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教案 人口与城市

高三地理教案 人口与城市

高三地理教案  人口与城市
高三地理教案  人口与城市

【考点分布】 年份 2020 年
2007 年
专题七 人口与城市
试卷 江苏卷
海南卷 广东卷
北京卷 山东卷 广东卷 宁夏卷 山东卷
考点 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 城乡规划 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口构成的影响因素 人口的分布 城市的区位优势 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城市化进程评价 人口数量变化以及老龄化 城镇的等级及形成因素 城市的空间结构
【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看,人口增长的模式,人口迁移,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及特征,城市
环境问题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核形式看,以选择题为注意题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
曲线、折线等方式呈现信息。 3.从考查能力上看,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文转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人口的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 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上具有不匀速性和持续 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平衡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各异,处于不同的人口增 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一般将人口增长模式分成四种类型:
阶段 原始(低 增长)型
主要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 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 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形成原因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 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 行年代,人口下降
主要分布区 极少数落后地区
传统型 (加速 增长)
现代型 (低速 增长)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
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 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
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
平均寿命上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
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 生活观念的变革
长或负增长
分布在大多数发 展中国家
分布在发达国家
例 1 下图表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页 共12页

A.④时期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B.②时期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 C.③到⑤期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②到④期间,受人口数量的影响,经济水平不断下降 【答案】B
探究点二 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 环境有很大差异。例如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 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2)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 想和文化联系;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对迁入地:①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②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 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4)我国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到 80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
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阶段:1954~1960 年活跃时期;1961~1976 年低潮时期; 1977~1984 年回升时期。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 人口净迁入省区。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
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 少量的自发迁移。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 海城市和工矿地区。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变化:
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例 2 下图是我国第五此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官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 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第2页 共12页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解析】经济越发达,迁入人口越多,自然增长率越低,老年人口比重越大。 【答案】A
例 3 下图为“2000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 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完成 2~3 题。 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人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 区有 A.山西 B. 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解析】通过阅读看到西南地区是我国人口的净迁
出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则是我国的主要迁入区。山西、新疆等省区资源丰富,吸引了人口迁
入。
【答案】1.AC
2.AC
探究点三 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如亚洲的东部和南
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 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墨西哥。
2. 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 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 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气 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业、资源、工业、城市、交通、开发时间长短(历史因素)
4.我国人口分布:
第3页 共12页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南部人口较稠密,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西北部 较稀疏区。简单的说: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山区人口稀少。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耕地多,土壤肥沃, 气候好(距海近,降水丰沛),生产的粮食多,养活的人口多(重要耕作区),工商业、交通 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我国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深处内陆,多山地高原, 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较少,大多是以牧业为 的地区,交通 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例 4 下图为我国 2004 年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
1.图中数据表明,中西部与东部在营业收入上差异最大,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差异 的是 A.中西部地广人稀,文化产业的分布不均衡,导致消费不便 B.中西部的人口少,且人均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文化产业的消费较少 C.中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多,所以与东部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不同 D.中西部拥有文化产业的数量虽较多,但并没有针对中西部人的消费
【答案】1.B
探究点四 人口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人
口增长过慢造成的,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年轻化,从而带来影响经济发展、增加环境压力、就
业困难等问题。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从而带动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问
题。 1. 人口老龄化 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老
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主 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
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 育,使得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死亡率低, 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
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 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等。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2. 人口增长过快
第4页 共12页

产生的原因:在人口再生产还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 度过快。
带来的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 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 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解决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 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3. 我国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第 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第三,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第四,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 人口比重小。 解决措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建立健全社 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措施。
例 5 到 2005 年中国人口已超过 13 亿,下图为“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从“埃及金字塔 形”到“缅甸佛塔形”、再到未来的“残垣断壁形”,显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 1~2 题。 1.图中信息显示
A.1953 年中国人口增长已经进入增长减缓阶段 B.从 2005 年开始因中青年人口集中,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C.到 2050 年因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将快速增长 D.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和人口老龄化 2.不同领域的学者分析这些金字塔图,可能会思考不同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学家会关注老龄化问题,呼吁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生理学家可能发现女性与男性各年龄段的人数差别已经消除 C.人口学家推断中国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 D.健康专家发现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长寿,且女性长寿的比例更大
【答案】1.D
2.B
探究点五 城市的区位因素 1.地形:①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②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③山区
城市一般都沿河谷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第5页 共12页

2.气候: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②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 海的边缘地带。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 很少有城市的分布。
3.河流: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②河流的起点或终点、两条 河流的汇合处、过河点、河口等位置一般都能发育成较大城市。
4.自然资源: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随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往 往会出现一批新兴的城市。
5.交通:①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 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②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③一个地 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6.政治、军事、宗教:①政治中心多能发展成为大城市。我国现今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中,省级行政中心占了76%。有些国家采取分散城市职能的办法,把以政治职能为主的首 都和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分开,如巴西建都巴西利亚,美国建都华盛顿,澳大利亚首都建 都堪培拉,巴基斯坦建都伊斯兰堡等。②一些地区的军事中心往往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城市。 ③历史上许多城市同时是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如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等城市最 早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来的。
7.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
例 6 下图是一幅大比例尺的某岛屿海岸带的地形图,读图回答 1~2 题。
1.从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图中何处更适合建城市( )
A.甲点、乙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戊点
2.从图中信息分析,你选择的理由是( )
A.海湾、河口 B.平原、淡水
C.经济腹地、资源 D.气候、交通
【答案】1.C
2.A
探究点六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①明显的功能分区和稠密的道路系统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②各功能区连片分布,界线模糊。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历史因素: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继承和发展) ①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地租由市中心向外
第6页 共12页

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地价等值线图
功能区 商业用地 A 住宅用地 B 工业用地 C
最佳区位 市中心 接近市中心 远离市中心
区位选择的原因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 付租能力强. 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 靠近市中心处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远离市中心
2.城市的布局形式
(1)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城市为何种布局形式,城市用地集中还是分散布局,以及
组合的形式和规模,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
(2)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的基本形态)。
①“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的对比。
布局形式
布局特点
优点
缺点
以一个生活居住用地为中心,多 各项主要用地集中, 由 于 工 业 较
个工业区布置在周围,只有一个 能设置较完善的生 集中,环境污
主要的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区), 活服务设施,方便居 染严重
集中紧凑式
其他的生产用地(工业区)则连片 民生活,便于行政领 布置在城市生活区的外围,少量 导和管理,节省投
规模不大、污染可能较为严重的 资,有利于工业之间
工厂企业则布置在近郊
的协作和公共设施
的共同利用
受地形、矿产资源、河流或交通 工业区分散,造成污 各 项 用 地 较
干道分隔,分成若干片或组,各 染源分散,同时自然 分散,各区片
分散疏松式
片相距一定距离,城市用地分成 环境容纳和净化废 间联系不便, 若干片,每片由一个生活区和工 物的能力提高,能改 市 政 投 资 很
业区组成,相应布置独立的生活 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大
居住设施
第7页 共12页

②城市的布局形式主要受自然条件(如河流、气候、地形等)制约。
③大多中小城市采用集中紧凑式,可节省成本,而受自然条件限制的中小城市多采用
分散疏松式。
探究点七 城市化 1.含义和标志:城市化是指由非农产业在某处形成集聚所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
口的过程。其主要标志是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特征比较 (1)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 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
重一般在 50%以下。 (2)城市速度不同: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3)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4)产业结构不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
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①表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失业人口多。 ②城市环境污染: ③解决途径(以上海为例):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
理城市环境。
【巩固练习】
2008 年全国文综)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 1~2 题。
1982 年
1990 年
2000 年
总人口(万人) 0~14 岁(%) 15~64 岁(%) 65 岁及以上(%)
35 35.27 58.36 6.37
167 14.63 83.15 2.22
701 8.5 90.39 1.11
1.该城市自 1982 年至 2000 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解析】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高低取决于出生率
-死亡率。本题中出生率看 0-14 岁人口比率,死亡率看 65 岁以上人口比率,人口机械增
长看人口迁移(迁入-迁出)。A1982-200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到 2000 年
8.5-1.11=7.39%,虽然也较高,但不算很高的,所以 A 错;B 人口出生率(0-14 岁人
口比率)不断下降(35.27%→8.5%),B 也错;C 人口出生率(0-14 岁人口比率)大幅
度降低,是对的,但后半句“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是错的,因为表中 65 岁以上人口比率
(6.37→1.11)也是在下降。D 人口增长率看总人口的增长(35 万→701 万)确实很高,
从前面分析人口自然增长不高,那么就是机械增长高,所以 D 对。
2.该城市是
第8页 共12页

A.南京 【答案】1.D 2.B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3.(07 上海文综卷)人口金字塔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图表。阅读 下列四国人口金字塔,根据年龄构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素判断,表示德国人口构成的是
出生年
年龄
64 2 02 4 6 64 2 02 4 6 64 2 02 4 6 8 64 2 02 4 6 8
(%)
(%)
(%)
(%)
【解析】德国为人口老龄化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A、D 两项首先排除。作为二战的发起 国,战争中男性大量阵亡,导致 1920 年前的男性人口比例远低于女性,故 B 项最符合。 【答案】B
下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 4~6 题。
4.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5.图中甲~丁不同年龄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6.下图为 1970 年和 1990 年的某地人口金字塔图。比较 1970 年和 1990 年的人口金字塔图,
可以判断,该地区人口
A.人口持续年轻化
B.失业率减小
C.人口持续外迁
D.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降低
第9页 共12页

【答案】4.D 5.A 6.D
(2008 年江苏卷)图 11 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 完成 7~8 题。 7.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
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8.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 世纪 90 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 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解析】第 8 题:江苏省三大产业中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的是第一产业,三大产业比重由高
到低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江苏省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但也
没有达到初步城市化的水平,也就是说城市人口还没有超过农村人口,比例没有达到 50℅,
所以①代表的是第二产业,③是第三产业,④是第一产业,②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 9 题:从上题读出的信息不难做出判断,江苏省 20 世纪末城市人口增长快,90 年左右第
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
【答案】7.CD 8.BC
读我国某城市道路网分布图,完成 9~10 题。
9.该城市道路网是( )
A.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
B.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C.方格式道路网 D.放射式道路网
10.形成该城市区位因素不包括( )
A.地形
B.矿产
C.河流
D.气候
【答案】9.A 10.B
11.(2008 年山东卷)从 1840 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
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三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 8 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
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 9 是我国 1980 年和 2004 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
图。
第10页 共12页

(1)读图 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8 分)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 理,请说明理由。(3 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尤其是第 2 小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只要能根据课本知识, 并与西部地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就可以了。第 1 小题主要考查学生 的读图能力,从两幅图中读取信息。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 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 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 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2.图 17 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图 18 是“该地区 1976 年~2008 年产业
第11页 共12页

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图 17
图 18
⑴该地区以 ▲ 地形为主。 ⑵该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特点是 ▲ 。 ⑶甲是传统工业城市,其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该市发展此工业的主要优势 区位是 ▲ 、 ▲ 、 ▲ 。 ⑷近 20 年来,该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 ▲ 。 ⑸乙城市计划在 P 点建一港口,请简要评价该地建港的有利条件。 ▲ 12.(13 分) (1)平原(1 分) (2)沿河、沿海、沿公路、沿铁路分布(或沿交通线分布)(2 分) (3)钢铁(1 分) 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3 分)
第12页 共12页

(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学案

中国的人口学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学习目标】 1、记住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特点、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基本国策。 2、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状况及原因、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学习重点】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自主学习】 1、回忆世界人口居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本P11图1-9,思考活动题第一题。 3、阅读课本P12活动题,思考: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4、阅读课本P13-P14,回答:(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人口分界线? 5、我国的人口国策及制定该国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 任务一:

阅读课本P11,完成: 1、根据____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_____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_____ ,是世界上人口_____的国家。 2.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是______,人口最少的是_______.山东省人口居第 _______ 位。 3.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有哪九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哪?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来。 任务二: 绘制课本P12人口增长曲线图,思考: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读1-10中国人口分布图,找出: 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体以黑龙江的____到云南_____ 为界线,此线东南人口___________,西北人口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素养材料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探讨1.(地理实践力)此统计图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反映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 探讨2.(地理实践力)该统计图的构成是什么? 提示:竖轴表示百分比,横轴表示时间变化,用迁入率和迁出率两条曲线的时间变化反映主题内容。 探讨 3.(综合思维)图示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以迁入为主还是迁出为主?为什么? 提示:人口以迁入为主,因为在图示时间范围内,人口迁入率始终大于人口迁出率。 读图方法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采取“读轴—看线—抓点”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1)读轴:如上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迁移率。 (2)看线:迁入率曲线波动变化上升,迁出率曲线波动下降。迁移差额率即两曲线之间的垂直差值呈波动上升,意味着人口净迁入,且净迁入人口比重上升。 (3)抓点:抓住特殊点。如迁入率峰值、谷值等。 素养达标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①北宋末年,由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1.C 2.A[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箭头A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数之比。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上海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8年 C.2010年D.2012年

(七年级地理教案)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 1.“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三部分讲授: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看看我国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或者让学生简单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11亿人和100万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种计算不要搞得太多、太复杂。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应主要向学生讲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这段课文插有几副图,较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突出了人均的观念。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插图,谈谈这些关系。 总结:在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前,可先联系第一册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知识,让学生对为什么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所认识。

2020年浙江高考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年浙江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近年来,我国某些区域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需从其他区域购买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新增的耕地),这样可实现建设用地跨区域占补平衡。完成下列各题。 1.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B.控制城市化增长速度 C.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D.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 2.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可( ) ①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 ②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③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④促进土地资源区际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城市交通问题是指道路交通中带有普遍性的、经常性的和周期性的一种无效而有害的状态,据统计大城市70%污染都来自城市交通。下图反映了城市车速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3.有关污染程度与车速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污染程度与车速呈正相关 B.污染程度与车速呈负相关 C.车速适中时耗能最少 D.车速中等时车流量最小 4.根据图示,减轻交通污染的主要措施是 A.推广新能源汽车B.鼓励公交出行 C.合理规划城市路网D.车辆限速行驶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问题。

5.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6.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为促进济南都市圈的建设,国务院于2019年1月10日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的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行政区划调整后,作为省会城市济南的 A.经济地位加强B.服务范围扩大 C.城市职能减少D.城市等级提升 8.济南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济南城市圈建设的作用体现在 ①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 ②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③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高三地理人口复习题(试题)

高三人口复习(2011年试题) 【2011·北京朝阳期末】“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图6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13~15题。 13.我国人口红利最大时期出现在 A.1964年至1968年B.2008年至2012年 C.2024年至2028年D.2040年以后 1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B.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D.城市化速度快 15.“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B.人口总量减少 C.就业困难D.经济衰退 【2011·北京朝阳期末】图7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回答16~18题。

16. 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17.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18.该国可能是 A.中国B.巴西 C.德国D.泰国 【2011·北京东城期末】读表1.完成33、34题。 表1 国家名称美国德国印度日本 出生率‰)14 9 25 9

死亡率(‰)9 10 8 8 33.关于表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正确叙述是 () A.美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德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日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4.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劳动力严重不足③人口增长过快④人口总量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2011·北京东城期末】读图13,回答35、36题。 35.2001 - 2007年江苏人口()A.迁入增多B.出生率上升 C.自然增长率上升D.死亡率下降

高考地理-人口的变化-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二) 人口的变化 一、选择题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累计减少1 300万人,,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图Ⅰ为香港2010~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预测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Ⅱ中①、②、③、④四条香港人口总数增长曲线与图Ⅰ预测符合的是() A.①曲线B.②曲线 C.③曲线D.④曲线 4.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A.2010年~2020年B.2020年~2030年 C.2030年~2040年D.2040年~2050年 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表示意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6题。

A.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 B.适度延缓退休年龄 C.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D.大量接纳外来移民 读“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资源木桶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承载力 B.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C.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不变的确定值 D.面积相等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相同 11.按图所示,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A.水资源B.矿产资源 C.水能资源D.耕地资源 二、综合题 12.下图示意我国劳动人口增量变化(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我国劳动人口变化的特点。 (2)简析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3)若我国劳动人口持续减少,请分析其弊端。 13.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5:专项突破练4 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专项突破练4 人口与城市 (2019·安徽六校联考)读“某国妇女生育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以推测() A.社会劳动力充裕,就业困难 B.代与代之间年龄差呈现增大趋势 C.自然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 D.该国妇女寿命逐渐增加 2.育龄妇女生育高峰年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①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②“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③人口基数大,政策支持④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020·长沙雅礼中学模拟)读“重庆巫溪县望坪村人口现状统计表”和“该村人口迁往地区统计图”,完成3~4题。 人口总数(人) 常住人口(人) 0~14岁14 11 15~59岁49 7 60岁及以上16 14 合计79 32 3.导致该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灾害B.经济发展 C.政府政策D.宗教信仰 4.人口迁移可能对该村产生的影响是() A.生态环境问题加剧B.城市化加快 C.公共设施负担增加D.留守儿童增多 (2019·齐齐哈尔模拟)下图为“台湾人口金字塔图”(含预测)。读图回答5~6题。 5.由图可知() A.1983年台湾少儿人口比重较低 B.2011年台湾人口数量最多的年龄段出生于1983年前后 C.1983年40~50岁年龄段人口即2060年相同年龄段人口 D.2060年台湾劳动力数量达到最高峰 6.台湾目前应当() A.逐步调整人口性别比例 B.推动人口外迁 C.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D.发展科技,提高劳动效率 (2020·本溪模拟)再城市化是指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下图显示四个国家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1984~1989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促进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产生的因素有()

高三地理人口部分专题训练

高三地理人口部分专题训练 高三地理人口部分专题训练 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 1965年 B. 1980年 C. 2015年 D. 2045年 2、上题所得年份之后的10年内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导致( ) A. 用工成本上升 B. 人口增加 C. 老龄人口增加 D. 人才外流严重 下表为杭州市某区2014年节后2月7日(正月初八)至2月18日(正月十九)部分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汇总情况。该区流动人口数量和增长较往年有所提升。据此,完成下列3--5题。 3.该区节后流动人口的特点是以 A. 回校上学的大学生为主 B. 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 C. 旅游后回家的居民为主 D. 来杭州找工作的外地农民工为主 4.导致该区节后流动人口比往年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该区就业环境改善 B. 市内交通设施完善 C. 该区旅游人口增多 D. 返城的本地人口增加 5.该表反应了该区 A. 产业结构完成优化升级 B.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 C. 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 D. 就业人口性别比协调 人口变动与城市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控制人口总量和增速,是国家对特大城市的要求。下图示意上海市1996年至2015年小学生人数和常住人口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6--7题。 6.据图推断,上海市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的时间是 A. 1999年 B. 2001年 C. 2004年 D. 2007年 7.关于上海常住人口及其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近5年常住人口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有很大关系 B. 近5年常住人口的变化与上海房价和生活费用太高无关 C. 2012年常住人口要比1997年要少 D. 常住人口最多的是2007年 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三大产业人口构成的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8--10题。 8.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 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 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 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 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人口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方法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2019高考地理练习7人口与城市解析版

夯基提能卷7 人口与城市 夯基提能卷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河南中原名校四调]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表示意1964~2010年我国某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据此完成1~ A.黄山市 B.北京市 C.成都市 D.乌鲁木齐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地区差异。2000年该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高达8.4%,即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出现早,故该市应该是发达地区大城市,北京市最符合,故B正确;黄山市、成都市、乌鲁木齐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会这么早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C、D错误。 2.1964~2010年该市人口特点是( ) A.人口老龄化程度先加重后趋于减轻 B.人口总抚养比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C.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 D.人口增长模式还未完成向现代型的过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格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市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在上升,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趋于加重,故A错误;表中15~64岁人口比重一直上升,则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之和下降,推断人口总抚养比下降,故B错误;计算分析可知,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较1964年呈上升趋势,故C正确;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该市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型的过渡,故D错误。 3.该市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 ) A.时尚产品销量大增 B.人均消费减少 C.少儿旅游业兴起 D.养老机构床位短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资料可知,少年儿童比重急剧减少,少儿旅游业会衰退,以青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时尚产品的销量不会大增,故A、C错误;人均消费可能增加,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也会给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带来一定压力,故B错误,D正确。 [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向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示意2001年~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4~6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高中地理高考试题—— 人口

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6 人口 (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 0M N 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2000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 3000035000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P Q 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 )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 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八上地理中国的人口教案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我国的人口特点。(重点) 2运用地图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难点) 3.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与我国人口政策,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问法引入,请同学们思考:我国人口有多少?在世界上占第几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人口。 二、快乐自学 自学教材P11—15图1-7,图1-8,图1-9,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总数为_____亿,占世界人口的______以上,居 世界第______位 2.从所绘制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以上可以归纳出我国人口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黑龙江的__________至云南的_________为界,此线以东人口__________,以西人口_________。 5.这样分布的原因是: 东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关于人口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读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什么增大了?

高考地理-人口(练)-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人口(练) 1.练高考 (2016?上海卷)(十)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 .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 20.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人才资源强国。技师技工一般是通过中等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起来的。图为2013 年中、美、日、德四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A .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 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 (2016?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来此过冬养老人结合数近10 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图16 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1 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分)(3)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____________ 。(4分)(2016?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 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图4 是2010 年3 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 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6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 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8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 分)(2015?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

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人口教案

中国的人口 整体感知 本间共包括中国的人口和中国的民族两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问题是目前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22%,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带来了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中国的人口”这一节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现状及分布情况,了解中国人口的特点以及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的民族”主要讲述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及中国的民族政策。通过教学,使学生清楚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国,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等。 人口问题是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的人口意识,教学中应注意进行比较教学——中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几个大国的人口相比较,中国人口自身的纵向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二)能力渊练点 培养学生阅读“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我国人口国情国策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生育观,形成“少生优生好”、“男女都一样”等生育审美观,摒弃“多子多福”“早生儿子早得力”等落后、愚昧、陈旧的生育观念。 二、学法指导 要善于利用图表,从中获得地理核心知识,形成深刻认识。(图表直观形象、易感知、印象深,教材对重点内容、突出问题都会以图展示以强化)让学生明白,读图分析是获得重点知识的途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难点

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 (2019·全国Ⅱ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 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的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2题详解】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山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 【3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右图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对;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B、D错。 (2019·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2018届高三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最新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纲解读】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考点梳理】 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图” 图中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高—高—低”模式。 第二阶段属于“高—低—高”模式。 第三阶段属于“低—低—低”模式。 “高—高—低”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是与生产力的低水平相 适应的;而“低—低—低”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此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高。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例题1】甲市201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甲市可能是 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 型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例题2】(18年四川文综卷)如图为甲、乙两国人 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1--3题。 1.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 家是 A.韩国B.古巴C.新西兰D.埃及 2.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 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3.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例题3】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 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 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回 答1~4题。 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3.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