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共振影像学

磁共振影像学

磁共振影像学
磁共振影像学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姚家琪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概述

一、磁共振的现状与展望

磁共振影像学的重要性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迅猛发展,医学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影像诊断在医疗诊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在诊断颅脑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股骨头病变、肝胆疾病、泌尿系等疾病中有一些是其他仪器设备不可替代的。

历史回顾

1946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Bloch和Harvard大学的purcell同时独立地观察到NMR现象,并因此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1~1972年间,NMR主要被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用来研究分子结构。

1972年—纽约州立大学Lauterbur 首先提出了利用磁场和射频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得核磁共振图像(两个充水试管MR像)。

1974年—Lauterbur 做出活鼠MR像。

1977年—英国阿伯丁大学的Hinshow和Bottomley取得了第一幅人手腕关节剖面MR像。

Damadian 获得胸部MR 像。

1978年—英国阿伯丁大学Mallard 取得了人体头部的磁共振像。

1980年—NMR机成型商品化。

1981年—完成了NMR全身扫描的图像。

1980年Ackerman等首先使用NMR表面线圈进行成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突出NMR无电离辐射的优点,并避免因“核”而造成“核辐射”的误解,临床医生建议将NMR成像改变MR成像。

1989年—国产MR 机商品化。

1993年—至今,MR 机更新换代发展迅速,目前以形成以下几种形式:

综合型(0.3T—2.0T)

开放式(OPEN以低场为主)

专业型(神经、心脏、骨关节、乳腺等)

超高场机型(3.0T以上)

超高速型(扫描成像速度极快、亚秒级,具有MR实时成像及多种功能)

现状与发展

1984年Schorher和Carr等首先在临床上应用MR造影剂Gd-DTPA。

1986年Hasse等开始应用快速MRI技术。在这之后的十余年间,超快速成像技术如EPI、螺旋MRI和MRI透视技术(MR fluoroscopy,也称MR实时成像real-time MRI、或动态MR扫描技术dynamic MR)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近些年来又兴起了介入MRI (interventional MRI)治疗技术。

如:MR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在目前影像技术中只有MRI能对组织温度和温度所引起的组织变化进行适当监测。MRI自20世纪80年代用于临床,第一次实现了人体解剖三维成像。

然而MR的发展,就扫描速度、清晰度及临床应用而言,主要的发展是在电子学梯度场、射频场等方面,特别是脉冲序列和实时成像技术的发展。

成像速度从以前的每层以分计算到目前的每层以秒计算,从而实现实时成像显示层面影像,甚至3D、4D等后处理影像及MR透视。

正是有了实时成像技术和其开发的回波平面序列,除提高已有的性能外,MR功能性成像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灌注成像(PWI)、扩散成像(DWI)、血氧水平依赖性成像成为新的成像方式,前二者反应的已不是大体形态学信息,而是分子水平的动态信息,后者可以实施大脑皮质的功能定性,张力成像可测定组织的张力差别。

随着新型磁共振机的开发,揭开了磁共振应用领域新的一页,即运动MR和介入MR的应用和研究。

MR血管成像、MR水成像、MR血流成像、脏器功能的检测、MR波谱分析、动脉血质子标记技术、抗血管生成因子辅助MR功能成像等技术。

磁共振成像进一步突破了影像学仅应用于显示大体解剖和大体病理学改变的技术范围,向显示细胞学的、分子水平的以至基因水平的成像方面发展,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将用于MR成像,为MRI提供便捷、简易和无创伤的影像诊断。

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优点

1.在所有医学影像学手段中,MRI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它可以清楚地分辨肌肉、肌腱、筋膜、脂肪等软组织;例如:区分较高信号的心内膜、中等信号的心肌和在高信号脂肪衬托下的心外膜以及低信号的心包。2.MRI具有任意方向直接切层的能力,而不必变动被检查者的体位,结合不同方向的切层,可全面显示被检查器官或组织的结构,无观察死角。

3.MRI属无创伤、无射线检查,避免了X线或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影像检查由射线所致的损伤。MRI扫描对人体无害。

4.MRI成像参数多,包含信息量大,以应用最广泛的自旋回波(spin echo,SE)为例,此技术可获取三种性质不同的图像:T1加权像(T1WI)、T2(T2WI)加权像和质子密度(PDWI)加权像。MRI的成像潜力十分巨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5.MRI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优于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显像,接近DSA和CT的水平。

6、无骨伪影

7、无需对比剂可进行心脏和血管成像,MRA 、MRCP、MRU等

第二节基础知识

一、磁共振的形成

磁共振现象是指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处在外界静磁场中,并用一个适当频率的射频电磁波来激励这些原子核,从而使原子核产生共振,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的过程。

磁共振现象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

①具有磁性的原子核

②外界静磁场

③适当频率的电磁波

(一)磁性原子核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且原子核一直处于自旋之中。

人体内具有磁性的原子核有:

氢(1H)、碳的同位素(13 C)、氟(19 F)、磷(31 P)、钠(23 Na)、14N氮、39K钾、17 O氧等。

氢原子内只有一个质子和原子核周围的一个电子,电子的质量很小,与质子相比较而言可忽略不计。在核磁物理中通常把氢原子简单地认为就是质子。

人体中各种组织含有丰富的氢原子,约占人体重的2/3以上,同时氢原子核在自然界中也是一个最简单的核,并且它的磁敏感性最强。因此我们在MRI中利用的是人体中的氢原子核。

(二)主磁场:在没有外界磁场的情况下,尽管人体内部所有质子都具有磁性,但这些质子的自旋轴在人体内部的排列是无序的,以至于它们之间的磁矩相互抵消,总磁矩等于0。当人体处于外界强磁场中,通过质子与外界磁场的相互作用,使人体内部的所有质子进行排列。

磁体主要分为:

①永久磁体

②电阻型磁体(常导型磁体)

③混合型磁体(永久+电阻)

④超导磁体

(三)激励与磁共振:磁共振现象的产生,首先必须使高能级的质子数目,多于低能级的质子数目,射频脉冲用于激励平衡状态的原子核系统,使低能级的质子通过吸收射频的能量后,跃迁至高能级状态。

二、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Tesla?

Tesla(T)是一个磁场强度单位,中文译为特斯拉,一单位T等于10000 G(Gauss)中文译为高斯,地球的自然磁场强度为0.3~0.7Gs,南北有所不同。

0.5T以下的MRI仪称为低场机;

0.5T—1.0T称为中场机;

1.0T—

2.0T称为高场机(1.5T为代表);

2.0T以上称为超高场机(

3.0T为代表)

(二)MR的信号产生

MR成像过程中,每个组织都将经过磁共振物理现象的全过程。组织经过B。激发后,吸收能量,磁矩发生偏离B。

横向(XY平面)出现了磁矩,处于高能态中。B。终止后,横向上的磁矩将很快消失,恢复至激发前的零状态,其中,由RF脉冲激发而吸收的能量将通过发射与激发RF频率相同的电磁波来实现能量释放,这个电磁波就是MR信号的来源,也叫回波,是MRI的基础。

图l一4—3 A、B、C、D、E说明纵向磁矩从最大被激发后翻转为横向,纵向z轴处于零状态,然后纵向磁矩逐渐随时间延长而增大,直至到原来状态。

(三)常用基本术语

1、信号:人体组织或病变,在MRI影像中用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混杂信号来表示组织或病变的黑、白、灰程度。

2、弛豫(relaxation):指磁化矢量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3、T1(纵向弛豫):纵向磁化矢量从零向最大值恢复的过程。

长T1表示在T1WI上为低信号,短T1表示在T1WI上为高信号。

4、T2(横向弛豫):横向磁化矢量从最大幅度减到零的过程。

长T2表示在T2WI上为高信号,短T2表示在T2WI上为低信号。

5、TE(time of echo):回波时间,每次激发射频脉冲到回波采集的间隔时间。

TR(time of repetition):重复时间,指两个基本序列之间的间隔时间。

加权(weighted )的概念:MR成像过程中,T1、T2弛豫二者同时存在,

只是在某一时间内所占的比重不同。如果选择突出纵向(T1)弛豫特征的扫描参数(脉冲重复时间和回波时间,以毫秒计)用来采集图像,即可得到以T1弛豫为主的图像,当然其中仍有少量T2弛豫成分,因是以T1 弛豫为主,故称为T1加权像(weighted Imaging WI)。如果选择突出横向(T2)弛豫特征的扫描参数采集图像………

加权或称权重,有侧重、为主的意思

6、T1WI(T1 –weighted image) T1加权:显示解剖图像为主。为短TR和TE,一般为TR:400~600ms,TE: 15~30ms

7、T2WI(T2–weighted image) T2加权:显示病变。为长TR和TE,一般为TR:2000ms以上,TE: 80ms以上。

8、质子密度加权像( PDWI )::长TR、短TE,一般TR:2000ms,TE:30~40ms

(四)常规成像序列

1.SE序列(spin echo, SE)自旋回波序列:常应用在T1WI成像上。

2.快速成像序列

(1)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E)序列。

(2)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序列:常用于T2WI成像上。

(3)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 ,EPI)序列:常用于①腹部屏气扫描②脑组织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③肌肉骨骼系统。

3.反转恢复(inversion recovery, IR)序列

(1)脂肪抑制序列(short tall inversion recovery ,STIR):短时间反射恢复法。

(2)水抑制序列(fluid attenuation IR, FLAIR):自由水抑制反射恢复法。

抑制水的重度T2加权像,也称黑水技术。即抑制自由水,如脑脊液,对邻近脑脊液病变的显示更有利。

第三节正常人体组织MR信号特征

一、脂肪、骨髓

短T1长T2 、PDWI高信号

二、肌肉、肌腱、韧带

较长T1,较短T2,T1WI、T2WI 、PDWI呈中等强度信号(黑灰或灰)。

三、骨骼、钙化

长T1,短T2,T1WI、T2WI、PDWI呈无(低)信号。

四、软骨

纤维软骨:比骨骼和钙化略高,但仍称的信号。

透明软骨:T1WI呈较低信号,T2WI和PDWI成中等灰色信号。

五、气体

很长T1,很短T2,PDWI很低,肺组织呈较低信号

六、水长T1、长T2

七、血流

快速流动血液:呈低(无)信号血管影

缓慢不规则的血流如湍流、旋流:血管内信号增加且不均匀

第四节常见基本病变信号改变

一、自由水和结合水

自由水:分子游离而不与其他组织分子现结合的水。

结合水:大分子蛋白周围依附着一些水分子,形成水化成层,称为结合水。

二、脑水肿

血管源性脑水肿:长T1长T2

细胞毒性脑水肿:长T1长T2 、DWI高信号

间质性脑水肿:长T1长T2

三、出血

四、变性

含水量增加:长T1、长T2信号

含水量减少:间盘变性,T2WI信号减低

五、坏死

早期:长T1、长T2;修复期:稍长T1、稍长T2晚期:长T1、短T2信号

六、铁沉积T2WI 、T2*WI信号减低

七、囊变

长T1、长T2;囊肿内含蛋白质或脂类物质,呈短T1、长T2信号。

八、梗塞

急性期:长T1、长T2;后期:长T1、短T2

第二章颅脑MRI诊断

第一节颅脑正常解剖

一、大脑半球

(一)大脑的主要结构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二)大脑深部灰质结构

基底节、丘脑

1、基底节:又称基底神经节,主要由灰质核团组成。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

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

豆状核分为内侧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

尾状核和壳为较新的结构,称为新纹状体;

而苍白球较为古老,称为旧纹状体。

2、丘脑

间脑的最大部分,是同时含有灰质和白质的核团。

(三)大脑深部白质结构

胼胝体

内囊

前联合

(四)蝶鞍和鞍旁区

(五)边缘系统

结构和联系十分复杂,其结构包括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结构、隔区、梨状叶等)、与边缘叶皮质相似的区域(额叶眶回后部、岛叶前部、颞极)及与边缘叶在功能和联系上较为密切的一些结构。

二、脑室系统

两侧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以及他们之间的孔道。

脑室壁由室管膜覆盖,其内的脑脊液主要产生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脉络丛,每日的分泌量约500ml。

第二节脑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

一、高血压脑出血

(一)病理分期

急性期(血肿形成期)

血肿吸收期

囊腔形成期

出血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演变过程:

氧合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

正铁血红蛋白---T1WI

T2WI }高信号

N(H)

持续数月~数年

含铁血黄素--短T2低信号

(二)根据血肿时间MRI分为:

超急性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早期;中期;后期

慢性期

(三)MRI表现

1、超急性期(24小时内)

血肿形成,其内主要为含氧合血蛋白的红细胞凝集。氧合血红蛋白缺少不成对的电子,具有抗磁性,无质子弛豫增强作用。所以在磁共振成像时既不影响T1弛豫时间,也不影响T2弛豫时间。此时血肿信号可为等信号。但由于短期内血块收缩和血浆中水分被吸收而致蛋白含量增加,又可能造成T1弛豫时间缩短,此时血肿将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

T1WI等或略高信号

T2WI 等信号

2、急性期(1—2天)

血肿内红细胞主要为脱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含有4个不成对的电子,呈高速自旋,具有很强的顺磁性作用。但脱氧血红蛋白不引起质子和电子的偶极增强,因此不能缩短T1,所以不论在细胞内还是在细胞外,脱氧血红蛋白T1WI均呈等信号。相反,脱氧血红蛋白对T2的作用非常明显,能显著缩短T2时间。因此急性血肿在T2WI呈中心低信号。

T1WI均呈等信号

T2WI呈中心低信号

3、亚急性初期(第3-5天)

红细胞的细胞膜完整,血肿内红细胞的脱氧血红蛋白进一步氧化,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内期。同时红细胞也可能发生溶解。正铁血红蛋白内含有5个不成对电子,为强顺磁性物质,使T1弛豫时间缩短。一般情况下,脱氧血红蛋白氧化成正铁血红蛋白的过程是由血肿外层向中心推移的。

T1WI血肿由外围开始出现高信号;

T2WI无高信号,仍为低信号。

4、亚急性血肿中期(6—10天)

红细胞的细胞膜破裂,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期

T1WI高信号区域由外周向中央增大

T2WI也出现高信号

5、亚急性血肿后期(10—3周)

血肿内以正铁血红蛋白为主,血肿周边形成含铁血黄素。

血肿内主要以T1WI T2WI为高信号

血肿周围出现低信号环,以T2WI明显

6、慢性期(3周以后)

随着血肿的进一步演变,由于吞噬细胞的不断吞噬、分解和移除血肿内血红蛋白,在血红蛋白分解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形成含大量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的囊腔,

T1wI、T2wI均为低信号。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不出现,而直接形成一类似脑脊液的囊腔。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

周围水肿逐渐消退,

占位表现也消失。

二、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因血管阻塞所引起的供血区域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病理改变

通常在闭塞12小时后脑细胞出现坏死。

梗死后2~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

随着时间的延长,缺血病变组织逐渐软化,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消失,巨噬细胞浸润。但这种病理改变并不是在整个缺血区内同时出现.而是呈斑片状,有的发生较早一些,有的相对滞后。所以,在病变组织完全发生软化前,病变区内还存在所谓的“相对非损害区”。

2周后,脑水肿逐渐减轻,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再后,坏死组织完全被吞噬、移除,l~2个月后,形成囊腔。

MRI分期

超急性期:6小时以内

急性期:6—24小时

亚急性期:1天—2周

慢性期:2周以后

MRI表现

1、超急性期:6小时以内神经细胞肿胀但尚未破坏,细胞毒性水肿阶段。

T1WI脑回略肿胀,脑沟模糊

T2WI无异常信号

DWI 明显高信号(梗死30分后即可做出诊断)

2、急性期:6—24小时

90%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

10%不能发现病灶

DWI明显高信号

3、亚急性期:1天—2周

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

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DWI仍为高信号

FLAIR高信号

4、慢性期:2周以后

随着脑梗死的进一步演变,形成脑软化灶或囊性灶,则梗死灶显示更加清楚,边界更为明显。

T1WI、T2WI呈液体信号

急性期脑梗死

急性期脑梗死NAA↓、乳酸↑

出血性脑梗死

第三节脑肿瘤的磁共振诊断

一、特点

1、MRI对比分辨力高,使发现肿瘤的敏感性很高。

2、多方位成像对脑瘤的定位诊断既方便又准确:包括T1wI、T2wI、PDWI的多参数成像,为脑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的信息。

3、除常规的自旋回波序列外,还可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和水抑制技术判断脑瘤的脂肪和液体成分,有利于定性诊断。但是MRI在判断钙质和骨质不及CT清楚和可靠,这是它的不足。

4、MR灌注成像:MR灌注成像可获得几个有价值的参数,如血容量,血流量和平均通过时间等,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血容量。通过测定肿瘤的血容量以了解肿瘤内血管生成状态及血管结构,有助于认识肿瘤。

二、颅脑肿瘤MRI诊断要点

(一)肿瘤的部位脑内、脑外

(二)肿瘤信号特点出血、囊变、坏死、钙化、脂肪成分、均匀、混杂。

(三)肿瘤边缘

(四)肿瘤供血:肿瘤内、周围血管流空

(五)肿瘤的增强:脑外肿瘤常明显强化;颅内肿瘤强化程度与肿瘤恶性程度一致,也有例外,有的Ⅰ级星形细胞瘤也明显强化。放疗改变。

(六)肿瘤周围水肿:级别低的水肿轻,级别高的水肿重。脑转移瘤通常水肿明显。

三、胶质瘤

(一)、星形细胞肿瘤

[临床概述]

1993年WHO公布了新的脑肿瘤组织学分类,即蓝皮书第二版。将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rs)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类。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包括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Low grade astrocytoma)、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 trocytoma)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WHO分级与旧分级法比较

WHO分级与旧分级法比较

WHO WHO St.Anne/Mayo等

l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Ⅱ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ll级

Ⅲ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

Ⅳ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Ⅳ级

MRI表现

1.直接征象

(1) I级星形细胞瘤:即毛细胞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及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Ⅱ级)。占胶质瘤的5%~10%,是小儿常见的肿瘤。

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T1wI肿瘤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1 上为高信号

Gd DT PA增强后肿瘤强化明显但不均匀。小脑囊实性病灶,壁结节不均匀强化。大脑少见,脑干实性多见。

2)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l0%~15%结节性硬化的患者可发生此瘤,常位于室间孔附近,形成分叶状肿块,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并可见囊变及钙化。

T1WI、T2WI混杂型号

3)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T1wI为囊性或实质性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

可有出血改变,增强后80%可见强化,壁结节常见,少数可见脑回、类脑膜强化。好发颞叶。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女,17岁。头晕、头痛半年,伴恶心、呕吐。

小脑蚓部示一不规则混杂信号区(a、b、c),T2加权像呈高信号(d),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第四脑室扩大、上举,幕上脑积水

结节性硬化伴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2) Ⅱ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儿童、40岁以下)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

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或模糊。

很少形成囊变,水肿一般较轻

无明显出血及坏死。

增强后不强化或部分强化。增强异常强化,注意恶性转移可能。

星形细胞瘤2级

女,44岁。头痛2个月,加重1月。

a.Tl加权像横轴位示右额等、低信号区,中线结构左移,同侧脑室闭塞,对侧脑室扩大。

b.T2加权像示高信号。

C.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

(3)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1/3,胶质瘤1/4。40—60岁。

额叶和颞叶好发

T1wI病灶为边界不清低或混杂信号,T2wI上呈混杂信号,中央结节状高信号

增强后明显不规则强化。室管膜、脑脊液、软脑膜播散。

瘤内常见囊变,钙化少见,偶见点状出血灶。

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女,47岁。头痛近半月加重,伴恶心、呕吐。

左顶叶深部近中线处示长T1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周边强化,同侧侧脑室体部变形,对侧侧脑室轻度扩大,周边水肿带,中线结构略右移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转移

(4)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占胶质瘤50%,50岁多见。

深部脑白质,额叶和颞叶多见,可同时累及对侧。

MRI T1wI及T2wI均可见信号不均匀混杂信号,外形不规则肿块。囊变、坏死、出血。

增强后呈不规则厚壁环状强化及大的团块状强化,有时为不均匀强化。颅内转移、播散较快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女,61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一周。

左顶叶示不均匀异常信号区,周边不规则水肿带,增强扫描不规则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

脑干肿瘤

2.间接征象

(1)脑水肿:星形细胞瘤Ⅲ~Ⅳ级常伴有明显的水肿,尤其是Ⅳ级,多形成指样水肿。

(2)占位效应:MRl表现为中线结构移位及脑室的变形,越靠近中线部位及近脑室层而的肿瘤占位效应越明显。而且与肿瘤分级相关,Ⅲ~Ⅳ级星形细胞肿瘤明显,有的I~Ⅱ级星形细胞肿瘤可无占位效应。

四、脑膜瘤(meningioma)

脑膜瘤(meningioma)是颅内常见肿瘤,其发生率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20%。据统计,该肿瘤的发病率为(2~3)/100000。脑膜瘤基本属于成年人肿瘤,儿童者仅占l%~2%,发病峰值年龄为40~60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4。

世界卫生组织(WHO)依肿瘤增殖活跃程度、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将脑膜瘤分为三型:

①常见即典型良性脑膜瘤(typical incningloma),

②不典型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

③间变性(恶性)脑膜瘤(anaplastic or malignant men ingioma)。

MRI表现

平扫,大多数脑膜瘤具有明确脑外肿瘤特征,即灰白质界面受压并向内移位.于脑质与肿瘤问可见裂隙状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其代表残存的蛛网膜下腔。T1wI上,多数肿瘤呈等信号,少数为略低信号;在T2wI上.肿瘤常为等或略高信号。

增强检查,脑膜瘤有明显相对均一强化,而囊变、坏死或出血部分无强化。60%脑膜瘤显示肿瘤邻近硬膜发生鼠尾状强化,此即硬膜尾征(dural tail sign)。恶性腑膜瘤瘤体呈小均匀强化及相邻脑实质内出现强化灶。

MRA检查,血供丰富的脑膜瘤.可显示肿瘤性血管。多发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

小脑幕脑膜瘤Gd-DTPA

间变形脑膜瘤

五、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起源于腺垂体,发生率仅次于星形细胞肿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痛的8%~1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60岁多见,发病高峰在40~50岁之间。

目前多按肿瘤有无分泌功能分为两类:有分泌功能性腺瘤和无分泌功能性腺瘤。

有分泌功能性腺瘤又分为:

泌乳素腺瘤(prolactino— ma)

生长激素腺瘤(growth}lornlone adcnom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corticotrophic adenoma)

促甲状腺素瘤(thyrotrophic adenoma)

促性腺激素腺瘤(gonadotrophic adenoma)

混合性腺瘤

根据肿瘤大小,常把直径小于lOmm,又无明显蝶鞍改变者,称为垂体微腺瘤(microadenoma),直径大于等于10mm者,称为大(巨)腺瘤(macroadenoma)。

MRI表现

垂体腺瘤MRI检查以冠状位T1w1和T2wI显示为佳,必要时可辅以矢状位或横轴位检查。

1、垂体大腺瘤肿瘤

多呈T1wI和T2wI均为等信号,信号强度均匀。发生出血、坏死及囊变时,其信号强度不均匀.可出现液平合并出血时.其信号变化规律与颅内出血相似·如亚急性出血呈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合并坏死及囊变时,则多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检查肿瘤实质部分多有强化。肿瘤向鞍上生长,视交叉受压。

2、垂体微腺瘤

动态增强检查由于正常垂体组织常在团注对比剂后20秒至1分钟显示明显强化,

而肿瘤组织多在60~200s时达到强化高峰,因此可区分微腺瘤与正常垂体组织。

间接征象包括:鞍隔不对称性膨隆,垂体柄偏移,鞍底倾斜等。

六、颅内转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tic tumors)

恶性肿瘤可发生颅内转移,其发生率国内为4.7%~8.3%;国外达15%~25%。颅内转移瘤的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7岁,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约3:1。

颅内转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tic tumors)中约80%来源于支气管肺癌或肺内转移瘤。支气管肺癌发生颅内转移与肿瘤的组织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小细胞未分化癌占22%~30%,鳞癌仅占10%~15%。颅内转移瘤的第二位原发肿瘤为乳腺癌,约占转移瘤18%,甚至可达30%。其他发生颅内转移的原发肿痛还有消化道恶性肿瘤、绒毛膜上皮癌、黑色素瘤、甲状腺痛、肾癌等。

MRI表现.

增强检查实性瘤体明显均匀强化,坏死囊变的转移瘤表现为环状或小结节样强化,瘤体的境界清楚.可准确区分瘤体与周围的脑水肿。MRl增强检查可检出小于0.5cm、。甚至1~2mm的转移瘤病灶。

绒癌脑转移

肺癌脑转移瘤

其他肿瘤病变

听神经瘤颅咽管瘤垂、颅三叉神经瘤听神经瘤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

四脑室后颅凹室管膜瘤

鞍上、松果体、基底节生殖细胞瘤

其他颅内病变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第四节脑白质病

一、肾上腺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肾上腺性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本病为隐性遗传所致体内乙酰辅酶A合成酶缺陷引起的遗传代谢性病变,多发生于3~15岁男孩;少数病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成年人发病。

【临床表现】

本病呈进行性发展,无缓解期,预后差。两种类型:

l、儿童型最常见,仅见于男性,通常在3~15岁发病。表现为行为改变、智力减退、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小脑共济失调、四肢痉挛性瘫痪等。晚期有肾上腺皮层功能不全症状(异常皮肤色素沉着),乃至危象。病程进行性发展,多在发病后几年内死亡。

2、成人型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肾上腺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变异型,又称肾上腺脊髓神经病和肾上腺脑白质脊髓神经病。此型见于20~30岁男性,病程长,有智力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四肢痉挛性瘫痪等。

【MRI表现】

1、显著特点病变由后向前逐渐进展,依次累及枕、顶、颞叶白质出现病灶。

2、典型MRI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后角、三角区旁的枕、顶叶白质区对称性、“蝴蝶”样异常信号影,病灶边缘不规则,T1加权像上,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影,无占位征象。T2加权像时病灶显示为高信号影。

3、增强扫描:中间区花边状强化条带。在病灶的外周下层的炎性反应区可有线条样增强影。

4、晚期可见脑萎缩,侧脑室后角周围明显。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二、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

可以累及脑、脊髓和视神经的多发脱髓鞘病变。时间上慢性反复发作。临床上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脱髓鞘疾病。MS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诱发自体免疫反应有关。

女性多见,30—40 岁好发

【临床表现】

1根据病程可分为

(1)缓解复发型:约占70%,发病后可完全缓解,临床稳定数月至数年,2次或2次以上发作;

(2)慢性进展型:约占lO%,病情逐渐加重,无缓解期;

(3)良性型:大约占10%~15%左右,一生仅有一次发作,以后几乎完全缓解;

(4)恶性型:起病急,发展快,数月内死亡。

2根据损害部位及症状可分为

(1)脊髓型:下肢感觉异常、排尿困难和痉挛性瘫等;

(2)脑干型、小脑型:颅神经症状、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

(3)大脑型: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和精神症状等。

【MRI表现】

1、大脑半球内MS典型为脑室旁白质区多发、散在椭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病灶大小多在3~5mm左右。

2、MS椭圆形斑块的长轴有与侧脑室壁成直角的倾向,胼胝体常受累,此两点可与脑缺血灶鉴别。FLAIR、T2WI显示清晰。

3、新旧病灶可同时存在。活动期病灶DWI高信号、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见病灶增强。静止期病灶DWI为等或低信号、增强无强化。

4、脊髓型MS病灶多位于颈段和上胸段,横断面见MS斑块常位于脊髓的侧后部,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

5、视神经改变,脂肪抑制序列,病变侧视神经明显高信号,增强呈异常强化。

6、不典型MS病灶可单发,病灶形似肿瘤。

MS强化特点结节、环形、其他

第五节脑外伤

一、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也称剪力伤。DAI是因大脑受到一成角加速度外力,引起一侧半球相对于另一侧移动,使脑组织发生碰撞、牵拉、吮吸,由于灰质和白质的坚韧性不同,遂使灰白质邻界部位发生剪力损伤,白质联合纤维(轴索)撕裂所造成。在轴索撕裂处,血管和毛细血管撕裂,可发生渗出、出血。

典型的DAI以弥漫性、小的、局灶性的、局限于白质纤维束的异常为特征,多为多发,多为非出血性,18.8%含小的出血灶。

典型者位于脑叶皮髓质交界处或大的白质纤维束(放射冠、胼胝体、内囊等)。

DAI病变大小为3~29mm,常见为5~15mm,并随位置不同而变,周边部病变一般小于中心部病变。病变呈卵圆形或椭同形,长轴与纤维束平行。

【临床表现】

DAI病人表现为意识丧失和显著的神经损害。临床症状重,影像表现轻。

【MRI表现】

1、对非出血性病灶,T1加权像呈点片状等信号,T2加权像呈点片状高信号,这些病灶散在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处、胼胝体、基底节、脑干和小脑。

2、多数为多发,少数为单发。T2高信号是由于轴索撕裂后,局部组织水肿,轴浆外溢,间液增多。

3、出血性病变,在好发部位出现多发小出血灶,呈短T1、长T2信号。

4、出血后期的含铁血黄素在T2WI上呈低信号,并长期存在。

5、DWI弥漫高信号

6、DTI严重白质损伤

7、SWI和T2*WI-GRE –最敏感序列—弥漫低信号

脑外伤5天

二、硬膜下血肿

三、硬膜外血肿

第六节先天性脑发育不全

Chiari畸形

阿一齐氏畸形(Arnold—Chiari malformation)

为小脑扁桃体经枕大孔疝人上颈段椎管内,有的伴桥脑与延髓延长扭曲或下疝,常合并颅底、枕大孔区畸形及脊髓脊膜膨出。

分四种类型

I型最常见,基本特征为

①小脑扁桃体下移,经扩大的枕大孔疝入上颈段椎管内;

②四脑室与延髓的形态和位置正常,或延髓轻度下移但不与颈髓重叠;

③20%~40%合并脊髓空洞症,20%~25%并发脑积水,常并存颅颈交界区畸形(如扁平颅底占25%、环枕融合畸形占10%),一般无其他脑畸形和脊髓脊膜膨出。

Ⅱ型畸形复杂,基本特征为

①小脑扁桃体、下蚓部、延髓或四脑室下移并疝人椎管;

②四脑室、延髓、甚至桥脑延长并变形,延髓扭曲下疝与上颈髓重叠;

③后颅凹狭小,天幕发育不良、低位,天幕孔常扩大伴小脑半球向上膨出形成假瘤,枕大池变小,枕大孔扩大;

④90%合并四脑室中孔与导水管粘连狭窄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几乎均存在脊髓脊膜膨出(腰骶部占75%、颈胸段25%),50%~90%合并脊髓空洞症,并发脑内畸形的比例亦较高。

Ill型罕见,为Ⅱ型伴有枕下部或高颈部脑或脊髓膨出,常合并脑积水。

Ⅳ型非常罕见,为严重小脑发育不全或缺如,脑干细小,后颅凹大部分充满脑脊液,但不向下膨出,该型属小脑发育不良。

诊断标准:以枕大孔连线为基准

10岁以下诊断小脑扁桃体下疝为>6mm

10~29岁>5mm

30~79岁>4mm

80~90岁>3mm

Chiarl-1型M-30

Chiarl-1型F-39

第七节脑血管畸形

1、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2、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3、毛细血管扩张症(intracerebral capillary telangiectasia ICT)

4、发育性静脉异常,也称静脉瘤(venous angioma)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动静脉畸形(AVM)是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血管巢组成,由于血管结构异常,动静脉间缺少毛细血管床,1支或多支供血动脉与多支静脉吻合,血液直接回流至粗大扭曲的静脉

。常伴有出血或血栓而出现临床症状及神经障碍体征。动静脉间血流短路也可造成相邻正常脑组织血流量灌注不足而诱发癫痫。AVM最好发于额叶、顶叶及枕叶,其次是丘脑等脑的深部组织。

MRI表现

1、SE序列可发现明显畸形血管的流空效应,表现为低信号或无信号区。

2、T1WI、T2WI混杂信号。

3、MRA三维成像可清晰显示增粗的供血动脉。

4、MRA二维TOF成像则更有利于引流静脉的显示。

5、当AVM血管巢伴有出血时,依据出血时间不同,表现不同。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应用探讨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应用探讨 摘要:我们的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除了经济的极度发达外,更主要 是科技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前人,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特别是在医学方面,以前的医学诊断只能通过认得面相和脉象来下定义的, 有时候会出现很大的失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磁共振分子影 像技术的出现,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是磁共振成像研究领域中最新的发展方向, 它是利用磁共振成像手段来无创伤的研究活体条件下生物细胞内的正常或病理下 的分子过程技术,它的出现会给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前景。本文主要以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在应用的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磁共振影像技术应用临床医学【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26-011. 磁共振的概念和分类1.1 什么是磁共振?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resonance)现象。其意义上较广,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NMR)、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 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我们经常说的的磁共振,是 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其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制 成的一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是一种应用于医学检查的一种影像技术,因 此也叫做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 1.2 磁共振分子的分类:磁共振分子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物理现象,因此它分为 很多种类,一共是七种类型。第一种铁磁共振,第二种亚铁磁共振,第三种反铁 磁共振,第四种顺铁磁共振,第五种回旋铁磁共振,第六种核铁磁共振,第七种 磁双共振。当然我们不可能在这里一一介绍,本文主要是探讨磁共振分子影像技 术的应用。 2.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2.1 在医学中生物基因表达和基因治疗成像的 应用。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性变化就是利用基因来进行治疗,称为基因治疗,因此基因的传染和基因表达将成为基因治疗的重要技术和手段,通过磁共振 分子影像技术来检测和报告和判断基因存在的状况,将基因和报告融合为一体, 实现临床医学的有效诊断和治疗。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是在核素基因显现之后又 出现的一种新的无创性技术,它具有更出色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反复的观察基因 的动态,从而能够为报告和专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2.2 在临床医学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检测。我们知道在临床诊断中,有些疾病 是很难检测到了,并且很难进行治疗的监测。因此现阶段的临床诊断的影像往往 是以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这个是有弊端的,往往是在疾病的后期才能够发现并 且影像的,这样就会许多能够治疗的疾病成为了晚期疾病,不能够及时发现并且 监测和治疗。 而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它能够以分子形式进行检测病变,及时发现疾病,从 而使实现,早期发现早起监测和治疗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在疾病的早期展现出治 疗的效果。这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3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在现在的医学治疗技术中, 细胞治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此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出现为细胞治 疗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它能够在细胞治疗中对活体细胞的分布,增值,迁徙进 行无创性的检测,从而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治疗。主要是因为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 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实时,无创,连续的进行细胞的监测。它还具有分辨率高,

磁共振介绍

一、简介 磁共振扫描仪(MRI)是利用磁振造影的原理,将人体置于强大均匀的静磁场中,透过特定的无线电波脉冲来改变区域磁场,借此激发人体组织内的氢原子核产生共振现象,而发生磁矩变化讯号。因为身体中有不同的组织及成份,性质也各异,所以会产生大小不同的讯号,再经由计算机运算及变换为影像,将人体的剖面组织构造及病灶呈现为各种切面的断层影像。MRI的成像原理不同于X线检查及核医学检查,不依靠射线穿透人体成像,因而避免了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属于无创性检查。 MRI的软组织分辨力高于CT,可以很好地区分脑的灰、白质,前列腺的外周带与中央带,子宫的内膜层与肌层等,并可使关节软骨、肌肉、韧带、椎间盘、半月板等直接显影。 MRI具有任意方位断层的能力,可在患者体位不变的情况下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断层扫描,无观察死角,显示病变全面、立体,可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无需造影剂就可使心血管系统清楚显影,可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媲美。免除了患者在插管和静脉注射造影剂时所承担的痛苦和危险。 MRI无骨性伪影,对于脑后颅窝的病变,CT常因有骨性伪影干扰而影响观察,MRI则无此忧虑,图像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显著优于CT。 基于MRI的上述优点,MRI特别适合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关节软组织、盆腔脏器等病变的检查,对于头颈部、纵隔、腹腔实性脏器的检查也很优越。 磁共振成像MRI的 优点: 1、软组织分辨率高,明显优于CT。 2、成像参数多,图像变化多,提供信息量大。 3、可以多轴面直接成像,病变定位准确。 4、磁共振频谱(MRS)还可以反映组织的生化改变,弥散成像(Diffision)可反映 水分子布郎运动。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不用造影剂直接显示血管的影像,磁共振水成像(MRCP、 MRU、MRM)可不用造影剂显示胆管、输尿管、椎管。 6、可直接显示心肌和心腔各房室的情况。 7、颅底无骨伪影。 8、对人体无放射损伤。 缺点: 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 危重病人不能做 6. 妊娠3个月内的 7.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

浅谈磁共振在颈椎病检查中的优势

浅谈磁共振在颈椎病检查中的优势 要: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在诊断上通常依靠体检以及影像学的检查,本文以磁共振检查,为临床表现提供合理的诊断建议。 Abstract:Cervical disease,also known as cervical syndrome,cervical osteoarthritis,hypertrophic cervical spondylitis,cervical nerve root syndrome,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ollectively,is a degenerative pathology-based disorders. The clinical symptoms are not typical,the diagnosis often rely on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the paper MRI,to provide reasonable diagnostic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Key words:Cervical spine;MRI;MRI Inspection 随着现代社会进步的快速发展,人们太多的时间忙于工作家庭很少关心自己的健康,很多办公室人员因为久坐太久,多少都会有颈椎方面的问题,有些严重的,手臂麻木、还头晕恶心,更严重的引起偏瘫威胁生命安全。现在颈椎病的检查的方法很多,一般有X线检查、CT检查、肌电图、磁共振MRI检查等。随着磁共振MRI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普及,能更准确的检查出来,及时的诊断和预防。 1颈椎病临床表现 1.1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0~60岁的成年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成高发趋势,男性较多于女性。颈椎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并可有进行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1.2颈椎病的类型 1.2.1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性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退行性变后,髓核脱出、椎节松动或骨刺形成,刺激或压迫椎管两旁的颈神经根,引起上肢包括手指的疼痛、麻木和肌力。 1.2.2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经椎管狭窄,使颈髓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一般都是上肢开始发病向下肢发展,上肢发病表现;患者感觉上肢麻木,乏力,手指伸屈活动不能自如,下肢发展表现;缓慢的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和乏力,走路飘飘然,像踩在棉花上,步态不稳,易跌跤,如不及时治疗严重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飞利浦1.5T-MRI简介

飞利浦公司最新一代1.5T高磁场高分辨率磁共振机,为目前国内应用于临床最先进的磁共振机。该机采用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成像,可较好区分正常与病变组织,并且显示病变特征,从而提高了MR 诊断的准确性;进行三维任意方向成像,使病变显示更清楚,定位更准确;MR 血管成像,不需造影剂,可获得完整的血管图象,以显示各种血管性疾病;该机可进行胆道梗阻性疾病;MR锥管造影可获得完整的锥管图象。该机能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多序列的扫描检查,并可显示任意方位的图像,不仅能显示人体的病理解剖改变,还能反映生理、生化变化。特别是对脑、脊髓、骨关节软组织和体部脏器的检查有独到之处。世界一流的磁共振检查舒适自如、噪音小、无痛苦、对人体无辐射损害,是一种先进的、无创检查技术。 飞利浦Intera Achieva 1.5T磁共振,该系统具有1.57米超短磁体,独有的线性全身双梯度系统,独有的32接受通道,8倍SENSE并行采集系统,最快的重建速度1200幅/秒,开创了磁共振成像的最高水平。它没有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它的应用,能为患者带来更快速的检查,更广泛地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对颅脑、脊髓等疾病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同时,磁共振能清楚、全面的显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内其它细小结构,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及心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

世界一流的PHILIPS 1.5T超导磁共振机,适应于全身各个部位检查。具有低场强磁共振机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清晰显示超急性期脑梗塞(发病1-2小时即可发现)。MRA技术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情况。无创伤水成像技术清晰显示胆道、输尿管走形及肾盂情况。类PET清楚显示全身肿瘤转移情况。良好的压脂技术,可早期发现股骨头无菌坏死,早期骨转移,外伤引起的隐匿性骨折(骨挫伤)。可清晰显示关节软骨、韧带损伤情况。白质成像技术客观评价小儿脑发育情况。良好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脊髓细微病变,敏感显示颅内癫痫病的病变部位。动态扫描可明确显示垂体微腺瘤。正反相序列可清晰显示脂肪肝病变情况。无需增强即可鉴别肝癌、肝血管瘤,客观评价肝硬化情况,明确肝硬化结节。清晰显示前列腺肿瘤、增生等。清楚显示子宫、附件病变,客观评价宫颈癌及宫体癌的分期。 飞利浦Achiev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 Resonnance Imaging MRI)磁共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具有组织分辨力高,显示病变敏感,无幅射危害,安全无痛苦,可以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平面直接成像,也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显示血管、胰胆管、输尿管等许多优点。 我院1.5TMR是目前国际先进、最成熟的检查设备,不但具有一般磁共振设备的所有功能,而且配置有国际上新近开发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成像时间明显加快、显示病变的能力明显提高。STIR、SPIR、SPAIR 等多种抑脂技术可根据诊断需要高质量控制脂肪信号,并行采集相控阵体部线圈结合表面线圈的高信噪比和大范围扫描视野,保证了胸部、腹部、盆腔等体部高分辨率成像,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16通道并行采集神经血管专用线圈确保了头颈部扫描成像高质量,智能化实时透视减影造影剂跟踪血管造影通过三维实时透视显示造影剂到达的部位从而精确同步进行CE—MRA的采集成像,一次造影剂注射,2分钟完成腹主动脉以及全下肢血管造影成像。无缝连接图像自动生成技术可完整全脊柱、脊髓高质量成像,心脏成像软件可提供高质量的心脏电影成像,具有三个方向16个B值各向同性的弥散加权图像的计算以及在线的表现弥散系数图,可发现超早期的脑梗塞,快速扫描序列使磁共振多期增强扫描不再成为难事,明显提高了病变定性能力。可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各系统,尤其适用于颅脑五官、脊椎与椎管、心脏与大血管、关节、腹部实质脏器

关节常见病的MRI诊断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MRI诊断要点 1、外周关节: (1)滑膜炎与血管翳:为RA的主要改变,系活动性滑膜炎和慢性滑膜炎症、滑膜增生所致。滑膜炎、滑膜增厚,与关节液形成对比T1WI上滑膜呈低信号,PDWI上滑膜呈中等信号,重T2WI和增强脂肪抑制T1WI更易鉴别。等级划分:0级,无增生、强化;1级,关节边缘增生的滑膜强化,但未覆盖软骨面;2级,滑膜增生覆盖软骨小于1/3;3级,滑膜增生覆盖软骨面超过1/3。晚期滑膜严重增厚伴其他韧带、软组织肥厚,关节软骨破坏、缺损导致关节强直。增强扫描增厚的滑膜明显强化,在低信号的关节积液衬托下更明显。血管翳可分为炎症性、纤维性和混合性。炎症性血管翳表现为T1WI 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纤维性血管翳T1WI 为低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而混合性血管翳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至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中等强化。一般认为,纤维性血管翳表示静止期,炎症性和混合性表示活动期。 (2)关节软骨破坏:软骨破坏表现为T2WI软骨内出现小的高信号区或SPGR序列上软骨内出现低信号,软骨面毛糙,裂隙形成或完全剥脱,可有信号不均的血管翳贴附。增强后软骨外层强化,系纤维组织覆盖关节面所致。X线片示关节间隙变窄。 (3)骨质改变:可分为以下6种:①骨质疏松在:T1WI可见骨皮质变薄及干骺端骨小梁变细和稀疏;②血管翳侵入骨质:表现为骨边

缘缺损;③骨内囊性变:MRI可显示骨内长T1、T2信号的小囊肿形成,其周边多数无T1WI、T2WI低信号的硬化边;④骨髓水肿:常发生在腕、掌、指骨,以腕骨最多见;⑤软骨下硬化:T1WI表现为软骨下骨质大片低信号影,增强后强化不均,与损伤修复后钙质沉积有关;⑥儿童骨化中心畸形:正常T1WI高信号的骨骺信号不均匀。(4)关节腔积液:关节囊膨大,内部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可逐渐出现强化。 (5)肌腱和韧带:由于肌腱、韧带本身的病损及滑膜炎侵蚀骨,使其不规则而邻近韧带、肌腱损伤,韧带或肌腱变细、增粗或撕裂,T1WI 为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6)半月板变性:滑膜增生覆盖半月板,半月板撕裂、变薄甚至完全缺失。T1WI和PDW显示清晰,低信号半月板内见线样或不规则高信号影。 2、颈椎:通常发生在环枕和环枢关节,可引起椎体压缩和半脱位。半脱位有2种类型,其中环枢关节前脱位最常见。在T1WI上除可清楚显示骨侵蚀、环椎前弓和齿突的间隙及各种不同程度的脱位外,还可清楚显示颈髓、延髓受压情况,以及血管翳对脊髓的压迫情况。环椎前弓和齿突之间的间隙在屈曲位测量超过3mm应考虑为异常。脊髓受压部位可出现T2WI高信号的脊髓变性和软化灶。血管翳最常见于齿突后方,T1WI呈中等信号软组织影,T2WI上信号变化很大,与血管分布和纤维化程度有关,血管分布较多则T2WI呈高信号,纤维化为主则T2WI呈低信号。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应用探讨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5-09-24T11:10:03.5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作者:薛冬圳 [导读]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影像中心在临床医学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检测。我们知道在临床诊断中,有些疾病是很难检测到了,并且很难进行治疗的监测。 薛冬圳(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影像中心 510510) 摘要:我们的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除了经济的极度发达外,更主要是科技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前人,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特别是在医学方面,以前的医学诊断只能通过认得面相和脉象来下定义的,有时候会出现很大的失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出现,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是磁共振成像研究领域中最新的发展方向,它是利用磁共振成像手段来无创伤的研究活体条件下生物细胞内的正常或病理下的分子过程技术,它的出现会给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前景。本文主要以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在应用的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磁共振影像技术应用临床医学【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26-011. 磁共振的概念和分类1.1 什么是磁共振?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resonance)现象。其意义上较广,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NMR)、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我们经常说的的磁共振,是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其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制成的一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是一种应用于医学检查的一种影像技术,因此也叫做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 1.2 磁共振分子的分类:磁共振分子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物理现象,因此它分为很多种类,一共是七种类型。第一种铁磁共振,第二种亚铁磁共振,第三种反铁磁共振,第四种顺铁磁共振,第五种回旋铁磁共振,第六种核铁磁共振,第七种磁双共振。当然我们不可能在这里一一介绍,本文主要是探讨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 2.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2.1 在医学中生物基因表达和基因治疗成像的应用。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性变化就是利用基因来进行治疗,称为基因治疗,因此基因的传染和基因表达将成为基因治疗的重要技术和手段,通过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来检测和报告和判断基因存在的状况,将基因和报告融合为一体,实现临床医学的有效诊断和治疗。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是在核素基因显现之后又出现的一种新的无创性技术,它具有更出色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反复的观察基因的动态,从而能够为报告和专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2.2 在临床医学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检测。我们知道在临床诊断中,有些疾病是很难检测到了,并且很难进行治疗的监测。因此现阶段的临床诊断的影像往往是以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这个是有弊端的,往往是在疾病的后期才能够发现并且影像的,这样就会许多能够治疗的疾病成为了晚期疾病,不能够及时发现并且监测和治疗。 而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它能够以分子形式进行检测病变,及时发现疾病,从而使实现,早期发现早起监测和治疗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在疾病的早期展现出治疗的效果。这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3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在现在的医学治疗技术中,细胞治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此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出现为细胞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它能够在细胞治疗中对活体细胞的分布,增值,迁徙进行无创性的检测,从而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治疗。主要是因为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实时,无创,连续的进行细胞的监测。它还具有分辨率高,时间长的特点,因此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在细胞治疗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技术。 2.4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的临床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程序,需要在药物研发的早期将标记的受试药物取微量注入到试体内,同时还要进行监测,看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判断药物是否准确到达靶区。因此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提高了药物研究的效率,为药物的研究和安全性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依据。因此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对于今后的药物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1 发展水平低。虽然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的进展,但是还只是处在于初级阶段,不管是在医学还是别的方面的应用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磁共振分子探针的安全性,敏感性和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使用的标准方法的建立。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努力研究要实现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早日的广泛和安全应用。 3.2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研究和使用人员缺乏。目前对于磁共振分子的研究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研究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缺乏,主要是由于当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愿意从事研究的人不断减少,因此国家需要加大力度的鼓励研究和发展,才能够真正的发挥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在未来的价值和作用。 3.3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应用的地域有限。我国是一个服员辽阔的国家,因此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在我国的使用也是有地域限制的,例如在医学的使用,一般都是大城市或者是发展比较好的城市才能够使用,地域比较落后的地方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因此不可能是用得上。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要努力使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的范围和地域推向全国各地,造福我们的子孙。 4. 结束语总而言之,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我们的医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条件,同时它还会极大地推动了跟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到不足,因为这个东西还是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让它的发展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1] 张建社;不同周期的运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结构改变与磁共振磷谱特征变化的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1 年[2] 雷国华,鲍永耀,周俊岭,朴英杰,吴建春;荧光定量测量方法在共聚焦显微镜上的应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8 年01 期[3] 黄建华,王瑶,李崇辉,邱本胜,钟大光,吕海燕;~(19)F 磁共振波谱分析CD基因在人结肠癌细胞的表达[J];波谱学杂志;2004 年03 期[4] 刘强;王滨;武乐斌;;~(31)P 磁共振波谱回顾及其在肝脏等脏器中的临床应用[A];庆祝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建所30 周年学术论文专刊[C];2005 年

颈椎病检查磁共振有什么优势

颈椎病检查磁共振有什么优势 发表时间:2019-08-16T10:22:21.377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作者:杨程苏[导读] 颈椎病是一种颈椎综合征,也被称之为颈椎骨关节炎,患者颈椎会产生退行性病变,椎间盘也会变性,椎体边缘还会形成骨刺。发育型颈椎椎管狭窄为一种常见的症状,慢性劳损指超过了人体的正常活动程度的慢性损伤,此种病症容易被忽视,患者的颈椎会进行性的发展,合适的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夹江县中医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21-01 1 颈椎病检查磁共振 颈椎病是一种颈椎综合征,也被称之为颈椎骨关节炎,患者颈椎会产生退行性病变,椎间盘也会变性,椎体边缘还会形成骨刺。发育型颈椎椎管狭窄为一种常见的症状,慢性劳损指超过了人体的正常活动程度的慢性损伤,此种病症容易被忽视,患者的颈椎会进行性的发展,合适的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若患者呈现不良的睡眠姿势,颈椎也会受到影响,治疗与预后效果存在紧密的联系,人们应对此种病症具有高度重视的态度,不可长期运用不当的工作姿势,现今长期低头工作者患有颈椎病的概率在持续增长。部分患者的颈椎会先天畸形,颈椎各段会存在异常的状况,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会产生颈背疼痛的状况,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位置存在紧密的联系,组织会受到较大的累积。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体内氢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计算机重建成像的一种技术,磁共振将能够显示骨骼、液体、肌肉、脂肪等全身脏器的基本情况;磁共振对颈椎病有优良的检查效果,根据磁共振检查结果,医护人员能对患者的颈椎病症进行全面的判断。每种颈椎病的症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磁共振对颈椎病具有优良的检查效果,磁共振检查具备科学性、规范性的特点,对患者的颈椎位置进行平扫,冠、矢状位等多平面成像,能够良好的展示各颈段椎间盘、椎体、颈髓等,患者的颈椎病症能被全面的展示。最终,检查结果呈现全方位的特点,各种检查结果互相补充,检查的阳性率显著提升,受到运动伪影的干扰状况较少,平扫的灵敏度较高。神经根中的内容物也将被暴露,每个椎间孔都获得展现,诊断中的准确率大幅度的提升。患者应处于静止的模式中,不应受到各种的负重,在基于颈椎静脉成像的基础上,患者的颈椎结构被全面的展示,检查中的灵敏性被把握,检查中的量化性也被保障。 2 颈椎病检查磁共振的意义 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受到患者身体状况的影响,常规造影检查中存在误差,参照硬膜外病变的状况,硬膜囊的压迫症状也会发生转变,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应运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湿热敷手段将改善病人的微循环状况,肢体肿胀状况被抑制,患者的疼痛状况减轻。理疗也具备优良的效果,患者肌群的紧张状况获得缓解,不能用力的按摩,否则患者的症状会加重,当早期症状不显著时,也应及时运用磁共振进行检查。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病人会产生头痛、耳聋等症状,生活质量不佳,在严重的情况下,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传统X线检查存在诸多弊端,磁共振的诊疗效果积极,病人的病变位置会充分展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患者的脑供血不足,产生头痛等一系列的症状,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而磁共振技术的诊疗效果优良,能够达到系统全面的检查效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主动脉恢复到正常的供血模式中,传统方法不具有良好的针对性,见效周期满,不适宜被广泛的应用,容易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现今颈椎病成为一种常见性的疾病,老年人群属于高发群体,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而言,当其长期处于卧床状态中的时候,如果护理人员并未掌握专业的护理方法,极有可能会使病人的肺部出现炎症,皮肤辱疮等。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掌高超的护理技巧,并运用新型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在对病人血液循环系统进行掌控的情况下,护士可对病人颈椎部位进行按摩,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身体各部位获得缓解的基础上,身体会处于舒畅的模式中,呈现积极的护理效果,从而颈椎症状获得改变,褥疮等情况也会获得改善。磁共振的检查效果较为良好,促使患者的颈椎被全面检查,颈椎病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针对患者的身体特征,需要运用适宜的检查手段,磁共振的检查功效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特点。当然,每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存在优点与不足,不应该过分的看重一种检查手段,患者需听从医生的指导,合理的进行每一项检查。 目前,磁共振在临床中的应用次数较多,其优势与缺点已经获得医生及广大患者的了解,即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作为评估临床预后与手术指导方式的重要手段。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等中的检查效果也十分优良,该种检查方法的优势显著,其中具备的技术含量高,但是设备成本大,医护人员可以合理选择此方法来诊断患者的病情,确保诊断效果良好。磁共振图像模式下影像学临床分类能够对病人的预后情况实施全面评估,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手术方法会较为合理,且患者也会形成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借助磁共振手段较好了解自身的颈椎情况。另外,磁共振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损害,促使检查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

膝关节MRI诊断之正常解剖

专题-膝关节MRI诊断之正常解剖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之一,膝关节疾病临床上很常见,种类也很多。目前,膝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传统X线、CT、MRI、B超和核医学检查。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以及软骨和骨髓显像能力,其在膝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口益广泛并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MRI能清晰地显示半月板、交叉韧带、关节软骨、滑膜、关节囊及内、外侧副韧带、骨骼和肌肉等解剖结构,对其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义。 下面我们一起复习解剖及MRI正常解剖。 一、半月板 半月板是膝关节重要的解剖结构。多数外侧半月板似“O”型;多数内侧半月板似“C”型。其切断面成三角形,MRI完整且信号均匀一致。当膝关节屈伸运动时,半月板在股骨及胫骨的挤压和周围纤维和韧带的牵拉而前后移位。但是半月板的前角后是固定的,所以半月板随前后移位并扭曲运动。 内侧半月板与周围关节囊关系紧密;外侧半月板的运动比内侧半月板大一倍。 盘状半月板是侧份的宽度超过半月板横径的一半时,其韧度较低且活动不灵活。 内侧半月板类型

内侧半月板开口类型 外侧半月板类型 运动时半月板的位置移动

半月板MRI冠状扫描示意 常规X片只能显示骨组织及其关节间隙和肌肉大体情况,不能显示半月板等软组织。

过去用X造影非常不便,而且是间接征象。 膝关节MRI解剖常用的矢状和冠状扫描方式成像, 下面是T1相,矢状从外至内,以图来说明解剖关系 可以看见腓骨,黄箭头是外侧半月板,绿箭头是腘肌腱通过外侧半月板后方

向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出现几乎类似形态,尖相向而对。注意前角没有达到胫骨前缘(绿线),

颈椎病检查中磁共振的优势有哪些

颈椎病检查中磁共振的优势有哪些 发表时间:2019-08-20T10:44:01.1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作者:杨杰 [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都奔赴小康了,但你的身体健康奔赴小康了吗? 岳池川东医院,6383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都奔赴小康了,但你的身体健康奔赴小康了吗?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增高,手机电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到老人,下到幼儿都会使用电子产品。但是这样的情况有利也有弊,尤其会导致一些年轻人长时间作息不规律、低头族等导致颈椎病病发。通常来说,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基本都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年和上班族,但如今年轻人也成为了颈椎病的高发人群,究竟是为什么呢?颈椎病是如何形成的?症状有哪些你了解过吗? 一、颈椎病是如何导致的呢? (一)颈部慢性劳损 工作以及学习都会长时间低头伏案,但长时间低头很容易增加颈部负担,颈部压力过大导致颈椎病。还有就是过度运动也属于积劳,超出颈部的承受能力,椎体负荷磨损,造成颈部的肌肉紧张,从而导致颈部的韧带和关节平衡失调。 (二)不良的姿势也是导致颈椎病的原因之一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不良姿势,比如躺在沙发上看书,看电视,玩手机。当然,睡觉的枕头的高或者低都会影响你的睡眠姿势,以及长时间工作的上班族和坐在教室上课的学生,由于长时间坐姿不正确,时间久了就会或多或少的造成压迫颈椎神经,增加颈椎负担。 (三)寒冷,潮湿环境对颈部的侵袭 颈部长时间受到潮湿,在阴冷的环境下,没有注意颈部的保暖以及保养,颈椎周围神经会受到冷风侵入,导致颈部的肌肉痉挛,小血管发生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的血循环发生障碍,从而发生颈椎病。 (四)颈椎先天发育不健全 颈椎若是先天就发育不良,颈部的颈椎畸形,椎管狭窄以及颈部退变都属于导致病的发病因素之一。 (五)头部外伤 头颈部发生外伤,其实并不能直接导致颈椎病的发生,但是是颈椎病加重的主要因素。一些颈椎病的患者,因为骨质增生,颈椎管内软组织产生病变都会造成管比较狭窄,如果再加上头颈部受伤,会诱发出一些更严重的病症,甚至瘫痪的可能。 二、颈椎病的症状都有哪些? 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颈背疼痛、手指发麻、上肢无力、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并且还伴随着肢体感觉以及运动障碍、头晕、恶心、想吐以及视物模糊、心速加快、吞咽困难等。颈椎病严重情况很有可能会导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以及瘫痪等。 三、颈椎疾病的类型 (一)神经根型病 这种病痛是因为退行性变之后,髓核脱出、椎接松动亦或是骨刺的形成,刺激或者压迫颈椎管两边的神经根,会引起身体上肢体疼痛、麻木。 (二)脊髓型颈椎病 这一病症是由于颈椎管比较狭窄,颈髓受到了压迫抑或是损伤导致的症状。其主要发病表现都是从上肢体开始往下肢发展。上肢体的病发表现,患者会有感觉上肢麻木、乏力,感知不到手指伸屈活动。身体下肢表现:双下肢可能会出现麻木、发冷、乏力还伴随着疼痛、步伐不稳,走路都像是踩到棉花上一样,严重的会造成大小便障碍。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这一病症是因为颈椎不稳或者是骨刺的直接刺激,压迫了颈椎动脉,导致颈椎底层动脉,脑干严重供血不足等症状。一般病发表现为:颈椎痛、耳聋耳鸣、头晕头痛、视觉障碍等。交感神经型,这一病症的由来,是因为颈椎关节变性,刺激身体神经与交感神经,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紊乱。病症的主要表现:眼窝胀痛,看东西模糊,四肢冰凉,部分皮肤温度下降,少数患者还具有头痛以及头晕发烧等症状,日常生活中心情烦躁,失眠多梦,容易冲动。 (四)颈型颈椎病型 这一病症在如今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最早期的颈椎病,表现为颈部胀痛,也是其他病症的早期症状,最主要是以颈部为主,也被称之为局部型。但因为症状不是跟明显,往往都会被人们忽视,从而导致病情反反复复,愈加严重。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出现落枕,其实也是此病症的表现,这一症状引起的原因睡觉枕头过高,睡觉姿势不良引起的。 四、为什么选择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有哪些优势? 神经性颈椎病在进行X射线检查的时候,在平片上会出现椎节不稳和生理曲线变形,椎间孔变得狭窄和椎关节骨质增生等异常现象。而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从影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个部位发生了病变,病变的程度以及大小,可以说核磁共振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CT对颈椎不能直接显出形态,对颈椎的椎间盘突出以及颈部脊髓的压迫以及损伤不能显示很清楚。核磁共振的检查可以使颈部脊髓直接显现出形态,清楚的看到颈部脊髓的损伤以及病变,对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如果进行颈椎动脉检查,必须通过动脉穿刺亦或是插入导管,注入少量的造影针剂,以数字减影成像技术获得清晰的颈椎动脉图像,而核磁共振对脊髓的检查则是可以在毫无损伤的情况下,进行椎动脉MR成像技术,并直接显示成像,对椎动脉型的颈椎病判断更为直接。 核磁共振在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诊断优于CT,对颅脑,脊柱以及脊髓疾病的显示也都比较优于CT,其漏诊率远比CT低。 颈椎是我们身体的支柱,同样也是我们万病之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常保护我们的颈椎。当然,在如今的社会科技发展中治疗脊椎疾病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治疗方式也是比较多样化。但是注意的是患有颈椎疾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而且在日

头部核磁共振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检查及临床意义 l引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的颅 腔和椎管内,结构精细,一般物理学诊断不易达到,故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CT、磁共振的问世提供了直接的断面图像,尤其是磁共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可明确病变的有无,及其位置、大小、数目和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 2适应证 目前,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在 临床应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适应证有:脑肿瘤,包括各种良恶性肿瘤;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颅脑外伤,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结核、脑寄生虫病等;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先天性颅脑畸形或代谢性疾病:如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结节性硬化等;各种脊髓病变,包括脊髓肿瘤、炎症、脱髓鞘疾病、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外伤及先天性畸形等。 3优势和限度 磁共振被誉为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继CT之后又一重大 突破,其优点有:无电离辐射性损害,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重建成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它没有电离辐射,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多方向切层,磁共振具有直接多平面成像的功能,可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等任意平面的成像;多参数成像,磁共振成像参数多,有质子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T一)、横向弛豫时间(T2)以及流动效应等,通过选择不同的射频脉冲序列即可获得某种成像参数的加权像,综合各种不同的脉冲序列成像,便可获得有关病变组织特性的信息;软组织分辨率高,磁共振具有比CT更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因此显示解剖结构较CT更清楚、直观。在颅脑显示大脑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技术。在诞生之初被称为核磁共振, 但为了避免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相混淆,并且为了突出这项技术 不会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因此将“核磁共振成像”简称为磁 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 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其中,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 带电。根据泡里不相容原理,原子核内成对的质子或中子的自 旋相互抵消,因此只有质子数和中子数不成对时,质子在旋转 中产生角动量,磁共振就是利用这个角动量来实现激发、信号采集和成像的。 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核为氢原子核(1H ),主要原因 如下:1、1H 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约占人体中总原子核数 的2/3以上。2、1H 的磁化率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是最高的。 质子以一定频率绕轴高速旋转,称为自旋。自旋是MRI 的 基础。自旋产生环路电流,形成一个小磁场叫做磁矩。在无外 磁场情况下,人体中的质子自旋产生的小磁场是杂乱无章的, 每个质子产生的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因此,人体在自然状态下 并无磁性,即没有宏观磁化矢量的产生。进入主磁场后,人体 中的质子产生的小磁场不在杂乱无章,呈有规律排列。一种是 与主磁场平行且方向相同,另一种与主磁场平行但方向相反, 处于平行同向的质子略多于平行反向的质子。从量子物理学角 度,平行同向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因此受主磁场的束缚,其磁化矢量的方向与主磁场的方向一致;而平行反向的质子处于高 能级,因此能够对抗主磁场的作用,其磁化矢量方向与主磁场相反。由于低能级质子略多于高能级质子,因此在进入主磁场后,人体产生了一个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 进入主磁场后,无论是处于高能级还是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其磁化矢量并非完全与主磁场方向平行,而总是与主磁场有一定的角度。质子除了自旋外,还绕着主磁场轴进行旋转摆动,这种旋转摆动称为进动。进动是磁性原子核自旋产生的小磁场与主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 1 自旋的原子核 图 3 进入主磁场前后人体的宏观核磁状态变化 图 2 质子自旋和进动示意图

四肢骨关节MRI检查规范

四肢骨骼、肌肉MRI检查 【适应证】 1. 肌肉软组织良恶性肿瘤,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 2. 软组织损伤,如肌腱韧带断裂、肌肉撕裂、外伤性血肿等。 3.骨髓疾患,包括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硬化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化疗、放疗后的随访。 4.骨良恶性肿瘤,观察肿瘤的范围及周围浸润情况以及手术或放疗、化疗后随访, 5.四肢骨的外伤但X线平片阴性,以排除有无骨折骨及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损伤。 6.骨与关节的化脓性或非化脓性感染。 【禁忌证】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 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MRI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5.早期妊娠者(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MRI扫描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病人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病人,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怖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检查室。急、危重病人,必须做MRI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观察。 【器械准备】 选用体线圈作两侧肢体同时扫描或特殊骨关节表面线圈,准备MRI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一)平扫 1. 体位设计: 病人取仰卧位,用海绵垫垫平被查肢体并用沙袋固定,使病人舒适易于配合。单侧肢体检查时,尽量把被检侧放在床中心,双手双脚避免交叉形成环路。可用体线圈作两侧肢体同时扫描,以便对照观察或特殊骨关节表面线圈。 2. 成像中心:应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而定中心。 3. 扫描方法: (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 ) 成像范围:视病变范围而定。 (3)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作横断面T1WI、T2WI和脂肪抑制T2WI,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MR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4)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5)成像间距:10~50%。

影像学专家为您全面解读磁共振

影像学专家为您全面解读磁共振 1、何谓磁共振?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系统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将在他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是原子核与磁场发生的共振,所以称为核磁共振,因为“核”字涉嫌核辐射,所以业内将其改称为磁共振。 2、磁共振(MR )图像是怎样形成的?如果给人体施加一个外来的静磁场,再给予一个短暂的、与质子共振相同频率的旋转磁场(即射频脉冲),之后采集电磁波信号,就可以获得人体的磁共振信号。对磁共振信号的采集过程给予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把质子比喻成卫星,我们从发射电台发送信号,卫星获得信号,再重新发射出来,地面的收音机就可以收听到节目了。通过对接受到的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即产生MR 图像。 3、磁共振检查有何特点?1)磁共振没有X 线、CT 检查的辐射,对身体不产生辐射危害。2 )磁共振采用空间三维梯度场,在不移动患者和扫描床的情况下实现任何角度扫描和图像重建。3)无骨质伪影。4)软组织对比度良好。5 )对病变显示更加敏感,可使病灶显示更早更清楚。 6 )磁共振 的DWI(扩散加权成像)序列,是唯一能够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成像方法。7)磁共振的PWI (灌注加权成像)序列,能够显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信息。8 )磁共

振的MRS (波谱分析)序列,是唯一能够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化学物质、反应组织代谢的方法。& m3 f- O' v/ ~$ V' r 4、磁共振能够显示身体哪些部位的病变?磁共振是一种功能强 大的医学影像技术,特别是在软组织检查上具有优良的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力,它可以多角度多序列多参数成像,除肺、胃肠道显示欠佳外,可以检查全身任何部位。 5、磁共振检查有核辐射吗?磁共振是利用人体生物磁自旋原理及磁共振现象成像,虽然其最初的名称为核磁共振(NMRI), 但完全不存在核辐射现象及放射性物质,磁共振检查非常安 全,对人体是没有辐射危害。 6、磁共振检查前需要注意什么?1 )受检者不能将任何铁磁性物质带入磁体间,检查前需更换检查服。2 )安装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血管夹、支架、人工心瓣膜者禁做MR 检查(冠脉支架植入术3 月后可慎做MRI 复查,须出具完整的病历、支架材料及其它相关证明,并由本人签署同意书)。% m* o1 U& m1 @, y) Q1 i) U 3)准备怀孕或者已经怀孕者,需事先告诉医护人,由医务人员 综合考虑检查之必要性及安全性。 4)如果体内有人工关节、骨科固定物、补片、铁屑或植入的药 物泵等,需告知检查人员。 5)有空间恐惧症、心脏病、癫痫、无意识、躁动、肾脏功能不全或有药物过敏病史等状况,请预先告知检查人员。5 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