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施良方,民90)

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班杜拉一生论著甚丰,其主要代表著有:《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 Aggression)》(1959);《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63,这是与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合著的);《社

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1、1977);《思想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等等。(施良方,民90)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崛起,使被传统行为主义拒绝的意识、思维、记忆、表象等概念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对象,新行为主义也开始面临日益增多的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胆介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的结合,重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抛弃的概念,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折中的道路,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即第三代行为主义的产生。

?班杜拉(1925—)生于加拿大,1951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年起应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任教。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是观察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观察学习被认为是行为学习的三大原理之一。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主要著作有《行为矫正原理》(1969)、《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

(1986)、

(1997)。

《变化社会中的自我效能》(1977)、《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

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替代学习主要思想: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特点:

?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习得行为不一定表现出来);

?2、观察学习不一定依赖直接强化(可以是自我强化等);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4、观察学习不等同于简单模仿。

?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也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2、【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会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

?3、【创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强化和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注意过程决定了个体在众多榜样影响时会选择观察哪些方面。观察者的特征、榜样活动本身的特点,以及人际互动的安排等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观察学习,而学习者的交往方式是影响学习者注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观察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表征系统:映像表征系统和语言表征系统。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语言技能的缺乏,视觉映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支配行为的大多数认知过程是语言的而不是映像的。因为通过这种符号编码,可以用容易贮存的方式掌握最大量的信息,从而促进观察学习和保持。

动作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学习者通过按照榜样行为方式组织自己的反应而达到行为再现。具体说来,行为再现包括:对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对反应的监控,根据信息反馈矫正反应。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众多因素支配观察学习,观察者没有作出与榜样行为相匹配的行为反应,可能是由于下列因素引起的:没有观察到有关的活动;在记忆贮存中没有对榜样行为进行适当编码;没有保持所学到的内容;尚未具备从事这种行为的体能;没有足够的诱因动机。

?行为习得后是否表现出来?主要取决于三类诱因动机:榜样行为的价值(外部强化),榜样行为的后果(替代强化),行为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交互决定论

?1、班图拉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他认为个人的成就如何是由外界环境与人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评价:交互决定论的独到之处在于把人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区别开来,指出了认知因素在决定行为中的作用,在行为主义的框架内确立了认知的地位。此外,这种观点视环境、行为、人的认知因素为相互决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及其认知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的倾向。

?个人

?↗↖

?↙↘

?行为←→环境

班杜拉交互决定论示意图

?(二)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含义

?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二)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含义

?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简评

?[贡献]

?1、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2、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的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方法论上注重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改变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学习现象的错误倾向;

?4、他的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实验验证资料的基础上,其实验方法比较严谨,结论比较有说服力。

?[局限]

?1、由于班图拉的理论具有开放性特征,导致了它缺乏富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2、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班图拉的观点忽视了发展变量的重要性,即它忽视了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进行学习,以及发展阶段在多大程度上对儿童的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3、班图拉在研究攻击行为观察学习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难以让人苟同,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4、班图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他以研究行为为重心和目的,实际上并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位置。

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从变态心理学中获取知识:

巴普洛夫的行为主义的起始:

?巴甫洛夫(1849-1936)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1874-1949)的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与研究为行为学习论打下了理论与方法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

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编辑本段基本观点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2、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和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B)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决定的即

B=f(E);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即E=f(B);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P)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但他同时反驳了“单向的相互作用”即行为是个体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函数,即

B=f(P,E),认为行为本身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副产品,即B:f(P*E)。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索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3、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4、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一)理论的积极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他突破了旧的理论框架,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加以融合,以信息加工和强化相结合的观点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并把社会因素引人到研究中。他所建立的社会学习理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一,班杜拉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认知的术语阐述了观察学习的过程和作用,提出了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元交互、自我效能等概念,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参照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第二,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观察学习、间接经验、自我调节等概念,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班杜拉的实验结果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这就避免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当中的错误倾向,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当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框架。该理论的各个部分较分散,如何将彼此关联起来,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但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会对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可以解释间接经验的获得,但对于比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缺乏说服力。

第四,班杜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对人的内在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因素没做研究,这表明其理论本身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学理论归纳

国际贸易学知识理论归纳 1.绝对成本理论 (1)产生: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绝对成本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2)理论: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国外进口。如果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 (3)一国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 ○1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破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只是天赋的优势。 ○2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的优势,只是通过训练、教育而获得的优势。2.比较成本理论 (1)产生: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2)理论: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是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是相对低的产品,这样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 (3)比较成本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以葡萄牙和英国的葡萄酒案例为例,葡萄牙应该“两优则其重”,英国应该“两劣取其轻”。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价格上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4)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这为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整个世界贸易 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比较成本理论证明了,在主权国家之间发生平等交换关系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落后的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因竞争而被淘汰,反而可以从国 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获利。 ○3两国间贸易的实质是对专业化分工利益的分割问题。这就为探讨不等价交换,贸易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出发点 局限性: ○1比较成本论虽然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 ○2李嘉图为了证明他的理论观点,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或者是静态化,忽略了动态的分析。 ○3忽视了生产关系在劳动分工中的作用。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组织行为学思维导图

组织?行行为学 第1讲 导论 组织?行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行行为学的理理论基础与发展 管理理者的技能和职能 当今管理理者所?面临的挑战 第2讲 ?心理理契约和承诺 “?心理理契约”的定义、重要性 违反?心理理契约的后果 员?工承诺的正?面作?用以及雇主应该如何?鼓励承诺 管理理?心理理契约的结缩模型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第3讲 了了解?自我 认识?人?口学变量量的差异能?力力和能?力力的培养 ?气质的差异 性格的重要性 了了解情商 第4讲 正确理理解他?人 知觉的概念归因理理论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 ?工作态度和态度的转变 第5讲 员?工学习和创造?力力 成?人学习的特点?网络时代的学习创造?力力的概念和理理论组织环境和创造?力力中国?人的创造?力力创造?力力的?黑暗?面 第6讲 激励理理论和应?用 激励的理理论 激励理理论的应?用 第7讲 群体和团队 群体概述团队及团队建设第8讲 问题解决与决策 问题解决决策定制模型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误区 第9讲 管理理沟通 帮你认识管理理中的沟通 帮你掌握管理理技能 沟通实战训练正确认识冲突 第10讲 领导理理论与管理理 领导理理论 领导与管理理者 新型领导理理论 量量?子管理理思想 第11讲 组织与组织?文化 组织的概念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因素 传统的组织结构新型的组织结构 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调查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模型、?自变量量、因变量量 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全球化多元化、知识型员?工、终身学习、授权、刺刺激创新和变?革、处理理?工作家庭冲突 定义:个?人和组织的互动作?用下所形成的信念,它关系到个?人和组织之间互惠的条款和条件。它代表了了员?工和雇主对彼此的期望。 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交换理理论,即在?人?民所参与的关系中,经济因素和社会职责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交换达到平衡时?人们感到最舒适。 ?心理理契约的破裂:由某?一?方没有完成被预期的职责所致,包括没有兑现承诺,或员?工和雇主对契约的理理解不不?一致。 产?生过激反应,如吃惊、?生?气、愤怒怒、怨恨、背叛和抗拒等员?工?工作满意度、绩效、承诺、出席率、?自愿努?力力程度、继续留留在组织?里里的意愿都减低 员?工承诺:对组织的情感依恋、认同、投?入程度、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为组织贡献?力力量量的意愿、留留在组织中的强烈烈愿望。 争取员?工承诺的有效?方式:阐明并交流组织的使?用,保障组织内的公正,创造社区氛围,?支持员?工?自身的发展 价值观:引导或激励态度与?行行为的信念和态度终极价值观 vs ?工具价值观 年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年年限、能?力力、?气质、性格 多?血质-王熙凤(表扬为主防微杜渐);胆汁质-张?飞(肯定成绩避开锋芒)粘液质-唐僧(多给?鼓励少批评);抑郁质-林林黛?玉(经常?鼓励多教?方法)根据员?工的?气质类型,采?用不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激励员?工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了的?行行为?方式 测试?方法:?自陈量量表法(呈现?一些问题让回答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回答每个问题,然后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判断性格特点);投射实验(呈现?非结构化的材料料,让回答者随意想象,根据回答来判断?人格特点)。 情商主要指准确的认知能?力力、评价能?力力、表达能?力力和对情绪及感觉的控制能?力力三个层次:对?自我的把握;对他?人的感知;与他?人的交往 个体对?自?己说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结识感觉印象的过程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选择性知觉、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对?比效应、?首因效应 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 以互惠为基础;以经验为基础;强调个?人应?用;个?人化且?自我导向化;学习与?生活结合 定义:指个体或者群体提出新颖?而且实?用的想法的能?力力具有创造?力力的领导:1、会圈?人才;2、爱做试验;3、能讲故事 认知主义激励理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理论 期望理理论公平理理论 ?马斯洛洛需求层次理理论(?生理理、安全、社会、?自尊、?自我实现需要) 爱尔德弗ERG理理论(?生存、关系、成?长需要)赫兹伯格双因素理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群体是指有同?一?目标和?行行为规范并协同活动的?人群结合体是指对企业中的重?大问题,在领导的主持下通过集体充分讨论?而做出合理理决定的过程。 问题 ?小群?里里意识:以表?面?一致的压?力力阻碍了了不不同意?见的发表,是的不不能对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分析。极端性转移:群体决策中更更容易易冒险或者保守的现象。 冲突的益处 减少?工作的枯燥感 增进?自我了了解 为了了回避冲突,可激发个?人做妥?工作冲突之化解可增进个?人声望和地位 凸显问题所在 促使决策者对问题进?行行深?入的思考 可导致创新或变?革 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了了解听众,选?用合适的语?言 跳动情绪注意?言?行行?一致 沟通态度重于沟通的内容 多采?用反馈技术 冲突的种类:建设性冲突 vs 破坏性冲突 魅?力力型领导 变?革性领导和交易易型领导 共享领导理理论服务型领导真诚型领导授权型领导 家?长式领导道德型领导辱虐型领导精神型领导包容型领导?自我牺牲型领导 谦卑?型领导 系统论的观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工作专?门化、部?门化、沟通或命令链、控制跨度、正规化、集权与分权 直线制结构;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制;分部化结构;矩阵制结构;超事业部结构 团队结构;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女女性化组织;学习型组织组织?文化 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得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功能和作?用:导向、凝聚、激励、约束、适?用、互动功能 对下属具有?非常深远和不不同寻常的影响 交易易型领导:指领导者以下属所需要的报酬来换取?自?己所期望的下属的努?力力与绩效 变?革型领导: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激发下属?高层次需求,建?立互相信任的氛围,促使下属为组织的利利益牺牲?自?己的利利益,并超过原来预期的效果。 在?人治的氛围下,所显示出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律和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领导?方式。 通过表率?行行为和?人际互动来表明在组织中什什么事合乎规范、恰当的?行行为,并通过双向沟通、强化和决策来激励下属道德?行行为的领导?方式。指下属感知到的管理理者持续表现的?言语或者?非?言语形式的,但不不包括肢体上解除的敌意?行行为。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本章的学习重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人力资源需读的86本书

1、《六顶思考帽》作者:爱德华·德·波诺推荐理由:帮助员工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能轻易的集中或引导思维、对话或者会议。 2、《思维导图》作者:东尼·博赞推荐理由: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3、《笑着离开惠普》作者:高建华推荐理由:作者曾在中国惠普公司工作15 年,从助理工程师做到惠普决策委员会成员。在本书中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惠普的种种制度、文化。他甚至教我们实用的管理技巧。没有玄乎高深的理论,只有简单可行的方法。 4、《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推荐理由: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并使得组织的人员全心投入学习,提升能力在本职岗位上获得成功。《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5、《契约精神》作者:汪中求推荐理由: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充满着“粗放增长”的机会未来中国三十年;中国必然建立具有“契约精神”的新商业文明。一部公务员、企业老板、员工的必读书。 6、《杜拉拉升职记》作者:可推荐理由:主人公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的经历比名人传记更好用,对于新人快速了解办公室政治,融入团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已经是职场新人与新员工培训必读本。 7、《人事第一》推荐理由:入门初级参考, 重点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人力资

源的发展, 适合刚入门的人力资源们来看看。 8、《回归人本》作者:秋华推荐理由:系统的简述了每位经理人遇到的问题, 指明了人力资源的工作方向。 9、《管理的实践》作者:彼得·德鲁克推荐理由:《管理的实践》一书即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本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 10、《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推荐理由:自出版以来,这本书就一直是最为畅销的书。由于它的影响,使得劝说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最最基本的书,是你理解人们心理的基石。 11、《没有任何借口》推荐理由:迅速地改变在精神力量的智慧书;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理念最实用的解读版本;美国著名培训机构的员工培训经典教材;西方企业进行部素质训练的人性读本;一流企业提升凝聚力的核心价值。 12、《猎头局中局》推荐理由:其实猎头最能通俗的诠释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HR ,尤其是在修炼。 13、《牌桌阅人术》作者:(美)乔·纳瓦罗(美)马文·卡林斯推荐理由:扑克玩得好,三分靠运气,三分靠数学逻辑,还有四分就是靠诈唬。因此,高明的牌手在苦心钻研数学推理的同时,也不断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1、重商主义:15-17世纪,威廉-斯塔福、托马斯-孟 原则: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 政策:绝对禁止金银贵重金属外流措施:禁止货币出口,国家垄断全部贸易 托马斯-孟: 实质:贸易差额论原则:贸易顺差政策:奖出限入 思想:变管理金银进出口为管理货物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目的。反对进口,鼓励出口 2、重农主义:18 世纪 50 ~ 70 年代,魁奈(Francois Quesany)和杜尔戈 主要思想:重农主义继承了 17 世纪下半期以来重视农业和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潮。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3、休谟(D.Humo1752)的“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理论(贸易差额平衡学说) 他认为商品价格的提高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但价格变动并不紧随着金银的增加而是需要一些时间,这是所谓价格滞后现象,而这种货币贬值只在最后才提高劳动价格即提高工资,这是所谓工资滞后。正是在这滞后时期,货币贬值对于工商业起了鼓舞作用。 二、古典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1776) 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绝对差异。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如果在某一产品上具有比另一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低于另一经济,那么它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了绝对优势。如果各个经济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那么,交换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得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就克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但是其存在缺点: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力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2、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供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域;3、其证明简单、直观4、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5、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 2、比较优势理论:多伦斯、大卫.李嘉图 3、相互需求理论:约翰·穆勒、马歇尔 基本内容:国际分工中若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等,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另一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则处于绝对劣势。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双方国家均可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世界也因为分工和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便是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 分工原则: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 缺点: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1.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 2.假设前提过于苛刻,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3.不能解释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 4.不能解释当今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倾向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1.未从根本上揭示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实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非比较利益2.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3.该学说隐含一命题,即越是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后收益越大。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不等价交换的倾向和价值流向的复杂性。 三、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1919)、俄林(1933) 基本结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化组织生产选择。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以Melitz(2003)为基础,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组织生产选择部分以Antras(2003)为基础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本文按照这两个分支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各个模型及其扩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字: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企业内生边界 正文 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新贸易理论”自1985年被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研究长期未能有大的突破,而在2003年,哈佛大学的梅里兹(Melitz, 2003)在著名的Econometrica 杂志发表了“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总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终于打破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长期成绩,“新新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2 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在那些影响等问题。 2.1 梅里兹模型 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禅意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认为,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进而可以提高真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具体而言,Melitz(2003)模型假定存在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要素L,同时存在贸易成本和沉没成本,根据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企业将分化为三种不同类型,即X型企业(Export Firms)、D型企业(Domestic Firms)和N型企业(Non-products)。其中,X型企业的生产率最高,其将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国际市场;D型企业的生产率居中,其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而N 型企业因其生产率低,成本过高而被淘汰出市场。 Melitz(2003)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

国际贸易练习试题_答案

《国际贸易》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 1、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来的。他认为产品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一国出口和进口商品结构是不同的。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阶段:见下图。 (2)需求偏好相似学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用国家之间需求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林德认为,赫-俄理论只适用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适用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3)产业内贸易学说:产业内贸易学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提出的,是关于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和特点的理论。格鲁贝尔等人认为:当代国际贸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另一类是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所谓产业品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同类产品,或者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4)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思路为:由于企业异质性的存在,贸易会导致市场份额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重新配置,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最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第2章国际贸易政策 1、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什么? 国际贸易政策(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 2、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1)保护本国的市场

(2)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4)积累资本或资金 (5)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关系 3、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本国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 (2)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本国与别国经济、投资的合作情况; (4)本国国内物价、就业状况; (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6)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 (7)各国政府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 4、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 (1)保护的对象不仅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已高度发展的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保护的措施不只限于关税和贸易条约,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奖出限入措施。 (4)保护不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5)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转向大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5、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国际贸易学 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

4.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 1、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需要解决的问题2、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 3、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4、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4.1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4.1.1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1)含义: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2)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度 可以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度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高低,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I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分子部分表示“贸易余额”的绝对值。 IIT等于0,说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IIT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如果某一行业的出口与进口相等,则IIT等于1。由此可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值介于0 到1之间。 4.1.2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 当今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北北贸易”。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贸易现象,显然不能用传统贸易理论来解释。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源比例是相似的,都属于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而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更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型。那么,为什么国际贸易更多地发生在要素密集型相似的产品,和要素丰裕度相似的国家之间呢? 4.1.3 产业领先地位的转移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但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显然,传统贸易理论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4.1.4 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 ·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完全竞争,但现实的国际贸易却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 ·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许多垄断行为。这显然也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上述四个方面的背景介绍表明,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实践时遇到了许多困难。在此情形下,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新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实践,由此便诞生了新贸易理论。 4.2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上) 简单而言,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在这些新的贸易理论中,最主要的就是克鲁格曼和他的规模经济理论。 4.2.1 新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 (1)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转变为更加符合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由规模报酬不变转变为规模报酬递增 4.2.2 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表现,即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要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比例,这样一种生产状况。 4.2.3 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 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种类的产品,只要每个国家都只生产某几种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都会比各自都生产时要大,世界也会因此而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 4.2.4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 要理解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模型,需要从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一文说起,在该文中,他们充分阐述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和企业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 ·对生产者而言,由于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因此,厂商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而减少产品品种; ·对消费者来说,由于消费的多样性偏好,产品的品种就应该是越多越好。 不过,规模经济的存在能够使两难冲突得到解决。即每个生产者都去生产一种差异性产品,这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又能使生产者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益,从而形成某种垄断竞争的局面。 克鲁格曼首先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建立了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该模型假定,经济中存在许多生产差异产品的垄断竞争厂商,并且每个厂商都存在规模经济。通过分析后认为: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每个厂商的市场规模相对固定,因此规模经济无法实现。··但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每个厂商的潜在市场规模都扩大了,于是,每个厂商都有向国外出口商品的动机,再加上这些厂商生产的是具有差异化的相同产品,相互的进出口就必然形成产业内贸易。 因此,根据垄断竞争模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 易理论 代表人物政治主张评价 重商主义学说(14世纪末到18世纪)早 期 重 商 主 义 斯塔福特 (William Stafford)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 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 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 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 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货币 平衡论。 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 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 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 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 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 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 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 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 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 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 辟结论。 晚 期 重 商 主 义 托马斯.孟 (Thomas Mun ) 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 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 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 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 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 于进口(顺差)即可—贸易平衡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19世纪中叶)绝 对 利 益 学 说 亚当?斯密 英国著名经 济学家,也 是资产阶级 经济学古典 学派的主要 奠基人之 一。代表作 《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 论” 1. 国际分工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 拥有的自然优势和获得这种优势的 基础上的。斯密认为各国因地域和 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 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 主张自由贸易。 比 较 利 益 学 说 大卫?李嘉 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英*经济学 家,资产阶 级经济学古 典学派的奠 基人之一。 代表作《政 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 所谓比较利益,是指在两个国家、 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式里,贸易一方 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而贸易另一 方两种商品都处于优势,通过贸易 双方获得的利益。李嘉图认为:即 使一个国家的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 乏效率,没有低成本的商品,通过 国际贸易仍可能获得利益;而另一 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生产都有效率, 成本比国外同行也都低,通过国际 贸易可获得更大利益。 进步性: ★为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 级的自由贸易主张提供了 理论支持,促进了英国生产 力的发展。 ★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 工,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理 论依据,各国根据各自的比 较优势组织生产、从事贸 易,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 且也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 展。

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