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

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

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
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

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及应用

审计技术方法: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内部操纵测试、分析性复核。加上审前调查、审计风险评估独立出来为六个概念。

从三个方面讲解:

一、什么缘故?即上述审计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地位或者重要性;

二、是什么?即审前调查、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内部操纵测试、分析性复核的概念是什么;

三、如何做?即如何运用或者具体操作。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缘故、重要性。即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1、审计采纳上述方法是“五号令、六号令”明确要求的。仅此一点,足可讲明其重要性。

2、本人往常有个错误认识:审计一个项目,认为问题会出在哪一方面,就查哪一方面,写好报告就行了。然而在档案质量评比中,分数不高。专门是不服气,搞一些虚的有什么用,审计报告质量高不就行了吗。

3、事实上不然。现在讲提高审计质量开展的是审计档案质量评比,而不是审计报告质量评比,只注重审计报告质量而忽视其他项得不到高分在情理之中。

4、什么缘故要搞这些“虚”的?高质量审计报告应以高质量底稿作支撑。即质量高的依据在哪里?是如何开展审计工作的?经验推断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等等。原来差不多开展了审

前调查、差不多使用了先进的审计方法,没有留在书面上罢了。

5、结论:上述审计技术方法不“虚”,是做好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善于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而且要在审前调查记录、日记、底稿、方案中留下痕迹。如此,才能把审计报告、审计档案质量提高。

再讲第二、三两个问题,是什么、如何做。

一、审前调查

按照审计署第六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操纵方法》:(一)、第八条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差不多情况:(调查什么)

1、经济性质、治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2、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治理关系;

3、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

4、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5、相关的内部操纵及其执行情况;

6、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即变更;

7、以往同意审计情况;

8、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二)第九条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取得哪些资料)

1、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银行帐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3、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

4、审计档案资料;

5、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

6、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三)第十条审前调查能够依照需要选择下列方式:(调查方法)

1、到被审计单位了解情况;

2、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

3、查阅相关资料;

4、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5、其他方式。

(四)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本人对审前调查应当做什么有几条体会:

1、查内操纵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确定重要性水平;

2、查收费,看有无违反收支两条线及乱收费;

3、查专项经费,看有无虚列项目,扩大部门预算,多要经费,看有无挪用专项经费;

4、查工程建设项目,看有无违反招投标法及其他法律法规;

5、查收入、支出,看收支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

6、查其他收入,看是否全部作为非税收入、构成帐外帐;

7、关注关系民生的工程和资金。

结:尽可能多的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所谓:

故明君贤将,因此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事于相,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具体应当如何做,请看下表:

审前调查记录表

项目名称:项目执行单位:

审计人员:审计日期:复核人员:复核日期:

在调查表里简单地填上调查记录、调查结论,审计人员、日期、复核、等,再把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附在表后就行了。

二、重要性及其审计风险

按照审计署第六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操纵方法》第十六条:审计组应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一)重要性的概念。

1、概念。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未对重要性作出明确的定义。国外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定义,如国际、美国、英国等会计准则委员会分不作了定义,在此不讲。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峻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阻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推断或决策。它是财务报表包含的错报或漏报能否阻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报表理解的“临界点”,超过该临界点,就会导致其作出错误的推断。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而言的。推断一项错报或漏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阻碍程度而定。若一项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阻碍报表使用人的推断,则该项错报或漏报确实是重要的,否则确实是不重要的。(因此)那个地点,会计报表使用者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地做出推断和决策的使用者。

第二,重要性的推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推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例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讲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可能是不重要的。对某一特定企业而言,重要性也会因时刻的不同而改变。

第三,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运用专业推断。

第四,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应依照编制审计打算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

误差。可见,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紧密。重要性水平是阻碍审计证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五,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多;重要性水平越高,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也就越少。例如,为合理保证存货帐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0000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帐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30000元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可见,重要性是阻碍审计证据数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2、关于错报或漏报。重要性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讲,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例如:

(1)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蓄意错报或漏报比相同金额的笔误更重要。诚信问题。

(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比如,某项错报或漏报使得企业的营运资金增加了几百元,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这项错报或漏报使营运资金从低于贷款合同规定的营运资金数变为稍稍高于贷款合同规定的营运资金数,这就阻碍了贷款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因此是重要的。

(3)阻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如:某项错报或漏报使收益每年递增1%的趋势变为本年收益下降1%,或使亏损变为盈利等,就具有重要性。

(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一般情况下,假如发觉现金和实收资本帐户存在错报或漏报,就应引起高度重视。

3、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计算方法。

(1)固定比率法。百分比是多少,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都没有作出规定,也无法作出规定。给一些参考系数值:A、净利润的5%-10%;B、资产总额的0.5%-1%;C、净资产的1%;D、营业收入的0.5%-1%。

(2)变动比率法。规模越大的企业,同意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一般是依照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帐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讲。

4、重要性水平的运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制订审计方案时运用;二是评价审计结果时运用。

举例讲明:1、某海关2000年度关税收入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首先,确认该部门财务报表使用者和关注的重要性信息情况如表:

其次,2000年其关税收入情况如表:

第三步,确认单位的敏感性。关于上述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来讲,海关是一个特不敏感的单位。因为海关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部门,媒体、人大、一般公众都十分关怀海关在收取关税方面有无违规行为,是否迫于压力错报关税收入等。

第四步,依照表1,能够看到非营利性单位重要性百分比依照单位敏感性不同范围在0.5%-2%。海关最敏感,因此取0.5%的比例,计算的结果为0.5%×50000=2500万元。

通过上述四个步骤,能够确定该海关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2500万元,也确实是讲,审计人员在预备时期,依照那个重要性水平,规划应该实施哪些必要的审计程序,以便在一定的把

握程度下,发觉所有2500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

5、更简单些的做法,请看下表:

表一:

(审计机关名称)

重要性水平评估表

审计期间-------

项目名称:

项目执行单位:

审计人员:审计日期:复核人员:复核日期:

注:1、报表项目列出金额大的或重要的项目;2、金额填列报表期末数。

表二:

重要性水平分析表

共 1 页第 1 页附件(共页)

在表里简单地填上记录、结论,审计人员、日期、复核、等,再把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附在表后就行了。

(二)审计风险。

1、概念。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操纵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

固有风险指假设在没有内部操纵的情况下某一帐户或交易

类不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不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操纵风险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不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不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操纵防止、发觉或纠正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不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不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觉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操纵风险×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操纵风险可同意检查风险与可同意的审计风险成正比,与固有风险、操纵风险成反比。

例如:假如可同意的审计风险为5%,依照以往审计经验以及本年度对内部操纵的研究和评价,把固有风险和操纵风险分不评估为60%和40%,检查风险=5%÷60%*40%≈20.8%。

2、可同意检查风险与抽样或取得证据间的关系:可同

意检查风险分不为高、中、低,抽样或取得证据就分不为少、适中、多。

三、审计抽样

(一)概念。审计抽样是指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依照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二)审计抽样的种类:1、按照抽样决策的依据不同,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2、按照审计抽样所了解的总体特征

的不同,分为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统计抽样(随机)。在统计学中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最大的特点是按照随机原则,即所有样本单位被抽中的概率相同。抽样即以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该方法优点大于其他方法。

非统计抽样(随意)。全凭主观标准和个人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

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在统计学中“属性”是指只能用文字描述,是质量特征,如:人口的性不,民族等。多在操纵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操纵的设计是否合理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中运用;“变量”能够用数量讲明,是数量特征,如:职工的工资,企业产值等。多在实质性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时期关注的其他问题,如期后事项、或有事项、费用支出报表等)中运用。另外,人口的年龄(既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数量讲明)是变量特征。

审计抽样在审计中已被广泛应用,处理好抽样误差、样本单位数、可信赖程度之间的关系,即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和一定的可信赖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样本单位数(能计算)。(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公式符号打不出来)

采纳哪种方法都行,目的是又好又快地完成审计任务。

结:统计学中有“大数法则”即大量观看法,即通过大量观看发觉事物进展变化的规律性。

所谓:

一勺之水,无色可辨,大海则蔚蓝而绀碧;

一缕之气,无迹可寻,太空则穹然而青苍。

那个地点要求抽取样本越多越好,通过大量观看发觉事物变化的规律性。然而,审计中则要求抽取样本越少越好,抽取样本少则能节约成本,因此,要操纵审计风险。

(三)具体操作。我们的审计项目多为小项目,采纳非统计抽样即可,你想如何抽取就如何抽取。审计人员能够抽取报表中某一项或几项,也能够抽取其他会计资料。不管如何抽取、抽取样本多少、抽取什么,你留下抽样记录、文字等痕迹就行了。

四、内部操纵测试。

1、按照审计署第六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操纵

方法》第十六条:审计组应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审计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操纵进行初步评价,确定是否依靠内部操纵。依靠内部操纵的,要对内部操纵进行符合性测试。在内部操纵测评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不依靠内部操纵的,在实施审计时直接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对规模较小或者业务简单的审计项目,能够直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2、概念。内部操纵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爱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觉、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操纵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操纵的设计是否合理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3、要素包括操纵环境、会计系统、操纵程序。

A、操纵环境包括:经营治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治理操纵方法;内部审计;外部阻碍。

B、会计系统,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交易;及时且充分详细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地分类;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以便讲交易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在会计报表中适当地表达交易和披露相关事项。

C、操纵程序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操纵;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

4、提供内部操纵测试表格,供参考使用。

操纵环境与会计系统内部操纵调查结论

审计期间

项目名称:

项目执行单位:

审计人员:审计日期:复核人员:复核日期:

本表在操纵环境调查表和会计系统调查表的基础上填列。

操纵环境调查表

审计期间

项目名称:

项目执行单位:

内部审计实务分类模拟题6有答案

内部审计实务分类模拟题6 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哪项关于基准比较法的陈述是正确的? A.将一家公司的业绩与其最接近竞争对手的业绩进行比较,是基准比较法的典型做法 B.可以通过质量或数量的比较来进行 C.通常局限于制造业操作和生产过程 D.将一家公司的业绩与业绩最佳的公司进行比较来完成 答案:D [解答] A.不正确,基准比较法包括与行业先锋和世界上最好的经营业绩对象进行比较。基准比较法或使用行业范围的数据以对参加比较的公司提供的信息给予保密,或使用合作公司的数据。 B.不正确,基准比较法需要的是涉及数量比较的测量方法。 C.不正确,基准比较法可被应用到一家公司的所有职能领域。事实上,制造业常常是有行业特点的,但是有些事情如处理订单,支付货款则没有行业特点。因此通过向全球最佳对象学习,制造业有更多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业绩。D.正确。这符合基准比较法的定义,即将最佳对象的活动作为比较基准。 2. 内部审计师可以提供能够增值且改进组织的经营的咨询服务。这些服务的开展: A.在审计师卷入相同业务客户的确认服务时,会损害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 B.会排除确认服务从咨询业务中产生的可能 C.应与章程中反映的内部审计活动的权限保持一致

D.没有强加同业务客户沟通信息的责任 答案:C [解答] A.不正确,咨询服务不一定会损害客观性。确定是否执行咨询服务结果的建议是由管理层作出的。因此,管理层的决策不会损害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B.不正确,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服务的一种类型可以由另一种服务类型产生。 C.正确。根据《标准》,在审计章程中应界定咨询服务的性质。在传统意义上,内部审计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如:对建立于现有系统的控制的分析、对安全产品的分析、服务于特别任务小组以便分析经营业务并提出建议,等等。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应该授权内部审计活动开展其他一些服务,只要这些服务不引起利益冲突,也不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对审计委员会的责任。这种授权应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反映出来。 D.不正确,内部审计的首要价值是为管理高层与审计委员会提供保证。如果咨询服务掩饰了首席审计官认为应向执行高层及董事会成员表述的信息,这项服务就无法开展。 3. 在制定审计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要求管理人员进行参与,这是为了: A.确认以往的审计建议已经得到恰当落实 B.选择将在每项审计业务中得到应用的审计测试 C.核实各类最高风险已纳入基于风险的审计计划 D.保证审计人员为了开展审计工作可以进入公司的相关场地并获取公司的相关记录 答案:C

CPA审计精华知识点汇总

审计要素: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 标准的特征:相关性、完整性、可靠性、中立性、可理解性。 知识点:审计目标 (一)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和具体审计目标 准确性与发生、完整性之间存在区别。 例如,若已记录的销售交易是不应当记录的(如发出的商品是寄销商品),则即使发票金额是准确计算的,仍违反了发生目标。 再如,若已入账的销售交易是对正确发出商品的记录,但金额计算错误,则违反了准确性目标,但没有违反发生目标。在完整性与准确性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关系。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和具体审计目标

(三)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知识点:审计风险 (一)重大错报风险 1.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 注册会计师同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围。 2.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1.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的可能性。 2.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 一、审计计划的容 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一)总体审计策略 1.概念: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

十种内部审计的方法

十种内部审计的方法 2010-05-25 11:54:01| 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 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 这一点符合国家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国家审计成本的较少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与国家审计同时发挥审计作用的还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国家审计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或社会公众利益; 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内部集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维护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团体的利益; 社会审计则是一种受托行为的中介服务,因对委托的审计客体发表公正性的审计师意见而倍受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社会审计的有偿性往往会使最终发表的审计师意见受制于委托人。 因此,具有法定独立地位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 其必要的审计路径为:利用审计客体提供的资料评估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可能疑点→分析疑点对经济活动行为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样本→收集审计证据→求证问题的真实性。 二、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 审计线索的提供者一般情况下都是知情者,因为舞弊的最终结果是在使得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或是国家利益或是社会公众利益,这些都会促使知情者在安全的情况通过第三者(如审计组)予以遏止的愿望,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国家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也是多样化的,在审计人员处于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去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往往如大海捞针。 一方面,国家审计成本与审计作业时间的制约要求审计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审计任务。 另一方面,审计客体舞弊行为的预谋性与隐蔽性藏匿在巨大经济活动中的某一个环节或事件中,并在虚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下使

认定、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审计学认定、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第5章——审计目标 5.2——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 ●认定的含义(重点理解并掌握) 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明确或隐含的表达)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认定的分类 (一)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1.发生:记录的交易或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三)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第13章——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13.3——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一、测试“登记入账销售交易”真实性 二、测试“销售交易”的完整性 三、营业收入的审计目标与实质性程序 四、应收账款的审计目标与实质性程序

第三章 审计方法和技术

第三章审计技术和方法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审计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规律的三个阶段存在者截然的划分,各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技术、程序和方法不能相互利用。() 2.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的传统审计。() 3.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是同一种形式。()4.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为主线。() 5.账项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能适用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局模式阶段。() 6.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广泛采用符合性测试和统计抽样审计方法。() 7.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初期,由于以抽查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还没有成熟,仍然大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 ) 8.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没有区分阶段、步骤,无所谓审计准备阶段。( ) 9.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送财务审计时,同样应采用盘点法、观察法。() 10.审阅法和核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最为广泛。() 11.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 12.顺查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和凭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 ) 13.详查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太大,消耗人力和时间过多,审查成本高,故难于普遍采用。() 14.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对所选项目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 ) 15.对于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监督盘点。() 16.系统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17.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满足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需要。() 18.风险导向审计不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而是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外部环境。() 19.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做为一切审计工作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模式。() 20.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抽样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 21.抽样风险存在于审计抽样,非抽样风险不是审计抽样中的风险,而是详细检查中的风险。( ) 22.非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

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分类模拟题内部审计业务(二)

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分类模拟题内部审计业务(二) 1. 在信息系统安全方面,以下哪一项是高层管理员的主要职责? A.评估风险。 B.分配系统访问权。 C.确认数据所有权。 D.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答案:A [解答] A.正确。在信息系统安全方面,高层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评估风险。B.不正确,参照题解A。 C.不正确,参照题解A。 D.不正确,参照题解A。 2. 最有可能保证只按适当的金额开具工资支票的控制措施是: A.定期核对工资表上员工的工资。 B.要求将未发出的支票交还给出纳。 C.要求对员工考勤时间卡进行监督审批。 D.定期现场观察工资支票的发放。 答案:C [解答] A.不正确,工资表中可能恰当地包括了员工情况,但支付的金额可能不适当。 B.不正确,未发出的支票不能提供关于金额适当的证据。

C.正确。员工管理者处于一个最有利的位置来确保支付适当的金额。 D.不正确,现场观察工资支票的发放,不能保证所支付的金额是适当的。 3. 分部门经理认为近期毛利的增长是由于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以下哪项审计程序与这一结论最为相关? A.对存货进行实物盘点。 B.抽取产品样本,将当年单位成本与上一年的相比较,测试成本组成,并分析标准成本差异。 C.对设备进行盘点以确定是否有重大变化。 D.抽取产成品存货样本,将原材料成本追查至购入价格,以便确定原材料成本记录的准确性。 答案:B [解答] A.不正确,这一程序只用于确定原因是否存货高估。 B.正确。分析经营情况与评价经营效率相关。 C.不正确,设备的变化可能是经营效率提高的信号,但相比之下选项“B”更相关。 D.不正确,这一程序与评价原材料采购正确性相关,却无法提供有关经营效率方面的信息。 4. 某审计师发现,预算控制对销售费用进行了有效控制。除了预算编制者的签字,75份有关各星期的费用报告,每份都有预算审批签字以及至少其他4名有关人员的签名,分别代表不同销售管理层审批费用的证据。销售电话记录和相关业绩信息都单独向推销员的直接主管报告,并输入销售数据库,作为报告资料。该审计师应该:

审计认定与目标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审计认定与目标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项属权利和义务认定的有()。 A、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固定资产时发现账面列示小汽车一台,其行驶记录的单位名称与被审计单位名称不符,管理当局不能做出合理解释 B、被审计单位将2001年12月28日付出的购货款拖延至2002年1月6日入账 C、经检查入库单和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购货发票等确认一笔应付账款为90万元而非 95万元。 D、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虚列应收账款200万元 2、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应收账款时,发现帐上某笔记录“借:应收账款—A公司100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通过函证A公司、检查销货记录证实,A公司实际欠款60万元,对方多计销售数量 40%。那么,管理当局的()认定存在问题。 A、存在或发生 B、完整性 C、估价或分摊 D、表达与披露 3、下列各项中,被审计单位()违反了权利和义务认定和表达与披露的认定. A、未将作为抵押物的房屋披露 B、将未发生的销售登记入账 C、将未发生的费用登记入账 D、未计提坏账准备 4、在接受审计业务委托前,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向前任注册会计师了解()。 A、审计重要性水平 B、函证回函情况 C、存货盘点计划 D、企业管理当局的品行 5、注册会计师在审查销售业务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某笔销售记录50万元,通过检查销售记录、函证等实质性测试程序证实,该笔销售实际取得收入900万元,那么管理当局的()认定存在问题。 A、存在或发生 B、权利或义务 C、估价或分摊 D、表达与披露 E、完整性 6、下列各项中()违反了权利和义务的认定。 A、将未曾发生的销售提前入账 B、将已发生的销售业务不登记入账 C、未将已抵押的存货披露 D、待摊费用摊销期限不恰当 7 .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下列认定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存货周转率最有可能证实的是( ) 。 A .存在或发生 B .权利和义务 C .表达和披露 D .估价或分摊 8 .下列()是为了实现注册会计师一般审计目标中的截止目标。 A .年前开出的支票是否均在年前入账 B. 预付账款是否真实 C .存货的跌价损失是否已经抵减 D .存货是否有充作抵押 9 .下列审计程序或概念,( )必须运用在审计实施阶段。 A .了解内部控制和符合性测试 B .重要性 C.分析性复核 D.实质性测试 10.下列各项中,( )是为了实现注册会计师一般审计目标中的分类目标。 A .累计折旧账户余额看来是合理的 B.主管和董事的欠款必须与客户的欠款区分开来 C .有价证券是否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 D.所有的销售是否均已发生 11.会计处理方法是否存在重大的变动是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关心的。如果被审计单位在所审会计期间没有发生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则管理当局应以()方式将这一重要信息告知会计报表使用者。 A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明确说明会计处理方法没有发生变更 B .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动作任何说明 C .以附表的方式列示本会计期间全部的会计处理方法,供报表使用者比较 D .在附注中进行专门的说明,解释不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原因 12.管理当局认定,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作长期负债的各项负债,在一年内不会到期,这属于管理当局的()认定。 A .估价或分摊 B .表达和披露 C .权利和义务 D .存在或发生

审计技术和方法 2014 最新习题与答案

审计技术和方法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审计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规律的三个阶段存在者截然的划分,各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技术、程序和方法不能相互利用。( X )2.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的传统审计。( √ ) 3.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是同一种形式。( √ ) 4.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为主线。(√) 5.账项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能适用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局模式阶段。( X ) 6.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广泛采用符合性测试和统计抽样审计方法。( X ) 7.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初期,由于以抽查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还没有成熟,仍然大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 ( √ ) 8.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没有区分阶段、步骤,无所谓审计准备阶段。 (√ ) 9.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送财务审计时,同样应采用盘点法、观察法。( X ) 10.审阅法和核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最为广泛。( X ) 11.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 √) 12.顺查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和凭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 X ) 13.详查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太大,消耗人力和时间过多,审查成本高,故难于普遍采用。( √ ) 14.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对所选项目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 (X ) 15.对于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监督盘点。(X ) 16.系统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 ) 17.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满足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需要。( √ ) 18.风险导向审计不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而是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外部环境。( X ) 19.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做为一切审计工作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模式。( √ )

工程审计概念、目的、原则、依据等

. 审计概念,目的,原则/依据 企业建设工程投资项目审计,是指组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情况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是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监督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重点搞好效益审计的一种具体方法。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质量目标是指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和工作质量达到要求;速度目标是指建设工程进度和工作效率达到要求;效益目标是指建设工程成本及项目效益达到要求。 其中包括三种类型的审计重点:全过程跟踪审计(从项目的策划准备阶段到投入使用结束,如上解释),工程造价审计(对项目实施阶段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重点在施工过程的资金审计),工程结(决)算审计(工程实施阶段完成时进行的全面的审查监督)工程结算审计,是以国家规定的计算规则,在以设计文件、变更文件及签证为依据准确计算工程数量的基础上,参考国家及地方定额站颁发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对发包单位所做的工程结算费用进行审计。 造价审计一般是对单项、单位工程的造价进行审核,其审计过程与乙方的决算编制过程基本相同,即按照工程量套定额。由于造价审计只是审核单项、单位工程的合同造价,一个建设项目的总的支出是由很多单项、单位工程组成的,审查其是否有不合理支出,是否有挤占建设成本和计划外建设项目的现象等,来确定一个建设项目的总的造价。 目依据:工程审计是依据国家《审计法》等相关规定,对工程概、预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有无隐匿资金、截留基建收和投资包干结余,以及有无以投资包干结余的名义私分基建投资的违纪行为等。审计是以基建项目为标的,以会计师、审计师为主要从业人员。全程介入,动态控制。在预算、招标、合同、采购、施工、拨款、变更、核算、验收、结算、决算等环节设点把关,及时出具审计意见,最终形成审计报告 同时根据公司内部相关规定对投资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的审查监督,特别是对资金、相关审批手续、签证确认等的重点审查监督 精选范本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题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审计技术方法概论 一、选择题 1.审计方法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 ) A 保证审计独立性 B 贯彻审计制度 C 树立审计权威 D提高审计效益 2.不属于审计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审计模式是( D ) A 账目基础审计 B 制度基础审计 C 风险基础审计 D资产负债表审计 3. 审计方法体系包括( C ) A.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B.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C.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 D.审计系统检查法和审计技术 4.( D )的说法不正确。 A.审计方法服务于审计目标 B.审计方法应包括正确应用审计标准 C.审计方法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D.审计方法是一种取证的技术手段 5.收集审计证据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技术,在审计方法体系中,叫做( C ) A.审计记录方法 B.审计评价方法 C.审计稽察方法 D.审计管理方法 6.( A )不是审计方法选用的基本原则。 A.依靠群众选择审计方法 B.依据审计方式选择审计方法 C.依据审计人员素质选择审计方法 D.根据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选择审计方法 7.审计方法体系中审计实施方法又可划分为( A )三部分。 A.审核稽查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B.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审计文书方法 C.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D.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二、思考题

1.简述审计方法的涵义和特征 2.简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3.简述审计技术方法模式的发展 4.试论审计方法体系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审计方法的目标 一、选择题 1.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属于审计( A )阶段的工作内容。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报告阶段 D终结阶段 2.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受到( D )因素的影响。 A.提供证据人的独立程度 B.证据提供者的知识水平 C.证据本身的证据力 D.证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3、下列哪项属于内部证据( B ) A、成本审计时复算成本所取得的成本计算单 B、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 C、审计人员在监督库存现金清点时所取得

内部审计分类及方式

内部审计种类和方式 公司内部审计种类包括: 1、财务审计:对公司财务计划、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等进行监督检查;对财务管理和财产管理情况等进行监督评价。 2、内控审计: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合法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评和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的重点为公司(包括控股子公司)采购和销售环节、对外投资、购买和出售重要资产、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事务等事项。 3、基建项目审计:对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工程项目立项、计划、合同签订、执行情况、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控制、概预算、决算等进行的内部审计监督。 4、合同审计:对公司大宗物资采购合同、产品营销合同、承包租赁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等合同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违规违章情况等进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公司认为重大的合同,审计部门应当参与合同前期审查。 5、责任审计: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所属分子公司及控股公司负责人和各部门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任期的履职情况、经济活动及个人收入情况等进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公司副总以上人员审计由审计委员会授权审计;副总以下需要审计的由总经理授权人力资源部委托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原则上应于相关经济责任人离任、离职前进行审计。 6、专项审计:对与公司经济活动有关的特定事项,向公司有关部门或个人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调查结果。 包括:

6.1 管理审计:对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效率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 6.2 效益审计: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对其经济活动效益性、合理性进行审计。 6.3 审计调查:对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 6.4 职工保险福利收缴支付审计。 7、公司年度内部控制测试与自我评价审计:对公司的内部控制、部门及管理层提交的年度内部控制测试和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计,并提交公司年度内部控制测试与自我评价报告。 8、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总经理授权的其他审计。

审计各认定的含义

认定的类别 1.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1)发生:记录的交易或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3.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二)以存货为例说明认定的含义 比如,甲公司资产负债表在财务报表日所列示的期末存货项目(金额)1000万元,根据认定的定义,期末存货1000万元有以下四种含义: (1)财务报表日甲公司资产中所记录的存货1000万元是存在的。言外之意,没有多记一分。 (2)财务报表日甲公司资产中所记录的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

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言外之意,金额正好是1000万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3)甲公司所有应当记录的1000万元存货均已记录。言外之意,没有少记一分。 (4)甲公司记录的存货1000万元均由其拥有。言外之意,存货没有受到留置权限制,没有被抵押或作为担保物。 (三)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 4、下列关于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将出售经营性固定资产所得的收入记录为营业收入,将导致分类错误,违反了分类的认定

审计期末复习范围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审计历史发展的六个阶段及其特征,了解西方审计的起源与演进的过程,理解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理解和熟记审计的概念和属性、审计的目标和对象、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维系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教学内容: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西周-秦汉时期-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华民国-新中国 2.西方审计的起源与演进 3.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维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果是审计发展的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二. 审计的概念和属性 1.审计的概念7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单位特定时期的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以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 审计的特点:独立性、权威性、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2.审计的属性 机构独立 经济独立 精神独立(人员独立) 三. 审计的目标和对象 1.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 合法性 公允性 2.审计的对象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 四.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1.审计的职能 经济监督(最基本的职能) 经济评价 经济鉴证 2.审计的作用 制约性作用 促进性作用 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按不同标志进行的多种分类,理解和掌握审计的不同方法以及在

审计责任、审计目标和审计认定

审计责任、审计目标和审计认定

第三讲审计责任、审计目标和审计认定 【重点】掌握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类型及预防措施;掌握审计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掌握审计认定分类与含义。 【难点】审计认定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预计课时】3 一、审计责任 1、CPA的工作责任 [1]遵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3]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4]根据审计证据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2、CPA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与谨慎,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能够将会计报表中重大的错、漏报揭示出来。但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并不能保证将所有的错、漏报都揭示出来。 对于未查出的错、漏报,注师是否应负责任?关键是看未能查出的原因是否源于注师自身的过失或欺诈。如果因过失未能揭示重大错、漏报,或者因欺诈而给第三者造成了经济损失,注师应承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思维拓展训练: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逐步加重的社会原因? ——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主义兴起;基于“深口袋”理论的审计保险论的运用;注册会计师对商业领域的参与日渐拓展。 ◆基于职业谨慎的“应有关注”(Due-care)和“合理保证”是否 有助于减轻CPA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表现法律后果 违约责任未能达到合同条款的要求赔偿(支付违约金) 过失责任普通过失没有完全遵循审计准则罚款、行政处分 重大过失 完全没有遵循或没有按审计 准则的主要要求执业 民事责任(赔偿、道歉等)

欺诈责任故意出具附有不恰当的审计 意见的审计报告 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 款、暂停业、吊销证书、民 事责任、刑事责任 三、法律责任的预防 谨慎选择委托单位,深入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严格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责、权、利);、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招收合格的业务助理、聘请懂行的律师;投保责任险。 扩展:会计报表责任险—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险—审计责任。 四、审计目标概述 审计目标是指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是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目标受制于审计对象,还取决于审计属性、审计职能和审计委托者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审计总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 贯性表示意见。 ●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 来确定。 五、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认定是理解审计真谛的钥匙! 会计报表认定与审计总目标→审计具体目标→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 (一)认定的概念 1.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所做的断言或声明。管理层认定包括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余额相关的认定、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2.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关系: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在于确定其认定是否合理,即再认定。 审计是对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进行再认定。 3.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方式:明示性认定和暗示性认定 Case:资产负债表列示的“存货100万元”。 明示性认定:

审计责任、审计目标和审计认定

第三讲审计责任、审计目标和审计认定 【重点】掌握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类型及预防措施;掌握审计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掌握审计认定分类与含义。 【难点】审计认定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预计课时】3 一、审计责任 1、CPA的工作责任 [1]遵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3]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4]根据审计证据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2、CPA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与谨慎,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能够将会计报表中重大的错、漏报揭示出来。但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并不能保证将所有的错、漏报都揭示出来。 对于未查出的错、漏报,注师是否应负责任?关键是看未能查出的原因是否源于注师自身的过失或欺诈。如果因过失未能揭示重大错、漏报,或者因欺诈而给第三者造成了经济损失,注师应承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思维拓展训练: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逐步加重的社会原因? ——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主义兴起;基于“深口袋”理论的审计保险论的运用;注册会计师对商业领域的参与日渐拓展。 ◆基于职业谨慎的“应有关注”(Due-care)和“合理保证”是否有助于 减轻CPA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责任的预防 谨慎选择委托单位,深入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严格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责、权、利);、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招收合格的业务助理、聘请懂行的律师;投保责任险。 扩展:会计报表责任险—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险—审计责任。 四、审计目标概述 审计目标是指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是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目标受制于审计对象,还取决于审计属性、审计职能和审计委托者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审计总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 示意见。 ●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五、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认定是理解审计真谛的钥匙! 会计报表认定与审计总目标→审计具体目标→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 (一)认定的概念 1.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所做的断言或声明。管理层认定包括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余额相关的认定、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2.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关系: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在于确定其认定是否合理,即再认定。 审计是对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进行再认定。 3.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方式:明示性认定和暗示性认定 Case:资产负债表列示的“存货100万元”。 明示性认定: ①存货这项资产是存在的(存在或发生); ②存货的正确余额是100万元(估价或分摊)。 暗示性认定: ③被审计单位对这些存货都拥有所有权(权利和义务); ④所应报告的存货均已包括在内(完整性); ⑤存货的使用不存在任何限制(若会计报表附注未作出与该认定相反的有关说明)(表达与披露)。 (二)认定种类 (1)存在或发生 定义: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

《审计技术与方法》案例分析练习题(1)

《审计技术与方法》案例分析练习题 1.资料:对某企业存货金额进行审计,该企业共有5000种存货,采用统计抽样法,审计人员预计的总体标准差为30元,可靠程度为95.4%(t=2),精确度为±25000元。 要求:(1)确定抽样规模。 (2)若样本平均值为600元,样本标准差为24元。审计人员应的出何种审计结论? 2.资料:被审单位应付帐款帐面价值为5,000,000元,共计4000个帐户,据统计抽样方法选出200个帐户,帐面价值为240,000元,审计后认定的价值为247,500元。 要求:请分别用比率估计、差额估计抽样对应付帐款帐面总值进行估计。 3.资料:某会计师事务所对某公司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在进行产成品审计时取得了企业产成品明细账的如下记录见下表。 ××公司产成品明细表 数量单位:件 产成品类别:××规格:××金额单位:元 年月日 凭证 号数 摘要 收入发出结存 数量金额数量金额数量金额 12 12 12 12 12 1 12 26 31 31 转3 转8 转12 承前页上月结存 收到产成品 收到产成品 结转本期销售 本月合计 3 000 2 000 5000 180000 150000 330 000 4 000 4 000 220 000 220 000 2 000 5 000 7 000 110 000 290 000 440 000 期未结存 3 000 220 000 经与该公司会计人员了解,得知该公司在核算产成品时采用实际成本法的先进先出法。 要求:根据所取得的账页资料,看该公司产成品明细账是否存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 4.资料:1999年1月21日,审计人员对某企业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查得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库存的现金金额为859.81元。1月21日下午下班前,对出纳人员经管的现金进行了清点,该企业1月21日现金账面额为759.81元,清点结果如下: 1、现金实存数545.05元。 2、保险柜中有下列单据: (1)某职工借条一张,系差旅费,金额200元,已经批准,日期是1998年12月29日,但未入账 (2)某采购员借条一张,金额130元,日期是1998年12月20日,未经批准,但未入账 (3)保险柜中有已收款但未记账的凭证3张,金额135.24元。 (4)外地汇款单一张,汇出日期是1998年12月3日,金额500元,尚未办理。 3、银行核定该企业现金限额为600元。 4、经核对1999年1月1日-21日的收、付款凭证和现金日记账,核实1日-21日收入现金额2350元,支出现金数2400元,正确无误。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库存现金情况表,核实库存现金实有数; 2、调整核实199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所列的数字是否公允。

审计详细知识点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鉴证业务审计年报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主板上市) 合并、分立、清算审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 审阅 其他鉴证业务: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 相关服务商定程序 代编财务信息 税务服务 管理咨询 会计服务 1.审计的定义 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传统核心业务。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以积极方式提出意见,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信赖的程度。(单选、多选) 一是审计的用户是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即审计可以用来有效满足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需求。 二是审计的目的是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或内涵,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即以合理保证的方式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而不涉及为如何利用信息提供建议。 三是合理保证是一种高水平保证。 四是审计的基础是独立性和专业性,通常由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来执行,注册会计师应当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和预期使用者。 五是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 2.审计的总体目标 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多选) 3.认定的含义

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4.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记录的交易或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5.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期末账户余额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6.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2.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 3.准确性: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 4.截止:由截止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 5.分类:由分类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7.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由存在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 2.权利和义务: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3.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 第一章审计概论 一.审计概念: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同意托付或依照授权,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 二.审计的目的: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发表意见(一般目的)。会计报表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支柱。 三审计对象: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的客体,包括被审计的实体和内容。通常审计对象可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治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区不,列表如下:

(二)联系: 1。联系参见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差不多上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要紧体现在两者差不多上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在专门多时候,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考虑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审计部门也经常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治理建议。 2.(结合P152[准则原文]、P160学习)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审计工作成果。这是因为: 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操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

用。 第三章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 一.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由注协制定报财政部批准后施行,他包括以下三下层次 1.独立审计差不多准则 2.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以上两层次属法定要求 3.执业规范指南 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同时具备)独立于托付单位和其他机构。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层,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托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心态才能客观、公正。 第二层,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托付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是独立的。 第三,独立原则在强调注册会计师关于托付单位保持独立性的

审计认定部分

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 一、认定 (一)认定的含义 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当管理层声明财务报表已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则进行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作出公允反映时,就意味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以及相关的披露作出了认定。 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例如,管理层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存货及其金额,意味着作出下列明确的认定: (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 (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同时,管理层也作出下列隐含的认定: (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 (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二)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三)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期末账户余额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四)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二、具体审计目标 (一)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发生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是否把那些不曾发生的项目列入财务报表,它主要与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