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义。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从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四

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课是开篇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影视资料,能使学生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今天是你的生日》。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幅照片吗?这首歌曲你们听过吗?知道歌词中唱的“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指的是什么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阅读教材1-5页,思考下列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2、复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历史意义?

体验阶段:

三、学习新课

由于这是下册书的第一课,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始,所以学习新课之前,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界限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他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挨打史、抗争史、探索

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坚强的中国人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至今,为中国现代史。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

2、课件展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人员概况(有团体代表、党派代表、区域代表、特邀代表等);

问:参加会议的有多少人?说明了什么?

师:参与会议的有六百多人,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显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请阅读教材第2页内容,概括新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

总结为: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导行阶段:

(二)开国大典

1、播放视频《开国大典》回答问题: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有什么重要讲话?

2、请同学们讲述一下开国大典的史实,看看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概述能力强。

3、师强调几个特殊的数字的含义

10.1:本来计划在解放全中国后成立中央政府,但考虑到国民党政权已不存在,同时警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 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义。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从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 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课是开篇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 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 义。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 1、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2、时间:1839年6月人物: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等国商人的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意义:虎门销烟壮举表现了 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3、如何评价林则徐:(事件+意义)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 一人:对开阔人们的视野,了解外部世界起了积极作用。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 1840.6—1842.8 , 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有: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2、赔款:赔款2100万元银元(增加中国人民的负担) 3、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民户被打开) 4、中英协定关税(破坏了贸易、关税、经济主权); 5、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 附件: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矛盾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任务变化: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的双重革命任务。 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八年级历史下册6共和国的脊梁教案华东师大版

《共和国的脊梁》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收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战胜挫折的方法。 导行阶段过程中通过收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感悟他们艰苦创业、廉洁奉公、奉献为民、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课教材内容共有四目,都以人物为中心,目的是以点带面,介绍1956年—1966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学习王进喜的实质是了解当时的工业发展史,介绍邓稼先实质就是反映科技的进步,介绍焦裕禄实质就是反映当时的农业进步史,宣传雷锋的实质就是弘扬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另外,通过4个人物介绍,让学生了解“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王进喜是个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代表,焦裕禄是革命敢比勤政爱民的代表,邓稼先反映科技的进步,雷锋是乐于助人智慧创造的代表,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收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 2.学习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并努力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指导和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寻找自己身边的榜样或英雄,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培养互相学习、互相尊敬的品德;

八年级历史下册《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整理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祖国统一大业》知识 点整理华东师大版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0世纪的最后20年,祖国的统一大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前提)、两种制度”。 4.历史意义:⑴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 ⑵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⑷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3.意义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⑵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⑶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1.海峡两岸关系缓和: ⑴背景: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中共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台湾方面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 ⑵现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⑶意义: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了敌意和误解,增强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2.海峡两岸关系前景: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3、讨论解决台湾问题还存在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一国两制在港澳成功实践、两岸交流频繁、大陆和平统一方针的感召、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台独不得人心等等。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与破坏。 【总结巩固】 香港、澳门的回归,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台湾与大陆的日益交往的密切,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

学年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

2013/2014学年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 题号(分数) 选择题 (45分) 非选择题 (55分)总分 (100分) 小题(分数) 1-30 (45分) 31图说历史 (16分) 32读史探究 (18分) 33学以致用 (21分) 得分 上饶县七中郭修福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题号27 28 29 30 答案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遭受西方国家侵略B.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D.民族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我们尊林则徐为中华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派兵从外国人手中收复了台湾 B.主持了禁烟运动 C.率军抵抗英军进攻吴淞炮台 D.领导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3.观察右图,这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处清朝皇家园林残迹。该园林惨遭“灭顶之凶劫”是在()。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19世纪70年代中期,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并收复新疆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D.张之洞 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根据所学历史知识,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清朝统治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盲目排外 7.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万国公报》的创办 B.公车上书 C.维新团体的形成 D.强学会的成立 8.谭嗣同遇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谭嗣同甘为共和而捐躯B.谭嗣同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C.谭嗣同甘为变法而捐躯 D.谭嗣同没有地方可逃,所以遇难 9.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0.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其具体体现为( )。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1.有的史学家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即孙中山)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孙中山摸到的时代主题是( )。 A.要均分地主土地B.要反对外国侵略 C.要自强、求富 D.要实行三民主义 12.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 A.民主和科学 B.科学和马克思主义 C.民主和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13.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和进步口号,其中最能揭示五四运动内容和性质的是()。 A.“打倒帝国主义” B.“一切权力归农会” C.“劳工阶级万岁”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4.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是在一条游船中进行的,你知道这条游船现在停泊在哪吗?()。 A.江苏无锡太湖B.浙江杭州西湖 C.浙江嘉兴南湖 D.北京昆明湖 15.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 )。 A.湖南、湖北 B.福建、江西 C.广东、广西 D.河南、河北 16.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A.广州起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百色起义 17.“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上述评论中的“这里”,指的是( )。 A.上海B.南昌 C.庐山 D.井冈山 18.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民主法制建设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 【内容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能够列举《中华人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 ⑵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2、过程与方法: 尽量以身边的事例,以小见大来分析一些问题,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历程,充分理解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确保我国在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⑵宣传和认识学法知法是青少年学生的必须经历,守法护法是青少年学生的应尽之责。 【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和历程。 难点:法律建设牵涉到许多法律知识和专门用语,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初中生不易懂。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导入新课:建国以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尚欠完善,“文革”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新课探究】 一、依法治国 1.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适应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2.依法治国: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说明中国终于找到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拓展: ⑴概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行依法治国,必须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强法律教育。 ⑵完备性:从 1979 年以来,我国在立法方面成就卓著,建议以课本第 58 页最后一段小字为基础,说明我国立法的完备性。表现为 ①数量多,截止 2000 年,全国性的法律及其有关决定 380 多件,行政法规 800 多件,地方性法规 8000 多件。 ②项目全,有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视情况列表展示部分法律、法规文件的名称,并对法律、法规的区别略加说明。 ③有特色,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 1999 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写入我国宪法,使一治国方略转化为基本国策。 二、我国颁布的重要法律 1.《刑法》:

2017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2017年活动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1949.10-至今)分为: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7.10至今) 会议篇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9.北平)目的: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意义: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推进新中国各项建设贡献了力量。三、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12)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言》。意义:为在中国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9)背景: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国家政治建设被提上日程。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工作人员。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它不仅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确定了一种新型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总的民主程序,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五、中共八大(1956.9)主要内容:大会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这次会议对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之后,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12) 背景:P60第一自然段。思想基础:邓小平发起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内容:①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历史问题上: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意义: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十一、中共十二大(1982.9.) 主要内容: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义: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共十三大(1987.10) 主要内容:系统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了概括。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南方谈话(1992年初)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主要内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意义:P80最后自然段。中共十五大(1997.9)主要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意义: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评价邓小平: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已完成, 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江泽民)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地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情分析: 在前面讲到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也涉及到中苏关系和在抗美朝援战争的内容时都已经提到有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但这些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有了一定的意义,但不是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过于分散,所以学生对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程度不是很高,只是整体上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本课是一个专题课,全面的阐述新中国的外交,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它的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等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因此本课是以外交成就作为主线的。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外交成就而体会这些外交成就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下来之不易,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与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外交活动与成就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外交的成就,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英明性及周恩来等外交家的高明外交才华。增强学生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从通过对外交图片的观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认识。 教法、学法: 由于初中生的想象力有限,故在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去构建一定的历史情境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思考创设思考的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阅读课本、对图片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运用投影仪展现《乔的笑》图片及资料: 老师带有情意的开场白:(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纪一笑”,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那自豪的、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笑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笑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提问:乔冠华是在什么场合下,因为什么而发出这样的笑容? (以乔冠华大笑的这张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为切入点,能够迅速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到新课的思路上来。) (二)新课讲授:

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3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照油画《开国大典》,能够描述当时开国大典盛况,能够列举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及纪年方法,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技能,形成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运用归纳法归纳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分析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资料,培养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才取得了民族独立。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 难点: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设情境,结合教科书导入。 2、讲解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内容: 第一、新中国成立的条件。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使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全国人民热烈盼望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本着“民主、团结、严肃、负责”的精神,代表全国人民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等一系列有关成立新中国的法律文件和决议案,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行动准则。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大宪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参加会议的各学派、各界人士,一致同意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共同遵守和忠实执行的行为准则,从而维护了中央政令的统一及政府各部门行使职权的一致性。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次会议为新中国成立作了重要的组织准备。 结合“研习升级”中“知识拓展”栏目,向学生介绍国旗、国歌、国徽、国都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独立主权的标志。教育学生:热爱国旗、国歌、国徽、国都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无数先烈为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前赴后继,而新中国的建立,把这一美好理想变成了现实。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热爱着我们的国旗、国歌、国徽、国都,因为它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未来和命运。可自行设计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例如: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旗面,为什么是红色的?旗上的五颗五角星代表什么?为什么星是黄色的?四颗小五星为什么有一尖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寓意我们是黄种人,四颗小五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②你所知的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方法有哪些?新中国采用什么纪年方法?(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干支纪年”的方法来计算岁月的流逝。所谓“干支纪年”,就是将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合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组,这被称之为“六十花甲子”,在古代用来推算年、月、日、时的时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即便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相对比较科学的纪年方法。从汉代以来我国又采用了“干支纪年”和皇帝年号并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一直沿袭到清末。清朝被推翻以后,我国采用了从1912年为民国元年的纪年方法,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为止。而国外,多年来使用的是一种以耶稣诞生日为元年的公元计算方法,这与古代我国纪年方法明显不同。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的方法,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传统纪年方法,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纪年方法相应地统一起来,便于国际交往。)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9课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内容标准】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知道经济特区创设的作用和影响。⑵了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⑶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 80年代初经济特区的创设,90年代初的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对外开放,从方法论看,是借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的聪明举措;从现实需要看,是促进中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的英明决策;从长远意义来看,是打破封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教学要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以后进一步的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难点:如何深入浅出的理解加入世贸组织是把双韧剑。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导入新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史上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会议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中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并扩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建设新貌。 【新课探究】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海难经济特区。

2.意义: 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⑵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起到了重大作用。 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⑷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思维拓展: 对外开放的开始。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东南沿海城市被设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课文第52页小字部分介绍了特区的建设成就和邓小平的评价。 1985年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梯次推进,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利用地图加以形象了解开放格局的特点) 建设教师以课本第 53页最后一段文字为基础,对创设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略加说明,同时,进一步点明,开放最早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二、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时间:1990年4月。 3.结果: ⑴已建成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 ⑵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 ⑶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4.设问:为什么中央在 20 世纪 90 年代选择上海作为开发的重点?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可以说成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禁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领导了虎门销烟)当众销毁收缴全部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公斤。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1840年6月,英国侵略中固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是哪年签订的?有什么性质?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答: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1842年。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元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使中国开始慢慢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的影响?(P6) 6、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主要侵略者: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7、1851-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8、?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最多的条约。(注意割让的地理范围P9)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9、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0、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