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 专题三 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第二讲下

初中语文 专题三 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第二讲下

初中语文 专题三 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第二讲下
初中语文 专题三 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第二讲下

初中语文专题三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第二讲(下)

作者:初中语文团队评论数/浏览数: 28 / 173 发表日期: 2008-07-15 15:19:31

给作者发送信息|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新课程国家级初中语文远程研修

初中语文专题3: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第二讲(下)【专家座谈】

主持人: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应该如何找到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个问题,也是很多老师感到困惑的地方。朱老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请你来谈谈。

朱老师:好的。语文教学要找准,要抓住最佳切入点,或者叫最佳突破口,这是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所应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那么如果说一定要对切入口、突破口要进行思考的话,那么我想能不能做这样的理解:所谓切入点、突破口,就是文章需要重点研读,深入探究的部分。这个不知道对不对?我这样想啊,像徐老师执教的《人类的丑陋朋友——蟾蜍》这篇课文,它需要重点研读和深入探究的部分,就是说明的特点,说明的顺序,以及生动说明与平实说话,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切入点、突破口。

所以徐老师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叫为蟾蜍建档案,这个环节整整花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概括,最后再讨论交流,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了,整篇文章的纲领也就清晰了,而且对语言文字的研读也在里面。这样理解,仅仅是个人理解,如果这样来理解切入点和突破口能够被认可的话,那么对切入点、突破口的教学有两个建议:第一,还是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从整体入手,找到切入点、突破口,并摆正它们的位置。这里面我想到,就是平时我们读文章,总是从整体入手的,对整体有了大致印象之后,再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深究的,对这个地方再进行仔细地阅读、分析、综合思考。这是我们平时这样读文章的,但是现在我们发现,我们很多语文课语文教学,教师教学生读文章,往往违背了这个常理。前面讲到有成功的,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不尽如人意往往就出在这个地方。尤其是强调了切入点、突破口之后,就事论事。切入点、突破口抓住了,就事论事,把切入点和突破口无限度扩张。那个时候围绕切入点、突破口,教师一个人提问,学生跟着感觉

走。读完一篇文章,他还不知道文章究竟说了什么,所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也影响了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所以我感到抓切入点,抓突破口还是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第二,切入点的教学必须贯彻自主学习的原则。有的老师想得很简单,以为切入点、突破口找到了,那我只要把这个切入点、突破口讲深,讲透就行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情,你老师讲的不能代替学生学的。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埋怨学生,说这样的内容我讲了很多遍,你们怎么还不懂啊。于是埋怨学生不用功,埋怨学生笨。其实我认为这是教师的失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自主合作探究他们是学习过程中,相互融合、三位一体的特征。如果是自主学习,他必定是合作的,探究的。切入点其实找到之后,就是文章需要重点研究和深入研讨的部分。你教师不只找到就行,找到之后,还只有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的,积极的智力加工,自我架构知识,那时候他才能够真正有所感悟。我是提两个建议,方老师,我这个问题呢,以前接触过,但总感到迷惑。作这样的思考,就是这个意思。

黄老师:朱老师,我对你刚才所讲的观点,我这么理解是不是正确。你谈的第一点,就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从文本角度来谈如何从整体上面,找到这个局部的点。因为文章是整体的,所谓切入点、突破口,它是某一个局部、某一点,是从文本来谈。第二个问题,你说切入点必须贯彻自主学习的原则。我的理解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就是它这个学习的主体是谁,要着眼于学生。贯彻有两点:一个是文本,一个是学习主体。在这一点上,我有点想法,也一起提出来进行这个探讨。今天讨论这个问题,谈的最佳切入点,不只是切入的点的问题,还有一个优选的过程。所谓优选,我这么理解是不是恰当。用两个比喻,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如果说以病人开刀动手术为题,那么所谓最佳切入点,就是最能找准那个病灶的那个位置。一下子我得开刀,那个切口马上就能够找到这个疾患症结所在,一下子就找到了。如果离得远远的,那你的刀口就肯定很大,那给别人,给病人带来许多痛苦。这是一个比喻,也就是说这个比喻说明,我们最佳切入点在哪里呢,就是最容易达到目的消除病患,解决病人痛苦。

主持人:一下子搔到他的痒的地方

黄老师:不是痒的地方,是痛的地方。第二个比喻,如果说以战争为例,咱们攻城,破城池为例,那就是选哪一块地,这个地方,攻进城去。一般的军事常识来说,就是敌人最薄弱的地方,一下子就能够突破。最坚固的地方你很难突破,如果要突破,你要付出重大的代价。如果按照这样两个比喻的想法,我的理解,根据我们朱老师刚才所谈的第二点,我稍微展开一下,就是最佳切入点,我们从教学目标而言,从教学主体而言,就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何来达成目标。在这个坐标的调查点上,

来找它的切入点。当然这是原则性的来说,因为我这个想法,学生他一经需要,他必然就觉得要去求索,他要去寻找。比如像蒋弥老师执教的《落落的微笑》这一堂课,她在反思中是这么说的,她说她导入时出示一组照片,让同学说出落落手术前后的变化。这实际上是运用了发现问题这一个手法,因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情绪。为什么呢?就是当发现落落唇裂的痕迹,开朗的笑容,整洁的衣着,学生必然好奇,这时自然地抛出问题:为什么落落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好奇心的驱使必然引动学习的情趣,学生也就自然地走进文本。这是蒋弥老师的一段反思。我对这段反思的理解是什么呢?它这里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一开始出现两组照片,学生一看,开始出现了照片,就是落落非常痛苦的样子,而且有这个唇裂。而后面变化之后,他面貌焕然一新,在焕然一新中间,学生自然会想到,他有唇裂,唇腭裂,而唇腭裂的人,他如果这样微笑,绝对是把自己的,最难堪的地方彰显出来。而现在落落他能微笑了,而且笑得不说很灿烂,至少也是很光鲜的样子吧。这意味着什么?一下子就给学生,他就心里面产生一种矛盾的,就是产生一种想法: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种探究的情绪就油然而生,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面,情趣呀,好奇呀就全部出来了。而这种兴趣好奇,正是她的需要所在。我是这样来看,就文本而言,非文学类作品的内容,主要给学生的是事实和知识,它不同于文学类的。像我们潘主任,在上一段所讲的,文学性的东西给人们的两大特点:一、形象性,二、情感性。形象性、情感性的东西,它是通过描写、描述来表现的,以形象来感染人的。而这一类非文学类的作品,它给我们的是事实是知识,它要表现的,就是要说明的“是什么”。文学类主要要说明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因此作为“是什么”这一类的作品,我们就要找准学生需要什么,因此像蒋弥老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引动学生的情绪,实际上是找准了学生的需要。找准了学生的需要,那学生就要去探求落落他为什么会微笑,是由哪些原因所致。有任婆婆的,有相互的关爱,有社会的。既然他们这种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能够做到如此,作为我们这些学生,生活状态比他们好得多的人,我们又该怎样来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有了这样一个过程:由“文”逐渐开始,来明现在这篇文章所要讲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理”吧。所以前面我们讲的是“因文悟道”,那么我不恰当或者欠妥地认为“因文明理”是我们非文学类作品的特征。首要找的切入点,就是通过什么,达到什么,还有从什么地方出发这样三个问题。这里仅仅提出这样一个想法,实际上还是跟我们孔老夫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同样的道理。当学生处在有“愤”有“悱”的时候,就有利于我们去启发了。一旦有利于启发,也就找到了这个切入点。

方老师:我来说一下关于最佳切入点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从第一线老师那里收集来的,好多老师都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有讨论的必要呢?就是刚才朱所长所讲的,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比较重视整体性,强调整体感知,强调整体把握。这也有它的针对性,这个针对性就是我们过去在注重理性分析的时候,往往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割裂得支离破碎,这就违反了一个阅读的整体性的原则。但是自从提倡这个整体性以后,也有些老师就认为我只要把握整体就行了,而常常把文章上得大,上得空。一堂课只有45分钟,一篇文章可讲可学的方面很多,必须抓住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这就是一个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因此,提倡整体阅读不等于不关注局部,而局部的地方当然是可以具体的,是可抓的,可切入的。这就是一个寻找最佳切入点的问题。我想问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实际上老师们确确实实实施,我觉得做得好的老师还是能够根据具体的课文来处理的。我想还是不空谈道理,联系上午老师们上的课再具体谈谈。第一堂课是徐昕老师上的《人类的丑陋朋友——蟾蜍》,这篇文章我们把它放在非文学作品一类。这样的现代文,我们来看徐昕老师的整个教学的设计,我注意到她两点。第一,她开始设计的那个小蟾蜍自述,其实那个小蟾蜍自述里面,就包含着一些问题,其实她的意图是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寻找关于蟾蜍的关键信息。后面她又有一个教学的环节,这个教学环节,最后为蟾蜍写一篇小档案,而且她给了一个事例,关于红鹤的事例,给学生一个抓手。所以实际上我揣摩徐昕老师的设计,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说明性的文章它的文体特征,就是信息,能不能找到关键信息,能不能围绕教学目标,重新组织信息。这点我觉得抓得比较好,它符合文体要求。说明性的文章,它是这样设计的,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切入点,抓住信息问题。她第一个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个搜集、组织、处理信息,围绕这一点设计的。第二,我注意到徐昕老师的设计,她前面有自述,后面又设计了一个老蟾蜍和小蟾蜍的对话,小蟾蜍要去游历,后面又设计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分组表演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蟾蜍的认识。为什么要自述,要对话,要表演,要建小档案,这其实就是她本身教学的一个构思框架。因为这篇文章,虽然是说明文,但是她里面用了一个手法,把蟾蜍比拟成朋友,它的标题就是“人类的丑陋朋友——蟾蜍”。把它比拟为朋友有什么好处呢,这是作者选择的一个说明和叙述的视角,这个说明和叙述的视角,就使得这篇说明性文章生动起来。你看它里面的整个文字表达,就是生动的表述,这是这篇文章的个性。很多说明文不是这样的,是吧。所以我觉得这两点的处理,就说明徐昕老师抓住了这篇文章,说明性的文章的文体的特点,又抓住了这篇文章生动表述的个性,就是生动性的说明。我认为这就是她找的一个切入点,而且我认为是找得比较好的。

其实啊,这个切入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说它。刚才黄老师已经讲到,你做了两个比喻,就是一个是开刀动手术,还有一个是什么比喻啊?打仗、攻城,从什么地方攻破。这两个比喻我认为是消极比喻,比较消极了一点。如果说文章阅读更积极的,我倒还有一个比喻,就是中国人经常讲的,画龙点睛。龙是个整体的东西,眼睛能不能找到最关键,如果从文章学的角度说,就是找文眼,文眼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国古人也有这种说法的,文眼是什么呢,“神光所聚”呀,是“通体照映”,“灵光照映”,虽然它只是个局部,是个眼睛,但没有这个眼睛,这条龙就活不起来,文章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找到文眼来构思,来实现自己的教学,这也是一种切入点。有不少的课文,特别是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现在即使选些科普文章啊,说明文啊,一般来说呢,都是比较生动的。那些非常枯燥的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材里不多。如果是比较有文采的说明文,我认为老师就要注意到这个切入点怎么找。我借用刘勰《文心雕龙》里面所讲的话,就是“情采”,其中有一篇不是叫《情采》篇嘛?情采,就是好的那些带有描写性的、生动的文章。说明文如果能够抓到既见情、又有采的地方,往往它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也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讲到这个切入点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要由局部进入整体。如果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其实就是要把对文章涵义的理解,从文本里边讲出来,而不要从外面讲进去。而在我们课改当中,不少老师有时候经常为了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搞得比较花里胡哨,唱唱跳跳啊,表演啊,各种各样的手段都用上了,但是就是没有注意从文章里边讲出来。而要从文章里边讲出来,就必须在教学的时候,要去寻找切入点。所以我想就是根据我们现实的教学情况,联系上午老师的课,我觉得我们既要防止这种架空的偏向,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老师们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我觉得上午两位老师的处理,在这方面我是比较赞同的。这是我关于最佳切入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主持人: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最佳切入点的问题。其实我最先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起了一句话,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刚才几位老师,好像这个词提得很多,使我想起了我们学校老师的一堂课。我所在的学校是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我们学校李老师在参加常州市大市评优课的时候,上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这篇课文是梁实秋先生写的,很多老师当时上的时候,一般是整体感知,然后局部再来分析。我们李老师呢,他就抓住一点,我觉得他这个切入点,可以算是比较好的。他就是抓住这篇文章最后一段,说梁先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李老师就问学生:“热心肠”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就是“爱帮助人”的意思。李老师又问;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似乎一点也不能看到梁任公先生,就是梁启超先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可作者为什么说他是

热心肠的人呢?好像没有看到他帮助人。于是学生就带着这个问题去看文本,很有一种探究性,所以我就想起来了。现在我们很讲究一种新的理念,就是现代教育技术里面提到的,叫做Miniquest(音)。它是一种探究型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说以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我觉得他提到的这个热心肠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就会认真地去看文本,钻到里面去。这是刚才我们方教授所说的,就是怎么样从这个细部攻进去,怎么样的让学生能够从里面出来。“热心肠”是文章里面的一个词语,所以我就想这个最佳切入口就是应该让学生,能有一种探究的意识。刚才几位专家所谈的对于我来说又更有收获,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朱老师曾经谈到了切入点的教学,必须贯彻自主学习的原则,认为自主合作探究是三位一体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呢,潘老师,这个问题能不能请你来谈一谈。

潘老师:好的。刚才朱所长讲到自主、合作和探究,在学习过程当中,是三位一体相互融合的。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它们各自有独立特点,有一定的独立性,更因为它毕竟是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内涵和外延也各不相同。下面我想在操作层面上,主要就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即它们在操作层面的反映效果。

先说一下自主学习。理想当中的自主学习,原来我们听一些专家的报告是这样讲的,就是应该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进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调控,最终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进而确定后续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得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应该说,这种教学构想的前景是非常诱人的,也符合我们老一代语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书教到不要教,改作文改到不要改”的美好愿景。但是,如果原封不动地把它照搬照抄过来,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壤上并不会结出硕果。

我认为,在现今的条件下,把“自主学习”定位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似乎更加贴切,也更加符合教与学的实际。这里的“主动学习”,其首要特征是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其次是学生学习时的独立性。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愿学”、乐学;独立性则体现在学生“会学”、能学,并“相信自己能学好”。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是要使学生从不愿学习到愿意学习,从不会学习到善于学习,从不相信自己能学好到相信自己能学好。从而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同步的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这个层面上促进课程改革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

使学生“愿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学生“会学”的抓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好”的途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朱所长刚才也提到了这个案例,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使整篇文章的纲领清晰了。从引导、组织自主学习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成功的。

1、由于采用的形式比较新颖活泼,学习的内容既有信息加工又有语言训练,有较大的思维负荷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重视过程指导,使学生会学、能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作为启动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操作把手,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

创设了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精加工、深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红鹤”材料,进行了有效的示范。

3、在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修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即不仅要重视学业结果的评价,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以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理念。在这一点上,还是有所欠缺的。

再说说合作学习探究。坦率地说,这是一次不成功地合作探究,主要问题有二:1、问题简单,无合作探究的价值。所提问题只达到指认水平,所学内容不是课文的重点。如果这样改一下,“人类对蟾蜍的态度这个问题并不是非介绍不可的内容,课文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的内容?”就有较大的合作探究的空间了。2、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学生的表演和评价,只是过了一下场,意义不大。

有关合作学习易流于形式包括该怎样正确操作的问题,在教育界已引起充分的重视,有关的论述也很多了,譬如合作的话题要有价值啊、分组要合理啊、合作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啊、要有及时的评价啊等等,这里不想再重复什么了。我只想补充一点,很重要但是没有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的问题,也就是合作学习的目标问题。合作学习我觉得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合作学习应该说有两种目标,就是说从学习者的角度讲,一个是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比如疑难问题大家讨论解决,这是学业目标;还有是合作技能的问题,就是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们学会合作,养成合作的意志,这是情感态度的目标。我觉得它往往可能比学业目标更重要。因此,我们在组织合作学习时,除了关注解决学生知识方面的问题,还要关注意识的养成,还要培养态度的端正,还要做方法的指导等等非学习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倒是要引起大家重视的。

主持人:刚才呢,我们在一起探讨的是如何选择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个热点问题刚才大家谈的很热烈,可见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实际存在的,要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而如何处理好紧扣文本与适度拓展的关系,也是我们老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是不是就这个问题来探讨一下。

潘老师:关于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如何做到紧扣文本,又适度拓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我觉得要树立一个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着眼于读懂,这个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以教材为中心,奉教材为圣经的泥潭;而用教材教,着眼于会学,就必须打破教材的桎梏,进行必要的拓展。其次,我想确定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依据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这就要求关键把握好一个度,稍有不慎,就会走进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或者班团活动课的误区。就苏教版为例,八年级上有一篇课文叫《都市精灵》,我听了好多课,不少上半节课,把课文匆匆过了一遍,下半节课就离开了文本,让学生大谈怎么样保护野生动物,怎么样献计献策。最后呢,语文课成了环保课。所以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就是一个度没有把握好。第三,我觉得要把握好一个阅读的层次,阅读,特别是非文学类的阅读,应该有理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这样三个层次,这是一个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所谓理解性

阅读,就是根据理论课的问题来讲,能整体感知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正确把握文章的意思,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等等这些东西。记叙文要紧扣人和事,写的什么人,记的什么事;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关键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核心是把握住作者的观点。要说创造性,就是在理解性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发挥必要的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材料进行补充、完善、深化、探究等这些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创造性的阅读,理解是前提,带有鲜明个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性的文章,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文章当中介绍的有关知识,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议论性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模拟课文的写法,再补充议论等等。这都是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评价性阅读,则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行为,是阅读者对于文章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评价。特别是议论性文章,我觉得有一个很好的拓展,就是对它里面的观点,可以敞开自己心扉,各抒己见,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可以指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赞同,或者反对,或者指出另外不同的观点。有人把这个三个层次,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叫同化、衍化、异化。衍化就是繁衍的衍,衍是生发开来;那异化,当然不是说要去否定,那就是一种内化以后,有自己的看法,把文章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样的概括是很恰当的,特别是后两个层次,我觉得是一种紧扣文本的拓展。第四,我觉得要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种类很多,这里我们可以暂且分为文本的和非文本的两大类。文本的资源可以是相关的文章、资料,比如说《人类的丑陋朋友——蟾蜍》一课,徐老师插进了那张关于红鹤的幻灯片,我觉得既提供了新的知识,又为学生研读文本,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帮助。非文本的资源就是视频,音频,图片等等,比如《落落的微笑》提供的好多照片,《安塞腰鼓》一开头打腰鼓的录像,这些图片和视频,既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关于课程资料的来源,应该主要来自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也主要要从生活当中挖掘,而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还应该是学生。在徐昕老师执教的《人类的丑陋的朋友》,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仔细观察一种动物,并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就比较有自己的思想,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主持人:刚才潘主任提到并肯定了上午两位老师上课出示的那些照片以及《安塞腰鼓》开头播放的录像片段,这两处实际上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对于文本内容的一种拓展,他比较赞赏这一点。其实,在文本的拓展当中,我们多媒体手段可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如何在学科教学当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手段?我采访了常州市武进区电教馆主任庄焕方老师。

庄老师,您是我们常州市武进区电教馆的主任,我想请您谈一谈,你怎么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呢。

庄老师:很开心。你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其实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还有一个是网络技术。我们所说的现代教育技术跟语文教学的一种整合,其实就是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利用它的优势,开发并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然后来设计管理,并且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主动的发展。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有四个要素:第一,就是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灵魂。第二,就是媒体,科学运用媒体技术,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难点。第三,就是资源,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点。第四,就是过程,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核心。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呢?它应该包含思想方法,媒体运用,资源开发,还有一个是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

主持人:看来这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多媒体技术有所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听了三节课,您认为这些课当中,在多媒体技术或者就是说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上是否恰当呢?

庄老师:徐昕的《蟾蜍》这堂课,我们注意一下,她几次都出示了幻灯,有一段是介绍蟾蜍的文字。然后,在这段文字的下面,用下划线,提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让大家对照着这一段文字来阅读课文。他的第二块给我印象最深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探讨人类对蟾蜍的不同态度,我个人觉得,她主要是先布置学习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完成。在把生动改成平实的时候,又出示了一段介绍红鹤的文字,主要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活动的范例,或者说是一个写作的参考。这样,我个人感觉,就是她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至于蒋弥老师的《落落的微笑》,刚刚导入的时候,她用了一组照片导入,是让同学来感受落落手术前后出现的变化。这样的主要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运用,我谈这样几点:第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语文学习的情境。因为多媒体教学,它是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比如说它提供了外部的刺激,图片、音响、动画、文字都比我们原来的、传统的(手段)要来得丰富多样。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非常地感兴趣,非常敏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和构建,包括对知识的储存。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根据这个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等,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第二,信息技术跟语文教学的关系,就是现代计算机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了学习的信息量。就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徐昕老师的这个课。因为语文教学如果仅仅是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它的内容就非常有限。课程标准好像有这么一段吧: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正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因素,或者说这个网络的优势,能够搜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把教师、学生、图书馆,以及自建的资料库等相关信息结合起来,大幅度地增大了信息量,充分了开发了语文的资源。在听说读写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信息刺激着整个学生的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都有极大的好处。第三,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它特别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明确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好像老师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面,多媒体计算机这种交互的功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

主持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网络上的互动工作。

庄老师:学习环境下的学生,他可以平等的共用、占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甚至学习的策略。

主持人:发挥他的自主性。

庄老师:对,所以学生在这样的开放式的空间,就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性,也有了自主学习的一个天地。

主持人:这是很好的一个平台。看来信息技术,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我们这个学科教学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不过我觉得庄主任,多媒体技术在应用当中,难道就没有什么局限性吗?能不能具体谈一谈,可能我们会有一些应用得不恰当的地方。

庄老师:应该有。我记得我在2001年还是2002年,有一次对两堂课专门进行点评,我就发现了非常共性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在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时候,很容易仅仅把它做成一个板书的替代,有时就是整个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如此。

主持人:老师就没有板书。

庄老师:他预设了这个板书,这样一做,我们不说他的信息量了,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扼杀了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可能生成的很多的东西。

主持人:老师都已经预设好了。

庄老师:对,预设好了。比如说学生课堂上产生的一些火花,老师不可能马上去改。另外一个共性就是,上到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很多老师就喜欢选些电视剧或电影片段,这种做法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用这种影视具象,替代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非常丰富的感受、阅读和想象。

主持人:想象能力扼杀了。

庄老师:对。我记得有一篇课文,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位老师好不容易找到一段水浒里面的拳打镇关西的场面,结果这个场面有些问题,是打两拳,打的时候还是拳打脚踢。

主持人:这反而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误读。

庄老师:对,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就不统一,就是他可能为了影视方面的形象性,打得更加好看一点。

庄老师:对。简单的说,我个人感觉,这个时候的鲁提辖,仅仅是那个电视连续剧导演心目当中的鲁提辖,他跟我们文学作品当中人物形象是不一样的,我没看那个《水浒》电视连续剧,有人说那个演员,长得非常像关公,美男子。其实他更应该是,我觉得他应该是……

主持人:是莽夫。

庄老师:应该是莽夫,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物形象。简单地说,我觉得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它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消极影响:第一,缩减或者是误导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语文课它就是语文,它应该不是音乐,也不是影视欣赏。语文课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运用语言。多媒体技术如果用过多过滥,应该是极为有害的。我觉得有一些课,一节课上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运作上的时间还不到二分之一,使本来少得可怜的属于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大地缩减。第二,会扼杀学生的丰富想象。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刚才提到的鲁提辖,他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目当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形象,这是是文字以外的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第三,也会限制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说实在话,很多老师我觉得是赶时髦。一下子让他去使用,有的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本身掌握得不够熟悉,一到上多媒体课了,我经常看到很多老师,他上去了很紧张。为什么?他把过多的注意力,关注在这个电脑上,他关注电脑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关注学生的时间,他想的就是如何操作。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有的时候甚至出现没办法操作的情况。我们有的时候还看到,还有助手躲在下面。这样,教师只是一个操作员,课堂上的那个人气,那种面对面交流的那种气氛荡然无存。我个人感觉,就把语文课的那个味道就变了。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让人扫兴的。

主持人:就是没有情感交流。

庄老师:对,其他的一些方面应该说还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我觉得多媒体的使用,就是它应该是适当。其实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运用,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主持人:需要用的时候再用。

庄老师:对。

主持人:不需要用的时候千万不要用。

庄老师:对。

主持人:否则的话,我们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本义。阅读要求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这样的话,你过多使用多媒体的话,这种感悟可能就就没有了,没有感悟的空间了。

庄老师:对。

主持人:其实关键还是阅读,语文最重要的是阅读。

庄老师:因为语文课嘛,还是跟语文分不开的。

主持人:对,语文味还是要有的。

庄老师:媒体它仅仅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它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当然现在我们也提整合,整合当然也是一种有机的,是教育技术运用的一种熟练和语文学科学习的一种适应。

主持人:谢谢,谢谢庄主任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关于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几位老师谈得很热烈。朱老师认为切入点、突破口,就是文本需要重点研读、深入探究的地方,要找到文本阅读的最佳切入点就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还要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黄老师认为这里面还有一个优选的问题,要找到学生最需要解惑的地方,然后达成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当中的因文明理的一个教学的目标。大家都认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是最佳切入点的一个关键。潘老师则认为,处理好紧扣文本和适度拓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考虑四个问题: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确立依据文本而不拘泥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的原则,把握好阅读的三个层次,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比如多媒体,就是经常采用的一种资源。我个人认为收获是比较大的,我也认为拓展要适度,必须能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不可以为了拓展而拓展。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我认为应该是当用则用,当止则止。关于非文学性现代文阅读教学,我们就谈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在课下广泛地探讨,并完成作业:任选下面其中的一题,写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短文,要求联系自己的教学体会。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部编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部编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1.标题作用: (1)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 (3)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4)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B、点明所要描写的对象 C、C、照应文章标题 D、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F、(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C、(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 华兴恒 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1)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1)“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说明对象——水刀。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③段“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一含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含答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一) (一)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 2.“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女儿。 3.第①段中加粗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你是这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 (二)唐家寺的雨伞 从前,有个商人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攒下了大宗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子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当时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不敢露富,只得穿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做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商人特地购了一把弯头柄油纸雨伞,如此这般,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这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这天中午,商人来到了成都近郊的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作料丰足,商人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涌了上来。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在桌旁打了一个盹。(a)一阵

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 (1)

高一阅读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山坡羊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四、分析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 (3)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5)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6)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总附送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绝 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 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 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 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 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 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 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 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 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 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 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 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 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 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 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 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 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 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 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 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 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 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 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 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 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

初中语文课外现代文阅读专题

现代文阅读专题 一、小说阅读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2018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

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三年级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这种真实不是某一个头颅想象出来的,这种真实是公正不阿的机械拍摄下来的。机械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摄像机不会因为某种偏见、打瞌睡或者笔误而有意无意地歪曲了现实。另一方面,摄像机是客观的,中性的,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人们常常利用摄像机进行比喻。人们常常说,某个作家的小说如同摄像机拍摄的一样真实。利用特技摄影,人们可以看到一朵花活起来似的开怀怒放,看到深海的珊瑚和奇形怪状的鱼类。人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视觉经验,但人们相信摄像机不会错。 可是,这种信任过于天真了。影像符号、机械与科学技术提供的是某种表象的真实,这些机械从未脱离过人为的有意操纵。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这里,所谓的真实无宁说是机械操纵者所承认、所欲看到的真实,摄像技巧不过是为这一切制造某种貌似自然的形式而己。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极端地说,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不过是换取人们对于虚构的信赖――表面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虚构。例如,电影一开始就没有陷于所谓的真实之内。电影并没有停留在照相式的反映上,电影的意图更像是赋予某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以真实的外观。早期电影史上,人们称之为"魔术师"的乔治?梅里爱已经开始运用多次曝光拍摄一些魔幻的场面――这种魔幻因为保存了某些可信的细节而极具真实感。从摄影棚、模型的使用到特技摄影,电影"弄虚作假"的技术日臻成熟。换一句话说,只要人们愿意,电子传播媒介完全有条件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 如果说,摄影棚、模型、特技摄影多少与现实原型发生某种联系,那么,计算机――另一种机械――的诞生几乎改变了电影制作之中的所有领域。计算机的数码成像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计算机抛下了现实世界,或者说,计算机正在凭空生产某种"真实"。数码成像不必乞求视觉误差的效果,不必利用模型或者特殊的拍摄费尽心机地偷天换日,这种"真实"仅仅来自导演的想象。无论是《真实的谎言》,还是《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种种奇异的景象,生龙活虎,清晰无比――但是这些景象并未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之前。数码成像的基本涵义是,摄像机拍下某些原始图像以数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之后,创作人员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对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形状、色彩以及运动的快慢、方向进行三维立体图像的处理。《侏罗纪公园》的计算机三维特技制作是由ILM工作室完成。这个工作室在计算机屏幕上制作了一头10英尺长的速食龙,然后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把一头恐龙变成十多头,并且按照每秒24幅的标准生产出恐龙连续动作的静止画面。的确,《侏罗纪公园》的创作人员和观众一样从未见过真实的恐龙,但是,影片之中的恐龙不仅活灵活现,它们在跺地时腿部的肌肉还会发生颤动。在我看来,数码成像可能摧毁某些最后残存的界限。 神话的时代已经逝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神话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消失了。马克思曾经问道:"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相信科学技术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科学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精心整理)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满分120分的卷面中占据较高比重,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此,将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归纳分析。 一、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问记叙文段落作用 (一)各段作用: 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写给母亲》 写给母亲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

【范文】XX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XX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阅读 《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的,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和阅读要领 社会科学类,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选择题

来考的,如XX年的《铜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相近,后者的命题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归纳内容要点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有一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前者要求归纳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有一年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第1题就是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参照后文“典型试题分析”)。因此,阅读社科文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是内容的核心,是的灵魂。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 (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一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一) (一)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xx,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xx 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xx。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xx的店铺在这个xx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xx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xx,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xx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 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 “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一一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 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 2?“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女儿。 3.第①段中xx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你是这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这句话的? (二)X X家寺的雨伞 从前,有个商人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攒下了大宗财富,准备告老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 A承上启下过渡、 B总领下文或 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 A开篇点题, B设伏笔、 C作铺垫、 D深化中心、 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2018新教材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读安居育才做中华英才精英之源卓同首选 八年级上册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 一、阅读《社戏》节选,完成1—5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2.选段中有几处语句构成了呼应,如:②段中的“跑”与①段中的“飞一般”,试再找出两处。 3.上文中,“我”的心情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使之能准确反映出这个变化过程。 ()→()→() 4.第二段中把“扑面的吹来”改为“迎面的吹来”好不好?为什么? 5.对选文内容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选段从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描写了作者童年的一段愉快经历。 B.通过写两岸的景色来衬托船行之快,也可以突出农家孩子架船技术的高超。 C.“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种心境与上文中急切想看戏的心情是矛盾的,也是作者矛盾心情的流露。 D.写船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E.平桥村离赵庄只有五里,“他们换了四回手”,但“我却以为船慢”是因为“我”看戏心情的迫切,产生的错觉。 二、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1—7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 3.理解诗句: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荷包蛋》,完成第16~18题。(共15分)荷包蛋①在田野里画水彩写生,画完时夕阳斜铺过来,各种植物的气息氤氲入鼻,身心大畅。携着画具,慢慢往我书房所在的村子移步。四周全是绿野,忽见百米外大片藕田一侧,有间小砖房,坡顶上的烟囱逸出白烟,便朝那里拐去。小屋里是位五来岁的藕农,我边喝他递来的热茶,边跟他聊天。②他从南方来,承包了这百亩湿地,不仅种藕,还种茭白,经济效益很好。我去时他已烧好饭准备吃,大钵的白米饭上盖浇着清炒藕丁茭白,闻着好馋!他问我要不要吃一碗,我说买一碗吧。他说卖是不卖的,信得过就吃。他给我舀了一碗,又到锅上去煎荷包蛋。我说这菜已经很香,何必再煎蛋?他说藕和茭白吃腻了,只有荷包蛋百吃不厌,你不来我也还是要煎的。他把煎好的蛋往我那碗盖浇好菜的饭上一搁,真像一只荷包,热腾腾,滋滋响,被蛋白裹住的蛋黄微微跳动着,仿佛是他把自己那一颗好客的心,揣在荷包里,奉献给我了。③鸡蛋是全球性食物,到处都有人煎蛋吃,但是,荷包蛋这个称谓,似乎只是我们中国才有。出国访问时,吃过典型的西式早餐,一份煎蛋端上来,蛋白铺得很开,蛋黄跟没受过火似地裸露着,完全产生不了荷包的联想,吃起来感到半生不熟。记得小时候看母亲煎蛋,总要用锅铲把边上已经凝固的蛋白,轻轻往当中卷铺过来,把蛋黄裹上;后来自己成家立业,煎

蛋时也这样处理。记得我头一回离家住校读书,临行前母亲往我的榨菜肉丝面上,又搁了一个热乎乎的荷包蛋,咬开那蛋白形成的“荷包”,里面的蛋黄刚好脱生,不过嫩,更不老硬,那味道真是妙极了!还记得我头一回出国访问归来,妻子也是煎荷包蛋给我吃,吃着那香喷喷的荷包蛋,回国回家的感觉,浓酽到眼睛发热。有一回在饭馆,我非要点他们菜单上没有的荷包蛋,人家服务态度很好,给我端上来了,但一看吓了一跳,油汪汪的,不像荷包倒像个拳头。也不能怪人家,荷包蛋原是家里小锅小灶的产物,它满溢着太平岁月里小康生活中的温馨亲情,那是所谓仕宦情、商海情都绝对不可与之相比的。④藕农兄弟跟我说,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本省的大学,前些时暑假里还来这里帮他。他也是常煎荷包蛋给儿子吃,儿子说这荷包蛋真香死人了。我说:“等你儿子有了成就,在这边买栋别墅,把你老伴也从家乡接来,你们住小楼,坐小车到处玩,那可就苦尽甘来啦!”他挑起蛋头:“苦?现在我真是一点不觉得苦!我冬天回去,春尽过来,我在这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煎自己喜欢的荷包蛋吃,我觉得成了活神仙呢!儿子以后就是成了你说的那样,我也不想去沾他的光,他能知道我心里喜欢什么才叫真孝顺!”⑤从藕农兄弟那小屋道谢出来,消化着那美味的荷包蛋盖浇饭,漫步在田野里,晚风爱抚着我整个身心,西边绿野尽头晚霞裹护着落日,恰似一份足够天下百姓共享的荷包蛋,引出我缕缕不绝的感悟。莫道藕农不起眼,人微言深耐寻味。小康胜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