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一、准备知识

1.大气的垂直分层

的紫外线,仅剩下少量的紫外线到达地表

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地区受热

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高,低纬

地区约17—18千米,中纬度11—12千米,

高纬度8—9千米。

2、低层大气组成及作用

注:干洁空气比例基本不变;水汽一般夏季>冬季,低纬>高纬;固体杂质陆>海、城市>乡村、早晨和夜间>午后、冬季>夏季

3.(1)宇宙中的物体都在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在不断接受外界辐射的能量(温度高

的物体主要表现为向外辐射,温度低的

物体主要表现为接收辐射)物体的温度

越高辐射能力越强。

(2)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相对性(见

课本P28注释)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

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

运动状态。

(一)大气受热过程三个环节

A

A.太阳辐射穿过厚厚大气

(1)投射的纬度和季节决定了太阳辐

射的强度和时间,决定了获得能量的基本格局。

(2)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辐射最强,穿过大气就会被削弱。

削弱三种方式①反射: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和较大尘埃。特点: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例:多云。无选择性。②散射。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和较小尘埃特点:一部分太阳辐射改变方向,无法到达地面。有选择性。③吸收。参与的大气成分: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越大经过的路径越短被太阳削弱的越少,且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太阳辐射量大。②天气和气候(如阴雨天气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③地形地势(地势高比同纬度昼长,太阳辐射经过的路径短且空气稀薄被大气削弱的少)④人为因素(如CO2氟氯烃排放、大气污染等)

B.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近地面大气。

反射不利地面增温,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对波浪起伏的水面来讲,反射率平均为7—10%左右。因此,即使总辐射强度一样,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仍然有很大差别,这是地面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之一。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下垫面比热容大增温降温速度都慢,比热容小增温降温速度都快。

C.大气受热(主要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又以辐射、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大气温度越高大气辐射、对流、传导越强越激烈,其中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不能使地面增温但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与大气中的水汽和CO2的含量有关。(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1.有关概念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冷热程度)的数值度量,一天观测3~4次(8、14、20、2点)

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

2. 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①据右图分析气温日变化过程,思考一

日中最高气温14时能否推前或延后,

请分别举例说明。(结论:一天中,若

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

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

(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②气温日变化过程:日出以后,随着太

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太阳辐射不断增

强,地面获得的热量不断增多,地面温

度不断升高,地面辐射不断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气温也跟着不断上升。正午过后,太阳辐射虽已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仍比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随着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时,也就是当地面热量

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继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随之不断下降,至日出前后,气温达最低值。

同样道理,由于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一年之中,就北半球来说,气温最高与最低的月份,也不是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6月)和最弱(12月)的月份,而是要落后一两个月。一般大陆上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海洋的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较陆地慢,所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3. 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因素气温日较差:一天中

气温的变化幅度。大陆

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晴天>阴天

①纬度:低纬>>

高纬原因:

纬度较高地区

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②天气:晴天>阴天

③季节:夏季>冬季原因是: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较长。

④地形地势:凹地>平地>凸地原因是: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陆地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白天谷风拉抽山谷上空暖空气下沉,故气温日较差大。

⑤海拔高度:在中小尺度地形区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因此即使是在冬季,在阳光下也会感到温暖如春;到了夜晚,由于空气稀薄、水汽所含杂质少,地面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夜晚温度很低。

⑥下垫面:陆地>海洋;沙地>林地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

a纬度:高纬<低纬度地区原因是: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大阳辐射的年变化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就我国而言,由于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白昼越长,因此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多,而北方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小,白昼较短,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北方造成的影响大,所以愈往北方,气温的年较差越大。

b海陆:陆地>海洋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

c海拔地形:同一纬度,低海拔>高海拔;凹地>凸地。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分布

1.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0.6℃/100m)(地面为对流层大

气的直接热源;越向上空气密度越小,水汽、CO2越少;气温垂直递减率大小与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递减率越小)②对流层底部受地面影响最大,中上层受影响较小

2.近地面气温的水平分布一、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

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从图

上可以看出,等温线并不完全

与纬线平行,这说明气温的分

布,除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

外,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

洋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

平直,这是因为表面物理性质

比较均一的海洋,在南半球要

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三、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

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

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

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

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全球等

温线弯曲方向:1陆南 7陆

北)

四、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

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

上的沙漠地区。这是因为7

月份太阳直射北纬20°附

近;沙漠地区少云雨,太阳

辐射强度大;沙漠对太阳辐

射吸收强,增温快。撒哈拉

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

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

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

洲大陆上。

五、北半球7月等温线比1

月稀疏这表明北半球1月南

北温差大于7月。这是因为(见王树声区域地理P78中国气候冬夏气温各异南北温差不同)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4: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读下列图表,回答1~2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2.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不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白天外出应防紫外线伤害,该日西宁最高气温为22°C,不会出现中暑情况。第2题,该日北京最高气温高于

上海,是因上海出现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被削弱。 下图为“吉林省东部山区P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2018年1月中上旬某日,人们在清晨发现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下列关于这种现象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燃煤取暖释放的烟尘较多 B.村民做早饭释放大量烟尘 C.谷地地形易形成逆温现象,烟尘不易扩散 D.此时盛行山风,山坡易形成地形雨,多云雾 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3.C 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表示空气流通不畅,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出现了逆温现象。第4题,在山谷地形中,白天谷地的气压高于山坡上的气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5.读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是()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附带气温的描述和影响因素)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 一、大气分层 名称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高度0—12km12—50km50km以上 气流状况上升和下沉平流 现象天气现象飞机航天器 1、两个来源 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 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三、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温室气体(CO?、甲烷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主要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越高,大气越稀薄,那么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都弱,同时光照时间更长,白天气温更高,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云层较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的性质差异不同,会造成比热容的大小不同。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比热容大的地方,地面增温速度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比热容小的地方,地面的增温速度和降温速度都快,昼夜温差大。 (4)海陆位置。靠海近,温差小,深居内陆,温差大 (5)地形因素:山风倒灌(河谷、高大山脉的地方)、盆地保温。 四、逆温现象 1、逆温现象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

大气的热力作用专题1

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有专家估计,到 21 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 2℃~5℃,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据此回答29—30 题。 1. 二氧化碳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是因为 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B.大气逆辐射能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 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2.如果全球气温持续这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将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天山的雪线将下降 B.鄱阳湖水面将上升 C.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界线将北移 D.一月 0℃等温线将南移 2.我国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据此回答26-27题。26.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 A.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 B.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C.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D.过境后这里的空 气为暖空气 27.二伯家在麦田边点燃柴草的目的是 A.增加大气中的凝结核,利于降水的形成B.增加烟雾,加强大气的反 射作用 C.增加大气中的CO2,加强大气的逆辐射 D.给大气加热,提高气 温 3.读图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图中所示的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A. A B. B C. C D. D 2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 A. 辐射A减弱 B. 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 D. D辐射增强 5.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 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 以用上图表示。读图完成下题。

2018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难点)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教材整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阅读教材P32~P33,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形式特点 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 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散射具有选择性

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 4.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1)表现: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相反。 正误判断: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 【提示】(1)√ (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教材整理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阅读教材P34~P35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保温作用可分三个过程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2.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正误判断: (1)地面辐射温度比太阳辐射温度低,为短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寒带地区终年严寒,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学习知识题)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地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 3.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4.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现象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D.日出前的黎明天空明亮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①④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图2为甲(拉萨地区)、乙(杭州地区)两地间,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关系曲线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原因主要是 A.甲地纬度低B.甲地距海近 C.甲地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D.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 9.甲地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①复种指数高②小麦颗粒饱满③瓜果甜度高④水稻种植面积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光线照射地面所经历的小时数(去除地物、云、雾等遮蔽时间)。读湖北省某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据统计,武汉市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可以达到1950小时。据图判断,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1月 B.4月C.7月 D.11月 1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实际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受夏季昼长影响,日照时间长,故日照时数较大 B.甲地受背风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少雨,故日照时数较大 C.乙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水汽难以扩散,故日照时数较小 D.乙地受地形抬升影响,湿润多雨,故日照时数较小 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课题】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材版本】旧版人教版 【授课时间】2011.10 【授课班级】高111班 【主讲】秦宏亮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大气知识的第二个内容,在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后,学生对于大气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节课主要是讲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材分三部分进行讲解,首先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旧版教材和新人教版有所不同,内容比较详细,在新人教版中则省去这一节的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在教材中讲解的比较仔细,对于散射还有图片进行说明,图文结合比较生动形象;大气的保温效应和新人教版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些相似,主要是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这两个过程,只是教材没有把图给画出来。另外还有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意义,让学生很直接的知道大气对于我们地球的作用,促使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形成;第二个内容,教材还讲到了全球的热量平衡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自然的平衡还有受人类活动的导致的不平衡。在活动板块,用有大气的地球和没有大气的月球相比,凸显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还举例说明大气的温室效应在生活中应用,让地理更贴近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并且记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三种方式,以及大气各成分对太阳辐射 不同波段的作用。 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画图分析各过程。 3.知道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了解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4.理解全球的热量平衡是如何形成。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和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图,大气的温 室效应等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B.② C.③D.④ 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A.①B.② C.③D.④ 3.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1.B 2.D 3.C 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暖”地面;②表示地面辐射“暖”大气;③表示大气以逆辐射形式“还”大地;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白天多云时,云层的反射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多云的夜晚,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少地面损失的热量,使温度不至于太低。下面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示意图”,右图为“太阳辐射略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一刻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读数与瓶外的相比() A.变大B.变小 C.相同D.变化不定

5.右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B.② C.③D.④ 6.右图中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4.A 5.D 6.C 解析透明玻璃瓶起到保温作用,温度会升高;全球变暖说明大气逆辐射加强;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读图,完成7~8题。 7.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C.减弱③D.增强④ 8.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上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答案7.D8.D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示意图中箭头的含义,理清大气的受热过程。第7题,图中①~④代表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对应图中④增强。第8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使大气保温作用减弱。9.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资料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 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一、准备知识 1.大气的垂直分层 臭氧层能过滤大部分对人体和生物 有害的紫外线,仅剩下少量的紫外 线到达地表 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地区 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 度高,低纬地区约17—18千米,中 纬度11—12千米,高纬度8—9千 米。 2、低层大气组成及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含量作用 干洁空气氮78.08% 地球上生物的基本成分 氧20.94%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物质 二氧化 碳 0.03% 变动 1)、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 护伞”。 水汽很少1)、相变产生天气现象 2)、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很少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注:干洁空气比例基本不变;水汽一般夏季>冬季,低纬>高纬;固体杂质陆>海、城市>乡村、早晨和夜间>午后、冬季>夏季 3.(1)宇宙中的物体都在不断 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在不断接 受外界辐射的能量(温度高的物 体主要表现为向外辐射,温度低

的物体主要表现为接收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 (2)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相对性(见课本P28注释)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一)大气受热过程三个环节 AA.太阳辐射穿过厚厚大气 (1)投射的纬度和季节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时间,决定了获得能量的基本格局。 (2)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辐射最强,穿过大气就会被削弱。 削弱三种方式①反射: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和较大尘埃。特点: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例:多云。无选择性。②散射。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和较小尘埃特点:一部分太阳辐射改变方向,无法到达地面。有选择性。 ③吸收。参与的大气成分: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越大经过的路径越短被太阳削弱的越少,且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太阳辐射量大。②天气和气候(如阴雨天气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③地形地势(地势高比同纬度昼长,太阳辐射经过的路径短且空气稀薄被大气削弱的少)④人为因素(如CO2氟氯烃排放、大气污染等) B.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近地面大气。

012第三章第三节大气热力作用(含答案)

第三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读右图,回答2~3题。 2.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 3.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 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 右图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状况图”。据此回答4~6题。 4.若图中的气压分布状态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图中四点气温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在同一水平面上,图上四点中为高气压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①是下沉气流B.②是阴雨天气 C.气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①③④D.②昼夜温差比①小 右图是某中学生绘制的不同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 图中所示热力环流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 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地区间的热量差异 B.不同地区间的气压差异 C.不同地区间的海陆差异 D.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右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图中两侧为陆地,中部为湖泊。读图,完成9题。9.此时 A.湖泊为低压B.陆地为高压C.可能为白天D.湖泊气温高 右图示意甲、乙两地上空对流层内等压面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0~ 11题。 10.图中M、N、P、Q四处气压的大小关系是 A.M>Q>P>N B.M>N>P>Q C.Q>P>N>M D.P>Q>M>N 11.若上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甲、乙两地热力作用引起的,并且形成了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 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闯关东》视频片段 此处引用平台资源【课程引入】闯关东“霜头来了” 师:观看视频,思考:

1.影片中的片段发生在哪个季节? 生:(可能的回答)秋季 2.剧中人物所说的“霜头”是什么现象? 生:(可能的回答)霜冻 3.为了应对“霜头”,主人公朱开山带领大家做的措施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 师:大家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吗?片段中农民的行为蕴含着什么样的地理原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什么是辐射?辐射有何特点? 出示: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师:读图,回答: 1.太阳辐射按照波长分成了哪三部分,每个部分的波长范围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波长0.4-0.7um;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 2.太阳辐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生:(可能的回答)最主要的是可见光部分 师: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辐射,温度越高,辐射能量越大。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由于太阳表面的温度达到近5500℃,因此向外放出能量较强的辐射,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球表面均温约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地面辐射,能量不及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均温为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大气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 出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练习题 (2018·赣州测试)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中箭头的粗细表示辐射量的多少。据此,完成1~2题。 1.与同纬度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下列代表青藏高原地区辐射量的箭头较粗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亚马孙平原的太阳能资源比撒哈拉沙漠丰富,是因亚马孙平原的①箭头比撒哈拉沙漠的粗B.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晴朗的夜晚,⑤箭头较细 C.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因为天气晴朗时,①箭头较细 D.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2019·湖北宜昌4月模拟)2019年1月24日,湖北遭遇了第二轮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下图为此次雨雪天气结束后湖北某高中的校园景观图,图中河流一侧积雪较多,但对岸却不见积雪。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道路上无积冰,但桥面有大量积冰的原因是( ) A.桥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B.桥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C.路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D.路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4.据图推测图中道路的走向最可能为( ) A.东北—西南 B.东南—西北 C.东—西 D.南—北

(2019·唐山第一中学冲刺)随着我国交通建筑技术的进步,隧道的修建日渐普遍。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回答5~7题。 5.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C.③D.④ 6.此隧道( )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 7.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 A.黑龙江省 B.山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陕西省 西瓜雪又称作“雪藻”,是一种具有微红或者粉红颜色并带有新鲜西瓜气味的雪。西瓜雪的红色是由一种名叫极地雪藻的绿藻引起的。雪藻生长的适宜温度是0 ℃左右。据此完成8~10题。 8.在阿尔卑斯山区最可能看到西瓜雪的位置是( ) A.冰川带 B.雪线附近 C.山麓D.山顶 9.在阿尔卑斯山山腰地区最可能看到西瓜雪的季节是( ) A.晚春 B.盛夏 C.早秋D.隆冬 10.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雪藻所占据的地方会形成一个红色的小凹坑。看上去像装过红葡萄酒的小酒杯。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雪藻能增强地面辐射,加速积雪融化 B.融化的积雪与底部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热量 C.雪藻能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使得雪藻周围温度较高 D.大风挟带的沙石击打积雪,使得该处较周围深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精心整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一、准备知识 1.大气的垂直分层 臭氧层能过滤大部分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紫外线,仅剩下少量的紫外线到达地表

固体杂质很少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注:干洁空气比例基本不变;水汽一般夏季>冬季,低纬>高纬;固体杂质陆>海、城市>乡村、早晨和夜间>午后、冬季>夏季 3.(1)宇宙中的物体都在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在不断接受外界辐射的能量(温度高的物体主要表现为向外辐射,温度低的物体主要表现为接收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2)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相对性(见课本P28注释)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一)大气受热过程三个环节 AA.太阳辐射穿过厚厚大气 (1)投射的纬度和季节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时间,决定了获得能量的基本格局。(2)大气的削弱作用 削弱三种方式①反射: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和较大尘埃。特点: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例:多云。无选择性。②散射。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和较小尘埃特点:一部分太阳辐射改变方向,无法到达地面。有选择性。③吸收。参与的大气成分: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越大经过的路径越短被太阳削弱的越少,且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太阳辐射量大。②天气和气候(如阴雨天气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③地形地势(地势高比同纬度昼长,太阳辐射经过的路径短且空气稀薄被大气削弱的少)④人为因素(如CO2氟氯烃排放、大气污染等) B.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地面以长波辐 10— C. 中的水汽和CO2的含量有关。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1.有关概念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冷热程度)的数值度量,一天观测3~4次(8、14、20、2点)

专题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 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 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低,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纬 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 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大陆的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于海洋。(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原因:湖区、库区、沼泽、 湿地的比热容大) 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 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 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 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 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 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 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

热工基础(2.2.7)--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

习 题 1 试写出仅适用于理想气体的闭口系的能量方程。 2 把CO2压送到体积为0.6m3的储气罐内。压送前储气罐上的压力表读数为4kPa,温度为20℃;压送终了时压力表读数为30kPa,温度为50℃。试求压送到罐内的C02的质量。设大气压力p b=0.lMPa。 3 体积为0.03m3的某刚性储气瓶内盛有700kPa、20℃的氮气。瓶上装有一排气阀,压力达到880kPa时阀门开启,压力降到850kPa时关闭。若由于外界加热的原因造成阀门开启,问: (1)阀开启时瓶内气体温度为多少? (2)因加热,阀门开闭一次期间瓶内气体失去多少?设瓶内氮气温度在排气过程中保持不变。 4 氧气瓶的容积V=0.36m3,瓶中氧气的表压力p gl=1.4MPa,温度t1=30℃。问瓶中盛有多少氧气?若气焊时用去一半氧气,温度降为t2=20℃,试问此时氧气瓶的表压力为多少?(当地大气压力p b=0. 098MPa) 5 某锅炉每小时燃煤需要的空气量折合成标准状况时为66000m3/h。鼓风机实际送入的热空气温度为250℃,表压力为20.0kPa,当大气压p b=0.lMPa时,求实际送风量(m3/h)。 6 某理想气体等熵指数k=1.4,定压比热容c p=1.042kJ/(kg.K),求该气体的摩尔质量M。 7 在容积为0.3m3的封闭容器内装有氧气,其压力为300kPa,温度为15℃,问应加人多少热量可使氧气温度上升到800℃? (1) 按定值比热容计算; (2) 按平均比热容(表)计算。 8 摩尔质量为0.03kg/mol的某理想气体,在定容下由275℃加热到845 ℃,若比热力学能变化为400kJ/kg,问焓变化了多少? 9 将1kg氮气由t1=30℃定压加热到t2 =415℃,分别用定值比热容,平均比热容(表)计算其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 10 3kg的CO2、由p1=800kPa、t l=900℃,膨胀到p2 =120kPa,t2 =600℃,试利用定值比热求其热力学能、焓和熵的变化。 11 在体积V=1.5m3的刚性容器内装有氮气。初态表压力p gl=2.0MPa,温度t=230℃,问应加入多少热量才可使氮气的温度上升到750℃?其焓值变化是多少?大气压力为0.1MPa。 (1)按定值比热容计算; (2) 按平均比热容的直线关系式计算; (3)按平均比热容表计算; (4) 按真实比热容的多项式表达式计算。 12某氢冷却发电机的氢气人口参数为p gl=0.2MPa、t1=40℃,出口参数为p g2=0.19MPa、t2=66℃。若入口处体积流量为1.5m3/min,试求每分钟氢气经过发电机后的热力学能增量、焓增量和熵增量。设大气压力p b=0.lMPa。 (l)按定值比热容计算; (2)按平均比热容的直线关系式计算。 13 利用内燃机排气加热水的余热加热器中,进入加热器的排气(按空气处理)温度为285℃,出口温度为80℃。不计流经加热器的排气压力变化,试求排气经过加热器的比热力学能变化、比焓变化和比熵的变化。 (l)按定值比热容计算; (2)按平均比热容表计算。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一、准备知识 1.大气的垂直分层 臭氧层能过滤大部分对人体和生物有害 的紫外线,仅剩下少量的紫外线到达地表 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地区受热 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高,低纬 地区约17—18千米,中纬度11—12千米, 高纬度8—9千米。 2、低层大气组成及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含量作用 干洁空气氮%地球上生物的基本成分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 碳 %变动1)、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很少1)、相变产生天气现象 2)、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很少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注:干洁空气比例基本不变;水汽一般夏季>冬季,低纬>高纬;固体杂质陆>海、城市>乡村、早晨和夜间>午后、冬季>夏季 3.(1)宇宙中的物体都在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在不断接受外界辐射的能量(温度高的物体主要表现为向外辐射,温度低的 物体主要表现为接收辐射)物体的温度 越高辐射能力越强。 (2)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相对性(见 课本P28注释)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 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 运动状态。 (一)大气受热过程三个环节 A A.太阳辐射穿过厚厚大气 (1)投射的纬度和季节决定了太阳辐

射的强度和时间,决定了获得能量的基本格局。 (2)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辐射最强,穿过大气就会被削弱。 削弱三种方式①反射: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和较大尘埃。特点: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例:多云。无选择性。②散射。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和较小尘埃特点:一部分太阳辐射改变方向,无法到达地面。有选择性。③吸收。参与的大气成分: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越大经过的路径越短被太阳削弱的越少,且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太阳辐射量大。②天气和气候(如阴雨天气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③地形地势(地势高比同纬度昼长,太阳辐射经过的路径短且空气稀薄被大气削弱的少)④人为因素(如CO2氟氯烃排放、大气污染等) B.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近地面大气。 反射不利地面增温,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对波浪起伏的水面来讲,反射率平均为7—10%左右。因此,即使总辐射强度一样,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仍然有很大差别,这是地面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之一。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下垫面比热容大增温降温速度都慢,比热容小增温降温速度都快。 C.大气受热(主要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又以辐射、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大气温度越高大气辐射、对流、传导越强越激烈,其中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不能使地面增温但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与大气中的水汽和CO2的含量有关。(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1.有关概念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冷热程度)的数值度量,一天观测3~4次(8、14、20、2点) 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 2. 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①据右图分析气温日变化过程,思考一 日中最高气温14时能否推前或延后, 请分别举例说明。(结论:一天中,若 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 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 (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②气温日变化过程:日出以后,随着太 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太阳辐射不断增 强,地面获得的热量不断增多,地面温 度不断升高,地面辐射不断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气温也跟着不断上升。正午过后,太阳辐射虽已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仍比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随着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时,也就是当地面热量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有关大气热力作用得说法正确得就是( ) A.③只出现在晚上 B.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 C.地面热量得收入主要来自③ D.近地面大气得热量主要来自② 2.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关,关于两地热力状况得比较,正确得就是() A.青藏高原得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得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得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①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得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有关 下图为成都与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成都相比,拉萨( )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 4.成都与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得根本原因就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 D.人类活动得差异 下图就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得等压面与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她们已绘制得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就是正确得。据此完成下题。 6.她们进行测量得时间可能就是( ) A.9:00—10:00 B.21:00—22:00 C.7:00—18:00 ?D.13:00—14:00 读下面四幅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13~14题。 13.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分别为( ) 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 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 C.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西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14.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得点就是( )

A.a ?B.b C.c?D.d 下图为三圈环流示意图(局部)。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①②③④得说法,正确得就是( ) A.④为东北季风B.③形成寒冷干燥气候 C.①就是由热力作用形成得 D.②由低压流向高压 6.当③在近地面形成得气压带被大陆上得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 A.塔里木河断流 B.潘帕斯草原绿草茵茵 C.华北平原正值小麦生长季节 D.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回答11~12题。 11.此时,图示半球得季节可能就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12.受海陆分布得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得就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等压线与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回答2~3题。 2.该地得空间位置可能就是() A.北半球;近地面 B.北半球;高空 C.南半球;近地面?D.南半球;高空 3、若该地位于上海4 000米得高空,则此时上海得天气状况为(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阴雨连绵?D.炎热干燥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水(雪)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大气热力学温度(1)

大气热力学温度 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s of atmosphere 表征干空气和湿空气热力性质的重要变量。常用的有虚温、露点、湿球温度、位温和相当位温等。虚温在气压相等的条件下,使干空气的密度和湿空气的密度相等时,干空气应具有的温度。这是一种虚拟的温度,称为虚温(T V )。它表示湿空气的一种属性:TV≈T(1+0.61W ) 式中W =ρ V /ρ d 为混合比,ρ d 、ρ V 分别为干空气和水汽的密度(见气象要素)。 空气的水汽含量愈大,W 也愈大。在一般情况下,虚温仅略高于实测温度,即使在非常暖湿的空气中,也只有几摄氏度的差异。引入虚温后,比较复杂的湿空气 状态方程,就可以用比较简单的、类似于干空气的状态方程来代替,即P = ρR d T V 。 其中ρ是湿空气的密度,R d 为干空气气体常数。 露点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空气温度使其达到饱和状态 时的温度,称为露点,常用T d 表示。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愈少,露点愈低,只有在饱和的湿空气中,露点才等于气温,故可利用气温和露点的差值来近似地表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湿球温度在系统(空气加水)的气压保持不变并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情况下,纯净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去,使其达到饱和状态时,系统因蒸发冷却而到 达的温度,称为湿球温度,通常用T w 表示。在实际工作中,用湿球温度表上的读数代表湿球温度。该温度表的球部,包着保持浸透了水的纱布,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湿球附近的水分在不断蒸发的过程中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使周围的气温下降,当湿球附近的空气达到饱和时,湿球温度表的指示剂稳定而不再下降,此时的读数便表示湿球温度。实际上,这种读数和通风情况有关,所以它只是一种近似于理论上的湿球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愈小,为使空气达到饱和所需蒸发的水分就愈多,所吸收的热量愈大,湿球温度就愈低。故湿球温度的高低,能反映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寡(湿度的大小)。气块由某高度干绝热上升,达到饱和之后,再湿绝热下降到原来高度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假湿球温度,通常用 T sw 表示。 位温将一块干空气绝热地压缩或膨胀到气压等于1000百帕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常用θ表示。当气块绝热膨胀时,它对外界作功,内能减小,温度下降;反之,气块作绝热压缩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但是气块的位温在干绝热过程中却是守恒的。对湿空气,气块干绝热上升,达到饱和之后,再湿绝热下降到1000 百帕高度时的温度,称为假湿球位温,通常用θsw表示。它在等压蒸发和凝结过程中是守恒的。 相当温度在等压情况下,湿空气的水汽全部凝结时,若所释放的潜热全 部用于加热空气,气块所达到的温度,称为相当温度,通常用T e 表示。如果未饱和的气块通过干绝热过程移到1000百帕高度,则其相当温度称为相当位温, 通常用θ e 表示。如果气块先作干绝热变化,达到饱和之后,再依湿绝热过程上升,直到所有的水汽全部凝结为水而脱离该气块为止,然后将这种已无水汽的干空气干绝热地下降至原来的气压处,气块在这种虚拟的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温度, 称为假相当温度,用T se 表示。若将它用干绝热地移到1000百帕时,其温度称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