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卷】高三每周高频试题归纳总结【1】(规范解题步骤)_f74d0b9e9a72498390f7f55feb18009e

【组卷】高三每周高频试题归纳总结【1】(规范解题步骤)_f74d0b9e9a72498390f7f55feb18009e

【组卷】高三每周高频试题归纳总结【1】(规范解题步骤)_f74d0b9e9a72498390f7f55feb18009e
【组卷】高三每周高频试题归纳总结【1】(规范解题步骤)_f74d0b9e9a72498390f7f55feb18009e

高三每周高频试题归纳总结【1】(规范解题步骤)

1.已知双曲线(a>0,b>0)的左右焦点是F1,F2,设P是双曲线右支上一点,上的投影的大小恰好为且它们的夹角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e为()

2.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当x≥0时,

f(x)=,

则关于x的函数F(x)=f(x)﹣a(0<a<1)的所有零点之和为()

3.若圆(x﹣1)2+(y+1)2=r2上有且只有两个点到直线x﹣y+1=0的距离等于,则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

4.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5.已知函数,若函数f(x)在区间上为单调递减函数,则实数ω的取值范围是()

6.已知定义域为(0,+∞)的函数f(x)的图象经过点(2,4),且对

?x∈(0,+∞),都有f′(x)>1,则不等式f(2x﹣2)<2x的解集为()

7.在三棱锥P﹣ABC中,PA=4,∠PBA=∠PCA=90°,△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则三棱锥P﹣ABC的外接球球心到平面ABC的距离是()

8.椭圆的左焦点为F,点C是椭圆与x轴负半轴的交点,

点D是椭圆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直线x=m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若△FAB 的周长最大时,CD∥OA(O为坐标原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9.若圆x2+y2﹣4x﹣4y﹣10=0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点到直线l:y=x+b的距离为

,则b取值范围为.

10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2+2cos(A+B).(1)证明:b=2a;(2)若c=a,求∠C大小.

11.已知f(x)=xlnx,g(x)=﹣x2+ax﹣3.

(1)求函数f(x)在[t,t+2](t>0)上的最小值;

(2)对一切x∈(0,+∞),2f(x)≥g(x)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证明:对一切x∈(0,+∞),都有lnx>﹣成立.

12.已知直线l:(t为参数),曲线C1:(θ为参数).(Ⅰ)设l与C1相交于A,B两点,求|AB|;

(Ⅱ)若把曲线C1上各点的横坐标压缩为原来的倍,纵坐标压缩为原来的倍,得到曲线C2,设点P是曲线C2上的一个动点,求它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小值.

13.如图,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为a,b,c,满足sin2A+sin2C﹣sin2B=sinA?sinC

(Ⅰ)求角B;(Ⅱ)点D在线段BC上,满足DA=DC,且a=11,cos(A﹣C)=,求线段DC的长.

14.如图,四边形ABCD与BDEF均为边长为2的菱形,∠DAB=∠DBF=60°,且FA=FC.

(1)求证:FC∥平面EAD;

(2)求点A到平面BDEF的距离.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E:=1(a>b>0)经过点

和点B(0,2),斜率为k(k≠0)的直线经过点P(2,0)且交E于M,N两点.(1)求椭圆E的方程;

(2)当△AOM与△AON面积比值为7,求实数k的值.

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圆O:x2+y2=4上每一个点的横坐标不变,纵

坐标变为原来的,得到曲线C.

(1)求曲线C的参数方程;

(2)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以x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在两坐标系中取相同的单位长度,射线θ=α(ρ≥0)与圆O和曲线C分别交于点A,B,求|AB|的最大值.

17.己知抛物线C1:x2=2py(p>0)与圆C2:x2+y2=5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4.(Ⅰ)求p的值;

(Ⅱ)设过抛物线C1的焦点F且斜率为k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与圆C2交于C,D两点,当k∈[0,1]时,求|AB|?|CD|的取值范围.

18.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DC=CB=CF=1,∠ABC=60°,四边形ACFE为矩形,点M为线段EF中点,平面ACFE⊥平面ABCD.

(Ⅰ)求证:BC⊥AM;

(Ⅱ)求点A到平面MBC的距离.

1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圆ρ=4cosθ与圆ρ=2sinθ交于O,A两点.

(Ⅰ)求直线OA的斜率;

(Ⅱ)过O点作OA的垂线分别交两圆于点B,C,求|BC|.

高三每周高频试题归纳总结【1】(规范解题步骤)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已知双曲线(a>0,b>0)的左右焦点是F1,F2,设P是双曲线右支上一点,上的投影的大小恰好为且它们的夹角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e为()

A.B.C.D.

【解答】解:∵上的投影的大小恰好为

∴PF1⊥PF2

且它们的夹角为,∴,

∴在直角三角形PF1F2中,F1F2=2c,

∴PF2=c,PF1=

又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得:PF1﹣PF2=2a,

∴c﹣c=2a

e=

故选C.

2.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当x≥0时,

f(x)=,

则关于x的函数F(x)=f(x)﹣a(0<a<1)的所有零点之和为()A.1﹣2a B.2a﹣1 C.1﹣2﹣a D.2﹣a﹣1

【解答】解:∵当x≥0时,

f(x)=;

即x∈[0,1)时,f(x)=(x+1)∈(﹣1,0];

x∈[1,3]时,f(x)=x﹣2∈[﹣1,1];

x∈(3,+∞)时,f(x)=4﹣x∈(﹣∞,﹣1);

画出x≥0时f(x)的图象,

再利用奇函数的对称性,画出x<0时f(x)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直线y=a,与y=f(x)的图象有5个交点,则方程f(x)﹣a=0共有五个实根,最左边两根之和为﹣6,最右边两根之和为6,

∵x∈(﹣1,0)时,﹣x∈(0,1),

∴f(﹣x)=(﹣x+1),

又f(﹣x)=﹣f(x),

∴f(x)=﹣(﹣x+1)=(1﹣x)﹣1=log 2(1﹣x),

∴中间的一个根满足log2(1﹣x)=a,即1﹣x=2a,

解得x=1﹣2a,

∴所有根的和为1﹣2a.

故选:A.

3.若圆(x﹣1)2+(y+1)2=r2上有且只有两个点到直线x﹣y+1=0的距离等于,则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

A.B.C.D.

【解答】解:圆(x﹣1)2+(y+1)2=r2的圆心(1,1),半径为r,

圆心(1,1)到直线x﹣y+1=0的距离d==

∵圆上有且只有两个点到直线x﹣y+1=0的距离等于,

∴.即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B.

4.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36πB.30πC.29πD.20π

【解答】解:由已知三视图得到几何体是平放的三棱柱,底面为直角边分别为2,3的直角三角形,棱柱的高为4,所以外接球的直径为,所以表面积为:;

故选C.

5.已知函数,若函数f(x)在区间上为单调递减函数,则实数ω的取值范围是()

A.B.C.D.

【解答】解:∵函数在区间上为单调递减函数,

由2kπ+≤ωx﹣≤2kπ+,

求得+≤+,

故函数f(x)的减区间为[+,+],k∈Z.

∵函数f(x)在区间上为单调递减函数,故有,求得2k+≤ω≤+,令k=0,可得≤ω≤,

故选:B.

6.已知定义域为(0,+∞)的函数f(x)的图象经过点(2,4),且对?x∈(0,+∞),都有f′(x)>1,则不等式f(2x﹣2)<2x的解集为()

A.(0,+∞)B.(0,2) C.(1,2) D.(0,1)

【解答】解:令g(x)=f(x)﹣x,

则g′(x)=f′(x)﹣1>0,

故g(x)在(0,+∞)递增,

而g(2)=f(2)﹣2=2,

由f(2x﹣2)<2x,

得g(2x﹣2)<g(2),

故,解得:1<x<2,

故选:C.

7.在三棱锥P﹣ABC中,PA=4,∠PBA=∠PCA=90°,△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则三棱锥P﹣ABC的外接球球心到平面ABC的距离是()A.B.C.D.

【解答】解:∵∠PBA=∠PCA=90°,

∴PA为平面PAB所在圆的截面的直径,

同理PA也是PBC所在圆的截面的直径,

∴PA的中点为外接球的球心,

由勾股定理得PB=PC==2,

取BC的中点D,连接AD,

则∠PAD为PA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经计算得AD=,PD=,

∴cos∠PAD==,

∴sin∠PAD=,

∴球心O到平面ABC的距离d=PAsin∠PAD=.

故选A.

8.椭圆的左焦点为F,点C是椭圆与x轴负半轴的交点,

点D是椭圆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直线x=m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若△FAB 的周长最大时,CD∥OA(O为坐标原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A.B.C.D.

【解答】解:设椭圆的右焦点F2.如图:

由椭圆的定义得△FAB的周长为:

丨AB丨+丨AF丨+丨BF丨=丨AB丨+(2a﹣丨AF2丨)+(2a﹣丨BF2丨)=4a+丨AB丨﹣丨AF2丨﹣丨BF2丨;

∵丨AF2丨+丨BF2丨≥丨AB丨;

∴丨AB丨﹣丨AF2丨﹣丨BF2丨≤0,当AB过点F2时取等号;

∴△FAB的周长:丨AB丨+丨AF丨+丨BF丨=4a+丨AB丨﹣丨AF2丨﹣丨BF2丨

≤4a;

∴△FAB的周长的最大值是4a,

则m=c,则A(c,),

由CD∥OA,则k OA=k CD,即=,即b=c,

则a2=b2+c2=2c2,则a=c,

∴椭圆的离心率e==,

故选:C.

二.填空题(共2小题)

9.若圆x2+y2﹣4x﹣4y﹣10=0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点到直线l:y=x+b的距离为

,则b取值范围为[﹣2,2] .

【解答】解:圆x2+y2﹣4x﹣4y﹣10=0整理为(x﹣2)2+(y﹣2)2=18,

∴圆心坐标为(2,2),半径为3,

要求圆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点到直线l:x﹣y+b=0的距离为2,

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2≤b≤2,

∴b的取值范围是[﹣2,2],

故答案为[﹣2,2].

三.解答题(共12小题)

10.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2+2cos (A+B).

(1)证明:b=2a;

(2)若c=a,求∠C大小.

【解答】解:(1)=2+2cos(A+B).

∴sin(2A+B)=2sinA+2sinAcos(A+B),

∴sinAcos(A+B)+cosAsin(A+B)=2sinA+2sinAcos(A+B),

∴﹣sinAcos(A+B)+cosAsin(A+B)=2sinA,即sinB=2sinA,

故由正弦定理可得b=2a.

(2)由余弦定理可得cosC===﹣,∠C是△ABC的内角,

故∠C=.

11.已知f(x)=xlnx,g(x)=﹣x2+ax﹣3.

(1)求函数f(x)在[t,t+2](t>0)上的最小值;

(2)对一切x∈(0,+∞),2f(x)≥g(x)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3)证明:对一切x∈(0,+∞),都有lnx>﹣成立.

【解答】解:(1)f(x)=xlnx,

∴f'(x)=lnx+1

当x∈(0,),f′(x)<0,f(x)单调递减,

当x∈(,+∞),f′(x)>0,f(x)单调递增

①0<t<时,f(x)min=f()=﹣;

②≤t时,f(x)在[t,t+2]上单调递增,f(x)min=f(t)=tlnt;

∴f(x)min=,

(2)2f(x)≥g(x)恒成立,

∴a≤x++2lnx恒成立,

令h(x)=x+2lnx+,

则h'(x)=1+﹣=,

由h'(x)=0,得x1=﹣3,x2=1,

x∈(0,1)时,h'(x)<0;

x∈(1,+∞)时,h'(x)>0.

∴x=1时,h(x)min=1+0+3=4.

∴a≤4.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4].

(3)对一切x∈(0,+∞),都有lnx>﹣成立,

∴xlnx>﹣,

∴f(x)>﹣,

由(1)可知f(x)=xlnx(x∈(0,+∞))的最小值是﹣,当且仅当x=时取到.

设m(x)=﹣,(x∈(0,+∞)),则m′(x)=,

∵x∈(0,1)时,m′(x)>0,

x∈(1,+∞)时,m′(x)<0,

∴m(x)max=m(1)=﹣,

从而对一切x∈(0,+∞),lnx>﹣成立.

12.已知直线l:(t为参数),曲线C1:(θ为参数).

(Ⅰ)设l与C1相交于A,B两点,求|AB|;

(Ⅱ)若把曲线C1上各点的横坐标压缩为原来的倍,纵坐标压缩为原来的倍,得到曲线C2,设点P是曲线C2上的一个动点,求它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小值.

【解答】解:(I)l的普通方程为y=(x﹣1),C1的普通方程为x2+y2=1,

联立方程组,解得交点坐标为A(1,0),B(,﹣)

所以|AB|==1;

(II)曲线C2:(θ为参数).

设所求的点为P(cosθ,sinθ),

则P到直线l的距离d==[sin()+2]

当sin()=﹣1时,d取得最小值.

13.如图,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为a,b,c,满足sin2A+sin2C﹣sin2B=sinA?sinC

(Ⅰ)求角B;

(Ⅱ)点D在线段BC上,满足DA=DC,且a=11,cos(A﹣C)=,求线段DC 的长.

【解答】解:(Ⅰ)由正弦定理及sin2A+sin2C﹣sin2B=sinA?sinC可得,

a2+c2﹣b2=ac,

∴cosB==,

∵B∈(0,π),

(Ⅱ)由条件∠BAD=∠A﹣∠C,

由cos(A﹣C)=可得sin(A﹣C)=,

设AD=x,则CD=x,BD=11﹣x,

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

故=,解得x=4﹣5,

所以AD=DC=4﹣5

14.如图,四边形ABCD与BDEF均为边长为2的菱形,∠DAB=∠DBF=60°,且FA=FC.

(1)求证:FC∥平面EAD;

(2)求点A到平面BDEF的距离.

【解答】证明:(1)∵BDEF是菱形,∴FB∥ED,

又ED?平面EAD,FB?平面EAD,∴FB∥平面EAD,

∵ABCD是菱形,∴BC∥AD,

又AD?平面EAD,BC?平面EAD,∴BC∥平面EAD,

又FB∩BC=B,FB?平面EAD,BC?平面EAD,

∴平面FBC∥平面EAD,

又FC?平面FBC,∴FC∥平面EAD;

解:(2)设AC∩BD=O,则O为AC的中点,

∵FA=FC,∴FO⊥AO,

又AO⊥BD,FO∩BD=O,∴AO⊥平面BDEF,

在菱形ABCD中,

∵AB=2,∠DAB=60°,∴,

故点A到平面BDEF的距离为.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E:=1(a>b>0)经过点

和点B(0,2),斜率为k(k≠0)的直线经过点P(2,0)且交E于M,N两点.(1)求椭圆E的方程;

(2)当△AOM与△AON面积比值为7,求实数k的值.

【解答】解:(Ⅰ)∵椭圆E:=1(a>b>0)经过点和点B(0,2),

∴,解得a=2,b=,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Ⅱ)设点M(x1,y1),N(x2,y2),

取立,得(3k2+4)y2+16ky+4k2=0,

∴,且△=256k2﹣16k2(3k2+4)>0,解得0<k2<4,

∴y1=7y2,

∴,

解得实数k的值为±1.

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圆O:x2+y2=4上每一个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得到曲线C.

(1)求曲线C的参数方程;

(2)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以x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在两坐标系中取相同的单位长度,射线θ=α(ρ≥0)与圆O和曲线C分别交于点A,B,求|AB|的最大值.

【解答】解:(1)圆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

根据题意,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

(2)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

??极坐标方程ρ=

令θ=α,则极坐标系中A,B(,π+α)

则|AB|=2×,

当α=0时,|AB|取最大值为4.

17.己知抛物线C1:x2=2py(p>0)与圆C2:x2+y2=5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4.(Ⅰ)求p的值;

(Ⅱ)设过抛物线C1的焦点F且斜率为k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与圆C2交于C,D两点,当k∈[0,1]时,求|AB|?|CD|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Ⅰ)由题意,设抛物线C1:x2=2py(p>0)与圆C2:x2+y2=5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为R(2,m),

∴4+m2=5,

∵m>0,

∴m=1,

将(2,1)代入x2=2py,可得p=2;

(Ⅱ)抛物线C1的方程为x2=4y.直线的方程为y=kx+1,

联立x2=4y可得x2﹣4kx﹣4=0,

设A(x1,y1),B(x2,y2)

∴x1+x2=﹣4k,x1x2=﹣4

联立x2+y2=5可得(1+k2)x2+2kx﹣4=0,

设C(x3,y3),D(x4,y4),

∴x3+x4=﹣,x3x4=﹣,

∴|AB|=?=4(1+k2),|CD|=,

∴|AB||CD|=4=×,

∵k∈[0,1],∴k2∈[0,1],

∴|AB||CD|∈[16,24].

18.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DC=CB=CF=1,∠ABC=60°,四边形ACFE为矩形,点M为线段EF中点,平面ACFE⊥平面ABCD.

(Ⅰ)求证:BC⊥AM;

(Ⅱ)求点A到平面MBC的距离.

【解答】解:(Ⅰ)证明:在等腰梯形ABCD中,

∵AB∥CD,AD=DC=CB=1,∠ABC=60°,

∴AB=CD+2BCcos∠ABC=2,

∴AC2=AB2+BC2﹣2AB?BC?cos60°=3,

∴AB2=AC2+BC2,∴BC⊥AC,

∴平面ACFE⊥平面ABCD,平面ACFE∩平面ABCD=AC,BC?平面ABCD,

∴BC⊥平面ACFE,∵直线AM?平面ACFE,

∴BC⊥AM.

(Ⅱ)连接MC,

由(Ⅰ)可知,,又BC=1,

∴,点M到平面ABC的距离等于CF=1,

∴,

又BC⊥平面ACFE,∴BC⊥CM,

∴,,

设点A平面MBC的距离为d,则.∴,∴.

∴点A到平面MBC的距离为.

1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圆ρ=4cosθ与圆ρ=2sinθ交于O,A两点.

(Ⅰ)求直线OA的斜率;

(Ⅱ)过O点作OA的垂线分别交两圆于点B,C,求|BC|.

【解答】解:(Ⅰ)由,得2cosθ=sinθ,tanθ=2,

∴k OA=2.

(Ⅱ)设A的极角为θ,tanθ=2,则sinθ=,cosθ=,则B(ρ1,θ﹣),代入ρ=2cosθ得ρ1=2cos(θ﹣)=2sinθ=,

C(ρ2,θ+),代代入ρ=sinθ得ρ2=sin(θ+)=cosθ=,

∴|BC|=ρ1+ρ2=.

说明文解题步骤

说明文解题步骤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简称为“三看一得”) 一看标题,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揣摩题目的作用。 二看特殊段,即看开头、结尾有无非说明性文字,分析作用。 三看体现段落的重点信息的词、句,标出中心句。即: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得出相关信息: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②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文的结

构层次;③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1、注意提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2、明确括号中的要求 3、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 三、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这样,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从考点分

析入手,写出答案。 附录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题型 【题型分类】 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 【方法技巧】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二、结构分析题型 【题型分类】 1、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2、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 3、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 4、判断说明的顺序 【方法技巧】 1、解答对说明对象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也有的需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

(完整版)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习题答题步骤方法与技巧详解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习题答题步骤方法与技巧详解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相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 点是否准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能够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 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 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使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 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增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 +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增强语气等;

(完整版)2017年地理高考真题全国卷一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4~5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 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设备成本 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A.产量大B.价格低 C.款式新D.质量优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单体也可以是一个系统.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否是求解“力、位移与速率关系”问题. (3)若是,根据W合=E k2-E k1列式求解. 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 动能定理 把几个有相互作用的质点所组成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功与能之间所遵循的规律。首先,把动能定理的关系式推广到由几个质点组成的系统。这时,用E k和E k0分别表示系统内所有质点在终态和初态的总动能,W表示作用在各质点上所有的力所做的功的总和,则有

W=E k-E k0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不是合力的功。因为由几个质点组成的系统,不同于一个质点,各力作用点的位移不一定相同。作用力又可区分为外力和内力,外力是指系统外其它物体对系统内各质点的作用力,内力是指系统内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虽然内力的合力为零,但内力的功一般不为零,因为各力作用点的位移不一定相同。因此,对于系统来说,上式中的W 应等于外力所做的功与内力所做的功之和,所以,上式可改写为 W外+W内=E k-E k0(1) 这就是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它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

功能原理 系统的内力可分为保守内力和非保守内力。因此,内力的功W内应等于保守内力的功与非保守内力的功之和。所以(1)式可写为 W外力+W保守内力+W非保守内力=E k-E k0 (从系统的动能定理出发阐述系统的功能定理,根据系统的动能定理表达式,把内力功分为保守性内力功和非保守性内力功) 由于保守内力所做的功可用系统势能的减少来表示,即W保守内力=Ep0-E p,所以,上式可改写为 W外力+W非保守内力=(E k+E p)-(Ek0+Ep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1课时)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理解题意。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及所求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某班有男生27人,有女生22人,问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其数量关系是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如果问,男生是女生的多少倍?则数量关系就是倍数比的关系。在应用题中,有的题数量关系简单,很容易弄清,有的题则数量关系复杂,这就需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的数量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弄清数量关系,才能找到解题途径。 3.列式解答 依据分析得到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4.验算并写出答案 检验解答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与原题的题意是否相符,然后写出答案。 检验的方法: (1)估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否合乎情理。应用题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数据一般都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就要检查题目是不是做错了。 (2)代入。把算出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按照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运算,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与原题已知条件相符。 (3)另解。验算时,如果能采用另一种解法,可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情况。如答案一致,就验证了解答正确。 上面说的应用题的解答步骤是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一般的解题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在实际 1、一台电脑现价4000元,比原价便宜了20%,原价多少元?(用方程解答) 2、学校要装修一间会议室,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600块;如果改用 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用比例解) 3、下图的直角三角形以AB为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形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 米? 6cm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细节理解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94088

细节理解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一、教学引入 细节理解题.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最重要的一类题型。根据我的分类,所有的阅读理解题型按照答案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和形式不通,可以分为细节理解和主旨大意两大类,而前一类在整个题量当中大概会占到80%甚至以上的比例。 二、细节理解题的分类 细节理解题的答案往往不是文章中的细节在选项中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文中的细节经过合理的推理或转化得出的。 1.同样,按照答案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细节理解题可以分为集中型细节理解题和分散型细节理解题。 (1)集中型:就文章的单个细节提问,答案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一般也位于单句话或几句话中。 因为具体细节不同,出题形式千变万化,因题而异。如: 【2010江苏】57.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ancestors of the Potter family most probably 【2010上海】70.. As is mentioned in the card,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 paper mainly lies in that (2)分散型:题目涉及到文章某一段或几段,甚至贯穿全文的各个位置,需要考生寻找文章中的多个细节。请注意,分散型细节理解题并不意味着题目的正确答案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正确答案往往也是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句子或细节。只是说文章的干扰选项是关于不同的细节,需要我们在定位的时候阅读某一个区域。分散型细节理解题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We can learn/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Which of the follow ing is NOT mentioned about …? 也有因题而异的,有些看似集中的其实也分散在文中,需要考生仔细定位。如: 【2010江苏】61. Some people are against killing wolves because . 原文所陈述的原因有很多段,而并不是单个的句子。 2. 就题目形式而言,细节理解题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 (1)文章细节:针对文中细节直接提问 (2)指代判断:判断文中某个代词或特定词组的指代关系 (3)图表数据:对题目中的图标和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 (4)词义猜测:推测文中某个词或词组的含义 (5)顺序排列:选择文中细节出现的正确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6)态度目的:作者在文中引入某个细节的目的,或对某个细节或细节人物的态度 三、细节理解解题方法 三大法宝:顺序原则、定位词、排除法 1. 把握解题的顺序原则。一般来说隐含题目答案的位置与题目的顺序是一致的,这能帮助我们缩小寻找范围,大大提高效率。我们做题时可以采用采用步步为营法,看一题做一题。 【2010广东】 C Food sometimes gets poisoned with harmful things. A person who eats such food can get an illness called food poisoning. Food poisoning is usually not serious, but some types are deadly, The symptoms of food poisoning usually begin within hours of eating the poisoned food. Fev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Certain microorganisms (微生物) cause most types of food poisoning. Bacteria and other microorganisms can poison eggs, meat, vegetables, and many other foods. After entering the body, these tiny living things release (释放) poisons that make people sick. Some chemicals can also cause food poisoning. They are often added to food while it is being grown, processed, or prepaid. For example, many farmers spray chemicals on crops to kill weeds and insects. Some people may have a bad reaction to those chemicals when they eat the crops. Some plants and animals contain natural poisons that are harmful to people. These include certain kinds of seafood, grains, nuts, seeds, beans, and mushrooms. When people handle food properly, the risk of food poisoning is very small Microorganisms multiply rapidly in dirty places and in warm temperatures. This means that people should never touch food with ditty hands or put food on unwashed surfaces. Food should be kept in a refrigerator to stop microorganisms from gnawing. Meat needs to be cooked thoroughly to kill any dangerous microorganisms. People should also wash food covered with chemicals before eating it. Finally, people should not eat raid mushrooms or other foods that

2019年全国三卷高考地理试题(试卷版+详解版)

2019年全国卷Ⅲ地理试题版 解析版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地理试题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图1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肥料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图2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3~5题。

3.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 4.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 5.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完型填空题的基本解题步骤与技巧

完型填空题的基本解题步骤与技巧: 由于完形填空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因此,要提高正确率,除了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一定的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与技巧。 1、重视首句,把握开篇。 完形填空一般无标题,首句一般不留空白,是完整的一句,全文信息从此开始。细读首句,可判断文章体裁,预测全文大意和主旨。 2、通读全文,领略大意。 完形填空题的文章尽管是有意地抽掉了一些词,使信息中断,造成间隔性的词义空白,但仍不失为完整的语篇。阅读全文要一气呵成,尽管有空格、生词或不明白的地方,仍要快速读下去。读时要注意找出关键词、中心词,划出某些代表人物和情节的词,以便于形成思路。对空格要填的词可作试探性地猜测,为下一步选择答案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要注意不要在未掌握大意的基础上,边阅读,边做题,这样速度慢、准确率低。 3、瞻前顾后,灵活答题。 通过通读全文,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后,学生可以从头开始边细读边分析。根据上下文意思选取语法正确、语义贴切、语言准确的词语。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瞻前顾后,灵活答题。 所谓“瞻前顾后”,即先读所填词的句子,回顾上一句,兼顾下一句。如果一句中有两个空白待填,在初定答案时要“双管齐下”,在两处同时试填,然后通读全句,确定答案。另外在做题时要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把握性强的选项要做到一锤子定音。而对那些把握性不强的选项,不妨先放一下,接着再往下做,然后再回过头来补填。这时,由于通过你对上下文的精研细磨,上文其意自现。答题时可采

用 1)择优法:根据文章及结构边读边填,如果能够立刻判定最佳答案的,不必再去逐个考证其余答案。2)排除法:如答案一时难以确定,可按空格位置,从语法结构、词语搭配、上下文语境、习惯用法、词义辨析等方面,对选项逐项分析试填。排除干扰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4、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这一步也相当关键,在答题完后一定要再仔仔细细地阅读全文,对所有的答案逐个再进行一次核查。核查时注意以下三点: 1) 上下文的一致性:即时态语态的一致;代词、名词、单复数的一致。 2) 从语法和惯用法及习惯搭配、甚至语感入手,看是否符合上下文的逻辑。 3) 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是否连贯。检查时既要处处留心语法、习惯用语、固定搭配等方面的正确性,还应充分考虑语义、内容等方面的合理性。 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首先通读全文,不要被某个或某些自己不熟悉的单词所困扰,了解大概意思。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精读全文,同时选择答案,必要时用排除法,注意,文章中一般都会有答案,有的可以直接找到,英美人并不愿意把问题弄得太深奥,不必想得太复杂,很多都是直接了当的,千万别自己发挥想象。但不得不说,平时多积累词汇量的话,答题可能就会主动一些,有把握一些。祝成功!

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及训练步骤(精解版)

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 阅读理解简解题思路基本步骤要做到以下四点: 1.速读原文材料 2.看清题目要求 3.细找文中原话 4.认真回答问题 速度材料的经验总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时要求对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一般情况都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

近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土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读图1,完成6~8题。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90m D.65m 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9~ll题。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lO.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第Ⅱ卷

现代文阅读解题步骤

、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地词语、句子;[可以稍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地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地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地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地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地哪些东西呢? 、了解文章地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地?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地?、了解文章地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地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地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地情感变化是怎样地?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地?文章是怎样过渡地?弄清文章地线索、顺序、层次等.、了解文章地思想、感情、主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地目地: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地词句.文章中关键地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地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地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地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地词句.注意文章地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地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弄清文章地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地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地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地基础. 弄清记叙文地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找出文章地线索.记叙文地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地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明确文章地顺序.记叙地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地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地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地新装》.倒叙,指记叙地时候把后发生地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地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地起止点,对找出记叙地线索,把握文章地结构将有所帮助. ()理清文章地层次.理清文章地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地重要一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把握文章地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地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地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地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地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地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地.、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1,2,3,4,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解题步骤与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解题步骤与方法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二、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三、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格式:人+事+果。 2.说明文:说明(介绍)了……对象的……特点。 3.议论文:论证了……的论点。 四、中心思想的概括 1.写人的记叙文:本文通过记叙……,赞美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2.叙事的记叙文:本文通过记叙……,说明了……的道理(或抨击了……的问题)。 3.写景的记叙文:本文通过描写……,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4.状物的记叙文:本文通过描写……,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方法技巧: 1.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3.状物的文章,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五、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句中意思+句外意思(情感)。有时要考虑它的比喻义、特殊含义、感情色彩、是否反语(讽刺)、是否夸张等。 六、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内容上的作用:写了……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2、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比。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七、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 2、拟人:把……人格化(或赋予人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排比:富有气势地写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突出强调,加强语气,更加肯定地写出了……。 八、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② 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话语的中断。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排列组合基础知识及解题技巧

排列组合基础知识及习题分析 在介绍排列组合方法之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基本的运算公式! 35C =(5×4×3)/(3×2×1) 26 C =(6×5)/(2×1) 通过这2个例子 看出 n m C 公式 是种子数M 开始与自身连续的N 个自然数的降序乘积做为分子。 以取值N 的阶层作为分母 35P =5×4×3 66P =6×5×4×3×2×1 通过这2个例子 n m P =从M 开始与自身连续N 个自然数的降序乘积 当N =M 时 即M 的阶层 排列、组合的本质是研究“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n)个元素,有序和无序摆放的各种可能性”.区别排列与组合的标志是“有序”与“无序”.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思维模式有二: 其一是看问题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有序用“排列”,无序用“组合”; 其二是看问题需要分类还是需要分步?分类用“加法”,分步用“乘法”. 分 类:“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 类方法”,这是对完成这件事的所有办法的一个分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适合于它的分类标准,然后在这个 标准下进行分类;其次,分类时要注意满足两条基本原则:①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须属于某一类;②分别属于不同两类的两种方法是不同的方法. 分步:“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这是说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n 个步骤.分步时,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可行的分步标准;其次,步骤的设置要满足完成这件事必须并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 个步骤后,这件事才算最终完成. 两 个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和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如果完成一件事有n 类办法,这n 类办法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无论那一类办法中的那一种方法都能单独完 成这件事,求完成这件事的方法种数,就用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 个步骤,缺一不可,即需要依次完成所有的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而完成每一个 步骤各有若干种不同的方法,求完成这件事的方法种类就用乘法原理. 在解决排列与组合的应用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常见命题形式: “在”与“不在” “邻”与“不邻” 在解决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⑴“相邻”问题在解题时常用“合并元素法”,可把两个以上的元素当做一个元素来看,这是处理相邻最常用的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耐心分析,明确数量关系 (三)通过画图,构建模型 无论高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用图会更直观而有趣地表达题意。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图中可以更清晰看出各种数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而不是只限于文字的想象,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更快、更准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列式解答,别忘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只是初步把问题解决,是否正确呢?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障。 检验的方法有多种: 1.估算法。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数据结果与实际差距太大,就要反思解答过程及计算。 2.代入法。把已得出的数据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题中,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条件中的数据,如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3.寻找其他方法。检验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以上是在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前提,还要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消元法、替代法等,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要掌握各种方法,随问题中的条件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一)消元法 所谓消元法是对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的应用题,必须想方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最后再求出消去的那个未知数。我们由浅入深地来分析此类型的方法。 例1.甲乙二人去商店买练习本和笔记本,甲买了5个练习本和6个笔记本,共花了9.5元。乙买了5个练习本和7个笔记本,共花了10.7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 分析:此题有两个未知数,要想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可以消除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利用甲乙二人花钱的差,先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此题关键是数控量关系:(5个练习本+7个笔记本)-(5个练习本+6个笔记本)=1个笔记本 解:(1)乙比甲多买几个笔记本?7-6=1(个) (2)1个笔记本多少钱?10.7-9.5=1.2(元) (3)6个笔记本多少钱?6×1.2=7.2(元) (4)5个练习本多少钱?9.5-7.2=2.3(元) (5)1个练习本多少钱?2.3÷5=0.46(元) (二)替代法 什么是替代法呢?题中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未知数量替代它的未知数量,使数量关系化繁为简,数量关系单一了,也就可以解?Q问题了。

高考地理真题全国卷

、选择题:本题共 11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全国卷I ) 图 1 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 片,拍摄于 2017 年 3 月 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 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 (左图 ) ,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 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 1— 3 题。 1. 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2. 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3.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 土壤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 先河。至 1930 年,海德堡已成立了 6 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 先后在海德堡集聚。 产业集聚、 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 4—5 题。 4. 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5. 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 A. 产量大 B. 价格低 C. 款式新 D. 质量优 图 2 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脚杆, 年均降水量仅为 210 毫米, 但 湖面年蒸发量可达 2 000 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 题。 6. 盐湖面积多年稳定,标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 远大于 2 000 毫米 B. 约为 2 000 毫米 C. 约为 210 毫米 D. 远小于 210 毫米 7. 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 坡面 B. 洪积扇 C. 河谷 D. 湖盆 8.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而 ( 右图 ) 。拍摄当日,这些杂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 针叶林 A.用地类型差异 B. 居民爱好差异 C. 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 不断刺 A. 市场营销成本 B. 原料成本 C. 劳动力成本 D. 设备成本 6-8

解题的一般步骤

解题的一般步骤 1、审诗题(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春夜喜雨》、《旅夜书怀》、《柳》…… 2、审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 3、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 4、通词句(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 5、味意象(形声色质味è情调;时空位置(在脑海中形成“多媒体”的图景) 6、入意境(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或“理”) 7、定主旨(综合思想因素与感情涵义,比较主次轻重) 8、认“技巧”(语意关系类、结构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 相关基知解读 -------------------------------------------------------------------------------- 以下内容只有请你先点击右边广告,再回复本帖后才可以浏览 第一讲审诗题 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二、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又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三、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是《移居》[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们应该重视。 四、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然而,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二讲审作者 即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