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讲 地质作用

第5讲 地质作用

第5讲 地质作用
第5讲 地质作用

6000

50004000

30002000100003691215

速度(千米/秒)

内核

深度

(千米

)外核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地幔

地壳

横波(S)

纵波(P)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第五讲地质作用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1)研究手段:地震波

岩石受强烈冲击→弹性震动(地震)→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释放能量。地震波的分类:

①横波(S 波):传播速度慢,只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使物体左右(前后)摆动。②纵波(P 波):传播速度快,可在三态物质中传播,使物体上下摆动。(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不同→划分→内部圈层

莫霍界面:地下平均深度17千米,P、S 波都变快。

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深度2900千米,P 波变快、S 波消失。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①地壳

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②地幔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可分上地幔、下地幔。③地核

从古登堡界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可分内核、外核。(3)岩石圈(过渡圈层)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岩浆的起源地)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围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2)水圈

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3)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可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适宜的温度条件,可呼吸的大气条件等。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推测边界

欧板

美洲

板块

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的划分与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火山)。

1.板块的生长边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张裂,常形成大陆裂谷、海洋、海岭、大洋中脊等。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冰岛等形成都与板块张裂有关。

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上,是由于地壳的水平移动造成的,至今仍在不断扩大中。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至今仍在不断扩大中。

冰岛位于大西洋的洋中脊上,是由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彼此张裂而形成。

2.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相撞挤压)

(1)大陆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据测量,至今印度板块仍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北移,喜马拉雅山每年以0.33厘米~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2)大洋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洋中岛弧

(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海岸山脉、陆缘岛弧、海沟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三、地球内能的释放

1.地热

地热能的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

在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地壳内部的热能易于从这些薄弱地带传到地表,因而地热能比较丰富。

地热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能源,又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的开发利用对于发展生产,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城市公害等,都有重要意义。

地热能已被用于采暖、育种、温室、发电等方面。

2.火山

地球内部的地热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

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破坏田园、建筑。火山喷发时,有时还引起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活动也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震中震

中距

等震线

震源深度震源

震源与震中图

3.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变成前后、左右摇晃。

地震的分布从世界范围看,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很大,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1)地震按震源的深度可分

①浅源地震:0~70km;②中源地震:70~300km;③深源地震:300km 以上。(2)地震按成因可分:

①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所形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次数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

③陷落地震:由山崩、滑坡、地面塌陷等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更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④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地下核爆炸等)而引起的地震。(3)几个概念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③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⑤震级: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⑥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受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等因素影响。

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使得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则将地表趋向于平整。

四、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升降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1)褶皱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即波状弯曲变形,就叫做褶皱。

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形上,有时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

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而形成的。

岩层断裂错开的面叫断层面。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它常形成块状山地(断块山),如我国的江西庐山、山东泰山、陕西华山等。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它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和山西的汾河谷地,都是大地堑。

渭河平原、宁夏平原等的成因:先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后经外力作用的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平原。

背斜

向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图

断层

地垒地堑

地垒

水分渗进岩石缝隙

夜间温度下降,水结成冰,体积增大,裂缝加深。

冻融交替使岩石分裂成碎片

(3)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工程隧道应选址于背斜,不易破坏岩层的完整性,利于防止地下水渗漏。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利用向斜可找地下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利用背斜可找油、找气。

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点),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断层处易于找泉,但建筑水库、修建铁路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2.岩浆活动

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其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的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却而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它形式的地壳运动。3.地震(上已叙述)4.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五、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它们使大气、水和生物等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1.风化作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的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它提供了进行侵蚀作用的条件。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表层叫做风化壳,土壤层就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形成的。(1)岩石的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岩石体积膨胀,冰融时岩石体积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岩石的物理风化作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地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

隧道

水井

油气井隔水层泉透水层

气水

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

(2)岩石的生物风化作用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等,也可对岩石起破坏作用。

(3)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

(1)风力侵蚀

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碎屑磨蚀岩石。

在风大的干旱地区常常见到的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雅丹地貌,都是风力侵蚀作用造成的。

(2)流水侵蚀

①冲蚀: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

②溶蚀: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漏斗、地

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风蚀蘑菇

石柱地下暗河

落水洞

漏斗

溶洞

石钟乳

石笋

地下喀斯特地貌

32

13

石灰岩溶洞内的钟乳石(1)、石笋(2)和石柱(3)

石林林峰

冰川融化前

冰斗角峰刃脊

悬谷U 形谷冰川融化后

丹霞地貌是红色石英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多分布于湿润地区,如我国广东、湖南等地。其形成过程:地质时期先经过流水沉积,然后固结成石英砂岩;地壳隆起,石英砂岩露出地表;石英砂岩经过高温气候氧化成红色;多雨气候下,流水侵蚀形成。

南方丘陵及东南丘陵等红壤广布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红壤裸露,称之为红色荒漠化。喀斯特地貌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我国以云贵高原分布最广。

喀斯特地貌广布的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是:属于湿润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且多地下暗河。

(3)海水侵蚀

海浪打击岩石,会不断地对海岸起破坏作用,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海蚀地貌。

(4)冰川侵蚀

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蚀地貌。

3.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干燥、半干燥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强烈;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的搬运作用很大。4.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形成砾石、砂、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冰川的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才能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①流水沉积: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当流水携带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减低,泥沙大量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造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和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良好的农业区。

山前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②风力沉积: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③海水沉积:沙滩。

④冰川沉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5.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固结成岩作用。

六、地壳物质的循环

岩石的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1.岩浆岩(1)喷出岩

喷出岩是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常见的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等,喷出岩有的具有气孔构造。(2)侵入岩

侵入岩是岩浆未上升到地面,停留在地下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常见的侵入岩有花岗岩等。花岗岩的分布比较广泛,我国许多名山,如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都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的质地坚硬,抗压力大,是一种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世界上许多金属矿,特别是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的形成常与岩浆活动有关。

2.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的作用下,逐渐破碎成为砾石、砂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力、流水等搬运后沉积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

由于沉积岩的生成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的,所以常能明显地看出层次,叫做层理构造。有些沉积岩中常常能找到已经变成石头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即化石。一般地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

沉积岩的种类很多,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生物遗体堆积下来,后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石油、煤等矿产。3.变质岩

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岩石。

常见的变质岩有石灰岩变质成的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的石英岩,页岩变质成的片岩、板岩等。

7654321

风向

移动沙丘的构造

静止沙丘的构造

沙丘和沙丘的移动图

侵入岩

喷出岩

岩浆岩生成的情况

沉积物沉积岩

变质岩

侵入岩

岩浆

喷出岩

地幔

隆起(地壳运动)

凹陷(地壳运动)侵蚀搬运

生物圈

气圈水

地壳

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

4.地壳物质的循环

由岩浆到岩浆岩,再到沉积岩、变质岩,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

山地按成因可分: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笔记】

软流层

(上地幔上部)

岩浆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①②

③③

④④

软流层

岩浆

侵入地壳

冷却凝固

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等,密度大、硬度大。)

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喷出型岩浆岩(如玄武岩等,含有气孔。)

已成岩石

风力、流水、冰川、海水、生物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低处

沉积物

固结成岩

沉积岩

举例: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特征:一层一层沉积,含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应用:找化石、煤、石油等。

应用:找金属矿产等。已成岩石高温高压(靠近岩浆通道)

变质作用

变质岩

举例:石灰岩变质成的大理岩;

砂岩变质成的石英岩;

页岩变质成的片岩、板岩。

①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1)任何岩石均可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2)任何岩石均可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3)任何岩石均可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任何岩石都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通过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丙广东高考真题展现

(10年广东卷选4)1.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B.河流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

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D.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10年广东卷选7)2.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A.侵蚀—搬运作用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11年广东卷选1)3.读“某区域地质面简图”(下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11年广东卷选2)4.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

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D.上游来沙量减少

(13年广东卷选1)5.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11年广东卷选9)6.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14年广东卷选3)7.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参考答案:

1.B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情况,可知乙处是背斜,丙处是向斜,甲处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的位移,即为断层。

2.B流水的搬运作用与流速相关,三峡大坝的建设,使三峡大坝下游流速稳定,搬运能力增强,从而减少了颗粒较小的泥沙沉积。

3-7.BDBCD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距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回答1~2题。

1.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北京时间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位于昆仑山北麓的新疆于田县(36.1°N,82.5°E)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此回答3~5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B.软流层C.上地幔顶部D.下地幔

4.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

A.震级小B.震源深C.人口密度小D.抗灾能力强5.此次地震发生一个月以来()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B.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C.北京昼长时间越来越短D.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越来越大

6.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空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2012年4月1日,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大量的熔岩顺山坡流下,景象蔚为壮观。这是今年埃特纳火山第四次喷发。据此回答7~8题。

7.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其火山熔岩来源于()

A.岩石圈B.地壳C.软流层D.下地幔

8.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后位于()

A.地球的外部圈层B.上地幔C.下地幔D.岩石圈

地震波速度地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速度

图例:横波纵波

(12年武汉模拟)2011年6月5日,智利南部普耶韦火山(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爆发,从火山口喷出的烟柱高达10千米。智利政府对此发布了火山最高级别的警告,同时疏散了火山附近的3500多名居民。据此完成9~10题。

9.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于()

A.岩石圈底部

B.上地幔上部

C.下地幔

D.地核

10.此次普耶韦火山爆发,受火山灰影响最大的是阿根廷。与上述情况发生最密切的是()

A.地形

B.地表径流

C.洋流

D.大气环流

(11年南京质检)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4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1~12题。

1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

13.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A.岩石圈B.地壳C.下地幔D.软流层

(11年铜陵模拟)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

15.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震波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16.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7.形成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18.下列著名风景名胜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黄河壶口瀑布B.华山西峰绝壁C.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D.海南天涯海角沙滩

19.下列岩石中,最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玄武岩

外力作

变质作用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20~22题。

20.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2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2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

D.大气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24题。

23.由图可知

A.甲为变质岩B.乙为沉积岩C.丙为岩浆岩

D.丁为岩浆

24.下列描述符合地壳物质转化过程的是

()

A.由乙到丁为冷却凝固作用B.由甲到丁为外力作用C.由丙到甲为重熔再生作用

D.由甲到丙为变质作用

25.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6.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2年2月16日2时34分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北纬24.0,东经114.5)发生4.8级地震,烈度为Ⅵ度,震源深度13公里。有关这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次地震为深源地震B.汕头地震台测到的震级小于4.8级C.广州、深圳、以及东莞市均有不同程度震感,烈度为Ⅵ度D.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地方时是2012年2月16日2时12分

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

岩浆

①②

含煤层和煤气层

a

b

27.下图是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B.背斜C.断层D.褶皱

当地时间(区时)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日本有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里氏9级地震,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遭遇不同程度的海啸袭击,有的巨浪高达20米。读图完成28题。

28.日本是世界多地震的国家,其原因是()

A.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B.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C.日本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D.日本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10年南通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丙处所属地质构造可能为()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30.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a、b 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参考答案:1-5.AAACB

https://www.doczj.com/doc/ae18728394.html,DBD

11-15.ABDBB

16-20.ADBBC 21-25.BCDDC 26-30.

DCADA

4℃

6℃

8℃

10℃烈

震中距A

震级与烈度

震中距B

震级与烈度

震中距C

震级与

烈度

震中距D

震级与烈度

度和

烈度和

级震级

震烈烈

度度

(11年佛山二模)1.读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和地质剖面图(下图),下列关于该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及外力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

A.向斜成谷

B.背斜成山

C.向斜成山

D.背斜成谷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13年广州二模)读“20世纪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这种灾害是()A.台风 B.滑坡

C.洪涝

D.地震

4.造成图示状况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经济水平

B.人口密度

C.地貌形态

D.季风气候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④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一般具有层理结构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20世纪死亡千人以上的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

超过100000人10000-99000人1000-9900人

岩浆

沉积物

②②④

深居内陆

光照资源丰富

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多内流河

风力作用显著

荒漠广布

加拿大

美国

太平洋

夏威夷群岛

震中:52.8°N

131.9°W

强度:7.7级深度:9.9公里

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读下图,回答7~8

题。

7.图中属于丹霞地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8.下列选项中,与形成图丙所示的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不相关的是(

)

A.岩性的软硬程度

B.风力大小和风向

C.地表松散碎屑物的多少

D.河流的水量和大小

(13年惠州一模)9.研究发现,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其主要成因是(

A.西北季风的堆积分选作用

B.夏季暴雨的侵蚀差异作用

C.河流流水的堆积分选作用

D.昼夜温差的风化差异作用

(13年惠州一模)10.黄河总水量约有49%来自源区。观测表明,过去半个世纪黄河源区对黄河补给显著减少,这导致黄河下游地区()

A.三角洲扩张增速

B.旱灾程度加深

C.右岸侵蚀加剧

D.结冰现象消失(13年广州调研)11.读我国某地形区自然环境特征联系示意图,该地形区最可能是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13年中山一模)据报道,北京时间2012年10月28日11点04分,加拿大西部的夏洛特皇后群岛发生里氏7.7级地震。随后该区域又发生了多次余震,其中最大震级达6.3级。完成第12题。

12.有关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交界地带B.震源靠近古登堡不连续界面C.此时当地的气候特点是温和少雨

D.该地震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

(13年汕头二模)下图为加拿大东北部某地出现的房屋倾斜下沉照片。请回答13~14题

13.图中的森林是()

A.亚寒带针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14.造成房屋倾斜下沉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

B.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导致

C.冻土融化造成地基不稳

D.位居飓风侵袭路径

(13年深圳南头中学期考)安徽天柱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其花岗岩峰丛地貌景观奇特,主峰天柱峰(图1)如巨柱擎天,飞来峰(图2)上飞来石如天外来客(图3),峰雄石奇,是我国5A级景区,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读下图及相关资料完成15~16题。

15.飞来石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冰川作用B.岩浆活动C.流水作用D.风化作用16.天柱峰的形成过程是()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板块碰撞——火山喷发——外力侵蚀D.沉积——褶皱——背斜成山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表为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读下表完成17~18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水量盈余率 1.31 1.2110.930.710.630.780.891 1.18 1.29 1.4

17.水库的储水量最大及最小月分别是()

A.3,9月B.12,6月C.2,8月D.4,10月18.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

A.北欧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北美西南沿海地区D.中亚地区

(12年广州三模)19.难以形成山脉的地质作用是()

A.地壳水平运动B.地壳垂直运动C.火山喷发D.风力侵蚀

①锋面

②等高线与河流流向③沙丘与风向④南半球7月等温线

陆地

16℃

14℃

12℃

海洋

(12年佛山一模)20.下图能够正确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关系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2年佛山二模)南极科考队员在南极大陆表面发现冰面有许多洼地、线状凹痕、垄状起伏,凸起部分边缘棱角分明,表面有窝状凹坑(如下图所示)。回答第21题。

21.这些冰面形态的形成原因,最主要是受()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温度变化D.冰川堆积

(12年佛山一模)22.我国现行流通人民币20元的背面图案(下图)取景于广西桂林,该景观()

A.天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B.受流水化学和物理作用

C.山体的基岩是岩浆岩

D.山体连绵,是褶皱山

(12年广州一模)“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2米)在海拔3300米以上呈现大小不分、杂乱无章的石块遍布”。据此,完成23~25题。

23.形成这种“大小不分、杂乱无章的石块遍布”地貌景观的外力,最可能是()A.流水B.风力C.波浪D.冰川

24.太白山山顶的自然带是()A.热带森林带B.温带森林带C.高山草甸带D.温带荒漠带25.太白山山顶1月份平均气温,最可能是()A.0℃以上B.0℃~-5℃C.-15℃~-30℃D.-30℃以下

(12年惠州调研二)26.下列地貌中,与河口三角洲成因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台湾山脉

C.华北平原

D.云南石林

河流

现海岸线

古海岸线海洋

(12年佛山一模)27.读某区域流域图(下图),可能导致该区域海岸线变迁的人类活动是()

A.发展海水养殖业

B.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

C.大量开采地下

D.营造沿海防护林

(12年湛江二模)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位于渤海的蓬莱19—3油田附近海域2011年发生原油泄漏事故,读下图完成28~29题。

28.渤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的原因之一是()

A.属于浅海沉积地区B.属于火山活动强烈地区

C.地处地震活动带D.地处板块交界处

29.到了7月下旬,在盛行风的作用下海面的油污主要漂往()

A.烟台方向B.大连方向C.唐山方向D.渤海南岸

(14年汕头一模)30.在我国西北天山、昆仑山等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常看到地表广泛分布着大量碎石的山体(下图),该碎石的产生,最可能来自于()

A.流水侵蚀作用B.冰川侵蚀作用C.温差导致的风化作用D.人为破坏作用(12年惠州调研二)31.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多石质荒漠化,其共同成因不包括()A.气候湿润,降水量大B.人为活动造成植被破坏

C.地表坡度大,不利于水土保持D.石灰岩广布,土层薄,易遭侵蚀

天津

唐山

秦皇岛

大连

威海

烟台

120°

40°

石油

城市

河流

海域

蓬莱19—3

砾石细沙沙土粘土地下水位地表径流

扇形地上部

扇形地中部

扇形地下部

绿洲分布区

扇缘带

(12年惠州二模)下图所示是美洲大陆西海岸部分城市1、2月和7、8月降水(单位:mm)资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32~33

题。

32.下列两城市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A.旧金山、圣地亚哥B.利马、阿卡普尔科

C.温哥华、圣地亚哥

D.阿卡普尔科、拉孔科迪亚

33.关于图示板块边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板块碰撞形成深深的海沟

B.板块碰撞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C.板块张裂形成绵延高耸的海岭D.地处全球主要火山地震带上

(12年惠州三模)读下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35题。

34.由图可知(

A.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D.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35.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A.河流入海口

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

D.盆地中心

参考答案:1-5.CDDBB 6-10.ABDAB 11-15.CAACA 16-20.BACDC 21-25.ABDCC 26-30.CBACB

31-35.DACDB 36-40.BBADD 41-45.CACBB 46-48.ACB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 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 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 将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流水地质作用

**理工大学 流 水 地 质 作 用**理工大学

学号:************ 姓名:****** 学院:********** 老师: 日期: 流水地质作用 1.概况 流水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1.1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侵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1.2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理工大学

1.3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容易被再次侵蚀和搬运。 2.水圈概况 地球表面3/4的面积被海洋、冰层、湖泊、沼泽及江河覆盖。大陆表层岩石和土壤的空隙中也充填有大量地下水。大气对流层中漂浮着大量的水气和雨、雪微粒。这些水体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称为水圈。水圈的质量约有 1.44×10^18t,是地球总质量的近1/4000。 3.水的驱动力,能量和来源 太阳能,重力能加地形是水运动的驱动机力,能量来源。【水能=机械能+化学能】,从地幔中析离出来的原始水流入海洋,再流入地下到被蒸发到大气圈在以降雨等多种形式被转移到海洋,地下,地表。完成水的驱动。 4.地球表层水分循环 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理工大学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 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2.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现实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把握以下规律:1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 2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3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 4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也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要足以支撑或有利于后代人的潜在需要。 3.举例说明人为地质作用的类型 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如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等;2,人为搬运地质作

环境地质学课后习题

1、环境地质学产生的社会、科学背景是什么? 答:环境地质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及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越来越大,以致各个学科都从自身专业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到环境领域,而传统的地质科学也在逐渐延伸着自己的研究领域。 世界地质工作发展整体上也正由以资源勘查为重点的时代进入到更加强调社会化与环境的时代;地质工作部署的重点正逐渐由山脉和盆地转移到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转移到灾害减轻、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与城市发展、公众健康等环境领域上来。因此,环境地质工作,尤其是城市环境地质和矿山环境地质已成为当前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推动地质科学发展的重任。 2、人—地关系包括那些内容? 答: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人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3、为什么把系统科学作为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 答:因为概念是科学的基石,先进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因此,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具有强烈的科学方法论的色彩,以达到多学科的综合及普适性规律认识的目的。所以,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系统。 4、环境地质学重点研究哪些科学问题? 答: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自然与社会)、地质学机理、时空分布规律,并从地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探索地质环境问题防范、治理对策,以服务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研究四个科学问题,即: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第三讲:崩塌 1、坚硬块状岩体和软弱碎裂岩体崩塌的各自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答:①由厚层坚硬的岩层如灰岩、砂岩、砾岩、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的斜坡体,岩石强度大,裂隙发育,形成高陡边坡; ②相对软弱的岩层如页岩、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强度较小,裂隙细密,岩石常呈碎块,个体稳定性较差,在稍陡的坡面上甚至偶尔的刮风或因人为踩踏,单个块体就会失稳,而形成泻溜。 2、山区和水库区崩塌致灾的差异。 答:1)山崩是在裂隙发育的陡峭斜坡上,失稳的岩土体在重力等作用下,发生的崩落现象。这种崩塌发现在山区以及具有高陡边坡的地形条件下。 2)库岸崩塌主要是水流冲刷、浸润岩土体、掏空水库坡岸作用造成。多发生在河岸或水库边岸带;在海边因海浪对陡立海岸的冲击掏蚀而破坏,也有可能发生崩塌。

12第十一章_河流的地质作用

第7讲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1.概述 河流是陆地上永久性有固定水流,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分不开的“母亲河”同时从自然界的角度,河流是陆地上最活跃的地质动力。河流的地质作用是陆地上最强烈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流水的作用,是河水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各种改造。 一、片流、洪流和河流 地面流水包括片流、洪流和河流,是塑造陆地地貌形态的最重要的地质营力。片流和洪流统称为暂时性流水。而河流则是常年性的线状流水。 1 .河流(river)在固定河道中流动的常年性线状流水称为河流。 2 .片流(sheet flow)下雨后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 3 .洪流(flood current)下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 二、河流的动能 E = 1/2 ×QV2 Q=流量 V——流速 动能与流量、流速有着直接关系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水断面的水量。 流速指单位时间内流通过的距离。 §2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一、片流的地质作用 1、片流的冲刷作用:片流沿整个斜坡将雨蚀作用产生的泥沙顺坡流动,同时 冲刷坡面,导致整个山坡被剥蚀削低的过程。 冲刷作用的强度取决于:以黄土高原为例 降雨的强度及持续时间 坡面物质的性质 坡度(~40o最强) 植被状况 2、片流的溶蚀作用:以路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3、片流的残积作用 4、片流的堆积作用与坡积物 片流动能较小,将细小的泥沙移向山坡下部或坡麓堆积下来,形成坡积物。 坡积物分布于山坡下部,围绕坡麓批盖,形如衣裙状,称为坡积群 1.片流与坡积裙

大气降水3/1为地表水,最初覆盖地面沿斜坡均匀活动网状流——片流。 2.洪流与洪积扇 片流进一步发展水量增大,在一些沟槽中汇集、浊流一但浊流便以自身冲刷使沟槽扩大,成沟谷。沟谷中的浊水能量大(雨季)携带大量冲刷碎屑在沟口(山角处)堆积扇水,称浊积扇,浊积平原。浊流反在雨季有水(发生)。 二、洪流的地质作用 1、洪流的冲刷作用 洪流:片流集中到沟谷中形成的暂时性流水。 洪流在陡峻的山谷中下泄,具有水量集中、流速大、动能强大的特征,并携带大量泥沙、碎屑、甚至巨大的滚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猛烈冲击、破坏,具有强大的冲刷作用。 由洪流切割形成的槽地称冲沟 冲刷作用将坡面凹地冲刷成两壁陡峭的沟谷。 多次冲刷两侧形成许多小冲沟,共同构成了冲沟系统。 2.洪流的堆积作用与洪积扇 洪流流出沟口后,无侧壁约束,水流散开,流速减慢,被搬运的物质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洪积物堆积的地形通常呈扇形分布,称洪积扇。洪积物的特点: ①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 具明显的分带性 ②磨圆度差,分选性较差,可见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③堆积的地形是锥状时,称为洪积锥(冲击锥),呈扇形时称为洪积扇。 §3.河流的基本特征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一)河流 1、河流:指陆地表面经常性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河流是流动的水 与河谷的总称。

环境地质学

四川省泸州市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课程名称:环境地质学 学院:国土资源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班级:2014级1班 学号:2 姓名:彭训飞 指导老师:舒成强 2015年11月15日

四川泸州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洪涝灾害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种自然灾害,所以泸州也有。通过对泸州近些年的洪涝灾害现状的了解,再加上看相关的书在网上查阅资料,找到了泸州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它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的,而并非单一的引起,利用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的定义、洪涝灾害的成因、防洪战略与对策

目录 一、洪涝灾害的定义 4 二、泸州洪涝灾害的相关分析 6 (一)、泸州多年洪涝灾害情况 6 (二)、泸州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6 1、自然因素7 2、人为因素7 (三)、洪涝灾害给泸州带来的影响8 (四)、防洪战略与对策8 1、工程措施8 2、非工程措施10 三、结论13参考文献13

一、洪涝灾害的定义 当洪水、涝渍威胁到人类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通常就说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一般包括洪灾和涝渍灾,目前中外文献还没有严格的“洪灾”和“涝渍灾”定义,一般把气象学上所说的年(或一定时段)降雨量超过多年同期平均值的现象称之为涝。 洪灾一般是指河流上游的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过大、急骤融冰化雪或水库垮坝等导致的河流突然水位上涨和径流量增大,超过河道正常行水能力,在短时间内排泄不畅,或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流暴涨漫溢或堤防溃决,形成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洪水可以破坏各种基础设施,淹死伤人畜,对农业和工业生产会造成毁灭性破坏,破坏性强。防洪对策措施主要依靠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区等)。 涝灾一般是指本地降雨过多,或受沥水、上游洪水的侵袭,河道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动力不足或受大江大河洪水、海潮顶托,不能及时向外排泄,造成地表积水而形成的灾害,多表现为地面受淹,农作物歉收。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治涝对策措施主要通过开挖沟渠并动用动力设备排除地面积水。 渍灾主要是指当地地表积水排出后,因地下水位过高,造成土壤含水量过多,土壤长时间空气不畅而形成的灾害,

3 水的地质作用

三、水的地质作用 Ⅰ.名词解释 1.淋滤作用P52 2.水的小循环P50 3.侵蚀作用P51 4.洗刷作用P52 5.洪流P53 6.侵蚀基准面P55 7.河流的分选作用P56 8.水的硬度P65 Ⅱ.单项选择题 1.地表流水逐渐向低洼沟槽中汇集,侵蚀使沟槽向深处下切,同时使沟槽不断变宽,这个过程叫做()。P52 A.洗刷作用B.冲刷作用C.淋滤作用D.河流地质作用2.大气降雨沿坡面漫流,将坡面风化物质搬运到坡脚平缓处堆积,形成()。P52 A.洪积层B.冲积层C.残积层D.坡积层 3.残积层是()。P52 A.淋滤作用的产物B.洗刷作用的产物 C.冲刷作用的产物D.河流地质作用的产物 4.河流的侵蚀、搬运、沉识作用,被称为()。P54 A.第四纪地质作用B.冲刷作用C.成岩作用D.河流地质作用5.河流的侵蚀能力与()关系最大。P55 A.河床宽度B.河流流量C.河流流速D.河床粗糙率6.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关系最大。P56 A.河流流速B.泥沙石块大小C.河流流量D.可溶物溶解度7.河流地质作用产生的沉积物叫做()。P56 A.洪积层B.残积层C.坡积层D.冲积层 8.下面对河漫滩叙述正确的是()。P58 A.平水期可以被淹没B.洪水期不能被淹没 C.平水期不能被淹没,洪水期可以被淹没D.水流流速变快时被淹没9.河流阶地一般用罗马数字编号,编号愈大则()。P58 A.阶地位置愈高,生成年代愈晚B.阶地位置愈低,生成年代愈早 C.阶地位置愈高,生成年代愈早D.阶地位置愈低,生成年代愈晚10.阶地表面主要由被侵蚀的岩石构成的阶地叫做()。P59

A.侵蚀阶地B.基座阶地C.冲积阶地D.横向阶地11.上部为冲积层,下部为基岩的河流阶地叫做()。P59 A.侵蚀阶地B.基座阶地C.堆积阶地D.纵向阶地12.吸附在岩、土颗粒表面,不受重力影响的地下水叫做()。P61 A.重力水B.毛细水C.汽态水D.结合水 13.饱水带是指()。P63 A.毛细水带B.毛细水带和重力水带 C.重力水带D.汽态水、吸附水、薄膜水带 14.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称()。P65 A.总矿化度B.总硬度C.暂时硬度D.永久硬度15.埋藏在地面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叫做()。P68 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D.裂隙水 16.埋藏并充满两个隔水带之间的重力水叫做()。P70 A.潜水B.承压水C.上层滞水D.包气带水 17.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分类,不包括下列哪种类型的地下水()。P72 A.孔隙水B.裂隙水C.潜水D.岩溶水 18.地下水对混凝土的溶出性浸蚀,主要因为地下水中()。P75 A.CO2含量过高B.水质偏酸性 C.硫酸根离子超标D.暂时性硬度小于3 19.地下水中含有侵蚀性CO2时,对混凝土有()。P75 A.一般酸性侵蚀B.溶出性侵蚀C.碳酸侵蚀D.硫酸侵蚀20.侵蚀性CO2是因为地下水中()。P76 A.CO2本来就有侵蚀性B.CO2含量没达到平衡标准 C.CO2含量超过平衡标准D.CO2含量恰好达到平衡标准21.水泥细菌指的是()。P76 A.氢氧化钙B.水化硫铝酸钙C.水化硅酸钙D.二水石膏Ⅲ.多项选择题 1.地表水的地质作用是指()。P51 A.地表流水将风化物质搬运到低洼地方沉积成岩的作用 B.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C.淋滤、洗刷、冲刷和河流地质作用 D.地表水对岩、土的破坏作用 2.下列选项中,属于残积层特征的为()。P52 A.物质成分与下伏基岩成分密切相关 B.是位于地表以下、基岩风化带以上的一层松散破碎物质 C.具有较大的孔隙率、较高的含水量,作为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 D.厚度与地形、降水量、水中化学成分等多种因素有关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属于地球科学。它是运用地质学、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这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地质学分支。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地质问题和人为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将问题局限于岩石圈。1972年,中国开始探索环境地质学的范围、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研究机构。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系统学科。 研究领域 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地质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渗、滑坡、沙漠化和各种地方病等表明,地质环境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在人们眼中,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研究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是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更是人类对地质环境的作用。换言之,特别强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研究领域广泛 ①区域地质环境 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如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 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依据,提出减灾减灾的预防措施。 ③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研究空气、水、土壤和矿物中有益有害元素和致病物质的富集和迁移;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畜健康的关系,预防和控制某些地方病和职业病,从而将某些元素的自然富集或缺乏对人和动物健康和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在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恶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④古气候变化规律

环境地质学 修正版

环境地质学 1.环境地质学:是指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问题的科学。 2.地质环境: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地功能:土地具有的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功能。 4.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废石堆、尾矿池复垦;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6.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高温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分水热能、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岩浆热能。 7.人类聚居: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 8.地质灾害:是不良地质作用的结果。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害,以及对人居环境造成较强烈破坏的地质作用。 9.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城市地质空间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10.地质资源:主要指地球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的冰川、水、海洋等地球非生物资源,以及油气、地下水、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 11.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1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1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4.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 15.地质环境条件:环境地质的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地质条件。一般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生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性进行客观评估。 17.基本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质:⑴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气象等);⑵地层及岩性条件;⑶地质构造条件;⑷水文地质条件;⑸岩土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⑹不良地质作用及结果等。 18.区域地质调查:是对选定地区的地质矿产情况进行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工作。分为主要任务、工作方法、调查规范、工作程度。 19.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调查内容与应用对象都是综合性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即在调查内容上包括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在应用对象方面为各种开发建设服务。 20.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或用途,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可分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农业区环境地质调查、水库库区环境地质调查以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

第五章-管理的领导职能

第五章管理的领导职能 一、领导与领导者。 (一)领导的性质和作用。 1、领导的含义。 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的,但是“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因此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但管理者和领导者分离的情况也有。 2、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二)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1、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本质不同。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利进行奖励和处罚, 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处的职位和组织所赋予的正式权利;领导者则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晕哟个正式权利而以自身影响力和魅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2、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内涵不同。领导者是一种社会角色,特指领导活动的行为主体,即能 实现领导过程的人。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全部或部分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即在组织中担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等工作,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3、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性质和工作内容不同。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而在理想的状态下, 所有的管理者都是领导者,一般来说,管理者使事情做得正确,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情。 领导者为组织活动指明方向、开拓局面的行为,而管理则是为组织活动建立秩序、维持动作的行为。领导主要解决的是管理过程中战略性的问题,而管理者则是解决组织活动的秩序和效率问题。 (三)领导工作的实质。 现在管理理论认为,领导是领导者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这一定义表明领导工作的实质在于影响,即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和力量,这些能力和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利,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 二、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一)领导者素质及条件。 个人品质或特征决定领导者领导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领导的品质是天生的,与实践无关。现代特性理论:领导者的品质和特征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步培养的。 1、思想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创业精神。 2、业务素质。

管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五章计划方法

第五章计划方法 一、名词解释 1、计划 2、5W1H 3、战略性计划 4、战术性计划 5、目标管理 二、判断题 1、控制过程只要分为三个步骤:衡量实际绩效;将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采取行动纠正偏差() 2、一般来讲控制必须从计划中产生,计划必须先与控制() 3、严格的控制,会使实际工作过程缺乏灵活性,极限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没有计划和控制系统,就无法实现组织中的沟通,组织息流就会中断。() 5、控制工作的实质是纠正偏差。() 6、对于一个不确定性决策的问题,以小取大法与大中取大法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7、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属于战略性决策() 三、单选题 1、目标管理的特点是:() A、强调管理 B、强调过程控制 C、参与试管理 D、权利集中 2、某企业确定了上半年的目标,这种目标是:() A、长期目标 B、短期目标 C、中期目标 D、战略目标 3、计划指定中的滚动计划法是动态的、灵活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A、按前期计划执行情况和外环境变化,定期修订已有计划 B、不断逐期向前推移,使短、中期考虑有机结合 C、按近细远粗的原则来指定,避免对不确定性远期计划过早过死的安排 D、以上三方面都是 4目标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A、划与执行相分离 B、过程管理和全面控制 C、成果管理和自我控制 D、自我考评和全面控制 5、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 A、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B、以监督控制为中心 C、以岗位设置为中心 D、以人员编制为中心 6、计划是控制的() A、纽带 B、保证 C、前提 D、展开 7、在行动或工作之前预先拟订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是管理的()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8、计划功能的使命是使决策方案() A、整体化 B、稳定化 C、连续化 D、具体化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 Environmental 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学分 【总学时数】:32学时 【课程代码】:0学时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性质 本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各种地质资源的供求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生应先修完普通地质学、地球化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可以为工程地质等后续课程服务。 四、课程内容(*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 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二、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危机、人地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三、环境地质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土地资源与土地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壤)环境问题 二、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概念*、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沙质荒漠化的原因*、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沙质荒漠化的防治;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概念、盐渍化土发育的现状、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概念*;湿地减少;耕地日益减少 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水资源与地质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概念与特征——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地下水资源的特征;水资源供求的现状——中国水资源供求现状、水资源问题概述 二、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定义*;水污染的判别指标*——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三、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位下降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危害和控制措施);海水入侵。 四、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安排自学)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内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一、矿产资源及其特性 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特征*;矿产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世界矿产的储量与生产状况、中国矿产的储量状况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水土流失;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破坏水文地质环境、矿区山体开裂破坏;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环境地质学考试参考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4.1962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年代末“环境十年”,80年代末“减灾十年”,90年代末“能源十年”。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P7) 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P9) 8.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10.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1.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可以更新再被利用。水、土壤、动物、植物(包括森林、草场)、微生物等等。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同,有些较快,有些较慢。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形成极其缓慢,有的需要数千年,有的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矿物是不可更新资源,例如,大多数岩石、泥炭、煤、石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12.地质循环:地球(表层)物质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运动与转化的过程。构造循环和水文循环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次循环。 13.造岩矿物仅有六种: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组成。 14.八种元素构成了岩石重量的98%: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5.根据决定矿物特征和出现的阴离子或阴离子团,矿物通常分为八类:硫化物类、氧化物类、卤化物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自然元素类。 16.岩石是指除了水、沉积物、土壤和有机物以外的地球组成物。分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7.影响岩石强度的五个因素:力的类型与大小、岩石类型、围岩压力、温度和时间。 18.因大气、地表作用力而使岩石强度衰变的作用为风化作用。这个作用可以使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发生物理崩解和化学分解。 19.风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分类: 物理风化:(1)应力释放:开挖岩石围岩或盖层导致岩石剥离;(2)晶体生长:如一些盐类矿物;(3)植物生长:根系发育产生膨胀压力;(4)昼夜温差变化可引起岩石内部物质膨胀与收缩;(5)冰楔作用:岩石缝隙中水结冰可以对围岩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局部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包括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它可以破坏岩石结构,降低矿物密度,增加岩石溶解能力,主要化学反应有:(1)氧化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碳酸盐化。

环境地质学(修订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地构造循环、岩石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对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和全球性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控制着地貌、岩石、矿物、土壤、水体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又在改变着地质环境。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地质学属应用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但迄今对其所应研究的内容尚无统一认识。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全球变化的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与水循环研究、元素迁移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过去事件和作用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教案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教案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地面流水概述 一、地面流水的来源和种类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融雪水,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也可以泉水形式转为地面流水。 1、暂时性流水 线状有槽流水 2、常年性流水——河流 二、地面流水的动能 由于重力作用形成流水的重力势能,并不断转化为动能212 E MV 动能的大小跟流水的流量(M )、流速(V )成正比,流量流速越大,流水的动能越大,对地面的改造速度就越大,流水的地质作用也就越强。 三、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现代地貌(高山峡古、广阔平原)主要是由流水地质作用形成的,地面流水是分布最广泛的地质外营力,是塑造大地面貌的雕塑家。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破坏——建造 第二节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一、片流(坡流)的地质作用 1.片流的洗刷作用 片流(坡流、面流)——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运动。这种暂时性的无固定流槽的地面薄层状、网状细流称为片流。 洗刷作用——片流对坡面产生剥皮式的破坏作用,使高处被削低。2.片流的堆积作用与坡积物 片流搬运的物体在坡麓堆积下来,形成坡积物。 坡积物的特点: ①成分为岩屑、矿屑、沙砾或矿质黏土,与坡上基岩密切相关。 ②碎属颗粒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 二、洪流的地质作用 1.洪流的冲刷作用与冲沟(附照片) 洪流——坡流逐渐集中汇成几段较大的线状水流,再向下会聚成快速奔腾的洪流。 洪流猛烈冲刷沟底、沟壁的岩石并使基遭受破坏,称为冲刷作用。 冲刷作用将坡面凹地冲刷成两壁陡峭的沟谷。多次冲刷两侧形成许多小冲沟,共同构成了冲沟系统。当冲沟下切到地下水面时,便形成了小溪。

环境地质学作业

1.在系统科学中如何定义“宏观”、“微观“的时空尺度? 对于特定的系统科学而言: 宏观:系统的整体发生了改变(时空尺度较大) 微观:系统内部的某一局部地区发生局部或微小的变化 只有宏观的变化才视之为系统的演化,宏观与微观并不是绝对尺度,随研究对象而变,大时空尺度的微观变化对于小时空尺度的系统而言可能就是演化。所谓宏观是针对系统的全体或者说是指系统的最高层级而言的,微观则是针对最低层级而言的。 2.试举例说明地质环境系统演化中渐变与突变的关系。 渐变:其状态的时间序列时连续的,没有间断点,整个时间序列往往具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渐变的过程中,系统的结构,功能呈现缓慢的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出现对人不利的地质环境问题。 突变:突变前后的整个时期序列在某一处中断,或者说出现断点。突变强调的是变化的瞬间性、骤然性,指的是在可以忽略的时间间隔内完成系统性质(结构、功能等)的变化突然改变。突变往往引发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即地质灾害。 渐变与突变的关系: ①渐变与突变可以在同一系统中同时发生 ②渐变与突变的相互影响 渐变的过程可能是突变过程的诱因,突变过程反过来又促进渐变过程的发展。 ③突变现象具有渐变的阶段 大量的研究表明,突变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前兆,即存在渐变发展的酝酿阶段,突变之前有一个加速渐变的过程。 例如抽水与地面沉降的关系,抽水是渐变过程,而地面沉降则是突变的结果。降雨与滑坡的关系,降雨是一个渐变过程,而滑坡则是突变的结果。 3.为什么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系统失稳阶段的状态预 测? 失稳阶段均方差不断增加,大于均值。该阶段系统原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宏观状态具有异常涨落的特点,属于非平稳的随机过程。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地质环境系统处于稳定阶段时,其宏观的状态具有正常涨落的特点,此时,

第五章公共管理职能知识点

第五章公共管理职能 一、选择与填空 1、在现代世界各国,随着(社会自治能力)的不断加强以及(政府职能社会化)改革在各国的展开,公共管理职能越来越超出政府职能的范围。 2、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 3、公共部门的任务型职能包括(经济职能),(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文化职能)。 4、公共部门的政治职能包括(民主建设)、(社会治安)、(国家安全)。 5、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公共管理职能重心)的转变为标志,我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目前处于转型阶段。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也由(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专职职能)为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与社会发展职能)为重心。 7、(政府职能)始终是公共管理职能的核心构成部分。 社会管理职能(环境保护)、(提供社会保障)、(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 8、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变迁:(自由放任主义阶段)、(国家干预主义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9、传统社会一般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与(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10、在自由放任主义阶段,根据自由主义经济学 早期代表亚当·斯密的观点,公共管理部门所应 承担的职能只包括(国家安全)、(法律秩序)及 (少量的社会基础设施供应)等三个方面 11、(效率)与(公平)是衡量市场成败的两个标准。 12、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它具有自身的 弱点:(滞后性)和(盲目性)。 13、相机决策政策措施主要有两类:(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 14、财产权:是规定(资源归属)和(使用处置) 的权利。 二、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职能的内涵:是指特定环境下,公 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物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 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 一体 2、外部性:是指某人的经济决策通过非市场的 价格手段直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其他人的效 用函数,并成为后者自身所不能加以控制的变量。 3、合成谬误:是指个人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可能 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甚至灾难。 4、寻租活动:是指非生产性的谋求利益的活动, 是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对其进行再分配的非生 产性活动。 三、简答 一、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的存在原因: 1、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是与人类 社会共始终的客观需求。 2、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也是当代 各国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3、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尤其是 其存在状况还与特定社会的自治能力密切相关。 二、析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管理职能市场经济 的缺陷。(1)市场不能清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 (2)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3)市场无法 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4)市场不能解决 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5)市场不 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三、分析公共管理职能的构成。 (1)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2)界定和维护财 产权,克服外部性;(3)提供公共物品;(4)保 障收入分配的公正化;(5)调控宏观经济。 四、试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管理职能的限 度。(1)公共决策的复杂性导致政策选择的偏差; (2)政策实施的复杂性导致政策结果的扭曲;(3) 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4)公共部 门系统存在低效率常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