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1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代。

2早在春秋,我国就形成了礼、乐、射、御、书、数。

3美术教育存在的三种形态:非形式化的美术教育、准形式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化的美术教育。

4形式化的美术教育:是生产力进一步法站,形式化的美术教育开始出现,所谓形式化的美术教育指的是学校美术教育,其特点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标准、有组织、有评估。5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年(178年)二月,因校址设在鸿都门而得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6五代两宋时期的考题:分为六科,多以(诗句)为题,考核画家对其领悟和构思表现的技巧。

7唐明皇创制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翰林图画院),广招天下(艺术人才)以供奉朝廷,并授予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职。

8课徒画稿:明清时代,一些画家常画一些册页小品和步骤图供弟子临摹练习,这类示性作品后来被称为“课徒画稿”,其中最著名且影响力极大的是心友编撰的《芥子园画谱》。9《芥子园画谱》中,画稿的主要作者是:王概,王著,王臬三兄弟。全分为三集:山水画谱,梅兰竹菊画谱,花卉草虫花木禽鸟谱。

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最早提倡了美育教育的方法,注意个性化发展,提倡因材施教;汉代创建了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学习和研究文学艺术的鸿都门学;隋唐创置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翰林书画院;宋代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画学,明清时期版画得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等。

11癸卯学制: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再次颁布了由百熙、荣庆、之洞联名奏呈的重订学堂章程,《奏订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我国经济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一个完整的近代学制。它对整个国家和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它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容与现代科技和人文思想折中后的产物,但却是废除科举以后的第一个学制,是中国传统向新式教育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图画手工课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中,美术课由此在中小学确立,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止。121906年,学堂监督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我国最早的高等师美术教育系科),主要学习西洋画、中国画、手工、图案工艺、劳作,发展成工艺美术。

131912年,(蔡元培)出人我国教育部部长,以后以(美术教育)为特设的学校开设的美术教育课程的学校纷纷涌现。

141919年,中国现代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院校成立,初为美术学校第一任校长为锦,培养美术师资,实用人才,提倡美育。

151966——1976出现了一些美术创作学习班、学习报头、漫画、黑板报、美术字等。

16以实用为目的是我美术教育主要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包括:重视技巧训练、利用口诀解决理解和记忆,主要培养工艺性的美术人才,其特征是:技艺特色十分浓郁,多采用严格

的师徒传授制。

171978年,公布的:全日制暂行工作条例》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中国正式将图画课改名为美术课。

18在课堂中学过得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家做出过重大美术贡献的四位画家分别是徐悲鸿、林风眠、海粟、天寿。

19《考工记》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工具书籍,它对百工工艺做了详细而严谨的记述,反应了齐恒公以后齐国的手工工艺规,以及百工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

20影响美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美术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教育政策。

21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吧艺术教育纳入从小学到搞中国的核心课程容。

22美术课程教学容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呈现出综合性、融合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23教学课程教学容的综合性包括容的综合、技能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学科的综合和能力的综合的大美术教育观。

24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走上主动开掘智能的学习;从非兴趣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的学习;从整体划一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25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5点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请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6全日制教育美术课程目标具体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27二元对立:就是讲事物分成两两相对的畴,来研究事物的易变关系。例如,阴阳。、强如、雅俗、好坏等。

28近代基础美术教育的理念:由科学实业推动的美术教育,开始具有较为明显的实用色彩。29文化情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特征。

第二章美术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

科基础

1美术课程与美术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美术课程就是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美术教育教学的容和方法,按照一定的编排美术教学教育和对学生美术素质形成影响的所有经验和活动的计划。美术教学是为了一定的美术教学目的,美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相互交往过程,是美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的活动。

2如何理解美术课程教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学校美术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制约,同时又承担着保存、传承和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

3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研究对象是 1)课程教学的规律 2)各种教学量变或教学要素:是先在量变、构成量变、情景量变和结果量变3)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活动。研究教学与外部系统之间的联系;研究部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教学各因素自身在的联系。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教学目的、课程容、怎样教学、怎样学习以及教学评价。

4现代美术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书法、篆刻等。

5教育的含义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广义指所有对人产生影响的言论和行为,狭义指有目的地、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大多数情况下指的事学校教育。意义:使人的价值观和态度、感情和思维、知识与技能,创造能力等方面发生符合个性特征和社会需要的改变,促使身心协调发展,促进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6教育功能如何实现?

实现的途径是:1)学科本身的特征会自然的导入人的身心变化,如数学的缜密思维,美术的观察能力;2)有意识的利用学科本身承载一定的道德,伦理和思想意识等,对学习者施以影响。

7当代教育观的基本特征:当代教育非常强调通过对话、交流、启发、唤起学生作为主体持续的在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会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自我学习,自我发挥的学习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8教育功能和可科学本体二者的关系如何理解?

学科本体是基础、支撑学科教育,没有学科本体,就不会有学科教育;教育功能是其发生的结果,没有教育功能,学科作为教育门类的价值和意义就会下降。

第三章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1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是什么?

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和目标任务,即通过美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组织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2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趋向有哪些?

主要有四种:伦理政治价值趋向、社会本位价值趋向和学生本位价值趋向。

3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涉及哪几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与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更明确地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4在教育活动中须要发展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5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形式取向有哪些?

归纳为四种类型: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

向。

6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包含:1.情感价值体系,如美感训练、道德感化、体验生命的微妙、丰满人生、宣泄和治疗等;2.智力价值体系如感知觉训练,信息交流与知识获取,改善思维和记忆等;3.技术价值体系如:技术程序意识、再现性、技术、表现性技术等;

4.包括价值体系如:形成创造意识、提供多位模式、提供创造的技能等。

7导入新课的方式有两种:直接导入和间接导入。

8课前导入的意义是什么?

1.好的课前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有序的进行学习容;

3.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

9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的意义是什么?

1.可以提高美术教育的民族性,让所有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获得享受优质美术教育的权利;

2.扩大美术课程的资源,丰富美术课程的容;

3.帮助学生获得乡土情怀,认同自己的文化,静儿进而达到自觉传承本土文化的目的。

第四章美术课程与教学容的选择与组织

1美术课程与教学容的含义是什么?

是指美术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语言、行动、习惯的总和。

2选择课程容要把握: .一课程容的基础性(基础性: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共同性));

另一方面具有发生性和起始性);二课程与教学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一方面要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容,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要求);课程与教学容的综合化(综合化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联系的一致性,避免过早过分的强调学科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课程与教学容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在课程与教学容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到,选择容若不能被学生吸纳和接受,就永远只能是一种外在物,对学生将来的态度、个性、行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若选择的课程能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的能力,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偏离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课程与教学容,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3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容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是美术课程与教学容结构设计以学习活动方式重新划分结构容的,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二是每个学习领域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联系,形成一套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教学结构。

4高中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容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将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设置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五个系列容;二是每个系列容标准分为系列名称解释、系列总目标、学习容、成就标准等四个容;三是每个系列学习容分为两个模块,以表格形式列入与两个模块相对应

的学习活动建议;四是实行学制分管理,保证基础,力争拓展,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取得更具体的收获。

5什么是课程资源?其主要容是什么?

用以有效完成课程,达成课程目标的所有自然、社会资源的总和。主要容分为校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四大类。

6开发和利用美术资源的原则和主要途径是什么?

优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主要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确定教学教材,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道具;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广泛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作用。

7美术教学组织含义与美术教学形式是什么?

美术教学组织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美术教学形式就是为了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哈桑的组织形式。

8美术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第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第四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9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

班级授课制、个别化教学和现场教学。

10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第一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规模,提高效率;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有事,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第四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教学质量;第五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和检查。

11社会美术实施的要点包括: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包括社区围,风格历史,主要事件;2)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转变为动机;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第五章美术课程与教学过程

1美术教学过程含义及其功能是什么?

含义是指美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即美术老师依据教学的特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洗头膏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美术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功能有:教学功能、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四大功能。

2如何理解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美术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美术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

的统一;美术教学过程是知识掌握与认识的统一。

3美术学习策略和美术学习倾向的含义是什么?

是学生为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所采取的的一系列方法步骤。

美术学习倾向是指学生对美术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手段以及学习环境和学习容等方面的偏爱和选择。

4美术学习方式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是全国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中重要任务;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迫切需要。

5现代的美术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及其特征是什么?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特征是目标计划的明确性、学习过程的监控性、学习品质的监控性、学习品质的主动性;合作学习基本特征是:互助性、互补性、互动性和自主性;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证据和解释。

6什么是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有哪些?

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有效德促进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促进有效教学的途径有: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方法”、有效“组织。

7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学习性、审美性、创新性、直观性、最优化原则。

8美术

1)绘画(素描、速写、中国画、油画、版画、漫画、综合材料绘画。

2)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

3)工艺(经书、玻璃、木材、纤维工艺)

4)雕塑(圆雕、浮雕、透雕)

5)建筑(实用性建筑、纪念性建筑)

6)书法艺术(书法、篆刻)

7)现代媒体艺术(电脑图像处理、摄影、摄像)

15美术课程全日制以为教育美术学习领域划分

外化造型+表现(自由性——以绘画、雕刻为典型)

设计·应用(功能性——以设计工艺为典型)

化——欣赏·评述(欣赏作品,通过口语、文字等方式评述)

综合——综合·探索(学科部,学科之间与社会的综合,以探究学习方法结合其他学习方式进行)

16造型与表现的关系:造型是点,表现是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造型的过程。变现始于造型之初,造型贯穿于表现的全过程。

17写生可以锻炼学生的哪三方面的能力?

1)训练眼睛的比较观察能力,在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看整体、看重点、

看比例、组合关系;2)训乱眼、脑、手的协调能力;3)训练艺术表现能力,通过写生使学生学会构图的原理,学会如何抓住形象特征,学会技能的表现手法。

18高中阶段的“五个形式容”包括: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

19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重点是一次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要精力和实践投放的位置,是学生应该主要理解和掌握的容,从而使得教活动具有主次关系,避免平均使用力气。教学难点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容,是教师把必须调动一切方法和手段加以理解的问题,一般在教学重点中寻找。

20教案的组成:课题、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板书设计、焦距、课后反思等。

第六章美术教学模式与方法

1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操作的基本教学型。特点是:整体性、操作性、简约性、开放性和优化性。

2教学研究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体验性教学模式、最优化教学模式。

4国外主要教学模式有:夸美纽斯教学模式、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模式、杜威实用主义教学模式、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等。

5美术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一是由单一向多样哈的教学模式发展;二是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再到归纳、演绎型并举的教学模式发展;三是由单维为主向整体构建教学模式的转变;四是由单项目标向全人发展的目标发展;五是由传统手段向现代化技术手段发展。

6美术教学方法及其特征是什么?

是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容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教学方法的特征:具有科学性、综合性、互动性、多样性。

7教学方法的类型有: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型、学生自我活动型。

8美术方法的选择必须把握:选择教学方法要符合课程与教学目标和任务、要适合课程与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1、统觉----统觉是指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 2、兴趣----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它力求把某一思想对象保持在意识中,或者使其返回到意识中。 3、专心----“专心”即钻研新观念,明确地意识和理解新观念。 4、审思----“审思”即把意识中各种新旧观念联系统一起来。 5、学科课程----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6、示范----所谓示范,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7、呈示----所谓“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 8、展示----所谓“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9、口述----所谓“口述”,是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10、被动适应论----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主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简答题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哪几个方面? 答: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三种: ①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③教育即生产 2、博比特的课程开发包括哪几个步骤? ①人类经验分析 ②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 ⑤教育计划的制度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_荣艳红

2007年第2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32 No.2 第32卷(总第134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pr ., 2007 71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 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荣艳红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向,促成这种转向的原因有美国国内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欧洲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等多种因素,其中也包括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本文剖析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所造成的影响,阐释了其所以造成深远影响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美国初等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 影响 作者简介:荣艳红(1972--),女,汉族,河南省沁阳市人,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7)02-0071-05 收稿日期:2006-08-30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短短几十年间,人文历史的内容受到了重新重视,互不相连的课程逐步建立起了有机的联结,学生的经验兴趣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一改往昔的面貌。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美国国内众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来自欧洲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其中,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就是这样的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本文将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美国的传播以及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揭示赫尔巴特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变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 19世纪80年代后期,在赫尔巴特弟子齐勒尔、斯托伊、莱因等人的不断努力下,德国掀起了赫尔巴特教育运动,此时,倾心于赫尔巴特教学法的各国学子齐聚在耶拿、哈勒以及莱比锡大学等德国赫尔巴特研究中心,这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德伽莫(Charles De Garmo),麦克默里兄弟(Charles and Frank McMurry)等人,他们回国后成为美国教育界重新认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桥梁人物。自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19世纪80年代末期再次传入美国,一直到1910年以后逐步退出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风行了20多年的时间,根据各个阶段其理论传播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划分出以下几个时期: (一)1885—1892年,美国教育界重新认识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美国学子回国后,在美国组建了多个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非正式研究团体,其中伊利诺州州立师范学校、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等成为美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心。很多当年留学德国的人员积极参与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探讨,在他们的带动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首先激发起了教育界敏感人士的兴趣,他们也积极参与辩论,并撰文发表看法,这其中就包括吉尔伯特(C.B.Gilbert)、约翰·普林斯(John Prince)、约翰·杜威(John Dewey)等人。当时,布朗(George P. Brown)任主编的《公共学校杂志》(The Public School Journal )几乎成为美国赫尔巴特主义者的官方杂志,另外巴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主编的《教育评论》(The Educational Review )、文塞普(A.E.Winship)主编的《新英格兰教育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Education ) 也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持赞同态度,而许多保守派杂志也纷纷开辟专栏探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与此同时,耶拿大学等德国赫尔巴特研究中心培训教师的具体方法也被翻版到了许多师范院校。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考试

1.(10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教学的主旋律。 再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是前者的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后者的重要“靠山”。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深入学习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牢固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观、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才能回归正确的教育轨道。 3.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是指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反映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与个体的性格及学习习惯有关。有多种不同类型,主要有:(1)沉思型与冲动型。前者在思考之后做出反应;后者则凭直觉立即做出反应,易出错。(2)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前者较少受外界刺激干扰,独立学习;后者易受外界因素干扰,难以独立学习.具有依赖倾向。(3)平稳型与敏锐型。前者习惯于以常规方式学习、思考问题,长于守成,短于创新;后者倾向于做新的尝试,思想灵活,反应敏锐。(4)冒险型与谨慎型。前者喜欢新奇,敢于冒险,力求成功倾向占优势;后者则是避免失败倾向占优势。(5)认知繁化型与认知简化型。前者倾向于全面、细致考察事物,力求面面俱到,但不易抓住重点;后者倾向于以点概面,易受表面因素影响,不易触及问题深处。 [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言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 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识记: 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 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4: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 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6: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7: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二、理解 1、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 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 课程传统; 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三、应用 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略(找不到啊找不到- -)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该学科的特点:是师范院校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和解决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解决“为什么教和学”(数学课程目标)、“教什么”(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和结构)、“怎么教”(教学过程、方法、手段)、“怎么学”的问题①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②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模式的科学③数学还可看作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的过程数学的主要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 数学的发展过程: ①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数学的发展十分缓慢,形成的知识也是片断的、零碎的和缺乏逻辑的,没有严密的体系 ②初等数学时期:建立了初等数学体系;开始运用比较科学的计数方法;运用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方法 ③变量数学时期: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④近代数学时期 ⑤现代数学时期只考虑数学本身的内容、结构特点及其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就是数学科学。把数学的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就是学科数学。 数学科学和学科数学的: 联系:学科数学的内容是依赖于科学数学而建立和发展的。 区别:①学科数学是以培养人为目标,数学科学是以阐述数学的原理为目标的 ②数学科学要对数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阐述,一般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出发,全面完整 地、系统地表述某一个数学领域的内容和方法。而数学学科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安排和呈现有关的内容和方法。 ③数学科学对所有的定理、公式、法则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和推导,以保证其逻辑性和严谨性。而数学学科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往往不做严格的论证,只是通过列举的方式,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 ④数学科学可以完全按照数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安排,尽量使内容完整、系统和科 学化。而数学学科在不影响内容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当考虑儿童的认知规律,一些内容的呈现顺序和编排方式可作适当的调整。 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一、发展公民数学素养是基本任务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1、懂得数学的价值2、3、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 力4、学会数学交流5、学会数学的思想 (二)、数学素养的基本特征:1、发展性2、过程性3、实践性 二、培养数学思维是实现数学素养发展的基本点 (一)、观察与比较 (二)、分析与综合 (三)、抽象与概括 (四)、判断与推理 三、提高将数学运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是发展数学素养的基本目标 (一)、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查现实 (二)、构建普通知识与情境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小学数学教学论是研究和解决小学阶段数学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教学论从总体上说是关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

(完整版)答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1)作为学科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作为目标或计划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则是由国家统一制定、颁发的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是各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是课程的核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及评估的基本依据。 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①学习速度;②学习结果;③学习体验是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应该是一种交往关系、和协关系,共同创造有价值的学习关系。 和协的师生关系,爱字当头,爱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怎样爱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其次尊重学生还应该包含赏识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甚至身体素质等。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欣赏学生,树立悦纳意识。 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应与学生一起合作与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标准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答案

————————————————————————————————作者:————————————————————————————————日期: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推动科学教育产生及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A) A.教育、科学、心理 B. 教育、科学、社会 C.教育、历史、科学 D. 教育、哲学、科学 2、科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地表现为它的(A ) A. 社会性 B. 创新性 C. 人文性 D. 发展性 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多为( B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特殊注意 D. 专一注意 4、小学低年级学生将发生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A. 由随意游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转化 B. 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独立的自主活动 C. 由书面表达到言语表达 D. 由接受别人的照顾到照顾别人 5、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D ) A.学习科学知识;领悟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态度 B.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习惯 C.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道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D.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6、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B ) A. 注重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B. 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方法的初步了解 C. 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1、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一、大课程型 在大课程的视野下,课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大系统,而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远没有课程那样重要, 基本内涵: 1、大课程观强调,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过程,课程无所不有,教学知识子系统,建立新的课程观来包含教学。 2、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等。 3、提出:课程构成是很丰富的,课程有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在层次构成中,又进一步分为决策层次构成与运行层次构成 4、强调: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 5、核心理念:是辩证整合的教育价值观念,时限这一观念的是整合课程形态 二、大教学观 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课程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是在教学的概念下讨论课程问题。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四种模式 课程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是课程的实践,课程与教学都包含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下,两者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学习和成长,为了达成教育目的与目标,课程与教学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1、二元独立模式 出发点事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是一样,两者没有任何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大的鸿沟,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不互相互赖的。 不同意这种观点,缺乏理论指引,一定无序,两个都没有价值。 2、相互交叉模式 出发点事认课程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内容,为此课程论和教学论中也存在着相互包含的一部分,即教学包含课程的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的课程也包含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教学论一部分。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平等 3、包含模式。 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它有两个变式,一是大课程论,即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相应的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二是大教学论中认为教学包含课程,同样的教学论包含着课程论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出发点是强调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二者即是相互独立又是循环联系的,课程与课程论不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教学和教学论,反过来也是一样 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 一.对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反思 1)、教学目的的基本提法和局限性 吧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混为一谈,并通过陈述任务要素来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 局限性: 1、教学忽视系统分析的描述性要素罗列 教学是动态的影响和发展人的过程,其目的是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 2、混淆了教学任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3、把教学和智育等同 教学要完成德智体美劳的任务,相互渗透与促进,又不可替代。 2)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分析: 1、对教学的一般性目的分析 是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是判断真正教学的伦理标准是通过使人明智,影响人的德行。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详细描述: 书名: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原价:39元 作者:关文信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1 内容提要 本书从整合的视角构建全书的逻辑体系,首先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整合研究,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在实践层面的完整链条,然后分别对课程和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全书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对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课程结构,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内容做了深入的研究,反映了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初等教育的特色。 目录 第1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教学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一、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二、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第三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必修课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第2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四、我国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环节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四、教学目标的呈现…… 第3章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4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5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6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第7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8章教学设计 第9章教学模式 第10章教学环境 第11章教学方法 第12章教学组织形式 第13章教学媒体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关文信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免费下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本章学习建议您关注以下问题: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下属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根据学科自身发展趋势和小学教 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课程论、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学科整合的 产物。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一课程的内涵 1.课程概念的词源分析唐朝孔颖达:“以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也。”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里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句。《辞海》:①功课的进程;②教学的科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课程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的,有两个义项:跑道和奔跑。前者重点在“道”,名词,引申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安排。后者重点在“跑”,动词,引申为学习的过程。 2.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⑴美国的蔡斯则列举了 6 种有代表性的课程概念: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

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⑵我国学者施良方也归纳出了 6 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是 教学科目。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 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 可分为五个层次①理想课程 ②正式课程③感知课程 ④运作课程 ⑤体验课程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 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二教学的内涵1.教学概念的词源分析 “教”、“学”二字联为一词最早见于《书??商书??说命》《学记》开篇“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 里“教学”一词具有教与学双方活动的意思,其含义大体与“教育”一词相似。 2.教学的定义从词语含义上看,教学通常有4种不同 的指称和用法: 从“教”的意义上使用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邓金,1989)指称“学”的教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掌握知 识过程中发展能力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 想品德(陈桂生,1997)指称“教”与“学”协同活动的“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叶澜,1991)在“教 学生学”意义上使用的“教学” 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控制的,教就 是教学生学,教师的教是教学系统中的高层次活动,学生的学是教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完整]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指课程的教学纲要,包括这门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 ①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教学大纲没有前言。 ②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 ③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 ④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⑤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 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 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东师-美术课程与教学论20春在线作业1答案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19春在线作业1-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75 分) 1.审美教育的价值有:(),惩恶扬善的社会价值,诉诸思维的生活价值,助于宣教的政治价值。 A.引导创作的艺术价值 B.陶冶性情的精神价值 C.启迪人生的认识价值 D.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价值 答案:B 2.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伪自然主义期、青春危机期、( )七个阶段。 A.成熟期 B.迷茫期 C.青春期 D.懵懂期 答案:C 3.示范的主要目的是() A.行为的的展示和模仿 B.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C.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D.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案:A 4.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规定,教学目标可分为三部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重点与难点 C.学生与教材 D.内容与环境 答案:A 5.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也正是“”语境下美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A.视觉文化 B.写意表现 C.具象造型 D.抽象造型 答案:A 6.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是: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 A.劳动能力 B.生活态度 C.意志品质

D.道德修养 答案:C 7.美术课程标准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A.要求 B.目标 C.主旨 D.内容 答案:B 8.以下()课程能使学生获得最一般的技术操作程序和技术发展意识? A.音乐课程 B.体育课程 C.美术课程 D.英语课程 答案:C 9.美术课程标准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A.要求 B.目标 C.主旨 D.内容 答案:A 10.导入可分为?()两类 A.举例导入、直接导入 B.直接导入、间接导入 C.故事导入、情景导入 D.试错导入、观摩导入 答案:B 11.教案的作用是:()促进周密的思考;获得备忘的效果;记录教学的过程;引导反思与改进;与他人更好地交流。 A.明确教学的目标 B.引导学生的学习 C.督促教师的授课技能 D.清楚教学流程 答案:B 12.美术教育具有()的特点 A.“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B.净化心灵 C.陶冶情操 D.修身养性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复习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 10 学分: 0.5 理论学时: 8 实践学时: 2 适用专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针对师范生入职小学以后能够胜任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而开设的,它以最新的科学教育理论为引导,以综合性的实践与智慧性的策略知识为承载,以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能力为基础,实现培养专业化的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科学》课程,不断加深理解现实中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现象,获取小学科学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学会运用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科学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科学教学研究的意识。 二、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 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科学教育概述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的定义与特征 一科学的定义 二科学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科学的多维视角 一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 二作为探究活动的科学 三作为思维方法的科学 第三节科学主义与伪科学、反科学 一科学与科学主义 二科学与伪科学

三科学与反科学 第四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科学与技术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第五节科学教育与生活世界 一哲学视域里的生活世界 二科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远 三回归生活世界的科学教育改革 第六节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世界 一科学家视野中的科学研究世界 二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世界的隔绝 三走进科学研究世界的科学教育 第七节科学教育与科学历史世界 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科学世界 二科学教育对科学历史世界的遗忘 三面向科学历史世界的科学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与技术的本质与区别,明确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新的科学教育观念。(三)教学难点 对新的科学教育观的理解 (四)教学基本要求 能够较为深入的理解科学、技术、科学素养的内涵与本质。结合学生的活动,通过讨论与实例分析,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深刻理解科学教育的价值。 第二章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西方科学教育的产生 二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西方20世纪的科学教育 第二节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 二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 三我国1949年后教育的变革 第三节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 一西方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