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期末复习

伤寒论期末复习

伤寒论期末复习
伤寒论期末复习

一.解词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

感而即发的疾病。(第7页)

2.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

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2.3.4第13页)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

并病等。

4.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则称为直中。

5.酒客:嗜酒之人,《医宗金鉴》:“酒客,谓好饮之人也。”酒客病,指经常喝酒的人感冒

了,经常喝酒的人多湿热。(第30页)

二、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的脉证提纲。辨析: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之气,功能固护于外。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正邪于体表,而出现太阳表证的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诸证反映出外邪侵袭太阳经脉,人之肌表受邪,正邪交争在体表,故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的共有症状。(第18页)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辨析:太阳中风证是太阳病的一种类型,即有太阳病脉证,又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本证因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而致。风寒侵袭,风邪为重,风为阳邪,伤人较浅,病在于卫。(第19页)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辨析:太阳伤寒证是太阳病的另一类型,即在太阳病脉证的基础上,不论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又见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本证因风寒袭表,导致卫阳外闭,营阴郁滞而成。风寒袭表,寒邪为重,寒为阴邪,其性凛列,伤人阳气比中风为重。(第19页)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病机:风邪外袭,营卫失调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煎服法:服桂枝汤有以下注意事项:①浓煎一次,分3次温服。②服药后令病者喝热稀粥,并加衣被,使全身微汗为佳,不可过汗,是既助汗源,又防伤正之法。③一服汗出病解即止。

④若不汗,可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⑤药后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他变化。(第24页)

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提要:论荣卫不和而致常自汗出的证治。本条不言中风、伤寒、不言太阳病,而以“病”字冠于条首,知非专指感受风寒之邪而言,而是属于杂病。经常自汗出,是因为荣卫不相和谐(即卫不外固,营阴外泄)所致,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壮卫以固营。中医谓之发汗以止汗。(28页)

6.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提要:论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本条辨证的眼目在于,一为“藏无他病”,一为

“卫气不和”。论治的要点在于“先其时发汗”。采用“先其时发汗”的原因在于,此病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营卫较为平衡稳定,易于调解,服用桂枝汤,使药物能更好的发挥调和营卫作用。此法中医谓之“截法”。属杂病范畴。(第29页)

先其时:指在发热汗出之前。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

将息:调养、休息。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病机:风寒犯表,卫强营弱,经气不利。

主症: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项背拘紧不适。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舒经生津。

方义:本方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葛根味甘性平,其作用有三:一升阳发表,且桂枝汤发表解肌,故不必啜粥;二是宣通经气,通经脉,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三是升津液,起阴气,鼓舞阳明津液布达,滋津润燥,缓解经脉拘急。(第31页)

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炙甘草生姜芍药大枣厚朴杏仁

提要:18条论太阳中风兼喘(宿喘新感)的证治。43条论太阳病下后表不解兼微喘的证治;病机:表邪内扰,肺气上逆。

治则:祛风解肌,降气平喘。(第32页)

9.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附子

提要:过汗致阳虚漏汗表未解的证治。

病机:表邪未尽,阴阳两伤,卫阳不固,阴也不足。

主症:漏汗或动则汗出过多,恶风较重,伴小便难,四肢拘急。

治则:调和营卫,扶阳固表(第34页)

10.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加芍药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芍药炙甘草人参大枣生姜

病机:中风表虚,气营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痛绵绵、脉来沉迟。

治法:解肌祛风,益气和营。(第36页)

1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第37页)

12.麻黄汤兼证

葛根汤证: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芍药大枣

病机:卫闭营郁,经气不利。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项背强急。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经。(第46页)

13.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38)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提要: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闭营遏,阳郁化热。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烦躁。

治法:发散风寒,清解郁热。(第49页)

14.小青龙汤证: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寒饮内停。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干呕,咳嗽,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等治法:发汗解表,温化寒饮(第51页)

15.太阳病里证:蓄水证(五苓散证)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提壶揭盖法)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化气利水,外散风寒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不舒,或兼发热,苔白滑,脉浮或浮数。(第58页)

16.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提要:论太阳蓄血轻证的证治及治禁。

病机:血热初结,蓄于下焦。

主症: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舌红苔黄,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下瘀热。(第61页)

17太阳病变证:辨治纲要----辨证治则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上)

太阳病经过数日,已用过发汗或吐下、温针等治疗,不仅病症不愈,而且病情恶化,便是坏病,也就是误治后的变证。观其脉证,是说坏病变化十分复杂,证候多端;所变何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也无成法。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脉证并举,四诊合参,全面完整地搜集病情资料,以供准确地分析判断病机之用。知犯何逆,是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的分析研究,打出疾病的症结所在。随证治之,是根据正确诊断,针对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本质进行治疗。(第66页)

18.热证:

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或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栀子豉汤方:栀子香豉

辨证要点:病机:无形邪热郁扰胸膈。

主症:尚轻者可见虚烦不得眠;剧者则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治法:清宣郁热(第71页)

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炙甘草

提要: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病机:邪热壅肺。

主症:咳喘,发热,汗出,口渴,咳嗽,痰黄稠,苔黄,脉数。

治法:清宣肺热。(第75页)

20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身热,胸脘烦热,口渴,下利臭秽,肛门灼热感,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第77页)

21.心阳虚证:桂枝甘草汤证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桂枝炙甘草

提要: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而心悸的证治。

病机:心阳损伤。

主症:心悸,欲得按。

治法:温通心阳(第80页)

22.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提要:论心阳虚致奔豚的证治。

病机:心阳虚,下焦水寒之气上逆。

主症: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第83页)

23.水气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原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提要:论汗后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病机: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主症:脐下悸,筑筑然跳动不安,舌淡苔白。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第84页)

2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提要:论误用吐下法后致脾虚水气上冲的证治及治疗禁忌。

病机:脾失健运,水饮内停。

主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第85页)

25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提要:论脾虚气滞腹胀满的证治。

病机:气机壅滞,脾虚不运

主症:腹胀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

治法:行气宽中,健脾温运。(第87页)

26.小建中汤证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提要:论伤寒里虚,心悸而烦的证治。

病机:中焦虚损,气虚血少,心失所养

主症:心悸,心烦,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

治法: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第88页)

27.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桂枝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提要:论太阳病误下后脾虚表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损伤,表邪未解。

主症:下利清稀,心下痞鞭,发热恶寒。

治法:温阳健脾,兼以解表。(第89页)

28.真武汤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提要:论阳虚水泛的证治。

病机:肾阳虚衰,水气内停。

主症: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

治法:温肾阳,利水气。

振振欲擗地:擗:仆倒之意。即身体振颤,站立不稳而欲仆倒之状。(92页)

29.炙甘草汤证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提要:论心阴阳两虚的证治

病机:心阴阳两虚

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短气,乏力,动则尤甚。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第96页)

30小陷胸汤证: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黄连半夏栝楼实

提要:本条论小结胸证的证治

病机:痰热互结于心下

主症: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等。

治法:清热,化痰,散结。(第102页)

31.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提要:论热痞的证治及痞证兼表的治疗原则。

病机:中焦有热,痞塞不通。

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关脉浮。

治法:泻热消痞。(第107页)

32.寒热错杂痞证: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提要:辨小柴胡汤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疗。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升降失常

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第110页)

33.生姜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生姜炙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提要: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的证治。

病机:胃虚水停,气机痞塞。

主症: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第111页)

34.甘草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炙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提要:脾胃气虚痞利俱甚的证治。

病机:脾胃气虚,痞利俱甚。

主症: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不利日数十行。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第112页)

35.其他痞证(旋覆代赭汤证)

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炙甘草半夏大枣

提要:本条论痰气痞的证治。

病机:肝胃气逆,痰气壅塞

主症: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治法:和胃降逆,化痰下气。(第113页)

36.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提要:论上热下寒腹痛欲呕的证治。

病机:胸中有热,腹中有寒,上热下寒。

主症:欲呕吐,腹痛。

治法:清上温下,调和脾胃。(第116页)

37.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提要:阳明病的提纲。(第130页)

38.阳明病脉证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提要:阳明病的外证。

解析:阳明病属里热实证,其反映在外的证候叫做外证。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之意。阳明病因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身热。热邪太盛,迫津外泄,故汗自出。不恶寒,是无太阳表证。反恶热,言其里热亢盛,病者有恶热之感。无论阳明热证,或阳明实证,都必然具有这些证候。一般而言,阳明热证热势较高,汗出较多;阳明实证热势往往不高,汗也较少,或身无汗,其不恶寒反恶热则一。又身热汗出是太阳阳明所共有之证,鉴别的方法,惟在恶寒与恶热。其次,则太阳脉浮,阳明热证脉多洪大,实证多沉实。(第133页)

39.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知母石膏炙甘草人参粳米

提要: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病机:阳明热盛,津气两伤

主症:发热,汗出,舌上干燥而烦而口渴甚,或大烦渴不解,喜冷饮,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第138页)

40.润导法:麻子仁丸证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提要:辨脾约脉证和治法。

病机:胃强脾弱

主症:大便干结,甚则干如羊屎,但十余日不更衣无所苦,小便频数而量少。

治法:润肠泄热通便。

脾约证属阳明,但与诸承气汤证略有区别。承气汤证,属阳明燥化成实,故多有恶热和潮热、谵语、烦躁、腹满硬痛等,其有津伤之象,然非脾失转输、津液偏渗所致,而应责之于邪热炽盛,燥屎内阻,故治在攻泻阳明燥实,其法较峻。脾约证也有胃热,然不能与承气证之燥热比肩,其病机重点当在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以致肠燥便秘。而腹无明显的胀满疼痛,饮食如常。

脾约:病由胃热肠燥,津液不足,而大便硬,法宜润肠滋燥,软坚通便,故用麻子仁丸。(第153页)

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1、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 运行受阻,—项强。 2、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此为表虚症。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 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 [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体必然疼痛,脉阴阳 俱紧,此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 [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较和缓,则病势轻微,不会再有传变。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 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 及阳明了。脉数急者:“数” 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躁烦” 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 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 误用辛温发 汗而成风温,症见身灼热而脉象浮盛有力,热忧心神则神识昏迷,且多睡眠而语言难出。邪 热上壅于肺,呼吸不利则鼻息必鼾,热盛迫津而见自汗出,邪热伤及元气可见肢重。 [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 风温之证若再误下,重伤其津液,化源必然枯 竭,则见小便不利;津伤热炽,神昏加重,故直视而失溲。 [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总之,若遇“风温”'一证,不明白清热以救阴之理,误用火攻,可因火毒剧烈,熏灼肝胆,肝风内动。证见发黄、惊痫、瘈疭等危候,故言之:若已被火,而复以火熏之,谓逆而再 逆,终促命期。此为医家之大罪,实为风温之大戒!

(完整版)小学一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试卷

小学一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试卷 二、划出下列单词中的元音字母: uncle balloon mouth leaf sing ?三、正确抄写下列单词: bicycle father jump three butterfly ?四、问答句编号 1.How old are you today? No, he hasnt. 2.Have you got a balloon? She has got a taro. 3.What do you like to eat? I like to eat peaches. 4.What has she got? No, I have got a ball. 5.Has he got a swing? Im five.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1.Whats your name? 2.How are you? 3. How old are you? 4.How many books? (4) 5.Happy New Year!

6.Happy birthday. 7.Whats your father? 8.Whats your mother? 9.Are you a pupil? 10. Are you a teacher? 11. Is your father a doctor? 12. Is your mother a nurse? 13. Do you like meat? 14. Is it blue? (No) 15. What colour is your bag? 16. What do you see? (a butterfly) 17. Is he a policeman? (no) 18. Is she a nurse? (yes) 19. Say hello to your mother. 20. Say goodbye to your teacher. 21. Come with me. 22. What is this? ( apple) 23. What is that?(kite) 24. What do you like to eat? 25. Good morning. 26. Good afternoon. 27. Hello , Im Mary.

完整word版,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

1.选择题共40分,单选。 2.名词解释共10分。 3.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 4.问答题2道,10分。 5.原文阐释15分。 第二部分考试重点 第一类:老师明确提出的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共10分): 1.广义伤寒(P7):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2.狭义伤寒(P7):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3.合病(P13):凡两经或者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4.并病(P13):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 5.直中(P13):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为直中。 6.太阳病(P17):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所出现的病证。 7.酒客(P30):嗜酒之人。 8.喘家(P32):指素有喘证之人。 9.白饮(P58):又作白米饮,即米汤;亦有说指白酒。 10.四逆辈(P195):辈指一类的意思。四逆辈即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二、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 1.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即辩证的治疗原则)(P66) 答:①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病情恶化,证候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候称其名者。②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③坏病变化复杂,证候多端,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辨明既往用过何种误治方法。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诊断,运用理法方药的知识,准确辨证,按证立法,依法选方。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而且也是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对治疗其它各种疾病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白虎加人参汤证,为何会有口大渴、口大烦渴不解?(P138) 答:①病因:伤寒汗吐下后,邪入阳明,或伤寒邪气自传阳明。②口大渴的原因:胃中津液耗伤,舌上干燥而烦,里热伤津,津伤则饮水自救,故见口渴。③口大烦渴不解:大烦渴者为心烦之甚,口渴之极。因热盛耗气,气伤则不能将水化为津液,故饮水数升而口渴不解。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腹胀满的病机是什么?是实证、虚证、还是虚实夹杂的 腹胀满?(P87 ) 答:①病机:气机壅滞,脾虚不运。即,发汗太过,使脾气脾阳损伤,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湿聚为痰,痰湿阻滞,气机不利,故腹胀满。②证属虚中夹实。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总论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者:张机,字仲景 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 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 首次校正:宋朝林亿 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 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 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 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 病邪:寒邪 八纲:表、实、寒——阳证 病位:在表 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 【纲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 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2、桂枝汤煎服法: 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针药并用)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灵活运用) 4、桂枝汤类方 方证名主症药物组成桂枝汤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加葛根汤+项背强几几+葛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之微喘+厚朴、杏仁 桂枝加附子汤遂漏不止+附子 桂枝去芍药汤脉促胸满-芍药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

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

四年级英语期末测试卷

期末测试卷三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听力部分(40分) 一、听录音, 将你所听到的单词选项填在括号里。(10分) ()1.A.shirt B. skirt C. dirt ()2.A.shorts B. socks C. scarves ()3.A.dress B. jeans C. yes ()4.A.sheep B. cheap C. eat ()5.A.world B. warm C. weather 二、听录音, 给图片标序号。(10分) ()()() () () 三、听录音, 给问句选择正确的答语。(10分) ()1.A.Forty-two. B. Forty yuan. ()2.A.Yes, I am. B. Yes, I do. ()3.A.They are Mike's. B. They are Mike. ()4.A.They are nine yuan. B. It's nine yuan. ()5.A.Yes, they are. B. Yes, it is. 四、听录音, 选择正确的答案。(10分) ()1.Where is Sarah?

A. In the school. B. At home. C. In the shop. ()2.Is the dress pretty? A. Yes, it is. B. No, it isn't. C. No, it is. ()3.How much is the dress? A. Eighteen yuan. B. Eighty yuan. C. Twenty-eight yuan. ()4.Is the dress very expensive? A. Yes, it is. B. No, it isn't. C. Yes, it isn't. ()5.Sarah likes the dress. They will ________ it. A. try on B. take C. see 笔试部分(60分) 五、根据提示, 补全单词, 并将完整的单词写在横线上, 补全句子。(6分) 1.It's hot. Take off your____________. 2. Go to the____________. Read a book. 3. It's ____________ and snowy. 4. How much are these____________? 5. It's 11: 30. It's time for____________. 6. Are these ____________ on the farm? 六、读一读, 判断句子与图片是(T)否(F)相符。(5分) ()1.We have a new computer room. ()2.It's ten o'clock in Beijing.

伤寒论重点背诵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

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

伤寒论选读重点打印版

《伤寒学》重点 总论 题型: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P4 2.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不同。P13 3.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P5 4.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P5 5.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P5 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P18 2.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p23 3.喘家:素患喘疾的人p24 4.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症。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p32 5.筋惕肉瞤:惕、瞤义近,皆指抽动。即筋肉不自主的跳动。p37 6.消渴:非病名,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p46 7.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引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P46 8.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指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P49 9.坏病:也称变证。即治坏的病,指因误治而致原始证候发生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不属太阳病范畴的病证。P53 10.虚烦:虚,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烦,心烦。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P59 11.奔豚:证候名。豚即猪。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P68 12.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P92 题型.简答论述 1.桂枝加葛根汤证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P23 2.葛根汤证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方用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葛根、麻黄)P35 3.桃核承气汤证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

英语期末测试题

深港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满分100分) 班别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 听力部分(50分) 一、听录音,选出包含你听到的音素的单词。念两次。(5’) ( ) 1. A. sink B. drink C. pink D. ring ( ) 2. B. near B. chair C. cheer D. hear ( ) 3. A. white B. toy C. skate D. skates ( ) 4. A. party B. butter C. far D. supermarket ( ) 5. A. book B. teeth C. food D. lose 二、听录音,听句子,选出听到的句子包含的单词或短语。念两次。(5’) ( ) 1. A. exciting B. delicious C.interesting ( ) 2. A. see B. swim C. saw ( ) 3. A. safe B. dangerous C. exciting ( ) 4. A. talk quietly B. walk quickly C. walk slowly ( ) 5. A. sent emails B. read books C. won a prize 三、听录音,选择正确的答句和问句。(5分) ( ) 1. A.I had a busy week. B.I have some books. C.I am going to have a holiday. D.I don ’t have any milk. ( ) 2. A. Yes , she was . B. Yes, it was. C. No, she isn ’t. D. No, I don ’t. ( ) 3. A. It ’s from China . B. He ’s over there. C. It ’s on the floor. D. It ’s red. ( ) 4. A. Was your bag red? B. What color is your bag? C. I s this your bag? D. Where ’s your bag? ( )5. A. How often does he water the plants? B. How did he go there? C. When did he go? D. Where ’s your bag? 四、听录音,选出你听到的句子。念两次。(5’) ( )1. A. We can get presents at Christmas. B. We can play at Christmas. C. We can make a card at Christmas. D. We can sing at Christmas. ( ) 2. A. Which bus goes to the airport? B. Which bus goes to the temple? C. Which bus goes to the train station? D. Which bus goes to the hotel? ( ) 3. A. There will be a fire drill this week. B. There is a vase in my bedroom. C. There are some books and a computer in our classroom. D. There wasn ’ t any water in the bowl.

最新伤寒论重点条文-一般考试必考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 6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 13 20 26 31 34 35 38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82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 135 138 146 154 161 163 177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

319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1 378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与相关方

伤寒杂病论

伤寒·太阳病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为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 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主症:汗出、发热、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 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7.太阳病,发汗隧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主症: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附子 8.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 黄汤主之。(35)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四肢拘急不舒、脉浮紧等。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组成: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 10.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主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白、脉浮或脉紧。 病机:风寒束表,内犯阳明。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 组成: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半夏、大枣。 1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 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悌肉瞤,此为逆也。(38) 1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 之。(39) 主症:恶寒、发热、身重(或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浮缓)等。 病机: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伤寒论》学习体会

《伤寒论》学习体会 千百年来学医者必读张仲景《伤寒论》,原因在于它是开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经典著作,虽系古代文献,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仲景之方,配伍精,药味少,疗效佳,内涵深远,思维多向,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石与核心。笔者认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背诵其重点条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张仲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组方用药特点,包括思维方式、识证、遣方、用药各环节。下面谈几点本人学习体会。 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

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279条)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 (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 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 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

英语期末考试试卷

英语期末考试试卷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 》课程试卷 2012 ~2013 学年 第 一 学期(春、秋) 开课学院: 课程编号: 考试日期: 考试方式: 开卷闭卷 其他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硕士生B 类答题纸 英语班次:_______________ Answer Sheet Part I. Reading Comprehension ( 40 points, 1-15 30points; 16-25 10points)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Part II.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 20 points) Part III.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 20 points ) Part IV . Writing ( 20 points) (请写在背面,Please writ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reverse side.) 命题(组题)人:黄萍 李雁 审题人: 黄萍 命题时间: 2012.12 研究生院制 学院 专业(领域) 类别 ( 学术 、专业 ) 学号 姓名 封 线 密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着,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 年(公元2 0 0 年- 2 1 9 年) 2,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内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内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若胃与大肠具受其累则呕利具发,临床亦为常见,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汤,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 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9,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一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一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一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 风一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一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一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一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伤寒、中风: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弱,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脉浮紧。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10,痞证的成因与症候特点 脉浮而紧,脉浮主表,脉紧主寒,是太阳伤寒的脉象。太阳伤寒本应辛温发汗,使寒邪从汗解。若误用下法,则正气受挫,表邪趁机内犯,导致气机痞塞,则“紧反入里”而形成痞证。误下先虚其里,使脾胃之气受伤,而邪气由表入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使心下气机无力斡旋,而滞塞不通遂成痞证。 痞证的特点是,患者自觉心下堵闷不舒,然,按之却柔软无物,说明此属无形之邪气雍滞心下,故云“但气痞耳” 11,太阴病“宜服四逆辈“的原因及区别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病机:太阴脾脏虚寒,即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主证: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治法:温中补虚止利,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剂:轻:理中汤、理中丸;重:理中汤加附子;极重:四逆汤太阴病总的病机为脾胃虚寒,故称”藏有寒“。治疗上张仲景提出,当温之的大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文中说宜服四逆辈即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临证可视病情的的虚寒程度,单纯脾胃虚寒用理中汤(丸),重者由脾及肾,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 12,阴黄与阳黄 发黄有阴黄与阳黄之别。阳黄多由湿热内浴,熏蒸肝胆所致,其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无汗或头汗出,身热心烦,口渴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黄多由寒湿中阻或脾虚内生寒湿,以致寒湿内停,进而影响肝胆疏泄功能,所致,其证黄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迟等。治疗上阳黄用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阴黄用温中散寒,除湿退黄,方用茵陈术附汤等。 13、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由于坏病证候复杂,变化多端,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变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可遵。因此《伤寒论》原文第十六条提出了“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 14、真武汤证的证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真武汤证症候是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其病机是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方药组成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15,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证型: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病因病机:前者是外邪入里化热,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胁;后者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