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动脉瘤病人护理

颅内动脉瘤病人护理

颅内动脉瘤病人护理
颅内动脉瘤病人护理

颅内动脉瘤病人护理

(一)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主要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80%发生在大脑动脉环的前部及其邻近的动脉主干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

(二)临床表现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病人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二次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部分病人出血可经视神经鞘侵入玻璃体引起视力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1%一62%,多发生在出血后的3—15天。局部血管痉挛只发生在动脉瘤附近,病人症状不明显,只在脑血管造影上显示。广泛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脑梗死发生,病人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

2.局灶症状: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出血如形成血肿;或其他部位动脉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病人可出现偏瘫,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巨大动脉瘤影响到视路,病人可有视力视野障碍。

(三)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缺乏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及表现的知识。

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脑疝、脑出血。

(四)观察要点

术前观察要点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颅内压增高症状。

2.发病两周内观察脑缺血及脑动脉痉挛症状,如偏瘫、失语、精神症状、意识变化等。

3.DSA检查术后有无相关并发症,如出血、栓塞及意识障碍是否加重。

4.观察有无诱发出血相关因素。

5.发病两周后观察有无脑积水症状、头痛、意识变化等。

术后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2.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变化。

3.使用药物降低血压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晕、意识改变等脑缺血症状。

(五)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按神经外科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要点同上,并密切观察癫痫症状发作的先兆、持续时间、类型,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

3.预防再出血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创造安静、舒适病室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如用力咳嗽、排便、情绪过分激动等,并告知目的及重要性,按医嘱使用镇静剂及缓泻剂。

4.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

5.辅助检查护理:

(1)DSA检查的方法、目的及重要性及术后注意事项,穿刺处沙袋压迫1~2小时,患侧肢体制动12小时,防穿刺处伤口渗血。

(2)观察DSA检查术后局部伤口敷料情况,患侧足背皮肤温度,及末梢血运情况。

术后护理

1.按神经外科术后一般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对无颅内高压者控制血压高于基础血压10~20mmHg。

(2)注意观察行脑动脉栓塞治疗术后有无脑缺血症状,及行肝素化后病人出血情况。

3、药物护理:使用扩血管药物时,如尼莫通、佩尔、20%硫酸镁等需静脉注射微泵控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低血压头晕、意识改变等脑缺血症状,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

4、引流管护理:行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者按蛛网膜下腔引流护理常规。

5、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六)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动脉瘤的相关知识,介绍成功的案例,以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健康指导:

⑴避免诱因控制血压稳定状态,避免血压大幅波动造成动脉瘤破裂;保持大小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⑵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3.出院指导

⑴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单独外出活动或锁上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抢救。

⑵及时就诊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表现,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时及时诊治。

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剧烈咳嗽。

⑷有高血压病史者应按时服降压药,使血压维持稳定水平。

⑸遵医嘱按时服抗癫痫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4.健康促进指导病人根据自己身体状态调整活动量及强度,行动不便者需由人陪护,防跌倒。有肢体语言功能障碍者,给予功能锻炼指导,以便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者,加强皮肤护理及肢体锻炼。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护理评估 (1)评估起病方式,有无脑外伤、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 (2)评估患者头痛程度。 (3)评估患者有无便秘、剧烈咳嗽、癫痫等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因素。 2、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人员。 (2)遵医嘱正确使用降压药及镇静药物。 (3)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如 MRI 和脑血管造影。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意识状况、头痛情况、运动功能等,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应告知医生,予以相应处理。 3、健康指导要点 (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按时禁食水。 (2)绝对卧床休息,训练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 4、注意事项 (1)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吵闹。 (2)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解除思想顾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二、术后护理 1、护理评估 (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感觉、运动、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注意有无偏瘫、肢体麻木、失语及癫痫发作。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及时发现颅内出血征象,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准备。 (3)监测血压的变化,控制血压以基础血压为准,一般增高10%-20%,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4)观察患者头痛、呕吐情况,及时遵医嘱使用脱水及止痛剂。 2、护理措施 (1)体位:30 度的头抬高位具有降低颅内压的效果而又不致影响脑供血,是最合适的体位。 (2)注意保持头部切口敷料干燥,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注意无菌操作。搬运患者时注意夹管,防止引流液逆流。(3)并发症的处理:①脑血管痉挛:遵医嘱继续使用尼莫地平针,以 4-5毫升/小时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 3-7 天,以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 60 毫克,q4h 口服;②癫痫:注意安全防护,专人护理,观察癫痫发作先兆,按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一旦发作及时控制,并记录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及次数。③脑梗死: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扩容治疗。④脑积水: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及头痛情况,积极采取脱水、利尿治疗,必要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一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前护理常规】 1.执行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的安静,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探视,避免各种刺激,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4.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变化情况。 5. 遵医嘱药物控制血压、监测用药效果,使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并防止血压过低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缺血性损害。 6. 避免诱发颅内压(血压)升高的因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7. 预防、治疗癫痫发作,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8. 术前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指导患者要按时服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兆,遵医嘱行相关化验检查,监测凝血功能。 9.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翻身法。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常规】 1.执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保留动脉鞘管者,严密观察免鞘管脱出,手术侧下肢严格制动,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 3.术后8小时拔除鞘管,拔管后穿刺部位局部手压30分钟,后用加压袋压迫6h,予术侧下肢制动24h,24小时后可进行床上活动,术后48小时可适当下床活动,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用力;术后一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伤口出血。

4.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控制血压在70-80/110-130mmHg,预防介入手术后相关的并发症(血管痉挛)5.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淤血及血肿,每小时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6.做好相应的健康指导: 6.1 指导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排出 6.2 遵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一般术后需用药六个月。应用抗凝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牙龈、皮下出血点等)。 6.3 定期复查及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1个月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一次;3个月监测肝肾功能一次)。 6.4 如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应向医生讲明正在服用抗凝药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等。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动脉瘤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 一.概述 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仅次与脑梗死和高血压出血。主要见与40-60岁的中老年人。与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性因素有关。多发生与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支或分叉部,该处常有先天性肌层缺陷。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段裂或消失。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病情观察: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及再出血征象。 2.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保持病房安静,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大小便通常,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3.活动: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4.术前准备:同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 三.术后护理 1.观察生命体征:术后观察生命体征,每小时一次,根据病情绝对观察时间。测体温六小时一次,72小时后按具体情况决定观察时间。注意病人有无头晕,呕吐,失语,祭礼下降,癫痫发作等神经症状出现。使用监护仪测血压24-72小时,控制血压,防止血压的过低或者骤然升高。 2.穿刺点的观察: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肢体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腹部情况。股动脉鞘管拔出后8小时卧床制动,24小时方可下床活动。 3.脑血管痉挛的观察:表现为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多于术后12-24小时发生。可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经微泵缓慢静注防止脑血管痉挛。 4.防止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动脉瘤栓塞后,由于导管和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球囊过分膨胀,可导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血压的急剧升高也可成为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如情绪激动,排便,剧烈运动等。若破裂立即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安,颈强直,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出现以上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并密切观察瞳孔,及时发现瞳孔散大等早期脑疝征象。 4.全麻者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禁食水。6小时后根据情况指导患者枕枕头,饮食。 三..健康宣教内容 1.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避免剧烈体育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2.坚持服用降压、抗血管痉挛、抗癫痫药物,不可随意停药。 3.告知患者饮食要清淡,少盐,少食动物脂肪、肝脏,多食蔬菜水果。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引起颅内压升高的因素。 4.遵医嘱定时回医院复查,定期复查CT或者MRI。 5.若再次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脑动脉瘤病人的护理

脑动脉瘤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脑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病因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 和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4岁,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动脉瘤的位置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居多,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较少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首发症状,约占80%~90%。常在劳累或激动时突然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或部分意识障碍,经腰穿可见脑脊液为血性。因出血量的多少和动脉瘤位置的不同,可有特定性神经体征,如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可有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若出血量多形成巨大血肿,病人短时间内可以死亡。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 h,稳定后根据医嘱酌情观察,准备好吸痰用物,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 2.、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有无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做好记录。 (3)体位:绝对卧床休息,头高卧位,为患者翻身时动作应轻柔。 (4)造影术后应监测足背动脉,右下肢制动24小时,注意术区加压敷料的包扎情况及穿刺部位有无血肿。 (5)遵医嘱给与术前处置及宣教。 3.、术后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压在140-150/80-90mmhg之间,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 (2)各种引流的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给与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及时倾倒,做好记录。 (3)用药指导:使用抗血管痉挛药时应注意药物滴速,严密观察血 压的变化,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4)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食粗纤维、维生素食物,因用蜂蜜水,香蕉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5)长期卧床的患者为预防便秘,可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按结肠方向进行,刺激肠蠕动。避免用力排便,以防加重颅高压引起脑疝。必要时给与开塞露软化粪便或低压灌肠。 (6)头痛的患者应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发作的性质、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给予调节体位,心理安慰等,如无缓解,应遵医嘱应用镇静剂或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7)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三、健康教育 1、生活规律,戒烟戒酒。 2.、有效控制血压。 3、告知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知识,避免诱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4.、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单独外出活动或锁上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抢救。

颅内动脉瘤病人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病人术后护理 【摘要】颅内动脉瘤手术后的病人采取合适的护理方式能保证术后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本文主要从体位护理、呼吸道的观察与护理、脑室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伤口护理、心理护理等几个方面介绍颅内动脉瘤病人术后护理的经验。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环节。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可因血压突然升高、情绪激动、用力大小便等诱发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常以手术方法切除病变血管及夹闭动脉瘤。为了使病人早日康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护理病人。 1 体位护理 (1)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2)清醒后,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避免压迫手术伤口。(3)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人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术侧下肢制动8~12小时。(4)搬动病人或为其翻身时,应扶持头部,使头颈部成一直线,防止头颈过度扭曲或震动。 2 一般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对光反射、肢体活动、伤口及引流液等变化,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或再出血迹象; 2.3 遵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和抗生素; 2.4 术后当日禁食,次日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昏迷病人经鼻饲提供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1]。 2.5 保持病房内清洁卫生及空气流通。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对于小儿、神志不清、躁动的患者应有专人看管,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3 呼吸道的观察与护理 3.1 气管插管的护理①约束好患者,防止患者自行拔管;固定好气管插管的位置,检查其深度及气囊充盈度,防止滑出或移位。②观察呼吸频率、双肺呼吸音、动脉血氧饱和度(要求维持在95%以上)。③及时有效地吸出气道内和口腔的分泌物,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15秒/次,做到轻、提、转、快、抖,吸痰前后充分吸氧,防止患者缺氧及气道黏膜损伤;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痰液、面色、血氧饱和度及胸廓动度等,若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予以及时处理。④拔管前吸尽气管内分泌物,拔管后即翻身拍背,做口腔护理。 3.2 协助咳嗽、排痰①病人清醒后给予半卧位,立即鼓励并协助深呼吸和咳嗽,咳嗽前给病人叩背,叩背是由下而上,由外向内轻叩震荡;②对于痰液粘稠者,可用药物进行超声雾化,以达到稀释痰液、解痉、抗感染的目的;③对于咳痰无力者,可用鼻导管行深部吸痰或纤支镜吸痰,必要时可考虑气管切开。 3.3 观察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频率、幅度及节律,双肺呼吸音;观察有无气促、发绀等缺氧征象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情况,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4.1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接上引流管、引流瓶,各接头部用消毒纱布包裹; 4.2 保持引流瓶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通知医生。 4.3 注意引流量不超过500毫升为宜。

腹主动脉瘤护理查房

腹主动脉瘤护理查房 病例汇报: 姜xxx,女性,63岁,农民,2015-11-2急诊以“腹主动脉瘤”收入院。患者于一个月前出现腹痛,伴有轻度压痛,多于餐后症状较重,伴有排便减少,门诊完善相关检查,其腹主动脉彩超提示腹主动脉瘤,瘤体较大,肠管胀气,考虑有腹主动脉瘤压迫肠管。给予平稳血压,并积极润肠通便治疗后,排便症状改善,但其腹部隐痛持续,多为胀痛,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治疗。门诊以“腹主动脉瘤”收入我科住院治疗。自此次发病来,精神弱,饮食少,二便少,排便费力,夜间睡眠较差,体重有所减轻。 既往史: 高血压,高脂血症,反流性食管炎,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乙肝病毒携带病史,无烟酒史。否认外伤史,有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 导联心电图:多导联ST-T改变,或T波倒置,部分导联可见q波。 腹主动脉彩超: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CTA示:腹主动脉瘤。 化验结果: 生化---钙1.92mmol/L;白蛋白30.1g/L; 血常规---白细胞11.35×109g/L;红细胞3.3×1012g/L;血小板88×109/L; DIC---凝血酶原时间16.5S;D-二聚体1139ng/mL;HBV-DNA: 1.0E+7IU/mL 目前状况: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弱,时有腹部隐痛,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脐周可触及搏动样肿物,准备择期行手术治疗。患者于2015-11-4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顺利,术后返回重症监护室留观,于2015-11-6返回病房。 疾病相关知识 ㈠疾病原因: 退行性疾病:囊性中膜坏死,主动脉夹层 遗传性疾病:马方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炎:大血管炎,巨细胞动脉炎,SLE等 创伤 感染性因素:真菌,结核,葡萄球菌,沙门菌等 ㈡症状和体征: 不典型,常为体检发现。正常成人腹主动脉的直径为1.6cm~2.0cm,当腹主动脉扩张膨胀至2c m 以上时,即可诊断为腹主动脉瘤。在一般情况下,腹主动脉瘤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人在作其它检查或自己在偶然中发现。 其典型的表现为:腹部搏动性肿块。当瘤体不断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时,可能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腰背部疼痛,甚至出现肠梗阻症状(腹胀、腹痛和呕吐)。腹主动脉濒临破裂或破裂时,病人可出现明显甚至剧烈的腹痛及腰背部疼痛,伴有休克症状,常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以及其它急腹症而延误了治疗。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护理 (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护理 陈进艳 解放军第101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动脉瘤夹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61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根据GOS方法评定患者恢复情况:恢复良好34例;中残18例;重残5例;死亡4例(均为术前瘤体破裂,急诊手术者)。结论: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和细致的护理,有利于降低此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残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Tntracranial aneurysms) 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异常限局性瘤样扩张,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①。 1.临床资料 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61例,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出载瘤动脉、动脉瘤瘤颈,后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瘤颈的宽度,动脉瘤的朝向等,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其中女性32例,男性29例,年龄38—69岁,按部位分:前交通动脉瘤31例,后交通动脉瘤23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瘤2例;按Hunt-Hess病情分级,0级36例,1-3级20例,4-5级5例。 2 .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均入住ICU,予以24小时的心电监护,严格观察患者的头痛情况、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等变化;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尤其是术后未拔除气管插管者);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高热患者做好降温处理,降低脑耗氧量,保护脑细胞;严格控制血压,根据患者的血压监测情况及时调整降压药,保持血压稳定,以降低再出血的危险;正确安排补液顺序,保证补液通畅;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证出入量、水电解质平衡。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应主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生命 体征以及头痛情况。如果患者出现进行性意识加深改变或术后清醒后发生意识障碍;一侧肌体活动出现障碍;一侧瞳孔发生改变;头痛突然加剧;生命体征突然发生改变等情况时均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 防止颅内压及血压突然增高保持血压平稳,因为血压过高会造成手术部位血管破裂引起再出血,血压过低则会造成脑缺血、脑梗死;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大小便通畅,防止因尿潴留膀光过度充盈而导致患者躁动;口腔护理时棉球不宜过湿。进食不宜过快,防止呛咳、误吸。

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单位: 摘要: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40~60岁之间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颅内动脉瘤瘤壁局部薄弱,随时都有破裂出血的危险,是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其生长在危险部位,临床上病情凶险,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发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多数(90%)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其中又以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少数(10%)起自椎-基底动脉,多数为单发。 动脉瘤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动脉瘤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临床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可见偏瘫、脑神经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 介入治疗技术是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治疗手段,其损伤较小,安全性相对较高。常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包括: 1.载瘤动脉闭塞术:该技术是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手术无法夹闭又不能进行囊内栓塞的动脉瘤,栓塞材料为可脱球囊及弹簧圈。使用此项技术时应作颈内动脉球囊闭塞实验,判断血循环代偿情况,以防脑缺血的发生。 2.动脉瘤腔填塞术:它是目前常用的一项技术,可达到永久闭塞动脉瘤囊腔的目的,适合各部位的口小囊大的动脉瘤。栓塞材料是微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

3.血管内支架技术:当宽颈动脉瘤或梭形动脉瘤单纯用弹簧圈栓塞不可行时,应用内支架置入术,再经支架孔送人微导管至动脉瘤囊内放置弹簧圈或液体栓塞材料。支架起“栅栏”作用,防止后续填塞的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形成栓塞。 (一)适应证 1.巨大的、手术难以切除的动脉瘤,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等。 2.除禁忌证以外的所有动脉瘤,均可首先采用栓塞治疗。 (二)禁忌证 1.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 2.动脉瘤壁已钙化。 3.动脉严重硬化、扭曲,导管难以进入动脉瘤部位。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三)手术方法 1.病人准备:常规血管性介入术前检查;脑血管造影、脑电图检查;出、凝血时间检查。 2.器械准备:血管性介入术所用器械包括微导管、微弹簧圈、可脱性球囊、液体栓塞剂(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血管内芝架等。 3.药品准备:除血管性介人常用药外,另备氟哌啶醇、哌替啶、阿托品、东莨菪碱、地西泮、尼莫地平注射液、罂粟碱、20%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4.手术步骤: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并留置导管鞘,将5F或6F导引管插入到病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平第2颈椎水平,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了解供血动脉来源、管径、走向及位置,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大小、形态等,并根据影像学资料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不同直径微导管,在X线监视下调整微管位置。在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后,行超选择造影,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动脉瘤血液流向、流速,造影剂在瘤腔内留情况以及动脉瘤壁是否发出血管分支。确定导管位置合适后行栓塞治疗,填塞动脉瘤直至动脉瘤不显影为止(图6-2、6-3)。常用栓塞物质有可脱性球囊、游离微弹簧圈、机械可脱性簧圈(MDS)、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金属支架或体栓塞剂加血管内保护性支架等。栓塞后经导引管复查血管造并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了解栓塞的结果及颅内血流变。栓塞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体内剩余肝素(一般1mg鱼精白可中和1OOU肝素)。拔出导管鞘,穿刺部位压迫10~15分,加压包扎。 图6-2 右侧颈内动脉交通动脉瘤

【实用】-颅内动脉瘤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 【护理评估】 1. 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了解发病前有无情绪激动等诱因,了解病人既往健康状况。 2. 病人有无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3.有无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护理问题】 1. 知识缺乏::缺乏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及表现知识。 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及早发现出血情况,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 胃肠道的管理:合理饮食,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需要灌肠时应注意低压灌肠。 1.4. 患者不可以用力打喷嚏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反射性的增加颅内压而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 1.5. 如伴发癫痫者药注意安全,防止发作时受外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吸氧,记录抽搐时间,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 2.术后护理 2.1.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特别时意识、瞳孔的变化,尽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 2.2. 持续低流量给氧,保持脑细胞的供氧。同时观察肢体活动及感觉情况,予术前对比有无改变。 2.3. 遵医嘱给予脱水药及减轻脑水肿药物,或泵入尼莫同以减轻脑血管痉

挛,观察用药效果。 2.4. 头痛的患者应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发作的性质、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给与调节体位、心理安慰等,如无缓解,应遵医嘱应用镇静剂或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2.5. 各种引流的护理:保持各种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色、量及性质,如短时间内引流过多,及时通知医生。 2.6. 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食粗纤维、维生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加重颅高压引起脑疝。必要时给与开塞露软化粪便或低压灌肠。 2.7. 减轻患者心里负担,加强心理护理。 2.8. 清醒病人床头抬高30°,利于减轻脑水肿。 2.9. 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 1. 生活规律,戒烟戒酒,。 2. 有效控制血压。 3. 告知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知识,避免诱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4. 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单独外出活动或锁上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抢救。 5. 定期复查。 【护理评价】 1. 患者了解避免动脉瘤破裂的诱因,术前没有出现动脉瘤破裂的情况。 2. 患者没有出现头晕,意识改变等脑缺血症状。

脑动脉瘤的护理

脑动脉瘤的护理 脑动脉瘤概述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是脑动脉壁局部的异常膨出。其发生主要与脑动脉管壁先天畸形致中层缺陷、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血流的异常冲击和血压增高有关。好发年龄在40-60岁,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约占80%~90%。动脉瘤破裂后多数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抽搐等,之后可发展为意识障碍、昏迷、偏瘫等。部分患者可突然昏倒、深昏迷、迅速出现呼吸衰竭,甚至于几十分钟内死亡。其死亡率高达30~40%。未治疗的破裂动脉瘤大部分还会再次出血,且往往比上一次出血更严重,危险性更大(死亡率高达70~80%),故对已有出血史的动脉瘤应积极治疗,防止再出血。因此,颅内动脉瘤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的常见表现和诊断 颅内动脉瘤未发生破裂时可以无任何症状和临床表现,只有发生破裂,导致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才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突发而剧烈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眼痛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颈项强直(发硬),以及偏瘫等神经功能障碍。CT及MRI可发现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等,但颅内动脉瘤的确诊需要脑血管造影(如DSA)和头CTA。 颅内动脉瘤的现代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两种。 颅内动脉瘤的分型和易发部位 颅内动脉瘤按大小分型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6—1,5cm为一般型,直径在1.6—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巨大型。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按形态分为囊形,梭形和不规则形。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 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中动脉瘤;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 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 术前护理 (1)对神志清醒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有意识障碍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以达到配合好手术的目的。 (2)保持患者绝对卧床4—6周,减少头部搬动,置于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15°~30°,以预防再出血的发生。避免一切外来的刺激,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血压过高患者适当应用降压药物。随时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变化,如有意识障碍加重立即查头CT. (3)给予合理饮食,可少食多餐,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清淡易消化食物并告知患者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韭菜、芹菜、香蕉)忌辛辣食物切忌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但禁止灌肠,防止颅内压增高。保持室内通风适宜,防止因着凉而引起患者用力打喷嚏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及反射性的增加颅内压而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 (4)控制高热预防抽搐,对于伴有癫痫者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发作时受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并记录其抽搐时间,按医嘱给予抗癫痫药。

脑动脉瘤概述及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以及脑溢血病人饮食

脑动脉瘤概述及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脑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并异常膨出,在临床上称之为脑动脉瘤。脑动脉瘤的发生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发于40一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 1.疾病病因 动脉壁先天缺陷学说认为,颅内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的动脉壁先天性子滑肌层缺乏。动脉壁后天性退变学说则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发生破坏,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此外,身体的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而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导致动脉瘤形成。但临床均少见。 脑动脉瘤是脑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部存在特别薄弱的区域,在长期血流冲击下,逐渐向外膨胀,形成像小气球样的血管瘤。局部的血流压力越大,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越高。当发生破裂时,血液进入周围组织。有时候,动脉瘤虽然没有破裂,但因为体积的增大,可以压

迫附近的神经,从而造成相应的症状。右图是血管造影中的动脉瘤图像。 以下原因可能导致动脉瘤: ? ·高血压或脑内动脉硬化 ? ·脑血栓形成 ? ·某些类型的感染(也叫做细菌性动脉瘤) ? ·头部的创伤 ? ·遗传 ? ·吸毒如可卡因 2.脑动脉瘤病理生理 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直栓分层呈”洋葱”状。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旋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查房 共4篇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查房共4篇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查房 谢吉柳 病史简介: 患者,女,45岁,因“突发头痛头晕4小时伴呕吐”于 2009年5月21号22:00收住入院。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于完善相关检查,予消炎、护胃、止血、脱水、营养等对症处理,尼莫同持续泵入。予心电检测,氧气3L/ min持续湿化吸入。入院后呕吐三次。05-23在局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左后交通动脉瘤。05-24在全麻下行幕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头部敷料干燥,置硬膜外引流管一根,留置导尿管畅,尿色淡黄,05-26拔除硬膜外引流管,06-02 拔除尿管,小便自解,术后予抗炎,缓解血管痉挛,脱水降压,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术后体温波动在38℃左右,持续7天,予物理降温。05-28予腰穿,脑脊液示白细胞计数 28,06-01予腰穿,白细胞计数6,06-02停心电监测,停氧气。 05-28可进流质,06-02可进半流质,于06-10出院。 体格检查 ? T:37度 P:88次/分 R:20次/分 BP:130 /80mmHg ? 嗜睡,精神萎靡,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平车推入病房,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无瘀点瘀斑,头颅未见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口角不歪,甲状腺未触及肿大,颈抵抗,克氏征阳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脊柱生理弯曲,四肢肌力

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双侧巴氏征阴性。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 C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的定义 ? 定义: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 ? 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青少年少见。 ? 病因: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病理 ? 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内膜。缺乏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巨大的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血栓分层成“洋葱”状,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漩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 分类 ? 按动脉瘤的位置分: ?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90%,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中动脉动脉瘤 ? 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10%,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大脑后动脉瘤 ? 按动脉瘤直径大小分: ? ? ? ? ? ﹤0.5cm 小型 0.6-1.5cm 一般型 1.6-2.5cm 大型﹥2.4cm 巨大型直径小的出血几率较多

颅内动脉瘤病人护理

颅内动脉瘤病人护理 (一)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主要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80%发生在大脑动脉环的前部及其邻近的动脉主干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 (二)临床表现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病人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二次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部分病人出血可经视神经鞘侵入玻璃体引起视力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1%一62%,多发生在出血后的3—15天。局部血管痉挛只发生在动脉瘤附近,病人症状不明显,只在脑血管造影上显示。广泛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脑梗死发生,病人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 2.局灶症状: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出血如形成血肿;或其他部位动脉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病人可出现偏瘫,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巨大动脉瘤影响到视路,病人可有视力视野障碍。 (三)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缺乏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及表现的知识。 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脑疝、脑出血。 (四)观察要点 术前观察要点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颅内压增高症状。 2.发病两周内观察脑缺血及脑动脉痉挛症状,如偏瘫、失语、精神症状、意识变化等。 3.DSA检查术后有无相关并发症,如出血、栓塞及意识障碍是否加重。 4.观察有无诱发出血相关因素。 5.发病两周后观察有无脑积水症状、头痛、意识变化等。 术后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2.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变化。 3.使用药物降低血压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晕、意识改变等脑缺血症状。 (五)护理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