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题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题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题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题

一、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

1查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2、查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

3、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二、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

1. 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介质特征及埋藏分布.

2. 查明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渗流参数,为地下水资源定量评价和开采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3. 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地下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等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资料.

4. 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成分,为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提供资料

三、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

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共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和开采四个阶段。

2. 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区域水文地质勘察阶段、详细勘察阶段、开采阶段。

四、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

1水文地质测绘是认识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是水调查的第一步工作。根据一定的精度要求,在地表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地质一水文地质

现象进行实地的观察、测量、描述、综合分析,并将它们绘制成图件,总结岀该地区水文地质规律。

2. 水文地质测绘成果是布置各种水文地质勘探、试验、动态观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

五、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

1. 确定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与相互联系;

2.确定主要含水层(带)及其埋藏和分布情况,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 查明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4.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5. 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水文地球化学环境;

6.概略评价各含水层(带)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7.查明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六、干旱半干旱、山间河谷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

七、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1系统性:是指由一定的地质结构组织而成的、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统一整体。

2、流动性:地下水是流体,是动态资源,在补给、径流、排泄的过程中,不断循环流动。

3、可恢复性:地下水资源的可恢复性(可再生性)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4、可调节性:可调节性主要针对水量,指地下水在系统结构的作用下,使不连续的降水和水量输入变为相对连续、均匀输岀的这种自然特性。

八、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1. 补给量: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量。

2?储存量:指储存在单元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

3. 可开采量: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

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题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岀的水量。

九、开采量由三部分组成Q开=AQ补+AQ排+F ?A h/ At

1?增加的补给量(AQ补),可称为开采夺取量; 2.减少的天然排泄量(AQ排),可称为开采截取量;3?可动用的储存量(—F ?Ac h/ At

十地下水开采资源组成:补给量、存储量、允许开采量Q补—Q排F」(潜水)Q补-Q排F」(承压水)

十、生活饮用水评价t t

首先要按照规定进行取样、检测分析,分析项目应不少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所列项目;其次要对分析结果和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全

面的复查:然后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指标逐项进行对比评价。只有全部项目符合标准要求时,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

十二、工业用水评价

1. 锅炉用水水质评价:水在高温高压的锅炉中可以发生成垢作用、腐蚀作用和成泡作用等不良反应。对锅炉正常使用带来有害影响。因此,对锅炉用水必须进行全面评价。

2. 地下水的侵蚀性评价:地下水的水质对工程建筑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金属构件的腐蚀和对混凝土的侵蚀破坏。十三、矿泉水泉水中的某些特殊矿物盐类,微量元素或某些气体含量达到某一标准或具一定温度时,使泉水具有特殊的用途时,称其为矿泉水。矿泉水分类:工业矿水,医疗矿水,饮用矿泉水。十四、水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1. 地下水水质指标:物理性质指标、化学性质指标和生物性质指标。

2. 不同目的用水(饮用水、工业用水、农田灌溉用水、矿泉水)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各种不同目的用水对水质要求的标准,是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准则。在进行水质评价时,应以最新标准为依据:(1)除考虑水质的现状是否符合标准外;(2)还要考虑是否有改善的可能,即经过处理后能否达到用水标准;(3)预测地下水开采后水质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卫生防护和管理的措施。

十五、水量均衡法

1. 水均衡法(水量平衡法)是全面研究某一地区(均衡区)在一定时间段(均衡期)内的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和消耗量之间的数量转化关系,通过平衡计算,评价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

2. 步骤1:划分均衡区步骤2:确定均衡期

步骤3:确定均衡要素,建立均衡方程步骤4:计算和评价

3. 基本原理:水量均衡法是水量计算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一个均衡区(地段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层来说,在任一时段At内补给

量与排泄量之差,恒等于此含水层系统中水体积的变化量。据此可以建立水均衡方程式:

十六、相关外推法

相关外推法是根据① 开采地下水的历史资料或不同流量不同降深的抽水试验资料,② 用数理统计方法找出流量与降深或与其它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③ 从而外推未来开采时的开采量,或外推增大开采量以后的水位降深。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三种,即函

数关系(完全相关)、无关系(零相关)和相关关系(或称统计关系)。根据研究的变量数目和相关性质不同,可分为一元线性相关分析,一元非线性相关分析,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复相关),多元非线性相关分析。

十七、开采试验法在选定水源地范围内,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布井方案,打探采结合井。抽水期一般选择在旱季,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预计开采量)进行较长时期(一个月以上)的开采性抽水试验。根据抽水试验的结果确定允许开采量,这种方法就是开采抽水试验法。是一种按设计开采量抽水以确定水源地供水能力的方法。

为了解地下水的补给能力, 在抽水过程及水位恢复阶段要进行全面观测。水位观测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稳定状态;非稳定状态十八、补偿疏干法

1. 概述:补偿疏干法适用于含水层分布范围有限,但有较大储存量可充分调节,地下水补给在时间上分配不均的北方地区。

进行地下水评价时,应利用雨季补给充足的特点,充分利用储存量的调节作用维持开采,在旱季腾出储水空间,等雨季或丰水年得到全部补偿,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因而扩大了地下水的开采价值。这种方法称为补偿疏干法。

2. 适用条件用这种方法评价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可借用的储存量必须满足旱季开采;二是雨季的补给量除了满足当时开采外,多余的补给量能把旱季借用的储存量全部补偿回来。三是要注意计算区流域内水资源总量的合理优化配置

3. 评价步骤1.计算旱季的开采量2. 计算雨季补给量 3.评价允许开采量

十九、数值法

步骤:1.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建立数学模型 3.时空离散 4.模型校正、验证 5.预报与评价

二十、解析法

1. 方法原理:计算地下水资源的解析法,就是用地下水动力学中解析解的公式来计算求得允许开采量的方法。此法在理论上是较严密、精确的。只要介质条件、边界条件和取水条件符合选用公式的假定条件,则计算出来的开采量便是既能取得出来、又有补给保证的水量(稳定流),或可以预报出该条件下开采时的水位变化情况(非稳定流)。解析法的适用条件:适用于含水层均质和各向同性、边界条件较简单、可概化为计算公式要求的模式。步骤(1)首先,通过勘探试验或实验取得计算所需的各种参数(2)其次,拟定开采方案,确定计算公式。(3)计算开采量,检查水位降。(4)进行评价。

二十一、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l5218-94)主要根据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和地下水资源的研究程度,对所允许开采量划分为五

个级别,分别用大写的英文字母A、B、C、D、E表示。A级主要作为调节开采制度、科学管理及改造扩建水源地的依据;B级作为建设水源地,

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依据;C级可为供水选择水源地提供初步设计依据;D级和E级为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或为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水源

的依据。

二十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步骤

1. 原则1、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水量评价2、按地下水系统进行评价3、“三水”联系,互相转化,统一评价的原则。4、根据“以丰

补欠,调节平衡”的原则进行评价5、考虑人类活动增加或减少的补给量及排供结合的原6、安全开采,防止产生环境地质等不良后果的原

则 2.步骤 1.计算、确定允许开采量 2.分析开采条件下截获的补给量和夺取的补给增量以及溢出与蒸发的减量(排泄量的减少量),3.分析开采动态类型,论证在整个开采期内开采和补给的平衡。 4.论证开采量的保证程度,预报区域动水位情况。 5.分析开采地下水对环境是否

产生不良影响。

二十三、矿床充水条件充水水源与通道是形成矿坑涌水的必备条件,加上影响涌水强度诸因素,三者综合作用称矿床充水条件。

二十四、矿床水文地质类型首先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层的储水空间特征,将充水矿床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第三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岩溶充水矿床又可按岩溶形态划分三个亚类。第一类为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二类为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三类为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二十五、矿坑涌水量预测的步骤

1. 构造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水文地质条件是确定矿坑涌水量预测方法的前提和基础,矿坑涌水量预测精度也主要取决于对充水因素与水文地质条件判断的准确性。具体来说,其要求为:(1)概化已知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2)给出未来开采状态下的内边界条件;(3)预测未来开采状态下的外边界条件

2. 选择计算方法与相应的数学模型详勘阶段均要求选择2 个或2 个以上的计算方法,以相互检验和映证。选择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要素:

(1)矿床的充水因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2)勘探阶段对矿坑涌水量预测的精度要求;(3)勘探方法、勘探工程的控制程度与信息量。

3. 计算数学模型,评价预测结果不能把数学模型的解仅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数学计算,而应看作是对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全面验证识别过程,也是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从定性到定量,再回到定性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4. 影响涌水量大小的因素影响矿井涌水量大小的因素有:充水来源、充水通道、覆盖层岩性、围岩岩性、地形条件等。

二十六、矿床疏干

矿床疏干是一项具有引发矛盾性质的工作。采矿上为防止矿井突水,总是希望最彻底或尽量多地排除可能进入井巷和威胁采矿的各种水源,结果必将破坏当地天然水资源平衡,减少供水量和恶化环境。从供水和保护环境出发,则渴望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地水资源和保护天然地质环境不恶化。因此,合理地进行矿床疏干是兼顾采矿、供水和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矿井水的统畴性工作。

疏干防治水的各种方法,按其主要作用分为防水法、疏水法和防渗法。

二十七、井下防水煤柱留设

1.露头直接为疏松含水层所覆盖或位于地表水体之下。

2. 断层导致煤层与含水层接触,煤层既与含水层接触有被部分富水层覆盖。

3. 断层导

致煤层底板和承压水层接近,且采空后承压水有突破底板的危险。 4. 煤层与充水断层接触。 5. 煤层与充水陷落柱接触。 6. 巷道或工作面接近被淹井巷和积水老窑。

二十八、水源地的选择方法

1、水源地应尽可能选在含水层透水性好、厚度大、层数多、分布较广地段上

2、为增加开采补给量,保证水源地的长期均衡开采,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能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或接近补给水源、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3、应尽量远离原有的取水或排水点,减少互相干扰,避免新旧水源之间、工业和农业用水之间、供水和矿山排水之间产生矛盾;

4、水源地应选在不易引起地面沉降、塌陷、地裂、滑坡等有害地质作用的地段上;

5、选择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或恶化的地段上

6、从经济、安全和扩建前景方面加以考虑

二十九、取水建筑物类型及适用条件

1.垂直系统各种类型筒井、管井(机井)、管筒井、大口井等。

2. 水平系统主要有坎儿井和截潜流工程辐射井等。

3. 联合系统主要为垂直与水平系统相结合的型式,其中也包括几种建筑物的组合使用。如各种形式的水井与池塘、地下水库等的组合。

4. 引泉系统根据泉水出露特点,予以收集、调节与保护等的引取泉水的建筑物。这种系统多用于供水和医疗。三十、地下水开发模式及其适用条件

1. 地下水库开发模式主要选择在含水层厚度大、颗粒粗,与地表水直接发生联系切地表水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人工调蓄条件的地段,如冲洪积扇顶部和中部。

2. 河流近岸开发模式在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开发程度低的地区;充分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富水程度及水质;为减少新建厂矿所排出的废水对大中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污染,新建水源地尽可能选择在大中城市上游河段;尽可能不在河流两岸相对布设水源地,避免长期开采条件下两岸水源地对水量水位的相互削减。

3. 井渠结合模式适用于农灌区,降水与河流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地区

4. 井灌井排模式主要适用于干旱内陆河流下游,地下水矿化度低于 1.5g/l ,含水层与表层土壤见无隔水层的地区

5. 排

供结合模式主要适用于矿区 6. 引泉模式适用于内陆干旱地区地下水溢出带

三十一、地热开发利用条件热储,盖层,导水通道,热源

三十二、地热异常:地下温度和地热梯度比周围地区显著增高的现象

1.物理异常自由空间物理异常与热流密度有关。许多物理勘探方法通过某些与热流密度有关的物理量的异常来发现和圈定地热异常区。物理异常主要是探明构造活动与地热的关系,探索热储层的深度、规模及产状。

2.化学异常以地热田的微量元素作为指标,以其含量判断地热田性质及圈定地热田规模。

三十三、热储

热储——地热流体相对富集,具有一定渗透性并含载热流体的岩层或岩体破碎带。孔隙热储:砂层、砂卵砾石层、胶结较差的砂岩、砾岩和部分碳酸岩等属孔隙热储裂隙热储:火成岩、变质岩、部分碳酸盐岩和致密砂岩、砾岩属裂隙热储。

三十四、影响矿井涌水量强度的因素

1.矿井涌水动态随地表水的丰枯作季节性变化,且其涌水强度与地表水的类型、性质和规模有关。

2.矿井涌水强度还与井巷到地表水体间的距

离、岩性与构造条件有关。 3.采矿方法的影响。当地下水成为主要涌水水源时,有如下规律:

1.矿井涌水强度与充水层的空隙性及其富水程度有关。

2.矿井涌水强度与充水层厚度和分布面积有关。

3.矿井涌水强度及其变化,与含水层水

量组成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