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原电池知识点与经典练习

2021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原电池知识点与经典练习

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原电池专项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映(有电子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互相连接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例题分析】

例1、在如图所示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是()

A.①④ B.③④⑤C.④⑧D.②④⑥⑦

4、电极名称及发生反映:

负极:较活泼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映,

电极反映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映,

电极反映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现象:普通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长。

5、原电池正负极判断办法:

①根据原电池两极材料:

较活泼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依照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

向原电池正极。

③依照内电路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依照原电池中反映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映,现象普通是电极自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映,现象是常随着金属析出或H2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映书写办法:

(i)原电池反映所依托化学反映原理是氧化还原反映,负极反映是氧化反映,正极反映是还原反映。因而书写电极反映办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映方程式。②把总反映依照电子得失状况,提成氧化反映、还原反映。

③氧化反映在负极发生,还原反映在正极发生,反映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

介质和水等参加反映。

(ii)原电池总反映式普通把正极和负极反映式相加而得。

【例题分析】

例2、被称之为“软电池”纸质电池,其电池总反映为Zn+2MnO2+H2O=ZnO+2MnO(OH).下列说法对的是()

A.该电池负极为锌

B.该电池反映中二氧化锰起催化剂作用

C.当65 g Zn完全溶解时,流经电极电子1.204×1023个

D.电池正极发生MnO2得电子氧化反映

例3、Mg-H2O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下。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对的是()

A.Mg电极是该电池正极

B.H2O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映

C.石墨电极附近溶液pH增大

D.溶液中Cl-向正极移动

例4、某原电池总反映离子方程式为2Fe3++ Fe = 3Fe2+能实现该反映原电池是()

A.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SO4溶液

B.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2溶液

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

例5、如图,关于零排放车载燃料电池论述对的是()

A.正极通入H2,发生还原反映

B.负极通入H2,发生还原反映

C.导电离子为质子,且在电池内部由正极定向移向负极

D.总反映式为2H2+O2= 2H2O

7、原电池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映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腐蚀。

【例题解析】

例6、依照下列事实,①②

③④由Y、W电极构成原电池、电极反映为:

可知X、Y、Z、W还原性由强到弱顺序是:

A、 B、

C、D、

例7、依照下列事实:①A+B2+=A2++B;②D+2H2O=D(OH)2+H2↑;③以B、E为电极与E盐溶液构成原电池,电极反映为E2++2e-=E,B-2e-=B2+。由此可知A2+、B2+、D2+、E2+氧化性强弱关系是( )。

A.D2+>A2+>B2+>E2+

B.A2+>B2+>D2+>E2+

C.D2+>E2+>A2+>B2+

D.E2+>B2+>A2+>D2+

△例8、下图实验为研究金属腐蚀实验,下列有关说法对的是()

A.食盐水中有气泡逸出

B.铁表面反映为Fe-3e=Fe3+

C.红色一方面在食盐水滴中心浮现

D.该实验研究是金属吸氧腐蚀

8、化学电源基本类型:(课本内反映必要能自己分析彻底)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映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自身不发生反映,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物质发生反映,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

***原电池电极反映书写练习***

(1)C2H5OH燃料电池(电解质:NaOH溶液)

负极:正极:

总反映:

pH:正极负极总体系(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C2H5OH燃料电池(电解质:稀硫酸)

正极:负极:

总反映:

(3)甲烷燃料电池(电解质:熔融碳酸盐)

正极反映:负极反映:

总电池反映:

(4)甲烷燃料电池(电解质:固体电解质:高温下能传导O2-)

负极反映:正极反映:

总电池反映:

(5)Mg-Al-NaOH溶液

负极反映:正极反映:

总离子反映:

(6)Fe-Cu- NaOH溶液

负极反映:正极反映:

总化学反映方程式:

典型例题:

一、选取题

1.在铜—锌—硫酸构成原电池中,当导线中有1 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两极变化是

①锌片溶解32.5 g ②锌片增重32.5 g ③铜片上析出1 g H2④铜片上析出1 mol H2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在盛有稀硫酸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下列论述对的是( )

A.溶液中SO42-浓度逐渐增大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正极有O2逸出 D.铜片上有H2逸出

3.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X、Y为两电极,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对此装置下列说法对的是( )

A.外电路电流方向为:X→外电路→Y

B.若两电极分别为Zn和石墨棒,则X为石墨棒,Y为Zn

C.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则它们活动性为X>Y

D.X极上发生是还原反映,Y极上发生是氧化反映

4.某同窗制作一种原电池,电池总反映离子方程式为Zn+Cu2+ Zn2++Cu,它构成是( )

A.Cu为正极,Zn为负极,CuCl2为电解质溶液

B.Cu为正极,Zn为负极,ZnCl2为电解质溶液

C.Zn为正极,Cu为负极,CuCl2为电解质溶液

D.Zn为正极,Cu为负极,CuSO4为电解质溶液

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描述不对的是( )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浮现气泡

B.用锌片作负极,铜片作正极,在CuSO4溶液中,铜片质量增长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浮现一层铁

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6.下列烧杯中盛放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气愤泡是( )

7.理论上不能设计为原电池化学反映是( )

A.CH4(g)+2O2(g)CO2(g)+2H2O(l) ΔH<0

B.HNO3(aq)+NaOH(aq)NaNO3(aq)+H2O(l) ΔH<0

C.2H2(g)+O2(g)2H2O(l) ΔH<0

D.2FeCl3(aq)+Fe(s)3FeCl2(aq) ΔH<0

8.下列论述中对的是( )

A.原电池负极发生得电子还原反映

B.原电池中较活泼金属作正极

C.原电池中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金属构成

D.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映电极是负极

9.下列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是( )

10.下列关于能源说法错误是( )

A.风能是人类通过风车等工具获取能源,但属于一次能源

B.在即将到来新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将成为重要能源

C.月球土壤中具有丰富质量数为3氦,它可作为将来核能重要原料

D.原电池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因此由原电池提供电能是一次能源

11.X、Y两根金属棒插入Z溶液中构成下图装置,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步X棒变粗,Y棒变细,则X、Y、Z也许是下列中( )

编号X Y Z

A Zn Cu 稀硫酸

B Cu Zn 稀硫酸

C Cu Ag 硫酸铜溶液

D Ag Zn 硝酸银溶液

12.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连结起来浸入某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中,d比a反映激烈。将Cu浸入b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如果把Cu浸入c盐溶液里,有c单质析出,据此判断它们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 )

A.d、a、b、c B.b、a、d、c C.d、b、a、c D.d、c、a、b 1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如下论述对的是

①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②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③两烧杯中溶液c(H+)均减小④产气愤泡速率甲比乙慢

⑤甲中SO2-4向Zn片移动,H+向Cu片移动⑥乙中电流从Cu片流向Zn片⑦甲乙两烧杯中Cu片质量均不变

A.①②③ B.③⑤⑦ C.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⑦

14.某原电池反映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则下列说法中对的是 ( )

A.用HNO3作电解质溶液 B.用锌作原电池正极C.用铁作负极,铁质量不变 D.用铜作原电池正极

15.下列关于原电池说法对的是( )

A.由Al、Mg、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映式为Al-3e-===Al3+

B.由Al、Mg、NaOH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映式为Al-3e-+3OH-===Al(OH)3↓

C.由Al、Cu、浓硝酸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映式为Cu-2e-===Cu2+

D.由Fe、Cu、FeCl3构成原电池,其正极反映式为Cu-2e-===Cu2+

二、非选取题

16.a. 原电池是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装置.

(1)如图1所示:①在Cu-Zn原电池中,Zn极发生______反映(填“氧化”或“还原”).写出电极反映式______.Cu极为______极;发生电极反映为______.

②外电路中,电子流向______极;内电路溶液中,SO42-移向______极.

(2)请依照化学反映:Cu+2FeCl3=CuCl2+2FeCl2设计原电池,在图2方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写出电极反映.负极反映式为:;正极反映式为:.

b.请写出甲醇(CH3OH)和空气构成燃料电池电极反映方程式。

(1)当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其正电极反映式为,负极反映式为。

(2)当电解质溶液为KOH时,其正电极反映式为,负极反映式为。

17.如图所示原电池,一段时间后某极析出1.28 g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正极是(填“锌”或“银”),发生反映。

(2)正极电极反映式为。

(3)上述过程中共转移电子mol。

(4)锌片质量(填“增长”或“减少”) g。

参照答案

一、选取题

1.A

2.D

3.C

4.A

5.C

6.A

7.B

8.D

9.C

10.D

11.D

12.A

13.B

14.D

15.C

二、非选取题

16.a.(1)①氧化;Zn-2e-=Zn2+;正; 2H++2e-=2H2↑;②正;负;

(2) Cu-2e-=Cu2+, 2Fe3++2e-=2Fe2+,

则原电池装置图可设计为:

b.(1)3O2 + 12H+ + 12e- ═ 6H2O;2CH3OH + 2H2O - 12e- ═ 2CO2 + 12H+

(2)3O2 + 6H2O + 12e- = 12OH-;2CH3OH + 16OH- - 12e- = 2CO32- + 12H2O

17.(1)银还原 (2)Cu2++2e-Cu (3)0.04 (4)减少 1.30

2021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原电池知识点与经典练习

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原电池专项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映(有电子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互相连接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例题分析】 例1、在如图所示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是() A.①④ B.③④⑤C.④⑧D.②④⑥⑦ 4、电极名称及发生反映: 负极:较活泼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映, 电极反映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映, 电极反映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现象:普通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长。 5、原电池正负极判断办法: ①根据原电池两极材料: 较活泼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依照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 向原电池正极。 ③依照内电路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依照原电池中反映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映,现象普通是电极自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映,现象是常随着金属析出或H2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映书写办法: (i)原电池反映所依托化学反映原理是氧化还原反映,负极反映是氧化反映,正极反映是还原反映。因而书写电极反映办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映方程式。②把总反映依照电子得失状况,提成氧化反映、还原反映。 ③氧化反映在负极发生,还原反映在正极发生,反映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 介质和水等参加反映。 (ii)原电池总反映式普通把正极和负极反映式相加而得。 【例题分析】 例2、被称之为“软电池”纸质电池,其电池总反映为Zn+2MnO2+H2O=ZnO+2MnO(OH).下列说法对的是() A.该电池负极为锌 B.该电池反映中二氧化锰起催化剂作用 C.当65 g Zn完全溶解时,流经电极电子1.204×1023个 D.电池正极发生MnO2得电子氧化反映 例3、Mg-H2O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下。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对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电源 1.原电池: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性不同②两电极通过导线连接③两 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及反应 负极:较活泼金属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负极溶解,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石墨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例如:负极:(氧化反应) 正极:(还原反应) 5.正负极判断(负) ①较活泼的为负极 ②电子流出的极为负极 ③电流流入的极为负极 ④失电子的极为负极 ⑤化合价升高的极为负极 ⑥发生氧化反应的极为负极 ⑦溶液中阴离子移向的极为负极 ⑧电流表指针偏向的极为负极 ⑨质量减少的极为负极 6.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1)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2)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3)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7.原电池的应用

(1)加快反应速率 (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3)设计原电池 (4)金属的腐蚀 【习题一】 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从原电池负极到原电池正极 C.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D.只要是放热反应就可以将其设计成原电池 【分析】A、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可能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端电极为负极,电流方向和电子流向相反;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D、只有能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 【解答】A、电极材料可由金属构成,也可由能导电的非金属和金属材料构成,故A错误; B、原电池放电,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故B错误;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C正确; D、只有能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并不是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习题二】 某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Fe+2Fe3+=3Fe2+,以下给出原电池中正极、负极、电解质溶液可能的材料,其中与此电池反应不符的原电池给合是() A.铜片、铁片、FeCl3溶组成的原电池 B.石墨、铁片、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C.镁片、锌片、Fe2(SO4)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复习及练习(有答案)非常详细

必修二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复习 一、化学反应的速度和限度 1. 化学反应速率(v ) 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 计算公式:v=Δc/Δt (υ:平均速率,Δc :浓度变化,Δt :时间)单位:mol/(L •s ) 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规律 条件变化 活化分子的量的变化 反应速率的变化 反应物的浓度 增大 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增多,百分数不变 增大 减小 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减少,百分数不变 减小 气体反应 物的压强 增大 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增多,百分数不变 增大 减小 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减少,百分数不变 减小 反应物的温度 升高 百分数增大,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增多 增大 降低 百分数减少,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减少 减小 反应物的催化剂 使用 百分数剧增,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剧增 剧增 撤去 百分数剧减,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剧减 剧减 其他 光,电磁波,超声波,固体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等 有影响 ※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 化学反应 速率 意义:衡量化学反应快慢物理量 表达式:v = △c/△t 【单位:mol/(L ·min)或mol/(L ·s) 】 简单计算:同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之比 影响因素 内因:反应物的结构的性质 外因 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加快反应速率;反之减小速率 温度: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之减小速率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固体的表面积、光、超声波、溶剂 压强(气体):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之减小速率

人教版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教学案 含习题和答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 【资料卡片】 热电厂生产的过程 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化石燃料发电称为火力发电。燃料在锅炉中燃烧产生蒸汽,用蒸汽冲动汽轮机,再由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中国煤炭的44%用来发电。中国煤炭特点是高硫、高灰分且难洗选煤的比重较大,从1980年到1996年,烟尘排放量基本持平,SO2排放量呈上升的趋势,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控制。火电厂冲灰水、灰渣排放量现已彻底解决。 【问题探究1】 【实验结论】 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Cu极上会产生气泡,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归纳小结】 ⑴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本质是:自身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⑵Cu-Zn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以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为例): 负极(锌片):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的一极 正极(铜片):2H++2e-==H2↑(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的一极 总的离子反应:Zn+2H+==Zn2++H2↑

⑶原电池原理: 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一极。 【分析】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Zn2+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将电子转移的过程变为电子的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这就是原电池设计的基本思路。 1、从得失电子的角度看整个装置中发生的是什么反应? PS:氧化还原反应。 2、电子在导线上的流向? PS 3 PS 4 PS 5 PS 实验一: (可以) 【小结1 实验二: (可以) 【小结2 实验三: 【小结3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归纳总结】 1、原电池构成的条件 ①有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存在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电极或能导电的非金属电极 ③存在电解质溶液 ④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 2、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①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人教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习题 原电池原理的综合与探究 专题练习

专题练习原电池原理的综合与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将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后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仍无气泡B.因为锌比铁活泼,当将两者相连后浸入稀硫酸中,锌片表面出现气泡 C.将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不会出现一层铁 D.为增强高压输电线的导电性,可以在铝导线束的中心加一根铜丝 2.下列有关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生铁投入稀盐酸中不能形成原电池 B.镀锌铁放入稀硫酸中后,铁作负极 C.铝片和镁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NaOH溶液中,Mg较活泼作负极 D.铝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中,铜作负极 3.以下四位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根据反应Cu+H2SO4===CuSO4+H2↑设计的原电池中铜作负极 B.钠块与铜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盐酸中发现铜的表面很快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C.根据原电池原理,可以将反应2H2+O2===2H2O设计成原电池,且H2在负极反应D.构成闭合回路是形成原电池的必备要素之一,电子在此闭合回路中从负极流经导线到达正极,再从正极经电解质溶液流回负极 4.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 C.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与负极上都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发生 D.锌、铜和盐酸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锌片上有6.5g锌溶解,正极上就有0.1g氢气生成5.将铜棒和铝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溶液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铝是负极 B.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铜是负极 C.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教师版-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必修2《原电池部分》期末复习题类型总结

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必修2《原电池部分》期末复习题 类型总结 第一部分选择题 【类型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铜片为负极,其附近的溶液变蓝,溶液中有Cu2+产生 B.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将改变 C.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 D.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LED灯将不会发光 【答案】C 【解析】锌片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故A错误;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铁片依然作负极,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会发生改变,故B错误;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故C正确;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由于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溶液呈酸性,LED灯也会发光,故D错误。 2.如图是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锌片上有气泡产生 B.锌片为负极,铜片发生氧化反应 C.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铜极移动 D.电子流动方向:锌极→导线→铜极→电解质溶液→锌极 【答案】C 【解析】锌比铜活泼、形成原电池反应时,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方程式为Zn-2e-===Zn2+,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由此可以知道,电子由负

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电子不能进入电解质溶液中;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综上所述,只有C项正确。 3.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必须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极被还原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答案】B 【解析】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可以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也可以是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棒)和金属,A错误;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B正确;在原电池中,负极上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所以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C错误;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则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D错误。 4.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C.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D.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答案】D 【解析】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在其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是负极→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正好相反。 5.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 B.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能作负极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 【答案】C 【解析】构成原电池正极与负极的材料可以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也可以是金属与导电的非金属。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在其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是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 6.某实验兴趣小组按下图装置实验后,所记录内容合理的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练习题

原电池练习 1. 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生氢气 2. 如下图,下列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 3. 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C .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D .原电池的正极是还原剂,总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此被还原 4. 某原电池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2332Fe Fe Fe 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 A. 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 FeCl 3溶液 B 。 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 Fe (NO 3)2 溶液

C 。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 Fe 2(SO 4)3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 CuSO 4 5.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 。 铜锌组成的原电池中电子是从锌经过导线流向铜 B. 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 , 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C 。把铜片插入 FeCl 3 溶液中 , 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锌片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 , 加入几滴 CuCl 2溶液 , 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6. 实验室中欲制氢气 , 最好的方法是 ( ) A.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 B 。 纯锌与浓硫酸反应 C. 纯锌与稀盐酸反应 D 。 粗锌 (含铅,铜杂质) 与稀硫酸反应 7。 铁制品上的铆钉应该选用下列哪些材料制成 ( ) A. 铅铆钉 B 。 铜铆钉 C. 锌铆钉 D 。 锡铆钉 8. 在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铜——锌原电池中,已知其电极反应分别为锌片:+-===-22Zn e Zn ;铜片:↑===+-+222H e H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B.铜片逐渐溶解 C 。溶液中+H 向锌片作定向移动 D.锌片是负极并被氧化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原电池专练

高一化学原电池专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B.锌锰电池C.镍镉电池D.铅蓄电池 2.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锌片:Zn+2OH--2e-===ZnO+H2O;碳棒:1 2O2+H2O+2e -===2OH-, 据此判断,锌片是()。 A.正极并被还原B.正极并被氧化C.负极并被还原D.负极并被氧化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镍氢电池、锂电池和碱性锌锰干电池都是二次电池 B.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但是会污染环境的新型电池 C.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是氧化还原反应 D.铅蓄电池放电的时候正极材料是Pb,负极材料是PbO2 4.据报道,锌电池可能将会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因为锌电池容量更大,而且没有铅污染。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原料为锌粒、电解液和空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B.负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C.正极发生氧化反应D.电解液为强酸 5.右图所示是一种酸性燃料电池酒精检测仪,具有自动吹气流量侦测与控制的功能,非常适合进行现场酒精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CH3CH2OH+3H2O-12e-===2CO2↑+12H+ B.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 C.电流由O2所在的铂电极经外电路流向另一电极 D.微处理器通过检测电流大小而计算出被测气体中酒精的 含量 6.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按此图的提示,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电极是负极 B.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4OH--4e-===2H2O+O2↑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 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练习解析(1)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练习解析(1) 1.铝对大脑发育有不良影响,厨具中铝制品已逐步被不锈钢代替,不锈钢的组成为( ) A.含镍、铬的合金 B.含硅、锰的合金 C.含铬、钨的合金 D.普通钢表面镀镍 【答案】A 2.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铁和硫酸铝溶液,这种试剂是( ) A.NaOH B.NH 3·H 2O C.AgNO 3 D.BaCl 2 【解析】上述向种物质的溶液分别加入NaOH 后其现象为:有气体放出;无变化;生成红褐色沉淀;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溶解。 【答案】A 3.把铁片投入下列某溶液中,铁片溶解且质量减轻,也无气体产生,该溶液是( ) A.CuSO 4 B.H 2SO 4 C.Fe 2(SO 4)3 D.Al 2(SO 4)3 【答案】C 4.某溶液中含有大量Fe 2+、Fe 3+、Mg 2+和NH 4+,其c (H +)=10-2mol ·L -1,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 ) A.SO 42- B.NO 3- C.SCN - D.CO 32- 【解析】Fe 2+、H +、NO3-三者不能大量共存;SCN -与Fe 3+不能大量共存;CO 32-与H +、Fe 2+、Fe 3+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A 5.把表面有氧化物的相同大小的铜片和铁片一起放入盐酸中充分反应,所得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 A.是Fe 3+和Cu 2+ B.是Fe 2+和Cu 2+ C.是Fe 2+和 Fe 3+ D.只有Fe 2+ 【解析】由于表面的氧化物较少,故溶于盐酸后形成的Cu 2+、Fe 3+较少,二者被Fe 还原为Cu 和Fe 2+,Cu 不与HCl 反应,Fe 与HCl 生成FeCl 2和H 2。 【答案】D 6.向下列溶液中滴加稀H 2SO 4,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H 2SO 4,沉淀又溶解的是( ) A.MgCl 2溶液 B.Na 2SiO 3溶液 C.Cu (NO 3)2溶液 D.NaAlO 2溶液 【解析】考虑Al (OH )3的两性。 【答案】D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堂测练:6.1.3化学电源

第六章第一节第三课时随堂小练 化学电源 1、某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筒是原电池的正极 B.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铵根离子流向石墨电极 D.电子经石墨沿电解质溶液流向锌筒 2、普通水泥在固化过程中其自由水分子减少并形成碱性溶液。根据这一物理、化学特点,科学家发明了电动势法测水泥的初凝时间。此法的原理如图所示,总反应为222Cu Ag O Cu O 2Ag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的电极反应式:22Ag O 2e 2H O 2Ag 2OH --++=– B.2 mol Cu 与1 mol 2Ag O 具有的总能量低于1 mol 2Cu O 与2 mol Ag 的总能量 C.电池工作时,OH -向2Ag O/Ag 电极移动 D.水泥固化过程中自由水分子减少,导致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引起电动势变化 3、氢氧燃料电池可以用在航天飞机上,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氢氧 燃料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该电池中电极b 是正极 C.外电路中电子由电极b 通过导线流向电极a D.该电池的总反应为222H O =22H O 4、某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筒是原电池的正极 B.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铵根离子流向石墨电极 D.电子经石墨沿电解质溶液流向锌筒 5、LED 产品的使用为城市增添色彩。下图是氢氧燃料电池驱动LED 发光的一种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路中的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到正极,再经过KOH 溶液回到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B.a 处通入氢气,b 处通氧气,该装置将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二课时训练11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训练11进展中的化学电源 一、干电池和充电电池 1.下列关于充电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充电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B.充电电池可以无限制的充电放电 C.充电是使放电时的氧化还原反应逆向进行 D.较长时间不使用电池时,最好将电池取出并妥当存放 解析:充电电池理论上是可以永久重复利用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总会由于性能等缘由而使电解质溶液或者电极变质而失效。所以实际状况下充电电池是不能无限制重复使用的。 答案:B 2.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液为硫酸溶液,工作时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有关电池工作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b为正极,被氧化 B.溶液的pH不断减小 C.S O42-只向PbO2处移动 D.电解液密度不断减小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可知,反应中Pb失去电子,作负极;PbO2得电子,作正极,反应不断消耗硫酸,溶液的pH不断增大;无论Pb还是PbO2最终都生成PbSO4,所以S O42-既向Pb也向PbO2处移动;PbSO4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电解液的密度不断减小,选D。 答案:D 3.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2MnO2+2H2O Zn(OH)2+2MnOO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2H2O+2e-2MnOOH+2OH-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削减6.5 g 解析:从电池总反应式Zn+2MnO2+2H2O Zn(OH)2+2MnOOH可以确定Zn为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当外电路中通过0.2 mol电子时,参与反应的锌理论上为0.1 mol,即质量削减6.5 g。答案:C 4.爱迪生蓄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发生的反应为Fe+NiO2+2H2O Fe(OH)2+Ni(OH)2,下列对该蓄电池的推断错误的是( ) ①放电时,Fe参与负极反应,NiO2参与正极反应 ②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③放电时,Fe在负极上反应生成Fe(OH)2和H+ ④该蓄电池的电极必需浸入某种碱性电解质溶液中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依据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知,放电时Fe失去电子化合价上升,Ni由+4价降到+2价,①正确;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②错误;放电时的生成物是氢氧化物,溶液不行能显酸性,故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Fe+2OH--2e-Fe(OH)2,③错误;由于该电池中含有氢氧化物,故电解质溶液是碱性溶液,④正确。 答案:B 5.Zn-MnO2干电池应用广泛,其电解质溶液是ZnCl2-NH4Cl混合溶液。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向(填“正极”或“负极”)。 (2)若ZnCl2-NH4Cl混合溶液中含有杂质Cu2+,会加速其电极的腐蚀,其主要缘由是 。 欲除去Cu2+,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填代号)。 A.NaOH B.Zn C.Fe D.NH3·H2O 解析:(1)负极是失电子的一极,Zn失电子,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2)锌与还原出来的Cu构成铜锌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除杂的基本要求是不能引入新杂质,所以应选Zn将Cu2+置换为单质而除去。 答案:(1)Zn(或锌) 正极 (2)锌与还原出的铜形成铜锌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 B 二、燃料电池 6.燃料电池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中最环保的是( ) A.甲醇 B.自然气 C.液化石油气 D.氢气 解析:H2燃烧的产物为H2O,所以H2作燃料最环保。

(完整版)必修二原电池经典例题汇总

4-1 原电池典例汇编 1.以下相关原电池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一定是两种不一样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响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2.以下反响中,在原理上能够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A Ba(OH) 2·8H 2O 与 NH 4Cl 的反响 B 铝片与盐酸的反响 C 甲烷与氧气的反响 D 石灰石的分解反响 3.相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 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响 B 电池正极发生复原反响 C 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D 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4.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实质原由是() A原电池中溶液能电离出自由挪动的离子 B有导线将两个活动性不一样的电极连结 C正极发生了氧化反响,负极发生了复原反响 D电极长进行的氧化复原反响中有电子的转移 5.对于 Cu、 Zn 、稀 H 2SO4构成的原电池,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铜片质量减少 B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C H +在铜片表面被复原 D SO42-向正极挪动 6.以下表达是小明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和认识,你以为正确的选项是()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资料一定是两种金属 B由铜、锌做电极与硝酸铜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铜是负极 C电子经过硫酸溶液由锌流向铜被氢离子获得而放出氢气 D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如有13g 锌被溶解,电路中就有0.4mol 电子经过 7.有 a、b、c3 种金属,将a、b 放在稀硫酸中,用导线连结,电流方向由 a 到 的硫酸盐溶液中, a 表面有 c 析出。这 3 种金属的活动性次序是() b。把a 放在c A b>a>c B a>b>c C c>b>a D c>a>b 8.如下图, a 的金属开朗性在氢以前,酸。对于以下装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b 为碳棒,电解质溶液为稀硫 ) A a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响, b 电极上发生复原反响 B碳棒上有气体逸出 D反响后 a 极质量减小 9.跟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停提升,废电池一定进行集中办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其首要原由是() A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资料 B防备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污染土壤和水源 C 不使电池中溢出的电解液腐化其余物件 D 回收此中的 石墨电极 10.依照氧化复原反响: 2Ag +(aq)+ Cu(s) = Cu 2+(aq)+ 2Ag(s) 设计的原电池 如下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 电极 X 的资料是 ________;电解质溶液Y 是___________;

2021年高中化学 4.4《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4.4《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结合点之一。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有关金属的存在、性质、用途、冶炼等教学基础之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是能量转化的具体体现,是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为后续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原因的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融合了许多方面的知识,主要有:①氧化还原反应。 ②能量的转换、新能源的开发。③电解质溶液。④金属的性质。⑤电学知识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2)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现象的分析、设疑诱导、知识讲述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多媒体动画展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牢固树立能量转化的观点。通过对分组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 生活现象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原电池原理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难点:原电池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具有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的基本知识。因此,本节课从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导入,再从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的角度深入分析。 能力方面:通过高中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采用启发、讨论、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和体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手段、以教材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成为统一体,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原电池原理。具体本节课的教学基本策略有:①创设情境策略,②问题探究策略,③评价反思策略。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 (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按照“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假设和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2020--2021人教化学必修二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含答案.docx

2020-2021人教化学必修二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含答案人教版必修二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片和镁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NaOH溶液中,Mg较活泼作负极 B.铝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中,铜作负极 C.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CuSO4溶液中,铜片作负极 D.只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才能构成原电池的两极 2、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B.Ba (OH) 2• 8H 2 0 与 NH 4 C1 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的反应 D.甲烷在中的燃烧反应 3、如图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录如下, 在卡片上描述合理的是() 实验后的记录: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4、某反应物A的浓度是2.0 mol-L 5 min后,A的浓度变为0.5mo"L—】,在这5 min内A

的化学反应速率是()

A. 0.4 mol • L 1 , min -1 B. 0.3 mol-L 1 • min -1 C. 0.1 mol • L 1 • min 1 D. 0.3 mol • L 1 5、如图所示,杠杆A 、B 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同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 杆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入浓CuSO 4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 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过程中不考虑铁丝反应及两边浮力的变化)() / □ I --- 口. I A. 杠杆为导体和绝缘体时,均为A 端高B 端低 B. 杠杆为导体和绝缘体时,均为A 端低B 端高 C. 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 端低B 端高;为导体时,A 端高B 端低 D. 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 端高B 端低;为导体时,A 端低B 端高 6、化学反应A 2+B 2====2AB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 mol A+2 mol B △ E=x kJ \E=y kJ 1 mol A2+I mol B 2 2 mol AB A.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 断裂1 mol A —A 键和1 mol B —B 键能放出x kJ 能量 C. 断裂2 mol A —B 键需要吸收y kJ 的能量 D. 2 mol AB 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 7、现有M 、N 、P 、E 四种金属,已知:®M +N 2+==N +M 2+; (D M 、P 用导线连接放入硫 酸氢钠溶液中,M 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③N 、E 用导线连接放入E 的硫酸盐溶液中,电极 反应为E2+ + 2e 「==E, N-2e-=N 2+o 则这四种金属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P>M>N>E B.E>N>M>P C.P>N>M>E D.E>P>M>N 8、下列四种盐酸跟锌片反应,起始时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能 量 \E 增 加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 你知道原电池是什么吗?原电池这个知识点是在必修二的化学课本出现的,原电池是一种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 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②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②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要点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 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 点燃 点燃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同步练习化学能与电能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同学按照以下4个实验方案形成闭合回路,设计原电池,其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流水、风力、蒸汽是一次能源,电力是二次能源 B.普通锌锰电池是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是二次电池 C.铅蓄电池是二次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 D.废旧电池的集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污染水源及土壤 3.课堂学习中,同学们利用铝条、锌片、铜片、导线、电流计、橙汁、烧杯等用品探究原电池的组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图中a极为锌片、b极为铜片时,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B.原电池由电极、电解质溶液和导线等组成 C.图中a极为铝条、b极为锌片时,导线中会产生电流 D.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4.一种微生物电池可用于污水净化、海水淡化,其工作原理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电极作原电池的正极 B.处理后的硝酸根废水pH降低 C.电池工作时,中间室的C l-移向右室,Na+移向左室,实现海水淡化 D.左室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C6H12O6-24e-+6H2O= 6CO2↑+24H+ 5.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D.铅蓄电池 6.如图所示为KI溶液和AgNO3溶液组成的双液原电池,两溶液的浓度均为0.2 mol∙L-1,插人盐桥后,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右池内发生还原反应 B.向左池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C.盐桥内为饱和氯化钾溶液 D.总反应式为2Ag++2I-=2Ag +I2 7.一定量的锌粉和6mol·L-1的过量盐酸反应,当向其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质时,能够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的是( ) ①石墨②CuO ③铜粉④铁粉⑤浓硫酸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①③④ 8.某实验小组用以下装置探究了铝和铜组成的原电池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放电的情况,NaOH溶液浓度对铝一碱电池的放电电流和持续放电时间的影响如下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