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历史(通史岳麓版)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七)

2020版历史(通史岳麓版)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七)

2020版历史(通史岳麓版)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七)
2020版历史(通史岳麓版)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七)

阶段提升(七)

主题一近代前期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

【主题综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

(1)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3)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针对训练1】(2018 ·山东潍坊模拟)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

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包含了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反对异族压迫的观念,故B 项正确;根据“反对‘严夷夏之大防'” ,故A 项错误;据材料“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但并未说明中体为前提,故C 项错误;材料“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故D 项错误。

答案B

主题二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不朽丰碑——辛亥革命的先驱们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理念

【主题综述】近代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

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奠定了基础。【针对训练2】(2018·广东深圳调研一)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解析根据“先哲之遗业”、“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可知孙中山认为民主共和是政治传统,意在为其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故C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民主共和的渊源,未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主共和是历史传统,未涉及民主共和的实质,故B 项错误;孙中山意在为他的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并非继承发展儒家文化,故D 项错误。答案C

主题三19世纪末20 世纪初社会转型反映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通史整合】(1)从政治折射点看: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与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备了条件。

(2)从经济折射点看:中日甲午战争后,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巨大。(3)从思想折射点看: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等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特别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

传入,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针对训练3】(2018 ·山东济南期末)下表反映了民国初年成立的实业团体统计情况(单位:个),表中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中国()

A.国际环境日益改善

B.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民主共和观念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实业救国思想兴起于19 世纪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之一,实业团体数量的增长与思潮兴起密切相关,故 C 项正确;据

材料从1912年到1915年实业团体数量不断增长,一战爆发于1914年,故与国际环境改善无关,故A 项错误;根据所学民族意识觉醒应该是甲午战后,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实业团体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的发展情况,故D 项错误。

答案C

突破高考压轴大题——古今贯通类材料解析题

(2015 ·课标全国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

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

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

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主题类比较型非选择题,且为纵向类比较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古代、近代儒学思想演变的历程及认识。

第二步:审设问,确定解答项。第(1)问,第一小问,求答项为“不同

点”(汉代与孔孟儒学);第二小问,求答项“发展”(宋代理学);第(2)问,求答项共通之处(韩愈与康有为);第(3)问,应从认识角度谈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注意确定比较点,如第(1)问比较点为儒学主张;第(2)问为“儒学认识”等。

第三步:根据设问,组织答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如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思想、宋明理学、唐代的儒学复兴、维新思想等,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古今贯通类材料解析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具体解读思路如下:

(1)纵向主题式比较分析型材料题:一般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根据时间演进的顺序,分不同阶段思考历史演变的进程及异同,解答注意确定主题,审设问,确定好比较项及解答项。

(2)外显比较式材料解析题: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确定好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题要求与材料、教材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答案。

(3)内隐比较式材料解析题:根据题意,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

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然后解读材料,迁移所学知识,逐项对比组织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