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序——构思的源泉

人生的终点无论落在何处,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无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也终究会有倒下去的那一天。那时,我想随他去吧,“将自己的职业作为武器,去抗争,去争取自由,要相信自己,负己之责,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与社会进行斗争。”这就是我所选择的一种游击战式的人生观,也是自我意志的一种表白。那是1965年,我24岁。

无论你是选择建筑设计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20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人在感觉敏锐的20几岁,能否有紧迫感的去生活,对其以后的人生,特别是到四五十岁时,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的分水岭。

对我来说,20几岁同样是自我意识形成,与人和社会交往碰撞的重要时期。

战后经过了15年的岁月,日本社会终于诞生了“市民”的概念。

真正要理解建筑,不是通过媒体,而是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其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我想,所谓的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过程。在旅行中,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被甩掉,面对轻装的自己,反反复复地进行思考,这样就会逐渐地使自己坚强起来。

从与自然对抗似的矗立着的形象中,感觉到欧洲建筑背后渗透着人的理性,存在着一种秩序感。我被它强烈的力量感所震撼了。同时,通过观赏完全不同的西欧,反而更强烈地意识到了日本。

日本的建筑设计是依靠传统的技巧与感觉,从局部开始构思。与此相反,欧洲建筑则是从逻辑构成的原理出发,即从整体出发,然后逐步向局部展开。

彼得·诶森曼认为不仅是现代主义建筑,而且建筑的历史积累可以说全部都是重复旧习的根源。甚至对我提出的,应该继承那些该继承的东西也进行了驳斥,主张应该在全新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构筑现代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意义,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注重简单几何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结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直白一点讲,设计的依据是引用哲学、语言学等理论进行武装之后,再凭借设计者的直觉进行设计。我想,他也只是将杰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理论语言中的某种有破坏性的尖锐的感觉引用于建筑形态而已。

最终,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不应该与现代主义对峙,可以说它也只是现代主义潮流中一种展开设计的形式之一。

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在理论上是否真正与其语言相协调另当别论,但是他们的确提示了建筑表现的一种可能性。而且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对他们在建筑商表现出的纯粹不加掩饰的好奇心,将建筑作为一种乐趣的态度,以及从建筑中发现某种新东西的强烈欲望,感到敬佩。同时,这些对我自己的创新欲望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对我来说,建筑是相反概念的抑扬,它处于微妙的关系之中,是内与外,西方与东方,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在,艺术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抽象与具象,单纯性与复杂性两极之间,同时又渗入自己意志而升华出的一个综合表现形式。在这里注入自己的意志,发现一个“建筑的理想状态”,对我来讲就是建筑行为。

即使在“斗争”着完成了自己认为合适的形式之后,在建筑和风土,或者称之为理念与现实的反差上,思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对我来说是建筑的一个根本性的命题。

现代主义建筑在否定过去的形式主义建筑的过程中,将其丰富精神的一面与它原有的形式一同排除掉了。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从风土性、地域性中发现现代主义停滞不前的问题突破口的倾向,从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萌芽。贝纳德鲁道夫斯基重新评价乡土性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可以说是它的一个源流。但是,表现地域主义的大多数作品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形态的引用上。

我开始认识到,在一座建筑中,从地理、文化到历史脉络,从精神风土的宏观要素到个人的生活体验,甚至不引人注目的一草一木给人的印象和记忆等微小要素,根植于风土以及生活文化的,用人的五官感觉到的东西都一定强烈地铭刻在人们的脑海。我想这些都是建筑形式所要承担的“责任”。

K弗兰姆普敦的“批判地域主义”概念,是针对标准化的粗制滥造的普遍主义现代建筑,特别是针对只有普遍的东西才是合理的有价值的现代主义提出的。

虽然我们手段不同,但是对世界迅速均质化了的生活空间意义进行了崇重新的思考,对植根于历史或风土地域所固有的东西进行探索,表现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感觉相互之间却有着共性的东西。

我认为,正因为是高度的电子信息化社会,就更需要珍惜无法置换成电子信息的内容。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名言被神话到了超出想象的程度,这种禁欲主义形态以外的建筑不言而喻地被否定,针对建筑界持续了半个世纪的这种状况,诞生了为打破这种状况所出现的各种流派。

我想这也不过是从反抗古典主义学院派统治而获得力量的现代主义的翻版而已。也就是说,革新派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保守派,形成与新的革新派对立的局面,这种状况也许在历史上已经重复了多次。而最重要的是不能被既成的概念所束缚,模糊了自己的理念,要具有自己的意志,具有反抗旧观念的强烈愿望。

对我来讲,与同学们的接触同与伟大的建筑作品的思想接触一样,是诞生新构思的一种激励。

第一讲——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

人生20几岁的时光如何度过,将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生从20几岁开始奋斗,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才能够开花结果。

20世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它是用现代主义的理念将世界均质化的过程。伴随着史无前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城市、建筑等所有领域的现代化大潮遍布了整个世界。

我不知道同学们将来会在多生的程度上涉及建筑,但我想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的讨论,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建筑扎根在固有风土和文化相关的土地上,是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容器。

莱姆·库哈斯的新颖性,在于否定前一代建筑师的设计倾向,即否定建筑师恣意设计的特殊建筑,肯定某种平庸性、一般性。这里有一个称作作为个人的建筑家设计出的建筑不署名的自相矛盾问题。

这座住宅(乌德勒支住宅)在当时是非常前卫性的建筑。将要到来的现代化理想和传统的家庭实际生活互相对立的一面在某一个妥协线上保持了平衡。

乌德勒支住宅是我至今为止从未见到过的一个崭新境界的建筑。它似乎体现了通过将理念纯粹地结晶化而形成的坚定意志、对传统的敬畏之意以及工匠品格之间的相互碰撞。正是这种实用艺术的建筑才是人感觉落差非常强烈,成为很大的感动之源。

不是体块,而是体量的建筑。舍弃对称中轴线,提倡规律性。舍弃过度的装饰,注重比例、素材原味的表现。

认真地面对现代主义,从这里可以窥视他们按照自己的信念,对现实中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们对建筑的执着思考。

虽然我认为建筑是从抽象理念中诞生出来的,但是建筑在建造时,已经存在一个多样性的价值积累的场,因此必须有对话交流。建筑如果没有与他者的关系是不能够存在的。

弗兰姆普敦“地域主义批判”的要点如下:

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同时,继承现代建筑的进步之处,将其运用在实际建筑实践中。

植根于建筑的场所,充分尊重其风土性。

结构上合理的建筑。

不光是视觉上,使五官都能感觉到的建筑。

不光是将地域性无批判地直接引入形态,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实践中重新解释地域性。

建筑实践应该形成对现代建筑的积极批评。

将自然色彩用于建筑,也反映与自然共生的思想,这样才可以更敏锐地感觉到自然的变化。

丹下健三在题为《如何理解现在的日本现代建筑——为了创造二继承传统》的论文中,阐述到“现代建筑中的传统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回避性的话题——重要的不在于他的精神,而是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流中,建筑师如何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即思考传统时的两种方法:一个是因因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另一种是继承非形态的精神方法。丹下健三赞同前者的观点,他认为,如何将非精神的传统形式现代化地继承下来,并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而我的观点却与其相反,我认为,不应该是继承的具体形态,而是继承其根本的精神性的东西,将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

建筑,是需要亲自深入到现场中进行考察,然后再看图纸进一步思考,这样反复经过多次方可搞清楚的东西,若只通过书本、照片、录像是很难理解透彻的。而且,建筑师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社会状况、历史、传统、人们的生活、风土、地域性等等。想要设计出自己的建筑,就需要思考出自己的方向。

建筑设计虽然是一个有理想有趣味的工作,但是同时又是一个有业主,有社会状况的、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如果愿意给自己的人生加一个有乐趣的工作。有不顺,也有成功。我之所以选择建筑设计时正确的,那是因为自己思考的东西、描绘的图画、自己在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用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向社会、向人们提出自己的主张的缘故。

第二讲——建筑与我的梦

建筑和城市可以认为是所有人类活动的交汇点。

在我20岁立志要做一名建筑师以后,又一次看到了中之岛的公会堂,我还记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建筑师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理想的宝石般的作品,我们不但要造出像这样宝石般的建筑,还要建造出宝石箱一样的城市。

建筑师往往认为,建筑的设计者是自己,所以觉得建筑全是由自己一个人建造的。事实上,建筑并不是建筑一个人的产物,它应该是由拥有共同理想的业主、设计师。施工人员、使用者,这些人共同劳动的结果。

城市与人生一样需要“计划”,并且计划中需要有长远的构思和近期的决断,要有长短两方面的“计划”

从年轻时我就一直有这样的信念,设计工作就是先独立思考,然后将其制作出来。我们做设计如果只是对业主的要求进行建筑的、法律的、社会的梳理,就难以做出有意思的设计方案。为此,自己一定要有这么做那么做的一些想法

结构表现主义的架构体系本身带有表现的性格,生产技术也成为表现的一个目标。

此外,我的建筑多用于比较简单的几何形态,但是,简洁不等于简单。

第三讲——在抽象化与场所性之间

但是,我在自己设计的建筑中,却并不轻易地将自己的思想或美学观点向现实问题妥协,而是将自己的艺术表现按照社会的、客观的视点升华为一座建筑。这里为其奋斗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对自己的设计失去信心,放弃理想,而要去追求一切可能,这里不可缺少的是克服困难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艺术就是艺术家人性的一种表现。

不要扼杀素材,不要扼杀自然。

发挥出每一个人具有的个性是很重要的。

年轻时与艺术家们的交往,使我坚信只有执着地深入思考才能成为开拓未知世界的原动力。

设计建筑最初的灵感是非常重要的。解读用地,考虑房主的要求,头脑中想象一下整个建筑的体量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在大脑中描绘出它的形状

建筑师不要在家等着人家来委托自己做设计,而是要时刻准备一些想法。其间我经常得到这样的回答,“你的想法太幼稚了”。我想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有70岁才开始出现青春旺盛期的人,也有进入一流企业遵循终身雇佣、论资排辈地生活,20来岁就开始失去青春活力的人。但是,人们还是往往讴歌青春常在的精神,勇往直前的精神。肉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而精神却不同。通过自身的努力,挑战精神和勇气甚至还会不断地提高。

我又一次想到,自己思索的重要性。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牢记。我没有得到在学校学习建筑的机会,对作为一门学问的建筑学知道的并不很多。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同时也知道如果不坚持思考,就更加没有自己站稳脚跟的地方。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决心要度过永不“毕业”的人生。大学生很快就可以毕业,大学毕业以后往往会在社会的大潮中随波逐流。这就不好了。我希望大家即使与社会的大潮相悖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立地生活下去。

我想讲一下建筑的做法和构思方法的基本情况。想做建筑但是很少有那么好的机会。一旦突然间有了设计任务,站在了设计师的位置,也未必就能立刻做出好的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进行思考、设计的训练、认真思考自己应该站在什么立场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伊萨姆诺古奇的方法就是,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在自我否定中前进。人如果满足现状就会止步不前,自己应该具有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且自己要能够冷静客观的思考,持有自我批评、自我否定的能力。日本人有在顺境中得意洋洋,自己什么都好的倾向。任何时候都应该从原点出发,从年轻时就要培养自己冷静思考的能力,否则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就会丧失远大的志向。

第四讲——走向有生命的建筑

建筑可以说在所有的阶段都必须进行合作。

勒柯布西耶就是一个好的协同作战型的建筑师。他作为现代建筑的大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给世界上学习建筑的人们以很大的影响。不只是他的建筑作品,包括他的工作

推进方法等都值得特书一笔。对我来说,与其说他的建筑作品给了我很大影响,不如说从他挑战人生的生活态度,以及工作方法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在勒柯布西耶长期的建筑生涯中,通过与他人合作,从合作者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据说那时他就给许多地方写信说“我可以设计混凝土建筑”。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需要很大的煽动性,虽然当时与现在无法相比,信息意识比较差,但是他非常了解信息的重要性。他是一个非常会宣传自己的人,一生出了很多的书。他非常有名的一个特点就是将自己参加过的工作全部做了记录。

勒柯布西耶还是一个非常会喊口号的人。

当时,像雕塑一样自由表现的混凝土建筑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使我感觉到混凝土是象征着自由表现的一种材料。现在我的建筑使用清水混凝土材料的设计比较多,着也许是由我20岁出头时见到勒柯布西耶的混凝土建筑,受他影响的缘故吧。

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使得建筑的构架不仅有压力,而且还有弯曲力和张力的传递,出现了墙体和柱子分离的结构,进而出现了乍一看有反向重力作用的形态上自由表现的建筑。也就是说,至此建筑才真正的获得了表现的自由,装饰之外也可以自由的表现,我认为这是现代建筑的一个很大的成果。

勒柯布西耶在思考与过去决裂的建筑中,考虑现实实用性的同时,更考虑了诗一般的美学,以及新的材料。他所谓的20世纪的新艺术,即对人类而言的新精神注入了建筑之中。他亲自开创了现代建筑,而后又背离了作为理念的现代建筑五项原则,从束缚自己的理性中解放出来,设计了大体量的有力量感的混凝土建筑。

前些时,我们请贝聿铭先生来讲学。他说的一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卢浮宫我想设计玻璃金字塔时,第一次非常强烈的意识到历史。当时一边思考历史一边思考建筑。说真的,我有一种思考历史太晚的感觉。”

建造建筑必须认真地思考历史,思考未来。不应该只是用材料,或建筑构思来建造建筑。

据说濑户内海有大小380个岛屿,在有众多小岛的美丽风景中有一座美术馆,在这里漫步,谁都一定会有一种感觉:“应该让濑户内海的美丽风景保持下去。”我的想法是使整个岛屿都成为环境美术馆。同时,像前面讲的那样,建筑一个自立,就是说建筑与环境分离作为单体建筑时,也必须具有完整性。

建筑的寿命不是5年10年,最低也是50年。美术馆这样的公共建筑,要考虑100到200年寿命。这座建筑10年后就会完全被埋藏在绿色之中,只有地下空间,没有外部的形态,但是有坚实的内部空间。这是我构想的空讲。——直岛当代美术馆。

虽然将地下做成了美术馆,但若是将建筑全部埋入地下是没有什么意识到。因为建筑之所以成为建筑,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建筑埋入地下后光就完全失去作用。因此,我设置了

采光天井,从这里有光线进来,将光线反射后照射到展示空间中。在设计建筑时不能忘记光这个重要的要素。

建筑是动态的,在动态的时候才能增加建筑体验者的生命感。建筑仅仅是一个形体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对朗香教堂光空间的体验已经成为一道心中的风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验。建筑这东西并不只是科学合理的东西,它还有一种感染人心的魅力。

第五讲——在过程中思考

二十来岁时如果不认真面对生活,刻苦学习,想要在40岁以后的人生中取胜就会比较艰难。

毕业之后,马上就会受到社会大潮的冲击,从现在其就要认真地构筑自己的思想骨架,强壮自己的体力,加强基础学习。

旅行是很有意义的事。我想,在二十来岁的旅行中,可以追寻与自己周围的现实价值观不同的某些东西。说我自己是在旅行中思考、在旅行中成长起来的一点也不过分。当然不是说,一定去威尼斯、去罗马,或者必须有身体上的远程移动。在旅行中,独自一人步行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旅行的过程中能了解“另一个世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却只能自己一个人去思考,反思自己的足迹,也就是说与自己进行对话。

我认为,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比灌输学校内容的时间更加重要。一个人徒步旅行,不仅思考建筑的问题,历史、风土、社会等各种事情都在思考。我想,年轻的时候进行这方面的综合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卡洛斯卡帕1906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终生以威奈特地区为根据地展开建筑创作活动。卡洛斯卡帕的建筑不单单具有地方性,但是脱离了威尼斯所具有的的场所性就无法评论他的建筑。

威尼斯至今仍是具有独特工匠传统的城镇。卡洛斯卡帕对建筑的细部处理倾注了非常的精力。他极其精致的细部设计正是得益于威尼斯传统匠人的存在才得以实现的。他本身也从事一些工艺、陶艺的创作活动,一个个作品都是以威尼斯的工艺技术为背景的。在他的建筑中,一个门的把手或扶手都可以成为一件工艺品。比如,有在门窗格子中镶嵌彩色玻璃等许多需要手工进行细部处理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卡洛斯卡帕根植于威尼斯这块土地,以工匠技术为背景,耐心地建造令人佩服的建筑态度中学到许多东西。

首先,无论是勒柯布西耶还是帕拉第奥都非常信奉数字规律,即对比例的客观性,或者说普遍性的认识。他们都对数学规律有些过分的追求,并有以此将自己的设计的建筑的结构体系。对他们来说,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帕拉第奥运用砌块体系来追求完美的轴对称结构体系,而勒柯布西耶将自己考证的多米诺体系完善成为可以构成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的框架结构体系。

卡洛斯卡帕的建筑提醒我们,现代建筑在之追求理性的过程中,忽略了“从局部开始构思”的方法。现代建筑师的手法都是首先从整体的理念出发,然后向局部分枝发展。即,最初是进行整体计划。卡洛斯卡帕的手法则是,从手可以触摸到的部分,从局部开始形的创作。这些局部、要素可以完全自立,同时不可思议地在整体上构成协调关系。这样的设计手法往往很容易陷入难以统一的境界。而卡洛斯卡帕通过自己的手、眼进行深入思考,反而会将其升华成为一个具有观念性、整体性的完整作品。

“建筑”现在逐渐变成了非常概念性的东西。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发现,将原来物质性很强的建筑作为不具有物质性的假象建筑的倾向正在增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知道现在仍然还有这样注重工艺性的建筑师。我感觉对卡洛斯卡帕来说,建筑是一个从材料的接缝宽度,以及材料的选择方式上都需要从局部考虑,然后将一个个局部接合起来的集合体,每一个局部都有它的“想法”,其想法的总和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是个统一体。卡洛斯卡帕的建筑在当代建筑中具有其独特的位置。

如果我们看一下卡洛斯卡帕的设计,就会感觉到光是地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

卡洛斯卡帕被社会承认,开始完成他的主要作品是50年代,是他45岁以后的事情。这一时代是以现代主义为中心的时代,而他却在走自己的路。要想始终不渝地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的潮流以及不同的思想进行斗争。我自己是自学建筑的,在最初的建筑学习中,自己的想法就不断地与社会潮流发生冲突,出现反差,为此而苦恼。“自己所走的道路到底是否正确?”不知经历了多少自问自答的孤独而艰难痛苦的岁月。

我确实想从“方盒子”设计中挣脱出来。这其中有两个意义。其中就是从表现的“方盒子”中挣脱出来。其二就是从现代观念上挣脱出来。

不要方盒子的意见背后,隐藏着不要不能使用的方盒子中的含义。事实上我们从事建筑设计的人过度地设计了许多不能使用方盒子。

希望大家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度过自己有意义的人生。走到社会上,不管你愿意与否,都会被当作成人对待。成人对成人是不客气的。如果在校时没有培养出应对反击的思考能力,就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回首往事,20多岁时对疑虑的思考,20多岁时所交往的各种朋友,以后竟成为我做设计的动力和构思的源泉。

朴实还是奢华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析

朴实还是奢华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析 关键词:清水混泥土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教堂三部曲 摘要: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 1.安藤的建筑历程 2.安藤的建筑理念(例子) 2.1.建筑三要素 2.2.住吉的长屋 3.安藤对世界建筑的影响 4.结语 5.参考文献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忠雄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安藤忠雄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在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之后独自利用各种管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曾经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或咖啡厅的室内设计。1995年,成为普立兹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不是参天大楼奢华建筑就是最好的建筑,安藤忠雄用他的建筑告诉我们,朴实的房子也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激荡。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摘要: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浪潮中,安藤忠雄并没有随波逐流,每一个作品都倾注了他的个性品质,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通过现代建筑的外形表现传达了一种内在美,一种哲学,很好地将传统美学融入其中并一直的延续着。这种建筑哲学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应该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启发。 关键词:安藤哲学传统美学延续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安藤作品中的禅宗哲学“直观”与“内省” 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建筑师。集智慧和艺术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非常实用,有着一种禅意;他有超强的洞察力,摆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及其建筑风格的影响,使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的传统美与实用性相统一。阅读安藤的建筑作品,扑面而来的是超脱浮华的深沉气质,从不足百平米的区区斗室到宏伟的都市构想,安藤的每个作品都带给我们一种东方式的平静和沉思。安藤忠雄展现给我们的是建筑在自然中丰富的表现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东方式的思维方式“禅”的眼光去阅读安藤的作品,去理解安藤的自然观,这不仅仅是因为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安藤正是这一文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是禅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态度,对于世界本源的哲学思考而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它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相融合,并最终形成安藤独特的东方式的建筑“哲学”。禅宗哲学包括“直观”世界和“内省”自身这两种认识活动的基础。在安藤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种禅宗意味的空间,一种封闭的,几何的空间。安藤试图创造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让住在建筑里面的人感觉不到世俗的喧嚣和工业化城市的干扰,他并不是注重建筑外在的形式变化,而是追求内在的人与自然情感的沟通。他想尽一切办法

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序——构思的源泉 人生的终点无论落在何处,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无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也终究会有倒下去的那一天。那时,我想随他去吧,“将自己的职业作为武器,去抗争,去争取自由,要相信自己,负己之责,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与社会进行斗争。”这就是我所选择的一种游击战式的人生观,也是自我意志的一种表白。那是1965年,我24岁。 无论你是选择建筑设计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20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人在感觉敏锐的20几岁,能否有紧迫感的去生活,对其以后的人生,特别是到四五十岁时,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的分水岭。 对我来说,20几岁同样是自我意识形成,与人和社会交往碰撞的重要时期。 战后经过了15年的岁月,日本社会终于诞生了“市民”的概念。 真正要理解建筑,不是通过媒体,而是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其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我想,所谓的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过程。在旅行中,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被甩掉,面对轻装的自己,反反复复地进行思考,这样就会逐渐地使自己坚强起来。 从与自然对抗似的矗立着的形象中,感觉到欧洲建筑背后渗透着人的理性,存在着一种秩序感。我被它强烈的力量感所震撼了。同时,通过观赏完全不同的西欧,反而更强烈地意识到了日本。 日本的建筑设计是依靠传统的技巧与感觉,从局部开始构思。与此相反,欧洲建筑则是从逻辑构成的原理出发,即从整体出发,然后逐步向局部展开。 彼得·诶森曼认为不仅是现代主义建筑,而且建筑的历史积累可以说全部都是重复旧习的根源。甚至对我提出的,应该继承那些该继承的东西也进行了驳斥,主张应该在全新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构筑现代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意义,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注重简单几何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结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直白一点讲,设计的依据是引用哲学、语言学等理论进行武装之后,再凭借设计者的直觉进行设计。我想,他也只是将杰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理论语言中的某种有破坏性的尖锐的感觉引用于建筑形态而已。 最终,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不应该与现代主义对峙,可以说它也只是现代主义潮流中一种展开设计的形式之一。 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在理论上是否真正与其语言相协调另当别论,但是他们的确提示了建筑表现的一种可能性。而且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对他们在建筑商表现出的纯粹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14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篇一:邓稼先读后感 今天,我读到了《邓稼先》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心里对邓稼先爷爷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爷爷的光荣事迹: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他回到中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

安藤忠雄国内建筑汇总

安藤忠雄相关资料 目录 一、安藤忠雄国内设计作品 (2) 1.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 (3) 2. 亚洲现代美术馆 (5) 3. 长沙阳光100国际新城 (6) 4. 上海保利大剧院 (7) 5. 黄浦江畔的震旦博物馆 (11) 6.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12) 7. 光的空间:新华书店+明珠美术馆 (16) 二、安藤忠雄国内演讲摘录 (19) 1. 2006.1.14 上海影城建筑的可能性 (19) 2. 2010.4.17 北京会议中心城市的可能性 (19) 3. 2010.6.29 同济大学演讲 (22) 4. 2011.4.12 东南大学演讲 (23) 5. 2012.3.17 上海梅赛德斯中心亚洲的时代 (24) 6. 2016.10.26 上海保利大剧院亚洲的未来 (25) 7. 2017.9.8 上海明珠美术馆创造可能性 (26) 三、安藤忠雄部分观点汇总 (26) 1. 谈中外建筑现状 (26) 2. 谈环保 (28) 3. 谈改建 (29) 4. 杨澜访谈安藤忠雄 (30)

一、安藤忠雄国内设计作品

1.上海国际设计中心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位于同济大学科技园园区内,北依中山北二路、内环高架;南临国康路同济大学本部;东望四平路。整个地块占地9127平方米,项目由同济科技出资4.7亿元进行打造,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 安藤忠雄在中国的第一个设计也是他的第一个高层设计——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已经建成。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是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上海的首个办楼建筑作品,也是他为中国建筑设计的第一个公共项目。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 安藤忠雄希望上海国际设计中心能够符合这个城市“惊人的速度感和生命力”,成为“属于上海的风景”。中心设计线条简练,体块清晰,通过单体之间交错,递进,形成动感的整体节奏。外墙将全部采用玻璃,呈几何结构,如同几个立方体的组合,超薄的屋顶加盖,整个建筑充满了力量感,被认为是大师的神来之笔。

安藤忠雄的经典建筑分析

安藤忠雄的经典建筑分析 蔡文彬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 【摘 要】文章从空间组织与布局、光色设计、形体特征三方面系统介绍了安藤忠雄的建筑代表作品——水御堂,从色彩构成的角度分析水御堂的光色设计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空间组织与布局;光色设计;形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7)10-0019-02 (一)安藤忠雄简介 1995年获得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大奖后,安藤忠雄迈向了事业的巅峰。安藤忠雄出生在日本一个普通家庭,成年后自学建筑,经过多年奋斗,终于在世界建筑界得到广泛赞誉。 (二)安藤忠雄的设计思想及建筑特征 在安藤忠雄看来,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两者的结合,就必须对传统建筑进行有效的继承。在日本建筑界,对传统的继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继承传统建筑的形式,代表人物是丹下健三。另一种是继承传统建筑中所体现的精神,安藤忠雄是这种继承的代表人物。日本传统文化中,有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和审美倾向。一种是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绳文文化传统。另一种是以水田农耕为中心的弥生文化传统。安腾要继承的传统便是弥生文化的精神传统。古代中国的水稻农耕文化是弥生文化的源头。只有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农作物才能顺利生长,水稻农耕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弥生文化对应的是崇尚自然和人类自我压缩的自然观,强调人和自然的结合。因此,弥生文化的本质是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对弥生文化的尊崇,决定了安藤忠雄的设计哲学中的核心部分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安藤忠雄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几何形为最基本的建筑造型语言 2.清水混凝土作为文化的载体 3.建筑中注重对光线的表现 建筑中的几何形 几何学超越自然,是人类理性的象征。几何引入建筑空间,为建筑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生气,使建筑获得自制和沉静,建筑之力和自然之力因此和谐共生。对纯粹几何形空间的追求和向往,形成了安腾在设计上的形式出发点。 清水混凝土作为文化的载体 安藤忠雄声称,材料本身无贵贱之分,只要能使一种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真实特征,便是对材料成功的运用。清水混凝土是安腾最欣赏的一种建筑材质。安藤忠雄将由西方国家传入日本的混凝土使用方式“日本化”,就其精确度而言类似于数寄屋中的木头,增强了空间内部的高贵与稠密。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混凝土并不给人以重量和实体感,而是塑造出均质而轻盈的表面,成功地表现日本文化中特定的文脉。 注重对光线的表现 安藤忠雄意识到 “光线在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获得意义”,光线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建筑中的不同部分由此而建立相互联系。光在日本传统建筑中有生命力,为人营造出沉静和安宁的心境,具有精神性价值。现代文化中光明和黑暗是不可分割的,过分强调光明的价值就意味着空间的缺失,必须使用黑暗来反衬光明的魅力。安腾的建筑中,光线对空间的介入十分节制,光明和黑暗在动态中追求一种和谐精神上的平衡。 (三)建筑概况和场地分析 真言宗是日本北岭佛教的一个分支,真言宗在兵库县淡路岛上有一座分支寺院“本福寺”。本福寺座西面东,西面背靠一座小山丘,东面临大阪海湾。“水御堂”是本福寺的扩建工程,就坐落于本福寺西面的小山丘上。全部工程由安藤忠雄主持设计,于1991年竣工。 “水御堂”由地上部分入口引导空间和半埋入地下的椭圆形的建筑主体两部分构成。入口引导空间包括:一片直线墙体和一片曲线墙体,以及由这两片墙体所限度的空间。圆形的建筑主体包括:建筑顶部的椭圆形水池,水池底部的水御堂正厅。水御堂与本福寺的朝向基本一致,入口引导空间朝东,入口空间的西面是椭圆形的建筑主体。小山丘上有茂密的植被包围着水御堂。 (四)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沿本福寺的后院小径顺山到达山丘顶部, 可见一片高3m 的直墙,由于墙体的隔断,空间在此处戛然而止。面墙而立,转过身来,便看见整个大阪海湾的壮美景色,空间完全敞开。穿过直墙左侧的长方形孔洞,便进入一个狭隘的空间,这个空间由直墙和对面的另一片等高的弧面墙体限定而成。向右转,在狭隘的空间内沿缓坡而上,随着弧面墙体弧度的增加,狭隘的空间逐渐宽阔,然后再次终止于前方的一片高大树林。到达弧面墙体的端部,左转,一个椭圆形大水池迎面呈现,池中种植着疏密有序的睡莲。道路向前延伸,顺着弧线墙体和圆形水池外壁所限定出的曲线形空间缓步前行,发现水池 【收稿日期】2007-08-03 【作者简介】蔡文彬(1978-),男,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教师。 - 19 -

安藤忠雄——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之安藤忠雄 “建筑必须创造这样一种场所,其精神的活力可以将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日本大阪人,日本建筑师。 安藤忠雄简历: 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57年左右,开始练习职业拳击, 1959~1961年,考察日本传统建筑, 1962~1969年,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 1969年,创办“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住吉の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到小型的个人住宅作品,多次得到日本建筑学会奖的肯定。此后安藤确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评价。 1980年代在关西周边(特别是神戸?北野町、大阪心斎桥一带)设计了许多商业设施、寺庙、教会等。1987年- 担任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8年- 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 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以及海外的建筑设计案开始增加。

1989年- 担任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1995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 1997年,执教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并担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 1997年- 2003年- 从东京大学退休,转任名誉教授 2005年- 获得东京大学的终身特别荣誉教授 【传奇经历】 安藤忠雄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在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 Mode 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 Mode 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之后独自利用各种管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曾经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或咖啡厅的室内设计。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成绩:23战13胜3败7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忠雄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那个时候,他的摄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筑师路易·康的作品集中。安藤忠雄是双胞胎中的的哥哥。双胞胎中的弟弟是北山孝雄,在东京开设北山创造研究所,经营企业经营顾问、商品设计。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筑师北山孝二郎(因为与美国建筑师彼得;爱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筑作品—Rose Garden(ローズガーデン、玫瑰花园;位在神户市生田区)是在1977年时,与弟弟孝雄所属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 安藤忠雄在大阪府立城东工业高校毕业后,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并自学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是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已显现其设计风格。其后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1980年代参与关西周边地区(神戸北野、大阪心斋桥)的商业建筑设计,1990年代以后,参与公共建筑、美术馆建筑等大型计划。 之后接连发表了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引起风潮和讨论,名声也开始快速累积,从博物馆、娱乐设施、宗教设施、办公室等,作品的领域宽广,通常都是大型规模的建筑。但也有人认为失去了安藤早期的小型建筑特有的魅力。

安藤忠雄设计作品之分析

安藤忠雄设计作品之分析 指导教授:杨裕富研究生:江涵榛 一、前言: 设计作品分析,在不同的设计领域都是常见的,设计作品分析与式样分析或临摹有最大的重叠,或是我们可以说临摹的进一步就是设计作品分析,广义的设计作品分析就是式样分析。 1998年6、7月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推出「安藤忠雄建筑展-创造的过程」,其中一个主题为「痕迹的过程」,把安藤的手稿及创作的方法来源作一次有系统的整理,安藤不担心别人知道他的作品的出处,反而希望藉由空间的临摹来证明他建筑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要常作案例分析(case study)来体验建筑,如果没办法现场体验空间,他觉得其折衷方式就是透过做剖面模型来体会虚实感,但他仍建议亲身的体验空间是绝对必要的。 二、安藤忠雄简介 图: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本州的大阪市(Osaka),有一双胞胎弟弟。他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於1962~69年在美国、欧洲、非洲旅行考察自学建筑学。返国後於1969年自行创办安藤忠雄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曾经在美国的大学作客座教授,也曾担任多次国际竞赛的评审委员。 1995年,成为普立兹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是从旅行中一点一滴地体验而来的,在日本各地包括京都、东京、广岛等地,他所接触到京都庙宇龙安寺的枯山水,体验到传统日本建筑的空、间、寂的奥义,这种榻榻米模矩化空间,看似简单又有变化,让他深受感动;当他旅行至广岛参观丹下健三於1995年所设计的和平纪念公园时,看到清水混凝土的面材质感,也受到莫名的感动。由於丹下健三的作品风格师承柯比意,他在自学建筑期间,买了一整套柯比意的作品全集来临摹,开始了「向大师学习」建筑的过程。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讲解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旅行中理解建筑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多体验多思考是设计师智慧的源泉之一。 ——摘自《安藤忠雄论建筑》 之前下载的建筑学专业推荐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这本书相当于安藤的演讲录,用口头语言记录了安藤的建筑思想。这种口语表达形式,读者可以读得很轻松。 安藤的传奇故事,始于他“一个人的旅行”。这是一段可以想像有多艰难的旅程。历时整整7个月的车船劳顿才从大阪抵达巴黎,带着省吃俭用以身体为代价做拳击手攒下的些许路费。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自来水,也许甚至风餐露宿。只为了能亲手触摸浸染着前辈心血的砖墙、能亲眼看到那束光芒从天顶泄下、能亲身感受无法言表的空间奥秘。奋斗在梦想中的他,无疑是饱足的。在欧洲旅游时,安藤经历了巴黎文化革命(1968年),亲眼目睹了愤怒的市民组成游行队伍的抗争行为。那时候社会意识与抗争行为带来的冲击,使他更加关注、思考社会,逐步地,用自己的作品反思各种社会问题。 1 【序】——构思的源泉 1.1 对待各种历史与风格的态度 “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的建筑都有共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对各种思潮流派异常熟悉的安藤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绝对批判的意见。我们在旧有的思路中寻找突破口,为的不是否定,而是为了开辟另外一条道路。如果没有之前的道路的引导,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我们现在的位置,我们在创新前先要学会尊重过去

安藤忠雄之经典建筑分析

安藤忠雄之经典建筑分析 ——水之教堂 Church on the Water

目录 安藤忠雄简介 个人经历 建筑风格 影响 作品介绍 清水混凝土介绍 水之教堂分析 简介 地形分析与北海道选址 空间构成分析 功能分析 数据分析 交通流线分析 采光分析 水之教堂与基督教文化 模型制作过程 总结

一、安藤忠雄简介 个人经历 日本著名建 筑师,从未受 过正规科班 教育,开创了 一套独特、崭 新的建筑风 格,是当今最 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于1995年获得普列茨克奖。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安藤忠雄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 建筑风格 可靠的材料。即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纯粹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 自然。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他追

求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影响 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 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丰富的设计效果。 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 的启迪。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遵 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 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 安藤忠雄还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和 东京大学教授,其作品和理念已经广泛进入世界各个著名大学建 筑系,成为年轻学子追捧的偶像。 安藤忠雄在当代引起广泛的赞赏不是偶然的。他的作品简约平正, 冷凝深远,含有诗意哲理,在现代建筑的物质手段中传达出日本古 典美学的情趣与底蕴。 作品介绍

安藤忠雄光影

安藤忠雄建筑中对光线的运用特点之解析(有图有真相)来源:凌强的日志 安藤忠雄是光线运用的大师,在清水混凝土的盒子中,安藤能够自由的运用自然的光线造成非常丰富的光影效果,并且能够表达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甚至是带有一些精神力量特质的场所和光线环境。这种极富东方特色的光线处理和看似简单实则极具冲击力的光线处理手法受到了许多初入建筑学的孩子们的喜爱,我个人也非常的欣赏这种把光线和精神的力量紧密的联系起来的处理方法,所以借此次美术馆设计中对光线研究的专题对安藤建筑中的光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安藤忠雄已建成建筑中对于光线和建筑实体阴影及建筑中的暗环境的关系的观点和相关的设计手法,并不涉及到安藤建筑中对体块的组织和对于水,风等其他自然元素的运用。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资料搜集分析和实体模型模拟。 要理解安藤对于光线运用的手法的来源,首先要清楚安藤对于光和影的独到理解,这一点,在他本人的文章《光》中我们可以窥豹一斑。下面引用几段文字进行分析。 1建筑空间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阴影,随着时间的变换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的形象也随着改变。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安藤对于光和影的理解是与建筑实体分不开的,他认为,建筑实体是光和影之间变换和发生关系的媒介,另外,光线并不是匀质化的,而是应该有着自己的变化和对物体的不同塑造效果,简言之就是场所中随时间变化着的光——物体(建筑实体)——影三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有两段话可以验证这样的分析: ~~~~~光没有变得物质化,其本身也不是既定的形式,除非光被孤立出来或被被物体吸收,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中获得意义~~~在光明和黑暗的边界线上,个体变得清晰并获得了形式~~~~ 在到处布满着匀质光线的今天,我仍然追求光明与黑暗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在黑暗中光闪现出宝石一般的魅力,人们似乎可以把它握在手中,光挖空黑暗并穿透我们的躯体,将生命带入“场所”。 2~~当光穿过木框之中的纸分隔时,在室内静静的漫散开,与黑暗混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单色退晕的空间。 这段话明显说明安藤的建筑中受到日本传统建筑中对于光线的独到运用的启发,另外他还说“~~~~在我的观念中,日本现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缺失是对黑暗所具有的深度和丰富性的理解。”这让我们反思,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光线的独特处理的手法在哪里呢?又该如何总结和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呢? 3~~~~强烈的光束穿透黑暗黑暗中的沉寂,唤起崇高的感觉~~~~而穿透建筑内部的光线创造了一种坚实塑造空间,经过严格构造的洞口精确地抓住了光的运动,就像创作雕塑,空间被穿越黑暗的光束雕刻着,在其表面连续运动而产生变化。~~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建筑师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2011 8 15 假期读了安藤忠雄写的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感受很多。 双胞胎之一的安藤忠雄,从小被放在外公家长大,学习并不是他的长项,倒是17岁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可最终他看到了更强大的拳击手,放弃了拳击梦。差不多同时,他开始涉足室内设计,有一天在旧书店里看到的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他被里面充满灵性的建筑草图深深吸引。安藤忠雄反复临摹书里的图画和设计图,渴望成为那样的大师。不能正式上大学,他就去旁听、上夜校,尽可能接触参加设计实践。为了体验广阔的建筑世界,1965年,日本海外旅游开禁的第一年,早已游遍本国著名建筑的安藤忠雄,辞了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工作,以自己所有的积蓄为赌注,开始了漫长的旅行。他从横滨乘船到纳霍德卡(俄罗斯的远东港口城市),又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再到芬兰、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绕到开普敦,又去了马达加斯加、印度、菲律宾,这一行花了七个月,成了他“此后的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建筑师的心意越发坚定。1969年,安藤忠雄开设了他自己的事务所。事情却并非那么简单,有好长时间,他也只是躺在地板上打滚幻想,或是画没有委托方、看似毫无意义的设计图……直到让他在日本声名鹊起的“住吉长屋”建成。 《建筑家安藤忠雄》里,他只将鸡汤故事草草带过,重点讲了自己后面作为建筑师的生活。人生绝非“有理想就去实现”那么简单,他对建筑设计的坚持和全情投入,简直是极端。安藤忠雄毫无愧色地描述自己对事务所工作人员的“残暴”,用上了“拳打脚踢”一词,想想看,他以前可是拳击选手啊!连他自己都说,“他们除了恐怖害怕,大概没有别的感受了”。他对待掌握建筑师收支的业主、审批项目的政府机关也毫不屈服,不惧压力,不顾反对,绝不听取无理的意见,甚至可以在业主入住前完全不让他们看设计图、不透露任何建造的进展。无论哪一个项目,即使没有回报,安藤忠雄都像打仗一样,不惜项目被中止,不在乎耗费几年的时间,拼尽全力去说服去搏斗让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推进,最终像他设计的那样建起来。 世界上有这种“拼了”的人存在,真是非常可怕。难怪安藤忠雄那么喜欢清水混凝土,在自己的项目中反复使用,他简直就是个混凝土块嘛。在这部自传里,他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解嘲,极少有疑虑,看不到优越感、自豪感,只是像铁的战车,在阴影中一意孤行地搏命前进,不容任何退缩,那些阻挠、困难、压力,即使是“连战连败”也不曾困扰他。 描述强硬之外,安藤忠雄展现了自己身为建筑师的另外一面,他对光、影极为敏感,对空间、温度、气候的考虑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深入。像他的“住吉的长屋”,在窄长的空间里分出三部分,中间是内院,两端是居室,不设空调,下雨时,住家要打伞才能去厨房,人在建筑里被安藤放到了次要的位置。“热了就脱一件”“冷了就穿一件”,也只有他才能这么严肃地对住在里面的人说出这么“无耻”的话来。使用者的舒适让位给了自然、光和空间形成的独立的小宇宙。而且,一栋建筑建成并不算完,安藤带着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用假日回访居住在他们的建筑中的人们,继续接受维修、改建、扩建的委托,买下自己设计建造的房子改做工作室,他对待自己所设计的建筑的态度,恐怕比照顾孩子还更温柔体贴,过分,简直是溺爱。因此,无论是委托他建造住宅、教堂、博物馆,从美学和质量上都会得到靠得住的结果。每一次,他的建筑都证明了“安藤忠雄这个人,虽然强势,却是值得放心托付的”。可是,他啊,简直是个建筑痴,连委托人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不止一次对着空地、对着政府都没想好要如何开发的区域设计,主动拿着设计图去找土地的所有者,看,这是我做的计划,按照我的设计来吧。 在安藤的建筑里,是无所谓人的。那些清水混凝土建造的物体有生命,具有了超然的神奇感,建筑是主人,像是活的神。人成了寄宿者。安藤忠雄像是《1Q84》里的领袖,他连接了两个世界,将建筑的“神”的意志表现出来。他没有其他的想法,唯有接受使命,在严酷的现实里“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一心前进,设计,看着设计变成建筑,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安藤信奉直接经验,"用身体丈量空间、用感官认识技法"。他曾夫子自道:"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眼睛和身体能带来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了。在旅行中,你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不仅是建筑的问题,历史、

安藤忠雄建筑风格综述

简洁外观与丰富空间 “含而不露”这个词用来形容安藤忠雄的建筑再合适不过了。这包含了他建筑中两个不同特点,即简洁的几何外观和丰富的内部空间。安藤的建筑严格地符合几何构图的原则,材料运用也极其克制,建筑的外表面通常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混凝土墙面,但一走入建筑内部,顺着建筑师精心布置的流线,人们便会在运动中体会到安藤建筑空间变化无穷的魅力。 在安藤的建筑内部,流线安排虽然多样,但绝不会使人迷路。每一转折点都在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下变得自然而连贯,你只会从心底发出赞叹:想不到外表如此简洁的建筑,内部空间是如此精彩。 安藤的建筑被人称为“体验的建筑”。在复杂的内部空间中,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空间的魅力。“为了获取生活的丰富,我追求一种简洁的美学,我的建筑也具有几何的简洁性,但我通过引入不同因素追求复杂性,这种混合正是人与自然存在的真实状态”几何形体构成的建筑与运动中体验的建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安藤的作品外表冷峻,内部区相当亲切,热情,“像是空间的立体雕塑”。用“含蓄”二字来诠释颇为恰当,建筑成为一系列的运动和经历。在严格的几何形体构成的空间中安排出复杂的流线,各种建筑元素和自然元素的精心组合是人们在运动中时刻都有新的发现。但安藤建筑中迷宫式的空间构成与他所强调的“清晰的逻辑性构成”并不矛盾,因为他所谓的清晰的逻辑性并不是指空间形式,安藤试图通过嵌入“迷宫样的分离体”去寻找“抽象与具体在建筑中双重体现”。在这里它的意义是“通过抽象,诱导我们去体会安静,震颤与扩展的感觉”,进而“呼唤我们进入一个多样化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在安藤的空间中表现为“丰富的真实与出其不意的幻觉”。 简单事物的含蓄表达是日本传统文化特征。简单的建筑形态蕴含着变化莫测的空间同样也是一种含蓄的表达,体现了日本人在精神情感上的表达方式,乐趣和愉悦也就能在这样的空间中获得了。 抽象自然 安藤说“自然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发的存在形式。它应成为日常生活如工作,购物,有友人约会聊天时最好的伴侣,我希望将重新引入都市之中并与日常经历相联系” 安藤的建筑,重新解释了传统城市住宅与庭院的平静。这样做表明了他对当代建筑与城市中享乐主义和趋炎附势的明确批评态度。安藤写道:“我的做法是追求笔表面上更多舒适的东西,我试图从被人类破坏后所剩下的自然环境中将真正的不朽与精华一个接一个地夺回,它们中的许多在经济迅速增长中被抛弃: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与资源的直接对话,人们每天在生活空间中的发现与惊喜。愉悦和审美的提高需要在生活中用简单的方式去积极创造”。 安藤让自然与大都市的平凡化趋势进行抗争,但是,他通常拒绝在建筑中使用植物,对于安藤自然是空间符号,甚至比移植自然中的具体形象更具象征意义。为了避免并减少他的建筑中的商业形象,安藤设计建筑以经验为基础而不是以表面的形象为基础。他的所有作品,即使在最小的住宅中都有庭院,引入了自然的呼喊和力量,将风,雨,雪和“景框中的天空”那些取材于自然中的不定形元素简化并赋予表现力。这直接揭露了在生活领域中,他有能力

安藤忠雄——光 空间 形式

光、空间与形式 ——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 王建国 摘要:本文依据详尽的案例分析,论述了安藤忠雄独特的建筑用光理念和设计手法。 关键词:安藤忠雄建筑空间光▲ 任何参观过安藤建筑作品的人,哪怕仅仅是欣赏拜读过他的作品图集,也许都会对安藤在建筑中用光的设计意匠和娴熟技术叹为观止。确实,安藤的一系列建筑在与光的结合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特别是在光的教堂、水御堂、小邸等作品中,他对光的处理可谓炉火纯青,堪称是一位光的大师。 光是世间万物之源。光的存在是在世间万物表现自身和反映相互关系的先决条件。 建筑与光历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早在60多年前,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埃就这样赞叹过光对建筑设计和造型的重要作用。其后,随着他的新建筑五点原则的影响的逐渐扩大,特别是新型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如玻璃幕墙在建筑中的应用,使现代建筑形象在“轻、光、挺、薄”的视觉效果方面达到极致。在创作实践方面,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埃罗.沙里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克瑞斯基小教堂(图1)、约翰逊的水晶教堂均充分利用了自然阳光的特性,塑造出一种神圣脱俗的空间氛围,在现代建筑用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1克瑞斯基小教堂 然而,安藤在建筑用光方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其建筑作品亦因此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与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们相比,安藤对建筑用光的发展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安藤通过一系列的建筑作品,而非个别作品诠释和体现用光的设计理念。如住吉的长屋、小邸、井筒邸、石原邸、伊东邸、光的教堂、直言宗水御堂和古墓博物馆等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安藤在建筑用光方面的设计造诣。第二,与其他大师不同,安藤不仅在公共建筑设计、而且在众多私人邸宅设计中,都同样重视光在塑造空间环境和理想生活方式中的作用。他最早的作品住吉长屋、城户崎邸及其后的六甲山教堂的获奖,应该讲是与他在建筑中成功地运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最新设计作品合辑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最新设计作品合辑 做过木工 当过货车司机17岁进入拳坛成了职业拳击手在迷惘的年纪因为一本柯布西耶的作品集爱上了建筑因为作品集里的一 句话:「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拿着打拳打来的奖金游遍世界看建筑1969年,28岁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作为一个非科班的野生建筑师他半路杀进菁英主义的日本 建筑界全靠自学成才开创自己的风格流派获得建筑界的诺 贝尔——普里兹克奖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从本月26号开始 诸多关于安藤忠雄癌症晚期的消息刷爆了笔者的朋友圈 在这些报道中作者声称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已经是“癌症晚期” 安藤忠雄是笔者进入建筑领域的领路人而安藤大师的战斗 精神更是鼓励了诸多建筑业的同行者我二十岁出头四处旅 行时,就在想,这个国家真的可以这样吗?对社会或权力的问题也思考了很多。这些现在都成为我做建筑设计的动力,即使有一时的不顺利,在愤怒还没有消失之前,就想“再努力一把也许就……”这也许就是我摆脱不顺利的方法吧。——《安藤忠雄论建筑》

首先从这些文章引用的消息源开始所有言之凿凿的话都来自一篇NHK的报道这篇报道里提到安藤因为癌症被切除了胆囊和十二指肠之后又被切除了胰腺和脾脏但是这篇文章同时也提到安藤的最后一次手术是在“去年夏天”而NHK的这篇报道的时间是2015年6月也就是说安藤的上一次癌症手术是在两年前 NHK2015年的报道却被中国的自媒体们在2016年用来给安藤判了死刑更何况通读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找到“晚期”或者相应的词! 谣言止于智者!下面看看大师最新的一些设计作品!1.杭州中国最美的社区图书馆春天第一批樱花,在硬朗洁净的建筑前开得肆无忌惮,那是清晨6点钟,偶尔的鸟叫声里,第一束阳光慢慢地在玻璃上闪烁,在花瓣上闪烁,在水面的倒影上闪烁;而7.4公里之外,良渚4千多年前的灰墙,被同样的一束阳光轻飘飘地掠过。 如果我说,这不是一张效果图,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你信吗?其实,在安藤之前,这里曾经也有一座图书馆的。这是原来的图书馆“不要破坏自然,建筑应该与自然共生。”安腾先生若有所思地说。安腾先生做的设计无一例外地使用了水泥,有着强烈的几何感、空间感…… 如果从上空俯瞰,一万多平米的多边形建筑,就融在森林之中。而大屋顶和整个庭院上是安藤先生微妙的几何切割,艺

朴实还是奢华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析终审稿)

朴实还是奢华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析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朴实还是奢华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析 关键词:清水混泥土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教堂三部曲 摘要: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 1.安藤的建筑历程 2.安藤的建筑理念( 例子) .建筑三要素 .住吉的长屋 3.安藤对世界建筑的影响 4.结语 5.参考文献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忠雄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安藤忠雄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在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Mode研究班(SemiMode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之后独自利用各种管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曾经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或咖啡厅的室内设计。1995年,成为普立兹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不是参天大楼奢华建筑就是最好的建筑,安藤忠雄用他的建筑告诉我们,朴实的房子也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激荡。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

论安藤忠雄及其作品和影响

论安藤忠雄及其建筑作品和影响 摘要:“建筑必须创造这样一种场所,其精神的活力可以将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对建筑大师康及其作品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安藤的作品与康的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本质,分析了住吉长屋、光之教堂、水御堂、水之教堂等安藤忠雄的作品,以提高人们对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认识,从而提高建筑师的设计水平。 关键词:建筑作品,建筑师,场所,精神性 1995年,安藤忠雄在卢浮宫前接受了象征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成为有史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三位日本建筑师。但与其前两位同胞丹下建三和黑川纪章不同,安藤忠雄不是正统建筑教育背景出身,完全属于自学成才。他的“自我提问并寻求解答”的追寻建筑梦想的方式,格外引人注目和发人深思。以至于大奖组委会的评述中也这样说:“安藤忠雄属于那种罕见的,能以一种仅依靠个体方式将艺术和理性感悟结合起来的建筑师。他以这种方式创作的建筑,无论规模大小,都既有适用性,又富于情感。安藤具有很高的洞察力,他摒弃了那些也许是正确的学派,运动或风格。从而用与特定生活方式相关联的形态与构成创作出他自己的建筑。” 谈到安藤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建筑大师——康。毫无疑问,安藤的作品与康的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本质,康的作品一向被认为是初学者最难理解的大师作品。在康的时代,康并不列位于当时的四位大师之列。尽管赖特、柯布西耶等四位建筑大师对现今的建筑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康显然超脱这四位也高于这四位。只有康把人作为研究对象,只有康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场——人类精神源动力的表现。这是康在苏黎士的一段讲话:“我不曾说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希望有如等质地,有如等力量,一种无可量度的力量,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滋生于无可量度。这里所有的一切有可以量度的可能。有没有一处它们会合的门槛?是否可能有一个薄得可以的门槛,以致可称之为在这些力量,这些现象照耀下的门槛?你所做的一切都已经太厚。我甚至认为一种思想也太厚了。有人会说,由光阴到静谧,由静谧到光明,一准有某种二者浑然一体的门槛。弄清楚了,感觉到了这点,也就有了灵感。很清楚,康一直追求一种力量,一种人文的力量,一种人类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所体现的唯一手段,称之为“场”。无论从光明到静谧,还是从静谧到光明,二者浑然一体的就是场。康在作品中也是这样体现的。埃克斯特学院图书馆的洛克菲勒厅,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试验楼那无限延伸的花园都揭示了这一本质:场的精神力量。现实中人们无法莅临康的作品,但已清楚地感觉到了这种力量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安藤建筑内部空间的非整体性----它们是一组有个性的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