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淡水藻类分类及名称(汉拉对照)

中国淡水藻类分类及名称(汉拉对照)

中国淡水藻类分类及名称(汉拉对照)
中国淡水藻类分类及名称(汉拉对照)

中国淡水藻类分类及名称(汉拉对照)

蓝藻纲 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 Chroococcales

色球藻科 Chroococcaceae

微囊藻属 Microcystis

假丝状微囊藻 M. pseudofilamentasa

铜绿微囊藻 M. aeruginosa

边缘微囊藻 M. marginata

不定微囊藻 M. incerta

水华微囊藻 M. flos-aquae

隐球藻属 Aphanocapsa

细小隐球藻 Apha. elachista

美丽隐球藻 Apha. pulchra

隐杆藻属 Aphanothece

灰绿隐杆藻 A. pallida

静水隐杆藻 A. staqnina

粘球藻属 Gloeocapsa

捏团粘球藻 G. magma

点形粘球藻 G. punctata

居氏粘球藻 G. kutzingiana

星球藻属 Asterocapsa

粘杆星球藻 A. gloeothecegormis

紫色星球藻 A. purpurea

粘杆藻属 Gloeothece

线形粘杆藻 G. linearis

棕黄粘杆藻 G.fusco-lutea

色球藻属 Chroococcus

光辉色球藻 Ch. splendidus

小型色球藻 Ch. minor

微小色球藻 Ch. minutus

湖沼色球藻 Ch. limneticus

束球藻属 Gomphosphaeria

湖生束球藻 G. lacustris

腔球藻属 Coelosphaerium

柔软腔球藻 C. kuetzingianum 不定腔球藻 C. dubium

立方藻属 Eucapsis

高山立方藻 E. alpina

平裂藻属 Merismopedia

中华平裂藻 M. sinica

优美平裂藻 M. elegans

银灰平裂藻 M. glanca

集胞藻属 Synechocystis

水生集胞藻 S. aquetilis

聚球藻属 Synechococcus

铜绿聚球藻 S. aeruginosus

棒条藻属 Rhabdoderma

线形棒条藻 R. lineare

蓝纤维藻属 Dactylococcopsis 针状蓝纤维藻 D. acicularis

针晶蓝纤维藻 D. rhaphidioides 石囊藻科 Entophysalidaceae

石囊藻属 Entophysalis

强壮石囊藻 E. robusta

管孢藻目 Chamaesiphonales

厚皮藻科 Pleurocapsaceae

拟色球藻属 Chroococcopsis

异球藻属 Xenococcus

鞘丝异球藻 X. iyngbyge

胶壁异球藻 X. kerneri

厚皮藻属 Pleurocapsa

煤黑厚皮藻 P. fuliginosa

瘤皮藻属 Oncobyrsa

溪生瘤皮藻 O. rivularis

皮果藻科 Derpocarpaceae

皮果藻属 Dermocarpa

圆皮果藻 D. aphaerica

链孢藻属 Clastidium

生毛链孢藻 C. stigerum

管孢藻科 Chamaesiphonaceae 管孢藻属 Chamaesiphon

硬壳管孢藻 Ch. incrustans 弯管孢藻 Ch. curvatus

密囊管孢藻 Ch. confervicola 段殖体目 Hormogonales

蒴链藻科 Capsosiraceae

蒴链藻属 Capsosira

蒴链藻 C. brebissonii

拟珠藻科 Nostochopsidaceae 拟珠藻属 Nostochopsis

裂片拟珠藻 N. labatus

真枝藻科 Stigonemataceae

侧生藻属 Fischerella

中华侧生藻 F. sinica

可疑侧生藻 F. ambigua

真枝藻属 Stigonema

绒毛真枝藻 St. tomentosum 小真枝藻 St. minutum

乳头真枝藻 St. mamillosum 软管藻属 Hapalosiphon

眠状软管藻 H. hibernicus 浅黄软管藻 H. luteolus

胶须藻科 Rivulariaceae

须藻属 Homoeothrix

朱氏须藻 H. juliana

溪生须藻 H. fluviatillis 双须藻属 Dichothrix

沉钙双须藻 D. gypsophila 汉氏双须藻 D. Handelii

眉藻属 Calothrix

附生眉藻 C. epiphytica

静水眉藻 C. stagnalis

薄鞘眉藻 C. Brunii

棕眉藻 C. fusca

胶刺藻属 Gloeotrichia

豌豆形胶刺藻 G. pisum

小刺胶刺藻 G. echinulata 浮胶刺藻 G. natans

胶须藻属 Rivularia

坚硬胶须藻 R. dura

双尖藻属 Hammatoidea

中华双尖藻 H. sinensis

尖头藻属 Raphidiopsis

中华尖头藻 R. sinensia

微毛藻科 Microchaetaceae

柔嫩微毛藻 M. tenera

宽裂微毛藻 M. uberrima

管链藻属 Aulosira

宽管链藻 A. laxa

汇合管链藻 A. confluens

伪枝藻科 Scytonemataceae 织线藻属 Plectonema

小织线藻 P. tenue

托马织线藻 P. tomasinianum 带线藻属 Desmonema

郎氏带线藻 D. Wrangelii

聚线藻属 Symphyonema

中华聚线藻 S. sinense

单歧藻属 Tolypothrix

有边单歧藻 T. limbata

亚麻色单歧藻 T. byssoides 柔毛单歧藻 T. lanata

伪枝藻属 Scytonema

霍夫曼伪枝藻 Sc. hofmanni 中华伪枝藻 Sc. sinense

卷曲伪枝藻 Sc. crispum

翅线藻属 Petalonema

具翼翅线藻 P. alatum

念珠藻科 Nostocaceae

项圈藻属 Anabaenopsis

阿氏项圈藻 A. arnoldii

柱孢藻属 Cylindrospermum 静水柱孢藻 C. stagnale

大型柱孢藻 C. majus

地衣形柱孢藻 C. lichniforme

束丝藻属 Aphanizomenon

水华束丝藻 A. flos-aquae

念珠藻属 Nostoc

点形念珠藻 N. punctiforme

沼泽念珠藻 N. paludosum

发状念珠藻 N. flagelliforme(发菜)灰念珠藻 N. muscorum

球形念珠藻 N. sphaericum

普通念珠藻 N. commune(地木耳)

林氏念珠藻 N. linckin

节球藻属 Nodularia

泡沫节球藻 N. spumigena

鱼腥藻属 Anabaena

固氮鱼腥藻 A. azotica

多变鱼腥藻 A. variabilis

螺旋鱼腥藻 A. spiroides

类颤藻鱼腥藻 A. osicellariordes

水华鱼腥藻 A. flos-aquae

卷曲鱼腥藻 A. circinalis

颤藻科 Osicillatoriaceae

螺旋藻属 Spirulina

大螺旋藻 S. maior

颤藻属 Oscillatoria

灿烂颤藻 O. splendida

阿氏颤藻 O. agardhii

清净颤藻 O. sancta

悦目颤藻 O. amoena

美丽颤藻 O. formosa

两栖颤藻 O. amphibia

小颤藻 O. tenuis

紫管藻属 Porphyrosiphon

紫管藻 P. notarisii

席藻属 Phormidium

蜂巢席藻 Pho. favosum

层理席藻 Pho. laminosum

鞘丝藻属 Lyngbya

湖泊鞘丝藻 L. limnetic

螺旋鞘丝藻 L. contorta

裂须藻属 Schizothrix

湖沼裂须藻 S. lacustris

广西裂须藻 S. kwangsiensis

束藻属 Symploca

鞘壁束藻 S.maralis

微鞘藻属 Microcolus

沼地微鞘藻 M. paludosus

水鞘藻属 Hydrocoleus

深绿水鞘藻 H. coeruleus

红藻纲 Rhodophyceae

红毛菜目 Bangiaceae

紫球藻科 Porphyridiaceae

紫球藻属 Porphyridium

紫球藻 P.cruentum

红毛菜科 Bangiaceae

红毛菜属 Bangia Lyngbye

淡水红毛菜 Bangia atro-purpurea 美芒藻科 Composopogonaceae

深紫美芒藻 Compsopogon coeruleus 红藻亚纲 Florideae

海索面目 Nemalionales

浅川藻科 Chantransiaceae

奥杜藻属 Audouinella

中华奥杜藻 A. sinensis

串珠藻科 Batrachospermaceae

串珠藻属 Batrachospermum

串珠藻 B. moniliforme

链珠藻属 Sirodotia

中华链珠藻 S. sinica

红索藻科 Thoreaceae

红索藻属 Thorea

分支红索藻 Thorea ramosissima

鱼子菜科 Lemaneaceae

鱼子菜属 Lemanea

中华鱼子菜 Lemanea Sinica

海罗目 Cryptonemiales

胭脂藻科 Squamariaceae

胭脂藻属 Hildenbrandia Nardo

河生胭脂藻 H. rivularis

仙菜目 Ceramiales

红叶藻科 Delesseriaceae

鹧鸪菜属 Caloglossa

隐藻门 Cryptophyta

隐藻纲 Cryptophyceae

隐鞭藻科 Cryptomonadaceae

蓝隐藻属 Chroomonas Hansg.

尖尾蓝隐藻 Ch. acuta

卵形隐藻 C. ovata

啮蚀隐藻 C. erosa

甲藻门 Pyrrophyta

甲藻纲 Pyrrophyceae

纵裂甲藻亚纲 Desmokontae

横裂甲藻亚纲 Dinokontae

裸甲藻目 Gymnodiniaceae

裸甲藻科 Gymnodiniaceae

裸甲藻属 Gymnodinium Stein 裸甲藻 G. aeruginosum

外穴裸甲藻 G. excavatum

多甲藻目 Peridiniales

薄甲藻科 Glenodiniaceae

薄甲藻属 Glenodinium Stein. 光薄甲藻 G. gymnodinium

薄甲藻 G. pulvisculus

多甲藻科 Peridiniales

多甲藻属 Peridinium Ehr.

带多甲藻 P. zonatum

角甲藻科 Ceratiaceae

角甲藻属 Ceratium Schr.

角甲藻 C. hirundinella

金藻纲 Chrysophyceae

金藻目 Chrysomonadales

单鞭金藻科 Chromulinaceae

单鞭金藻属 Chromulina Cienk. 卵形单鞭金藻 C. ovalia

鱼鳞藻科 Mallomonadaceae

具尾鱼鳞藻 M. candata

黄群藻科 Synuraceae

黄群藻属 Synura Ehr.

黄群藻 S. urella

棕鞭藻科 Ochromonadaceae 棕鞭藻属 Ochromonas Wyss. 谷生棕鞭藻 O. vallesiaca 锥囊藻属 Dinobryon Ehr.

圆筒锥囊藻 D. cylindricum 根金藻目 Rhizochrysidales 根金藻科 Rhizochrysidaceae 金变形藻属 Chrysamoeba

金星藻属 Chrysidiastrum

双角藻属 Diceras

金钟藻属 Chrysopyxis

烧瓶藻属 Lagynion

金囊藻目 Chrysocapsales

金囊藻科 Chrysocapsaceae 金囊藻属 Chrysocapsa

褐枝藻属 Phaeoplaca

水树藻科 Hydruraceae

水树藻属 Hydrurus

金枝藻目 Chrysotrichales 金枝藻科 Phaeothamniaceae 金枝藻属 Phaeothamnion

金枝藻 P. confervicola

黄藻门 Xanthophyta

黄藻纲 Xanthophyceae

肋胞藻科 Pleurochloridaceae 角绿藻属 Goniochloris

拟气球藻属 Botrydiopsis

单肠藻属 Monallatus

胶葡萄藻科 Gloeobotrydaceae 胶葡萄藻属 Gloeobotrys

绿囊藻属 Chlorobotrys

柄球藻科 Mischococaceae

柄球藻属 Mischococcus

拟小椿藻科 Characiopsiaceae 拟小椿藻属 Characiopsis

绿匣藻科 Chlorotheciaceae 绿匣藻属 Chlorothecium

黄管藻属 Ophiocytium

黄丝藻目 Heterotrichales

黄丝藻科 Tribonemataceae

黄丝藻属 Heterotrichales

异管藻目 Heterosiphonales 气球藻科 Botrydiaceae

气球藻属 Botrydium

绿胞藻纲 Chloromonadineae 绿胞藻科 Chloromonadaceae 束刺藻属 Merotrichia

周泡藻属 Vacuolaria

膝口藻属 Gonyostomum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中心纲 Centricae

圆筛藻目 Coscinodiscales

变异直链藻 M. varians

颗粒直链藻 M. granulata

冰岛直链藻 M. islandica

意大利直链藻 M. italica

小环藻属 Cyclotella

具星小环藻 C. stelligera 梅尼小环藻 C. meneghiniana 冠盘藻属 Stephanodisus

星形冠盘藻 S. astraea

园筛藻属 Coscinodiscus

湖沼园筛藻 C. lacustris

根管藻目 Rhizoleniales

管形藻科 Solenicaceae

根管藻属 Rhizosolenia

长刺根管藻 R. longiseta

盒形藻目 Biddulphiales

盒形藻科 Biddulphiales

四棘藻属 Attheya

扎卡四棘藻 A. zachariasi 羽纹纲 Pennatae

无壳缝目 Araphidiales

脆杆藻科 Fragilariaceae

四环藻属 Tetracyclus

湖沼四环藻 T. lacustris

平板藻属 Tabellaria

窗格平板藻 T. fenestrata 绒毛平板藻 T. flocculosa 等片藻属 Diatoma

脆杆藻属 Fragilaria Lyngby. 针杆藻属 Synedra Ehr.

短壳缝目 Raphidionales

短缝藻科 Eunotiaceae

短缝藻属 Eunotia Ehr.

双壳缝目 Biraphidinales

舟形藻科 Naviculaceae

胸隔藻属 Mastogloia

布纹藻属 Gyrosigma

双壁藻属 Diploneis

肋缝藻属 Frustulia

异菱藻属 Anomoeoneis

美壁藻属 Caloneis

辐节藻属 Stauroneis

羽纹藻属 Pinnularia

舟形藻属 Navicula

桥弯藻科 Cymbellaceae

双眉藻属 Amphora

桥弯藻属 Cymbella

异极藻科 Gomphonemaceae

异极藻属 Gomphonema

单壳缝目 Monoraphidinales 曲壳藻科 Achnanthaceae

卵形藻属 Cocconeis

曲壳藻属 Achnanthes

管壳缝目 Aulonoraphidinales 窗纹藻科 Epithemiaceae

窗纹藻属 Epithemia

细齿藻属 Denticula

菱形藻科 Nitzschiaceae

菱板藻属 Hantzschia

菱形藻属 Nitzschia

双菱藻科 Surirellaceae

波缘藻属 Cymatopleura

双菱藻属 Surirella

褐藻门 Phaeophyta

同形世代纲 Isogenesatae

水云目 Ectocarpales

石皮藻科 LIthodermataceae 石皮藻属 Lithoderma

层状石皮藻 L. zonatum

黑顶藻目 Sphacelariales

黑顶藻科 Sphacelariaceae 河生黑顶藻 Sphacelariaceae

裸藻门 Euglenophyta

裸藻纲 Euglenophyceae

裸藻目 Euglenales

裸藻科 Euglenaceae

裸藻属 Euglena

绿色裸藻 E. viridis

鳞孔藻属 Lepocinclis

平滑鳞孔藻 L. teres

扁裸藻属 Phacus

颤动扁裸藻 P. osillans

囊裸藻属 Trachelomonas

陀裸藻属 Strombomonas

河生陀裸藻 Str. fluviatilis 双鞭藻属 Eutreptia

双鞭藻 E. viridis

柄裸藻科 Colaciaceae

柄裸藻属 Colacium

囊状柄裸藻 C. vesiculosum 变胞藻科 Astasiaceae

多形藻属 Distigma

弦月藻属 Menoidium

杆胞藻属 Rhabdomonas

螺肋藻属 Gyropaigne

袋鞭藻科 Peranemaceae

瓣胞藻属 Petalomonas

壶藻属 Urceolus

袋鞭藻属 Peranema

异丝藻属 Heteronema

异鞭藻属 Anisonema

内管藻属 Entosiphon

菊花品种分类

菊科花卉植物 目录 1 千叶耆 (1) 2 银苞菊 (1) 3 春黄菊 (1) 4 黄金菊 (2) 5 蓝目菊 (2) 6 木春菊 (2) 7 荷兰菊 (3) 8 雏菊 (3) 9 五色菊 (3) 10 金盏菊 (4) 11 翠菊 (4) 12 三色菊 (4) 13 矢车菊 (5) 14 波斯菊 (5) 15 金鸡菊 (6) 16 大金鸡菊 (6) 17 蛇目菊 (6) 18 大丽花 (7) 19 小丽花 (7) 20 菊花 (8) 21 异果菊 (8) 22 紫松果菊 (9) 23 天人菊 (9) 24 堆心菊 (9) 25 麦秆菊………………………………………………………………………… 10 26 蜡菊…………………………………………………………………………… 10 27 非洲菊………………………………………………………………………… 11 28 大滨菊………………………………………………………………………… 11 29 黑心菊………………………………………………………………………… 11 30 勋章菊………………………………………………………………………… 12 31 百日草………………………………………………………………………… 12 32 地被菊………………………………………………………………………… 13 33 瓜叶菊………………………………………………………………………… 13 34 万寿菊………………………………………………………………………… 14 35 孔雀草………………………………………………………………………… 14 36 野菊…………………………………………………………………………… 15 37 银叶菊…………………………………………………………………………

十二经脉所主疾病

十二经脉与相关疾病参考对照表一、肺经(手太阴) 三、胃经(足阳明)

六、小肠经(手太阳)

九、心包经(手厥阴) 十、三焦经(手少阳)

人体十二经脉概略 一:命名的原则: 二: 具体名称: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具体分布特点如下表 ┌────────┬───────┬───────┬───────┐ │部位│第一侧线│第二侧线│第三侧线│ ├──┬─────┼───────┼───────┼───────┤ ││胸部│足少阴肾经(距│足阳明胃经(距│足太阴脾经(距│ │││胸正中线二寸)│胸正中线四寸)│胸正中线六寸)│ │├─────┼───────┼───────┼───────┤ │前││││足太阴脾经(距│ ││腹部│足少阴肾经(距│足阳明胃经(距│腹正中线四寸)│ │││腹正中线半寸)│腹正中线二寸)│足厥阴肝经从少│ │││││腹斜向上到胁│ ├──┼─────┼───────┴───────┴───────┤ ││肩胛部│手三阳经│

菊花的分类及分类依据研究

菊花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菊花(Dendranthema xgrandiflorum (Ramat) Kitam)原产于我国,我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分布着较多的野生菊花。菊花中国的传统名花,同时又是世界四大鲜切花之一,在中国的传统花文化及世界花卉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菊花品种资源极为丰富,目前世界上总共有20,000~30,000多个品种,估计我国也有7,000个以上,所以菊花的分类也相当复杂。汤忠皓(1967)对菊花品种提出过一个较为完整的分类法:按花径的大小分为满天星和大花两个大区,然后再根据头状花序中舌状花与管状花数量之比,在每个区里分舌状花系与管状花系,最后依据瓣型及瓣化程度分成类与型。中国园艺学会花卉盆景协会(1982)经过研究,对菊花的分类做了统一界定,分5类30型。但分类学家对菊花的原祖仍有一些不同看法,或认为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是菊花的祖先,或认为小红菊(Dendranthema chanetii)、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aefolium )是原祖。可以肯定的是菊花不是单元起源的,不能用简单的种系发生方法来概括。这些分类方法和标准比较专业,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不便在生产实际和民众中推广使用。 1 依据一:花径 根据菊花花序大小或直径,分成三大系: 1.1 小菊系:花径小于6cm ,叶型、花型变化小。 1.2 中菊系:花序直径在12~20cm之间,叶型、花型有一定变化。 1.3 大菊系:花径大于20cm ,呈型、花型变化大。 2 依据二:瓣形、花型[4,8] 根据菊花的瓣形和花型,把大菊分为5个瓣类、30个花型: 2.1 平瓣类 2.1.1宽带型:舌状花1~2轮,花瓣一般较宽展,有的花瓣呈船形,且拱曲,有的长如带状,先端卷曲。筒状花序发达,显著外露。 2.1.2荷花型:舌状花3~6轮,花瓣宽厚各瓣排列疏松、内抱。筒状花显著,盛开时外露。全花外形整齐,略呈扁球状,外观似荷花。 2.1.3芍药型:舌状花多轮或重轮,花瓣直伸,内外轮各瓣近等长;筒状花稀少或缺,盛开时不露或微露。花瓣丰满,全花顶部稍平,呈扁球状。 2.1.4平盘型:舌状花多轮,花瓣狭直;外轮花瓣长,由外向内则花瓣层层渐短,有时内轮花内抱。筒状花正常,盛开时不露或微露。全花稍呈扁形如盘状。 2.1.5翻卷型:舌状花多轮,外轮花瓣向下反抱,且花瓣背面向内翻卷,内轮花瓣向心合抱或乱抱。筒状花稀少,盛开时不露或微露。整个花形外观为外翻内卷,内轮花瓣随花开程度逐渐外翻。 2.1.6叠球型:舌状花重轮,各瓣长短整齐,排列紧密;外轮间或有少数匙瓣甚至管瓣花。绝大多数花瓣内曲,可能作正抱、追抱、乱抱等到不同形式的向心合抱;各瓣重叠,整个花型呈球型。 2.2匙瓣类 2.2.1匙荷型:舌状花1~3层,多为短匙瓣,匙片呈船形,内曲中合抱,或平伸散展。筒状花开时外露。全花整齐,顶部稍平,呈扁球状。 2.2.2雀舌型:舌状花多轮,外轮狭匙瓣,直伸;匙片扩大,端尖,形如雀舌。筒状花正常或稀少,盛开时旬露。 2.2.3蜂窝型:舌状花多轮,短匙瓣,花瓣近直立,排列整齐,全花呈球形,由于匙片卷如铃口,形似蜂窝,因此得名。筒状花稀少或缺,开时不外露。 2.2.4莲座型:舌状花多轮,外轮花瓣长,内轮较短,所有花瓣匙片向内拱曲。各瓣排

菊花花观赏品种介绍

菊花观赏品种介绍 广东作者张生 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Tzvel)别名黄花、节花、秋菊、节华、鞠、治蔷、金蕊,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茎基部木质化,茎青色至紫褐色,被柔毛。叶大互生,有柄,卵形至批针形,羽状浅裂至深裂。菊花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尤其以小菊类耐寒性更强。小菊类在5℃以上即可以萌动,10℃以上新芽伸长,菊花喜光照,但夏季应遮除烈日照射。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忌积涝及连作,每年分株、扦插重新株为宜。菊花原产中国,世界估计25000~30000种,我国现在有7000多个个品种。长期以来对菊花的栽培类型及品种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下: 一、依自然花期及生态类型分类:○1春菊,: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2夏菊:花期5月 下旬至7月。○3秋菊:花期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4寒菊:花期12月上旬至翌年1月。 二、依瓣形、花型分类:中国园艺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1982年将菊花分类如下:第一 类平瓣类其包括宽带型、何花型、芍药型、平盘型、翻卷型、叠球型第二类匙瓣类其包括匙荷型、雀舌型、蜂窝型、莲座型、卷三星、匙球型第三类管瓣类单管型、翎管型、盘管型、松针型、疏管型、球管型、丝发型、飞舞型、钩环型、璎珞型、贯珠型第四类桂瓣类包括平贵瓣、匙桂瓣、管桂瓣第五类畸瓣类包括龙爪型毛刺型剪绒型 三、依花径大小分类:大菊:直径在18cm以上者。中菊:直径在9~18cm者。小菊:直 径在9cm以下着。 四、依整枝方式或应用不同分类:○1独本菊:一株一花○2立菊:一株数花○3大立菊:一株 上有数百种乃至上千朵菊花○4悬崖菊:小菊经整枝而成悬垂状。○5嫁接菊:一株上嫁接多种花色的菊花.○6案头菊:株高通常20cm,花朵硕大。○7菊艺盆景:由菊花制作的椿景或或菊石相配的盆景。 常见的名优菊花品种: ○1绿牡丹:枝条绿色粗壮,叶形不规则深裂。花绿色、 平瓣,多轮不露心,属芍药花型。花开时,外部花瓣浅 绿,中部花瓣翠绿向上卷曲。心瓣浓绿正抱,整个花 冠严谨、呈扁球状。初开时,花色碧绿如玉,晶莹欲滴; 日晒后绿中透黄,光彩夺目,花径可达17cm,花期长 达35天。 ○2墨菊:花色深紫色,枝干黑紫,粗细不一,常常开花 于秋天,初花期为荷花型,盛花期为反卷型,花瓣质薄, 颜色黑里透红、有光泽,并有绒光,花中心有筒状花。 色泽浓而不重,花盘硕大,花瓣中空末端弯曲,花径如 掌,红中带紫,紫中透黑;花芯厚实,花辨如丝,花色 如墨。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现分述如下: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

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菊花的分类

菊花的分类和标准 菊花(Flos Chrysanthemi)原产于我国,中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分布着较多的野生菊花。中国栽培菊花具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在菊花以遍布全球,成为了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的名花,为古今中外花卉的奇观。 菊花品种十分繁多,全球有菊花品种20000-25000个品种,我国估计也有7000个以上,所以菊花的分类也相当复杂。汤忠皓(1967)对菊花品种提出过一个较为完整的分类法:按花径的大小分为满天星和大花两个大区,然后再根据头状花序中舌状花与管状花数量之比,在每个区里分舌状花系与管状花系,最后依据瓣型及瓣化程度分成类与型。1982年,中国园艺学会花卉盆景协会经过研究,对菊花的分类做了统一界定,分5类30型。但分类学家对菊花的原祖仍有一些不同看法,或认为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是菊花的祖先,或认为小红菊(Dendranthema chanetii)、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aefolium )是原祖。可以肯定的是菊花不是单元起源的,不能用简单的种系发生方法来概括。这些分类方法和标准比较专业,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不便在生产实际和民众中推广使用。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以下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以求对菊花研究有一定意义。 1 第一级标准:花径 根据菊花花序大小分成三大系: 1.1 小菊系:花径小于6cm ,叶型、花型变化小。 1.2 中菊系:花序直径在12-20之间,叶型、花型有一定变化。 1.3 大菊系:花径大于20cm ,呈型、花型变化大。 2 第二、三级标准:瓣形、花型: 大菊分为5个瓣类、30个花型。 平瓣类: (1)宽带型:舌状花1~2轮,花瓣一般较宽展,有的花瓣呈船形,且拱曲,有的长如带状,先端卷曲。筒状花序发达,显著外露。 (2)荷花型:舌状花3~6轮,花瓣宽厚各瓣排列疏松、内抱。筒状花显著,盛开时外露。全花外形整齐,略呈扁球状,外观似荷花。 (3)芍药型:舌状花多轮或重轮,花瓣直伸,内外轮各瓣近等长;筒状花稀少或缺,盛开时不露或微露。花瓣丰满,全花顶部稍平,呈扁球状。 (4)平盘型:舌状花多轮,花瓣狭直;外轮花瓣长,由外向内则花瓣层层渐短,有时内轮花内抱。筒状花正常,盛开时不露或微露。全花稍呈扁形如盘状。 (5)翻卷型:舌状花多轮,外轮花瓣向下反抱,且花瓣背面向内翻卷,内轮花瓣向心合抱或乱抱。筒状花稀少,盛开时不露或微露。整个花形外观为外翻内卷,内轮花瓣随花开程度逐渐外翻。 (6)叠球型:舌状花重轮,各瓣长短整齐,排列紧密;外轮间或有少数匙瓣甚至管瓣花。绝大多数花瓣内曲,可能作正抱、追抱、乱抱等到不同形式的向心合抱;各瓣重叠,整个花型呈球型。 匙瓣类: (7)匙荷型:舌状花1-3层,多为短匙瓣,匙片呈船形,内曲中合抱,或平伸散展。筒状花开时外露。全花整齐,顶部稍平,呈扁球状。 (8)雀舌型:舌状花多轮,外轮狭匙瓣,直伸;匙片扩大,端尖,形如雀舌。筒状花正常或稀少,盛开时旬露。 (9)蜂窝型:舌状花多轮,短匙瓣,花瓣近直立,排列整齐,全花呈球形,由于匙片卷如铃口,形似蜂窝,因此得名。筒状花稀少或缺,开时不外露。 (10)莲座型:舌状花多轮,外轮花瓣长,内轮较短,所有花瓣匙片向内拱曲。各瓣排列整齐,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文章目录*一、十二经脉都有什么*二、十二经脉的作用*三、十 二经脉的病症是什么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1、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 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 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 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什么 十二经络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再加

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等。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十二经脉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

菊花茶的种类

菊花茶的种类 1.杭白菊 杭白菊又称甘菊,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经现代医药理证明:其具有止痢、消炎、明目、降压、降脂、强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等症。以菊汤沐浴,有去痒爽身、护肤美容的功能。 2.野菊花 野菊花又名山菊花、路边菊、野黄菊花等,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出产,野生于山坡草地、灌木丛、路边。野菊之名始见于《日华子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有收载。野菊花呈类球形,黄绿色至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色黄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而花完全开放、散瓣、有花梗、吸潮、色暗、散气者,质次。 3.贡菊 贡菊也称“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又称徽菊。与杭菊、滁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盛产于休宁县兰田、南塘等地,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特产,驰名中外较不懂的人都会选择花朵白皙又大朵的菊花。其实又小又丑且颜色泛黄的菊花反而是上选。菊花

茶其实不必再加茶叶,只将乾燥后的菊花,泡水或煮来喝就可以了。 正常的菊花茶泡水后的颜色应该是淡黄、透明的。其中,不同菊花也有所差别,杭白菊、京白菊泡出的水颜色一般为浅黄,而贡菊的颜色更深一些,偏绿。 选菊花茶的小窍门:颜色太鲜艳、太漂亮的菊花不能选,应选有花萼,且颜色偏绿的菊花,这样的最新鲜;颜色发暗的菊花不要选,这种菊花是陈年菊花,很可能长霉;用手摸一摸,松软、顺滑且花瓣不零乱、不脱落,这就表明菊花刚开的时候即被采摘了。 由于产地、花色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菊花可分为白菊、滁菊、贡菊、杭菊等。四种菊皆为药用菊花之佳品。从颜色,可分为白菊花与黄菊花,它们的作用基本相同,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其中: 白菊花——味甘、苦,功善平肝明目,清热力量稍弱,肝肾阴虚之眼目昏花、眩晕耳鸣多用。 黄菊花——味苦、甘,疏风清热力量较强,外感风热表证之发热头痛多用。野菊花——是一种同属近缘植物,其味甚苦,清热解毒力强,擅长治疗热毒壅聚之疔疮肿毒、乳痈(乳腺炎)等。 好的菊花闻起来有股微香但更多的闻起来应该是一股苦味.在菊花晒干后虽然样子不是很好看,但一朵朵非常干净明细,不像超市买的一朵朵不是很干净。如果是白菊,即便晒干,它的叶子还是有点偏黄,但花蕊的颜色仍然非常清楚鲜艳,颜色偏桔黄色. 在杯中放十几颗菊花干放玻璃杯中,用95--100度的开水冲泡,泡出来的效果就是这样的哦~~~从上向下看菊花朵朵绽放,美丽淡雅(上等菊花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人体分布规律表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人体分布规律表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包括手足、阴阳、脏腑三个部分。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脏为阴,腑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均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 一、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其在四肢分布规律表 二、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为: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其分布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

行至巅顶部。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为: 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前),太阳经行于后(背后),少阴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穴起止表与起止歌 一、十二经穴起止表 【十二时辰】【十二经穴】【起穴】【止穴】 (寅)肺经手太阴出中府(腋傍)至少商(手拇) (卯)大肠手阳明起商阳(手食指)至迎香(鼻傍) (辰)胃经足阳明起承泣(目下)下厉兑(足次趾) (巳)脾经足太阴起隐白(足)上大包(腋下) (午)心经手少阴出极泉(腋下)注少冲(手小指) (未)小肠手太阳起少泽(手小指)上听宫(耳中) (申)膀胱足太阳起睛明(目内眦)下至阴(足小趾) (酉)肾经足少阴起涌泉(足心)上俞府(胸前)

菊花茶种类

花茶的种类繁多,而菊花茶又是花茶中不可不提的一种。相对于其他花茶来说菊花茶的特点别具一格,这造就了菊花茶饮的多彩世界。菊花茶的种类简单地可分为家菊和野菊。若按各类别菊花茶的特点等划分,常见的则有四大名菊,而近年新出的昆仑雪菊更是煞得人心。 菊花茶饮中野菊主要以昆仑雪菊为代表,家菊有浙江桐乡杭白菊,安徽黄山的黄山贡菊(又名徽州贡菊)比较有名,安徽亳州的亳菊,滁州的滁菊,湖北大别山的福白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浙江德清的德菊、河南济源的怀菊花也是较著名的菊花茶,以及各种各样的普通家菊。在此昆仑雪菊官网将详细介绍罕见的昆仑雪菊。 菊花茶的种类一:昆仑雪菊 昆仑雪菊是雪域高原一种无污染天然耐高寒菊花,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昆仑山北麓部分地区,在无污染纯天然环境生长,纯手工采摘和制作。昆仑雪菊含有18种氨基酸及15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远远高于其他20种菊类冲泡饮。野生昆仑雪菊茶菊味浓郁,汤色降红而清透,性味苦、辛、微寒,归肺、肝经,有调三高、减肥养颜、抗菌消炎、营养心肌、改善睡眠、预防感冒等药用和保健价值,是极品天然野生菊花茶饮品。 昆仑雪菊的特点: 1、生长环境特殊:生长在昆仑山脉北麓海拔3000米雪线的部分地区,每年8月绽放一次。

2、采摘艰难产量下:昆仑雪菊生长在高海拔无无人区或是峭壁上,采摘非常艰难,必须在日出时采摘。雪菊花期短暂,因此产量小。 3、独特的药用功效:雪菊是维吾尔族人民传统的养生保健的天然植物,具有独特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4、神奇的色香味:昆仑雪菊如陈年普洱或红酒般色泽红艳、香气扑鼻、口感极佳,具有入口甜,回味甘,唇齿留香的特点。 5、适应性广的高雅礼物:中国昆仑雪菊官网通过昆仑雪菊小包装样品赠送的实验表明,没有哪种普通菊花或者其他野生植物比昆仑雪菊更为适合作为礼物赠人。 菊花茶的种类二:黄山贡菊 黄山贡菊因在古代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黄山贡菊加工非常讲究,

菊花类型

菊花花瓣初识之平瓣类 菊花品种有三千多种,如何认识和分类,历来是门大学问。中国最早的分类方法是依照花的颜色分类;宋朝学者刘蒙,在《菊谱》中就是依照颜色将菊花分为36个品种(黄17品、白15品、杂色4品)。宋朝之后,菊花的栽培、选育、发展完成了由药用到观赏的转变,而且,种类越来越多,色彩也越来越丰富。就颜色而言,已从当初刘蒙分类时的三种颜色(黄、白、杂),逐渐发展到红、黄、白、墨、紫、绿、橙、粉、棕、雪青、淡绿等11种颜色,再加上复色、间色,那更是五彩缤纷,百色斗艳了。 显而易见,古老的颜色分类法已完全跟不上菊花发展的态势。于是,1982年,中国园艺学会和中国花卉盆景协会在上海召开全国菊花品种分类学术会议,将菊花进行系统分类;并制订了五级标准,分别为:第一级标准:花径;第二级标准:瓣形;第三级标准:花型;第四级标准:花的特征;第五级标准:叶的特征。这五级分类中,一、二、三级标准用于系、类、型分类,四、五级标准用来直接鉴定品种和准确分类。五级标准计有9大类别: 1. 按颜色分类。 2. 按高矮分类:分为高(1米以上)、中(0.5~1米)、矮(0.2~0.5米)三类。 3. 按季节分类: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以及“五九”菊;秋菊按花期又分为早、中、晚3类。 4. 按种型分类:分为小菊系、中菊系、大菊系等20型。 5. 按日照反应分类:分为极敏感品种(遮光到现蕾为15~19天)。较敏感品种(遮光到现蕾为20~24天)、敏感品种(需25~29天)、不敏感品种(需30~34天)和极不敏感品种(需34天以上)。 6. 按花期分类:分为夏菊:花期6月至9月;秋菊:花期10月至11月;寒菊:花期12月至翌年1月。 7. 按花的直径分类:大菊:花径10cm以上;中菊:花径6cm至10cm;小菊:花径6cm以下。 8. 按应用方式分类:独本菊:一株一茎一花;立菊:一株多干数花;大立菊一株数百至数千朵花;悬崖菊通过整形成悬垂式;嫁接菊:一株花的主干上嫁接各种花色的菊花;案头菊:株高约20cm;菊艺盆景:菊花制作的桩景或盆景。 9. 按花瓣分类:将秋菊中的大菊系分为平瓣、桂瓣、匙瓣、管瓣、畸瓣等五大类,共30个花型和13个亚型。 在这9大分类中,最为直观,最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就是按花瓣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主要用于秋菊中的大菊系。 大菊系有五大类:平瓣类、桂瓣类、匙瓣类、管瓣类、畸瓣类。五大类合计有30个花型和13个亚型。 花瓣的五大类中,平瓣类为原始类型,最早出现,尔后是桂瓣类,再后是匙瓣类和管瓣类(匙瓣和管瓣都是在同一时间被发现,并被继续培育成复瓣和重瓣),最后出现的是畸瓣类。 知道了菊花花瓣的五大类,再去观赏菊花会,便有了截然不同的另类感受。 花红柳绿之53 菊花花瓣初识之平瓣类 照片说明:上图为广东中山市小榄镇龙山公园大门口内菊花会迎宾大立菊(获金奖)。 进入大门后,便按图索骥,依类踏上寻花之路。 本文上传的是平瓣类菊花,桂瓣类、匙瓣类、管瓣类、畸瓣类菊花,另文逐类上传。 平瓣类菊花盛开时舌状花瓣呈平面伸展,仅基部结合成管状,且管状部分少于平展部分1/3以下。平瓣类菊花主要有六型:即宽带型、荷花型、翻卷型、叠球型、芍药型、平盘型。宽带型:舌状花宽平瓣1~2轮,平展直伸或带状下垂,盘状花正常外露。代表品种有粉十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巧记十二经脉循行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现分述如下: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

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 1、手太阴肺经 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 2、足少阳胆经 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其次,足,提示分布在下肢;少阳,提示位于(肢体)外侧中间、侧头部、躯干侧部;胆,提示属胆,络肝。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大致分布在侧头部、躯干侧部、下肢外侧中间,属胆,络肝。

抗生素分类

青霉素类 Amoxicillin (片、胶囊)阿莫仙、强必林 Ampicillin Sodium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 Amoxycillin 羟氨苄青霉素 Carbencillin 羧苄青霉素、羧苄西林 Oxacillin Sodium 苯唑青霉素、苯唑霉素 Cloxacillin Sodium (Orbenin) 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爱罗苏、全霉素 Azlocillin Sodium 阿洛西林、苯咪唑青霉素、阿乐欣 Amoxicillin Sodium 阿莫西林、安灭菌、强力阿莫仙、安奇 Ticarcillin Sodium 替卡西林、特美汀、呋苄青霉素 Ampicillin / Subatani 氨苄西林/舒巴坦、舒氨新、优普林、优力新、凯德林Bacampicillin 巴坎西林、美洛平 Benzathine 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 Mezlocillin Sodium 美洛西林、力杨、诺赛林、天林 Piperacillin Sodium 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哌拉西林等Piperacillin/ta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 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细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但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差。对肾有一定的毒性。呼吸道、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Cephlothin 先锋霉素Ⅰ、头孢噻吩 Cephaloridine 先锋霉素Ⅱ、头孢噻啶 Cefazolin 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 Cephradine 先锋霉素Ⅵ、头孢拉定 Cephalexin 先锋霉素Ⅳ、头孢氨苄 Cefadroxil 头孢羟氨苄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略逊于第一代,对革兰性阴性菌有明显作用,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肾毒性较小。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Cefamandole ,Cefadole 头孢梦多、头孢羟唑、猛多力 Cefuroxime, Monacef, Zinacef, Zinnat 头孢呋辛、头孢呋肟、西力欣、新菌灵 Cefaclor, Ceclor 头孢克洛、希刻劳、可福乐 Cefotaim, Pansporin 头孢替安、泛司博林 Cefmetazole,Cefmetazon 头孢美唑、先锋美他醇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类、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较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浓度较高;半衰期较长。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对肾基本无毒。可用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及尿路严重感染的治疗。也能有效地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文章目录*一、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二、十二经络时辰表*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1、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 ,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 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如子太阴肺经等。一般来说,于经行于上肢 ,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3、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

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 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 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络时辰表寅时(03-05) 手太阴肺经此时都还在睡眠中,以静养肺气,此时早起作佛事,可强化肺经运行,如有疾病也常在此时咳嗽,以排除病气。 卯时(05-07) 手阳明大肠经若每天能此时如厕,有助于将毒素排出体外,促进身体健康。 辰时(07-09) 足阳明胃经此时食用温暖的食物,有助于胃的保养。 巳时(09-11) 足太阴脾经此时是学思能力最佳的时段。 午时(11-13) 手少阴心经心主神明,在这个时段休养,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未时(13-15)

菊花的种类(药茶公主)

菊花的种类 菊花为常用的中药,古人称之为“延寿客”。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本草纲目》中有“菊之品九百种”的记载,其中以杭菊、亳菊、滁菊、怀菊最为有名,有“四大名菊”之称,实际上,四大名菊各有所长,应该仔细挑选。 杭菊和胎菊。 杭菊主要产于浙江桐乡等地,这些产地的质量也最优,其朵大瓣宽,白色或黄白色,中心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特别适合居家做茶饮用。杭白菊肉质肥厚,味道清醇甘美,特别适合泡茶饮用,与枸杞同服可增强养肝明目的作用,是整日与电脑为伴的上班族的护眼良方。杭菊中又以胎菊为优,即未完全开发的杭菊花蕾,香气浓郁,口感清甜。需要注意的是,杭菊中的胎菊虽然是最受欢迎的,市场上假冒产地、农残超标,细菌超标,杂质、碎末多,硫熏等问题严重,饮用容易引起不适。质检部门在对市场上的胎菊进行的抽检中,除陈志谦胎菊等个别品牌质量完全达标外,多数都存在问题。研究表面胎菊(花蕾期采摘)的感官品质优于朵菊(全菊期采摘),且其各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也显著高于朵菊。杭白菊更适于在花蕾期(胎菊)采摘饮用,饮用菊市场对胎菊的热捧有其科学性。 亳菊:产于安徽亳州,阴干入药。花朵较松,容易散瓣是亳菊的重要特点之一。亳菊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见长。如果您不慎得了风热感冒,不妨取亳菊与冰糖代茶饮。夏季还可将亳菊与大米一起煮成粥,可预防中暑。1760年《百草镜》载有亳州产有白色的菊花,据此,亳菊栽培至少有240年。亳菊产地在毫州东南沿涡河两岸。20世纪90年代后,亳菊集中分布在亳州辛集、大寺一带,以大寺的怀楼栽培最为集中。怀菊:主要产于河南北部,同滁菊功效相似,也擅长平肝明目。怀菊怀菊是“四大怀药”之一产于河南沁阳(怀庆)、博爱、武陆、温县一带。古代木草多认为河南是药用菊花的地道产地,河南的药用菊花可能栽

造型菊分类简介

造型菊分类简介 造型菊就是用菊花砌扎成动物、各种物品等生活原型的菊艺,传统的造型菊技术就是先用铁丝扎好要仿造物件的轮廓,再用菊花砌扎上去,具有很高的趣味性、技术性和科学性。造型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独本菊 为一株一花的菊花,一般花径可达20-30厘米,供展览或品种特性鉴定之用。鉴赏标准以茎杆粗壮,节间均匀,叶茂色浓,脚叶不脱,花大色艳,高度适中(40厘米)为上品。独本菊其实并非一个单独的品种,只是普通的菊花在培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摘心和剪除侧枝,只留一个植株,集中养分供给于这株菊花,使其成为一盆一株、一株一花,且茎杆粗壮、花大色艳,底叶不落,富有光泽,能充公表现出品种的特征,具有独特的观赏性的菊花。 二、案头菊 案头菊,又称为小型独头菊、小型独本菊,每盆一株一花,盆径为12-15厘米,株高15-25厘米上下,叶约15-25片,花径在15-20厘米左右,茎杆粗壮而挺立,叶片肥大而丰满密集,花朵硕大且花色鲜艳,风格独特十分适宜于茶几、案头、办公桌、写字台等布置摆设,花期可达1个多月,小巧玲珑、优雅美观。 案头菊宜选用大花、花型丰满、叶片肥大舒展的矮形品种。 三、悬崖菊 悬崖菊是选用中、小品种菊花,经人工整形具有独特风格的盆栽,形似高山悬崖,故称悬崖菊。 通常选用单瓣型、分枝多、枝条细软、开花繁密的品种,仿效山间野生小菊悬垂的自然姿态,整枝成下垂的悬崖状。栽培的关键是用竹架诱引主干向前及适时摘心。鉴赏的标准是花枝倒垂,主干在中线上,侧枝分布均匀,前窄后宽,花朵丰满,花期一致,并以长取胜。 四、大立菊 大立菊一株有花数百朵乃至数千朵,其花朵大小整齐,花期一致。鉴赏标准以主干伸展,位置适中,花枝分布均匀,花朵开放一致,表扎序列整齐,气魄雄伟为上品。1994年11月中山市小榄菊花会展出的一株含5766朵(39圈)花的大立菊是我国大立菊之冠。 大立菊选用抗性强、节间长、枝条软、花色鲜艳而易于加工造型的品种,一般整作圆形,用竹片作支架,逐朵扎缚。 五、塔菊 塔菊是将各种不同花型、花色的菊花接在一株3-5米高的黄花蒿上,砧木主枝不截顶,让其生长,在侧枝上分层嫁接。各色花朵同时开花,五彩缤纷,非常壮观。培养塔菊,在选用接穗品种时,要注意花型、花色、花大小等的协调和花期的相近,以使全株表现和谐一致。 六、盆景菊 盆景菊是用菊花与山石等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在盆中塑造出活的艺术品。菊花盆景通常以小菊为主,选用枝条坚韧、叶小、节密、花朵稀疏、花色淡雅的品种为宜。亦有留养上年的老株,加强管理,使越冬后继续培养复壮。这样的盆景老茎苍劲,可以提高欣赏价值。 在造型菊中,案头菊适于室内桌案摆放;悬崖菊用做展览、布置场地;大立菊适于展览或品种特性鉴定之用;盆景菊可用于景点的点缀、造型、展览以及室内观赏、布置厅堂;小菊类株矮枝密的品种,适宜布置岩石同及花坛。 信息整理:园林英才网转载自网络

常见抗生素分类与应用实用表

专业资料整理 抗生素应用表 种类代表药物抗菌谱应用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不耐药的金葡菌、表葡球菌 β-内酰胺类青霉素G +菌、G -球菌、螺旋体感染(首选),预防感染性心 G +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需氧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厌氧 G 内膜炎(首选);治疗破伤风、白喉(青霉素对其产生 -球菌:脑膜炎球菌、不耐药的淋球菌。螺旋体、放线菌:梅毒、钩端螺旋体 G 的外毒素无效,应合用相应的抗毒素)。注意过敏反应 头孢菌素(第Ⅳ第Ⅰ代对耐药金葡菌作用最强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先锋Ⅴ、头孢氨苄先锋Ⅳ 代作为三代头 第Ⅱ代提高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加强抗G-杆菌作用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孢的替代治疗) 第Ⅲ代抗G-菌作用更强,高度耐酶,抗菌谱广,高效低毒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目前临床上抗绿脓杆菌作 用最强的抗生素)、头孢哌酮(胆汁中浓度最高)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对结核杆菌和鼠疫杆菌有强效杀菌作用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二线抗结核药;可作为鼠疫和兔热病的首选药物。与青霉 菌,布氏杆菌等G+细菌有强效。偏碱环境中抗菌活性强 素合用可用于草绿色链球菌所致心内膜炎 庆大霉素抗菌谱广,对各种G-和阳性细菌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严重的G -杆菌感染首选,如 -杆菌感染首选,如 耳毒性,肾毒性 败血症、肺炎、脑膜炎、骨髓炎。口服作肠道术前准备与治疗肠道感染。 半合成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抗菌谱最广的氨基苷类抗生素,对G - 杆菌和产生的钝化酶稳定 耳毒性,肾毒性 - 对其他氨基糖苷类耐药G 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有效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Ⅰ)抗菌谱与青霉素G 相似,比后者略广;对G+球菌和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红霉素对大部分G-菌无效,但对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脑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过敏时的替代药,妊娠妇膜炎球菌、淋球菌有相当强的抑菌作用,成人衣原体 肺炎 女的泌尿生殖道衣原体感染首选红霉素,婴儿衣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首选四环素 +球菌、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抗 克拉霉素(Ⅱ)抗菌活性最强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需氧性G 与其他药物联用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艾滋病毒感染的治 菌活性最强疗 阿奇霉素(Ⅱ)对G+菌的抗菌活性较红霉素低,对G-菌的活性有明显改善。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衣原体所 1、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 致的性传播性疾病。对于流感杆菌、肺炎球菌等所致的急性 2、由沙眼衣原体、淋病双球菌、人型支原体 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合并感染、肺炎等的有效率 酮内脂类(Ⅲ略)达90%,细菌清除率达85%。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对各类厌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金葡菌引起的骨髓炎首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对耐青霉素G+金葡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厌氧菌感染:腹膜炎、盆腔感染(不包括消化球菌和除产气 对恶性疟原虫和弓形体有一定作用荚膜杆菌以外的梭状芽孢杆菌属的厌氧菌感染) 对G-杆菌、肺炎支原体基本无效 与乙胺嘧啶合用治疗鼠弓形虫在艾滋病患者引起的脑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