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常考题型及答题思路

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常考题型及答题思路

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常考题型及答题思路

大阅读中的常考题型及答题思路

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⒈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象征手法来形象地表达含义的句子。

答题思路:

从修辞或象征入手,揭示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象征义等,进而揭示句子的内涵或感情。

例①:理解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秋水四合,像蚌为了涵养珍珠,慢慢封闭起了它那张开了地智慧的壳”《秋水》

答:作者用蚌封闭了壳来涵养珍珠比喻秋水收敛、剔除繁华和喧哗、蕴含着许多深刻的人生智慧,从而形象地表明只有深深涉入秋水,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智慧。

⒉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或蕴含着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

答题思路:

把委婉含蓄的内容或感情转化成直白的话揭示出来。

例②: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它们有的以文字书本的形式留存着,有的以思想智慧传承者,有的以人文的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是我们没有了无根的恐惧,断裂的迷茫”《古镇魅力》答:集中写出了古代文化留存的方式,指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对现代人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明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例③: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㈠“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㈡“即使是在黄昏的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机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马缨花》

答: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㈡表明在新的生活环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的心境。

二、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要点

答题思路:

找对答题的对应区域,根据内容参照分值分出层次,摘取每一层次的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例④:作者面对秋水有哪些人生感触,试作简要概括。

答:秋水能使人滋生对生命的彻悟;生命在成熟后会表现出一种平淡和轻松的境界;生命的真正成熟是经过痛苦的挣扎、顽强的抵抗、努力地拼搏采取得的。

三、分析某一内容的作用

答题思路:

思路一,先考虑有无表现手法,如对比作用、衬托作用、反衬作用(更多地用于古诗)等;

思路二,再考虑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例⑤:作者写“秋水”为什么要从乡间写起?《秋水》

答:因为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更加敏锐,更容易感觉到节候的到来。同时,也为后文写所想、所见、所悟做铺垫,与结尾“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容易磨钝人的嗅觉和触觉”形成首尾呼应。例⑥: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马缨花》

答: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为对比马缨花13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线索、思路

答题思路:

划出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然后依次陈述每一层的大意。

例⑦: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雾》

答:作者先写不喜欢雾,到了加德满都后喜欢雾并赞美雾,对雾的遮蔽性和模糊性加以理性思考,最后陶醉于对雾的欣赏中。

例⑧: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答:这篇文章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第③—⑩段分写:第③④⑤段写为鲁迅先生守灵的所见所感,第⑥—⑩段回忆幼时瞻仰宋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第⑾⑿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例⑨:“蜡烛”在小说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答:“蜡烛”是这篇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先写上士克利特在绝望中因为“蜡烛”而奋起的经历,并由此引出尼·科拉夫在战争中用“蜡烛”点亮苏联人希望的感人故事,最后通过上士克利特的行为赋予“蜡烛”以象征意义,升华主题。

五、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思路: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是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四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还要借鉴“分析某一内容的作用”题型的答法,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例⑩:简析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乌米》

答: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的孤独无依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

例⑾:小说第①-③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答:小说第①-③段中的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上士克利特当时处境的艰难,为后文写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作铺垫,也突出了蜡烛给他的巨大精神力量。

六、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答题思路:

先考虑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若是直接描写就看运用到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神态、心理描写中的哪一些,再看有没有细节描写;若是间接描写就分析通过什么人什么事来侧面表现人物的什么特征。还要考虑有没有环境的烘托,用其他人物的衬托或比较。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各地通用)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答题语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用、对比(突出特点使之鲜明)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内涵: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

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 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10)开门见山,点题(11)总领上文 方法指导: 1、词语理解 如何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二、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分析及答题模式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 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答句子词语赏析类题目一般分值3分,分数分布为:(技法1分+具体分析1分+综合分 析1分) 参考示例: 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分) A.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 ________ 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舌L _______ 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________ (选自《鼓神》参考示例:A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极其狂妄自大,这三 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B. —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参考示例: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一一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_________ 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 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可以说,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 _______ 例子: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6分)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美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示例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②前人的精华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文艺创造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 三、两步法 A: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这一句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_________ 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__ 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_________ 结构完整……

高考文学类作品小说阅读两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 或(1)写景散文(2)状物散文 (3)叙事散文(4)说理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 ①了解主要内容; 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二理—理清思路: 1、抓抒情议论句; 2、抓过渡句; 3、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找—-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四述—整合答案: 1、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2、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题型一: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

高中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师院附中李忠海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于记忆,使词句有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垫,前后照应;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精选练习

【散文阅读练习1】 人在草木间 周晓枫 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 每天的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个是茶,微妙地超越其他。如果是生活需要,水就够了。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 茶是现实中既平凡又堪称伟大的植物。福建安溪,以铁观音闻名,茶香似乎弥散在这里的空气里……香,是气味的奢侈;铁观音,是茶里的奢侈。 这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铁观音母株瘦小,每发新芽,每生新枝,收取的手就会到来。它的芽叶幼嫩时就被采摘,它的枝条被不停折断,用以扦插育苗——就是这样一棵被限制、被切割、被剥夺的茶树,守着承诺般,守着它叶片的独特形貌:紫芽斜尾,缘齿疏钝,上面有着拇指按压般的神迹印痕。 茶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滚水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素。 茶,看似羸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站在这株古茶树旁边,我观察它厚实的叶片,陈旧的花瓣。 我以前觉得,交通的便捷,瓶装水的储存,空调系统的温控,使今人很难体会古人曾经的乡愁。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水土。但是在这棵茶树面前,我改变了看法。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里浇着,根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 形如铁、色如铁、重如铁……庄重,就在这一盏琥珀色的铁观音茶中。它是由土生长出的木,经过火上的铁锅炒制,最后水让它复活。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土……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尽在不言之中。茶作,是人与植物的灵魂交流,就这样日月天地,就这样草木山水。 茶,经历水火,是树叶的前世今生。最初,它被揉搓,被携带,在更久的日子里不死。茶,折叠自己,它在自己的抱缩里藏好往昔的春秋。最后,神秘收拢的叶脉打开了,像一个人慢慢摊开手心里的掌纹。铺满刻痕的线条,记载它活过的风雨。制茶时,水分被蒸发,年少青春的饱满汁液消失。茶,是变成老年的树叶,暮色沧桑。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恍兮惚兮。

散文阅读题型讲解

散文阅读题型讲解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014中考语文讲义之七散文阅读讲解 散文考查要点: 1.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理清思路,梳理情节的发展、情感或心理的变化。 3.了解作品描写的人或物的形象。叙事散文,要能分析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抒情散文,要能理解“物”的形象,作者往往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4.了解作品的表现方法及作用,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 5.景物描写的作用 6.品味语言,包括语句赏析和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7.分析句子或段的含义和作用。 8.标题的含义及标题的作用。 9.把握文章主旨,即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题例详解】 考点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方法: 1.找语言标志。可以根据一些词句标志,理清思路。如,表示序数的词、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表示空间变换的词、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过渡句、相同或相似句式的中心句以及总起句、总结句、前后照应句。 2.找线索。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品的思路。根据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抓住线索,就可以理清思路。 3.整体顺序。简单的方法是分段,弄清段落层次,对应各段概括要点,或找出相应的表示感情或心理的词语。写景抒情散文可以根据“物形——物神——情感”把握文章脉络。 【示例1】怒绿(中考模拟试题) 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示例2】寻梦瘦西湖(中考模拟试题) 考点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一)题型:围绕总起句或中心句设计问题:写了哪些内容(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解题思路:(1)总起句。在文中先找到该总起句,从之下找分写段,确定有几处分写,然后概括分写段的内容。确定有几段分写的方法:找词句——表示序数的词、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表示空间变换的词、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过渡句、相同或相

高级中学文学作品必备阅读答题技巧窍门

高中小说阅读必备答题技巧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5)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解题思路: (1)结合语境,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找到对应的信息点,加以概括总结。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说课讲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 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小说文本阅读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一、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结构依靠情节的力量而构成,也可以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有: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也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的作用: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①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②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④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⑤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⑥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⑦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⑧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分析作品结构 1、文段作用 开头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小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首尾呼应。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到……,层层深入);前后照应

2020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类析(一)

2020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类析(一) 一、散文类 散文的考查,不外这样几项,一是词义句意的理解,二是句段作用的分析,三是散文思路的分析,四是散文内容要点的归纳,五是鉴赏技巧,六是鉴赏形象,七是评价观点态度。2020年高考,有安徽卷、广东卷、大纲卷、山东卷、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浙江卷、重庆卷、上海卷、天津、北京12份试卷考到了散文。我们来看看这12份试卷都考了些什么内容,我们从中可总结出什么阅读规律: 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精心整理)广东高三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背影》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白杨礼赞》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四述----整合答案: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 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5)开放题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分析题目含义(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 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 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面到点分点作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

文学作品阅读答题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答题解析 教学园地 04-22 1754 一.主要能力考查要求: &nbs p;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几乎无考查);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后者较少考查); 4.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一般在古诗鉴赏题); 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筛选、整合、推断文中信息大多在现代科技文或社科文阅读选择题中考查) 二.重要考点含义理解: 1.“词语的含义”,指的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中的临时义(特殊义),而不是词典上的固定义(一般义)。实际上,是一词多义的 综合考查。 2.“句子的含义”,指的是对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深层意义(至少两层)的 句子。其特征为: ① 意义含蓄、内容丰富的句子; ② 易误解混淆的句子; ③ 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精彩、难以理解的句子; ④ 结构复杂(如长句、变式句)的句子; ⑤ 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 ⑥ 表达效果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⑦ 表达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 ( 试题中往往用画线或加点提示。) 3.“内容要点”,指的是在一段或若干段中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大意(相当于压缩语段)。 4.“中心思想”,也叫“主题”“主旨”,指的是在关键段(如文首章末或每段首句)或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要义。 5.“观点态度”,指的是(而不是命题者)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即“言已尽 而意未尽”的认识和倾向,需考生加以阐释(相当于扩展语句)。 6.“想象”,指的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形象思维组合而创造出新 的形象,但要合理,与联想有别。 7.“文学形象”,指的是在有关背景的提示或暗示下,既要把握其意象(具体的表面义),又要把握其象征(抽象的深层义)。 8.“文学语言”,指的是有别于其他文体的语言,主要是散文(其次小说) 语言: ① 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 ② 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直 抒胸臆等; 9.“表达技巧”,指的是在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

中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应考策略

中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应考策略 编者:梦在他乡年级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常考题型: ㈠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㈡简略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㈢文章以“××”为题,好在哪里 ㈣文章写了×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㈤结合语境,赏析语句。 ㈥文中的××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 ㈦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画线句子中得到的启示。 二.应考策略: ㈠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⑴定义: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⑵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寻找线索的依据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㈡简略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答题角度一: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或词语的感情色彩减弱。 例: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请分析“聪明”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这里的“聪明”就是笨,愚蠢,褒词贬用,突出地表现出“我”因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的爱心而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②答题角度二:修辞手法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常见的是比喻、拟人等。 例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偷偷”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已经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钻”字用的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时的挤劲,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③答题角度三:人物描写 联系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答题技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小说的三要素 主人公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命题关键词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三、一般设题角度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表现手法) 故事情节及其特点赏析(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 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赏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主题的赏析(概括作品主题) 对小说社会意义或表达技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 取向作出评价) 环境描写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1)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主旨; (6)象征和暗示。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 动……的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以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1.把握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2.学会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1)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