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沫若及其故事

郭沫若及其故事

郭沫若及其故事
郭沫若及其故事

郭沫若及其故事

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所著、、、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生平著述收有(17卷)和。

郭沫若与郭安娜

一个伟大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不仅事业上会有曲折的经历,在个人生活上往往也会经历一些曲折。革命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同志的婚姻问题就是如此。

郭沫若出身于四川乐山一个封建家庭。他和元配夫人张琼华(一作群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这使青年郭沫若极为痛苦,因而他就离家出走。待他再度回乡已是年将半百的中年人。张琼华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无异守活寡,十分令人同情。但郭沫若完全出于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因而也得到人们的理解。据说他1939年第一次日到家中谒见老父,跪在老父前乞恕未能尽孝之罪,老父指着张琼华对郭沫若说;“你应向她一跪,30年来她一直代你这个不孝儿子侍奉我们两老。”于是郭沫若对琼华夫人长揖到地。不久郭父病逝,郭沫若携于立群和他们的长子、也即郭的五子汉英奔丧。张琼华把自己的卧室,也即早先的洞房让给他和于立群睡,自己却到后面一间,孤衾独宿……

郭沫若流亡日本时和安娜(即佐藤富子)自由恋爱而结合。他俩之间不仅有十分真挚的爱情,还有长期患难与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郭沫若早年留下的作品中读到热情颂扬安娜坚贞纯洁种种美德的诗急称安娜为“我的玛丽亚”!也可读到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中安娜夫人怎样无保留地支持他的动人记录。特别是安娜不顾家庭反对,甚至不惜与自己的家庭断绝关系,毅然决然地与郭沫若结婚,后来又克勤克俭、全心全意支持郭沫若从事文艺活动、参加革命和埋头学术研究,尤引起人们对他的崇敬。

郭沫若参加北伐,其后又参加南昌起义,当他发表了震

动世界的讨蒋檄文后,遭到蒋的通缉,在亡命日本前夕,他得了一场重病,靠了安娜夫人悉心看护,才得以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出院之日,他写了一诗,诗中说:“我的生命是她救起了的”,“这是我的妻”,“你是我永远的惟一爱人!”

七·七事变起,郭沫若毁家纾难,再度投笔从戎,他“别妇抛雏”从日本口到祖国。这一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甚为可贵的。抗战爆发后,中日两国成为敌国,郭沫若被迫与安娜诀别,不久与于立群同居。新中国成立后,安娜携子女全部回到中国定居。此后,未见郭沫若有一诗一文对这位曾经山盟海誓、甘苦与共的恩爱妻子有所记述和表示。有人说是郭沫若把安娜忘了,这是不是事实呢?就笔者所知,他对安娜夫人并没有忘情。

当郭沫若下决心别妇抛雏毅然归国时,虽然事先也曾与安娜商量,并得到安娜的同意和支持,但临行没有告诉安娜,为的是怕亲眼见爱妻悲泣,而移其初志。因此当7月27日黎明前四时,郭沫若轻声起床,扫视全室一遍,四子一女,都在酣睡中,安娜被惊醒,还不知有极为巨大的打击立刻要临到她的头上。她扭开电灯,靠在床头上低头看书,郭沫若走近她身边,轻轻地吻了她一下,热泪立即涌泉般淌到诗人的面颊上,幸未为安娜察觉。斯时“残月在天,零露在田”,他悄然离家。归国后他曾多次同友人谈起,也不止一次写在他的文章里。特别是归国四个月后,他接到日本友人一封信,

信中提到他潜离日本后,日本宪兵就把安娜和长子和夫拘捕起来达月余,毒刑拷打,以至不能行路。同时四个幼小子女在乡,也常遭到无赖的袭击。得此信后他的心犹如刀割油煎,曾写一首七律抒发了那时的心情。

之后,两国的交战使他们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应该说,在后来的那些年月中,于立群终日操持家务,对郭沫若和子女的关怀也确无微不至。但有一次,约在1943年间,她突然“怠工”,一个人躺在藤椅上看小说。原来是郭沫若的写字台上多了一张安娜的照片。郭沫若苦笑说:“这是上午理书,从箱底我到的。”没想到,竟惹起一场风波,他无可奈何地把照片又放入箱底。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沫若继续投入火热的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1946年5月,郭沫若从重庆到了上海,1947年11月又从上海到了香港。在港报逐日发表,引来了带了长子和夫和女儿淑子从日本经台湾前来寻夫的安娜。后来,夏衍和冯乃超商议,由冯乃超出面我安娜夫人恳谈,说明郭沫若是一个在政治上学术上很有影响的人物,希望安娜夫人妥善处理。同时冯乃超代表组织向安娜保证,今后她和子女的生活由组织安排。当时东北已解放,由大连军管会拨了一所小型别墅给安娜和子女居住。

1948年11月,郭沫若由香港进入解放区到了北京,于立群是后一步离港的。在那段时间里,住在大连的安娜夫人

曾到北京与郭沫若见面,女儿淑子也伴同父亲住了几天。但当于立群到了北京后,情况就完全改变了。周恩来同志耐心做于立群的工作。可是,作为郭沫若的最亲密的战友的周公,也只能到此为止。从此郭沫若虽然不能到大连去看望安娜,但是这并未从此阻断他们的联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的通信是由一位可靠的同志中转的。

1977年,即郭沫若谢世前一年,安娜写信给他,说两人都已届耄耋之年,希望无论如何见一次面。经过安排,两位在年轻时曾如此炽烈地热恋过,而后又长期分隔的老人见面了。幸有这一次见面,否则他将抱恨终生,安娜自然更加要稀嘘叹息,难以自己了。安娜夫人这些年来在中国,除住大连外,有时也住上海,因两地都有她的子女,她除了原先熟识的成仿吾等郭老的知友外,平时极少与他人来往,也不参加社会活动。1983年她首次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开会期间,正值她九旬寿诞,统战部和全国政协曾为她祝寿。但她仍然谢绝任何记者的访问。

安娜每年多半要到日本探亲一次,不过每次日日本总只在短短几天,她向亲人表示,他毕竟已是风烛残年,万一在日本病了怎么办?她表示要死在中国,埋骨在中国,因为,她说;“我是中国人!”

有人说:如果于立群夫人也能如许广平那样处理因不幸的历史而造成的家庭问题,那么,郭沫着后半生一定要心情

舒畅得多,不至于因日益增长的内疚沉重地压住自己的心头;而两位夫人的生活也必定会更为愉快一些,此话很有些道理。

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

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 主要是诗歌艺术形式上的区别. 1.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 就其个人来讲,更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即诗行整饬.既有外 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2.徐志摩则更多的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的韵律和谐。 徐志摩的诗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爱情色彩浓厚;二是 意境悠远,风格新奇;三是语言优美,富有音乐美。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 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二)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名词解释文学革命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自身: 祥林嫂代表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饱受礼教迫害却不知反抗的弱势妇女群体,她的 悲剧性命运是这一类人的悲剧。 2.外部: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极端不合理性。

阿Q的性格特征主要可以分为5类. ①我认为精神胜利发;也就是自我解嘲这一性格特征最为明显,其实阿Q的命运十分凄惨, 但他却时时感到得意,自满;比如说,阿Q在生活中时常受人欺辱,可他却在精神上一次又 一次的获得胜利,每当他与别人发生了口舌之争时,他便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气的多啦, 你算个什么东西!"只类的话.我认为这就是善于自我解嘲的性格特点了. ②阿Q的虚荣心特别强,在现实社会中,他四处碰壁,饱尝辛酸,可他却努力的装高尚;比如 说他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穷得没有一个人会看上他;可是呢?他却夸口说:"我的儿 子会阔的多啦!"试问一下,他连女人都没有,哪儿来的儿子啊??可见阿Q这个人十分的虚 伪!! ③阿Q这个人还特别的惧强凌弱,为什么这么说?正如文章里第二章所写的;"阿Q因为虚 荣心很强,所以听不得别人说他坏话!!所以他决定,要是口讷的人便骂,力气小的人便打,然 而不知怎么一回事,只亏的总是他! ④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阿Q性格特点之一,别的先不说,就拿别人嘲笑他打击他 这件事来说,每次别人打击他,他从不往正面去想问题,不断的为自己解嘲,这怎么能行呢? 所以鲁迅老先生有句话是说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呢! ⑤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我觉得阿Q还有点好色,怎么说呢?这点不是很突出,所以我也不便 多说了,主要是讲阿Q是如何去调戏一个小尼姑的. 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吴荪甫的形象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他的失败告诉我们,中国想在当时的社会里通过做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是行不通的,他的失败时历史的必然安排。 另一层含义在于揭示:个人的理想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才有实现的可能,否则只能是空想。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和生存危机之际,争取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和人政治权利是当时人最主要的愿望,它远远超过了发展民主工业的理想。任何违背这一愿望的理想都将注定以失败而告终。即使是像

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

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林徽因 林徽因 《人间四月天》这 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 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 到现在已经四年了。那 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 卖得很火。这个剧本是 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 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 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 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 择《人间四月天》这个 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 光的。 这部戏从演员阵 容、演出效果上,都得 承认是成功的。但实在 说,我作为一个研究现 代文学史的人,还是有 自己的看法的。当时我 正着手写《徐志摩传》, 还在搜集资料、整理年 谱阶段,光搜集资料编 年谱,就用了三年时 间,刚要动手写就赶上 了这么个“徐志摩热 ”,不能说一点感慨也 没有。 我的《徐志摩传》 是2000年6月写完的,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0月印出来,当年就印 了第二版。这个时候, 《人间四月天》的热劲 已经过去了。有人说, 老韩啊,你要是早写上半年,不是就搭上这个车了吗?我不这么看。我的看法是,多亏我写得迟,我要是写得早,他们就把我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电视剧里头了,这个片子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话题让人评说了!

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 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 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 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 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 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 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 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 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 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 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 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 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 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 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 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

诗歌阅读鉴赏检测试题及答案:再别康桥 徐志摩

诗歌阅读鉴赏检测试题及答案:再别康桥徐志摩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8—10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8.选出下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铿锵的节奏。 C.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D.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9.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C.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10.对诗句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景。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泛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D.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答案: 8、B 9、C 10、C

渴望_苦闷_的象征_从郭沫若的_身边小说_看其_天才情结_

2005年6月 第23卷 第2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T aiy uan U niver sity o f T echnolog 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 ol.23 N o.2 渴望“苦闷”的象征 ——从郭沫若的“身边小说”看其“天才情结” 刘悦坦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关键词:郭沫若;小说;天才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5)02-0005-04 郭沫若的新诗和小说创作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情绪反差:同一创作主体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情绪的极度亢奋,在小说创作中却变成了悲怀感伤。 对于任何一个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人,一提到郭沫若,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印象不由分说地一下子占据人们的脑海,那就是气势宏大到能够吞日吞月、情绪激昂到可以在自己的脊髓脑筋上奔跑的天狗;是五百年后从燃烧香木的熊熊烈焰中升腾而起鲜美异常永不再死的凤凰;是提起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是崇拜太阳崇拜山岳崇拜炸弹崇拜死的偶像崇拜者与偶像破坏者……郭沫若这样一个名字就意味着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吞寰宇的激情与力量。他是力的化身、力的音乐、力的舞蹈、力的韵律。郭沫若的新诗永远意味着那种不可重复、不可模仿“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 当然,郭沫若的前期新诗中也有不少如《死的诱惑》般的感伤的诗,但是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郭沫若创作风格的多样性,给我们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正如郭沫若本人所言:“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1](P238)无论“雄浑”还是“冲淡”,作为诗人,郭沫若无愧于“天才”的桂冠。可是,他为什么要创作所谓的“身边小说”呢?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郭沫若的“身边小说”均乏善可言。难怪著名小说家沈从文会认为郭沫若的小说是“废话”。 长期以来,笔者对郭沫若创作的一系列所谓的“身边小说”迷惑不解。这样一位心气极高、自尊心极强、极端追求文艺的纯和美的理想主义的浪漫诗人,为何能够忍受孩子哭、老婆闹、老鼠咬毁衣服之类琐碎的情节,甚至把“偷书”等不光彩的情节也写入小说中呢?也许是过于令人费解,研究者对郭沫若创作中这种极为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只是简单的归因于创作主体的“复杂”或“矛盾”。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对郭沫若这样一个“复杂的存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把握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不能再隔着“复杂”、“矛盾”等面纱去窥视郭沫若这样的伟大的知识分子了。 伴随着郭沫若创作而开始的对郭沫若的评价和研究已经有80年了。历史垫高了一代又一代的郭沫若研究者。随着对郭沫若各方面成就的深入研究,学界已经认识到郭沫若是一位有着多维开创性成就的“球形发展的天才”。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女神》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现代诗歌从直白浅露的早期白话诗向后来讲究格律、诗美的新月派诗歌的正常过渡。《女神》以振聋发聩的宏伟意象、高大突出的抒情主 收稿日期:2004-11-08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文学院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000052182234)  作者简介:刘悦坦(1973-),男,山东德州人,山东大学讲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研究。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作者:————————————————————————————————日期: ?

徐志摩的诗歌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四)对大自然的歌颂。徐志摩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的不少诗里,经常出现大海星空、白云流泉、空谷幽兰、落叶秋声等众多美丽的物象景观。《再别康桥》与《康桥再会吧》都是以自己曾留学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为对象写出的佳作,抒发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艺术特点: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著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全诗仅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构思之精,意象之新,使这首短诗包涵着体味不尽的意蕴,显示出徐志摩诗歌特有的柔婉情韵。《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徐志摩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往往思想感情是靠那音节的谐和优美得到加强的。如柔婉之情的造成,便与音节的柔婉有关。《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重复地说"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不仅写出日本少女礼貌谦恭,而且使人感受到那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开头更是把那柔和、优雅的情致抒写得淋漓尽致,一是靠音尺的整齐,二是靠押韵产生的回环之感,三靠复沓,三次使用"轻轻的",几乎使全诗都给人一种飘逸之感。?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

论林徽因的爱情

论林徽因的爱情 ——听《南渡北归》讲座有感姓名:郑婷婷学号:114171456 班级:11会计4班 摘要: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众多女生心目中的偶像,男生心目中的完美女人。三个优秀的男人,诗人徐志摩、建筑师梁思成、学者金岳霖都爱上了这个完美的女人,而她最终情归何处?通过了解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爱情故事来解读林徽因的爱情。 关键词: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 一、林徽因与徐志摩 林徽因与徐志摩是在伦敦相遇的。他们一个才华横溢,浪漫多情,一个年芳二八,情窦初开,很快便相爱了。徐志摩向林徽因求婚并表示会与自己的妻子离婚,但林徽因还是拒绝了他,因为她认为徐志摩可以和现任妻子离婚,那以后也可能会与自己离婚。事实证明林徽因是正确的,在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不久,徐志摩便爱上了交际花陆小曼,很快就结婚了。 但我想林徽因还是爱徐志摩的,毕竟是初恋,不能说忘就忘。后来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林徽因便拿了一片飞机碎片挂在床头用来怀念徐志摩。 二、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而梁思成的宽容善良和他对林徽因的爱更是让这段婚姻持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个细节,当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同时爱上两个人的时候,梁思成虽然震惊,但最终还是对她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会祝福你们。”就算是现代也没几个男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而梁思成说了,他是真的爱林徽因的,只要她愿意,他愿意成全他们。 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身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额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

现代诗歌赏析及答案(最新)

《偶然》《断章》《天真的预示》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8.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9.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真的预示[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答案与解析: 7.C(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相当实际的词语作标题,那样使诗中形象与意象之间的张力消失殆尽。) 8.B(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9.D(诗中说"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所以"靠大家努力"在诗中未提,诗歌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永恒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 1.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繁星 冰心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星,

郭沫若的诗与小说

郭沫若的诗与小说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县人。原名郭开贞,笔名郭沫若,另有笔名麦克昂、羊易之等。 郭沫若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1919年初,他开始发表新诗,至次年上半,相继写下了《凤凰涅槃》、《晨安》、《匪徒颂》等,以诗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追求光明,张扬自我,充满叛逆精神的抒情形象。1921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女神》。在郭沫若之前,中国的新诗,大都描写或说理,以个人的“实生活为主题”,缺乏想象、抒情;形式上,或者“急切里无法甩掉旧诗词的调子”,或者以散文笔法写诗,缺之诗歌的韵味。郭沫若则对当时的诗坛,注进一股崭新的空气。他的诗大多采取自由体,且将其发挥到极至。他的诗浪漫奔放,沛然若决江河,内在的旋律与诗人阔大的襟怀与丰富的想象十分合拍,具有凸出的自我形象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对于他的新诗,闻一多曾经撰文评述:“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诗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的精神。”说他“不独喊出人人心中的热情来,而且喊出人人心中最神圣的一种热情呢!”郭沫若的诗风受美国惠特曼影响很大。他曾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郭沫若是一个有自己诗歌理论的人,他认为:“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诗的原始细胞只是些单纯的直觉,浑然的情绪。到了人类渐渐文明,个体的脑筋渐渐繁复,想把种种的直觉情绪分化蕃演起来,于是诗的成分中,更生了个想象出来。我要打个不伦不类的譬比是:直觉是诗细胞的核,情绪是原生质,想象是染色体,至于诗的形式只是细胞膜,这是从细胞质中分泌出来的东西。”他还认为:“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取诗形,也不失其为诗。”因此诗的特征不在于外在的韵律,“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徽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而在于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这些理论,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郭沫若的诗集主要有《女神》、《瓶》、《星空》(含部分散文)、《前茅》、《恢复》。 《瓶》初版于1927年4月,是郭沫若较重要的一本新诗集。这里所依据的是原版,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除献诗外,收诗四十二首,为一组完整的爱情诗,从而展示了郭沫若诗的另一个侧面。为了使读者对作为诗人的郭沫若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特将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作为附录缀后,所依版本为1935年4月泰东书局版。 郭沫若的散文创作甚丰,有《橄榄》、《水平线下》、《山中杂记》,以及传记散文《反正前后》、《北伐途次》、《创作十年》等。 郭沫若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狂飙突进,奔掷喧腾,洋溢着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故而他的散文也颇有其风,直抒胸臆,湍流直注,惜乎未免失之裁剪。郭沫若的散文样式尝识颇多,有不少散文是他切身经历的表述,读其文章使人如睹其面,且具有小说色彩,或者在郭沫若本人即是以小说笔法写散文,故

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大全

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大全 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大全共收358位诗人的6657首诗A. 20世纪初-20年代 冰心冯乃超冯至郭沫若胡适李金发梁宗岱刘半农 刘大白刘延陵鲁迅穆木天沈尹默汪静之王独清王统照闻一多徐玉诺徐志摩俞平伯朱自清宗白华 B. 20世纪30年代 阿垅艾青卞之琳陈梦家戴望舒冯文炳冯雪峰光未然何其芳纪弦金克木李广田林庚林徽因南星覃子豪 施蛰存田间辛笛徐迟殷夫臧克家钟鼎文朱湘 C. 20世纪40年代 蔡其矫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罗寄一绿原牛汉马逢华穆旦唐祈唐湜屠岸王佐良袁可嘉曾卓郑敏 D. 20世纪50年代 昌耀方思郭小川林亨泰林泠流沙河罗门洛夫蓉子邵燕祥痖弦杨唤羊令野余光中张默周梦蝶 E. 20世纪60年代 白萩方含管管黄翔任洪渊商禽食指辛郁哑默杨牧叶维廉张烨郑愁予 F. 20世纪70年代 北岛多多朵思顾城海上胡宽黄国彬江河梁小斌林

莽刘自立芒克敻虹舒婷田晓青严力杨炼依群张错G. 20世纪80年代 柏桦贝岭车前子陈德锦陈东东陈克华大仙丁当二毛傅天琳海子韩东何小竹黑大春恒平柯平孔孚李亚伟廖亦武林雪零雨陆忆敏骆一禾吕德安孟浪默默南野牛波欧阳江河秦巴子清平沈奇沈睿石光华宋琳宋渠-宋炜孙文波唐亚平童蔚万夏王家新王良和王寅王小妮西川席慕容夏宇潇潇小海小君肖开愚雪迪杨克杨黎杨平伊蕾于坚于小韦翟永明张曙光张枣张真赵野郑单衣钟鸣周伦佑 H. 20世纪90年代 阿坚阿九安琪白连春北村蔡天新陈先发陈鱼大车朵渔范想高晓涛戈麦谷禾古马海男韩博韩国强何房子虹影侯马胡续冬黄灿然贾薇剑枫简单简宁蒋浩姜涛康城亢霖蓝蓝雷子冷霜李红旗李南李伟 李元胜梁晓明林北子林木廖伟棠鲁西西吕叶马兰 马永波麦芒莫非木朵娜夜南人庞培彭凯雷普珉青杏小若风桑克森子沈方沈浩波沈苇盛兴施茂盛树才宋非宋晓贤孙磊唐丹鸿唐捐唐欣王顺健王雨之文虬雯子巫昂吴晨骏小安西渡席亚兵祥子徐江岩鹰杨键杨小滨杨子杨宗翰叶舟伊沙殷龙龙余怒俞心焦雨田臧棣张海峰章平郑文斌周伟驰朱文朱朱

鲁迅_故事新编_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_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4期(总第58期)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11119 作者简介:廖久明(1966),男,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级研究生。 鲁迅《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 ——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廖久明 (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具有如下区别:(一)鲁迅不但到史书中去寻找题材,而且到神话中去寻找题材,郭沫若则主要从史书中寻找题材;(二)鲁迅让古人说今人话,郭沫若则基本上坚持古今之别;(三)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可以叫“历史讽喻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则具有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四)郭沫若重视对自己作品真实性的解释,鲁迅则对此不置一词。这表面上的不同,实际上隐含着他们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虽不相信史籍(尤其是正史)却尊重史实;郭沫若虽相信史籍却常常为了现实的需要,对史实进行大胆的“失事求似”的改编。 关键词:鲁迅 郭沫若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01)04005306 茅盾在《玄武门之变?序》中说: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是为了“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1]郭沫若在为自己的历史小说集《豕蹄》写的序中说:“这儿所收的几篇说不上典型的创作,只是被火迫出来的‘速写’。目的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和对于 现世的讽喻,努力是很不够的。”[2] 由此可以 看出,“古为今用”是其创作的共同原则。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创作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语言、选材、创作方法及对作品真实性的态度。 一、选材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有8篇作品,其中有4篇属于神话或带有神话因素,分别是:《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郭沫若的十 篇作品中,没有一篇带有神话因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偶然的。在鲁迅看来,神话同史书一样都是中国历史的记载,所以选材时可以在神话与史书中任意出入,不受限制;而在郭沫若心目中,史书就是史书,神话就是神话,它们分属两个系统:一个属历史,一个属文学,二者不可僭越。这种情况到了后期尤其如此。前期,郭沫若在写《漆园吏游梁》时,还能参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结合庄子自己的作品,根据现实需要大胆铺排;《柱下史 入关》则从《史记》所说的“莫知其所终”[3] 开 始,大胆想象老子出关及回到关内后痛苦地忏悔的情景;《马克斯进文庙》甚至让生活于19世纪西方的马克思在20世纪20年代到文庙去拜会孔子,想象之奇特与《故事新编》相比当在伯仲之间。但是事隔10年后,当郭 53

最新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知识讲解

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闻一多和徐志摩同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为现代新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和杰出的成就.但他们在创作中风格迥异,特色各具.闻一多的诗歌,是格式的均齐,节奏鲜明;徐志摩的诗歌,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是荡漾的旋律。 一、论诗律创格 徐志摩和闻一多同倡新诗格律化,但其创格追求却并不完全相同。闻一多强调整齐字句是调合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徐志摩则强调诗感跳动和血脉流转构成诗形。徐志摩诗作没有闻一多严谨,但诗却和音节波动互为因果。徐诗轻灵而不失自然,闻诗沉郁却也蕴藉,都是复杂的金银盾。闻一多对徐志摩之死失语的表象背后,是因诗学追求之差异而有所攻讦。徐志摩所爱者是移情别恋、罔顾道德和舆论、追求自由与美的女性。闻一多所爱者则是祖国和人民,为了人民自由和美好,甘愿赴汤

蹈火,面对手枪毫不畏惧。虽然两人最终都为自己的追求献出生命,但徐志摩之死留给后人无尽话题和唏嘘,闻一多的牺牲则让人永远赞颂和铭记。 二、论艺术形式 三、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就其个人来讲,更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即诗行整饬。拿他的《发现》做个例子,“建筑美”在本诗中不表现为“节的匀称”(全诗只有一节),而表现在“句的均齐”上,全诗十二行,每行基本上都是十一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四、相比较而言,徐志摩则更多的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的韵律和谐。例如他的《偶然》,韵律和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用韵的安排上,每节中九字的诗行押一个韵,五字的诗行押另一个韵,使得诗歌语言显得“血脉贯通”,读来琅琅上口;在音尺的使用上,九字诗行有四个音尺,五字诗行有两个音尺,二字尺与三字尺的安排也有变化,这使得本诗具有了一种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

文学论争中的郭沫若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郭沫若 这几天一直在阅读《“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第一篇《革命与文学》是郭沫若写的,刊登在1926年5月16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上。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郭沫若,知道他是个大诗人,大文学家。他很有激情,做过一个报告,题目好像是《科学的春天到了》。中学时又知道他还是大历史家,还懂得甲骨文。反正是个了不得的大作家,大思想家。读大学时,郭沫若成了笑料,除了他在情感上的丰富,就是他很会见风使舵,一次陪同毛主席坐飞机,写出这样的句子:为什么机舱里如此明亮?因为舱里舱外两个红太阳。后来还知道了他有两个儿子,文革初期死于非命, 中学课本里有郭沫若的文章,此外就没有怎么读过他的东西了。所以,直到现在还很奇怪,他怎么那么年轻就确立了在文坛的地位?1941年他五十寿辰,重庆、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文化界人士,纷纷举行各种方式的纪念活动。 这次读《革命与文学》,立即感受到他的大手笔。开门见山:“我们现代是革命的时代,我们是从事于文学的人。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对于时代有何种关系,时代对于我们有何种要求,我们对于时代当取何种的态度,这些问题是我想在这儿讨论的。” 他的文字有一种气势,一种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气势,容不得你犹豫,你就径直跟着往下读了。他的口气并不怎么严厉,甚至有些轻松和随意,调门不算高,但时不时的自问自答,似乎在替读者提出问题,又替读者回答了问题。 他的思路很清楚,先讨论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为此,介绍了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从革命的因子和文学的性质出发,得出自己的看法:“就是文学是永远革命的,真正的文学是只有革命文学的一种。所以真正的文学永远是革命的先驱,而革命的时期中总会有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革命文学的必然性和时代性就这样脱颖而出了。他紧接着从人类的气质和心理学方面做了分析。 说明了革命和文学的关系之后,郭沫若讨论了革命文学的内容。文学是革命的函数,革命文学这个名词是固定的,内涵则是变动的。他从欧洲文艺思潮的变迁,谈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呼吁“青年!青年!我们现在处的环境是这样,处的时代是这样,你们不为文学家则已,你们既要矢志为文学家,那你们赶快要把神经的弦索扣紧起来,赶快把时代的精神提着……我们所要求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我们的要求已经和世界的要求一致,我们昭告着我们,我们努力着向前猛进!”最后一段的口气遽然紧迫起来。 在郭沫若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一个论断:一方面,从时代的革命性出发来讨论文学,另一方面,又把文学视作革命的先驱。这些倡导着都对历史略知一二,自然,他们的历史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们很自信,也是出于对规律的信赖。 1928年1月1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8期上,刊登了署名为麦克昂的《英雄树》。文章从广东的木棉树谈起,这树木,因为它发展得迅速,并因为它外形的堂皇,广东人又叫它英雄树。第一部分的结尾说:“你看它是在象征什么?”

徐志摩及其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赏析》课程论文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中国·重庆 2012年6月

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 专业: 班级姓名: 学号 摘要:徐志摩是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阶段中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 表。他的“康桥信仰”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和自由。正因为他的信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旋律不符,而且他的诗歌过分抨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加上与陆小曼的那段感情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在上世纪的文学史里根本没有这位浪漫诗人的一席之地。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虽然徐志摩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情诗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徐志摩个人资料爱情历程文学活动诗学理念修辞艺术 徐志摩个人资料: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学历:1 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爱情: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为证婚人。

浅谈郭沫若早期的诗歌特征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的早期诗歌理论与他的早期诗歌创作的时间基本重合,是指五四到二十年代中后期。作为现代诗歌的领军人物,白话诗歌的最早践行者之一,在现代诗歌史上拥有重要的作用。而他的诗歌评论以他本身的诗歌创作为基石,融汇东西,博古通今,自成一家,在许多问题上有许多自己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一.诗歌内核的情绪特征 郭沫若认为诗歌的起因是感性的创造,诗歌的内涵也包含着感性的因素,感性在诗歌的创造和诗歌的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是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对什么是诗进行了新的定义。郭沫若对诗歌的独到见解集中体现在他最著名的一个公式中,这个公式对什么是诗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解读。即: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在这个公式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郭沫若认为,直觉,情调,想象是组成诗歌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诗歌的主要组成内容,而直觉,情绪是属于感性因素,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以诗言志为核心的诗歌本质的看法大相径庭,而这与他吸收西方歌德式的浪漫主义有关,也是其倡导的主情主义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在这个著名的公式之后,郭沫若还进行了补充和更为详细的解释,诗人底利器只有纯粹的直观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的原始细胞是些单纯的直觉,浑然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即直觉,情绪,想象类的关于思维活动的词语。从这些词语的反复出现中可见郭沫若十分重视直觉,情绪等感性情感,并且把这些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位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同于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歌创造持有缘志抒情的功利性的取向,而是把自身的情思融入其中,提出诗歌创作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因情而发非因志而发,从而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那就是以直觉为核心的诗歌本质的感性内核说。这种思想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就是如《女神》那般狂飙突进的爆发式的感情,从《女神》的组诗中,可以轻易的在文字的表象下找到作者深刻激昂的的情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感性的爆发中,疯狂的宣泄着自己无比激动热烈的感情。 其次,对诗歌创作中灵感的重视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他对诗歌创作中感性因素的重视。他认为,诗人的努力到应该是怎样诱发伟大的灵感吧。强调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把诗歌的起因归于灵感的迸发。而灵感在本质上是属于感性的范畴的,它与直觉,情绪有着同样的本质,所以对灵感的重视实际上也就是对感性的重视,也就是对情绪的重视。在郭沫若的诗歌理论中,他强调直觉、灵感、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对创作尤其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感性倾向。 二、文学本质的诗性内涵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 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新月诗人在创作时注重加强诗歌的叙事成分,把自己的主管憎恨与同情深藏在人物的自白里了,尽可能在表现出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这也是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之一了.而且他们所创的新诗格式是根据所写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可随他们的意匠随时构造,所以新诗的格式就层出不穷了.这不仅是闻一多和徐志摩对新诗的创举,更是整个新月派诗人的不朽成就,是他们共同成就了新诗的格律化,他么让”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这面旗帜高高飘扬. 闻一多是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而徐志摩则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关于他们诗风特点的差异我将在下文中进行一些浅尝辄止的探究. 其实我觉得闻一多倒像是一位热血青年,他的诗歌给人一种澎湃,一种悲愤喷薄欲出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又不全面,似乎他的头脑中还有一种东西在压制这种想法,使他的诗又稍显沉郁.如他在<<发现>>中写道:”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紧接着又连用”不是,不对,不对”逼问咆哮,这似乎是一种郁结已久的爆发.在他的诗歌中,风是”罡风”(发现),雷是”惊”出(孤雁),”霹雳”是”爆”出来的(一句话).他的诗给人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而闻一多则更像是一名

文艺小青年.他的诗中不像闻一多那样震撼,确实那种挠人心的小感情.他的诗中总是有一些神来之笔,让人不由的赞叹:”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苏苏)”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诗中的感情不像闻一多那样喷薄欲出,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煽情.”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半夜深巷琵琶)以及”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的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呻吟语)这是一种叙述式的伤感,淡淡的愁情,却能让人止不住的心疼,止不住泪流,这就是徐志摩的诗,这是温柔的徐志摩. 闻一多的诗中也经常体现中国最彻底的文化:” 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忆菊),也有对祖国深切的赞颂:”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忆菊)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中国风,虽然他也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力与个性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这是他沉稳,韵雅的一面.同样的,徐志摩也有另一面.他有时也是悲愤的诗人,他在<<去吧>>中连用14个”去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和不再留恋的决绝态度.在<<为要寻一个明星>>中写”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徐志摩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