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解读蓝牙5.0标准

科学解读蓝牙5.0标准

科学解读蓝牙5.0标准
科学解读蓝牙5.0标准

科学解读蓝牙5.0标准

从资讯角度提取的协议变动

1.根据参考连接4正式发布在late2016toearly2017

2.主要增强距离速度广播容量

距离是为了增强IoT的鲁棒性和稳定性。比如商场公交站等安装beacom等类应用,本身是有线供电,而且对距离有更远的实际需求。

速度是为了增强数据传输速度和优化响应时间(可以理解为实时性).我想最明显的是很多产品的OTA,BLE4.2协议为例,一般产品能做到的稳定速率传输在13Kb/S研发环境能达到的极限数据25KB/S一个破手环整个FWOTA需要时间都得几十秒,如果提升之后就是能在10s内完成。这样各种小组件的更新就可以到达几秒,体验提升非常多。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时间片问题,很多BLESOC设备端芯片采用的是51核

M0核,暂用时间片太长,会导致能多产品的功能逻辑没法做,需要外挂MCU成本极大提升。

广播能力增强是为了空间定位beacons类应用。

从规范角度分析协议变动newfeature

1.SlotAvailabilityMask(SAM)

2.2Ms/sPHYforLE

3.LELongRange

4.CSA5

5.HighDutyCycleNonConnectableAdvertising

6.LEAdvertisingExtensions

SAM

让两个蓝牙设备可以相互之间知道自己的可用slots。

举例1:现在很多无线模块都是蓝牙WIFI一体的,本身会有很多冲突,比如无线频段啊MCU资源啊等。蓝牙本身有一个防止冲突的协议(MWSMobileWirelessStandards),比如当前wifi在下载,协议告诉蓝牙模块这会儿你不能用蓝牙,但是我BT的设备端不知道你手机的蓝牙不能用啊,就可以通过SAM这个特性来协议交互信息及时知道他不能用。

举例2:一个手机的蓝牙可以连接多个蓝牙设备,比如我连接3个手环ABC,当手机在和A交互的时是不能和B交互的,之前的做法是,我们连接的时候就分配好资源,什么时候和A交互什么时候和B交互,这样带来的问题是

1.ABC三者不同时期需要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当A在OTA下载固件的时候,明显需要更多的solts资源,但由于连接的时候手机已经社会主义方式分配好了,不管你后面的死活。

2.ABC的资源分配基本手机说了算,压根就没和ABC多少商量的余地。这个特性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大家有得商量,讲究一个民主,我手机誓死保卫你ABC设备说话的权利。

PHY

1.原先只有1M/S的phy现在将1M/S变成强制的,2Mb/S变成可选

2.2Mb/s只支持uncodeddata

3.1M/suncodedcoded的时候125kb/sor500kb/s

区别:可以查看

LLPDUUNCODED

2.ADVchannelPUD必须在1M模式可以coding可以uncoding

3.LLPDUCODED

以上不是关键关键看这个:

这意味着着后续距离直线提升有很多中方法,包括编码方式。

发射功率

直接飚到+20dbm原来最大是10dbm也就是-->提升了十倍。

更远距离

本质就是PHY和发射功率的改动后的结果。

广播增强

1.二次广播可以采用BLE4.2协议的非广播通道

2.广播可以采用FEC+pattenmapper机制增强传输距离和容错率。

3.原先只有在广播通道搜索到广播才可以触发连接,现在在二次广播通道也可以触发连接,这在多设备连接管理过程会非常方便主机的LL层硬件实现。

简单的来说:

这次改动直接杀入基带,看上去是针对面向广播的一些应用做的修改,实际上受贿的范围肯定波及面向连接的BLE设备。

普及一点知识:什么情况下可以实现一颗BT5.0的芯片。

其实肯定不需要协议release的时候,

蓝牙协议的过程一般是:

NWP>FRD>V0.5>V0.7>V0.9>protospec>IOP>draft1.0>adoptv1.0发布

现在已经是draft1.0阶段。

其实用FPGA完全实现一个5.0的片子已经完全具备条件了,因为目前所有的芯片HCI及其一下层的测试用例等都处于draft阶段,我想如果现在就流片给工程师用也是完全具备条件的,至于上层的实现都是软件编程的问题和流片关系不大。

据说,不少做这块的IP核的公司这块都已经在商务会谈很多5.0的业务了。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年教育文档.doc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编者按: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

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验, 2.表现性评价, 3.真实性评价, 4.档案袋。 三、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蓝牙耳机检验标准

蓝牙耳机成品,蓝牙音箱成品检验通 用 内部公开 厦门迈科思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成品 蓝牙音箱成品 文件制定及批准: 制定 审核 批准 说明 姓名 ※ 本文件制定和批准有指定人员执行。 ※ 认可授权部门对这份文件的版本承担权 利和责任。 ※ 所有签名均以各部门的授权签名表为准。 职务 签字 日期 文件类别及发行 □手册 □ 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书 □图纸 ■检验标准 □外来文件 ■新发行 □修改 ■控制文件 □修改文件 序号 文件版次 更改日期 更改前内容 更改后内容 1. 2. 3. 检 验 通 用 标 准 文件编号 MAXA-WI-001 分发日期 版本 REV1.0

前言 本标准适用于厦门迈科思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蓝牙耳机产品,蓝牙音箱产品且包括研发、试生产、QA增强性试验及出货检验等各个阶段。本标准起草<本次标准修订>部门:品管部。 本标准起草<本次标准修订>人: 本次标准审核人: 本次标准批准人: 说明 1.目的:规范成品检验,指导生产部门对不良品的控制及保证产品出 货质量,特编写QA检验标准。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有蓝牙耳机,蓝牙音箱成品检验。 3.抽样标准依据GB/T2828.1-2012级,一次抽样,一般检验水平Ⅱ级, 重缺陷(MA)AQL:0.4,轻缺陷(MI)AQL:1.0 致命缺陷(CR) C=0 4.检验工具:工作台、卡尺、专用测试蓝牙电脑,带蓝牙功能的手机,蓝牙测 试仪。 5.检验依据:标准样品、产品规格书。 6.检验项目:成品功能检验、成品外观检验,成品可靠性能检验。 7.本标准规程未尽项目,需要检验可参照国标要求,当检验规范的检 验项目在技术要求中未作规定时可不做检验要求。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程还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部分学生在成年以后,会从事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工作。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蓝牙耳机成品检验标准说课材料

蓝牙耳机成品检验标 准

1.0 目的:

为明确本公司蓝牙耳机产品成品检验标准,为生产、质量控制提供判定依据,制定本标准。 2.0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蓝牙耳机类产品成品。(特殊要求检验产品除外)3.0检验环境: 温度、湿度:自然温度、湿度下检验。 检验条件:检验环境附近无大功率无线电干扰信号。 光照强度: 500±50Lux。 检验距离: 30㎝左右。 视力:0.7以上(含矫正视力). 视角:大于60° 4.0检验水准: 外观、结构、包装按GB/2828-87 II 性能按GB/2828-87 S-3 允收水准(AQL):CR=0.15 MA=0.65 MI=1.5 5.0检验工具: 工作台、卡尺、专用测试蓝牙电脑,带蓝牙功能的手机。 6.0 检验依据: 标准样品、产品规格书 7.0 检验项目: 成品功能检验、成品外观检验 8.0 缺陷分类:

CR(critical defect) 致命缺陷 MA(major defect) 主要缺陷 MI(minor defect) 次要缺陷 9.0 检验项目及缺陷分类: 9.1检验项目分为功能性能检验和外观检验两方面 9.2 耳机基本功能性能检验及缺陷分类:

充电功 能 不能充电 正常的充电器不能对耳机充电或 充电器损坏 ◎ 充电时间 过长 充电超过2.5小时红灯仍然常亮 (表示电没有充满) ◎待机或通 话时间过 短 耳机充满电情况下待机或通话时 间达不到说明书标注时间的60%◎充电发热 耳机充电10分钟后耳机机体或充 电器明显感觉到发热 ◎ 备注: 1.本文件为耳机产品基本功能和性能正常检验项目。 2.如部分产品需要特殊检验,本标准仍适用基本功能检验方面,需要特殊检验的部分按特殊检验要求执行。 3.本文件所列功能和性能技术数据为目前产品设计状态下所测试所得,今后产品如设计变更或改进按变更后技术参数检验。 9.3 耳机外观检验 9.3.1 区域定义: A区:产品正面。 B区:产品侧面四边。 C区:产品下面及其它可视部分。 A区 B区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曲靖幼儿师范学校 学 前 科 学 教 育 课 程 标 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说明 1、本标准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2、本课程就是一门以教学理论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结合实践来研究教学实践过程得学科。就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得学科通过对该课程得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学科得理论与实践方法,使学生能够引导与帮助儿童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科学教育实践。从而也提升学生本身得素质与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本课程教学就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得学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实践演练、讨论、活动设计、实践观摩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拿出自己得活动设计方案进行活动实践与活动指导、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活动得设计组织与实施则需要学生扩散思维独立进行。以活动得方式将教学得内容充分展开、利用多媒体等先进得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得教学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本课程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得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其任务主要就是通过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程,掌握相关得专业知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得内容、目得、环境创设、材料得选择、活动得设计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幼儿园得教学活动组织中发挥巨大得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学科得相关理论与概念。 2、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发展现状。 3、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地位与目标、内容、与基本意义。 4、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活动得设计原则、方法与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得知识去分析与解决幼儿园中所遇到得实际问题。 2、能够运用学前科学教育得知识合理得设计、事实与评价幼儿园活动 3、培养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整理材料得能力与初步得学科研究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与修养。 2、培养学生对于其教学对象学前儿童得热爱。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得教育观念、以多元文化得丰富加强国际理解能力。 4、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事业得热爱、具有爱岗敬业与服务社会得精神。 三、教学内容要求 第1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能力课课程类型:理论课+实践课 学分:2适用对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参考学时:总学时:36 理论学时:18 课内实践学时: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能力必修课程,是一门以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学科。该课程以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和幼儿园教学法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其以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和活动设计为主线,从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出发,围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达到的目标,探索促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途径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学前儿童科学领域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性为基、实践性为主的专业技能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以着眼于学生综合实践素质的养成,落脚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总体而言,依据“理清基本原理,夯实理论基础;充实最新成果,反映改革前沿;强化实践环节,注重技能训练”的设计准则。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重点在使学生形成教师专业观念上下功夫,在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在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上下功夫。 本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完成实际工作项目所需的实践能力的培训相结合,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课程的教学实现“顶用、即创造精神独当一面;实用、即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及教学工作的需要;好用、即专业思想牢固,职业道德高尚”的应然标准,从而更能满足社会、幼儿园对幼教人才的需求。具体而言:其一,以实践能力为本位,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做”的融会贯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采用“情境任务→感知解构→探究建构→设计组织→展示表演→反思迁移”的理路,突出现象直观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自主与协同性探索、建构、应用的学习及科研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其二,以工作项目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与完整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对知识、技能之间进行有机联结,构建心理图式中系统性的理论知识网络,并发展多元完整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扎根学生职业生活的实际需求与人生理想的持续发展,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规训与生活智慧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两线的双向转化,以理论知识为工具手段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再以任务项目的完成反哺理论知识的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8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8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蓝牙测试指标

一:介绍 1. 范围 2. 概况 3. 参考文件 二:RADIO FREQUENCY 测试 1. 介绍 2. 测试环境 3. 测试项目 Output power Power Control Initial Carrier Frequency Carrier Frequency Drift Modulation Characteristic Single Slot Sensitivity Multi Slots Sensitivity Maximum Input Level 三:蓝牙耳机功能测试 1. 耗电量 2. 充电、充电连接、显示 3. 频率调整 4. 配对 5. 音频连接 6. 仿真音频 7. 兼容性 8. 通话距离 9. 外观结构 四:附件功能测试 1. 火牛高压 2. 火牛输出电压 3. SPK功能 4. MIC功能 五:运行条件 一:介绍 1. 范围

此文件概括说明所有蓝牙产品的初步测试计划 2. 概况 ~项目主要描述射频测试,三项主要描述耳机实际使用功能测试,四项主要描述耳机附件的功能测试 3. 参考文件 [1]Bluetooth: Specification of the Bluetooth System, Volume 2: Core (Controller ) [2]Bluetooth: Specification of the Bluetooth System, Volume 3: Core (Host ) [3]Bluetooth: Specification of the Bluetooth System, Volume 2: Core (Controller [4]Bluetooth: Specification of the Bluetooth System, Volume 3: Core (Host [5]Bluetooth: Headset Profile [6]Bluetooth: Core System Package : RF Test Suite Structure (TSS) /Test Purpose(TP) [7]Bluetooth: Core System Package : Baseband Test Suite Structure (TSS) /Test Purpose(TP) [8]Bluetooth: Core System Package : LM Test Suite Structure (TSS) /Test Purpose(TP) [9]Bluetooth: Core System Package : General Access Profile Test Suite Structure (TSS) /Test Purpose(TP) [10]Bluetooth: Headset Profile Specification Test Suite Structure (TSS) /Test Purpose(TP) [11]CSR: BlueCore2-Audio Datasheet 二:RADIO FREQUENCY TEST 1. 介绍 这一个测试是确定蓝牙耳机的射频 (发射器和接收器) 基本功能是否符合或超过蓝牙标准要求 2. 测试环境 Bluetooth Tester-- Anritsu MT8852A/MT8852B or other DUT(Device Under Test)- Linnking Bluetooth 3. 测试项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

201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精)

201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以下简称)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养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对象问题。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公平性);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材施教)。 2、学生观问题。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经验→需要)例如,美国教师教学《运动小车》研究怎样快或慢一点?(经验概念化→提升→发展)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3、学习方式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例如《热对流》的教学,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让学生探究,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4、内容选择问题。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5、课程资源问题。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教材不是圣经,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提供教师、学生更大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信息社会更具开放性。

蓝牙耳机成品检验规范

蓝牙耳机成品检验规范 (ISO9001-2015) 1.0目的 为明确本公司蓝牙耳机产品成品检验标准,为生产、质量控制提供判定依据,制定本标准。 2.0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蓝牙耳机类产品成品。(特殊要求检验产品除外) 3.0检验依据: 标准样品、产品检验标准 4.0检验项目: 成品功能检验、成品外观检验 5.0定义 5.1引用标准 5.1.1本公司采用GB2828-2012,一般检验水准之Ⅱ级正常检验单次抽样计划。 5.1.2缺陷分类及AQL取值: CR——致命缺陷:AQL=0; MAJ——严重缺陷:AQL=0.65; MIN——轻微缺陷:AQL=1.5; 5.2缺陷定义: 致命缺陷CR.:潜在的对使用者、维修者会造成伤害之缺陷。 主要缺点MAJ.:严重影响产品组装、测试或功能之缺陷,以及部件缺失、用错。次要缺点MIN.:轻微影响产品组装、测试或外观不良之缺陷。

5.3区域划分 A区域:产品的的正面(功能键、装饰),所有的LOGO等属于此范围之内。 B区域:产品的底面及底面所有装饰件属于此范围之内。 C区域:产品的侧面、顶部、底面区域属于此范围之内。 6.0常用词汇定义 批峰:指在分型面、顶针孔、镶件等处溢出的多余胶料,外表可见的或可触摸到的。 间隙:相关组装件在组装时有超过设计要求之缝隙。 段差(错位):相关组装件在组装时有超过设计要求之台阶。 划伤、擦伤:指塑胶件表面因加工或运输造成的线状损伤痕迹。 缩水:指塑胶件冷却时在表面形成的凹陷。 熔接线(夹水纹):指塑胶件成形时流料分流汇合,界面未完全熔合而形成的在表面可见的线状痕迹。 污点、杂物、杂色点:指明显不同于要求的污点杂物、灰尘点。 混色条纹;指不可擦除的明显不同于要求颜色的杂色纹。 气纹:因气体干扰使胶件表面形成一种雾状发暗痕迹。 烧焦:指局部温度过高而在表面留下的发黄或碳化痕迹。 7.0作业内容 检测条件(温度、湿度:自然温度、湿度下检验)。 7.1检验要求 7.1.1检验员要求 视力需正常,其裸视或矫正后视力在1.0以上,无色盲。

蓝牙类成品检验标准

1.0 目的:

为明确本公司蓝牙耳机产品成品检验标准,为生产、质量控制提供判定依据,制定本标准。 2.0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蓝牙耳机类产品成品。(特殊要求检验产品除外) 3.0检验环境: 温度、湿度:自然温度、湿度下检验。 检验条件:检验环境附近无大功率无线电干扰信号。 光照强度:500±50Lux。 检验距离:30㎝左右。 视力:0.7以上(含矫正视力). 视角:大于60° 4.0检验水准: 外观、结构、包装按GB/2828-87 II 性能按GB/2828-87 S-3 允收水准(AQL):CR=0.15 MA=0.65 MI=1.5 5.0检验工具: 工作台、卡尺、专用测试蓝牙电脑,带蓝牙功能的手机。 6.0 检验依据: 标准样品、产品规格书 7.0 检验项目: 成品功能检验、成品外观检验 8.0 缺陷分类: CR(critical defect) 致命缺陷 MA(major defect) 主要缺陷 MI(minor defect) 次要缺陷

9.0 检验项目及缺陷分类: 9.1检验项目分为功能性能检验和外观检验两方面 9.2 耳机基本功能性能检验及缺陷分类:

耳机使用发热 耳机在正常通话10分钟左右机体明显感觉 到发热 ◎ 充电功能不能充电正常的充电器不能对耳机充电或充电器损坏◎ 充电时间过长 充电超过2.5小时红灯仍然常亮(表示电没有 充满) ◎待机或通话时 间过短 耳机充满电情况下待机或通话时间达不到说 明书标注时间的60% ◎充电发热 耳机充电10分钟后耳机机体或充电器明显 感觉到发热 ◎ 备注: 1.本文件为耳机产品基本功能和性能正常检验项目。 2.如部分产品需要特殊检验,本标准仍适用基本功能检验方面,需要特殊检验的部分按特殊检验要求执行。 3.本文件所列功能和性能技术数据为目前产品设计状态下所测试所得,今后产品如设计变更或改进按变更后技术参数检验。 9.3 耳机外观检验 9.3.1 区域定义: A区:产品正面。 B区:产品侧面四边。 C区:产品下面及其它可视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