药以有全性高、副作用相对小的优势著称,但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只要是药,都具有两面性,每一种中药的临床反应都是不一样的,传统医药学与机体之间也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指的是用药后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对于患者的治疗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用药后造成一些意外反应用,从而进一步对身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1.1大黄的临床反应

大黄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功能是泻下,我国现存在45个品种和2个亚种大黄,但是目前能载入《药典》的大黄品种只有3种,即药科植物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我国最常用的四大药材其中就包括大黄,可见,大黄不仅是治疗普通疾病的重要药材,并且在一些疑难杂症方面,大黄也显示出了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大黄在我国医药上使用越来越广泛。

大黄的使用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中最常用同时也是最古老的一种药材。因为大黄的主要功能是泻下,同时随着人们对健美和时尚追求的提高,许多大黄中成药在减肥、美容等方面越来越受到推崇。调查发现,市场上大部分的排毒养颜胶囊都含有大黄,但曾因长时间服用而导致继发性便秘,被消费者告上法庭。《中药辞海》研究表明:因突然停止用药,不同程度地出现继发性的便秘的原因是它作用靶器官可能是结肠,不仅会影响结肠神经、细胞,还会使结肠黑发生病变,而且同时会增加细胞的癌变的概率。中科院药物研究表明,大黄的作用不仅具有活血解毒、逐癖通经、祛热通肠的功用,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的作用,但一旦长时间服用,在某种程度上,这类药品会像毒品一样,让人产生依赖性甚至成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在用于临床治疗时不可高剂量和长时间用药,亦不可经常用药。

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因为很少出现因服用大黄而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中毒的事件,并且合适剂量的大黄还具有利尿等作用,所以被广泛地用于治疗肾功能不全、肝炎和慢性肾炎等疾病[1]。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一些文献表明,长时间或大剂量服用大黄可能会使肝肾中毒,甚至有致癌的潜在风险,但到目前为止结论仍然是一个巨大的争议,因为目前仅限于对大黄单一成分如大黄素的长期毒性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仅仅是针对于某一些动物,实验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的治疗需要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对大黄多种主要成分的毒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到目前为止大黄中分离鉴定元素达80余种,但是对大黄毒性成分研究也仅限于以蒽醌,蒽醌类等的毒性

的比较和研究[2]。而对大黄药理学和毒理学活性等却未见文献报道,大黄的主要毒性物质基础不明确,没有明确具体的毒理机制[3]。所以利用整体动物实验,体外毒性试验并结合DNA的微阵列技术,全面系统地研究毒性大黄,寻找主要毒性靶器官以及大黄的主要有毒物质成分,探讨其可能的毒性机理才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黄毒性的重点方向。另外通过比较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地区的大黄之间的毒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大黄毒性进行客观真实性的综合评价,为临床安全用药规范适应人群,及大黄的合理的使用剂量和治疗,以及对所谓的含有蒽醌类和其他有毒成分的中药研究与示范的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保障科学中药的巨大优势和良好的信誉,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2章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

2.1植物形态

2.1.1掌叶大黄

多年生草本,茎高2米。基生叶宽卵形,掌状5-7中裂,裂片呈窄三角形。圆锥花序顶生,花紫红色。瘦果三棱状,具翅。

2.1.2唐古特大黄

叶片深状裂纹,裂片较长,窄三角状针形。生于山地林缘,野生或栽培。唐古特大黄与掌叶在药材上,形态,结构,化学成分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可作为掌叶大黄的替代品。

2.1.3药用大黄

叶片呈掌状,有浅状裂纹,仅达到叶片1/4处,裂片呈三角形,花白色。在山地林缘或山坡,野生或栽培。

2.2产地分布

2.2.1掌叶大黄主产于产甘肃、四川、青海、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等省区[4]。

2.2.2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东北部及四川西北部[4]。

2.2.3药用大黄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4]。

2.3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毒性试验比较

张陆勇等[5]通过利用四川产的药用大黄、甘肃产的掌叶大黄以及青海产的唐古特大黄及大黄超微粉制剂对小鼠排便作用进行实验。采用小鼠排便试验,对3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小鼠分别灌服不同来源的大黄或不同大黄微粉制剂,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用正常剂量灌服,另一组用高剂量大黄或不同大黄微粉制剂灌服,记录5小时中小鼠排泄的黑便数目和特征,以对照组数值为基数,来计算排便的增加率。结果研究数据表明正常剂量的四川产药用大黄超微粉I号,甘肃产掌叶大黄超微粉II号和青海产的唐古特超微粉III号大黄对小鼠均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是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灌服的小鼠整体出现软便的现象,并且表现强度不一。另外即使同一来源的甘肃产掌叶大黄超微粉,由于批次的不同其泻下作用亦表现强度高低有别。通过研究服用高剂量的一组小鼠出现的异常结果发现,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同一批次小鼠使用相同高剂量的大黄或者大黄制剂,对小鼠胃肠毒性的大小顺序是:四川产药用大黄>甘肃生产的掌叶大黄>青海产的唐古特大黄[6]。

第3章大黄毒性反应现代研究

3.1阻滞脾胃、损耗元气

中医认为性味苦寒药,长时间使用容易伤害人的元气,耗费人的精气,所以一旦大量使用大黄,不旦不会对身体有帮助,还会损伤人的脾胃功能,造成身体虚弱多病。所以体弱多病、妊娠后初期、年老体迈者之类的人应慎用或者禁止使用大黄。

研究了几味含大黄药物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关系,发现均导致动物进食减少并且伴有精神症状低迷的现象,一些动物的肠胃功能甚至遭到损害,这与中医临床理论苦寒伤胃相符合。笪红远等[7]对20人进行试验,每天服用大黄3次,每次3克,连续观察天。结果表明所有受试人员的胃肠道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临床应用症状和医药理论表明:大黄对人体会产生阻滞脾胃、损耗元气的影响。

3.2肝损害

对小鼠肝细胞的毒性作用,田等[8]研究通过使用大、中、小剂量大黄煎液,通过观察肿瘤坏死因子、谷氨酞基转移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肝脏切片。发现当给药剂量达到8g/kg·d,会出现肝脏中毒的症状,而随着大黄剂量的增加中毒症状越严重和明显,研究发现中毒主要原因为肝细胞脂肪的变性,但也发现TNF参与肝中毒过程中多余的大黄,是一种肝细胞脂肪变性损伤因子。对药物性肝病的中医(TCM)后的临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认为排毒养颜胶

囊含蒽醌类泻剂如大黄等,中小剂量会有利于胆黄的泻下,但疗程不宜过长,剂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胆红素的代谢不顺畅,从而加重黄疸[9]。

3.3继发性便秘

现代研究表明,刺激的净化作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它的鞣酸等成分具有收敛止泻作用[10]。如果长时间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应激性降低,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形成所谓的不服用大黄不能顺利排便,产生便秘通便的依赖性,《中药辞海》称,大黄中含有鞣质,小剂量不仅不会引起腹泻的效果,而且具有收敛作用;停药后,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靶器官的作用可能在结肠,影响结肠细胞,在结肠黑变病的神经细胞,大大增加癌变风险[11]。

3.4肾损伤

通过对肾小管上皮HK-2细胞的毒性研究发现:大黄酸和大黄素都可以显著的抑制HK-2细胞增长并诱导其凋亡。通过在电镜下的观察,可以发现不规则的细胞核,染色质出现了浓缩和边集;且大黄素对乳酸脱氢酶(LDH)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释放水平均高于大黄酸[7]。说明大黄酸和大黄素都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并且对HK-2细胞的毒性作用大小强度是大黄酸>大黄素。

王青秀等[12]研究发现大黄素可能会改变脂类的有效成分,从而进一步破坏细胞膜结构,以阻碍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的重吸收作用,但这种损伤是有限的,结束药物的给几后,肾损伤基本上能够恢复原样。

3.5三致作用

三致作用是指致癌作用、致基因突变作用、致畸形作用。饶晓黎等[13]从形态学上认为,生大黄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妊娠个体的子宫内膜形态,而子宫内膜因为受大黄的影响,导致早期胚胎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引发流产。另外笪红远等[7]通过研究大黄酸对小鼠的淋巴瘤细胞TK基因的致突变作用,现象说明在非代谢活化下大黄酸实验的各个剂量小组对小鼠的淋巴瘤细胞TK基因无致突变作用,在肝微粒体酶系S9代谢活化条件下,却表现出微弱的突变性。

对大黄素进行时长2年的动物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大黄素对F344/N雄性大鼠没有致癌影响,但却可能小诱发小鼠的肾小管肿瘤,而对B6C3F1雄性小鼠无致癌作用。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大黄素会引起雌性、雄性小鼠肾小管透明滴的形成,并且会使色素沉着,最终使得雌性小鼠患肾脏病的几率增加。另外在研究中没有发生致畸作用[14]。

3.6长期毒性研究

张陆勇等[15]分别以0、140、794、4500 mg/ kg剂量的大黄总蒽醌灌胃大鼠,1次/d,一天一次,连续给药25周,研究大黄蒽醌对大鼠的长期毒性反应,大黄,结果表明服用高剂量大黄总蒽醌后的大鼠会出现精神萎靡,排便稀烂甚至软便,体重基本停止增长;红细胞数目减少、血红蛋白的含量和Na+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尿素氮、总胆固醇、尿酸、K+和Ca 2+升高,尿β-微球蛋白、总蛋白质等显著升高,肾脏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产生不同程度肿胀变性。在该实验条件下,大黄总蒽醌对大鼠的毒性反应靶器官可能主要是肾脏(特

别是肾近曲小管),并且毒性是可转化的,对大鼠的安全剂量为794 mg/kg。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大剂量的服用大黄会对人体的肾脏产生可逆性的毒性。

3.7影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引起的毒性研究

Yan等[16]利用DNA的微阵列技术,发现大黄总蒽醌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与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酶)和CYP1A1基因有关。严明等[17]研究对肾脏基因的差异表达发现:p38MAPK通路中MAPK激酶6可能是某种程度上造成细胞损伤的原因。细胞周期调节研究表明,周期蛋白导致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的下调可能是造成真核细胞周期调控收到障碍,进一步产生增殖和抑制。

第4章减毒对策

根据以上毒性及不良反应,我们发现上述的各种不良反应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辨证、配伍不当、长时间服用或大剂量服用等人为因素所引起的,与大黄中药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大黄的毒性是可以完全避免,或者说是减弱。

4.1规范品种,统一标准

规范的品种和质量标准是应用大黄的先决条件。各个品种大黄混乱,加上一些地方错误使用替代品代替大黄,更容易引起中毒事故。所以,按照《中国药典》严格规范大黄的品种,建立大黄GAP基地,从更根本上提高大黄的产品质量。

4.2炮制减毒

炮制大黄,通过改变其有效药用成分,从而影响其某些药理作用。生大黄泻下强烈,而炮制大黄作用平缓。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还保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能等等。数据表明[18]熟大黄总提取物产生毒性作用的最小剂量为40克/千克(等于药典最大量的80倍)是生大黄剂量的二倍,所以大黄毒性经过炮制后,毒性大大降低,进一步验证中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的为减毒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4.3配伍减毒

中医药毒性可以通过配伍减少或消除,《神农本草经》以君、臣、佐、使作为药物配伍的指导原则,即中药要有主次之分,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其药用价值。另外宜用相须、相使之药,不要用相恶、相反以之药,以相畏、相杀之药。只有科学的使用配伍原则,才能有效的减少毒性。例如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都有“调和胃气”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大黄与甘草等药的配伍以及剂量的增加和减少还有煎煮的不同,从而付会出大黄疗效中“平和”的特点[19]。刑小燕等[20]通过研究表明:生大黄总提取物与大黄蟅虫丸产生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分别为20 g和44 g/kg(相当于药典最大用量的40倍和220倍),结果表明大黄经过合理有效的配伍解毒后,同样可以起到减毒同时还增加疗效的功能。

4.4其他

因为大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剂的使用量相关。如果长期服用会导致药物蓄积产生毒性,但是如果能合理控制服药剂量且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大黄,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大黄可能会导致的毒性。除此之外,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其毒性,就可以减轻毒性反应,还可起到治疗其他疾病的目的。例如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体内高糖会使系膜细胞增殖,增加系膜细胞分泌纤连蛋白,提高系膜细胞中纤连蛋白的表达,而大黄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从而可以保护肾脏。

结论

一般来说,依据西方的固有思维:一旦药材中含有某些有毒物质,这个药材就会判定为有毒药材,而这种药材的复方也会判定是有毒的,显然这种认定方式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虽然通过一些动物整体实验表明大黄具有一定的潜在肝肾毒性和致癌性,但这并不代表大黄及其含大黄的制剂就有肝肾毒性和致癌的风险。每种中药的有效成分都是很复杂的,中药需要多种药材相互结合,才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这其中不单单是药物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是药物与单独机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21]。而大黄素或蒽醌等只是大黄中药药材中的主要成分,不能完全等同大黄。虽然动物长时间高剂量的服用大黄会有肝毒性和致癌性的潜行,但是并不代表人服用正常剂量的大黄会有肝毒性和致癌性的危险。虽然大黄随意的作为保健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但这并不代表大黄作为临床用药也存在相同的担忧。大黄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一般情况下按照常规剂量下使用大黄是没有危险的,但是长时间的使用大黄,停药后可能会引起继发性便秘,因此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大黄造成的不良反应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加强研究如何利用规的品种,统一标准、利用炮制,配伍等减毒机制进行减毒,将为以后中药材的使用提供更有利的理论依据,为大黄在临床医学中的合理应用创造条件。上述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需要更加深入探讨的。而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大黄具有肝肾毒性和致癌性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黄等含蒽醌类的中药的安全性有待更加详细的深究,也是今后中医药学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孜,卿平,冀玲等.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71(07):12-14.

[2]怡悦.大黄成分的研究:酚性化合物的细胞毒性[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22(06):55-57.

[3]鲍恩泉.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03,12(04):54-55.

[4]果艳凤,王会丽. 大黄与土大黄的鉴别及应用[J]. 河北中医, 2010,38(10):38-41.

[5]张陆勇,江振洲,严明. 大黄总蒽醌对SD大鼠灌胃给药的长期毒性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65(04):178-181.

[6]崔景朝,陈玉兴,余惠昊.大黄不同产地及制剂对小鼠排便作用的影响[J].中医药杂志,2007,36(24):28-30.

[7]笪红远,江振洲,王翠芳.大黄酸和大黄素在体外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9,40(1):102-105.

[8]由田,杨骥,吕晶玉.过量大黄对小鼠肝脏细胞的毒性作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8,17(3):303-307.

[9]由田.过量大黄致肝细胞损伤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35(9):225.

[10]黄浩,巢启荣. 大黄鞣质及相关物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5,10(03):55.

[11]王树堂.大黄治疗胃肠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20(11):142-144.

[12]王青秀,吴纯启,廖明阳.大黄及其主要成分的毒性毒理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7,21(4):301-302.

[13]饶晓黎,常青,廖永强.大黄对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影响的形态学观察[J].解

剖学研究,2000,22(1):31.

[14]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NTP).Toxicology and carci-nogenesis studies of emodin(CAS NO:1518-82-1)feedstudies in F344/N rats and B6C3F1 mice[J].Natl ToxicalProgram Tech Rep Ser,2001,493:1-278.

[15]张陆勇,江振洲,濮存海等.大黄总蒽醌对SD大鼠灌胃给药的长期毒性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25(04):206-209.

[16]Yan M,Zhang L Y,Sun LX,etal.Nephrotoxicity study of to-talRhubarbanthraquinones on Sprague Dawley rats using DNAmicroarrys[J].Ethnopharmacology,2006,1(07):308-311.

[17]严明,张陆勇,孙丽新,等.SD大鼠经口给予大黄总蒽醌的基因表达差异和肾脏毒性靶点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11.

[18]成玉怀,许巧霞. 大黄加工炮制前后蒽醌含量的变化[J]. 内蒙古中医药,2008,42(23):255-258.

[19]张苇航,何新慧.试论《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149-1151.

[20]邢小燕,任汉阳.基于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大黄毒性观测与合理制用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7,(56):7-10.

[21]曹俊岭,孙玉琦,肖小河等. 对大黄“毒性”的认识与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5(02):25-26.

谢辞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韩刚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韩院长在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给予了许多有益的启迪;同时,他对我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我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韩院长深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深深的影响着我。在此,谨向韩院长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对我生活上的关心,学习和工作的支持,这些使得我能够安心的完成我的研究工作。

最后,对在我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给予帮助的所有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深深地感谢,对评阅该论文的所有专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

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1.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线、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1.2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披金①戴银②一天仙③,半升半降④黄白钱⑤。川南狼⑥,闹粉娘⑦,遂草⑧炒豆⑨熬酥⑩糖。 注:①披金: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洋金花、生千金子。②银:水银。③一天仙:雪山一支蒿,生天仙子。④半升半降:生半夏、红升丹、斑蝥、白降丹。⑤黄白钱:生藤黄、雄黄、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马钱子。⑥川南狼:生川乌、生南星、生狼毒。⑦闹粉娘:闹阳花、红粉、轻粉、青娘虫、红娘虫。⑧遂草:生甘遂,生草乌。⑨豆:生巴豆。⑩酥:蟾酥。 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2.1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一级: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二级:马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片、蟾酥、蛤士蟆油、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蛤蚧、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血竭。 2.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速记歌诀及注解一马①牧草射蟾②涂,二黄 ③双蛤④穿厚杜⑤。三蛇⑥狂饮人熊血⑦,虎豹羚羊梅花鹿⑧。 注:①马:马鹿茸。②草射蟾:甘草、麝香、蟾酥。③二黄:黄连、黄柏。④双蛤:蛤蚧、蛤士蟆油。⑤穿厚杜:穿山甲片、厚朴、杜仲。⑥三蛇: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 ⑦人熊血:人参、熊胆、血竭。⑧虎豹羚羊梅花鹿:指4种一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 3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3.1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川(伊)贝母、刺五加、黄芩、天冬、猪苓、龙胆(草)、防风、远志、胡黄连、肉苁蓉、秦艽、细辛、紫草、五味子、蔓荆子、诃子、山茱萸、阿魏、连翘、羌活、石斛。 3.2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速记歌诀及注解紫薇丰萸①赠猪肉②,川味黄连③送石斛荆诃刺秦④赴远东⑤,胆⑥大心细⑦也难活⑧。 注:①紫薇丰萸:紫草、阿魏、防风、山茱萸。②猪肉:猪苓、肉苁蓉。③川味黄连:川(伊)贝母、五味子、胡黄连、黄芩、连翘。④荆诃刺秦:蔓荆子、诃子、刺五加、秦艽。⑤远东:远志、天冬。⑥胆:龙胆(草)。⑦细:细辛。⑧活:羌活。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是中国的四大中药之一。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一起来看看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1、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使胆汁分泌增加,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或水醇浸提制剂,30分钟内胆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则降低,大黄不仅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黄煎剂15g,胆囊明显增大 (B超测量) 。与动物实验结果相符。 2、保肝作用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SGPT升高达616.0U/100ml,正常对照组为289U /100ml,经大黄治疗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细胞坏死程度、变性也比对照组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能显著逆转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组织脂肪浸润及纤维化,微粒体肿胀,嵴明显下降,粗面内质网破坏核糖体脱落。此外,还可恢复四氯化碳引起的单胺氧化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表明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同时也证明大黄中意醌类和大黄素对HBsAg并无抑制作用。 3、抗菌

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柠檬色、金黄色) 、溶血性链球菌 (甲、乙) 、草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 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大黄对肠内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有抑制作用,该菌可將复合型胆汁酸 分解为游离型胆汁酸,增强了对粘膜的刺激性而导致胆囊炎。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 4、抗肿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较强抑制作用,大 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对肉瘤S180和艾氏癌皮下型无明显作用,大黄素对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和脱氢。大黄酸对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5、抗炎作用 大黄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小鼠灌胃大 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渗出性炎症。同时对大鼠 甲醛性、蛋清性足蹠肿胀、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的作用较弱,可能是由於酒炖使有效成 分流失而大黄炭使有效成分破坏之故。大黄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内环氧化酶通道受阻,增加羟基花生四烯酸的生成, 而活跃脂化酶通路,达到抗炎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大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因为切除肾上腺并不影响其抗炎作用,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1]

1.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1.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线、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1.2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披金①戴银②一天仙③, 半升半降④黄白钱⑤。 川南狼⑥,闹粉娘⑦, 遂草⑧炒豆⑨熬酥⑩糖。 注:①披金: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洋金花、生千金子。 ②银:水银。③一天仙:雪山一支蒿,生天仙子。④半升半降:生半夏、红升丹、斑蝥、白降丹。⑤黄白钱:生藤黄、雄黄、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马钱子。⑥川南狼:生川乌、生南星、生狼毒。 ⑦闹粉娘:闹阳花、红粉、轻粉、青娘虫、红娘虫。⑧遂草:生甘遂,生草乌。⑨豆:生巴豆。⑩酥:蟾酥。 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2.1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一级: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二级:马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片、蟾酥、蛤士蟆油、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蛤蚧、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血竭。

2.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速记歌诀及注解一马①牧草射蟾②涂,二黄③双蛤④穿厚杜⑤。三蛇⑥狂饮人熊血⑦,虎豹羚羊梅花鹿⑧。 注:①马:马鹿茸。②草射蟾:甘草、麝香、蟾酥。③二黄:黄连、黄柏。④双蛤:蛤蚧、蛤士蟆油。⑤穿厚杜:穿山甲片、厚朴、杜仲。⑥三蛇: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⑦人熊血:人参、熊胆、血竭。⑧虎豹羚羊梅花鹿:指4种一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 3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3.1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川(伊)贝母、刺五加、黄芩、天冬、猪苓、龙胆(草)、防风、远志、胡黄连、肉苁蓉、秦艽、细辛、紫草、五味子、蔓荆子、诃子、山茱萸、阿魏、连翘、羌活、石斛。 3.2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速记歌诀及注解紫薇丰萸①赠猪肉②,川味黄连③送石斛荆诃刺秦④赴远东⑤,胆⑥大心细⑦也难活⑧。 注:①紫薇丰萸:紫草、阿魏、防风、山茱萸。②猪肉:猪苓、肉苁蓉。③川味黄连:川(伊)贝母、五味子、胡黄连、黄芩、连翘。④荆诃刺秦:蔓荆子、诃子、刺五加、秦艽。⑤远东:远志、天冬。⑥胆:龙胆(草)。⑦细:细辛。⑧活:羌活。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大黄附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 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临床应用】 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摘录】 《金匮》卷上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

药圈:因*果制作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 名称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砒石(红砒、白砒) 内服0.03~0.075,入丸散用;外用研末撒、调敷或 入膏药中贴之。 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 砒霜 内服0.009,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不能久服,口服、外用均可引起中毒。雄黄 内服0.05~0.1,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孕妇禁用。 水银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孕妇禁用。 红粉 外用适量,研极细粉单用或与其他药物配成散剂或 制成药捻。 不可内服,外用也不可久用。 轻粉 内服0.1~0.2g/次,2次/日,多入丸散或入胶囊, 服后漱口;外用适量,研末掺敷患处。 不可内服 白降丹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 红升丹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 生马钱子 0.3~0.6g,炮制后如丸散用。 不宜生服、多服、久服;孕妇禁用 生川乌 一般炮制后用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芨、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生草乌 一般炮制后用 一般不内服。余下同生川乌。 生附子 内服3~15 孕妇禁用。余下同生川乌 雪上一枝蒿 内服研末,0.062~0.125;或浸酒外用,酒磨敷。 有剧毒,未经炮制不宜内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豆类及牛羊肉。 生白附子 外用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 生半夏 内服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生天南星 外用适量,研末以酒或醋调敷 孕妇慎用 生巴豆 外用适量,研末涂或捣烂用纱布包敷。 孕妇禁用;不可与牵牛子同用。 生千金子 内服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捣烂敷。 孕妇及体弱便溏者忌服 生甘遂 内服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生狼毒 熬膏外敷 不宜与密陀僧同用 生藤黄 内服0.03~0.06g;外用适量 内服慎用 生天仙子 内服0.06~0.6g 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 洋金花 内服0.3~0.6g,宜入丸散或卷烟燃吸(分次服, 每天用量最多不超过1.5g);外用适量 青光眼、外感及痰热咳喘、心动过速 及高血压患者禁用。 闹羊花 内服0.6~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 洗或鲜品捣敷。 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斑蝥 内服0.03~0.06g,炮制后入丸散;外用适量,研 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不宜大面积敷用。 有大毒,内服慎用;孕妇禁用。 青娘虫 内服0.05~0.1g;外用适量 体虚及孕妇忌服。 红娘虫 内服0.05~0.1g;外用适量。 体虚及孕妇忌服。 蟾酥 内服0.015~0.03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孕妇禁用。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清热解毒药物善于清解热毒和火毒。比较适用于痈肿疔疮,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疼,热毒下痢,癌肿,水火烫伤以及时疫热病等。 中医辨证认为人体造成里热证的原因主要是外感温热泄气、六淫入礼化热、情志过极化火、阳盛所生内火及饮食失调化火等。温、热、火三者本质不同,只是程度不同。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而火多数内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的结果,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对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适用。由于里热证病情复杂,邪在气分、血分、脏腑等不同,所以,清热类药又分为清热泻火类中草药、清热解毒类中草药、清热燥湿类中草药和清热凉血类中草药四类。 清热解毒药名称 别名性味 归经

功效 适应症 用量 注意事项 丁癸草 苍蝇翼 甘凉 肝 解毒,祛瘀 感冒,高烧肝炎目赤 10-30 了哥王 九信草,山豆了 微寒,辛,苦,大毒 消炎,散瘀,下气,破积 支气管炎,淋巴结炎,跌打损伤,肝腹水6-15

煎药宜4小时以上,孕妇忌服 七叶一枝花 蚤休,红重楼 辛微苦,寒,小毒 心肝 消肿止痛,平喘止咳,解毒 腮腺炎,带状疱疹,支气管炎,脱肛,淋巴结核3-10 孕妇忌服 生地 干地黄 甘苦凉 心肝肾 滋阴养血,温中下气 胎动不安,月经不调,崩漏,吐血 10-18 泄泻者慎服 地不容

地芙蓉,地乌龟 辛苦寒,小毒 祛痰,止痛,解毒 疟疾,胃痛神经衰弱,肠胃炎,1.5- 4 血气虚者忌服 大血藤 红血藤,五花七 苦平 肝大肠 活血通络,祛风,杀虫消肿 阑尾炎,疳积,跌打损伤月经不调9-18 孕妇不宜多服 大青叶 苦寒 心肝肾

毒性中药材管理制度最新版本

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1.目的加强对毒性中药材的监督管理,防止毒性中药材流入非法渠道,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95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四部委公布了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制定本规定。 2.范围麻醉药品、毒性中药材特殊管理药品购进、储存、销售、运输全过程的管理,特殊药品安全管理。 3.特殊管理药品指麻醉药品、毒性中药材、中药饮片 3.1麻醉药品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的药品。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及指定的其他易成瘾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及其制剂。 3.1.1麻醉药品品种:醋托啡、乙酰阿法甲基芬太尼、醋美沙朵、阿芬太尼、烯丙罗定、阿醋美沙朵、阿法美罗定、阿法美沙朵、阿法甲基芬太尼、阿法甲基硫代芬太尼、阿法罗定、阿尼利定、苄替啶、苄吗啡、倍醋美沙朵、倍他羟基芬太尼、倍他羟基-3-甲基芬太尼、倍他美罗定、倍他美沙朵、倍他罗定、贝齐米特、大麻与大麻树脂、氯尼他秦、古柯叶、可卡因*、可多克辛、罂粟秆浓缩物*、地索吗啡、右吗拉胺、地恩丙胺、二乙噻丁、地芬诺辛、二氢埃托啡*、双氢吗啡、地美沙朵、地美庚醇、二甲噻丁、吗苯丁酯、地芬诺酯*、地匹哌酮、羟蒂巴酚、芽子碱、乙甲噻丁、依托尼秦、埃托啡、依托利定、芬太尼*、呋替啶、海洛因、氢可酮、氢吗啡醇、氢吗啡酮、羟哌替啶、异美沙酮、凯托米酮、左美沙芬、左吗拉胺、左芬啡烷、左啡诺、美他佐辛、美沙酮*、美沙酮中间体、甲地索啡、甲二氢吗啡、3-甲基芬太尼、3-甲基硫代芬太尼、美托酮、吗拉胺中间体、吗哌利定、吗啡*、吗啡甲溴化物及其它五价氮吗啡衍生物、吗啡-N-氧化物、1-甲基-4-苯基-4-哌啶丙酸酯、麦罗啡、尼可吗啡、诺美沙朵、去甲左啡诺、去甲美沙酮、去甲吗啡、诺匹哌酮、阿片*、羟考酮*、羟吗啡酮、对氟芬太尼、1-苯乙基-4-苯基-4-哌啶乙酸酯、哌替啶*、哌替啶中间体A、哌替啶中间体B、哌替啶中间体C、苯吗庚酮、非那丙胺、非那佐辛、非诺啡烷、苯哌利定、匹米诺定、哌腈米特、罂粟壳*、普罗庚嗪、丙哌利定、消旋甲啡烷、消旋吗拉胺、消旋啡烷、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醋氢可酮、蒂巴因*、硫代芬太尼、替利定、三甲利定、醋氢可待因、布桂嗪*、可待因*、复方樟脑酊*、右丙氧芬*、双氢可待因*、乙基吗啡*、尼可待因、尼二氢可待因、去甲可待因、福尔可定*、丙吡兰、阿桔片、吗啡阿托品注射液(注:1.上述品种包括其可能存在的盐和单方制剂2.品种目录有*的麻醉药品为我国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1、肝毒性中药 川楝子: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ALT、AST显着升高。 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和肝用,刚柔相济。 栀子:有毒成分:栀子苷 血清中ALT↑、AST↑、TBIL↑。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是栀子苷能抑制CYP3A2使毒性成分代谢减慢、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 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组成的蒽醌类 化合物. 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一时一毒” 关系 款冬花:有毒成分:吡咯烷类生物碱 血清中ALT 、AST、TBIL的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的炎细胞浸润。山豆根: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是水提组分的毒性大于醇提的.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氧化损 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PPAR(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 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 苍术:有毒成分:苍术甙 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的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和大剂量的用药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的DNA受到损伤,DNA的合成受到影响。 ?肾毒性和致癌性的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的忧虑还波及到何首乌、芦荟、决明 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的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苦、甘、辛、成四种气昧属性的中药之间肝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 显差异,但均有发生 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人肝的中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肾毒性中药 柴胡:有毒成分:挥发油及柴胡皂苷。 常用量 中毒量:35g以上。可致敏。 天花粉:有毒成分:天花粉蛋白。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加水稍浸

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大黄的民间传说 1.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黄连、黄耆、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每到三月,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马峻一家三口对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与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气力才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着孩子跟我采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偶尔学着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敬佩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而孕妇身体羸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硫磺:酸、温、有毒。1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克。外用适量。3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 、制川乌:辛热、有毒。2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克,外用适量。3用法用量:内服1— 、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3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4脾泄冷痢,吐利厥逆,心腹冷痛,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克,外用适量。用法用量:内服3---15 、吴茱萸:辛,苦温,有毒。5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克,外用适量。用法用量:内服1—5 、细辛:辛、温,有小毒。6易引起中毒。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功能主治: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克,外用适量。—1克,入丸散用法用量:内服1—30.5 、天南星:苦、辛、温,有毒8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克4.52.4 用法用量:—— 、冰片:辛、苦、凉9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分。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雷公藤:苦、大毒。10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因主要毒素含于皮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word 编辑版. )克即可使人中毒死亡。—60 。(30用法与用量:12克为宜选方::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1:治皮肤发痒:雷公藤叶,捣烂,搽敷。2)(:治腰带疮:雷公藤花、乌药,研末调擦患处。3)( 、蟾蜍:辛、凉,有毒。11归经:入阳明经。入心、肝、脾、肺四经。功用主治:破症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克——31只。丸、散0.9用法与用量: 、朱砂:甘、寒,有毒。12归经:心经。解毒功用主治:安神、定惊、明目、 克0.5用法与用量:0.1—— 有毒13雄黄:辛温 大肠经,胃。归经:肝功用主治:解毒。杀虫外用适量,研末敷?1克,入丸,散用。用法用量:内服0.05~~~0宜忌: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孕妇禁用,切忌火煅 黄药子:苦,寒。有毒14.归经:肺肝经 功用主治: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5~15克。研末敷,1~2 用法用量:煎服,末

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精)

大黄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大黄的活性成分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药理作用主要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此外还有抗病毒,抗炎,甚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结论:中药大黄是一种极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关键词:大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常用中药,是传统泻下类中药的代表,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1]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研究最多。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2-4]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加之人们对中医药的不断认可,使得大黄临床使用量逐年加大,药材价格也随之攀升。[5]现就近年来国内有关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1 活性成分 1.1蒽醌类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均含有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游离型蒽醌类成分。结合型蒽醌类成分有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酸苷A~D(药用大黄不含大黄酸苷类等成分,[6]大黄还含有大黄蒽类衍生物与葡萄糖结合成的苷类和蒽酮类如蕃泻苷(Senno sideA,B,C,D,E,F等。[7] 1.2 蒽酮类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 1.1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l.4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龋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载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降低抗凝血酶IV和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血黏度上升,促进血液凝固。 1.5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 1、硫磺:酸、温、有毒。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 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 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 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 6、细辛: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 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2.4——4.5克 9、冰片:辛、苦、凉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上篇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一、乌头类药物(一)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 1.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 2.中成药追风丸、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小活络丸、三七

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小金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正天丸、右归丸等。(二)中毒机理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Aconitine )。一般中毒量为0.2mg,致死量为2~4mg。 (三)中毒表现 1.神经系统 2. 循环系统 3. 消化系统(四)中毒原因 1.过量服用为主要原因。 2.用法不当,如煎煮时间太短或生用。 3.泡酒服用或与酒同用。 4.个体差异引起蓄积性中毒。(五)中毒解救 1.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律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 2.肌注阿托品0.5 ~1.0mg,根据病情可注射数次。如未见症状改善或出现阿托品毒性 反应,可改用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 3.对呼吸衰竭、昏迷及休克等垂危病人,酌情对症治疗。 4.绿豆、甘草、生姜、蜂蜜等煎汤内服。二、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一)含马钱子的中成药 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等。(二)中毒机理 30mg即一次服即可中毒,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即士的宁,毒性大。成人服用5~10mg 用可致死。(三)中毒

表现(四)中毒原因(五)中毒解救1.人需保持安静,避免声音、光线刺激(因外界刺激可引发惊厥痉挛),吸氧。病 除毒物,洗胃、导泻。较大量的静脉输液,以加快排泄。 2.清 ~对症治疗,痉挛时可静注苯巴比妥0.2 3. 。钠0.3g 桂煎汤或甘草煎汤饮服。4.肉三、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一)含蟾酥的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梅花点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等。(二)中毒机理蟾酥毒素有洋地黄样作用,小剂量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 ---

制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制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下制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2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作用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加水稍浸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实用文档之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

实用文档之"" 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1.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线、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1.2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披金①戴银②一天仙③,半升半降④黄白钱⑤。川南狼⑥,闹粉娘⑦,遂草⑧炒豆⑨熬酥⑩糖。 注:①披金: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洋金花、生千金子。②银:水银。 ③一天仙:雪山一支蒿,生天仙子。④半升半降:生半夏、红升丹、斑蝥、白降丹。⑤黄白钱:生藤黄、雄黄、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马钱子。⑥川南狼:生川乌、生南星、生狼毒。⑦闹粉娘:闹阳花、红粉、轻粉、青娘虫、红娘虫。⑧遂草:生甘遂,生草乌。⑨豆:生巴豆。⑩酥:蟾酥。 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2.1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一级: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二级:马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片、蟾酥、蛤士蟆油、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蛤蚧、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血竭。 2.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速记歌诀及注解一马①牧草射蟾②涂,二黄③双蛤④穿厚杜⑤。三蛇⑥狂饮人熊血⑦,虎豹羚羊梅花鹿⑧。 注:①马:马鹿茸。②草射蟾:甘草、麝香、蟾酥。③二黄:黄连、黄柏。④双蛤:蛤蚧、蛤士蟆油。⑤穿厚杜:穿山甲片、厚朴、杜仲。⑥三蛇: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⑦人熊血:人参、熊胆、血竭。⑧虎豹羚羊梅花鹿:指4种一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 3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3.1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川(伊)贝母、刺五加、黄芩、天冬、猪苓、龙胆(草)、防风、远志、胡黄连、肉苁蓉、秦艽、细辛、紫草、五味子、蔓荆子、诃子、山茱萸、阿魏、连翘、羌活、石斛。 3.2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速记歌诀及注解紫薇丰萸①赠猪肉②,川味黄连③送石斛荆诃刺秦④赴远东⑤,胆⑥大心细⑦也难活⑧。 注:①紫薇丰萸:紫草、阿魏、防风、山茱萸。②猪肉:猪苓、肉苁蓉。③川味黄连:川(伊)贝母、五味子、胡黄连、黄芩、连翘。④荆诃刺秦:蔓荆子、诃子、刺五加、秦艽。⑤远东:远志、天冬。⑥胆:龙胆(草)。 ⑦细:细辛。⑧活:羌活。

28种毒性中药材

毒性中药 按卫生部规定,毒性中药管理的品种有27种。它们是: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子、红娘子、生甘遂、生狼毒、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粉、白降丹、蟾酥、轻粉、雄黄、洋金花。

药材名称主要成份主要功能: 白降丹氯化汞、氯化亚汞治痈、疗毒 斑蝥斑蝥素、蚁酸树脂、色素攻毒、破血、引赤、发泡、冷炙 蟾酥华蟾蜍毒素、华蟾蜍次素、去乙酰华蟾蜍素、精氨酸解毒、消肿止痛 红粉红氧化汞拔毒、去腐、生肌 红娘子斑蝥素攻毒、通瘀、破积 闹羊花梫木毒素、石楠素驱风、除湿定痛 砒石(红砒、白砒) 三氧化二砷杀虫、蚀恶肉 青娘子斑蝥素攻毒、逐瘀 轻粉氯化亚汞攻毒、去腐 生巴豆巴豆油、蛋白质(含巴豆毒素)、生物碱巴豆甙峻下积滞、逐水、消毒、蚀疱生白附子有机酸、皂甙、b-固甾醇祛风痰、镇痉 生半夏 b-固甾醇、三帖烯醇、生物碱燥湿、化痰、止呕 生草乌乌头碱、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祛风湿、散寒止痛 生川乌乌头碱、中乌头碱祛风湿、散寒止痛 生附子含6种结晶性生物碱,以次乌头碱较多回阳、止痛、温里除寒 生甘遂三萜类、大戟酮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 生狼毒三萜类、大戟酮散结、杀虫 生马钱子番木、鳖碱、马钱子碱、番木鳖碱通络、止痛、消肿 生南星三萜皂甙、安息香酸解痉痫、消肿毒 生千金子千金子甾醇、白瑞香素行水消肿、破血散结 生藤黄藤黄素消肿、化毒、止血 生天仙子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定痫、止痛、解痉 水银汞杀虫、攻毒 雄黄硫化砷解毒、燥湿、杀虫 雪上一枝蒿乌头碱、乌头次碱祛风、镇痛 洋金花莨菪碱、东莨菪碱平喘、镇咳、止痛

有毒中药常用量及注意事项

龙葵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鸦胆子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外用适量。 雷公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捣汁搽患处。 【注意】不可内服。敷药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凤仙透骨草内服;煎汤,3-9g;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 罗布麻叶3~10克。水煎服;单味浸泡代茶服。 石楠叶 4.5~9g。 鹤虱内服:多入丸、散;煎汤,5-10g。 牵牛子3~6g。【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苍耳子内服:3-10克,水煎服。血虚头痛忌用。过量易致中毒。 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茺蔚子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或捣绞取汁。 蛇床子 3 ~9克。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川楝子 4.5~9g。

天葵子内服:煎汤,3-9g;或研末,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点眼。 苦杏仁4.5~9g,入煎剂宜后下。 制川乌 1.5~3克。宜先煎、久煎。 制草乌1.5-3g,宜先煎、久煎。 制白附子煎服,3~6克。研末服,0.5~1克。内服宜制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外敷。 附子3~15g 。回阳救逆可用18~30g。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仙茅内服:煎汤,7.5~15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土荆皮外用适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桂皮用法用量:1-4.5克 香加皮内服:煎汤,4.5~9克;浸酒或入丸、散。 石榴皮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贯众常用量5~10克。驱虫、清热毒用生品;止血用制炭品。[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