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Teaching record of the second class of moonli ght enlightenment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读题。

师;月光多美啊,再读读。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位慈祥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唱歌谣、猜谜语。

师: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读,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读书。

指名读。

生:读“月儿弯弯—”。

师:歌谣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还有喜欢这种歌谣的吗?

生:我感觉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凤凰代表吉祥。

师;凤凰是传说中吉祥的象征,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生:读“月亮出来—”

师:这种歌谣是讲了他们的生活。母亲还有三首童谣。你喜欢哪首。

生:“小老鼠—”,告诉我们不能偷东西。

生:“毛娃—”,我觉得毛娃很可爱,很有童趣。

生:把一个小孩的喜怒哀乐的形象跃然纸上。

师读。你听。

生:很押韵。

师:怎么读出它的韵味呢?

生读。师轻轻击掌。再指名读。

生:读“小红孩—”这首歌不仅押韵,而且有童趣。

师;用南京话来说说这种童谣。生读。

师;这就是乡音乡韵,特有味。现在你对歌谣/童谣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押韵/有趣/生动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许多小动物,幽默丰富。

师:怪不得有位作家说,童谣是孩子们的。你们的认识与孙友田的认识是一样的,一起读。

(明快/风趣/幽默)

师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听童谣。

生:让我想起了《二泉映月》,好像山泉----

生:我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

生;像优美的小提琴曲,优美动人。

生:像黄鹂的歌声催我入睡。

生:像为我们唱催眠曲,很美妙。

师;我们的感受都丰富,像小诗人。谁来读一读。(出示:她用甜甜------)

生读。

师;读到这里,你们想像一下,当时的我怎么听母亲唱。

生:想象到我依在母亲怀里,很陶醉。

生:我趴在母亲腿上,摇着头在听,很动人。

师;把这些美妙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这儿为什么用“芳香的音韵”?好词语要好好地品。

生:像花儿一样美。

生:母亲的歌谣实在是太美了,超载了嗅觉与听觉,感觉到了芳香的音韵。

师:这就是孙友田感受到的“芳香”的音韵。母亲不识字啊,怎么会唱这么多歌谣。静下心来读一读。用笔圈圈画画是个好的方法。

生:读“母亲天资聪颖—”。

师:你读的这句话里有两个“长”字,一个是“生长”另一个呢?

生:流传。

生:孕育。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许多歌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引读“母亲用歌谣把—”她真是我的(指题目,齐读)

还用什么启蒙了我?

生:神话、谜语。

师;母亲就是用那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想象。母亲说得那么投入。(出示:此时明月已经中天--)

师:见过玉石雕像吗?你想到什么词语?为什么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如今他已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

推荐:孙友田的《母亲》/原文的省略部分。

师;当孙友田看到这轮明月,会想到什么?出示句式: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想起(),想起()……拿出笔来写一写。

师:把你写的内容,深情地读出来。

生交流。

师;是啊,看到那些明月,我们就会想到母亲,想起那些歌谣。感谢《月光启蒙》,让我们想起了那些久远的民谣。

引读。搜集民歌民谣,相信也会在你们心中播下种子。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课堂实录【最新版】

荷花 师:多美妙的歌声!相信你们的读书声也一定很好听,让我们 在今天的课堂上尽情的畅读!课前同学们积累了描写荷花的古诗吗?谁来背一背? 生1:背白居易的《池上》。 生2: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3:背《江南》(汉乐府) 师:还有我们学过的一首诗----- 生:《小池》 师:一起来背背。(学生齐背)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 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不仅是因为荷花的美丽与清香,还因为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你们想看看 这样的荷花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 喊出来、说出来!(课件播放荷花的精美图片) 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 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丽。 生:我发现了荷花的生长过程,荷花先是一个花骨朵,然后长 出两三片花瓣,最后全展开了。(边说边用手做动作) 生:我看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生:我看到了荷叶上有水珠,就像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非常 美丽! 生:我看到了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完全绽开了,绽 开的荷花里面有嫩黄色的小莲蓬 生:(齐说)小莲蓬 师:(对刚才那位同学)你再把这个词读一读。(生读了两遍)生:我发现了有的荷花饱胀得要破裂似的。(听课老师露出惊讶、赞叹的表情)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所以有这么多美好的发现,著名作 家叶圣陶爷爷曾经观察过荷花,并且把他的发现和感受写成了一篇 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板书:《荷花》

学校特色文化案例

三井小学求原文化解读 核心理念(校训):求原 是我校挖掘“井文化”的内涵发展而来的核心价值观。 求,索也,寻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原,高 远的理想,美好的境界。 教育的目的是“成就每个人”,根本任务是追求人的发展。 成就每个人,就要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儿童本真,探寻和遵循育人规律,培养“学真、向善、益美”的井小学生。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和 学校。 求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思维方式,更是行为方式。 求原,即学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远。 教风:至情、至深 “情”“深”,体现了对教育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爱生,对职业的爱——敬业。启示着井小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追求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 育艺术。 学风:至清、至远 清,从道德层面来说,体现了求真、向善、行美;从求学角度来说,体现 了学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远,体现不断探寻,持续发展。 启示着井小学生保持童真,学会探寻,志存高远。 师生成长目标(发展目标): 水滴石穿之毅——坚韧不拔、勇于挑战。 文江学海之识——见多识广,个性鲜明。 海纳百川之心——悦纳之胸,仁爱之心。 学校发展愿景:让校园成为回归本原,绽放生命的舞台。 学校一切为了儿童,让儿童象儿童,让每个儿童都精彩。 《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2014.12 一、缘起 1、以课题研究成果建设课程体系。 2000年起,学校的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从尝试研究到成型推广,再到2012年《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十五年的研究与探索中,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诗的润泽是美丽的,绘诗演诗、诗文讲座、主题征文,诗,让龙小的学生底蕴十足、自信非凡、体验成功。诗的熏染是珍贵的,以诗铭志、古诗擂台、吟咏诗会、背诵诗文,滔滔不绝;“一二分钟,赋诗一首。”诗,是龙小学生抒情的一枝好花,诗,让学生的品德在无形中得到浸润。诗的事业是美丽的,十多年来,龙小师生踊跃参与到《少儿国学》课程中来,通过“童眼荐古诗”、“童手写古诗”、“童心绘古诗”、“爸妈讲古诗”、“背诗擂台赛”、“儿童创作诗”、“畅游诗词园”、

《荷花》教学实录3

《荷花》教学实录3 一、听写生词,复习导入。 1、老师与同学一起听写(在家里已复习好的同学给大家读词)。课下请会默写的同学督促写错字的同学修改(个别字重点强调)。 2、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不懂的地方。 二、学习文章,品评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于海洋:“莲蓬”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后齐读。结合课文插图解释“莲蓬”意思--莲花开过后的花托,里面有莲子。 王政勋:“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朗读后做动作理解。 李泽齐:就是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你理解的不错。仅仅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吗? 李晓然:在地面上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也可以。那么这两个同学的意思合起应该怎么说? 李西:就是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做做这个动作理解一下这个词。谁还有不懂的地方?(巡视后没有再举手的了。)你感到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金起明:开始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

花......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通过这一段描写,我觉得作者被眼前美丽的荷花迷住了,他也想变成一朵荷花,加入到里面。” 师:你说得真好!可从你的语气中,你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没有?(没有。)你再试读一遍好不好?(练读,较有感情。)通过他刚才的阅读,你们被这美丽的荷花迷住了没有?(没有。)。嗯,请同学们闭上眼,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画面。生:老师读完后,睁开眼学着老师的语气练习朗读课文。师:谁能告诉我,假如你是一只蜻蜓,清早看到这么美丽的荷花,会告诉它什么?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从这么美丽的荷花脚下游过时,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想象的真丰富!我想你肯定是被这一池美丽的荷花陶醉了。作者为什么会被荷花陶醉?除了你们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好外,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 呼文妍:“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这一段,我看出作者写荷花的样子非常详细,就好像我们也看到了一样。 毕凯鹏:这段话里作者把荷叶想象成了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感情练读一下这一段。一会儿咱们要合上课本画一画这一段中荷叶、荷花的样子。

经典模板 (3)《桥》教学设计

《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桥》是一篇小小说,本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文章展现了小说的一些表达特点:1.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除了小说体裁体现的这些特点以外,课文还重在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高尚的品质,在这里既可以进行一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也可以是一种习作方法的指导,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多读感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既感受小说的以上表达特点,同时感悟人物高尚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村支书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突破:聚焦老汉,通过朗读关于老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悟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检测、巩固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放肆、呻吟、势不可当”等。 2.学生体会怎样写对、写好“奠”字,师指导书写。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得到了全村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设计意图】学生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聚焦老汉形象、品质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黑板上的词语还记得吗?生:齐读词语“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热烈、情绪、讲述、普通、鼓励”。 师:词语记得非常牢,能读好这就话吗? 生1: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读完这句话后,你知道英子以前是怎么样的? 生: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英子的生活,看看在英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说话的。 师:你轻轻地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多么孤独的小英子呀!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

生:齐读“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这都是因为什么呢? 生1:英子是个残疾的小姑娘。 生2:她不想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把英子的忧郁、 孤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想继续了解英子的故事吗? 生:想!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英子的句子。生:边默读边画句子。 师:请你把画到的句子读出来。 生1:读出“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 头低了下去。” 生2:读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师:让我们再次读这两个句子,了解英子的内心。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1:从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英子的害怕。

月光启蒙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课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回忆了母亲在“我”童年时代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优美。 3、能结合相关的语句理解本文的内容,把握本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4、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一、扣“启蒙”,正确把握文本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生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学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感悟月色朦胧,感悟母爱亲情,感悟怀念感恩。 教学中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如何找到这个点?像《月光启蒙》,从题眼“启蒙”就切入抓住了重点难点;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或者提炼文章线索串连一篇;再者整合一个问题,推进整篇课文的教学。 二、从文题入手,切入脉络 文章以“月光”为线索,以月色开头,直接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夏夜图景,语言如诗如歌,为全文确定了抒情的基调。然后引用了两首有关“月亮”的儿歌,行文自然而流畅。全文一共有5处地方写到月光,使文章紧紧围绕“月光启蒙”这个主题展开,内容严谨而紧凑。 此外,文章还有一条线索——童谣,童谣的内容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先从有关月亮的童谣写起,照应开头;在介绍完“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这一内容之后,童谣转入幽默风趣,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虽然“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更多的物质享受,但是“却长歌谣”的土地滋养了作者的心灵,“精神生活的丰富”给了作者莫大的精神满足,他的童年因此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所以,当他成人后,回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最难忘的就是这段月光下听童谣的经历。 三、质疑“唱歌谣”的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阅读教学承载了最多的教学使命。 教学母亲“唱歌谣”这段时,教师还是应该遵循文本的描述,先让学生读歌谣,理解歌谣的内容,把歌谣读美。如何读美,那就要看母亲怎么唱的:“母亲深情地吟唱,像三月的和风……”那是母亲独有的

桥的课堂实录

桥的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这个感人的故事叫—— 生:(齐)桥。 师:(配乐)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山洪突然暴发,凶猛的洪水眼看就要吞没美丽的小村庄。洪水的狞笑声越响,死亡离村民们就越近。他们纷纷出逃,可是,到处都是洪水,这出路在哪呢?结果会怎么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开始!(生读书)师:读书的声音平息了。同学们读完了吗?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看。请你来读上面两个。生1:咆哮、势不可当。 师:正确,请你读下面两个。 生2:寂寞。 生3:祭奠、跌跌撞撞。 师:读得真准确。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呢?请你。 生:写了在山洪暴发的黎明,老支书组织一百多号人撤离。 师:最后呢? 生:最后老支书牺牲了。 师:刘佳韵同学读懂了课文内容,概括得非常准确。请坐。同学们,让我们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人物的段落。注意接。

(配乐) 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xx拥去。 师:跌跌撞撞是什么样子的?xx 生: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 师:没错,你的理解非常的准确。文章我们刚才读的部分还有两个句子也写到了人们跌跌撞撞的样子,读一读,找一找,发现了,划下来。 师:请你。 生:文章还有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的句子是“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这个“你拥我挤”形容人们当时走得很不稳当。 师:说得可真完整啊!而且读的书真好听!所以,看中你!还有一个,谁来补充?来,请你。生:“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从“疯了似的”可以看出人们跌跌撞撞。 师:没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就在我们刚才读的部分,不下三处写到。快速默读,找一找。 师:好。xx同学,你来。 生:我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因为山洪来了,所以山洪来了,所以他们这么慌张。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教学实录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荷花》教学实录 生课前唱歌 师:多美妙的歌声!相信你们的读书声也一定很好听,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尽情的畅读!课前同学们积累了描写荷花的古诗吗?谁来背一背? 生1:背白居易的《池上》。 生2: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3:背《江南》(汉乐府) 师:还有我们学过的一首诗----- 生:《小池》 师:一起来背背。(学生齐背)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不仅是因为荷花的美丽与清香,还因为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你们想看看这样的荷花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喊出来、说出来!(课件播放荷花的精美图片) 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

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丽。 生:我发现了荷花的生长过程,荷花先是一个花骨朵,然后长出两三片花瓣,最后全展开了。(边说边用手做动作) 生:我看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生:我看到了荷叶上有水珠,就像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了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完全绽开了,绽开的荷花里面有嫩黄色的小莲蓬(f?ng) 生:(齐说)小莲蓬 师:(对刚才那位同学)你再把这个词读一读。(生读了两遍) 生:我发现了有的荷花饱胀得要破裂似的。(听课老师露出惊讶、赞叹的表情)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所以有这么多美好的发现,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曾经观察过荷花,并且把他的发现和感受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板书:《荷花》 师: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因为课文把荷花写得很美。 师:哪些地方写出了荷花的美呢?请你们自己读课文,把你觉得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读出荷花的美。(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荷花美的句子,练习朗读) (师指名朗读,一生读第二自然段,生自评没感情,一点都不美。

品读感悟《月光启蒙》

品读感悟《月光启蒙》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4.继续学习“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让学生课前搜集民歌民谣,感受民歌民谣的幽默、风趣。 教师:准备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 主题导入,初解题意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爱如茉莉》,感受到了父母之间那平淡却深厚的感情,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8课《月光启蒙》,看看我们从中又能了解到什么真情?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18 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2.质疑:透过题目,你认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板书:(1)为什么叫“月光启蒙”?(2)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蒙? 3. 解决问题(2):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汇报。 出示最后一段话,生读。交流: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板书:歌谣神话谜语) 引读最后一段话:

过渡: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月光启蒙”?那些美好的夏夜,给了“我”怎样的回忆?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走进“月光”,感悟母爱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节描写的好处,本文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默读课文,画出最打动你的语句,作批注。 2.汇报交流: 出示书中插图: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歌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重点品悟之一——夏夜之“美” (1)重点读悟之一:(夏夜“月光”之妙) 出示句1: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夏夜的月光美。)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柔和”“洒满”等词语来想象夏夜月亮升起的情景,感受月色下的恬静和安详。(感情朗读)板书:柔和的月色 出示句2: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生品读,抓“如水的月色”“玉石雕像”感悟月色之美,感受月色下母亲形象之美。 板书:如水的月色 (2)重点读悟之二:(夏夜母亲“形象”之美) (这是月色中的母亲,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 引导学生抓住“忙”“洗”“换”体会母亲勤劳、朴素的美;从“搂”“唱”体会母亲的慈爱美。(感情朗读) 过渡:母亲吟唱出来的歌谣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母亲清唱的歌谣,听完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那文中是怎样写的?

《桥》公开课 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兴山县实验小学李小莉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背景音乐 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第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板书)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课文,李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掌握情况,大家能顺利通关吗?请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这些词语。(出示课件)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豹子 师:很好,我很喜欢这位同学的声音,响亮、清脆、特别有精神。请你带着大家再读一遍。(真不错) 师:请睁大你们的双眼,再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文中的洪水和老汉。(看来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上课前:学生听轻快的音乐,教师在黑板上画枝繁叶茂,独木成林的大榕树。) 师: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师指黑板上的画)远远地望见了这株大榕树。现在,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们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了! (多媒体播放“大榕树”片段,师配乐诵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生边听边欣赏。) 师:欣赏着榕树,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有关段落,找一找这句话。 生:作者是这样说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榕树美,美在哪儿呢?这样吧,我们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的段落,体会体会。有喜欢的句子就勾出来多读几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 师:你们喜欢读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株榕树特别的大,因为作者远望时还以为是几株榕树,可现在走近了,看清楚了才发现,“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生:我还给他补充一点,这株榕树长在一座小岛上,一株树就占据了整座小岛,真的是“独木成林”。

生:我喜欢读这几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榕树的绿叶特别美,颜色鲜艳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满了生机。 生:我认为榕树最美之处还在于它的根。榕树的根与众不同,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枝上生根”,使榕树显得特别的奇特。 师:还有哪些孩子体会到了榕树根的奇特?也欢迎你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榕树枝上生根,是因为榕树枝上长着许多气根,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越长越长,一接触到地面,就钻进了泥土里,长成了新的根。 师:哟,你的知识可真丰富!你是怎么了解到气根的知识的? 生:我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的“植物篇”里了解到的。 师:多读课外书的确能增长我们的见识!那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读出榕树的大、榕树的奇。

《荷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荷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目标: 1、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 生:听了刚才的音乐,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 生:我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 生:我仿佛就在荷花池里采荷花!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21、荷花,齐读课题) 师:想看看荷花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洁白无暇的荷花! 生:冰清玉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翩翩起舞的荷花! 生:争奇斗妍的荷花! 生:相看两不厌的荷花!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

月光启蒙教学案例

月光启蒙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特别是课文中的童谣、民谣、谜语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典浓缩。 [设计理念]:本文作者孙友田是我国著名诗人,他写本文想要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可是通篇没有出现一个这样的字眼,作者把对母亲的情感放在字里行间,放在母亲唱的民谣、童谣,讲的故事,猜的谜语里。正是母亲在夏天的月光下唱民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使得作者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也是文章开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质朴的中国民间艺术给了作者以启蒙,使作者走入了文学的殿堂。为了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里的“永远”“美妙”,我设计了“一唱三叹”的教学方法,读母亲唱的民谣、童谣,讲的故事,猜的谜语,层层深入,感受“美妙”,感受“永远”,最终体味出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感激、怀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孩子们也将和作者一起,没有那直白的感激、怀念,而将那份深深地感激、怀念置于那“唱”“叹”之间。 [教学目标]:能通过对民间艺术:民谣、童谣、故事、谜语

的理解,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第十七课《月光启蒙》,知道了在夏天的夜晚,母亲会和我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在童年的夏夜,母亲会给我( )、( )、( )、( )。(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民谣,故事,童谣,谜语,喜欢的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边读边做注释。 二、新授课文 (一唱)师:你喜欢母亲讲的童谣、故事、民谣还是谜语?请你来读一读。 生:我喜欢母亲讲的谜语。(生读谜语) 师:你猜出了这个谜语了吗? 生:是花生。 师:你怎么猜出是花生的? 生:花生的壳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像麻袋,所以是麻屋子。花生仁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皮,所以是红帐子。花生肉是白白胖胖的,所以是里面睡个白胖子。 师:解释得真好。作者猜出来了吗?妈妈为什么要说他笨呢?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

《桥》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播放视频,视频中习爷爷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谁关注到

了吗?(生答)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 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孩子们,在一个美 丽的小山村也有一位共产党人,他为了 给全村人民谋幸福,谋出路,而在一座 窄窄的木桥边上演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 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小山村,走进作家谈歌的作品《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字词掌握的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读。 2、师:讲解“祭奠”的意思。 3、师:讲解《桥》的体裁。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看来同学们字词掌握的都不错,那么课文读的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的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品读课文 1、师:课文的这些人物当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生:老汉。(板书)师:

孩子们,老汉的身份是?生:党支部书记。 2、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习单上的提示,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看看透过这些句子,你分别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把你的感受在旁边简单的写一写。 3、生默读自学。师查看。 4、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分享你的阅读收获。【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他,镇定如山”师:从这里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师: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位镇定如山的老汉!生齐读!(板书:如山)师:老汉在这样危急的环境下镇定如山,那么,同样面对这样紧张的形式,人们是怎样表现的呢?(板书:人们)“他,铁面如山” 1、师:(课件出示“木桥前...”)谁来给大家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 2、师:那么这句话让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是呀,老支书在人们心中就是一座山呐,一座可以将全村人生命托付的靠山呐!来吧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两段话!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导入(2分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一二起——(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闰土和“我”快乐的相处过程中,他向“我”讲述了哪些稀奇事?(指名回答,师适时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课文(35分) 师:在这些稀奇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事?(生举手)请你——谁也来说说?(生举手)请你—— 师:那你们猜一猜,老师最感兴趣的是哪件事?(生举手)请你——(如生没猜中,师微笑摇头示意其他同学继续猜)请你——(如生猜中,师微笑握手)你真是老师的知心朋友! 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瓜刺猹”的内容。请你们找到相关的段落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标记出哪些话是闰土说的,哪些话是“我”说的。听明白的请示意。(生明白手势示意)开始吧!(生自由读文,师巡堂,大概2分钟) 师:(PPT出示闰土和“我”的对话),谁来读闰土说的话?(生举手)好,请你——谁来读“我”说的话?(生举手)请你——(两生分角色读“看瓜刺猹”对话)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生评点)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两位好朋友的对话。“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生倾听)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完了,感觉老师读得怎么样?用你们会说话的小手告诉我吧!(生鼓掌) 师:现在请你们再次浏览“看瓜刺猹”的对话,找一找刺猹的动作词语有哪些呢?并用“△”标注出来。(师巡堂)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动作词语?(生举手)请你——(如生没找齐词语)这位同学找齐了吗?谁来补充一下。(生举手)请你—— 师:从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师:闰土月夜里看瓜刺猹的美好画面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三十年过去了他仍是记忆犹新。课文的一开篇,首先就是回忆月夜看瓜刺猹的美好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诵,边想象这一个美好的画面。 (生闭眼聆听)“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师朗读完后,PPT出示看瓜刺猹的画面)看到这么美好的画面,你们的心是不是也飞到了遥远的闰土的故乡,想和他一同体验那有趣的看瓜刺猹呀? 师:请你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看瓜刺猹”这一部分的内容的? 试着归纳品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个人先作思考,然后四人组再交流一下(四人组交流)

《荷花》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荷花》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学会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划分了文章的段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和那美丽的荷花吧。 二、教学第一段,感受爱花情。 师:(出示小黑板)请大家齐读第一自然界段,看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看荷花时的时间和地点。 师:时间是多久?(生:清晨)在哪儿?(生:公园)再具体些。(在公园的荷花池边)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能体会到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荷花很香。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师:(板书:闻香)是啊,老远就能闻到荷花的香味,这真是清香四溢,扑鼻而来。 生:我还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荷花。 师:(故作惊喜状)说说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体会到的。 师:(在“赶紧”和“跑”下划上着重符号)你说得太好了!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听吗?(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了

那种喜爱之情。哪些同学有相同感受?(生齐举小手)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段,欣赏荷花美。 师:作者那样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那他看到的荷花花美吗?(生:美。) 师:(板书:看美)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阅读课文2、3自然段,从中选取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或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然后美美地多读上两面三刀遍,用心体会体会,再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或是你的好朋友交流分享。 生自读课文,体会、感受、交流,教师画荷花简笔画,然后引导学生品味欣赏。 师:谁能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或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然后把你感受谈一谈? 生:我认为这两句话最能表现荷花的美: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师;谈谈你的看法。 生:这两句话直接写荷花很美。 师:这两句话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 生:“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姿态各异”、“姿态不一”。师:妙!

“新基础教育”案例

“新基础教育”案例 一.如何解读学生? 案例1: 语文学科第三册《海上气象员》一课中的“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班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较为正确地拼读音节,并借助

拼音自主阅读。但对于三拼音、整体认读音节以及一些易混淆的声母、韵母,少数学生在拼读时仍然存在问题。因此教学时将给予特别关注。 在识字、写字方面,本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进行生字的识记。面对不同结构、不同特点的生字,部分学生能找到比较有效的方法进行识记,课堂上可以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其他同学识记生字,以实现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写字时,不少学生往往不易发现一些细微的笔画差异,因而造成书写错误,如“翔”字中“羊”字变成“羊字旁”时笔画的

变化;生字“耍”和熟字“要”上半部分容易混淆。 在阅读理解方面,多数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也能够在读文的过程中自己解决。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孩子已经有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但在按照要求把句子划正确方面,学生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圈划词句”,本课需要圈划的是海鸥妈妈预报天气的句子。这句话是海鸥妈妈说的第一句话,估计学生在划句时容易把海鸥妈妈的话整个划下来。因此,课堂上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海鸥妈妈说的话。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帮助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另外,二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尤其是第一学期的孩子,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考虑到该年龄段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间的差异,将运用图片、情境创设等方法、手段,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轻松、愉快地读懂内容提供帮助。 案例2: 数学学科《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中的“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概念的学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严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 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 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 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 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 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 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 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荷花》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荷花的美丽,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 教学难点:欣赏荷花的美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荷叶与荷花的高清图片。 授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猜谜语。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谜语,大家来猜猜是什么? 1课件展示谜语: 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2荷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植物,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就是《荷花》。 板书课题:荷花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本课的字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是如何描写荷花之美的。 二,精读美文,品味美景: (一).指导朗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什么? (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 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为跑去呢? “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二)、品析第二自然段,欣赏荷叶与荷花的美。 1老师也找了一些美丽的荷叶与荷花的图片,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PPT展示荷叶与荷花的图片。 2这么美的荷叶与荷花,要怎么用文字才能写出来呢?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内容。 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分别画出描写荷叶与荷花的句子。 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 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3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