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成药命名原则

中成药命名原则

中成药命名原则
中成药命名原则

中成药命名原则

中成药系指以中药材、中药饮片或中药提取物及其他药物,经适宜的方法制成的各类制剂。中成药名称包括中文名、单味制剂应有拉丁名。

?中成药中文名

f①剂型应放在名称之后。

②不应采用人名、地名、企业名称。如:同仁乌鸡白凤丸、云

南红药等。

③不应采用固有特定含义名词的谐音。如:名人名字的谐音等。

④不应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如“宝”、“灵”、“精”、

“强力”、“速效”、等。如飞龙夺命丸、嫦娥加丽丸、防衰益寿丸、男宝胶囊、心舒宝片、软脉灵口服液、治糜灵栓、感特灵胶囊、雏凤精;强力感冒片、速效牛黄丸、中华跌打丸、中华肝灵胶囊、东方活血膏。名称中没有明确剂型,如紫雪、一捻金、龟龄集、健延龄。名称含有“御制”、“秘制”、“精制”等溢美之词,如御制平安丸、秘制舒肝丸、精制银翘解毒片。不应采用受保护动物命名

,⑤不应采用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内容的用语。如媚灵丸、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

⑥一般不采用“复方”二字命名。如:复方丹参片等。

⑦一般字数不超过8个字。

?单味制剂一般应采用中药材、中药饮片或中药提取物加剂型命名。

?复方制剂根据处方组成的不同情况可酌情采用下列方法命名。

①由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提取物制成的复方制剂的命名。

②可采用处方中的药味数、中药材名称、药性、功能等并加剂型命名。鼓励在遵照命名原则条件下采用具有中医文化内涵的名称。如:六味地黄(滋阴)丸。

③源自古方的品种,如不违反命名原则,可采用古方名称。如:四逆汤(口服液)。

④某一类成分或单一成分的复方制剂的命名。应采用成分加剂型命名。如: 丹参口服液、蛹虫草菌粉胶囊;云芝糖肽胶囊、西红花多苷片等。单味制剂( 含提取物)的命名,必要时可用药材拉丁名或其缩写命名,如康莱特注射液。

⑤采用处方主要药材名称的缩写并结合剂型命名。如香连丸由木香、黄连二味药材组成;桂附地黄丸由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等八味药组成;葛根芩连片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等四味药材组成。

⑥注意药材名称的缩写应选主要药材,其缩写不能组合成违反其它命名要求的含义。

⑦采用主要功能加剂型命名。如:补中益气合剂、除痰止嗽丸、

大补阴丸。

⑧采用主要药材名和功能结合并加剂型命名。如牛黄清心丸、

龙胆泻肝丸、琥珀安神丸等。

⑨采用药味数与主要药材名或药味数与功能并结合剂型命名。

如: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

⑩由两味药材组方者,可采用方内药物剂量比例加剂型命名。如: 六一散,由滑石粉、甘草组成,药材剂量比例为6:1;九一散,由石膏(煅)、红粉组成,药材剂量比例为9:1。

?采用象形比喻结合剂型命名。如: 玉屏风散,本方治表虚

自汗,形容固表作用象一扇屏风。

?采用主要药材和药引结合并加剂型命名。如川芎茶调散,以

茶水调服。

?必要时可加该药临床所用的科名,如小儿消食片、妇科千金

片、伤科七味片。

?必要时可在命名中加该药的用法,如小儿敷脐止泻散、含化

上清片、外用紫金锭。

?中药与其它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的命名。

①应符合中药复方制剂命名基本原则,兼顾其它药物名称。

中草药之命名

中草药之命名 ?????? 许多中草药命名的特点是:包罗万象,形神兼备,文字精炼,耐人寻味。其命名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 以数词命名:一炷香、二叶舞鹤草、三棱子、四块瓦、五凤朝阳草、六股筋、七星剑、八楞木、九龙吐珠、十姐妹、百舌鸟、千层塔、万丈深。 以生肖命名:鼠曲草、牛含水、虎掌草、兔儿伞、龙船乌泡、蛇王藤、马钱子、羊蹄暗消、猴樟、鸡冠苗、狗脚迹、猪牙皂。 以药物功能命名:调经草、益智仁、散血草、疗毒草、止泻木皮、定心散、胃友、扭筋草。 以阴阳、五行命名:阴香皮、阳雀花;木通、木蝴蝶、火麻仁、土人参、金银花、金蛤蟆、水蜈蚣。 ? 以四季、方位命名:春不见、夏天无、秋海棠、冬青子、春草;东方狗脊、南天竹子、西施舌、北沙参。 以五色、五味命名:红娘子、赤茯苓、青黛、黄花倒水莲、白头翁、白芷、黑大豆;酸水草、苦地胆、甘草、辛荑、咸虾花。 有些中草药名如何首乌、徐长卿等,酷似人名,风趣甚浓。有些中草药名形意结合,如老鼠吹箫、鞭打绣球等如诗似画,妙趣横生。 药名趣闻 1、谓子不是子 瓦楞子,实为泥蚶的贝壳; 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 天癸子,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 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以上这些“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类药材。 2、谓草不是草 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 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 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入药。

3、谓砂不是砂 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是夏蚕(不是春蚕)、蝙蝠、野兔的粪粒,与矿物砂大相径庭。 4、谓石不是石 鱼脑石,为大黄鱼头盖骨内的耳石; 咸秋石,不过是食盐的复制品; 淡秋石则是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表面凝结物;而穿破石,是一些植物的根。 5、谓肾不是肾 海狗肾、黄狗肾、鹿肾,实为海狗、狗、鹿的性器官;而菜头肾只是植物的根;荔枝肾,是一种本草植物,与动物肾脏风马牛不相及。 中药谜故事 从前有个古怪的老中医,平时开药方总爱用谜语形式写药名。一天,老中医给病人把完脉以后,开了如下一张药方:唯他不死3钱、通晓老娘事2钱、心怀宏图3钱、铺都关门3钱、刘关张结义3钱、枉评先进2钱、骨科医生3钱、全家开会3钱、无能缺技5钱。开完药方,老中医顺手将药方递给小徒弟。 他的这个小徒弟,多年来在老中医的调教下有了深厚的中药知识功底。他看完药方后马上就熟练地为病人取药,他取的药分别是:独活3钱、知母2钱、远志3钱、全蝎3钱、桃仁3钱、白前2钱、骨碎补3钱、合欢3钱、白术3钱。老中医看到自己的爱徒给病人所取的药,满意地笑了。 无独有偶。近代一位中医从不收弟子,后来因为实在忙不过来,只好开始收徒。但在他收徒弟时先出了10个比较简单的中药谜,即每4个字打一味中药。它们是:月中神树,红色顾问、五月初五、苦熬三九、剧院灯熄、人工育珠、警惕家人、机构繁多、大雪纷飞、穿林而过。结果,有人很快猜出了答案:桂枝、丹参、半夏、忍冬、台乌、附子、防已、百部、天花粉、木通。 这位中医于是又出了较难的10个中药谜:冰碑、故乡、黑龙江、金日遍野、空心树、长辣椒、珍珠蚌、如来的巴掌、此曲只应天上有、白发老汉。没曾想,那人又知道了答案:寒水石、熟地、川乌、地黄、木通、细辛、贝母、佛手、神曲、白头翁。于是,这个年轻人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位中医的爱徒。 药名入诗风格独特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 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 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 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 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放互补及增放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中药名释义

常用中药名释义 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下。 1.解表药 麻黄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薷,本作柔”(《本草纲目》)。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本草害利》)。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芷,初生之根干。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味而得名。《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葱白“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因颜色而得名。 藁本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本,根也”(《新修本草》)。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恶实即牛蒡子也。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桑叶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图经本草》),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本品为“蝉所蜕壳也”(《图经本草》)。故又名“蝉壳”、“蝉衣”、“蝉退”、“虫退”等。 柴胡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本草纲目》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

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 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 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中草药之命名

中草药之命名 许多中草药命名的特点是:包罗万象,形神兼备,文字精炼,耐人寻味。其命名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以数词命名:一炷香、二叶舞鹤草、三棱子、四块瓦、五凤朝阳草、六股筋、七星剑、八楞木、九龙吐珠、十姐妹、百舌鸟、千层塔、万丈深。 以生肖命名:鼠曲草、牛含水、虎掌草、兔儿伞、龙船乌泡、蛇王藤、马钱子、羊蹄暗消、猴樟、鸡冠苗、狗脚迹、猪牙皂。 以药物功能命名:调经草、益智仁、散血草、疗毒草、止泻木皮、定心散、胃友、扭筋草。 以阴阳、五行命名:阴香皮、阳雀花;木通、木蝴蝶、火麻仁、土人参、金银花、金蛤蟆、水蜈蚣。 以四季、方位命名:春不见、夏天无、秋海棠、冬青子、春草;东方狗脊、南天竹子、西施舌、北沙参。 以五色、五味命名:红娘子、赤茯苓、青黛、黄花倒水莲、白头翁、白芷、黑大豆;酸水草、苦地胆、甘草、辛荑、咸虾花。 有些中草药名如何首乌、徐长卿等,酷似人名,风趣甚浓。有些中草药名形意结合,如老鼠吹箫、鞭打绣球等如诗似画,妙趣横生。 药名趣闻 1、谓子不是子 瓦楞子,实为泥蚶的贝壳; 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 天癸子,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 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以上这些“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类药材。 2、谓草不是草 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

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 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入药。 3、谓砂不是砂 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是夏蚕(不是春蚕)、蝙蝠、野兔的粪粒,与矿物砂大相径庭。 4、谓石不是石 鱼脑石,为大黄鱼头盖骨内的耳石; 咸秋石,不过是食盐的复制品; 淡秋石则是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表面凝结物;而穿破石,是一些植物的根。 5、谓肾不是肾 海狗肾、黄狗肾、鹿肾,实为海狗、狗、鹿的性器官;而菜头肾只是植物的根;荔枝肾,是一种本草植物,与动物肾脏风马牛不相及。 中药谜故事 从前有个古怪的老中医,平时开药方总爱用谜语形式写药名。一天,老中医给病人把完脉以后,开了如下一张药方:唯他不死3钱、通晓老娘事2钱、心怀宏图3钱、铺都关门3钱、刘关张结义3钱、枉评先进2钱、骨科医生3钱、全家开会3钱、无能缺技5钱。开完药方,老中医顺手将药方递给小徒弟。 他的这个小徒弟,多年来在老中医的调教下有了深厚的中药知识功底。他看完药方后马上就熟练地为病人取药,他取的药分别是:独活3钱、知母2钱、远志3钱、全蝎3钱、桃仁3钱、白前2钱、骨碎补3钱、合欢3钱、白术3钱。老中医看到自己的爱徒给病人所取的药,满意地笑了。 无独有偶。近代一位中医从不收弟子,后来因为实在忙不过来,只好开始收徒。但在他收徒弟时先出了10个比较简单的中药谜,即每4个字打一味中药。它们是:月中神树,红色顾问、五月初五、苦熬三九、剧院灯熄、人工育珠、警惕家人、机构繁多、大雪纷飞、穿林而过。结果,有人很快猜出了答案:桂枝、丹参、半夏、忍冬、台乌、附子、防已、百部、天花粉、木通。 这位中医于是又出了较难的10个中药谜:冰碑、故乡、黑龙江、金日遍野、空心树、长辣椒、珍珠蚌、如来的巴掌、此曲只应天上有、白发老汉。没曾想,那人又知道了答案:寒水石、熟地、川乌、地黄、木通、细辛、贝母、佛手、神曲、白头翁。于是,这个年轻人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位中医的爱徒。

趣味中药名佳作

趣味中药名佳作 中药种类繁多,而药名历来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好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演绎出出了新的篇章,现辑录部分佳作于下,请各位欣赏: 一、今安徽潜在县汪济老先生用六十余味中药名所作《致在台友人》的信 白术兄: 君东渡大海,独活于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不知思念否?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及祖国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花红紫草苏木青,金缨银杏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悬紫草;西园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滕、青风滕;南池结有石连子、黄实子。但见青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公,拄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艺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思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恋寄生地,愿君早茴香(回乡)! 表弟:杜仲顿首 二、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三、一封用中药名串成的诉状 古有一才女,其父从业中医,兼营药铺,有空时喜欢吟诵《汤头歌诀》,女受此熏陶,对中药名称、性味、功能早有领悟。一日无事,她巧借药名串成一篇诉状,由于辞情恳切、构思奇巧,其父览后,不禁拍手称妙,其状书云: 具状人红娘,为告木贼拦路抢劫,殃及夫、子事。窃氏有夫黄柏,男黄连,因往硫黄( 留隍)发卖乌药,一去半夏,仍未见附子(父子)茴香(回乡)。适有邻亲杜仲告知:某日,夫君一行经过常山,遭木贼拦劫,被抢去青相(箱)子一只,陈皮鞋一双,又强*使女四人:木香、乳香、丁香、麝香,唯麝香不从,遂被捆于马前,打得红花血竭,望大人查明泽泻(贼舍)惩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7) 三、中成药安全性 (9)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 二、联合用药原则 (12)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 第三部分各论 (16) 一、解表剂 (16) 二、泻下剂 (17) 三、和解剂 (18) 四、清热剂 (19) 五、祛暑剂 (20) 六、温里剂 (21) 七、表里双解剂 (22) 八、补益剂 (23) 九、安神剂 (24) 十、开窍剂 (25) 十一、固涩剂 (25) 十二、理气剂 (26) 十三、理血剂 (27) 十四、治风剂 (28) 十五、治燥剂 (29) 十六、祛湿剂 (30) 十七、祛痰剂 (31) 十八、止咳平喘剂 (32) 十九、消导化积剂 (33) 二十、杀虫剂 (3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应用

第一部分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何为解表剂? 解表剂的分类 解表剂的药理作用 一、何为解表剂? 解表剂(即指解表类中成药)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属于“八法”中“汗法”的范畴。 临床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二、解表剂的分类 辛温解表类 辛凉解表类 解表胜湿类 祛暑解表类 解表消食类 扶正解表类 表里双解类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类成药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脉浮紧等。 代表成药: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桂枝汤冲剂(合剂)、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等。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类成药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症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或汗出不畅,口渴咽痛,咳嗽,苔白微黄,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风热感冒颗粒、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退热口服液、羚翘解毒片等。 解表胜湿 解表胜湿类中成药具有解表除湿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风热挟湿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苔白厚或腻,脉濡滑或濡缓等/发热头痛,咽痛,肢体痛,鼻塞,胃纳减退,舌尖红,苔薄或腻,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 祛暑解表 祛暑解表类中成药具有祛除暑热或暑湿,解除表证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暑热/暑湿所致感冒。

代表成药: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等。 解表消食 解表消食类中成药具有解表祛邪,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脾胃不健,乳食停滞之证。 代表成药:小儿至宝锭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类成药具有解表兼以扶正的作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所以常用补益或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 代表成药:荆防败毒丸、人参败毒胶囊、参苏丸(胶囊)、玉屏风散(颗粒)。 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类成药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作用,适用于表里同病之证。 代表成物:防风通圣丸、双清口服液等。 三、解表剂的药理作用 发汗作用 解热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镇痛、镇静作用 抗炎作用 调节免疫作用 其它作用 发汗作用 “解表法即汗法”,绝大多数解表药都有一定的发汗作用,特别是辛温解表剂。 发汗的意义: 发汗是人体散热的方式之一 通过发汗排出体内少量代谢产物(包括毒素),推测解表药可通过发汗将皮下血管内的异物排出体外,以减少抗原数量,这在感染性疾病早期有其意义。 实验方法 着色法:原理为碘与淀粉遇汗液产生紫色反应 指标:放大镜下观察大鼠足跖部着色点(汗点)数量 阳性药:毛果芸香碱 桂枝汤煎剂(桂枝合剂)能增加正常大鼠足跖部的汗腺分泌,抑制安痛定所致的汗腺分泌亢进和拮抗阿托品引起的汗腺分泌减少。 解热作用 本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解热作用,以辛凉解表剂解热作用较强。

中药材的命名方法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顾名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药材的形、色、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有的药材用它的突出点命名,有药材因为具有特效而流传成故事,因此也用来命名,有的药材是该地道产质量量最好,以产地冠以命名。更有的是某些药材有生长特性,药用部分,从国外进口、名称译音等,都以此作为药材命名的依据,现将它们的命名分述如下: 1、以药材的产地命名 例如:川牛膝,川贝母,川白芷,川木通,川芎,巴豆,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 2、以药材采收季节命名 例如,冬桑叶,夏枯草,半夏,冬虫夏草(夏季采收),冬花(茎叶经冬不凋、花冬季盛开)。 3、以药材的形态命名 例如,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皂角刺,人参,牛膝,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都有一个“罂”字即大腹小口之瓶)。 4、以药材的颜色命名 例如,朱砂(红色),赫石(猪肝色),血竭(血红色),丹参(外皮红色),红花(红色),橙皮(橙黄色),黄连(皮肉俱黄),白芷(断面色白如粉),白术(断面白色),白花蛇舌草(其花色白),玄参(断面黑色),青黛(表蓝色),紫草(内外皆紫色),紫色地丁(其花色紫)。 5、以药材的质地命名 例如,沉香,浮石,浮小麦,轻粉,桑螵蛸,海螵蛸等。 6、以药材的气命名 例如,麝香,沈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鸡屎藤,臭牡丹等。 7、以药材的味命名 例如,细辛之辛,甘草之甘甜,酸枣仁之酸,苦参之苦,咸翻新石之咸,淡竹叶之味淡,五味子具五种不同之味等。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 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 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 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 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 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 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 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2) ●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 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3) ●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有哪些好听的中药材名字可以用作人名

有哪些好听的中药材名字可以用作人名? 秉着音美、形正、意善的起名原则,我先从姓名学角度分析,不仅罗列案例而且结合姓氏加以分析。不过笔者对中药了解不多,所以希望对中药很了解的朋友做补充。 依照惯例,所有图片为png 格式,供流量控放心阅读。文中正常字体为普通分析部分,黑体字为重点推荐或重要提示,下划线为不推荐部分或反面教材。我先从笔画少的开始分析。 第一张图里可供起名的中药名实在不多,像“人、卜、儿、八”这些字都是在起名中极难用的字,“刀、干”这种字戾气略重,不宜用于起名,“大、小”会显得格调不高,“川”字用尾不用中,“马”字用首用不尾,这么算来剩下的实在不多了。 接下来就是可供借鉴的部分了。 广白:简洁明快,可用于“任、何、陆、赵”等左小右大结构的非一声姓,不宜用于“王、丁”等简姓和“欧、左”等字形开口朝右的姓。 川柏:川字放中间会影响整体字形一般慎用,但这个名字意象实在太好,所以还是可以用一下,宜用于“冯、陆、杨、孟”等笔势明朗的姓,不宜用于一声字姓、“王”这样横多竖少的姓和“周”这种和“川”走势相近的姓。 马蔺:马字用首不用尾,所以此名仅供马姓考虑,用于起单字名。此名的好处是格调高,缺陷是蔺字字形略直,会和马姓的跃动感形成鲜明反差。 子苓:上图最佳,百搭名字,首先推荐。需要注意的是,用子字时最好不要和姓能组成词,李姓和胡姓属于这种情况。不过王子、李子、凳子等也不算什么坏意象,而孙姓就不要考虑这个名字了,子苓的格调会被孙姓完全破坏掉,孙姓不宜考虑任何接子字的名字。特殊提一下孟姓最好不要起这个名字,否则三个字都朝左会有三个小兵端着枪排成纵队前进的即视感。 天冬:简洁,格调高,但适用性不强。适用于“白、吴、文”等意象偏婉约的姓,不宜用于意象刚健、飘逸或严肃的姓。 天龙:本是好名,但用户过多显得俗套,最好用于笔画较多的姓和罕见姓。 毛莨:很美的植物,可供毛姓女孩起单字名,其他姓氏也可考虑莨字。 方海:简洁明快的好名字,而且用户并不太多,可供很多姓氏考虑。最适合“陈、郑、蒋、沈、韩”等较为严肃的姓,不宜用于“王、梁、杨、张”等ang 韵姓和笔画较少的姓。方姓取此单字名效果一般,无亮点也无硬伤。 文元:简洁而意佳的好名字,适用度极高,格调一般,姚姓勿用。 玉竹:意象和字形都不错,音韵尚可,格调一般,适用于笔画较多的姓和意象偏婉约的姓,不宜用于王姓等字形与玉相近的姓和叶姓等声母为y 的姓。 云苓:总体上说没“子苓”好用,但对于李、 马、陶等姓来说比“子苓”好用,马姓接子字不太好,

中成药试题及答案

中成药考试试题 姓名科室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1、以下不属于中成药命名得方法就是() A、以处方来源命名 B、以药味数目命名 C、以药物组成命名 D、以证型命名 2、以下哪项中成药治疗风寒感冒() A、感冒清热颗粒 B、参苏丸 C、双黄连口服液 D、柴胡口服液 3、下列选项中,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功效得中成药就是() A、一清胶囊 B、VC银翘片 C、防风通圣丸 D、银翘解毒丸 4、风热感冒应选用() A、桂枝合剂 B、参苏丸 C、双黄连口服液 D、防风通圣丸 5、银翘解毒颗粒治() A、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 B、外感风寒夹湿 C、风热感冒初起,症见头痛、咳嗽、口干、咽痛 D、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6、双黄连口服液得药物组成() A、金银花黄芩黄连 B、金银花黄连连翘 C、金银花黄芩连翘 D、连翘黄芩黄连

7、下列选项中属于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功效得就是() A、发汗解表,清里退热 B、清热宣肺,平喘利咽 C、解表退热,平喘止咳 D、发汗退热,平喘利咽 8、具有润肠通便功能,主治习惯性便秘就是() A、麻仁润肠丸 B、通便灵 C、当归龙荟丸 D、尿毒清颗粒 9、依据2017年国家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规定,属于红花注射液使用报销范围得就是() A 、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并有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得患者 B 、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并有冠心病临床证据得患者 C 、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并有急救抢救临床证据得患者 D、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并有急性中风偏瘫、神志不清患者 10、龙胆泻肝丸得功效就是() A、清肝胆,利湿热 B、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C、清热解毒,化瘀凉血 D、清肝利肺,降逆除烦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藿香正气软胶囊临床应用得就是() A、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得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B、因湿阻气机、大肠湿热所致得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C、因寒阻中焦所致得呕吐,脘腹胀痛,伴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 (一)总则 1.本命名原则中的“药品”一词包括中药、化学药品、生物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诊断药品等。 2.按本命名原则制订的药品名称为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a Approved Drug Names,简称:CADN)。CADN由药典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制定、上网公示征求意见、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制成册、国家局批准。药品命名必须遵循一药一名原则。 3.药品名称应科学、明确、简短;词干己确定的译名应尽量采用,使同类药品能体现系统性。 4.药品的命名应避免采用可能给患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或治疗学的药品名称,并不得用代号命名(不包括特殊的复方制剂)。中药和生物药品中无INN 命名的酌情处理。 5.药品的英文名应尽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订的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1 Substances,简称INN);INN没有的,可采用其他合适的英文名称。 6.对于沿用已久的药名,如必须改动,可列出其曾用名作为过渡。 7.药名后附注的类别,是根据主要药理作用或药物的作用机理或学科划分的,或者直接从INN划分的类别翻译的,仅供参考。 8. 药品通用名不采用药品的商品名(包括外文名和中文名)。药品的通用名(包括INN)及其专用词干的英文及中文译名也均不得做为商品名或用以组成商品名,用于商标注册。 (二)中药通用名称命名细则 1.中药材命名 中药材系指用于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原料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中药材名称应包括中文名(附汉语拼音)和拉丁名。 ?中药材的中文名 ①一般应以全国多数地区习用的名称命名;如各地习用名称不一致或难以定出比较合适的名称时,可选用植物名命名。 ②增加药用部位的中药材中文名应明确药用部位。如:白茅根 ③中药材的人工方法制成品,其中文名称应与天然品的中文名称有所区别。如:人工麝香、培植牛黄。 ?中药材的拉丁名 ①除少数中药材可不标明药用部位外,需要标明药用部位的,其拉丁名先写药名,用第一格,后写药用部位用第二格,如有形容词,则列于最后。*如:远志RADIX POLYGALAE;苦杏仁SEMEN ARMENIACAE AMARUM;淡豆豉SEMEN SOJAE PREPARATUM。 ②一种中药材包括两个不同药用部位时,把主要的或多数地区习用的药用部位列在前面,用“ET”相联接。如: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 ③一种中药材的来源为不同科、属的两种植(动)物或同一植(动)物的不同药用部位,须列为并列的两个拉丁名。如:大蓟HERBA CIRSII JAPONICI 和RADIX CIRSII JAPONICI。 ④中药材的拉丁名一般采用属名或属种名命名。 ⑤以属名命名:在同属中只有一个品种作药用。或这个属有几个品种来源,但作为一个中药材使用的。如:白果SEMEN GINKGO(一属只一个植物种作药材用),麻黄HERBA EPHEDRAE (一属有几个植物种作同一药材用)。有些中药材的植(动)物来源虽然同属中有几个植物品种作不同的中药材使用,但习惯已采用属名作拉丁名的,一般不改动。应将来源为同属其他植物品种的中药材,加上种名,使之区分。如:细辛HERBA ASARI,杜衡HERBA ASARI FORBESII,黄精RHIZOMA POLYGONATI,玉竹RHIZOMA POLYGONATI ODORATI。 ⑥以属种名命名:同属中有几个品种来源,分别作为不同中药材使用的,按此法命名如:当归RADIX ANGELICAE SINENSIS,独活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白芷RADIX ANGELICAE DAHURIOAE。。 ⑦以种名命名:为习惯用法,应少用。如:石榴子SEMEN GRANATI,柿蒂CALYX KAKI,

关于《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的说明

附件2 关于《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 技术指导原则》的说明 为加强注册管理,规范中成药命名,体现中医药特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印发指导原则的必要性 药品的命名是药品标准工作的基础内容之一。中成药目前没有商品名,只有通用名,因其非单一化学成份组成,所以其通用名的命名不同于化学药。目前执行的中药命名技术要求是由原卫生部于1992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的命名均按该要求进行。中药新药的命名虽然总体上较为规范,但缺乏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能被审评认可的命名方式较为单一,企业普遍反映中药新药的命名越来越困难。 此外,现行已上市中成药大部分是原地方批准上市的,在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时没有对品名进行清理规范,所以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品名夸大疗效等方面。中成药夸大式命名是中成药行业乱象的集中体现,显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有关广告禁止的通行规定及药品广告禁止性规定相违背,很大程度 —1—

上是中药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体系与监督管理滞后的缩影。此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补上了监管的短板,及时且必须。 二、关于中药方剂的传统命名规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组织专家对531首古代经典方命名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与处方组成中药物名称相关的命名方剂数达到55.17%,是方剂命名的关键因素,以功效相关的因素命名的方剂占全部方剂的45.52%,二者相合总比例达到98.62%。方剂命名的第三大因素,无疑是文化因素,全部占比达26.96%。可见,方剂的命名虽然相对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药名和功效一直是古人命名方剂的关键因素,同时,文化的力量在古代方剂命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若能将文化与功效二者兼顾,则更趋完美。对中药方剂的传统命名规律进行研究的结果不支持将夸大式中成药命名视作是中成药命名传统的观点。 三、关于中成药命名对传统文化特色的体现 在2007年以后新批中成药的命名中,与文化因素相关的中成药命名仅占全部新批中成药的 3.2%,运用修辞形式命名的情形呈空缺,与古代经典名方相差甚远。因此,在新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比喻、借代、双关等多种修辞类型的命名方式,以进一步加强中成药命名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遵照命名原则条件下,允许在中成药命名中体现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思想。 —2—

(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全部内容。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gsQNstOTGSzeUAWwYz16- 4t5uZWyvgsynf9Ae6RVHjsOdTQmtG1JSsxlIixbWXeFKrEOyDVC6qeX_ CT6Jvz—7k0OUPe21CGzj7NQQ4DnZwq” l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http://wenku。baidu。com/link? url=gsQNstOTGSzeUAWwYz16— 4t5uZWyvgsynf9Ae6RVHjsOdTQmtG1JSsxlIixbWXeFKrEOyDVC6qeX_ CT6Jvz—7k0OUPe21CGzj7NQQ4DnZwq” 一、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成药分类大全

中成药分类大全 一、解表中成药 小青龙颗粒:用于风寒感冒,主治外寒里饮证,止咳平喘,亦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九味羌活丸:用于风寒感冒,兼清里热 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 午时茶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内伤食积证 败毒散:用于风寒感冒 通宣理肺丸:用于风寒感冒,宣肺止咳 参苏丸:用于老年或病后、产后气虚而感受风寒者 银翘解毒片:用于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双黄连颗粒:用于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小儿感冒颗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柴胡口服液:用于外感发热 保济丸: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藿香正气水: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清热中成药 牛黄解毒片:用于火热内盛,症见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银黄口服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 板蓝根颗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抗病毒口服液: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 感冒退热颗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三黄片:用于三焦热盛,泻火通便,症见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尿赤便秘 黄连上清丸:用于上焦风热,症见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 牛黄上清丸:用于上焦火热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等 紫雪:用于热病,止痉开窍,症见高热烦躁、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 片仔癀: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 龙胆泻肝丸:①用于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胁痛、口苦、耳聋、舌红苔黄②用于肝经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筋萎、小便淋漓或妇女带下黄臭等 左金丸: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二妙丸:用于湿热下注之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六神丸: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西瓜霜咽喉含片:防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腔炎、牙龈肿痛等 清热消炎宁胶囊:主治热毒证,消炎止痛,舒筋活络 十滴水:主治中暑证 六合定中丸:主治夏伤暑湿、宿食停滞证,症见恶寒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 六一散:主治暑湿证,症见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痱子刺痒 仁丹:用于中暑呕吐、烦躁恶心、头目眩晕、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三、温里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小建中合剂: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挛痛、喜温喜按、按之则痛减或脾胃虚寒引起的虚劳发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