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教案-《教育学》

教育学教案-《教育学》

教育学教案-《教育学》
教育学教案-《教育学》

遵义师范学院教案课程名称教育学

授课班级2010级数学本科(4)班、20

10级数学本科(1)(2)班、2010级物理

本科(3)班、2010级生物本科(1)(2)

班2010级生物本科(3)班

授课时间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

教学系部初等教育系

教研室教育理论教研室

课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课时2学时

参考资料《教育心理学》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莫雷

《教育学》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教育心理学》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学目标掌 1.掌握教育的概念及教育的三要素;

2.了解教育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

教学重点教育的概念

教学难点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正确教育观的形成教学方法 1.讲授法2.问答法

教学用具ppt、教科书

教学设计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导入:学科介绍、学期课堂要求、考核标准、分学习组15m

教育的认识35m

一、教育的概念15m

二、教育的要素10m

三、教育的起源10m

教育的历史发展45m

一、教育的发展历程20m

二、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25m

小结5m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从字源上论教育

1.甲骨文中的教育:有“管、教、养”的意思。

2.英语世界的教育:含有“引出”的意思。

(二)从中外教育家的论述中论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家及其经典论教育:

(1)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国外教育家论教育:卢梭、斯宾塞、杜威等

(1)卢梭: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

(2)斯宾塞: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3)杜威: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三)权威性工具书中对教育概念的界定

1.《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活动。”

3.《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4.《美利坚百科全书》:“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从以上对教育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将教育定义为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这种活动对人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和体质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都是积极的,增进、增强、获得等。

(四)教育学中教育的概念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实践性(2)耦合过程(3)动力性(4)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教育活动的对象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1870—1944)《教育原理》。(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羊跪乳”等谚语和故事)

基本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

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评论: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三)心理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美]教育家孟禄(1869-1947)。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劳动起源说(例子:游猎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

代表人物:[前苏联]麦丁斯基

基本观点: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它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其基本观点如下。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

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4.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

5.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为社会服务。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公社的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青少年儿童在与年长者共同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在共同的生活中学习生活规范,还在部落间的冲突中学习军事斗争经验。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奴隶社会已经出现了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独为奴隶主阶级所享用。在我国古代有“学在官府”之说,学校有庠、序、校、学等;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奴隶及其子女,无权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中学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西方奴隶社会的教育主要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主,目的是将奴隶主的子女培养成为身体健壮的武士;学习内容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合称为“五项竞技”),甚至有时以屠杀奴隶作为演习;雅典是一个商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它对教育的要求,除体育竞技外,还要学习哲学、文法、修辞三门学科,即所谓“三艺”,注意人的和谐发展,以培养将来准备担任国家要职的人才,奴隶同样是无法进这些学校学习的。

封建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不同身份的人受不同的教育。中国的封建文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教育制度上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教育内容为经、史、子、集等,其中《五经》《四书》影响最大,是最主要的教材。全社会盛行“学而优则仕”,从察举到科举,是晋身的主要门路。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几乎全部控制在教会手中,教育的内容是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只是在一些设备简陋的教区学校中,农民子弟才可以学到读、写和宗教的初步知识。骑士教育也称“武士教育”,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武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和宗教教育,目的是培养效忠封建领主和善于作战的武士。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机器的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在教育上,从制度、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利用现代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2)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3)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主运动的开展,各国都纷纷制订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开始了教育普及化运动——青少年适龄儿童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与实施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是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标志。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为每个公民创造受教育的机会是每个国家和政府的职责。

1970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其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后,世界各国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普及到每一个人,而且要普及到人的一生。在教育手段上,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日益现代化,如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的出版物等广泛用于教育领域,这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和效率,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吸取各种教育信息,就象“开放大学”、“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大学”那样,真可谓教育的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育内容上,几乎涉及到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各种各样的学校和专业应有尽有,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知识都能在学校里找到。尤其是1944年美国人赖德提出“知识爆炸”的概念和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世界各国开始普遍重视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这又为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普及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有的国家开始迈向普及高等教育的时代。

二、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

(一)各种教育机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981年与1976年相比,我国全日制高校由392所发展到704所,在校大学生从56.5万人发展到128万人。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校1396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可见发展之迅速。若横向比较仍有差距。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注册的高校就有3000所,在校生为1130多万人。美国只有2.5亿人,而我国有13亿人口。

(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和入学率与流失率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普及了五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20世纪末基本普及了八年制的初中义务教育。而日本在1961年就普及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9.8%,1972年就普及了十二年制的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也有差别,如我国不少大城市已普及了十二年制的高中教育,而在大部分农村才刚刚普及初中阶段的教育。

(三)各阶层入学机会多少和入学条件

如果入学条件严,说明国家为国民提供的入学机会少,竞争激烈,即教育资源不“富裕”。如果社会各阶层的子弟入学的比例差距很小,就说明教育的机会趋于均等,教育的普及面较广。反之同理。如20世纪60、70年代,西德的工人占人口总数的49.8%,其子女上大学的只占大学生总数的5.2%,而上层社会人口只占人口总数的6.7%,其子女上大学的占大学生总数的33.7%。

(四)各级各类学校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这主要是指同一级不同性质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当,就说明教育事业还不尽人意。如以前我国的中等教育就是单一的普通中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现已逐步改善。1981年我国职业高中在校生占整个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4%,比1979年的10%改进了不少。到20世纪90年代要求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应达到1∶1,实际上还远没达到这个标准。而西方的德国、加拿大等早都是1∶1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人曾统计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校的农业大学生每万人农业人口中才有0.6人,而日本是29人,前苏联是51.3人。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就是现在也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就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说,

如果上一级学校与下一级学校之比的比值小,说明升学率低,教育不甚发达。

(五)教育机构的布局是否合理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机构的分布尚不可能均衡。有的地方教育机构较多,教育的普及率较高;有的地方教育机构极少。考察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应考虑到这种区域的差异性。我国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和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普及和提高的任务仍很艰巨。

(六)教育手段、教学设备、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手段和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师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象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的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的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如师生的比例、学历达标、实际的水平。

(七)教育科研机构、科研队伍以及科研成果

这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理论发展的水平,它与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主要是看科研机构是否健全,科研队伍是否稳定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

(八)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其占国家预算支出的比例

如果教育经费较多,使用较合理,无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这方面我国一直较落后,如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教育经费只占国家预算支出的4.5%,而同期美国占16.7%,法国占18.1%,日本占20.4%,西德占13.9%,苏联占1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正迎头赶上,如1998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5.32%,2001年为14.31%。教育经费总量不断提高,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4637.66亿元,比上年的3849.08亿元增长20.49%。

(九)教育质量的高低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教育,光有数量还不行,还要看它是否培养出了社会所需的人才,甚至是高素量的人才。如一般认为日本的基础教育质量较好,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较高,就是一例。当然,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应是全面性的。不仅要看整体的毕业率、优秀率,还要看个体的知识、能力、品德和个性等,同时还要看教育质量的差异性多大。

从以上不难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以及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我们在考察它时,应综合分析、全面衡量。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 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教育学考试

《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2、教育目的 3、形成性评价 4. 课程设计 5、学校教育: 6、发现学习: 7、教育目的: 8、课程目标: 9、绝对评价法: 10、教育自传: 11、人性化教育: 12、读书指导法: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政治意义。 2、简述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3、简述校本研究的特点。 4、简述新课程的教学观。 5.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6、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7、简述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有哪些? 8、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9、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 10、简述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11、简述读书指导法的内涵、意义和注意事项。 12、简述表现性测验评价的含义与方式。 13、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14、简述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15、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结合实际论述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4、结合实际,谈谈教学实践中如何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5、结合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6、试论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角色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7、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谈谈新时期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8、试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 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 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一般来讲,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4.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课程机构的编制,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以及解决课程的标准问题。 5、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6、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7、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和方针,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8、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广义为课程总目标,狭义为分科课程目标,各领域、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科目标)。9、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或标准(客观标准),再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到达目标的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10、教育自传:当教师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我们把它叫做“教育自传” 11、人性化教育:是建立在人本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重视教育的人性需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重视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人格和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是使人获得健全人格,使人性得到完满实现的教育。 12、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的活动法。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政治意义。 (1)通过学校教育制造政治舆论,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或政治路线与方针, 为某种政治活动的需要做思想准备。 (2)通过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选择与分配,使原有的社会政 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是实现学校教育政治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3)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以及各种政治人才。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 才。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2.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幼儿教育学 第五章 教案

精心整理 第课时 教学内容:第五章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一节幼儿教师1 教育目标: 1. 掌握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 2. 掌握幼儿教师的职能和社会地位 3. 了解幼儿教师的社会权利和义务 4. 通过教学,使树立学生正确的幼儿教师教育观和责任感 一、 二、 12三、 1(1(2(3123、教师讲解: (1)幼儿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①幼儿教师的劳动复杂而富有创造性。 A 幼儿教师的教育任务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提问:教师的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幼儿园的任务?幼儿的一日活动? B 创造性:幼儿的个性和发展潜力不同,教师应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②幼儿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A 提问: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模仿)

B举例讲解:《说了不许说话》 ③幼儿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A学生讨论:你最难忘的一位老师? B举例讲解:《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时光》 C教师讲解长期性的内容。 (2)幼儿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 ①教师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 ②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提问:为什么是支持者而不是传授者?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③教师是幼儿与社会沟通的中介者 四、 1、( 2、( A 答案: 3、( 4、( A 答案:C 五、 六、 1.掌握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 2.了解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方法 3.能分析评价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4.通过教学,使树立学生正确的幼儿教师教育观和责任感教学重点: 1、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要求 2、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难点:分析评价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育教学改革综述

教育教学改革综述 颜育辉11化本2班1106000444 改革,顾名思义,变更,革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值得我们师范生研究的话题。 我认为“情境引导,问题探究”是个不错的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创新色彩。所谓“情境引导,问题探究”就是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以问题为依托,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一、制定清晰的探究目标 探究目标决定了探究教学的活动走向,要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指向探究目标。探究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探究活动指向明确,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成,学生就会从内心滋生出成就感,这将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促进探究教学的有效展开。 那么,如何确定探究目标呢?探究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 首先,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所处的位置,以及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来确定探究的具体目标。 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准备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学习特点主要指的是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 例如,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之后,我们可以提出“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探究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对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反思,交流合作中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乐于分享他人观点,虚心接受他人指点、发现自己的缺点能及时纠正等。这一具体目标的制定,依据的是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准备。目标指向明确,使学生能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能力。 二、围绕探究目标,设计探究问题 制定了清晰的探究目标以后如何才能将这些目标落实到化学课堂上呢? 思维始于问题,思维活动决定探究活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开始的,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开端。问题的提出主要源自于教材本身,也可能源自日常生活,或来自社会中的某个热点问题或最新的科技成果,抑或是平常的问题赋予它新的视点。可以来自教师为实现探究内容的需要而精心准备的,甚至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或教师偶然发现的,等等。问题要为达成探究目标服务,将学生注意力引导到问题情境中来,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式和范围,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活动状态。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学情、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注意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注意科学发展、社会中的热点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做适当引导,学生面临一定的问题情境,亲自去体验探究活动,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 已经制定了清晰的探究目标,提出了探究问题,那么,如何去实施呢?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这基础上自由创造。 在开始施行探究式教学课堂的时候,我们按照探究步骤,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探究,要探

针灸学教学方法改革

内蒙古中医药技能和娴熟程度,还侧重考核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的人文关怀、护 患沟通、应急能力及相关知识等,充分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进行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规范了护理技术操作,保障护理安 全,进一步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安 全、有效、满意的护理服务,全面推进了医院管理年活动及医院评审工作扎实广泛的开展。实施护士岗位技能培训,使护士护理技能明显提高,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参考文献[1]李秀娥,王玉玲,全海燕.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的操作与时间[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50. *内蒙古医学院(010059) 2012年8月21日收稿摘要:就《针灸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在教学及临床中的心得体会,为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改革进行论述。 关键词:针灸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20-0106-02 针灸学教学方法改革 王琦*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bstract :as"acupuncture"tradition of the drawbacks in the teaching,combining teaching and in clinical experienc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ing,from teaching concept,teaching means,teaching method,examination form and other aspects of reform are discussed.Key words :the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eaching method,reform 《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学科,集中了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知识,内容颇多,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时数不断减少,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又要具有独立的临床应用能力,对学校和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和提炼,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我们针对以往针灸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实行了改革,初见成效。1教学观念更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的容器。教师的任务是教完课本知识,把课本总结的结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是按照教师讲授的去记忆、去训练。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艺术,评价的是学生是否按教师要求去做,是否做好。忽视了“学生”是主体这一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将重点转移到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过程。把学生推向教学的前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2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针灸教学手段是以教师板书为主,讲授缺乏形象性、直观性,致使学生学习无积极性,感觉乏味。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多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运用flash 动画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诱导学生学习。改善了过去单一的采用板书为主的文字表述形式,可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 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想像例如:在讲述经脉循行时,就采用多媒 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把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 联络脏腑、主要腧穴等演示出来,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这样既直观,又通俗易懂。情节有趣、生动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刺激大脑的思维和记忆,缩短了空口讲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方式改革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 动手操作,致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出现动手能力差,操作不规范的缺点。根据以上实际问题,我们提出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实践,在 实践教学中引入理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 校外实践相结合,多种实践方式引入,做到 “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3.1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实践:在理论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实际,多举实际的例子,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解,多讲解应用方面的知识,以“会用”为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采取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了就会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例如:在讲解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时,举例临床医生在治疗面瘫有时会取患病的对侧合 谷穴来治疗,这是因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的循行是“交人 中—左之右、右之左。”的缘故。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理论讲解远远不能比的。 3.2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理论并不是减少 实践、增加理论。而是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在上实习课的时候,要避免教师演示、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瘫痪、肌肉萎缩病症 时,取曲池、 伏兔、足三里等穴,因于“治萎独取阳明”之论。又如治疗感受风邪而致的皮肤瘙痒,取血海、膈俞,基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古训。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 做,能够做到举一反三。3.3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光靠课堂的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课外实践,让学生勤动手、多动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在刺灸法的教学中,为使学生尽早 掌握针刺操作技术,让学生课外在练针包和捆绑好的纸垫上练习指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后,再进行自身实体练习。在自身练针熟练的基础上,模拟临床实际,两人一组,轮流在对方身 上练习。通过课外实践能消除学生自身练针怕痛的心理, 掌握正确的进针方法,体会运针时的针感。 3.4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走学校和医院合作的道路,做到教学与临床合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一定比例的课程安排到临床教学医院示教室上,将典型病例患者请到示教室,让学生首先接诊患者(提出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案),然后教师点评,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合 理的治疗方案。让一名学生在患者身上开展针灸治疗, 其余学生相互对练。同时让患者对学生做出评价。3.5多种实践方式引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 中,要创造各种条件,便于学生“无处不实践,无时不实践”。包括: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针灸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参加针灸技能大赛,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参与科研项目,成立各种提高针灸实践技能 方面的协会或学生社团。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让先进的学生带动落后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学习氛围,最终实现学生针灸实践技能的整体进步和提高。4考试形式改革建立一套较完整、严格的考核制度,能提高学生对针灸学的重视程度。近年来,我们制订了较为完整严格的考核制度。针灸学106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2020教育学(离线作业)答案

离线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 -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

大学教师教案模板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教案 . 编号:04 课时安排:8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目的:使学生了解实际流体的两种流动型态,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的两种型式,掌握沿程损失、局部损失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基本要求:理解实际液体的两种流动型态,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产生原因,以及边界层概念及绕流阻力概念。掌握均匀流的基本方程、圆管层流与紊流沿程阻力系数及沿程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方法,理解当量粗糙度、当量直径、水力半径等重要概念。 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难点?疑点): 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4-1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的两种型式0.5学时 §4-2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1.5学时 §4-3圆管中的层流运动1学时 §4-4紊流的特征及紊流切应力1学时 §4-5尼古拉兹实验1学时 §4-6当量粗糙度的概念与工业管道λ的计算1学时 §4-7当量直径的概念与非圆管的沿程损失1学时 §4-8管道流动的局部损失1学时 共计8学时 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 实际液体的两种流动型态的判别,均匀流的基本方程,圆管层流与紊流的流速分布,沿程阻力系数及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沿程损失与局部损失的特征,当量粗糙度、当量直径的概念,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计算。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深化:紊流理论基础,紊流理论的应用,N-S方程与雷诺应力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拓宽:现代紊流模型的发展。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讲授——提问——讲授——习题课——实验 注意问题:紊流与层流的判别,圆管紊流的速度分布、切应力分布与紊流阻力系数经验公式的选取。 教学媒介:多媒体结合板书 讨论、思考题、作业: 1. 讨论:1)紊流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Re数可用来作为判别流态的唯一准则,而临界速度却不可以? 2. 作业: 习题:4-2、4-5、4-8、4-9、4-10、4-14、4-16、4-19、4-21、4-22、4-23、4-24、4-25、4-27、4-28、4-29、4-30

(教育学)说课模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普通教育学》是一门师范类专业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编者把《》安排在第x章第x节,一是为了让学生明确_____ 二是为了使学生初步受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主要是对学生学过的______进行综合强化,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启后”,是指学好本课能为以后学习_________等内容和毕业时的教育实习,起着铺垫作用。可见,本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2.学情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全是女生,她们思维较活跃,对具体形象的实例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性,自信心不足。 3.教学目标 基于对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我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尽可能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______________(2)引导学生_______________ (3)激发学生初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专业培养目标及高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 教学重点确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地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地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疑问难法、点拨法、讲授法、案例分析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地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和勾划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在教学之前,让学生预习新课,搜集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5分钟) 为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愉快的学习,我打算这样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引入语:播放_____视频剪影,引导学生观察__________然后,提出问题_________?设置悬念,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第二环节——自主学习,质疑问难。 (二)自主学习,质疑问难(知重点找难点)(6分钟) 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我安排6分钟,让学生潜心阅读教材第x页的内容,勾画出本课的知识点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想一想哪些问题最值得大家探讨? [设计意图]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幼儿教育学》教案(三)

第三章幼儿园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2、体、智、德、美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 3、能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的观念分析、评价幼儿园具体的教育工作。 ◆教学重点: 体、智、德、美教育的目标、内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的含义:全面和谐的发展观,培养素质;避免平均化、孤立化的发展观。 ◆教学方法: <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一、以案例导入课题,重点研讨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播放录象】 天才儿童畸形教育的录象片段 【问题讨论】 此案例中儿童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看待儿童发展全面性应注意什么倾向 【归纳总结】 ~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终旨,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素质(是指人的内在身心的组织结构极其质量水平)、全面和谐的发展、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儿童发展的现实与可能性) 注意倾向:全面和谐的发展观: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化的发展、不等于孤立的发展。 第二节幼儿园体育

一、设疑导入,引导学生预习第二节幼儿园体育部分,理解幼儿园体育工作目标和内容。 【问题导入】: 1、在幼儿园体育目标中,为什么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与健康放在第一位 2、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与生命健康有何联系还与什么有关良好的习惯指什么 3、如何做才能增强幼儿的体质 . 【知识要点】 1、理解概念: 体育:广义概念--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狭义概念--专指在教育机构中进行的、保证受教育者的身体正常发育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幼儿体育:在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幼儿体育的目标: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8)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8)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洛克教育思想的是( )。 A.白板说 B.自然与自由 C.绅士教育 D.“泛智”思想 E.发现法 2.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典型学制类型( )。 A.双轨制学制 B.六三三学制 C.单轨制学制 D.分支制学制 E.壬寅学制 3.首次提出和谐教育思想的西方思想家是( )。 A.孔子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塞万提斯 E.克鲁普斯卡娅 4.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 )。 A.《孟子》 B.《论语》 C.《庄子》 D.《学记》 E.《礼记》 5.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是( )。 A.素质教育 B.科教兴国 C.实施全民教育 D.人才强国 E.资源开发 6.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 A.文字材料 B.口耳相传 C.直观教具

D.黑板加板凳 E.现场示范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E.教育与文化 8.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 A.身体发展 B.智力发展 C.个性发展 D.身体和心理发展 E.社会性发展 9.在教育教学上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E.连续性 10.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教会讨论了( )。 A.《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义务教育投资实施细则》 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1.教育目的的评价内容主要有( )。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水平和效益 B.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C.学生的学习质量 D.教师的教学质量 E.教育方法的选择 1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 )决定的。 A.劳动目的的复杂性. B.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C.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最新《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2)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学习教育学的基本要求?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本质存在于教育的内部,是教育各要素间的内资联系,是由教育过程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最重要的能动的因素,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教育过程不同于其他社会过程和持殊矛盾。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反映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即教育目的),它总是高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通过教育者的培养和训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区分?教育宗旨,方针是宏观的。它反映一个国家或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是中观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是教育宗旨,方针内容的一部分。狭义的教育目标是微观的,他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制定出的不同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以指导学校进行各种具体的教育活动。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核?1.社会主义方向性2.培养劳动者3.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相统一。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2.全面性3.全体性4.基础性5.发展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2.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主动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4.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简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1.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制约,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2.教育受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制约,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教育内容和方法;3.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制约,必须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词,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发展;4.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制约,因材施教,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的制约,必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以及与生产力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的集中体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必须受政治发展的制约。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教育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即:一方面教育影响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要受文化的制约。 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搞好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质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正确的教育理念 2多元的知识结构3完善的能力结构:言语表达能力、教育和教学能力。 教师扮演了那些角色,如何处理教师的角色冲突?1“教员”角色2

教育学教案第一章

名师精编精品教案 授课班次与时间: 课题名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 重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 难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发展 教学手段及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 说明: 一、教案还应包含教具、幻灯、电化教学(若使用)使用手段的说明;新课内容小结; 作业布置;后记 二、课时授课计划(教案)以一次课(2学时)为单元编写,每一单元有一首页 三、教学内容、小结、作业布置、后记等书写在竖直线左边,其他内容书写右边 四、青年教师需提供板书设计(最后)

教学主要内容: 新课导入: 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学习教育学这门课? 1、作为专职教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2、作为家长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3、作为社会其他角色必须学习教育学 通过案例“金表的故事”分析引导: 案例设疑: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何在?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什么? 案例分析引导:差异在于教育策略,母亲是基于惩戒的教育,老师是基于引导和启发的教育。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教师有深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这是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分为三类:1、作为一种过程2、作为一种方法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教育学教案(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的: 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本章。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的三要素 2. 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 3.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能够简要评述(重点、难点) 4.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 (一)词源中的“教育” “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说文解字》) ◆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 一般来说,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参见P.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